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电气管线布置结构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电气管线布置结构

摘要

本发明涉及公开了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电气管线布置结构。涉及建筑装修技术领域。本申请具体包括多个局部叠合板、用以对相邻两局部叠合板进行支撑的PEC柱、以及对边缘的局部叠合板进行支撑的边墙,局部叠合板中设有第一预埋盒、第二预埋盒、第一线管、以及第二线管,PEC柱中设有第三预埋盒,边墙中设有配电箱,第一线管将第一预埋盒与第二预埋盒连通,第二线管一端与第一预埋盒连通、另一端与局部叠合板的端部平齐。本发明可实现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二次装修无需现场开孔,施工简单,二次装修线路安装方便,且管线分离避免结构二次破坏。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598665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大东吴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310041005.8

  • 发明设计人 卻谍;李磊;徐元杰;陈忠;范晓伟;

    申请日2023-01-13

  • 分类号H02G3/38(2006.01);E04B1/00(2006.01);E04B5/48(2006.01);

  • 代理机构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周磊

  • 地址 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尤夫路999号-12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9:21:5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5-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2G 3/38 专利申请号:2023100410058 申请日:202301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3-04-18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装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电气管线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多采用设计-生产-施工方式实施,施工作为装配式建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提出新的要求,施工方式如何确保建筑的质量、安全、进度、环保等目标,这对施工的安装工装设计提出较高要求。现有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二次装修重新设计布置电气线路时,需要在楼板、墙壁以及梁柱上开设线槽,而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楼板、墙壁和梁柱主体均是由混凝土浇灌而成,开设线槽的施工操作较为麻烦,且存在安全隐患。

中国专利CN114215196A、公开日2022-03-22公开了一种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柱脚防水构造及施工方法,包括PEC柱、墙体、止水钢板和现浇混凝土楼板,止水钢板包括第一竖直板、第二竖直板以及水平板,第一竖直板和第二竖直板均垂直于水平板且与水平板相连,水平板沿PEC柱的柱脚边缘铺设,水平板嵌入楼板内部;第一竖直板垂直于PEC柱的第一翼缘且与第一翼缘连接,第二竖直板平行于PEC柱的第二翼缘且与第二翼缘侧边连接,沿PEC柱的柱脚浇筑混凝土形成防水台;第一竖直板和第二竖直板处各自浇筑混凝土形成高于防水台的防水翻边,第一竖直板和第二竖直板各自嵌入防水翻边内部,防水翻边的一端与PEC柱相连,墙体底部与防水翻边顶部连接,避免了柱脚连接处开裂渗水问题的产生。但是该构造在二次装修重新设计布置电气线路时,需要在PEC柱、墙体和现浇混凝土楼板上开设线槽,PEC柱、墙体和现浇混凝土楼板的结构主体均是由混凝土浇灌而成,开设线槽的施工操作较为麻烦,且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电气管线布置结构,可实现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二次装修无需现场开孔,施工简单,二次装修线路安装方便,且管线分离避免结构二次破坏。

本发明提出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电气管线布置结构,包括多个局部叠合板、用以对相邻两所述局部叠合板进行支撑的PEC柱、以及对边缘的所述局部叠合板进行支撑的边墙,所述局部叠合板中设有第一预埋盒、第二预埋盒、第一线管、以及第二线管,所述PEC柱中设有第三预埋盒,所述边墙中设有配电箱,所述第一线管将所述第一预埋盒与第二预埋盒连通,所述第二线管一端与所述第一预埋盒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局部叠合板的端部平齐,还包括用以将所述第一预埋盒与第三预埋盒连通的第一护套电线、用以将所述第一预埋盒与所述配电箱连通的第二护套电线、以及用以将相邻两所述局部叠合板的第二线管连通的第三线管。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以对所述局部叠合板中部进行支撑的隔墙,所述隔墙中设有第四预埋盒,以及用以将所述第一预埋盒与第四预埋盒连通的第四线管。

进一步地,还包括浇灌在相邻两所述局部叠合板和所述PEC柱之间的第一现浇件,以及浇灌在所述局部叠合板与所述边墙之间的第二现浇件。

进一步地,所述边墙中设有对边缘的所述局部叠合板端部进行支撑的PEC梁。

进一步地,所述局部叠合板端部设有现浇区,所述第一现浇件浇灌在相邻两所述局部叠合板的现浇区与所述PEC柱之间,所述第二现浇件浇灌在位于边缘的所述局部叠合板的现浇区、所述PEC梁以及所述边墙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边墙中还设有用以对所述第二现浇件进行封边的封边板,所述封边板设于所述第二现浇件远离与所述局部叠合板的现浇区连接的一端。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所述隔墙两侧的饰面层。

进一步地,所述饰面层包括与所述隔墙抵接的第一饰面板、与所述局部叠合板抵接的第二饰面板、以及用以将所述第一饰面板与所述隔墙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饰面板与所述局部叠合板固定连接的固定件。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包括角铁、以及一端贯穿所述角铁后与所述局部叠合板螺接的螺钉,所述角铁一端设于所述第一饰面板中、另一端设于所述第二饰面板中,所述螺钉贯穿所述角铁设于所述第二饰面板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线管与所述局部叠合板端部平齐的一端设有螺纹接口,所述第三线管的两端设有与所述螺纹接口螺接的外螺纹。

本发明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电气管线布置结构具有以下增益效果:

(1)本结构的第一预埋盒、第二预埋盒、第一线管、以及第二线管是预埋在局部叠合板的混凝土中,第三预埋盒预埋在PEC柱的混凝土中,配电箱是预埋在边墙的混凝土中,因此在二次装修重新设计布置电气线路时,不需要进行现场开孔,从而使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施工简单,二次装修线路安装方便;

(2)本结构在二次装修重新设计布置电气线路时,电气线路是在第一预埋盒、第二预埋盒、第三预埋盒、第一线管、第二线管、第三线管、第一护套电线以及第二护套电线中进行走线,从而实现管线分离,避免结构遭到二次破坏;

(3)本结构通过隔墙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整个空间随意分隔成多个小空间,分隔成小空间中的局部叠合板均能够设置照明部件,且有便于电气线路走线的第一预埋盒、第二预埋盒、第一线管、以及第二线管,从而满足用户对户型进行各种改造后所面临的灯具的配电要求;

(4)本结构的第一现浇件对相邻两局部叠合板、以及PEC柱之间进行固定连接,第二现浇件将局部叠合板与边墙之间进行固定连接,从而使本混凝土建筑之间的装配更加稳固;

(5)本结构的PEC梁一端插接至凹槽底部、另一端伸出凹槽,局部叠合板的端部搭接在PEC梁顶部的同时插接在凹槽中,且与凹槽底部间隔一定距离,从而通过PEC梁加大对局部叠合板端部的支撑,进而保证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6)本结构在凹槽远离局部叠合板端部插接的一端设有封边板,对浇筑在局部叠合板的现浇区与凹槽底部、以及PEC梁的顶部之间的第二现浇件进行限位,一方面能够防止第二现浇件的流失,另一方面能够保证边墙侧面的平整度;

(7)本结构的隔墙的两侧设有饰面层,用来对混凝土墙体进行包覆,既保证隔墙两侧面的平整度,又加强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空间外观的美观性;

(8)本结构通过螺接的方式进行第三线管与第二线管的连通,使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施工更加简单高效,从而提高施工效率,节省时间和精力。

附图说明

并入到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这些附图中,类似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类似的要素。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电气管线布置结构在相邻两局部叠合板与PEC柱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电气管线布置结构在边缘局部叠合板与边墙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电气管线布置结构在局部叠合板和隔墙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局部叠合板;11、第一预埋盒;12、第二预埋盒;13、第一线管;14、第二线管;15、现浇区;2、PEC柱;21、第三预埋盒;3、边墙;31、配电箱;32、PEC梁;33、封边板;4、第一护套电线;5、第二护套电线;6、第三线管;7、隔墙;71、第四预埋盒;72、第四线管;8、第一现浇件;9、第二现浇件;16、第一饰面板;17、第二饰面板;18、角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3,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电气管线布置结构,包括多个局部叠合板1、用以对相邻两局部叠合板1进行支撑的PEC柱2、以及对边缘的局部叠合板1进行支撑的边墙3,局部叠合板1中设有第一预埋盒11、第二预埋盒12、第一线管13、以及第二线管14,PEC柱2中设有第三预埋盒21,边墙3中设有配电箱31,第一线管13将第一预埋盒11与第二预埋盒12连通,第二线管14一端与第一预埋盒11连通、另一端与局部叠合板1的端部平齐,还包括用以将第一预埋盒11与第三预埋盒21连通的第一护套电线4、用以将第一预埋盒11与配电箱31连通的第二护套电线5、以及用以将相邻两局部叠合板1的第二线管14连通的第三线管6。

在本申请中,设置有多个局部叠合板1,在相邻两局部叠合板1之间设有PEC柱2,一局部叠合板1的端部搭接在PEC柱2上,相邻的另一局部叠合板1端部也搭接在PEC柱2上,从而使PEC柱2对相邻两局部叠合板1进行支撑,多个局部叠合板1铺设的边缘位置设有边墙3,位于边缘的局部叠合板1端部搭接在边墙3上,从而使边墙3对边缘的局部叠合板1进行支撑,实现建筑的装配连接。

由于在本申请中,PEC梁、柱是通过在H型钢的中间区域浇灌混凝土形成的矩形柱体,局部叠合板1是在钢筋和钢板四周浇灌混凝土形成的混合板,边墙3是以粉煤灰(或硅砂)、水泥、石灰等为主原料,经过高压蒸汽养护而成的多气孔混凝土成型板材(ALC板),因此通过PEC柱2、局部叠合板1以及边墙3装配而成的建筑结构主体为混凝土结构。而在配式混凝土建筑进行二次装修重新设计布置电气线路时,需要在PEC柱2、局部叠合板1和边墙3上开设有线槽,由于PEC柱2、局部叠合板1以及边墙3的主体均为混凝土,在混凝土结构上开设槽孔的施工操作较为麻烦,且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在本申请中,局部叠合板1中设有第一预埋盒11、第二预埋盒12,PEC柱2中设有第三预埋盒21,边墙3中设有配电箱31,并通过第一线管13将第一预埋盒11与第二预埋盒12连通,第二线管14一端与第一预埋盒11连通,另一端与局部叠合板1的端部平齐,第三线管6将相邻两局部叠合板1的第二线管14连通,第一护套电线4将第一预埋盒11与第三预埋盒21连通,第二护套电线5将第一预埋盒11与配电箱31连通。其中第一预埋盒11为“100型86盒”,第二预埋盒12、第三预埋盒21均为“80型86盒”,第一线管13、第二线管14、第三线管6均为De20PVC管,在第二预埋盒12上可安装照明部件,在第三预埋盒21上可安装开关部件。

从配电箱31接出的电线通过第二护套电线5进入第一预埋盒11中,再经过第一线管13进入第二预埋盒12中,与设置在第二预埋盒12上的照明部件接通,从而给照明部件供电。从开关部件接出的电线经过第一护套电线4进入第一预埋盒11中,再经过第一线管13进入第二预埋盒12中,与设置在第二预埋盒12上的照明部件接通,从而控制照明部件的开启和关闭。由于在二次装修重新设计布置电气线路时,电气线路是在第一预埋盒11、第二预埋盒12、第三预埋盒21、第一线管13、第二线管14、第三线管6、第一护套电线4以及第二护套电线5中进行走线,从而实现管线分离,避免结构遭到二次破坏。

由于第一预埋盒11、第二预埋盒12、第一线管13、以及第二线管14均是在局部叠合板1生产制作时预埋在局部叠合板1中,第三预埋盒21是在PEC柱2生产制作时预埋在PEC柱2中,配电箱31是在边墙3生产制作时预埋在边墙3中,因此在二次装修重新设计布置电气线路时,不需要进行现场开孔,从而使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施工简单,二次装修线路安装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以对局部叠合板1中部进行支撑的隔墙7,隔墙7中设有第四预埋盒71,以及用以将第一预埋盒11与第四预埋盒71连通的第四线管72。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有可能会将一个大的空间分隔成多个小空间来使用,因此在本申请中还包括隔墙7,用来在需要分隔成小空间的地方对局部叠合板1的中部进行支撑。由于单个的小空间需要单独进行供电和照明,因此在隔墙7中设有第四预埋盒71,以及将第四预埋盒71与该区域其中一个局部叠合板1的第一预埋盒11连通的第四线管72,且该局部叠合板1的第二预埋盒12中设置照明部件,第四预埋盒71也为“80型86盒”,第四线管72也为De20PVC管,在第三预埋盒21上可安装开关部件,从而控制该局部叠合板1的第二预埋盒12中照明部件的开启和关闭。

由于在本申请中,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楼板是由多块局部叠合板1组成,每个局部叠合板1中均设置有第一预埋盒11、第二预埋盒12、第一线管13、以及第二线管14,因此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通过隔墙7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整个空间随意分隔成多个小空间,分隔成小空间中的局部叠合板1上均能够设置照明部件,且有便于电气线路走线的第一预埋盒11、第二预埋盒12、第一线管13、以及第二线管14,从而满足用户对户型进行各种改造后所面临的灯具的配电要求。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浇灌在相邻两局部叠合板和PEC柱2之间的第一现浇件8,以及浇灌在局部叠合板1与边墙3之间的第二现浇件9。当相邻两局部叠合板1的端部均搭接在PEC柱2上,使相邻两局部叠合板1的端部之间相隔一定距离,从而将PEC柱2顶部的部分区域露出,在相邻两局部叠合板1的端部、以及PEC柱2顶部露出的部分区域浇筑第一现浇件8,使第一现浇件8对相邻两局部叠合板1、以及PEC柱2之间进行固定连接,从而使本混凝土建筑之间的装配更加稳固,提升混凝土建筑的使用寿命。

由于第一现浇件8浇筑成型后,相邻两局部叠合板1的端部就已经密封,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在通过第三线管6将相邻两局部叠合板1的第二线管14连通时,是先将第三线管6的两端分别与两第二线管14与局部叠合板1平齐的一端连接,然后在相邻两局部叠合板1的端部、以及PEC柱2顶部露出的部分区域浇筑第一现浇件8,将第三线管6浇筑在第一现浇件8中。

要想边墙3对边缘位置的局部叠合板1端部进行支撑,可以预见的是:在边墙3中部设有凹槽,边缘位置的局部叠合板1端部插接在凹槽中,从而使边墙3对边缘位置的局部叠合板1进行支撑,保证多个局部叠合板1在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的铺设。但局部叠合板1的端部插接在凹槽中时,并未插接至凹槽底部,而是与凹槽的底部相隔一定距离,在凹槽的底部与局部叠合板1的端部之间浇筑第二现浇件9,使第二现浇件9将局部叠合板1的端部固定在凹槽中,从而加强边缘位置的局部叠合板1与边墙3之间的连接,使本混凝土建筑之间的装配更加稳固。

在本实施例中,边墙3中设有对边缘的局部叠合板1端部进行支撑的PEC梁32。由于边墙3的厚度有限,即使设置在边墙3中部的凹槽贯穿边墙3,凹槽的深度也有限,且为了增加第二现浇件9与边墙3的接触面积,位于边缘位置的局部叠合板1端部插接在凹槽中时,要与凹槽的底部间隔一定距离,这使得局部叠合板1的端部在凹槽中插接的长度较小,从而导致边墙3对局部叠合板1的支撑强度较差,影响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因此在本申请中,在边墙3的凹槽中设有PEC梁32,且凹槽的高度大于或等于PEC梁32与局部叠合板1的厚度之和,PEC梁32的一端插接至凹槽底部、另一端伸出凹槽,局部叠合板1的端部搭接在PEC梁32顶部的同时插接在凹槽中,且与凹槽底部间隔一定距离,从而通过PEC梁32加大对局部叠合板1端部的支撑,进而保证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可以预见的是:此时第二现浇件9是浇筑在PEC梁32顶部、凹槽底部以及局部叠合板1的端部之间,从而将PEC梁32和局部叠合板1与边墙3固定连接,进一步增强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局部叠合板1端部设有现浇区15,第一现浇件8浇灌在相邻两局部叠合板1的现浇区15与PEC柱2之间,第二现浇件9浇灌在位于边缘的局部叠合板1的现浇区15、PEC梁32以及边墙3之间。在局部叠合板1的端部设置台阶形的现浇区15,当相邻两局部叠合板1的端部搭接在PEC梁32上时,相邻两局部叠合板1的现浇区15相对设置,第一现浇件8浇筑在相邻两局部叠合板1的现浇区15以及PEC柱2之间,一方面能够增大第一现浇件8与局部叠合板1端部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相邻两局部叠合板1与PEC柱2的固定连接更加稳固;另一方面第一现浇件8浇筑在相邻两局部叠合板1的现浇区15中时,与现浇区15的顶部平齐,从而使相邻两局部叠合板1的连接处没有明显凸起,加强本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外观的美观性。

同样,位于边缘位置的局部叠合板1设有台阶形现浇区15的端部搭接在PEC梁32顶部,同时插接在凹槽中,且与凹槽底部间隔一定距离,第二现浇件9浇筑在局部叠合板1的现浇区15与凹槽底部、以及PEC梁32的顶部之间,既增大了第二现浇件9与局部叠合板1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边缘位置的局部叠合板1端部与边墙3之间的固定连接更加稳固,又使边缘位置的局部叠合板1与边墙3连接的位置无明显凸起,加强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外观的美观性。

在本实施例中,边墙3中还设有用以对第二现浇件9进行封边的封边板33,封边板33设于第二现浇件9远离与局部叠合板1的现浇区15连接的一端。在前文提到:边墙3的厚度的有限,导致在边墙3中部开设的凹槽深度有限,虽然通过PEC梁32一端插接在凹槽,另一端延伸出凹槽,加大对局部叠合板1的支撑,但是如果在凹槽的深度太小时,即使PEC梁32插接在凹槽,边墙3对PEC梁32的支撑效果也不好,进而导致对局部叠合板1的支撑效果不好。

因此在本申请中优选凹槽贯穿边墙3,使凹槽的深度与边墙3的厚度相等,从而最大限度的增大凹槽的深度。但将凹槽贯穿边墙3,在第二现浇件9浇筑在局部叠合板1的现浇区15与凹槽底部、以及PEC梁32的顶部之间时,由于第二现浇件9刚浇筑时是流体状态,因此在凹槽远离局部叠合板1端部插接的一端设有封边板33,对浇筑在局部叠合板1的现浇区15与凹槽底部、以及PEC梁32的顶部之间的第二现浇件9进行限位,一方面能够防止第二现浇件9的流失,另一方面能够保证边墙3侧面的平整度。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隔墙7两侧的饰面层。由于隔墙7主体是由混凝土浇筑而成的混凝土构件,为了保证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空间的装饰性,在隔墙7的两侧设有饰面层,用来对混凝土墙体进行包覆,既保证隔墙7两侧面的平整度,又加强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空间外观的美观性。

在本实施例中,饰面层包括与隔墙7抵接的第一饰面板16、与局部叠合板1抵接的第二饰面板17、以及用以将第一饰面板16与隔墙7固定连接、第二饰面板17与局部叠合板1固定连接的固定件。饰面层包括第一饰面板16和第二饰面板17,第一饰面板16与隔墙7抵接,第二饰面板17与局部叠合板1的底部抵接,第一饰面板16与第二饰面板17为一体式结构,再通过固定件将第一饰面板16与隔墙7固定连接,同时将第二饰面板17与局部叠合板1固定连接,从而将饰面层固定在隔墙7两侧。

将饰面层设置成这种结构,是为了使饰面层既对隔墙7的侧面进行包覆,又对局部叠合板1与隔墙7的连接处进行包覆,从而使饰面层对隔墙7的包覆效果更好,进一步加强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空间外观的美观性。由于第一饰面板16与第二饰面板17为一体式结构,通过固定件将第一饰面板16与隔墙7固定连接,同时将第二饰面板17与局部叠合板1固定连接,还能够增强隔墙7与局部叠合板1的连接强度,从而使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整体性更强。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包括角铁18、一端贯穿角铁18后与隔墙7螺接的第一螺钉、以及一端贯穿角铁18后与局部叠合板1螺接的第二螺钉,角铁18一端设于第一饰面板16中、另一端设于第二饰面板17中。固定件包括角铁18、第一螺钉和第二螺钉,角铁18一端设置在第一饰面板16中,另一端设置在第二饰面板17中,可以预见的是:角铁18的两端均设有通孔。第一螺钉贯穿角铁18设置在第一饰面板16的一端通孔后,与隔墙7螺接,从而将第一饰面板16与隔墙7固定连接;第二螺钉贯穿角铁18设置在第二饰面板17的一端通孔后,与局部叠合板1螺接,从而将第二饰面板17与局部叠合板1固定连接。

之所以将固定件设置成这种结构,一方面是因为角铁18的设置能够加强第一饰面板16与隔墙7、第二饰面板17与局部叠合板1的连接强度,从而使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整体性更强;另一方面是因为采用第一螺钉贯穿角铁18后与隔墙7螺接、第二螺钉贯穿角铁18后与局部叠合板1螺接的方式固定,能够方便快捷的实现饰面层在隔墙7两侧的安装和拆卸,从而在饰面层出现损坏后,方便对饰面层进行更换,增强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实用性。

在本申请中,第二线管14与局部叠合板1端部平齐的一端设有螺纹接口,第三线管6的两端设有与螺纹接口螺接的外螺纹。在第二线管14与局部叠合板1端部平齐的一端设有螺纹接口,第三线管6的两端均设有外螺纹,通过第三线管6一端与一第二线管14的螺纹接口螺接,另一端与另一第二线管14的螺纹接口螺接,从而使第三线管6将相邻两局部叠合板1的第二线管14连通。通过螺接的方式进行第三线管6与第二线管14的连通,使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施工更加简单高效,从而提高施工效率,节省时间和精力。

上面描述的内容可以单独地或者以各种方式组合起来实施,而这些变型方式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含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