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劳动实践教学多方交互方法及系统

劳动实践教学多方交互方法及系统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劳动实践教学多方交互方法及系统,其中的课程资源管理包括:获取课程资源的轮播图/视频,定义为某一个或几个UI界面的展示内容;基于封面截取算法对轮播图/视频处理,产生封面图;对封面图进行图像识别,并查找特征附属教学属性表,得到匹配的课程名称和对应的任务群;劳动评价包括:若某一课程接收/获取有劳动评价请求,则调用匹配的视频数据;基于视频数据做人脸识别和行为识别,并一一对应识别结果,产生学生劳动记录;基于学生劳动记录,查找预设数据库中的评分表,计算产生系统评分;发送学生劳动记录及系统评分至预设的教师端,并获取反馈产生劳动评价数据。本申请具有减小教学压力,完善劳动教育线上平台的效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612619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游而思(重庆)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310061825.3

  • 发明设计人 廖辉;黄杰;

    申请日2023-01-18

  • 分类号G06F3/0483(2013.01);G06F3/0482(2013.01);G06F3/04817(2022.01);G06F3/04842(2022.01);G06F3/04847(2022.01);G06V40/16(2022.01);G06V40/20(2022.01);G06F16/2458(2019.01);G06F16/248(2019.01);G06F16/25(2019.01);G09B19/00(2006.01);

  • 代理机构嘉兴熠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489;

  • 代理人周雪峰

  • 地址 401120 重庆市渝北区龙溪街道金龙路263号附9号3-2财信·城市国际8幢3-商业2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9:35:2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7-21

    授权

    发明专利权授予

  • 2023-06-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6F 3/0483 专利申请号:2023100618253 申请日:202301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3-05-16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劳动教育平台,尤其是涉及一种劳动实践教学多方交互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关于劳动相关课程活动的实施和监管,即劳动教育的实施和监管,过往相对普遍的做法是:教师先根据学校的整体规划研讨,并安排劳动基地和课程,之后根据课程安排带领学生前往基地实践。

公开号为CN114998062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中小学劳动教育系统、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其系统具体包括:平台管理单元、基地/机构管理单元、学校管理单元、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单元、学生家长管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教育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与教育系统相对应。其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对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过程中的主要环节的业务交互和数据在系统内进行流转推进,让学校掌握到过程数据,过程数据系统以学生为主体自动进行归类和汇总,最终形成学生的劳动教育档案;同时通过平台的搭建,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劳动教育基地等教学资源共享的问题。

上述技术方案实质展示了一种劳动教育的线上平台,提供了统筹学生们的劳动教育数据,令学校、基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生家长能对本属的劳动教育情况更高效了解和管理的方法,可以改善劳动教育实施和监管的便捷性,但是需要知道的是:

劳动教育的实施,不仅需要学校/老师安排课程,还要老师对实践内容拍照、评分等, 而学校的课程、基地数量多,各位老师所对接的班级数量也基本不可能是一个,各个班级的人数多达数十人,这导致教学压力和工作量较大,因此本申请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小教学压力,完善劳动教育线上平台,本申请提供一种劳动实践教学多方交互方法及系统。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劳动实践教学多方交互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劳动实践教学多方交互方法,包括总后台数据管理以教师侧数据管理;

其中,所述总后台数据管理包括课程资源管理和课程实施监管;

所述课程资源管理包括:

获取课程资源的轮播图/视频,定义为某一个或几个UI界面的展示内容;

基于预设的封面截取算法对轮播图/视频处理,产生封面图;

对封面图进行图像识别,并查找预设的特征附属教学属性表,得到匹配的课程名称和对应的任务群,创建课程资源;

所述课程实施监管包括:

若接收/获取某一课程的开课条件,则对该课程识别,并查找预设数据库中的课程关联信息;其中,课程关联信息包括各个课程开课的基地信息;

基于基地信息判断基地是否完成授课摄像头覆盖,如果是, 则在开课后存储摄像产生的视频数据;若摄像头未覆盖, 则发送课程记录上传提示至课程匹配的教师的终端;

截取某一课程开课后的记录,并产生更新用轮播图/视频;

所述教师侧数据管理包括劳动评价;所述劳动评价包括:

若某一课程接收/获取有劳动评价请求,则调用匹配的视频数据;

基于视频数据做人脸识别和行为识别,并一一对应识别结果,产生学生劳动记录;

基于学生劳动记录,查找预设数据库中的评分表,计算产生系统评分;

发送学生劳动记录及系统评分至课程匹配的教师的终端,并根据反馈产生劳动评价数据。

可选的,所述封面截取算法包括:

轮播图/视频记为待处理视频;

读取待处理视频的属性;其中,所述属性包括视频的帧数、时长和帧率;

以setTimestamp()函数定位待处理视频中的目标帧,抽帧产生封面图;

封面图做清晰度计算,若清晰度合格,则输出;若清晰度不合格,则以预设的微调单位向前/向后跳帧,再次抽帧,产生封面图。

可选的,所述目标帧的定义逻辑,其包括:

获取预设的截取帧数;

定位待处理视频中的截取帧数,图片识别,并判断图中的特征数量和/或种类是否符合预设的课程识别要求,如果是,则为目标帧;如果否,则随机抽样算法重新生成截取帧数。

可选的,所述课程开课后的记录的截取基于的逻辑包括:每隔时长T抽帧产生样本图,图片识别,并判断样本图中的特征数量和/或种类是否符合预设的阈值,如果是,则截取前后T2时长的数据。

可选的,所述总后台数据管理,其还包括:基地管理;所述基地管理,其包括:

获取上传的新增的基地详情;其中,基地详情包括名称、地址、联系电话、封面、宣传和状态;

获取基地的监测数据;其中,监测数据包括环境数和/或监控数据;

根据基地的地址,于GIS地图进行基地标记,并将监测数据关联。

可选的,所述教师侧数据管理还包括:基地查看;所述基地查看包括:

展示GIS地图,并为GIS地图中的地图标记创建选中条件;

若某一基地的标记被选中且接收有详情展示请求,则调用关联的监测数据并展示。

可选的,所述学校后台数据管理包括:成果转化管理;所述成果转化管理,其包括:

获取基地方/教师方的劳动产出的售卖请求;

若售卖请求合格,则获取产出详情及指导售价,生成上架信息;其中,所述产出详情包括课程产出的名称、数量、基地方质量评价、取货方式、生产人及产出时间;

于指定交互界面发布上架信息,并根据上架信息中的生产人信息定位匹配的家长端,发送上架提示;

若某一产出被选择且购买,则删除对应上架信息。

可选的,所述基地管理,其包括:

对各个基地的上架记录进行统计,生成统计数据;其中,统计数据包括在售产出统计数据、售出产出统计数据以及各个课程的产出售出比;

将统计数据与GIS地图的基地标记关联。

可选的,所述课程资源管理,其包括:若某一课程的产出售出比超出预设的展示触发阈值,则产生该课程的产出售出变化曲线图,并补充至轮播图/视频。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劳动实践教学多方交互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劳动实践教学多方交互系统,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上述任一种劳动实践教学多方交互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利用相应封面截取算法,根据轮播图/视自动产生用于课程资源介绍的封面图,减小人工手动操作的繁琐;

且所用的轮播图/视频,又是通过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摄像头自动采集视频产生的;

自动产生的封面图,还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处理,自动匹配课程资源的相关信息,即课程资源创建所需数据自动一步到位,便捷化实现课程资源的创建工作;

2)、还对从基地采集的视频数据再利用,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和行为识别技术自动对各个学生做系统评分,简化教师的评分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合作学校管理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课程资源管理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种课程资源创建的示意图;

图4是发明第二种课程资源创建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劳动清单管理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劳动周活动创建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任务管理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劳动评价勋章管理的示意图。

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8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劳动实践教学多方交互方法,其面向的主体有劳动教育的管理人员、学校侧的平台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旨在沟通各方,令多方的交互更为便捷、高效,因此本申请的名称定为多方交互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相较于现有技术,一个重要的优势在于:可以减小学校/教师的教学压力;以下首先简易阐述该部分所具备的各个特点和效果,后续再结合整个多方交互架构进行详细说明。

上述所指部分的特点和效果:

1)、利用相应封面截取算法,根据轮播图/视自动产生用于课程资源介绍的封面图,减小人工手动操作的繁琐;

且所用的轮播图/视频,又是通过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摄像头自动采集视频产生的;

自动产生的封面图,还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处理,自动匹配课程资源的相关信息,即课程资源创建所需数据自动一步到位,便捷化实现课程资源的创建工作;

2)、还对从基地采集的视频数据再利用,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和行为识别技术自动对各个学生做系统评分,简化教师的评分工作;

3)、前述自动截取封面的封面截取算法基于setTimestamp()函数实现,即利用时间戳定位,跳转至图对应的帧位置;相对于一帧一帧的进行的方式,可以提高封面的截取效率;

4)、教师可以通过可视化的GIS地图快速了解各个基地的情况,诸如:基地课程产出的出售情况;

5)、提供了劳动教育产出出售途径,令学生和家长更直观的认识到劳动教育的意义,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6)、轮播图/视频中根据课程的劳动教育的产出出售参数决定是否补充产出出售变化过程,令作为简介的轮播图/视频更具介绍效果,可为教师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提供参考。

从上述可知,本方法一方面,可用作帮助学校教师和学生记录劳动教育数据,为劳动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可便捷化多方实施和推进劳动教育;同时,还有助于引导劳动教育落实,转化和展示劳动教育成果。

参照图1-8,劳动实践教学多方交互方法包括:

1、总后台数据管理;

2、学校后台数据管理;

3、教师侧数据管理;以及,

4、家长端数据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序号并非指步骤顺序,而是作为区分代码,以下对各部分分别进行阐述。

可以理解的是,本方法通过服务器/处理器加载对应的计算机程序执行实现,因此下述阐述存在以APP、平台的对应功能模块形式展示的内容。

在本方法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1、总后台数据管理,其包括:

1-1、合作学校管理。

对于本方法而言,通过其搭建的平台通常不会仅仅面向某一所学校,而是根据平台容量对接有多家,因此设立合作学校的编辑模块,用以增加、删减、修改合作学校的相关信息。

如图1所示,具体的如:获取编辑请求和数据,对各个合作学校的信息及其对应的班级信息、教师信息和学生信息进行编辑。

1-2、课程资源管理。

课程资源如图2所示,其为可供教师选择和安排劳动实践教学的课程项。课程资源有信息项:

课节数:指该课程下面的课节数量;

任务群:指该课程属于哪个任务群,其下所有的课节和任务都属于对应的任务群;

学段:是该课程下所有课节所属学段的集合;

来源:指该课程由哪个平台创建;

是否愿意公开:指该课程的创建者是否愿意将课程共享出来;

状态:分为已上架和已下架;其中,已上架:指该课程在小程序首页和学校后台的共享资源中可查看,且可以被使用;已下架:指该课程在小程序首页和学校后台的共享资源中不可查看。

对于课程资源,一种创建方式为:相关人员基于预设的模板主动填写,上传数据进行创建,如图3所示。

在本方法的一个实施例中,上传课程资源的另一种创建方式参照图4,具体地:

1)、获取课程资源的轮播图/视频,定义为某一个或几个UI界面的展示内容;

2)、基于预设的封面截取算法对轮播图/视频处理,产生封面图;

3)、对封面图进行图像识别,并查找预设的特征附属教学属性表,得到匹配的课程名称和对应的任务群;

其中,特征附属教学属性表,即关系映射表;上述任务群,即课程资源的类型,诸如:整理与收纳、清洁与卫生、栽培与育种等等;

4)、若随后未接收修改请求,即用户未对上述3)中的结果异议,发起修改请求,则汇总数据并创建课程资源;否则,根据修改请求更新匹配的信息,并汇总数据,创建课程资源。

关于上述4)中的随后,可以是3)出结果后计时20s。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相对于第一种课程资源的创建方式,此时系统可以根据上传的轮播图/视频自动生成封面图,并填写其他课程资源的信息,便捷化课程资源的创建过程。

在本方法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封面截取算法,其包括:

1)、轮播图/视频记为待处理视频;其中,轮播图通常为多图集,而非单一的图片,且多图集次序播放,因此也可记为视频;轮播图在实施例中一般指教师主动上传的拍摄图集合;

2)、读取待处理视频的属性;其中,属性包括视频的帧数、时长和帧率;

3)、以setTimestamp()函数定位待处理视频中的目标帧,抽帧产生封面图;

4)、封面图做清晰度计算,若清晰度合格,则输出;若清晰度不合格,则以预设的微调单位向前/向后跳帧,再次抽帧,产生封面图。

上述封面截取算法中选择setTimestamp()函数,可认为是利用时间戳定位,跳转至帧位置;相对于一帧一帧的进行的方式,可以提高封面的截取效率。

上述清晰度计算,即图像清晰度算法处理,对封面图二值化处理后,利用诸如:Brenner函数法、能量梯度函数计算得到一表示图像清晰度的数值,若数值高于预设的阈值,即为清晰度合格。输出的封面图,若相关人员未对其发起更改请求,则记录且用于创建课程资源。

上述微调单位,即相关人员预先设定的跳帧参照值,如:2帧。通过就近帧数(时间点)的跳变,可以保证封面图既是符合选择条件的目标帧,又是相对清晰的图片。

关于目标帧,在本方法的一个实施例中,其定义逻辑包括:

1)、获取预设的截取帧数(时间位置,例如:预设第20帧为截取帧);

2)、定位待处理视频中的截取帧数,(先抽帧得图)图片识别,并判断图中的特征数量和/或种类是否符合预设的课程识别要求,如果是,则为目标帧;如果否,则随机抽样算法重新生成截取帧数。

可以理解的是,图像识别为现有技术,因此本方法不再赘述实现原理;后续,本方法中的基于视频的行为识别,也为现有技术,因此同样不再赘述实现原理。

图片识别,即识别出图片中的特征(元素);在上述过程中,因为图片被用作封面图,所以至少要能体现出课程元素:假定是栽种和育种课程,则匹配的特征有土壤、植株幼苗。

为简化目标帧的确定,要求相关人员上传的预先制作的轮播图/视频,其在截取帧数左右至少有一段画面能体现课程元素,以帮助系统准确的通过识别出的特征和/或其组合,查找预设数据库的参考数据,判断是否存在这一组合记录,若是,则符合课程识别要求。

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目标帧的确定过程中实际已经做了一次封面图的识别,因此课程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图像识别,并查找预设的特征附属教学属性表,得到匹配的课程名称和对应的任务群”这一步骤实际直接可直接调用识别结果,查表匹配即可。

上述对应关系表,其记录的是:验证上传的各种的特征和/或特征组合对应哪一课程名称和任务群的信息。

在本方法中1、总后台数据管理还包括:

1-3、劳动清单管理。

关于劳动清单可执行的动作有:新增、删除、上下架等以及文案编辑等,类同前述其他部分,可统称“编辑”。

如图5所示,劳动清单实际面向的是教师、学校管理人员这一层面的用户。劳动清单的创建信息类同于前面的课程资源,由:清单名称、活动封面、清单轮播图/视频、图文介绍和状态组成;主要的差异在于,其还有一项“学段”;劳动清单创建后,可选择应用的学校、班级,实现快速的任务课程任务部署及任务统筹管理功能。

1-4、劳动周活动管理。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学校等单位而言,有时候会根据相关政策和教学计划将劳动教育周期性安排,因此有产生劳动周这一类的概念。

如图6所示,劳动周同样可以进行编辑,创建,且创建(新建)的具体信息与前述劳动清单比较类同,主要差异在于增加有新信息项:分类,如:日常生活活动、生产活动、服务型活动;劳动场所,如:家庭、学校、社会。

劳动周在被来源(即,创建方)公开后,可共享至学校后台和教师端供其他人参考选择,引导共同推进劳动教育。

1-5、课程实施监管,其包括:

1)、若接收/获取某一课程的开课条件,则对该课程识别,并查找预设数据库中的课程关联信息;其中,课程关联信息包括开课的基地信息,诸如:基地的位置、名称、软硬件设施情况;

上述开课条件在本实施例中分时间条件和行为条件。

时间条件,即当前时间为课程预记录的开时间;

行为条件包括:教师通过终端主动发起开课请求,或从基地的摄像头产生的视频数据中识别有教师和多个学生,且匹配某一课程。

行为条件的第二类,其令工作人员不必再人工开启劳动教育过程记录,只要基地覆盖有摄像头,则在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基地后,即可自动触发该流程,从而有效改善课程记录的便捷性。

2)、基于基地信息判断基地是否完成授课摄像头覆盖,如果是, 则在开课后存储摄像产生的视频数据;若摄像头未覆盖, 则发送课程记录上传提示至课程匹配的教师的终端(即,令教师主动上传课程记录)。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视频数据在摄像头工作后一直产生,只是开课的视频另行存储,帮助教师自动完成课程记录。

3)、截取某一课程开课后的记录,并产生更新用轮播图/视频;

上述记录截取所基于的逻辑包括:每隔时长T(如:3s)抽帧产生样本图,图片识别,并判断样本图中的特征数量和/或种类是否符合预设的阈值,如果是,则截取前后T2时长的数据;--针对轮播图/视频。

根据上述可知,课程资源所使用的轮播图/视频不再需要人工制作,而是系统从开课后实际产生的视频中自动截取,所以在方便工作人员的同时,也更为真实。

1-6、任务管理。

参照图7,任务,即课程任务打卡,其同样可进行编辑、创建,主要差异在于:

评价维度,指该任务完成后考核学生哪方面的劳动素养;

劳动场所,指该任务的实施地点,方便统计学生各个场所的劳动数据;

评价,指该任务完成后是否需要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否需要学生家长就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家长评价”或者是否需要教师进行“教师评价”

难度,指任务的实施难度;

建议时长,指学生在正常情况下完成该任务大概需要的时间,该数据将计入学生劳动时长数据;

每次奖励,针对打卡任务,完成每次打卡之后将获得的积分奖励(即本方法的评分体系中有积分规则);

打卡次数,指该打卡任务总共需要完成的打卡次数;

打卡限制,指该任务学生每天最多可以打卡多少次。

上述打卡任务要求学生同一任务需要在连续完成多次,帮助学生形成相应能力的习惯,每次完成后都需要根据要求上传图文视频记录。

1-7、推荐教学计划。

推荐教学计划,指可以统一应用至指定班级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包含标准课节、基地课节、劳动清单和劳动周活动;其同样可以编辑、创建,且在对应的UI展示界面,可应用、删除、复制和查看推荐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组成信息包括:

标准课节,需要先选择课程资源,再细化;

校外基地课节,需先选择基地,再选择该基地上面的课程,最后选择课程下面的课节,可多选;

注意:校内基地课节只能在班级教学计划中根据各班的基地课节情况单独添加,不能在推荐教学计划中统一添加;

劳动清单,选择劳动清单名称,单选;

劳动周,选择劳动周名称,单选。

1-8、班级教学计划。

班级教学计划,旨在提供路径查看、编辑和删除当前学期各个学校,各个班级的教学计划内容;且配置为:在对应的UI界面,可以查看所有合作学校班级的班级教学计划。

1-9、劳动评价勋章管理,参照图8,其旨在提供一个学生的评价证明,展示于各方,由教师根据对学生的评价颁发,其包括:获取至少以下信息,并进行创建:

名称;

图标;

分类,指该勋章用于表彰学生哪方面劳动素养,共有劳动能力、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和品质;

积分,每个勋章均含有一定数量的积分,学生获得勋章的同时也会获得相应的积分;

应用范围,指该勋章应用于哪些学校,勋章指在指定范围内展示并应用。

1-10、基地管理。

在本方法中,基地分校外基地和校内基地,均可进行编辑、创建,且要求上传基地的具体详情,诸如:基地详情包括名称、地址、联系电话、封面、宣传和状态以及前述的摄像头覆盖情况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方法中,为了联动前述劳动教育过程的智能化记录,并改善触发“课程实施监管”的条件,基地管理,其还包括:

获取上传的新增的基地详情;

获取基地的监测数据;其中,监测数据包括环境数据(诸如:土壤、空气数据)和/或视频数据;此处以视频数据为例;

根据基地的地址,于GIS地图进行基地标记,并将监测数据关联。

上述产生的标记有基地的GIS地图,其还共享至学校、教师、家长端。其中,关于在教师端的应用为重点内容,后续阐述,此处不再赘述。

1-11、基地课程管理。

基地课程,是指对各个基地对应的课程详情进行增加、删减和修改,完善任一基地课程的明细,以创建;其需要获取的信息项至少包括:课节数(指该课程含有的课节数量)、课程介绍以及课节详情。

为方便理解从基地自动获取视频数据的意义,下述先对3、教师侧数据管理进行解释。

在本方法的一个实施例中,教师侧数据管理,其包括:

3-1、劳动评价,其包括:

若某一课程接收/获取有(教师发起的)劳动评价请求,则调用匹配的视频数据;

基于视频数据做人脸识别和行为识别,并一一对应识别结果,产生学生劳动记录;诸如:视频人脸识别,确定学生所在的帧位置,抽帧产生样本图,图片识别,并判断样本图中的特征数量和/或种类是否符合预设的阈值,如果是,则截取前后T3时长的数据;

基于学生劳动记录,查找预设数据库中的评分表,计算产生系统评分;

发送学生劳动记录及系统评分至课程匹配的教师的终端,并根据反馈产生劳动评价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默认事先有对应的建立教师、学生的人脸数据库和相关劳动教育的行为数据库,以配合人脸识别、行为识别技术实现上述功能。

上述预设数据库中的对应评分表查表,即预存的各个学生的行为对应的分数关系表,例如:持续动手时长10min-评分+5分;主动接触其他同学交流-评分+2分等等。

从上述内容可知,本方法在进行劳动教育过程智能化记录的同时,其还可进一步的对视频数据再利用,建立智能化评分逻辑,大大减小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且可以给出相对公平、公正的评分参考,便捷化劳动教育实施。

3-2、个人账户管理,其包括:

获取教师账户的身份信息,注册信息,从后台获取权限,存储前述信息及登录密码等;

获取上传的和从总后台统计得到的教学数据;其中,教学数据包括:教学时长、教学班级和已上课节数;

从学校后台获取学生数据,并提供编辑权限和路径;其中,可编辑的学生信息有姓名、性别、学号、家长姓名和联系电话以及关系;

接收和获取上传的基地评价、教学记录、开课请求,记录并发送至总后台。

3-3、劳动管理,其包括:

获取所教班级教学计划、劳动任务、校内实践基地列表的数据,分别展示,并获取编辑请求,根据请求更新匹配的信息;以及,

获取前述自动对学生评分产生的劳动评价数据,展示,并获取教师的反馈,根据反馈更新生成最终的劳动评价。

3-4、基地查看,其包括:

展示GIS地图,并为GIS地图中的地图标记创建选中条件;选中条件,例如:鼠标停留于某一地图标记上3s以上;

若某一基地的标记被选中且接收有详情展示请求,则调用关联的监测数据并展示。

根据上述内容,有权限的老师可以随时随地的远程查看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而不必始终和学生呆在一起,从而更为便捷。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2、学校后台数据管理,其主要分两部分;且,第一部分,旨在为实现前述劳动教育提供数据基础;具体地:

2-1、班级管理,其分为:

新增/删减班级;以及,

获取学生身份数据,产生学生列表,并与各个班级建立对应关系。

2-2、教师管理,即,获取和接收教师账号的注册、注销、登录、访问、调用数据等请求,并执行对应动作。

2-3、教学计划,指可以统一应用至指定班级的教学计划,提供批量化课程下发途径。教学计划中包含标准课节、基地课节、劳动清单和劳动周活动的信息。

后续,还有班级教学计划、劳动清单、劳动周等对应总后台的内容项,其并非本方法的关键,不再赘述。

上述2、学校后台数据管理的第二部分,其包括:

2-3、成果转化管理,其包括:

获取基地方/教师方的劳动产出的售卖请求;

若售卖请求合格,则获取产出详情及指导售价,生成上架信息;其中,产出详情包括实践劳动课程产出的名称、数量、基地方质量评价、取货方式、生产人及产出时间;

于指定交互界面发布上架信息(即,一商品交易页发布,参考网购购物平台),并根据上架信息中的生产人信息定位匹配的家长端,发送上架提示;

若某一产出被选择且购买,则删除对应上架信息。

根据上述可知,本方法可令劳动教育不在局限于学生动手这一点,还帮助各个基地对产出进行分销;同时,也令学生体会到劳动带来的直观成果,令家长感受孩子的成长,引导劳动教育进行落实。

在前述基础上,本方法的1-10、基地管理,其还包括:

对各个基地的上架记录进行统计,生成统计数据;其中,统计数据包括在售产出统计数据、售出产出统计数据以及各个课程的产出售出比;

将统计数据与GIS地图的基地标记关联。

根据上述设置,在教师端查看基地时,教师可以通过GIS地图直观的认识各个基地的热度以及对应劳动教育的可转化价值,从而为教学计划安排工作等提供参考。

在上述基础下,1-2、课程资源管理,其还包括:

若某一课程的产出售出比超出预设的展示触发阈值,则产生该课程的产出售出变化曲线图,并补充至轮播图/视频。

上述变化曲线图,以时间轴为横向轴,以售出数量为纵轴。

根据上述内容,在教师选择课程资源时,其可以更为直观的了解到优势的劳动教育课程,可以不再通过GIS地图上的标识一一去查看了解大量课程的总体情况。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4、家长端数据管理,其至少包括:

4-1、个人数据管理,其包括:

切换学生,即当一个家长有多个孩子时,可发起不同的学生数据展示请求;

账号信息,即当选择学生之后,点击头像或者学生姓名进入该学生的账号信息页面,可以查看学生姓名等信息;

劳动时长,即从总后台获取学生对应的劳动教育数据,统计得到完成任务的所有时间之和、不同场景的劳动所占的时间比,并展示;

积分,即从学校后台获取对应学生的评分数据并展示;

素质报告,即获取请求调取该学生的劳动教育记录,并基于预设的计算规则,计算各项素质类的分值进行展示;

基地评价,即获取家长对课程对应基地的评价,并发送至总后台;

劳动档案,即获取请求,对应展示该学生各个劳动教育课程的信息。

上述需要注意的是,劳动教育课程的信息包括前述基于视频数据做行为识别进行评分时,产生正向分(加分)行为的图片;图片的从视频中抽帧获取。

4-2、劳动管理,其配置为:获取学生、家长查看其本学期的劳动课程教学计划安排,查看学校劳动基地(如果学校有)和自己已经获得的劳动勋章的请求,并从总后台或学校后台调用对应数据展示;同时,接收教师端发布的任务并展示。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劳动实践教学多方交互系统。

劳动实践教学多方交互系统,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上述任一种劳动实践教学多方交互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