首页> 中国专利> 明挖深基坑第一道砼支撑结构

明挖深基坑第一道砼支撑结构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明挖深基坑第一道砼支撑结构,包括盖板,所述盖板顶端左侧固定连接有抽水泵,所述抽水泵的输入端固定连接在导管的一端,所述导管的另一端贯穿盖板并固定连接有吸水头,所述盖板底端左侧转动连接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右端上方转动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右端螺纹连接有螺纹套管。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转动转轮使得螺纹套管转动,使得螺杆向螺纹套管左侧移动,调节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上方的间距,使得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加强对基坑的墙体的支撑,亦可适应基坑墙体的坡度,通过盖板设置,防止雨水进入基坑内,通过挡泥板设置,阻挡淤泥进入基坑,通过照明灯设置,方便工人夜间作业。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6865179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电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22864041.3

  • 发明设计人 章茂廷;陈小星;李颖;

    申请日2021-11-19

  • 分类号E02D17/04(2006.01);E02D19/06(2006.01);F21V33/00(2006.01);

  • 代理机构深圳市铭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04;

  • 代理人孙伟峰

  • 地址 100089 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海赋国际大厦A座10层

  • 入库时间 2022-08-23 07:53:1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7-01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支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明挖深基坑第一道砼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明挖法即先从地表向下开挖基坑或堑壕,直至设计标高后,自基底由下向上顺序施工,完成地下工程主体结构后进行土方回填,最终完成地下工程施工,明挖法施工具有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的特点,据统计采用明挖法建造的地下工程约占软土工程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明挖法的优点是施工技术简单、快速、经济及主体结构受力条件较好等,在没有地面交通和环境等条件限制时,应是首选方法,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如阻断交通时间较长,噪声与震动等。

中国专利文献CN208039263U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基坑工程第一道支撑的钢支撑结构,属于基坑施工技术领域,其通过将四根角钢以若干数量的缀板稳固连接成格构柱形式,并将其沿基坑工程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其两端稳固连接基坑两侧顶部的冠梁,从而将基坑工程的第一道支撑从混凝土支撑结构替换为钢支撑结构。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基坑工程第一道支撑的钢支撑结构,其结构简单,易于拆装,大大降低了基坑工程第一道支撑的设置难度,提高了基坑支护结构的回收利用效率,不仅能充分保证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保证基坑施工的安全,还能大大降低基坑支护的成本投入,提升基坑施工的效率,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但其无法对不同宽度的基坑进行支撑,导致其使用不便,不能拼接,加长基坑的长度,无法防止雨水进入基坑内,无法将基坑内的雨水排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明挖深基坑第一道砼支撑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明挖深基坑第一道砼支撑结构,包括盖板,所述盖板顶端左侧固定连接有抽水泵,所述抽水泵的输入端固定连接在导管的一端,所述导管的另一端贯穿盖板并固定连接有吸水头,所述盖板底端左侧转动连接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右端上方转动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右端螺纹连接有螺纹套管,所述螺纹套管右端转动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的右端转动连接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右端下方转动连接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杆体下方设置有刻度尺,所述调节杆的杆体中部均匀设置有多个调节孔,所述第二挡板左端下方转动连接有套筒,所述调节杆右端与套筒左端滑动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抽水泵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排水管。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吸水头顶端位于导管外侧固定连接有配重块。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盖板底端中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照明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盖板底端右侧转动连接有挡泥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螺纹套管的轴体中部固定连接有转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前端均匀设置设置有多个拼接孔,所述拼接孔的内径处均滑动连接有加固钢筋。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套筒前端左侧滑动连接有定位销,所述定位销后端贯穿套筒并延伸至调节孔内。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首先通过将定位销从调节孔内取出,再抽动调节杆,伸长调节杆,将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紧密贴和基坑的墙体,再将定位销插入对应的调节孔内,将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下方的间距固定,通过刻度尺设置,便于对基坑的宽度进行测量,通过转动转轮使得螺纹套管转动,使得螺杆向螺纹套管左侧移动,调节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上方的间距,使得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加强对基坑的墙体的支撑,亦可适应基坑墙体的坡度。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抽水泵工作,通过吸水头抽动雨水经过导管抽出,再通过排水管排出基坑内的雨水,通过盖板设置,防止雨水进入基坑内,通过挡泥板设置,阻挡淤泥进入基坑,通过照明灯设置,方便工人夜间作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明挖深基坑第一道砼支撑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明挖深基坑第一道砼支撑结构中螺纹套管的立体图;

图3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例说明:

1、盖板;2、第一挡板;3、配重块;4、吸水头;5、导管;6、套筒;7、第二挡板;8、拼接孔;9、加固钢筋;10、挡泥板;11、横杆;12、照明灯;13、螺杆;14、定位销;15、抽水泵;16、排水管;17、调节杆;18、螺纹套管;19、转轮;20、调节孔;21、刻度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明挖深基坑第一道砼支撑结构,包括盖板1,盖板1顶端左侧固定连接有抽水泵15,抽水泵15的输入端固定连接在导管5的一端,导管5的另一端贯穿盖板1并固定连接有吸水头4,盖板1底端左侧转动连接有第一挡板2,第一挡板2右端上方转动连接有螺杆13,螺杆13右端螺纹连接有螺纹套管18,螺纹套管18右端转动连接有横杆11,横杆11的右端转动连接有第二挡板7,第一挡板2的右端下方转动连接有调节杆17,调节杆17的杆体下方设置有刻度尺21,调节杆17的杆体中部均匀设置有多个调节孔20,第二挡板7左端下方转动连接有套筒6,调节杆17右端与套筒6左端滑动连接,通过将定位销14从调节孔20内取出,再抽动调节杆17,伸长调节杆17,将第一挡板2与第二挡板7紧密贴和基坑的墙体,再将定位销14插入对应的调节孔20内,将第一挡板2与第二挡板7下方的间距固定,通过刻度尺21设置,便于对基坑的宽度进行测量,通过转动转轮19使得螺纹套管18转动,使得螺杆13向螺纹套管18左侧移动,调节第一挡板2与第二挡板7上方的间距,使得第一挡板2与第二挡板7加强对基坑的墙体的支撑,亦可适应基坑墙体的坡度。

抽水泵1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排水管16,吸水头4顶端位于导管5外侧固定连接有配重块3,盖板1底端中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照明灯12,盖板1底端右侧转动连接有挡泥板10,螺纹套管18的轴体中部固定连接有转轮19,第一挡板2和第二挡板7前端均匀设置设置有多个拼接孔8,拼接孔8的内径处均滑动连接有加固钢筋9,套筒6前端左侧滑动连接有定位销14,定位销14后端贯穿套筒6并延伸至调节孔20内,通过抽水泵15工作,通过吸水头4抽动雨水经过导管5抽出,再通过排水管16排出基坑内的雨水,通过盖板1设置,防止雨水进入基坑内,通过挡泥板10设置,阻挡淤泥进入基坑,通过照明灯12设置,方便工人夜间作业。

工作原理:首先通过将定位销14从调节孔20内取出,再抽动调节杆17,伸长调节杆17,将第一挡板2与第二挡板7紧密贴和基坑的墙体,再将定位销14插入对应的调节孔20内,将第一挡板2与第二挡板7下方的间距固定,通过刻度尺21设置,便于对基坑的宽度进行测量,通过转动转轮19使得螺纹套管18转动,使得螺杆13向螺纹套管18左侧移动,调节第一挡板2与第二挡板7上方的间距,使得第一挡板2与第二挡板7加强对基坑的墙体的支撑,亦可适应基坑墙体的坡度,通过抽水泵15工作,通过吸水头4抽动雨水经过导管5抽出,再通过排水管16排出基坑内的雨水,通过盖板1设置,防止雨水进入基坑内,通过挡泥板10设置,阻挡淤泥进入基坑,通过照明灯12设置,方便工人夜间作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