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金属网雕塑的制作方法以及应用该方法制作的雕塑

一种金属网雕塑的制作方法以及应用该方法制作的雕塑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网雕塑的制作方法以及应用该方法制作的雕塑。其中,一种丝网雕塑的制作方法包括,S1,基模制造,制造人员根据设计图纸上的造型及尺寸制造的泥稿;S2,翻制轻质薄层内模;S2‑1,翻制石膏外模。S2‑2,轻质薄层内模翻制,在石膏外模上摊铺形成轻质薄层外模,轻质薄层外模的外侧壁造型配合造型面的形状。根据轻质薄层外母形状,在原材丝网上裁选尺寸相适配的单元丝网。S3,雕塑本体制作;S3‑1,单元丝网塑形,令单元丝网配合部件的造型。S3‑2,单元丝网定形。S3‑3,取下单元丝网。S3‑4,拼接单元丝网,依照相邻两部件之间的关系对应拼接、固定单元丝网,形成雕塑本体。本申请具有形成质量轻、安全性高的雕塑的效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597280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杭州红色源雕塑艺术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1206362.2

  • 发明设计人 王万荣;古璐;蒋义欣;韩萌;

    申请日2021-10-16

  • 分类号B44C5/00(2006.01);B44C3/00(2006.01);B44C3/04(2006.01);B44C3/08(2006.01);B44C3/12(2006.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311200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红垦农场红灿路189号5幢1号楼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9:21:5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5-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44C 5/00 专利申请号:2021112063622 申请日:202110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3-04-18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雕塑制作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金属网雕塑的制作方法以及应用该方法制作的雕塑。

背景技术

雕塑,指为美化环境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

现有雕塑通常采用石膏制造形成,在制作等人大小的雕塑,由于材质因素,通常会导致雕塑的量重较大,搬运不便。

并且由于现有雕塑的重量较大以及材质限制了雕塑的韧性不足,在将雕塑搬运至室外展出时,还需要考虑意外碰撞或是自然风荷载作用下,雕塑倾倒所带来的危害。

因此,发明人认为:现有雕塑因其自身重量较大,雕塑在室外隐性存在较大的倾覆危害。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雕塑展出的安全性能,本申请提供一种金属网雕塑的制作方法以及应用该方法制作的雕塑。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金属网雕塑的制作方法,其内容如下:

一种金属网雕塑制作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基模制造;制造人员根据设计图纸上的造型及尺寸制造的泥稿;

S2,翻制轻质薄层外模;S2-1,翻制石膏内模;先在泥稿外侧壁涂覆一层石膏,形成石膏内模,涂覆时沿泥稿部件的轴线在泥稿上依次插入若干分隔卡片;待石膏硬化成型后,将石膏内模自泥稿上取下,分隔卡片将石膏分为两石膏内模,石膏内模原与泥稿接触的内侧壁将形成配合泥稿外侧壁造型的造型面;

S2-2,轻质薄层半模翻制;在所有石膏内模的造型面上摊铺纤维筋,然后糊若干层经加热熔化的树脂,在树脂冷却后形成轻质薄层半模,两轻质薄层半模拼接能够形成轻质薄层外模;取下轻质薄层半模,轻质薄层半模的外侧壁造型配合造型面的形状;

在石膏内模的造型面糊树脂前,预先对造型面对应在设计图纸的部件交口线位置依次插入若干分隔卡片,在树脂冷却硬化后将使设计图中的部件对应在石膏内模的部分独立分隔,部件对应每一石膏内模的部分形成单元块,单元块与造型面相贴合的一侧形成核心面;

对应各个部件的核心面在原材丝网上裁选尺寸相适配的单元丝网;

S3,雕塑本体制作;S3-1;单元丝网塑形,将单元丝网包裹在部件的外侧壁,然后对应各部件的外形弯曲或是弯折单元丝网,令单元丝网配合部件的外侧壁造型;

S3-2,单元丝网定形;每一部件的单元丝网塑形完成后,在各部件的外侧壁上安装用于连接部件和单元丝网且还能够固定丝网造型的限位件;

S3-3,取下单元丝网;拆卸限位件,将塑形完成的单元丝网自部件的外侧壁取下;

S3-4,拼接单元丝网;依照相邻两部件之间的关系对应拼接、固定单元丝网,从而形成雕塑本体。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泥稿翻制石膏内模,石膏内模翻制轻质薄层内部,再通过轻质薄层外模翻制形成若干丝网拼接形成的丝网雕塑,由于单元丝网的网孔以及雕塑整体内部中空,因此,相较直接采用石膏制作而成的雕塑质量轻、倾倒危害小。

将石膏分成两块石膏外模以便制作人员将石膏外模自泥稿上取下。

依据设计图纸上的部件将翻制的轻质薄层外模进行分隔,以便裁剪适宜的单元丝网。

限位件用于连接单元丝网和轻质薄层模的部件,以便制作人员在对单元丝网进行塑形,并且在塑形时还能暂时固定单元丝网的造型,提高塑形效果。

在将限位件拆卸后,制作人员能将单元丝网自部件上取下然后依次拼接形成雕塑本体。

底座用于连接土层和拼接而成的雕塑本体,从而提高雕塑本体的稳定性能及现场稳定性能。

优选的,所述原材丝网为一钢板经过冲压开孔,后经拉伸形成金属丝网结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钢板冲压开孔然后拉伸形成原材丝网,相较由纵横钢筋焊接固定形成的丝网的整体性更强,从而从使得自原材丝网上裁剪下的单元丝网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并且能够减少后期弯折、弯曲单元丝网时出现破损的概率。

优选的,在S2-2中,单元块自石膏内模取下后,对核心面上包裹柔性的裁剪层,在裁剪层上绘制对应核心面形状及尺寸的裁剪面,再将裁剪层的裁剪面平放、摊铺在原材丝网上,并且依照裁剪面的轮廓裁剪形成单元丝网。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先通过裁剪层包裹单元块的核心面,以便绘制、裁剪出配合核心面尺寸的裁剪面,然后在依据裁剪面在原材丝网上进行裁剪,以便制作人员能够快速确定单元块核心面所需裁剪出单元丝网的尺寸及形状。

优选的,S2-5中,对裁剪下的单元丝网预先加热,然后令丝网自然冷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热并且自然冷却单元丝网,消除部分单元丝网内部残余应力,提高单元丝网的韧性和可塑性,改善单元丝网的物理性能。

优选的,在S3-3中,将每一部件的单元丝网均塑形完成后,先令各部件的单元丝网能够形成包裹轻质薄层外模的雕塑本体。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制作人员能够先观察此时单元丝网未相互连接时形成的雕塑本体,以便制作人员在拼装雕塑前对照设计图纸进行校核。

优选的,在S2-2中,摊铺纤维筋之前,先在造型面上涂覆一层脱模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脱模剂以便轻质薄层半模自造型面上脱离、取下。

优选的,所述单元丝网裁剪时,单元丝网的网孔被裁剪并将形成金属丝端头,在连接相邻两部件的单元丝网时,令相邻两部件单元丝网的金属丝端头对应焊接固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对接相邻两部件单元丝网的金属丝端头相互对准,以便后续焊接固定相邻两单元丝网,提高相邻单元丝网连接位置的过渡性能,以及提高单元丝网的连接性能。

优选的,还包括S4,防锈处理,对单元丝网表面进行防锈处理。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延缓单元丝网发生锈蚀,提高雕塑使用寿命。

优选的,还包括S5,现场安装,在雕塑本体的底端浇筑形成用于与土层连接的底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底座连接土层和雕塑本体,以对雕塑本体进行固定,提高雕塑本体的稳定性能。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应用丝网雕塑制作方法制作的丝网雕塑,其内容如下:

一种应用丝网雕塑制作方法制作的丝网雕塑,由上述丝网雕塑制作方法制作而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制成轻质、高安全性的雕塑。

综上所述,本申请至少具有以下之一的效果:

1、泥稿翻制石膏内模,石膏内模翻制轻质薄层内部,再通过轻质薄层外模翻制形成若干丝网拼接形成的丝网雕塑,由于单元丝网的网孔以及雕塑整体内部中空,因此,相较直接采用石膏制作而成的雕塑质量轻、倾倒危害小;

2、先通过裁剪层包裹单元块的核心面,以便绘制、裁剪出配合核心面尺寸的裁剪面,然后在依据裁剪面在原材丝网上进行裁剪,以便制作人员能够快速确定单元块核心面所需裁剪出单元丝网的尺寸及形状;

3、通过对单元丝网防锈处理,延缓单元丝网发生锈蚀,提高雕塑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金属网雕塑造型设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金属网雕塑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翻制轻质薄层模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雕塑本体制作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中相邻两单元丝网金属丝端头对准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雕塑本体;2、底座;3、单元丝网;4、金属丝端头。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说明书附图1-5,对本申请进行详细的描述。

第一方面,参照图1、2,本申请一种金属网雕塑制作方法。本申请金属网雕塑的造型设计呈人型,金属网雕塑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基模制造,先在厂房内依据设计图纸上的造型及尺寸1:1制造出泥稿。

参照图2、3,S2,翻制轻质薄层外模。

S2-1,石膏内模翻制,先沿泥稿的部件的轴线在泥稿外侧壁上依次插入分隔卡片,分隔卡片沿部件的轴线对称设置两列。之后在泥稿的外侧壁上涂覆石膏。

由于分隔卡片的作用,石膏硬化后形成两半围绕且包裹泥稿的石膏内模,并且两半石膏内模可分体设置。

将石膏内模自泥稿上取下,石膏内模原先与泥稿外侧壁贴合的一侧形成造型面。将两石膏内模相互拼接时,两造型面形成配合泥稿造型的空间。

将石膏分为两块石膏内模,以便石膏内模自泥稿上脱离下来,在将两石膏内模拼接呈一体时,两石膏内模的造型面配合泥稿的外侧壁造型。

S2-2,轻质薄层半模制作。在石膏内模的造型面上摊铺纤维筋,然后在造型面上手糊若干层经加热熔化的树脂。纤维筋可以为玻璃纤维丝,树脂可以为不饱和树脂或是环氧树脂,纤维筋和树脂能够在树脂冷却硬化后形成质地较轻的玻璃钢。

考虑到轻质薄层半模的脱模难度,在石膏内模的造型面糊树脂前,先在造型面上涂覆脱模剂,同时在造型面对应在设计图纸的相邻部件的交口线位置插入若干分隔卡片,分隔卡片沿相邻部件交口线一周设置。

由于石膏内模上分隔卡片的作用,在形成玻璃钢后对应设计图纸中丝网雕塑的部件能够相互分离,并且又因为石膏内模被分为两半,因此每一部件均将分为两半,形成单元块,依次将单元块自造型面上取下,单元块原与造型面相贴合的一侧形成核心面。

在单元块的核心面上摊铺柔性的裁剪层,在裁剪层上绘制出对应配合核心面形状、尺寸的裁剪面。将裁剪层平放、摊铺在原材丝网上,并沿着裁剪面的边沿在原材丝网上裁剪出单元丝网3。

裁剪层可以为柔性的布,对裁剪下的布可以多次利用,以便量产对应造型面的单元丝网3。

原材丝网为一钢板经冲压开孔,并且经过机械水平拉伸形成。相较常规纵横交错焊接而成的钢丝网,本申请的单元丝网3具有更好的整体性及韧性。

S2-3,单元丝网3现场处理。在裁剪出单元丝网3后,加热单元丝网3,随后令其自然冷却,消除部分单元丝网3内的残留应力,以提高单元丝网3的韧性和可塑性。

参照图2、4,S3,雕塑本体1制作。

S3-1,单元丝网3塑形。将单元丝网3摊铺在单元块的核心面上,并且通过敲击使得单元丝网3发生弯曲或是弯折,从而贴合核心面,单元丝网3拓核心面的造型。

S3-2,单元丝网3定形。在单元丝网3上穿设限位件,限位件包括一端穿设于核心面上的限位螺栓以及同轴套设于限位螺栓相对的另一端的抵接垫片。抵接垫片一侧与限位螺栓的螺栓头相抵,抵接垫片相对的另一端与单元丝网3背离核心面的一侧相抵,抵接垫板的面积大于单元丝网3的网孔面积。

限位螺栓也可以在单元丝网3塑形时进行安装,即先在单元丝网3靠近自身边沿的一侧网孔安装限位螺栓,令抵接垫片与单元丝网3相抵,限位螺栓至少间隔安装两枚。然后,再安装好的自限位螺栓位置依次向远离限位螺栓的单元丝网3进行敲击,并且在敲击过程的同时,间隔补装限位螺栓。

S3-3,取下单元丝网3。拆卸限位螺栓。在所有部件的核心面上均通过限位螺栓连接有塑形后的单元丝网3后,将对应的两单元块通过粘接胶拼接、固定形成部件,然后再将相邻的部件通过粘接胶依次拼接、固定形成完整的轻质薄层半模。

此时,由于单元丝网3仍通过限位螺栓连接于部件的核心面上,因此在拼接相邻的部件后,现场人员能够观察此时相邻部件的单元丝网3造型,并且,对照设计图纸,以便检核单元丝网3的造型。

参照图5,由于在将单元丝网3自原材丝网裁剪下时,裁剪位置通常位于原材丝网的网孔位置,因此,单元丝网3会在裁剪后,单元丝网3的边缘形成金属丝端头4。

考虑到相邻单元丝网3接缝的明显性以及相邻单元丝网3的连接性能,现场人员在检核单元丝网3造型的同时,弯曲单元丝网3边缘的金属丝端头4,使得相邻单元丝网3的金属丝端头4能够相互对接,减弱相邻单元丝网3拼接后形成的接缝的明显性,提高雕塑本体1的整体美观性。同时,方便后续焊接相邻两单元丝网3。

在单元丝网3检核完成后,拆卸限位螺栓,单元丝网3失去限位螺栓和顶板的限位作用,现场人员能将单元丝网3自部件的核心面上取下。

在将塑形完成的单元丝网3自部件的外侧壁取下时,为了避免单元丝网3取下后混淆,可以先在单元丝网3上进行对每一部件进行命名、标记,如部件A,部件B等。

S3-4,拼接单元丝网3。在相邻部件的单元丝网拼接时,先对齐相邻部件单元丝网3的金属丝端头4,然后依次焊接相邻单元丝网3的金属丝端头4。

S3-5,雕塑本体1造型修缮。对拼接好的雕塑本体1对照设计图纸进行调整。该次调整能够减少在将单元丝网3自核心面上取下,然后再将相邻排布的单元丝网3相互焊接后,对单元丝网3造型的影响。

S4,防锈处理。在单元丝网3表面喷涂或是涂覆防锈封闭剂,以提高雕塑本体1的耐腐蚀性能。

S5,现场安装。将雕塑本体1运输至现场,然后在雕塑本体1的底端焊接固定一竖向的锚杆。在土层上开槽、浇筑混凝土,随后将雕塑本体1竖向设置于混凝土的上部,锚杆插入至混凝土内。

本申请一种金属网雕塑的制作方法的实施原理:通过上述制作方法,制作出质量轻且承受风荷载小的丝网雕塑,在展出丝网雕塑时,能够有效减少雕塑本体1的倾覆概率及其倾覆危害。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应用金属网雕塑制作方法制作的雕塑,采用上述金属网雕塑制作方法制作的单元丝网拼接形成的中空的雕塑。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