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低轨观测平台对GEO空间碎片的普扫感知方法

一种低轨观测平台对GEO空间碎片的普扫感知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轨观测平台对GEO空间碎片的普扫感知方法,包括在晨昏太阳同步轨道相同高度区间内,选择均匀分布的航天器作为观测平台,将观测平台上的星敏感器光轴指向设置一致,使其在GEO带上形成以90°‑i赤纬上任意点为圆心,由星敏感器光轴指向构建以能够覆盖到GEO带边界为半径的扫描圆;将倾斜轨道观测平台的星敏感器光轴指向设置为与地心到观测平台连线矢量不共线;倾斜轨道星敏感器视场与晨昏太阳同步轨道星敏感器视场在扫描圆边界处相交,实现一天内对GEO空间碎片的多重覆盖。本发明解决了星敏感器无法对GEO空间碎片多时段多方位观测的技术问题,优化了低轨多观测平台对GEO空间碎片的观测能力,增强了GEO空间碎片预警与碰撞规避感知能力。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2-03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间态势感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低轨观测平台对GEO空间碎片的普扫感知方法。

背景技术

地球同步轨道(Geosynchronous Orbit,GEO)空间碎片简称GEO空间碎片,本身并不发光,GEO空间碎片的亮度主要依靠对太阳光的反射,从而能够被观测平台的星敏感器捕获,如图1所示。但由于GEO空间碎片与观测平台在空间中的高速相对位置关系变化,使得GEO空间碎片的光线入射角与出射角也呈现动态变化,星敏感器与航天器本体固连不能随动跟踪引起观测效能低,使得观测平台星敏感器的探测能力有限,无法实现对暗弱GEO空间碎片的成像,也无法实现有强太阳光干扰情况下的成像,即无法实现对GEO空间碎片的多时段、多角度观测。需要对观测位置作一定设计。

据忧思科学家联盟统计,截至2019年6月20日,我国现役LEO航天器179个,其中太阳同步轨道航天器132个,占比达到了74.3%。大量的太阳同步轨道航天器为基于星敏感器的GEO空间碎片观测构想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由于太阳同步轨道具有进动角速度与平太阳的周年视运动相等这一特性,使得太阳同步轨道始终保持在对GEO空间碎片观测的有利位置上。相较而言,因星敏感器固定安装在卫星本体无法转动的特点,随着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使得运行在其它轨道的航天器每年可开展观测活动的时段相对有限。GEO空间碎片本身并不发光,依靠对太阳光的反射,在传感器中形成点像。观测构型与GEO空间碎片光度计算过程密切相关,计算过程如下:

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是描述材质表面入射光和反射光关系的函数。常用于构建不同材料的散射特性模型,比漫反射拥有更高的准确度。BRDF表达式如下:

其中,l为入射方向,v为出射方向,β

太阳的光谱相当于温度为5900k的黑体辐射,深空中,可视太阳光为平行光源。因航天器在半影区的亮度可忽略不计,故以下分析只考虑地球本影的遮挡,而不考虑半影。对于太阳同步轨道而言,从地球北极俯视,观测平台、GEO空间碎片、太阳的空间关系如图2所示。太阳—GEO空间碎片—观测平台之间的夹角称为相位角。

GEO空间碎片的亮度计算分两步进行,首先以太阳为辐射源,计算GEO空间碎片受到的辐照度以及反射的辐射出射度;而后以GEO空间碎片为辐射源,计算星敏感器接收到的GEO空间碎片辐照度。根据太阳的辐照度、GEO空间碎片的BRDF可做如下推导:

辐射通量密度与光的波长相关,太阳的辐射通量密度M可表示为:

其中,c

可见,辐照度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距离辐射源越远,辐照度的衰减越大。由于GEO半径远小于日地距离,故该辐照度可近似等同于日光到达GEO空间碎片时的辐照度。由于可见光波长大约在0.38μm到0.76μm之间,故在可见光波段内太阳的辐照度E

设dA为GEO空间碎片表面的单位面元,则GEO空间碎片的辐射强度可表示为:

I

设R

由辐照度的定义,可得GEO空间碎片被星敏感器接收到的辐照度为:

已知太阳的视星等为m

其中,星等用于描述天体的明暗程度,星等值越小天体越明亮。本发明所指星等皆为视星等。

式中,∫

OCS=∫

基于上述计算模型做如下仿真:

从地球北极俯视,如图3所示,β为相位角,GEO空间碎片由西侧起始点运行12h至东侧终点,保证太阳和GEO空间碎片分别位于平台轨道面的两侧,使观测平台始终处于对GEO空间碎片的有利观测位置上。

随着GEO空间碎片自西向东运动,GEO空间碎片星等仿真结果如图4a和图4b所示。图4a为夏至日GEOGEO空间碎片由西向东运动时,在星敏感器视场内星等的变化趋势,图4b为春分日对应的结果。首先,在OCS的计算时考虑太阳、GEO空间碎片、观测平台三者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但不考虑地球本体遮挡,绘制了如图4a和图4b所示星等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而后考虑地球的遮挡,将地球遮挡了观测平台至GEO空间碎片之间视线的区间用虚线标注,将地球遮挡了GEO空间碎片的太阳光照的区间用点线标注,即GEO空间碎片进入地球本影区。

可以看到,当GEO空间碎片位于相位角接近90度的位置时(起始和终止位置附近),GEO空间碎片亮度极低,但随着相位角减小,亮度很快提升,而后缓慢波动。若以12星等作为星敏感器可探测的星等门限值,则可探测弧段将覆盖仿真时段的近80%。

在上述GEO空间碎片星等计算基础上,发明人提出了一种低轨观测平台对GEO空间碎片的普扫感知方法。

为扩展应用范围,降低门槛,本普扫感知方法突出“普适”性,观测构型不局限于某种观测平台轨道,而是将不同轨道的航天器纳入可用的观测平台范畴。但需要明确,倾斜轨道观测平台长期受摄动力作用,观测效能会产生一定影响。例如,一个运行在400km高度、倾角45°近圆轨道的航天器,在J

发明内容

一方面,对GEO空间碎片观测的低轨航天器多为少量的专用观测平台,轨道类型较为单一,在覆盖时效性、观测重访度等方面存在能力短板。另一方面,星敏感器广泛安装在各类航天器平台上,是航天器必备的姿态确定传感器,它从所拍摄的星图背景中确定空间方位惯性指向,从而为航天器提供姿态测量基准。星敏感器同时也具备捕获空间目标的观测能力。但由于空间碎片与观测平台间存在较快的相对运动速度,而星敏感器与航天器本体固连,不能如同其他专用传感器那样随动跟踪空间碎片,从而使得观测平台星敏感器对空间碎片的观测时间和观测角度有限,星敏感器对空间碎片观测的技术无法得到普及。对此,本发明提出了种低轨观测平台对GEO空间碎片的普扫感知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天基多平台自然交会观测构型,包括由多个运行在晨昏太阳同步轨道的观测平台构成的扫描圆,以及由倾斜轨道观测平台为补充的低轨观测平台对GEO空间碎片的普扫感知方法,。扫描圆上一定数量的观测平台可以保证对GEO带一天内的快速全覆盖,而倾斜轨道观测平台上的星敏感器可以从空间中多个位置指向扫描圆的边界区域,形成空间立体覆盖。

为达到对GEO空间碎片的多时段、多角度观测的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具体实现:

一种低轨观测平台对GEO空间碎片的普扫感知方法,其中,低轨包括晨昏太阳同步轨道和倾斜轨道;该方法包括:

步骤一、在晨昏太阳同步轨道相同高度区间内,选择均匀分布的航天器作为观测平台,将观测平台上的星敏感器的光轴指向设置为一致,使其在GEO带上形成以90°-i赤纬上任意点为圆心,由星敏感器光轴指向构建以能够覆盖到GEO带边界为半径的扫描圆;多个航天器在GEO带上的扫描轨迹叠加,实现对GEO空间碎片的普扫基础覆盖;其中,i为观测平台所在晨昏太阳同步轨道的轨道倾角;

步骤二、将倾斜轨道观测平台上的星敏感器光轴指向设置为与地心到观测平台连线矢量不共线;倾斜轨道星敏感器视场与晨昏太阳同步轨道星敏感器视场在扫描圆边界处相交的弧段内,对所述GEO空间碎片的普扫基础覆盖进行补充,实现一天内对GEO空间碎片的多重覆盖。

所述步骤一中,相邻星敏感器所在的观测平台的距离差小于等于距离阈值。观测平台为等间隔分布或近似等间隔分布。

所述步骤一中,观测平台上的星敏感器光轴指向包括仰角和方位角;

在观测平台轨道坐标系O

星敏感器光轴指向最佳仰角为星敏感器对GEO带的全覆盖时长最短的临界值的仰角;最佳方位角为星敏感器对GEO带的全覆盖时长最短的临界值的方位角;

所述星敏感器光轴指向中的仰角与方位角共同影响扫描圆的半径,仰角比方位角的影响更显著。

所述步骤一中,星敏感器光轴指向中的仰角E

其中,

所述步骤一中,星敏感器光轴指向中的方位角A

其中,∠A

所述步骤一中,星敏感器光轴指向中的仰角E

其中,

所述步骤一中,当扫描圆上观测平台数量为偶数时,确保一天内GEO空间碎片被探测到的最小观测平台数量为:

其中,

当扫描圆上观测平台数量为奇数时,确保一天内GEO空间碎片被探测到的最小观测平台数量为:

其中,

优选的,在2°×2°视场中,当晨昏太阳同步轨道的均匀分布平台数量5时,对GEO带一天内覆盖度为99.9%,近似满足全覆盖要求。

所述步骤一中,晨昏太阳同步轨道在300km~2000km高度区间内,轨道倾角i的变化范围在96.67°~104.89°之间,GEO带扫描圆圆心赤纬的值在-14.89°~-6.67°之间;GEO带,为以地球中心为球心,轨道高度36000km,赤纬由-15°到+15°所涵盖的球面环状切面。

所述步骤一中,星敏感器在GEO带球面环状切面扫过的轨迹呈螺旋状。

所述步骤二中,所述倾斜轨道的轨道倾角介于0°~90°;星敏感器的安装指向限制范围为30°~80°。

所述太阳同步轨道是航天器在受摄情况下,轨道面的进动角速度与平太阳的周年视运动速度相等的轨道。所述晨昏太阳同步轨道是太阳同步轨道位于地球晨昏线上的轨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轨观测平台对GEO空间碎片的普扫感知方法,该方法针对低轨晨昏太阳同步轨道和倾斜轨道的航天器平台对高轨GEO轨道的空间碎片的观测场景,构建以晨昏太阳同步轨道观测平台为主,以倾斜轨道观测平台为补充的低轨观测平台对GEO空间碎片的普扫感知构型;

在晨昏太阳同步轨道相同高度区间内,选择均匀分布的航天器作为观测平台,将观测平台上的星敏感器的光轴指向设置为一致,使其在GEO带上形成以90°-i赤纬上任意点为圆心,由星敏感器光轴指向构建以能够覆盖到GEO带边界为半径的扫描圆;多个航天器在GEO带上的扫描轨迹叠加,实现对GEO空间碎片的普扫基础覆盖;其中,i为观测平台所在晨昏太阳同步轨道的轨道倾角;

将倾斜轨道观测平台上的星敏感器光轴指向设置为与地心到观测平台连线矢量不共线;倾斜轨道星敏感器视场与晨昏太阳同步轨道星敏感器视场在扫描圆边界处相交的弧段内,对所述GEO空间碎片的普扫基础覆盖进行补充,实现一天内对GEO空间碎片的多重覆盖。

晨昏太阳同步轨道的观测平台用于对GEO带实现全覆盖,以倾斜轨道的观测平台为补充,倾斜轨道星敏感器视场与步骤一中晨昏太阳同步轨道星敏感器视场在扫描圆边界处相交的弧段内,从空间中多个位置指向扫描圆的边界区域,形成空间立体普扫全覆盖;使星敏感器在完成其固有定姿任务的同时,从所拍摄的星图中检测并提取GEO空间碎片测量信息,显著提升星敏感器对GEO空间碎片的泛在感知效能,以实现GEO空间碎片的泛在感知。

工程中,可先挑选与步骤一中轨位相似的航天器充当观测平台,组成由晨昏太阳同步轨道观测平台构成的扫描圆观测构型,即使观测平台在晨昏太阳同步轨道上可能非等相位均匀分布,依然可以利用数量优势和较大的星敏感器视场角填补相位非等间隔带来的空档,近似满足24小时内对GEO空间碎片全覆盖的要求。而后,分别按照步骤二添加倾斜轨道为辅助的观测平台。晨昏太阳同步轨道的观测平台用于对GEO带实现快速多重全覆盖,而倾斜轨道的观测平台可以通过设置适当的星敏感器初始安装指向,使得倾斜轨道星敏感器视场与晨昏太阳同步轨道星敏感器视场在扫描圆边界处相交的弧段内,既在扫描圆四周形成对GEO空间碎片立体观测,又增加了观测的重访度,为后续轨道确定提供良好的观测数据。综上,即可构建以晨昏太阳同步轨道观测平台为主,以倾斜轨道为补充的低轨观测平台对GEO空间碎片的普扫感知构型。

运行过程中,各平台可将观测数据(空间碎片的赤经、赤纬及观测时间)通过星间及星地链路,下传至地面数据处理中心,也可在星上自主分析处理,完成对空间碎片的轨道确定和编目工作,大大提升空间碎片观测能力。

星敏感器作为多数航天器必备的姿态传感器,若将其视为“兼用型”空间态势感知传感器,在本发明能够充分发挥我国在轨航天器资源量大的优势,在公开的模型基础上调整星敏感器安装角度,构建由太阳同步轨道对GEO轨道的观测构型,可进一步挖掘我国大量在轨航天器的剩余价值,尤其是拥有庞大数量的低轨航天器,把尽可能多的装有星敏感器的航天器作为观测平台,将天基观测系统的优势进一步扩大,无需额外发射专用的航天器,大幅提升我空间态势感知能力,显著增强空间碎片预警与碰撞规避能力,并为今后的航天任务规划设计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兼顾性的建议。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非太阳同步轨道可观测窗口示意图。

图2是空间观测几何关系(北极俯视图)示意图。

图3是仿真场景示意图(北极俯视图)示意图。

图4a是夏至日GEO空间碎片星等随时间变化曲线示意图。

图4b是春分日GEO空间碎片星等随时间变化曲线示意图。

图5是观测平台上的星敏感器光轴指向示意图。

图6是仰角与方位角共同作用的扫描圆几何关系示意图。

图7是仅仰角对应的扫描圆几何关系示意图。

图8是仅方位角对应的扫描圆几何关系示意图。

图9是扫描圆观测构型斜视图。

图10是GEO空间碎片与扫描圆的相对运动关系示意图。

图11是星敏感器与GEO带的相对运动轨迹示意图。

图12是12个位于不同倾角倾斜轨道的观测平台示意图。

图13是由12个不同倾角倾斜轨道和12个晨昏太阳同步轨道观测平台组成的普扫感知构型示意图。

图14是普扫感知构型一天内对GEO带不同纬度地区的覆盖时间。

图15是普扫感知构型一天内对GEO带不同经度地区的覆盖时间。

图16是普扫感知构型一天内对GEO带的覆盖度占比仿真结果图。

图17是普扫感知构型一天内对GEO带不同纬度的多重覆盖度仿真结果图。

图18是普扫感知构型一天内对GEO带不同经度的多重覆盖度仿真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低轨观测平台对GEO空间碎片的普扫感知方法,其中,观测平台上安装星敏感器;低轨包括晨昏太阳同步轨道和倾斜轨道;该方法包括:

步骤一、在晨昏太阳同步轨道相同高度区间内,选择均匀分布的航天器作为观测平台,将观测平台上的星敏感器的光轴指向设置为一致,使其在GEO带上形成以90°-i赤纬上任意点为圆心,由星敏感器光轴指向构建以能够覆盖到GEO带边界为半径的扫描圆;多个航天器在GEO带上的扫描轨迹叠加,实现对GEO空间碎片的普扫基础覆盖;其中,i为观测平台所在晨昏太阳同步轨道的轨道倾角;

步骤二、将倾斜轨道观测平台上的星敏感器光轴指向设置为与地心到观测平台连线矢量不共线;倾斜轨道星敏感器视场与晨昏太阳同步轨道星敏感器视场在扫描圆边界处相交的弧段内,对所述GEO空间碎片的普扫基础覆盖进行补充,实现一天内对GEO空间碎片的多重覆盖。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对于相同的观测平台数量,均匀分布的观测平台可以使整个扫描圆对GEO空间碎片的观测是均匀的,不均匀的分布可能导致某两个观测平台间空隙较大,漏掉某些碎片。

其中,本方案中,相邻星敏感器所在的观测平台的距离差小于等于距离阈值,因此,均匀分布的多个观测平台为等间隔分布或近似等间隔分布均可进行技术方案的实施。

工程中,可先挑选与步骤一中轨位相似的航天器充当观测平台,组成由晨昏太阳同步轨道观测平台构成的扫描圆观测构型,即使观测平台在晨昏太阳同步轨道上可能非等相位均匀分布,依然可以利用数量优势和较大的星敏感器视场角填补相位非等间隔带来的空档,近似满足24小时内对GEO空间碎片全覆盖的要求。而后,分别按照步骤二添加倾斜轨道为辅助的观测平台。晨昏太阳同步轨道的观测平台用于对GEO带实现快速多重全覆盖,而倾斜轨道的观测平台可以通过设置适当的星敏感器初始安装指向,使得倾斜轨道星敏感器视场与晨昏太阳同步轨道星敏感器视场在扫描圆边界处相交的弧段内,既在扫描圆四周形成对GEO空间碎片立体观测,又增加了观测的重访度,为后续轨道确定提供良好的观测数据。综上,即可构建以晨昏太阳同步轨道观测平台为主,以倾斜轨道为补充的低轨观测平台对GEO空间碎片的普扫感知构型。

运行过程中,各平台可将观测数据(空间碎片的赤经、赤纬及观测时间)通过星间及星地链路,下传至地面数据处理中心,也可在星上自主分析处理,完成对空间碎片的轨道确定和编目工作,大大提升空间碎片观测能力。

所述步骤一中,晨昏太阳同步轨道在300km~2000km高度区间内;轨道倾角i的变化范围在96.67°~104.89°之间;GEO带,为以地球中心为球心,轨道高度36000km,赤纬由-15°到+15°所涵盖的球面环状切面;GEO带扫描圆圆心赤纬的值在-14.89°~-6.67°之间。

如图5所示,所述步骤一中,观测平台上的星敏感器光轴指向包括仰角和方位角;

在观测平台轨道坐标系O

最佳所述仰角为星敏感器对GEO带的全覆盖时长最短的临界值的仰角;最佳所述方位角为星敏感器对GEO带的全覆盖时长最短的临界值的方位角。

步骤一中,如图6所示,

其中,

如图7所示,方位角A

则在ΔA

同理,在ΔB

联合上式,得半径R

其中,∠A

如图8所示,O

其中,

如图9所示,以扫描圆上12个等相位差分布的观测平台为例,其中,观测平台间相位差为30°等间隔分布,各观测平台除真近点角等间隔排布外,其余轨道根数均一致。此为理想假设条件,工程实际中,可根据任务要求自定义,并不要求观测平台等间隔均匀分布。环形条带为赤纬±15°范围内构成的GEO带。

GEO带上的GEO空间碎片自西向东绕地球自然运动,为使GEO空间碎片在一个轨道周期内至少一次被扫描圆上等间隔分布的传感器观测到,存在最小数量观测平台的数学问题。

做以下建模计算:

假设由若干个运行在同一轨道高度上的观测平台以等间隔分布,每个平台上星敏感器拥有一致的光轴指向,则各个星敏感器在GEO带上的扫描轨迹实现叠加。观测平台数量越多,观测平台对GEO带的覆盖速度越快,重访时间越短。若要使GEO带在一天内实现全覆盖,则设观测平台数量的最小值为

设星敏感器视场大小为n×n,观测平台角速度为ω

在扫描圆的西侧,角距β

GEO空间碎片由西至东,从进入扫描圆起至即将进入东侧扫描视场为止,该运行过程满足如下关系:

其中,N′表示在GEO空间碎片由西向东运行过程中,扫描圆上转过的视场个数。在扫描圆东侧,有如下关系:

其中,不等式约束了GEO空间碎片进入N

其中,

当观测平台数量为奇数时,与视场N

当扫描圆上观测平台数量为奇数时,确保一天内GEO空间碎片被探测到的最小观测平台数量为:

其中,

优选的,在2°×2°视场中,当晨昏太阳同步轨道的均匀分布平台数量5时,对GEO带一天内覆盖度为99.9%,近似满足全覆盖要求。

以上模型确定了使GEO带在一天内实现全覆盖的扫描圆上观测平台的最小个数。上述公式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值,建模过程基于一定假设,即各观测平台轨道高度是一致的,且拥有相同的相位差,工程中,观测平台的轨道根据自身任务要求而确定,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常见的轨道高度范围内,太阳同步轨道的轨道倾角变化很小,即扫描圆的圆心不会有大的波动。

星敏感器在GEO带球面环状切面扫过的轨迹呈螺旋状。

实际中,如图11所示,由于GEO带自身存在与观测轨道平面之间的相对运动,星敏感器在GEO带平面扫过的轨迹呈螺旋状。星敏感器视场对GEO带的覆盖是通过螺旋状的相对运动关系实现的,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观测平台轨道高度、星敏感器安装指向,尽可能使得多圈次的螺旋状扫描彼此不重复叠加,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对GEO带GEO空间碎片的快速全覆盖。

以往天基感知系统多采用随动跟踪的观测模式,即通过二维转台控制传感器“跟着”GEO空间碎片观测,观测弧段长;但星敏感器作为“兼用型”传感器,不存在随动跟踪的可能,而是仅能以自然交会的方式对GEO带进行普扫。此时,挑选哪些轨道的平台作为观测平台,并如何在不影响星敏感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安装指向,来获得良好的观测效能至关重要。通过本方案设计的扫描圆观测模型,可充分利用良好的光照观测条件,随GEO带的运动而形成螺旋状的观测形式,建立了星敏感器安装指向、观测平台轨道高度与观测覆盖百分比之间的对应关系。

步骤二中,所谓倾斜轨道,即轨道倾角介于0°~90°之间的轨道,运行在该轨道的航天器遍布在近地空间中。本发明对倾斜轨道的轨道倾角、轨道高度、升交点赤经、近地点幅角等轨道根数均无特殊要求,仅对星敏感器的安装指向做一定程度的限制,即倾斜轨道星敏感器光轴指向与地心-观测平台连线矢量不共线(一般为30°~80°)。图12所示案例为12个位于不同倾角倾斜轨道的观测平台。

本实施例仿真分析:

如图13所示,设置仿真起始时间为2024年3月21日,选择12颗晨昏太阳同步轨道、12颗倾斜轨道观测平台(轨道倾角随机设计为10°、15°、20°、25°、30°、40°、45°、50°、55°、65°、70°、75°),构成低轨观测平台对GEO空间碎片的普扫感知观测构型。其中,晨昏太阳同步轨道高度分别为500km~700km不等。对于此观测构型,将从两方面评价其观测效能,观测构型对GEO带不同纬度、经度天域的覆盖时间、全覆盖用时,二是对GEO带不同纬度、经度天域的多重覆盖度。

仿真结果如下:见图14、图15、图16、图17与图18所示。

其中,图14、图15分别表示普扫感知观测构型对GEO带上的不同纬度、经度区域的最大、最小和平均覆盖时长。可见,不同纬度带的24小时平均覆盖时长在700秒~2000秒之间,最大覆盖时长约2200秒(约36分钟),最小覆盖时长约500秒(约8分钟),不同纬度带的覆盖时长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南北纬较长,中间较短。不同经度带上覆盖时长特征与纬度带上差异较大,局部更为跳动,但整体上较平稳,平均覆盖时长在1000秒上下,最小覆盖时长为700秒上下,最大覆盖时长超过2000秒。

图16表示GEO带在24小时内被覆盖的百分比,可见,前期覆盖百分比增速较快,约在23小时后覆盖百分比已达到100%,该普扫感知观测构型可在一天内实现对GEO带的全覆盖。

图17、图18表示普扫感知观测构型对GEO带上的不同纬度、经度区域的最大、最小和平均覆盖度。可见,在不同纬度带上基本维持在最大2重覆盖,仅0°附近为1重覆盖,原因是倾斜轨道观测窗口基本与扫描圆南北纬方向的观测窗口相交,产生2重覆盖,与0°附近的相交机会较少,平均多重覆盖度在1~1.5之间。经度方面,最大覆盖度在1~2之间反复跳动,随经度的分布较为平均,平均覆盖度为1.2上下。

综上仿真结果,覆盖用时用于展示该观测构型对GEO带全覆盖的响应时间,普扫感知构型可以在一天内实现对GEO带的全覆盖,并在不同纬度和经度上拥有较长的覆盖时间。多重覆盖度用于展示同一个区域在同一时刻被多个星敏感器捕获的情况,这是星敏感器普扫感知不同于常见天基观测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虽然普扫感知观测构型最大覆盖重数为2,无法实现多个观测平台的覆盖重数,但依然好于现有观测构型仅单一覆盖重数的普遍情况,保证了单一目标被至少2个观测平台同时观测,为空间碎片精密定轨提供了可能。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低轨观测平台对GEO空间碎片的普扫感知方法,该方法针对低轨航天器平台星敏感器对高轨GEO轨道空间碎片的观测场景,构建以晨昏太阳同步轨道观测平台为主,以倾斜轨道观测平台为补充的低轨观测平台对GEO空间碎片的普扫感知构型;

在晨昏太阳同步轨道相同高度区间内,选择均匀分布的航天器作为观测平台,将观测平台上的星敏感器的光轴指向设置为一致,使其在GEO带上形成以90°-i赤纬上任意点为圆心,由星敏感器光轴指向构建以能够覆盖到GEO带边界为半径的扫描圆;多个航天器在GEO带上的扫描轨迹叠加,实现对GEO空间碎片的普扫基础覆盖;其中,i为观测平台所在晨昏太阳同步轨道的轨道倾角;

将倾斜轨道观测平台上的星敏感器光轴指向设置为与地心到观测平台连线矢量不共线;倾斜轨道星敏感器视场与晨昏太阳同步轨道星敏感器视场在扫描圆边界处相交的弧段内,对所述GEO空间碎片的普扫基础覆盖进行补充,实现对GEO空间碎片的多重覆盖。

晨昏太阳同步轨道的观测平台用于对GEO带实现全覆盖,以倾斜轨道的观测平台为补充,倾斜轨道星敏感器视场与晨昏太阳同步轨道星敏感器视场在扫描圆边界处相交的弧段内,从空间中多个位置指向扫描圆的边界区域,形成多重覆盖立体普扫;星敏感器作为兼用型传感器,在完成其固有定姿任务的同时,从所拍摄的星图中检测并提取GEO空间碎片测量信息,显著提升星敏感器对GEO空间碎片的观测效能,以实现GEO空间碎片的泛在感知。

工程中,可先挑选与步骤一中轨位相似的航天器充当观测平台,组成由晨昏太阳同步轨道观测平台构成的扫描圆观测构型,即使观测平台在晨昏太阳同步轨道上可能非等相位均匀分布,依然可以利用数量优势和较大的星敏感器视场角填补相位非等间隔带来的空档,近似满足24小时内对GEO空间碎片全覆盖的要求。而后,分别按照步骤二添加倾斜轨道为辅助的观测平台。晨昏太阳同步轨道的观测平台用于对GEO带实现快速多重全覆盖,而倾斜轨道的观测平台可以通过设置适当的星敏感器初始安装指向,使得倾斜轨道星敏感器视场与晨昏太阳同步轨道星敏感器视场在扫描圆边界处相交的弧段内,既在扫描圆四周形成对GEO空间碎片立体观测,又增加了观测的重访度,为后续轨道确定提供良好的观测数据。综上,即可构建以晨昏太阳同步轨道观测平台为主,以倾斜轨道为补充的低轨观测平台对GEO空间碎片的普扫感知构型。

运行过程中,各平台可将观测数据(空间碎片的赤经、赤纬及观测时间)通过星间及星地链路,下传至地面数据处理中心,也可在星上自主分析处理,完成对空间碎片的轨道确定和编目工作,大大提升空间碎片观测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