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提升推进力的支撑板、减震支撑鞋底及鞋

提升推进力的支撑板、减震支撑鞋底及鞋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震支撑鞋底,包括第一弹性层和设置在第一弹性层上部的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包括前掌段、中足段和足跟段,前掌段包括中间的前掌下凹部和两侧的前掌上凸部,两侧的前掌上凸部分别与第一弹性层之间形成前掌内侧中空结构和前掌外侧中空结构;中足段向上弯曲,与第一弹性层之间形成中足中空结构;足跟段包括中间的足跟下凹部和环绕足跟下凹部的平部,平部与第一弹性层之间形成足跟内侧中空结构和足跟外侧中空结构;同时公开了一种支撑板和鞋。本发明能更好的吸收地面冲击,提升减震效果,减少穿着者下肢肌骨系统的损伤风险,让足部整体的过渡更加平稳,并快速为蹬伸阶段提供助推力,满足不同水平的跑者的运动需求。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603532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310039531.0

  • 申请日2023-01-11

  • 分类号A43B13/18(2006.01);A43B7/1415(2022.01);

  • 代理机构北京慧智兴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5;北京慧智兴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5;

  • 代理人董雪;刘宝山

  • 地址 101111 北京市通州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园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兴光五街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9:32:0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5-02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升推进力的支撑板、减震支撑鞋底及鞋。

背景技术

随着全民健身的兴起,跑步运动日益盛行,越来越多的跑者参与到马拉松赛事中,人们对专业运动鞋的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同水平的跑者在长距离跑步时,对鞋子的功能性和舒适性的要求更为细分。

运动鞋的功能性主要是由不同的材料及结构的结合实现的,多层复合鞋底结构的研究,也是运动鞋发展的重点研究方向。目前鞋底的多层复合结构主要分为:(1)多种功能发泡材料的叠加复合结构;(2)发泡材料与支撑结构的复合。支撑材料在运动鞋领域的应用,多是将支撑板内置于鞋中底处,以支撑板的外形结构特征实现杠杆的作用,或者是支撑中足稳定性,在跑步蹬伸过程中提供平稳过渡及节约能量消耗。

但是,现有的鞋底结构仍存在以下问题:(1)全马后半程,跑者的着地方式会发生不断地转变,从前掌、中足着地改为后跟着地,此时后跟着地向中足过渡时需要更高的后跟回弹性和缓震性,以代偿后半程下肢及足部肌肉疲劳导致的肌力下降现象。(2)现有跑鞋的支撑板多形成杠杆效应,从而引导跑者更快的向前足过渡,但支撑板内嵌会增加中间层刚度,下层中底材料的较大形变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杠杆效应,且由于后半程跑者足弓下降,运动模式会发生转变,错误的运动模式会导致骨骼力线异常,在不正确的位置发生应力作用,导致磨损关节引发疼痛和疾病,因此长距离的后半程对于中足区域的支撑性要求更高。(3)现有马拉松竞速跑鞋大多侧重推进性,无法很好的兼顾和提升缓震性与支撑性,这对于不同水平的马拉松跑者来说,适配人群局限性较大。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既能够在蹬伸阶段提升推进力,同时又能够减少着地阶段地面对人体的冲击,让鞋后段向中、前段力的传导更加顺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升推进力的支撑板、减震支撑鞋底及鞋,既能够在蹬伸阶段提升推进力,又能够减少地面冲击,让力的传导更加顺畅。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减震支撑鞋底,包括第一弹性层和设置在第一弹性层上部的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包括前掌段、中足段和足跟段,前掌段包括中间的前掌下凹部和两侧的前掌上凸部,两侧的前掌上凸部分别与第一弹性层之间形成前掌内侧中空结构和前掌外侧中空结构;中足段向上弯曲,与第一弹性层之间形成中足中空结构;足跟段包括中间的足跟下凹部和环绕足跟下凹部的平部,平部与第一弹性层之间形成足跟内侧中空结构和足跟外侧中空结构。

进一步,前掌内侧中空结构的尺寸小于前掌外侧中空结构的尺寸;和/或,足跟内侧中空结构的尺寸小于足跟外侧中空结构的尺寸。

进一步,前掌内侧中空结构的宽度为7-11.5mm,最大高度为2-5.5mm;前掌外侧中空结构的宽度为8-13.9mm,最大高度为2-5.1mm;足跟内侧中空结构的宽度为11.5-17.9mm,最大高度为2-7.2mm;足跟外侧中空结构的宽度为15-23.6mm,最大高度为2-5.9mm。

进一步,前掌内侧中空结构与中足中空结构之间的距离,大于前掌外侧中空结构与中足中空结构之间的距离;和/或,足跟内侧中空结构与中足中空结构之间的距离,大于足跟外侧中空结构与中足中空结构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前掌内侧中空结构与中足中空结构之间的距离为17.3-24.6mm,前掌外侧中空结构与中足中空结构之间的距离为13.9-21.6mm;足跟内侧中空结构与中足中空结构之间的距离为17.9-26.8mm,足跟外侧中空结构与中足中空结构之间的距离为12.6-20.1mm。

进一步,足跟内侧中空结构的尺寸大于前掌内侧中空结构的尺寸,足跟外侧中空结构的尺寸大于前掌外侧中空结构的尺寸。

进一步,第一支撑板的上方设置有第二弹性层,第二弹性层前掌部位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凸块,第一凸块与第一支撑板的前掌下凹部贴合设置,第一凸块的两侧设置有拱起的凹槽,第一支撑板前掌段两侧的前掌上凸部分别贴合第一凸块两侧的凹槽设置。

进一步,第二弹性层足跟部位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凸块,第二凸块与第一支撑板的足跟下凹部贴合设置,第一支撑板足跟段的平部环绕在第二凸块外部,与第二弹性层贴合设置。

进一步,第一支撑板的中足段与第二弹性层的中足部位贴合设置,第一弹性层的中足部位形成有下凹结构,下凹结构与第一支撑板的中足段共同围成中足中空结构。

进一步,第一弹性层的下方贴合设置有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与中足中空结构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前掌内侧中空结构与人体足部的第一跖骨对应设置,前掌外侧中空结构与人体足部的第四、第五跖骨对应设置,第一支撑板前掌段的下凹部与人体足部的第二、第三跖骨对应设置。

进一步,位于第一支撑板前掌段内侧的前掌上凸部的刚度,大于位于前掌段外侧的前掌上凸部的刚度。

进一步,第一弹性层的下部设置有外底,外底朝向地面的一侧设置有花纹,外底足跟部位的外侧、中足部位的外侧和前掌部位的内侧的花纹的密度,大于外底足跟部位的内侧、中足部位的内侧和前掌部位的外侧的花纹的密度。

进一步,外底前掌部位的花纹的疏密度,自前掌部位的外侧到内侧递增。

一种提升推进力的支撑板,包括前掌段、中足段和足跟段,前掌段包括中间的前掌下凹部和两侧的前掌上凸部,中足段向上弯曲,形成中足上凸部,足跟段包括中间的足跟下凹部和环绕足跟下凹部的平部。

进一步,位于前掌段内侧的前掌上凸部与人体足部的第一跖骨对应设置,位于前掌段外侧的前掌上凸部与人体足部的第四、第五跖骨对应设置,前掌段的前掌下凹部与人体足部的第二、第三跖骨对应设置;足跟段上设置有弧形分割槽,弧形分割槽将足跟段分割成舌形的足跟下凹部和半环形的平部。

一种鞋,包括以上所述的减震支撑鞋底。

本发明的提升推进力的支撑板、减震支撑鞋底及鞋使足跟着地时能更好的吸收地面冲击,提升减震效果,通过降低地面反力峰值,减轻冲击对整个下肢肌骨系统造成的负担,减少穿着者下肢肌骨系统的损伤风险,此外还能够让足部整体的过渡更加平稳,并快速为蹬伸阶段提供助推力,满足不同水平的跑者的运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的减震支撑鞋底及鞋的侧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中的减震支撑鞋底的外侧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的减震支撑鞋底的内侧的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中的减震支撑鞋底的爆炸图。

图5为本发明中的第一支撑板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中的第一支撑板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中的第一支撑板的俯视图。

图8为本发明中的第一弹性层的立体图。

图9为本发明中的第一弹性层的侧视图。

图10为本发明中的第二弹性层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发明中的第二弹性层的侧视图。

图12为本发明中的外底的俯视图。

图13中的13a和13b为对比测试样鞋,13c为采用了本发明中的减震支撑鞋底的测试鞋。

图14为图13中的三款测试鞋的缓震性指标对比图。

图15为图13中的三款测试鞋的稳定性指标对比图。

图16为图13中的三款测试鞋的推进性指标对比图。

图17为图13中三款测试鞋的膝关节最大外展力矩及膝、踝关节做功对比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提升推进力的支撑板、减震支撑鞋底及鞋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中的减震支撑鞋底包括第一弹性层1、第一支撑板2、第二弹性层3、第二支撑板4和外底5,第一支撑板2设置在第一弹性层1的上部,第二弹性层3设置在第一支撑板2的上部,第二支撑板4设置在第一弹性层1的下部,外底5贴合设置在第一弹性层1和第二支撑板4的下方。

如图5至图7所示,第一支撑板2是一种可提升推进力的支撑板,包括前掌段21、中足段22和足跟段23,前掌段21包括位于中间部位的前掌下凹部24,以及位于两侧的前掌上凸部25;中足段22为向上弯曲的拱形结构,以形成中足上凸部;足跟段23包括位于中间部位的足跟下凹部26,以及环绕足跟下凹部26的平部27。

具体的,足跟段23上设置有弧形分割槽,弧形分割槽将足跟段23分割成舌形的足跟下凹部26和半环形的平部27,舌形的足跟下凹部26在竖向方向上向下凹陷设置,半环形的平部27环绕在足跟下凹部26的外部,且位置高于足跟下凹部26,与足跟下凹部26之间形成夹角。

具体的,位于前掌段21内侧的前掌上凸部25与人体足部的第一跖骨对应设置,位于前掌段21外侧的前掌上凸部25与人体足部的第四、第五跖骨对应设置,前掌段21的前掌下凹部24与人体足部的第二、第三跖骨对应设置。

进一步,如图4所示,第一支撑板2与第一弹性层1共同形成夹层结构8。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弹性层1上设置有两个前掌槽和两个足跟槽,两个前掌槽分别位于第一弹性层1前掌部位的内外两侧,两个足跟槽分别位于第一弹性层1足跟部位的内外两侧。第一支撑板2的前掌段21包括中间的前掌下凹部24和两侧的前掌上凸部25,两侧的前掌上凸部25分别与第一弹性层1上的两个前掌槽之间形成前掌内侧中空结构61和前掌外侧中空结构62,前掌下凹部24贴合设置在第一弹性层1前掌部位的凹槽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弹性层3前掌部位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凸块31,第一凸块31与第一支撑板2的前掌下凹部24贴合设置,第一凸块31的两侧设置有拱起的凹槽,第一支撑板2前掌段21两侧的前掌上凸部25分别贴合第一凸块31两侧的凹槽设置。

如图8至图11所示,向上弯曲的中足段22与第一弹性层1之间形成中足中空结构63。具体的,第一支撑板2的中足段22与第二弹性层3的中足部位贴合设置,第一弹性层1的中足部位形成有下凹结构11,下凹结构11与第一支撑板2的中足段22共同围成中足中空结构63。

如图8至图11所示,足跟段23的平部27与第一弹性层1上的两个足跟槽之间形成足跟内侧中空结构64和足跟外侧中空结构65,前掌内侧中空结构61与人体足部的第一跖骨对应设置,前掌外侧中空结构62与人体足部的第四、第五跖骨对应设置。第二弹性层3足跟部位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凸块32,第二凸块32与第一支撑板2的足跟下凹部26贴合设置,第一支撑板2足跟段23的平部27环绕在第二凸块32外部,与第二弹性层3贴合设置。第二凸块32与第一支撑板的前掌下凹部24,均与人体足部的第二、第三跖骨对应设置。

在上述支撑板和鞋底结构中形成有多个立体的凹凸结构,凹凸结构可发生弹性形变,进而随形变存储或释放能量,为人体足部的蹬伸阶段提供强有力的推进效果。

鞋底前掌部位的第一、第四和第五跖骨区域处形成的上凸结构,以及第二、第三跖骨区域处形成的下凹结构,能够顺应人体跑步运动蹬伸阶段的发力特征,一方面,能够对第一、第四和第五跖骨区域提供支撑和推进作用,便于更好的用力蹬伸,提升运动表现,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分散第二、第三跖骨区域处产生的较大应力,减少冲击,提升缓冲效果。

鞋底中足部位的中足中空结构63通过将高弹的中底材料与内嵌式的支撑板相叠加,为整体的跑步运动过程提供了联动式的力反馈机制,能够将穿着者每一步落地时产生的能量进行回收,并在蹬地时进行重新释放。优选的,第二支撑板4与中足中空结构63位置相对应设置,这种中足部位上下内嵌支撑板的结构,更有助于高弹材料迅速回弹,恢复到其原有形态,进而释放大量能量,且这种设计方式更有利于结构的稳定性及耐久性,也让过渡更为顺畅快速。

鞋底的足跟部位,通过在中部区域设置更厚的高弹材料,为足跟提供更优的缓冲减震效果,而外围区域的结构设计又能够提升人体足部落地阶段的足跟稳定性。此外,向下倾斜延伸的足跟下凹部26能够逐步增加着地期到支撑期的刚度,缩短过渡时间。

优选的,在上述鞋底结构中,位于第一支撑板前掌段内侧的前掌上凸部25的刚度,大于位于前掌段外侧的前掌上凸部25的刚度,具体可通过调整铺层或其他的方式实现。人体足部前掌的蹬伸阶段,内侧的压强将上升为最大,上述设置方式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前掌内侧的支撑和推进效果。

进一步,如图2和图3所示,前掌内侧中空结构61的尺寸小于前掌外侧中空结构62的尺寸,以加强前掌内侧的支撑性;和/或,足跟内侧中空结构64的尺寸小于足跟外侧中空结构65的尺寸,以加强足跟内侧的支撑性。前掌内侧中空结构61与中足中空结构63之间的距离A,大于前掌外侧中空结构62与中足中空结构63之间的距离B,以使前掌内侧两个中空结构之间的中底材料具有更大的覆盖面积;和/或,足跟内侧中空结构64与中足中空结构63之间的距离C,大于足跟外侧中空结构65与中足中空结构63之间的距离D,以使足跟内侧两个中空结构之间的中底材料具有更大的覆盖面积。

采用上述设置方式的原因在于,根据人体足部从着地到蹬离的过程中的发力特征差异,靠近足跟区域的内侧部位的支撑性和抗形变能力需求大于外侧部位。因此,足跟部位内侧的中空结构比外侧中空结构的尺寸小、中底材料覆盖面积大,能够在蹬伸阶段为鞋底内侧提供更充分的支撑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足跟内侧中空结构64的尺寸大于前掌内侧中空结构61的尺寸,足跟外侧中空结构65的尺寸大于前掌外侧中空结构62的尺寸。即,足跟部位的中空结构尺寸大于前掌部位中空结构的尺寸。足跟区域更侧重缓震功能,因此需要更深的向下弧度来增加形变空间,从而提升足跟部位的缓震性,前掌部位更侧重蹬伸阶段的快速回弹功能,因此需要在形变后快速恢复形状提供向上向前的势能。

优选的,前掌内侧中空结构61的宽度为7-11.5mm,优选为10.9mm,最大高度为2-5.5mm,优选为3.5mm;前掌外侧中空结构62的宽度为8-13.9mm,优选为12.5mm,最大高度为2-5.1mm,优选为3.6mm;足跟内侧中空结构64的宽度为11.5-17.9mm,优选为15.2mm,最大高度为2-7.2mm,优选为3.9mm;足跟外侧中空结构65的宽度为15-23.6mm,优选为19.3mm,最大高度为2-5.9mm,优选为4.2mm。

优选的,前掌内侧中空结构61与中足中空结构63之间的距离为17.3-24.6mm,优选为20.9mm,前掌外侧中空结构62与中足中空结构63之间的距离为13.9-21.6mm,优选为17.5mm;足跟内侧中空结构64与中足中空结构63之间的距离为17.9-26.8mm,优选为24.8mm,足跟外侧中空结构65与中足中空结构63之间的距离为12.6-20.1mm,优选为17.3mm。

进一步,设置在第一弹性层1下部的外底5朝向地面的一侧设置有花纹7,外底5足跟部位的外侧、中足部位的外侧和前掌部位的内侧的花纹7的密度,大于外底5足跟部位的内侧、中足部位的内侧和前掌部位的外侧的花纹7的密度。优选的,外底5前掌部位的花纹7的疏密度,自前掌部位的外侧到内侧递增。根据跑者从着地到蹬离整个步态周期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着地阶段,足跟或中足外侧着地,蹬伸阶段,从外向内有一定程度的内旋滚动蹬伸,前掌内侧受力会比外侧大),采用上述设置方式有助于增大这些区域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稳定性。

以上所述的第一弹性层1和/或第二弹性层3可采用尼龙弹性体、热塑性聚氨酯(包含芳香族型和脂肪族型)、浇注型聚氨酯、混炼型聚氨酯、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乙烯-辛烯共聚物、乙烯-辛烯嵌段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聚异丁烯、高苯乙烯橡胶、溴化丁基橡胶、顺丁橡胶、硅橡胶、三元乙丙橡胶、天然橡胶、异戊橡胶、丁腈橡胶、氯丁橡胶中的一种、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通过超临界发泡或者化学发泡制得。

第一支撑板2和/或第二支撑板4采用硬质材料制成,如酚醛树脂或热塑性聚氨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尼龙弹性体、聚醚酯弹性体、聚酮、聚醚醚酮、聚醚酮酮、聚醚砜、聚苯硫醚、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与无机填料或长纤维或短纤维(不限于碳纤维、玻纤、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芳酯纤维、玄武岩纤维、聚酯纤维等)所形成的复合材料。

外底5可采用丁苯橡胶、溴化丁基橡胶、顺丁橡胶、硅橡胶、三元乙丙橡胶、天然橡胶、异戊橡胶、丁腈橡胶、氯丁橡胶、尼龙弹性体、热塑性聚氨酯(包含芳香族型和脂肪族型)、浇注型聚氨酯、混炼型聚氨酯)、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乙烯-辛烯共聚物、乙烯-辛烯嵌段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高苯乙烯橡胶中的一种、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制成。

为配合第一支撑板2和第二支撑板4提供最优的力反馈性能,第一弹性层1和第二弹性层3优选采用尼龙弹性体材料,优势在于其密度为0.12-0.14g/cm

第一支撑板2的前掌段21优选为碳纤维/玻纤/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每层厚度0.12mm,总厚度1.0mm,铺层方式如下:

(1)第一层3K碳纤斜纹;

(2)第二层45度碳纤单向带;

(3)第三层60度碳纤单向带;

(4)第四层90度玻纤单向带;

(5)第五层90度玻纤单向带;

(6)第六层60度碳纤单向带;

(7)第七层45度碳纤单向带;

(8)第八层3K碳纤斜纹。

第一支撑板2的中足段22和足跟段23优选为碳纤维/玻纤/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每层厚度0.12mm,总厚度1.2mm,铺层方式如下:

(1)第一层3K碳纤斜纹;

(2)第二层45度碳纤单向带;

(3)第三层60度碳纤单向带;

(4)第四层90度玻纤单向带;

(5)第五层90度碳纤单向带;

(6)第六层90度碳纤单向带;

(7)第七层90度玻纤单向带;

(8)第八层60度碳纤单向带;

(9)第九层45度碳纤单向带;

(10)第十层3K碳纤斜纹。

本发明中同时公开了一种鞋,包括以上所述的任意一种减震支撑鞋底。

如图13所示,为了验证本发明中的减震支撑鞋底及鞋的运动性能,选取测试样鞋13a和测试样鞋13b,与设置有本发明的减震支撑鞋底的运动鞋13c一同进行对比测试。

1、首先对图13中的运动鞋13c进行整鞋性能测试,测试结果如下:

止滑测试:干式止滑1.05,湿式止滑0.74(SATRA TM144水平模式),比目前大部分专业跑鞋止滑参数(干式均值=1.03,湿式均值=0.5)更高,能够提供更优的止滑效果;

弯折刚度测试:0.67Nm/Deg。

2、缓震性测试

如图14所示,其中的“减震系绝影2代”为图13中的测试样鞋13a,“竞速系飞电弜”为图13中的测试样鞋13b,“3弜”为图13中的运动鞋13c。

其中,“第一峰值”“达到第一峰值时间”两个指标与冲击力相关,“第一峰值”越小,缓震性越好,“达到第一峰值时间”越长,缓震性越好;“最大加载率”“平均加载率”两个指标与膝关节损伤相关,两个指标越小,损伤越小。

由此可以发现,设置有本发明的减震支撑鞋底的运动鞋13c减震性能优异,有助于减小运动损伤。

3、稳定性测试

如图15所示,其中的“减震系绝影2代”为图13中的测试样鞋13a,“竞速系飞电弜”为图13中的测试样鞋13b,“3弜”为图13中的运动鞋13c。

其中,“踝关节最大外翻速”“最大外翻角度”两个指标与足跟稳定性相关,“制动阶段跑鞋最大背屈速度”“制动+支撑阶段跑鞋速度差值”两个指标与中足过渡顺畅度及支撑性相关,在一定范围内,数值越小,代表稳定性越好、过渡顺畅度及支撑性越好。

由此可以发现,设置有本发明的减震支撑鞋底的运动鞋13c,其足跟稳定性比两款对比测试样鞋提升7%左右,中足过渡顺畅度及支撑性提升8%左右。

4、推进性测试

如图16所示,其中的“减震系绝影2代”为图13中的测试样鞋13a,“竞速系飞电弜”为图13中的测试样鞋13b,“3弜”为图13中的运动鞋13c。

其中,“蹬伸期跖趾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跖趾关节峰值负功率”“推进时间”“着地时间”四个指标与推进性相关,在一定范围内,数值越小,代表推进性越好。

由此可以发现,设置有本发明的减震支撑鞋底的运动鞋13c,其推进性较测试样鞋13a和测试样鞋13b均有明显提升。

5、运动损伤风险测试

如图17所示,其中的“减震系绝影2代”为图13中的测试样鞋13a,“竞速系飞电弜”为图13中的测试样鞋13b,“3弜”为图13中的运动鞋13c。

其中,“膝关节最大外展力矩”这一指标,在一定范围内,指标值越小,代表损伤风险越小。

由此可以发现,设置有本发明的减震支撑鞋底的运动鞋13c,其损伤风险指标明显小于测试样鞋13a和测试样鞋13b。

本发明的提升推进力的支撑板、减震支撑鞋底及鞋使足跟着地时能更好的吸收地面冲击,提升减震效果,通过降低地面反力峰值,减轻冲击对整个下肢肌骨系统造成的负担,减少穿着者下肢肌骨系统的损伤风险,此外还能够让足部整体的过渡更加平稳,并快速为蹬伸阶段提供助推力,满足不同水平的跑者的运动需求。

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实施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