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射出成形方法及射出成形装置

射出成形方法及射出成形装置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特性的树脂成形体的制造方法。从设置在机筒11上游的供给口13h供给树脂颗粒RP形成溶融树脂,之后从供给口15h供给填充剂F进行混练。然后,通过使螺杆S后退以使螺杆S的末端仅后退从第1位置至第2位置的第1距离来测量含有填充剂的溶融树脂,并且将树脂注入模具中。将螺杆的末端保持在第1位置的状态下使螺杆旋转,对含有填充剂的溶融树脂进行混练(定位置混练)。如此,可以通过在与吐出量对应的特定量的含有填充剂的溶融树脂积存在机筒的末端部之后仍将螺杆于最前进位置旋转,来改善填充剂F的分散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98106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株式会社日本制钢所;

    申请/专利号CN202180010949.8

  • 申请日2021-01-04

  • 分类号B29C45/50(2006.01);B29C45/54(2006.01);B29C45/76(2006.01);

  • 代理机构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 代理人王思超

  • 地址 日本东京都品川区大崎一丁目11番1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6:34:5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9-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29C45/50 专利申请号:2021800109498 申请日:202101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射出成形方法及射出成形装置,特别是能够适用于形成含有填充剂的树脂成形体的射出成形方法及射出成形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使用填充剂(碳纤维等)的树脂复合材料受到注目。特别是,通过使用含有填充剂的树脂制造成形体,成形体的机械强度的改善策划正在研究中。

这样的复合材料,能够通过使用如射出成形装置或押出机等的,配备有螺杆的装置来混练树脂和填充剂获得。

举例来说,在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包括向具备有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并且能够沿着旋转轴前进及后退的螺杆的加热机筒供给树脂颗粒及添加成分,通过使螺杆正转生成溶融树脂的可塑化工序,及将含有添加成分的溶融树脂射出至腔的射出工序之射出成形方法。接着,在可塑化工序中,揭示了仅以特定的速度,特定的距离或者是特定的时间,通过执行将螺杆强制后退的后退动作,不施予添加成分过度的剪力,能够消除添加成分的不均的射出成形方法。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揭示了通过仅使螺杆后退计量距离,在计量设定位置使螺杆旋转,将溶融混练树脂供给至确保在螺杆的前方的计量空间,当计量空间完成填充时,完成溶融树脂的计量,不会被螺杆旋转速度或是树脂的溶融黏度其他的因素影响,能够正确计量的射出成形机的计量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075846号

[专利文献2]专利第35320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问题]

本发明者使用射出成形装置或押出机从事涉及含有充填剂树脂的研究开发,致力研究通过填充剂的添加改善树脂的补强效果。

由这种含有填充剂的树脂制成的成形体,能够使用射出成形装置来形成。射出成形装置包括机筒,及配备于机筒内自由旋转的螺杆。举例来说,从料斗供给至机筒内的树脂颗粒在机筒内溶融并由螺杆送至前方后,添加填充剂,将溶融树脂和填充剂混练,将仅特定量从射出成形装置注入至模具,能够形成期望的形状的成形体。

这里,为了策划成形体的机械强度的改善,虽然有将树脂中填充物均匀分散的必要性,但在树脂颗粒溶融后,添加填充剂时,在机筒中间添加填充剂,有难以确保溶融树脂和填充剂的混练时间的情况。

因此,需要将成形体中所含填充剂的分散性改善,以制造更高性能的成形体的技术。

从本说明书的记述和附图中,将能明确其他课题和新颖的特征。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在本申请中所揭示的射出成形方法包括:(a)准备具有机筒及配备在所述机筒内的螺杆的射出成形装置,以及连接至所述射出成形装置的末端的模具的工序;(b)从设置在所述机筒的上游的第1供给口向所述机筒内供给树脂材料,使树脂材料溶融而形成溶融树脂的工序;(c)从设置于所述机筒的所述第1供给口下游的第2供给口供给填充剂,通过将所述溶融树脂与所述填充剂混练,形成含有所述填充剂的溶融树脂的工序;(d)通过使所述螺杆后退以使所述螺杆的末端仅后退从第1位置至第2位置的第1距离,测量所述螺杆的末端部中含有所述填充剂的溶融树脂的工序;(e)通过使所述螺杆前进,注入含有所述填充剂的溶融树脂至所述模具的工序,所述(c)工序和所述(d)工序之间,包括:(f)含有所述填充剂的溶融树脂到达所述螺杆的末端的所述第1位置后,在所述螺杆的末端维持在所述第1位置的状态下旋转所述螺杆,将含有所述填充剂的溶融树脂混练的工序。

在本申请中所揭示的射出成形装置包括:机筒;配备在所述机筒内的螺杆;及控制所述螺杆的驱动的控制部,所述机筒具有位于上游并被供给树脂材料的第1供给口,以及位于所述第1供给口下游并被供给填充剂的第2供给口,所述控制部执行:(a1)含有所述填充剂的溶融树脂到达所述螺杆的末端的第1位置后,在所述螺杆的末端维持在所述第1位置的状态下旋转所述螺杆,混练含有所述填充剂的溶融树脂;(a2)在所述(a1)之后,使所述螺杆后退以使所述螺杆的末端仅后退从所述第1位置至第2位置的第1距离;(a3)在所述(a2)之后,执行使所述螺杆前进的控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申请中所揭示的射出成形方法,能够制造特性良好的树脂成形体。

根据本申请中所揭示的射出成形装置,能够制造特性良好的树脂成形体。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形态1的含有填充剂的树脂成形体的制造装置(制造系统)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2为射出成形装置的内部构成的示意图。

图3为杜尔麦基型的螺杆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4为螺杆的驱动部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5表示研究例的射出成形工序的概述的剖面图。

图6表示实施形态1的射出成形工序的概述的剖面图。

图7实施形态1的射出成形工序中背压的变化及螺杆的末端位置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8为含有填充剂的溶融树脂注入至模具之间的状况的示意图。

图9表示实施形态2的射出成形工序中固定范围混练工序的概述的剖面图。

图10表示实施形态3的射出成形工序的概述的剖面图。

图11表示实施形态4的应用例1的射出成形工序中固定范围混练工序的概述的剖面图。

图12表示实施形态4的应用例3的射出成形工序的概述的剖面图。

图13表示实施形态4的应用例4的射出成形工序中固定范围混练工序的概述的剖面图。

图14表示实施形态5的射出成形工序的概述的剖面图。

图15为实施形态5的射出成形工序中螺杆的旋转扭矩的变化及螺杆的末端位置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16为短纤维颗粒的示意图。

图17为长纤维颗粒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或附图详细说明实施形态。另外,在用于说明实施形态的所有图中,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用相同的符号表示,并且省略其重复说明。

(实施形态1)

在本实施形态中,说明射出成形方法(含有填充剂的树脂成形体的制造方法)。

图1是本实施形态的含有填充剂的树脂成形体的制造装置(制造系统)的构成的示意图。前述装置包括射出成形装置1,及压力机5。在本实施形态中,将不含有填充剂的树脂颗粒(树脂材料)和填充剂直接混合,形成成形体(成型体)。

射出成形装置1是,一边将供给的树脂颗粒RP溶融,一边和填充剂F混合、混练,从而形成含有填充剂的溶融树脂(MRF)的装置。射出成形装置1具有,根据图未表示的调温方法控制温度的机筒11,配置在机筒11内部的螺杆S、及与螺杆S连接的螺杆的驱动部17。在机筒11的末端设有吐出喷嘴19。

机筒11具有配设在机筒11的上游侧的树脂颗粒RP的供给口13h,及填充剂F的供给口(通气孔)15h。供给口13h连接至树脂颗粒RP用的料斗(供给装置、投入装置)13,供给口15h连接至填充剂F用的供给装置15。

压力机5,举例来说,具有第1模具SL和第2模具SR,在其之间的间隙注入(射出、吐出)含有填充剂的溶融树脂MRF,通过固化为与模具对应的形状,形成成形体。

图2是射出成形装置的内部构成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机筒11的内部中,螺杆S以能够通过驱动部17旋转(旋转自由)且能够前进及后退的方式,被插入并内藏。

在图2中,螺杆S主要由设有螺旋状的突起(螺纹牙顶)的全螺纹型的螺杆构成。然后,螺杆S具有复数的螺杆部(螺杆片)。具体而言,为具有沟深(突起高度)不同的复数的螺杆部。举例来说,上游侧(料斗13侧)的螺杆S1具有螺杆部S1a及沟比螺杆部S1a更浅的的螺杆部S1b。此外,下游侧(吐出喷嘴19侧)的螺杆S2具有螺杆部S2a及比螺杆部S2a更浅的沟的螺杆部S2b。上游侧的螺杆S1,从供给口13h配置至供给口15h,下游侧的螺杆S2,配置在供给口15h的上游侧。这样的螺杆构成被称为2级型。另外,在此,在螺杆S的末端部,配置有朝向末端呈现尖形状的部分(片)。

在与树脂颗粒RP的供给部(13h)对应的螺杆部S1a中,为了确保容积,优选使用深沟的螺杆部,此外,在溶融的树脂通过的螺杆部S1b中,树脂的混练性提高,此外,为了防止从供给口15h的溶融树脂的流出(排气隆起(vent-up)),优选使用浅沟的螺杆部。

此外,在与填充剂F的供给部(15h)对应的螺杆部S2a中,优选使沟加深而处于饥饿状态,此外,在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物通过的螺杆部S2b中,为了提高树脂的混练性,优选使用浅沟的螺杆部。

另外,在图2中,虽使用了全螺纹型的螺杆(螺杆部),但也可以使用其他的形状的螺杆(螺杆部)。举例来说,在螺杆部S2b中,为了提高混练性,也可以使用杜尔麦基型的螺杆。图3是杜尔麦基型的螺杆的构成的示意图。图3(B)及图3(C)分别对应图3(A)的B-B剖面及C-C剖面。复数宽度L

图4是螺杆的驱动部的构成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螺杆S是与使螺杆S前进或是后退的线驱动机构17L,及使螺杆S旋转的旋转驱动机构17R连接。此外,在线驱动机构17L及螺杆S之间,设有探测螺杆S在轴方向上受到的载荷(背压)的载荷传感器(传感器)17S。接着,线驱动机构17L及旋转驱动机构17R,由螺杆的控制部17C控制。举例来说,根据来自载荷传感器17S的信号,控制螺杆S的前进、后退或位置的固定。

此外,树脂颗粒RP的供给量及供给时间点(供给期间)、填充剂F的供给量及供给时间点(供给期间),能够通过材料的控制部15c(参考图2)控制。举例来说,也可以通过在供给口15h的上方设置传感器(举例来说,激光位移器)15s,检测溶融树脂的通过时间点,来调整填充剂F的供给时间点。此外,也可以通过在供给口15h的附近的机筒设置压力传感器,检测因溶融树脂的通过而对机筒施加的压力的变化,来调整填充剂F的供给时间点。如此,通过策划填充剂F的供给的时间,能够添加与树脂颗粒RP的供给量对应的适当量的填充剂,能够高精度地调整树脂与填充剂的混练比。

图5是表示研究例的射出成形工序的概述的剖面图。如图5(A)所示,通过供给口从料斗供给的树脂颗粒RP在机筒11内溶融,一边被螺杆搅拌一边往下游移送。接着,从填充剂F的供给口,将填充剂F供给至溶融树脂中,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物被移送至机筒11的末端部并被积存。如此,当积存在机筒11的末端部的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物变多时,向螺杆推回的力(后退力)发生作用。前述力称为“背压”,对应前述载荷传感器的输出(信号)。

由这样的背压的上升,能够知道混练物的积存量,在达到特定的背压(举例来说,5MPa)后,如图5(B)所示,通过线驱动机构(17L)使螺杆S后退,并在机筒11的末端部积存(计量)特定量的混练物后,通过使螺杆S前进,能够从吐出喷嘴往模具(压力机5)吐出特定量的混练物。

然而,在上述研究例(图5)的射出成形工序中,有填充剂F的分散性较低的情况。

因此,在本实施形态中,在与吐出量对应的特定量的混练物被积存于机筒11的末端部之后,也在最前进位置(P1)旋转(定位置旋转、固定旋转)螺杆。根据这样的定位置混练,能够改善填充剂F的分散性。以下详细说明。

图6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射出成形工序的概述的剖面图。

首先,如图6(A)所示,树脂颗粒RP从与机筒11的上游侧的料斗13对应的供给口13h供给。供给量设为W1。此时,螺杆S的末端T位于机筒11的最下游的第1位置P0。在所述第1位置P0中,使螺杆S旋转。此时,供给至机筒11内的树脂颗粒RP,因来自机筒11的热和螺杆S的旋转生成的剪力逐渐溶融,成为溶融树脂,被往下游搬送。另外,在此,将螺杆S的旋转方向设为第1方向(将溶融树脂往下游搬送的方向)。

接着,如图6(B)所示,当溶融树脂(RP)被搬送至填充剂F用的供给口15h时,供给填充剂F。供给量设为WF1。在此,举例来说,当已经供给了一次的吐出量分的树脂及滞留量的树脂(吐出后残存的树脂)时,此时,停止树脂颗粒RP的供给,位于机筒11的供给口15h及供给口13h之间的溶融树脂,是与供给量W1对应的量。接着,所述供给量W1,是与1次的吐出量(在第一次的情况下,包括上述滞留量)对应的量。另外,树脂颗粒RP的供给的停止(停止期间)不限于所述时间点。

此外,当螺杆S继续旋转时,如图6(C)所示,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物被搬送至机筒11的下游侧。接着,如图6(D)所示,混练物到达至螺杆S的末端T。之后,混练物随时到达至螺杆S的末端T,随着积存量变多,螺杆S的背压也变大(参考图7)。举例来说,螺杆S的背压到达第1规定值(举例来说,5MPa)。

然后,进行定位置混练。即,如图6(E)所示,螺杆S的末端T保持在机筒11的最下游的位置P0的状态下,旋转螺杆S,继续溶融树脂及填充剂F的混练物的混练。举例来说,于特定的期间(定位置混练期间,举例来说,30秒间),继续混练。

此时,由于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物继续被搬送至机筒11的下游侧,螺杆S的背压变大,超过第1规定值(举例来说,5MPa),到达第2规定值(举例来说,10MPa)。所述第2规定值(举例来说,10MPa)是由螺杆S的旋转生成的搬送能力(拉伸能力、泵能力)所能升压的最大的压力,螺杆S的背压是固定在第2规定值(举例来说,10MPa)(参考图7)。接着,由于供给仅供给量W1的树脂颗粒RP,所述分量积存在螺杆的末端部。即,所述定位置混练工序,亦能够说是在将与溶融树脂RP的供给量W1对应的溶融树脂及填充剂F的混练物积存于末端部的状态下的混练工序。

然后,如图6(F)所示,仅使螺杆S后退与1次的吐出量(1S)对应的距离(第1距离,举例来说,60mm)(计量工序)。所述螺杆S的退后的时候,将螺杆S的旋转方向设为第1方向。

接着,使螺杆S前进(射出工序)。此时,螺杆S的旋转为停止的状态。于是,积存于螺杆S的末端部的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物从吐出喷嘴向压力机5吐出(参考图1)。

另外,射出工序中的1次的吐出量(1S),可以比螺杆S的末端部的混练物的积存量少。另外,图6中表示溶融树脂的阴影区域的大小,是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本实施的形态,其与螺杆S或机筒11的实际的大小的关系中,也会有不同的情况。举例来说,螺杆S与机筒11之间的间隙,举例来说是1mm~0.1mm左右,此外,在图6中所示的所有工序中,积存在螺杆S的末端部(至少,在第1距离间)的混练物是充满状态。即,不生成空隙。

图7是本实施形态的射出成形工序中背压的变化及螺杆的末端位置的变化的坐标图。图7(A)的纵轴是载荷传感器压力“MPa”,横轴是时间“s”,图7(B)的纵轴是螺杆末端位置“mm”,横轴是时间“s”。虚线是本实施形态的图,实线是研究例的图。

如图7(A)所示,螺杆后退时(计量动作中)的螺杆的背压,举例来说,为5MPa。接着,定位置混练期间的背压,为比5MPa高的10MPa。此时,10MPa是由螺杆S的旋转生成的搬送能力(拉伸能力、泵能力)所能升压的最大的压力,是射出成形工序中背压的最大压力。螺杆后退时(计量工序)的螺杆的背压与定位置旋转中的背压的差,至少优选为1.0MPa以上。

如图7(B)所示,定位置旋转中(定位置混练期间)的螺杆末端位置是0mm,在计量动作中,螺杆末端位置从0mm变化至60mm。

此外,在图7(A)及图7(B)的实线中,螺杆后退时(计量动作中)的螺杆的背压,举例来说,为5MPa,并且在升压后马上(此处为5秒以内)开始计量动作。

此外,在上述中,虽然将定位置混练期间设为30秒,但定位置混练期间,举例来说,能够在1秒以上3分以下的范围内调整。此外,在上述中,虽然将第2规定值设为10MPa,但第2规定值,举例来说,为大于5MPa且20MPa以下的范围。

压力机(5),举例来说,如图8所示具有第1模具SL和第2模具SR,在这些模具之间的间隙中,注入(射出,吐出)含有填充剂的溶融树脂MRF,通过固化为与模具对应的形状,形成成形体。图8是含有填充剂的溶融树脂注入至模具之间的状况的示意图。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中,因即使与吐出量对应的特定量的含有填充剂的溶融树脂积存在机筒11的末端部之后,仍将螺杆于最前进位置(P0)旋转(定位置旋转,固定旋转),故能够改善填充剂F的分散性。

另外,在1循环的吐出工序中,为了停止树脂颗粒的供给,在定位置混练中或计量工序中,通过含有填充剂的溶融树脂供给过多而到达至供给口15h,能够防止含有填充剂的溶融树脂从供给口15h流出(排气隆起(vent-up))。

另外,供给量WF1虽然是与1次的吐出量对应的量,但也没有必要是固定量,在反复吐出时,因为可能发生滞留量的变化等,故可在特定的范围调整供给量WF1。

本实施形态中使用的树脂和填充剂虽没有限制,举例来说,能够使用以下所示者。

以树脂而言,能够使用热可塑性树脂。以热可塑性树脂而言,举例来说,能够使用聚乙烯、聚丙烯、聚酰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亚胺、聚醚醚酮等。这些树脂可以单体使用,或者,也可以使用复数种类的混合物。

以填充剂而言,举例来说,能够使用碳纤维、玻璃纤维、芳香聚酰胺纤维、天然纤维等。以碳纤维(碳系材料)而言,可列举碳纤维、碳纳米纤维、碳纳米管、富勒烯、石墨烯和炭黑等。以玻璃纤维而言,可列举二氧化硅,氧化铝等。用作芳香聚酰胺纤维,可列举对位芳香聚酰胺纤维,间位芳香聚酰胺纤维等。以天然纤维而言,可列举纤维素(包含纤维素纳米纤维)、苎麻、黄麻、洋麻、竹子和甘蔗渣等。这些填充剂可以单体使用,也可以混合2种以上使用。

此外,用作填充剂,也可以使用经过表面处理者。如此,通过进行表面处理,填充剂的解纤性改善,并且,与树脂的亲和性变好。

(实施形态2)

在实施形态1中,虽然在将螺杆的末端T维持在最前进位置(P0)的状态下,进行使螺杆旋转的定位置混练,但为了提高溶融树脂及填充剂F的混练物的混练性,也可以在第1距离的范围中使螺杆的末端T后退并同时旋转。这样的处理,在此称为“固定范围混练”。

以下,说明本实施形态的射出成形方法。另外,图9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射出成形工序中固定范围混练工序的概述的剖面图。另外,在本实施形态的射出成形方法中,涉及与实施形态1同样的工序,将省略其详细说明。

首先,与实施形态1同样,从与机筒11的上游侧的料斗13对应的供给口13h供给仅供给量W1的树脂颗粒RP(图6(A))。

接着,与实施形态1同样,将溶融树脂(RP)搬送至填充剂F用的供给口15h时,供给仅供给量WF1的填充剂F(图6(B))。

此外,当螺杆S继续旋转时,与实施形态1的情况同样,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物被搬送至机筒11的下游侧(图6(C))。然后,混练物到达至螺杆S的末端T(图6(D))。之后,混练物随时到达至螺杆S的末端T,随着积存量变多,螺杆S的背压也变大(参考图7)。举例来说,螺杆S的背压到达第1规定值(举例来说,5MPa)。

接着,进行固定范围混练。即,如图9所示,螺杆S的末端T,在机筒11的最下游的位置P0与从所述位置P0仅相离第1距离分的距离(举例来说,60mm)的位置P1之间,旋转螺杆S,继续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螺杆S的旋转方向是第1方向(将溶融树脂往下游搬送的方向)。

具体而言,举例来说,如图9(E1)所示,第1期间(举例来说,10秒间),将螺杆S的末端T保持在位置P0混练,接着,如图9(E2)所示,在将螺杆S的末端T后退,举例来说,20mm左右至位置Pa的状态下,混练第2期间(举例来说,10秒间),再来,如图9(E3)所示,在将螺杆S的末端T后退,举例来说,20mm左右至位置Pb的状态下,混练第3期间(举例来说,10秒间)。

如此,在第1距离分的距离中(P0及P1之间,60mm),通过使螺杆S的末端T后退,螺杆部S2b在积存于机筒11的末端部的溶融树脂及填充剂F的混练物中一边移动一边进行混练,能够提高混练性。

即使在所述固定范围混练的时候,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物也继续被搬送至机筒11的下游侧,螺杆S的背压变大,超过第1规定值(举例来说,5MPa),到达第2规定值(举例来说,10MPa)。所述第2规定值(举例来说,10MPa),是由螺杆S的旋转生成的搬送能力(拉伸能力、泵能力)所能升压的最大的压力,是固定在第2规定值(举例来说,10MPa)(参考图7)。这里,当图9(E2)或图9(E3)所示的螺杆S后退时,虽然发生了螺杆S的背压至第1规定值(举例来说,5MPa)的减少,但立即回至第2规定值(举例来说,10MPa)。举例来说,螺杆S的背压的平均值稍微低于第2规定值,变得大于第1规定值。接着,由于供给仅供给量W1的树脂颗粒RP,所述分量积存在螺杆的末端部。

上述固定范围混练后,与实施形态1同样,使螺杆S后退至与1次的吐出量(1S)对应的距离(第1距离分,举例来说,60mm的位置)(图6(F))。螺杆S的后退的时候,将螺杆S的旋转方向设为第1方向。

接着,使螺杆S前进(射出工序)。此时,螺杆S的旋转为停止的状态。因此,积存在螺杆S的末端部的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物从吐出喷嘴向压力机5吐出(参考图1)。

如此,在本实施形态中,因在第1距离的范围(举例来说,60mm的范围)中将螺杆部S2b一边后退一边旋转,故能够提高溶融树脂及填充剂F的混练物的混练性。

如同前述,螺杆部S2b多使用高混练片。这样的高混练片,在溶融树脂的搬送中有生成高阻力的倾向,容易诱发溶融树脂与填充剂F的混练物的排气隆起(vent-up),难以使用较长者。因此,如同本实施形态,通过在第1距离的范围中使螺杆部(高混练片)S2b一边后退一边旋转,即使是使用比较短的螺杆部(高混练片)S2b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溶融树脂及填充剂F的混练物的混练性。

图9所示,螺杆部S2b的长度,在螺杆S2的外径设为D的情况,优选设为0.5D~4D。另外,所述螺杆的长度的例子,也可以适用于实施形态1。

(实施形态3)

在实施形态1中,虽然在不含填充剂的树脂颗粒RP中,添加填充剂F,但用作原料,也可以使用混合颗粒。混合颗粒是不含填充剂的天然颗粒NP和填充剂含有颗粒FP的混合物。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没有另外添加填充剂F的必要,但与实施形态1同样,为了提高填充剂的分散性,也有提高混练性的必要。

图10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射出成形方法的工序的剖面图。另外,在本实施形态的射出成形方法中,涉及与实施形态1同样的工序,省略其详细说明。

首先,如图10(A)所示,从与机筒11的上游侧的料斗13对应的供给口13h,供给仅供给量W1的混合颗粒(NP、FP)。此时,螺杆S的末端T位于机筒11的最下游的位置P0。在所述位置P0将螺杆S旋转。此时供给至机筒11内的混合颗粒(NP,FP),因来自机筒11的热和螺杆S的旋转所生成的剪力而逐渐溶融,成为溶融树脂及填充剂F的混练物,被往下游搬送。另外,于此,将螺杆S的旋转方向设为第1方向(螺纹前进的方向)。

接着,如图10(B)所示,将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物搬送至通气孔15v。溶融树脂中的气体等从所述通气孔15v放出。此时,停止用作原料的混合颗粒(NP、FP)的供给,位于机筒11的通气孔15v与供给口13h之间的溶融树脂及填充剂F的混练物为与供给量(W1)对应的量,并为与1次的吐出量(1S)对应的量(V1)。

此外,当螺杆S连续旋转时,如图10(C)所示,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物被搬送至机筒11的下游侧。然后,如图10(D)所示,混练物到达至螺杆S的末端T。之后,混练物随时到达至螺杆S的末端T,随着积存量的变多,螺杆S的背压也变大(参考图7)。举例来说,螺杆S的背压到达第1规定值(举例来说,5MPa)。

接着,进行定位置混练。即,如图10(E)所示,在螺杆S的末端T保持在机筒11的最下游的位置P0的状态下,使螺杆S旋转,继续溶融树脂及填充剂F的混练物的混练。举例来说,于特定的期间(定位置混练期间,举例来说,30秒间),继续混练。

此时,由于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物继续被搬送至机筒11的下游侧,螺杆S的背压变大,超过第1规定值(举例来说,5MPa),到达第2规定值(举例来说,10MPa)。所述第2规定值(举例来说,10MPa)是由螺杆S的旋转生成的搬送能力(拉伸能力、泵能力)所能升压的最大的压力,是固定在第2规定值(举例来说,10MPa)(参考图7)。接着,由于供给仅供给量W1的混合颗粒(NP、FP),所述分量积存在螺杆的末端部。

然后,如图10(F)所示,仅使螺杆S后退与1次的吐出量(1S)对应的距离(第1距离,举例来说,60mm)(计量工序)。所述螺杆S的退后的时候,将螺杆S的旋转方向设为第1方向。

接着,使螺杆S前进(射出工序)。此时,螺杆S的旋转为停止的状态。于是,积存于螺杆S的末端部的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物从吐出喷嘴向压力机5吐出(参考图1)。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中,因即使与吐出量对应的特定量的含有填充剂的溶融树脂积存在机筒11的末端部之后,仍将螺杆于最前进位置(P0)旋转(定位置旋转,固定旋转),故能够改善填充剂F的分散性。

(实施形态4)

在本实施的形态中,说明上述实施形态的各种应用例。

(应用例1)

在实施形态3(图10)中,虽然在将螺杆的末端T维持在最前进位置(P0)的状态下,进行使螺杆旋转的定位置旋转,但也可以进行于实施形态2所说明的“固定范围混练”。

以下,说明本应用例的射出成形方法。另外,图11是表示本应用例的射出成形工序中固定范围混练工序的概述的剖面图。另外,在本实施形态的射出成形方法中,涉及与实施形态3同样的工序,将省略其详细说明。

首先,与实施形态3同样,从与机筒11的上游侧的料斗13对应的供给口13h供给仅供给量W1的混合颗粒(NP,FP)(图10(A))。

接着,与实施形态3同样,将溶融树脂(NP,FP,溶融树脂及填充剂F的混练物)搬送至通气孔15v(图10(B))。溶融树脂中的气体等从所述通气孔15v放出。此时,停止用作原料的混合颗粒(NP、FP)的供给。

此外,当螺杆S继续旋转时,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物被搬送至机筒11的下游侧(图10(C))。然后,混练物到达至螺杆S的末端T(图10(D))。之后,混练物随时到达至螺杆S的末端T,随着积存量变多,螺杆S的背压也变大(参考图7)。举例来说,螺杆S的背压到达第1规定值(举例来说,5MPa)。

接着,进行固定范围混练。即,如图11所示,螺杆S的末端T,在机筒11的最下游的位置P0与从前述位置P0仅相离第1距离分的距离(举例来说,60mm)的位置P1之间,旋转螺杆S,继续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螺杆S的旋转方向是第1方向(将溶融树脂往下游搬送的方向)。

具体而言,举例来说,如图11(E1)所示,第1期间(举例来说,10秒间),将螺杆S的末端T保持在位置P0混练,接着,如图11(E2)所示,在将螺杆S的末端T后退,举例来说,20mm左右至位置Pa的状态下,混练第2期间(举例来说,10秒间),再来,如图11(E3)所示,在将螺杆S的末端T后退,举例来说,20mm左右至位置Pb的状态下,混练第3期间(举例来说,10秒间)。

如此,在第1距离分的距离中(P0及P1之间,60mm),通过使螺杆S的末端T后退,螺杆部S2b在积存于机筒11的末端部的溶融树脂及填充剂F的混练物中一边移动一边进行混练,能够提高混练性。

即使在所述固定范围混练的时候,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物也继续被搬送至机筒11的下游侧,螺杆S的背压变大,超过第1规定值(举例来说,5MPa),到达第2规定值(举例来说,10MPa)。所述第2规定值(举例来说,10MPa),是由螺杆S的旋转生成的搬送能力(拉伸能力、泵能力)所能升压的最大的压力,是固定在第2规定值(举例来说,10MPa)(参考图7)。这里,当图11(E2)或图11(E3)所示的螺杆S后退时,虽然发生了螺杆S的背压至第1规定值(举例来说,5MPa)的减少,但立即回至第2规定值(举例来说,10MPa)。接着,由于供给仅供给量W1的树脂颗粒RP,所述分量积存在螺杆的末端部。

上述固定范围混练后,与实施形态1同样,使螺杆S后退至与1次的吐出量(1S)对应的距离(第1距离分,举例来说,60mm的位置)(图10(F))。螺杆S的后退的时候,将螺杆S的旋转方向设为第1方向。

接着,使螺杆S前进(射出工序)。此时,螺杆S的旋转为停止的状态。因此,积存在螺杆S的末端部的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物从吐出喷嘴向压力机5吐出(参考图1)。

如此,在本实施形态中,因在第1距离的范围(举例来说,60mm的范围)中将螺杆部S2b一边后退一边旋转,故能够提高溶融树脂及填充剂F的混练物的混练性。

如同前述,螺杆部S2b多使用高混练片。这样的高混练片,在溶融树脂的搬送中有生成高阻力的倾向,容易诱发溶融树脂与填充剂F的混练物的排气隆起(vent-up),难以使用较长者。因此,如同本实施形态,通过在第1距离的范围中使螺杆部(高混练片)S2b一边后退一边旋转,即使是使用比较短的螺杆部(高混练片)S2b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溶融树脂及填充剂F的混练物的混练性。

(应用例2)

在实施形态3及应用例1中,虽然用作原料使用将天然颗粒NP及填充剂含有颗粒FP混合的混合颗粒,但用作原料,也可以使用仅天然颗粒NP、不同的树脂的2种以上的天然颗粒NP,或是仅填充剂含有颗粒FP。即使是这种使用单一或复数的材料的情况,为了使树脂温度均质化、使树脂彼此成为均质材料,有提高混练性的必要。即使是使用这样的材料的情况,也优选使用实施形态3(图10)及应用例1(图11)的射出成形方法或射出成形装置。

此外,用作原料,可以不用颗粒而使用粉状的树脂。

(应用例3)

在实施形态3及应用例1,2中,虽然使用将通气孔15v设置于机筒的中间的2级型的射出成形装置,但也可以使用没有通气孔的1级型的射出成形装置。这里,螺杆S1由螺杆部S2a及螺杆部S1a构成。

图12是表示应用例3的射出成形工序的概述的剖面图。另外,在本实施形态的射出成形方法中,涉及与实施形态3同样的工序,将省略其详细说明。

首先,如图12(A)所示,从与机筒11的上游侧的料斗13对应的供给口13h,供给仅供给量W1的混合颗粒(NP、FP)。此时,螺杆S的末端T位于机筒11的最下游的位置P0。在所述位置P0将螺杆S旋转。此时供给至机筒11内的混合颗粒(NP,FP),因来自机筒11的热和螺杆S的旋转所生成的剪力而逐渐溶融,成为溶融树脂及填充剂F的混练物,被往下游搬送。另外,于此,将螺杆S的旋转方向设为第1方向(螺纹前进的方向)。

接着,如图12(B)所示,溶融树脂(NP,FP,溶融树脂及填充剂F的混练物)被搬送至机筒11的下游侧,混练物到达至螺杆S的末端T。之后,混练物随时到达至螺杆S的末端T,随着积存量变多,螺杆S的背压也变大(参考图7)。举例来说,螺杆S的背压到达第1规定值(举例来说,5MPa)。

接着,进行定位置混练。即,如图12(C)所示,在螺杆S的末端T保持在机筒11的最下游的位置P0的状态下,使螺杆S旋转,继续溶融树脂及填充剂F的混练物的混练。举例来说,于特定的期间(定位置混练期间,举例来说,30秒间),继续混练。

此时,由于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物继续被搬送至机筒11的下游侧,螺杆S的背压变大,超过第1规定值(举例来说,5MPa),到达第2规定值(举例来说,10MPa)。所述第2规定值(举例来说,10MPa)是由螺杆S的旋转生成的搬送能力(拉伸能力、泵能力)所能升压的最大的压力,是固定在第2规定值(举例来说,10MPa)(参考图7)。接着,由于供给仅供给量W1的混练颗粒(NP、FP),所述分量积存在螺杆的末端部。

然后,如图12(D)所示,仅使螺杆S后退与1次的吐出量(1S)对应的距离(第1距离,举例来说,60mm)(计量工序)。所述螺杆S的退后的时候,将螺杆S的旋转方向设为第1方向。

接着,使螺杆S前进(射出工序)。此时,螺杆S的旋转为停止的状态。于是,积存于螺杆S的末端部的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物从吐出喷嘴向压力机5吐出(参考图1)。

如上所述,在本应用例中,因即使与吐出量对应的特定量的含有填充剂的溶融树脂积存在机筒11的末端部之后,仍将螺杆于最前进位置(P0)旋转(定位置旋转,固定旋转),故能够改善填充剂F的分散性。

(应用例4)

在应用例3中,虽然在将螺杆的末端T维持在最前进位置(P0)的状态下,进行使螺杆旋转的定位置旋转,但也可以进行于应用例1所说明的“固定范围混练”。

以下,说明本应用例的射出成形方法。另外,图13是表示本应用例的射出成形工序中固定范围混练工序的概述的剖面图。另外,在本实施形态的射出成形方法中,涉及与应用例3同样的工序,将省略其详细说明。

首先,与应用例3同样,从与机筒11的上游侧的料斗13对应的供给口13h供给仅供给量W1的混合颗粒(NP,FP)(图12(A))。此时,螺杆S的末端T位于机筒11的最下游的位置P0。在所述位置P0将螺杆S旋转。供给至机筒11内的混合颗粒(NP,FP),因来自机筒11的热和螺杆S的旋转所生成的剪力而逐渐溶融,成为溶融树脂及填充剂F的混练物,被往下游搬送。另外,于此,将螺杆S的旋转方向设为第1方向(螺纹前进的方向)。

接着,与应用例3同样,溶融树脂(NP,FP,溶融树脂及填充剂F的混练物)被搬送至机筒11的下游侧,混练物到达至螺杆S的末端T。之后,混练物随时到达至螺杆S的末端T,随着积存量变多,螺杆S的背压也变大(参考图7)。举例来说,螺杆S的背压到达第1规定值(举例来说,5MPa)。

接着,进行固定范围混练。即,如图13所示,螺杆S的末端T,在机筒11的最下游的位置P0与从所述位置P0仅相离第1距离分的距离(举例来说,60mm)的位置P1之间,旋转螺杆S,继续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螺杆S的旋转方向是第1方向(将溶融树脂往下游搬送的方向)。

具体而言,举例来说,如图13(C1)所示,在第1期间(举例来说,10秒间),将螺杆S的末端T保持在位置P0混练,接着,如图13(C2)所示,在将螺杆S的末端T后退,举例来说,20mm左右至位置Pa的状态下,混练第2期间(举例来说,10秒间),再来,如图13(C3)所示,在将螺杆S的末端T后退,举例来说,20mm左右至位置Pb的状态下,混练第3期间(举例来说,10秒间)。

如此,在第1距离分的距离中(P0及P1之间,60mm),通过使螺杆S的末端T后退,螺杆部S2b在积存于机筒11的末端部的溶融树脂及填充剂F的混练物中一边移动一边进行混练,能够提高混练性。

即使在所述固定范围混练的时候,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物也继续被搬送至机筒11的下游侧,螺杆S的背压变大,超过第1规定值(举例来说,5MPa),到达第2规定值(举例来说,10MPa)。所述第2规定值(举例来说,10MPa),是由螺杆S的旋转生成的搬送能力(拉伸能力、泵能力)所能升压的最大的压力,是固定在第2规定值(举例来说,10MPa)(参考图7)。这里,当图13(C2)或图13(C3)所示的螺杆S的后退时,虽然发生了螺杆S的背压至第1规定值(举例来说,5MPa)的减少,但立即回至第2规定值(举例来说,10MPa)。接着,由于供给仅供给量W1的树脂颗粒RP,所述分量积存在螺杆的末端部。

上述固定范围混练后,与实施形态1同样,使螺杆S后退至与1次的吐出量(1S)对应的距离(第1距离分,举例来说,60mm的位置)(图12(D))。螺杆S的后退的时候,将螺杆S的旋转方向设为第1方向。

接着,使螺杆S前进(射出工序)。此时,螺杆S的旋转为停止的状态。因此,积存在螺杆S的末端部的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物从吐出喷嘴向压力机5吐出(参考图1)。

如此,在本实施形态中,因在第1距离的范围(举例来说,60mm的范围)中将螺杆部S2b一边后退一边旋转,故能够提高溶融树脂及填充剂F的混练物的混练性。

如同前述,螺杆部S2b多使用高混练片。这样的高混练片,在溶融树脂的搬送中有生成高阻力的倾向,容易诱发溶融树脂与填充剂F的混练物的排气隆起(vent-up),难以使用较长者。因此,如同本实施形态,通过在第1距离的范围中使螺杆部(高混练片)S2b一边后退一边旋转,即使是使用比较短的螺杆部(高混练片)S2b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溶融树脂及填充剂F的混练物的混练性。

(应用例5)

在应用例3,4中,虽然用作原料使用将天然颗粒NP及填充剂含有颗粒FP混合的混合颗粒,但用作原料,也可以使用仅天然颗粒NP、不同的树脂的2种以上的天然颗粒NP,或是仅填充剂含有颗粒FP。即使是这种使用单一或复数的材料的情况,为了使树脂温度均质化、使树脂彼此成为均质材料,有提高混练性的必要。因此,即使是使用这样的材料的情况,也优选使用实施形态3(图10)及应用例1(图11)的射出成形方法或射出成形装置。

此外,用作原料,可以不用颗粒而使用粉状的树脂。

(实施形态5)

在本实施形态中,即使在与吐出量对应的特定量的混练物被积存于机筒11的末端部之后,也在最前进位置(P1)旋转(定位置旋转、固定旋转)螺杆。根据这样的定位置混练,能够改善填充剂F的分散性。以下详细说明。

图14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射出成形工序的概述的剖面图。

首先,如图14(A)所示,树脂颗粒RP从与机筒11的上游侧的料斗13对应的供给口13h供给。供给量设为W1。此时,螺杆S的末端T位于机筒11的最下游的第1位置P0。在所述第1位置P0使螺杆S旋转。此时,供给至机筒11内的树脂颗粒RP,因来自机筒11的热和螺杆S的旋转所生成的剪力而逐渐溶融,成为溶融树脂,被往下游搬送。另外,在此,将螺杆S的旋转方向设为第1方向(将溶融树脂往下游搬送的方向)。

接着,如图14(B)所示,当溶融树脂(RP)被搬送至填充剂F用的供给口15h时,供给填充剂F。供给量设为WF1。在此,举例来说,当已经供给了一次的吐出量分的树脂及滞留量的树脂(吐出后残存的树脂)时,此时,停止树脂颗粒RP的供给,位于机筒11的供给口15h及供给口13h之间的溶融树脂,是与供给量W1对应的量。接着,所述供给量W1,是与1次的吐出量(在第一次的情况下,包括上述滞留量)对应的量。另外,树脂颗粒RP的供给的停止(停止期间)不限于所述时间点。

此外,当螺杆S继续旋转时,如图14(C)所示,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物被搬送至机筒11的下游侧。接着,如图14(D)所示,混练物到达至螺杆S的末端T。之后,混练物随时到达至螺杆S的末端T,随着积存量变多,旋转扭矩也变大,超过第1规定值(举例来说,10%),到达第2规定值(举例来说,20%)(参考图15(A))。

然后,进行定位置混练。即,如图14(E)所示,螺杆S的末端T保持在机筒11的最下游的位置P0的状态下,旋转螺杆S,继续溶融树脂及填充剂F的混练物的混练。举例来说,于特定的期间(定位置混练期间),继续混练。

在此,特定的期间(定位置混练期间)是指直到旋转扭矩积算值达到特定的值的期间。

即,当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物继续被搬送至机筒11的下游侧时,旋转扭矩变大,超过第1规定值(举例来说,10%),到达第2规定值(举例来说,20%)。所述第2规定值(举例来说,20%)是由螺杆S的旋转生成的搬送能力(拉伸能力、泵能力)所能升压的最大的压力,螺杆S的旋转扭矩固定为第2规定值(举例来说,20%)的附近(参考图15)。此时,螺杆S的旋转扭矩的积算值为特定的值,即,后述图15(A)的坐标图的面积a直到达到特定的值之间,继续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物的混练(定位置旋转)。

接着,由于供给仅供给量W1的树脂颗粒RP,所述分量积存在螺杆的末端部。即,所述定位置混练工序,亦能够说是在将与溶融树脂RP的供给量W1对应的溶融树脂及填充剂F的混练物积存于末端部的状态下,直到螺杆S的旋转扭矩的积算值达到特定的值的期间的混练工序。

然后,如图14(F)所示,仅使螺杆S后退与1次的吐出量(1S)对应的距离(第1距离,举例来说,60mm)(计量工序)。所述螺杆S的退后的时候,将螺杆S的旋转方向设为第1方向。

接着,使螺杆S前进(射出工序)。此时,螺杆S的旋转为停止的状态。于是,积存于螺杆S的末端部的溶融树脂和填充剂F的混练物从吐出喷嘴向压力机5吐出(参考图1)。

另外,射出工序中的1次的吐出量(1S),可以比螺杆S的末端部的混练物的积存量少。另外,图14中表示溶融树脂的阴影区域的大小,是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本实施的形态,其与螺杆S或机筒11的实际的大小的关系中,也会有不同的情况。举例来说,螺杆S与机筒11之间的间隙,举例来说是1mm~0.1mm左右,此外,在图14中所示的所有工序中,积存在螺杆S的末端部(至少,在第1距离间)的混练物是充满状态。即,不生成空隙。

图15是本实施形态的射出成形工序中螺杆S的旋转扭矩的变化及螺杆的末端位置的变化的坐标图。图15(A)的纵轴是螺杆S的旋转扭矩“%”,横轴是时间“s”,图15(B)的纵轴是螺杆末端位置“mm”,横轴是时间“s”。

如图15(A)所示,螺杆后退时(计量动作中)的螺杆的旋转扭矩,举例来说,为10%。接着,定位置混练期间的旋转扭矩,为比10%大的20%。此时,20%是由螺杆S的旋转生成的搬送能力(拉伸能力、泵能力)所能升压的最大的压力,是射出成形工序中旋转扭矩的最大压力。螺杆的旋转扭矩,能够通过流过螺杆旋转发动机的电流测量。此外,所述旋转扭矩“%”,是与瞬时最大扭矩相对的比例。

如图15(B)所示,定位置旋转中(定位置混练期间)的螺杆末端位置是0mm,在计量工序中,螺杆末端位置从0mm变化至60mm。

然后,根据本实施形态,由于将定位置混练期间设定为螺杆S的旋转扭矩的积算值达到特定的值,即,后述图15(A)的坐标图的面积a达到特定的值为止的期间,因此举例来说,如图15(A)所示,即使旋转扭矩在第2规定值的附近“摆动”,也能够精准控制定位置混练期间。

如同前述,压力机(5),举例来说,具有如图8所示的第1模具SL和第2模具SR,在其之间的间隙注入(射出,吐出)含有填充剂的溶融树脂MRF,通过固化为与模具对应的形状,形成成形体。图8是含有填充剂的溶融树脂注入至模具之间的状况的示意图。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中,因即使与吐出量对应的特定量的含有填充剂的溶融树脂积存在机筒11的末端部之后,仍将螺杆于最前进位置(P0)旋转(定位置旋转,固定旋转),故能够改善填充剂F的分散性。

另外,在1循环的吐出工序中,为了停止树脂颗粒的供给,在定位置混练中或计量工序中,通过含有填充剂的溶融树脂供给过多而到达至供给口15h,能够防止含有填充剂的溶融树脂从供给口15h流出(排气隆起(vent-up))。

另外,供给量WF1虽然是与1次的吐出量对应的量,但也没有必要是固定量,在反复吐出时,因为可能发生滞留量的变化等,故可在特定的范围调整供给量WF1。

本实施形态中使用的树脂和填充剂没有限制,能够使用于实施形态1所说明的填充剂。

此外,即使是在本实施形态中,也可以进行于实施形态4的应用例1(参考图11)所说明的“固定范围混练”。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可能发生旋转扭矩的变化,但通过将螺杆S的旋转扭矩的积算值视为基准,能够精确控制定位置混练期间。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用作原料也可以使用仅天然颗粒NP、不同的树脂的2种以上的天然颗粒NP,或是仅填充剂含有颗粒FP(参考实施形态4的应用例2)。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也能够适用没有通气孔的1级型的射出成形装置(参考实施形态4的应用例3(图12))。此外,在没有通气孔的1级型的射出成形装置中,可以进行固定范围混练(参考实施形态4的应用例4(图13))。此外,在适用没有通气孔的1级型的射出成形装置的情况中,用作原料可以使用仅天然颗粒NP、不同的树脂的2种以上的天然颗粒NP,或是仅填充剂含有颗粒FP(参考实施的形态4的应用例5)。此外,用作原料,可以不用颗粒而使用粉状的树脂。

(实施形态6)

在本实施形态中,说明填充剂含有颗粒FP。图16是短纤维颗粒的示意图,图17是长纤维颗粒的示意图。

图16所示的短纤维颗粒,是树脂中含有0.2mm以上0.3mm以下的纤维(碳纤维)。这样的短纤维颗粒,可使用混练押出机等将树脂和纤维混练后,通过由切割机剪断线状的混练物而形成。

图17所示的长纤维颗粒,是树脂覆盖5mm以上10mm以下的纤维(碳纤维)束。这样的长纤维颗粒,能够通过在复数根粗纱纤维捆束而成的芯的外周挤出并包覆树脂而形成。

以填充剂含有颗粒FP而言,能够使用短纤维颗粒或长纤维颗粒。特别是使用长纤维颗粒的情况下,残存于成形体的纤维长有变长的倾向。因此,改善了成形体的强度或屏蔽性等的特性。为了发挥这样的长纤维颗粒的特性,通过进行应用例3等中所说明的定位置混练,能够改善纤维(填充剂F)的分散性。

以上,虽根据基于实施形态及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者所为的发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形态或实施例,在不脱离前述主旨的范围中,自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附记1]

一种射出成形方法,包括:

(a)准备具有机筒及配备在前述机筒内的螺杆的射出成形装置,以及连接至前述射出成形装置的末端的模具的工序;

(b)从设置在前述机筒的上游的供给口向前述机筒内供给树脂材料,使树脂材料溶融而形成溶融树脂的工序;

(c)通过使前述螺杆后退以使前述螺杆的末端仅后退从第1位置至第2位置的第1距离,测量前述螺杆的末端部中前述溶融树脂的工序;

(d)通过使前述螺杆前进,注入前述溶融树脂至前述模具的工序,前述(b)工序和前述(c)工序之间,包括:

(e)前述溶融树脂到达前述螺杆的末端的前述第1位置后,在前述螺杆的末端维持在前述第1位置的状态下旋转前述螺杆,将前述溶融树脂混练的工序。

[附记2]

根据附记1所述的射出成形方法,

前述机筒具有设置于前述供给口下游的孔。

[附记3]

根据附记1所述的射出成形方法,

前述树脂材料,是含有填充剂的树脂颗粒和不含填充剂的树脂颗粒的混合物。

[附记4]

一种射出成形装置,包括:

机筒;配备在前述机筒内的螺杆;及控制前述螺杆的驱动的控制部,

前述机筒具有位于上游并供给树脂材料的供给口;

前述控制部执行:

(a1)溶融树脂到达前述螺杆的末端的第1位置后,在前述螺杆的末端维持在前述第1位置的状态下旋转前述螺杆,混练前述溶融树脂;

(a2)在前述(a1)之后,使前述螺杆后退以使前述螺杆的末端仅后退从前述第1位置至第2位置的第1距离;

(a3)在前述(a2)之后,执行使前述螺杆前进的控制。

[附记5]

根据附记4所述的射出成形装置,

前述机筒具有设置于前述供给口下游的孔。

[附记6]

根据附记4所述的射出成形装置,

前述树脂材料,是含有填充剂的树脂颗粒和不含填充剂的树脂颗粒的混合物。

[附记7]

一种射出成形方法,包括:

(a)准备具有机筒及配备在前述机筒内的螺杆的射出成形装置,以及连接至前述射出成形装置的末端的模具的工序;

(b)从设置在前述机筒的上游的供给口向前述机筒内供给树脂材料,使树脂材料溶融而形成溶融树脂的工序;

(c)通过使前述螺杆后退以使前述螺杆的末端仅后退从第1位置至第2位置的第1距离,测量前述螺杆的末端部中前述溶融树脂的工序;

(d)通过使前述螺杆前进,注入前述溶融树脂至前述模具的工序,

前述(b)工序和前述(c)工序之间,包括:

(e)含有前述填充剂的溶融树脂到达前述螺杆的末端的前述第1位置后,在前述螺杆的末端维持在从第1位置至第2位置之间的状态下旋转前述螺杆,将前述溶融树脂混练的工序。

[附记8]

一种射出成形装置,包括:

机筒;配备在前述机筒内的螺杆;及控制前述螺杆的驱动的控制部,

前述机筒具有被供给树脂材料的供给口,

前述控制部执行:

(a1)溶融树脂到达前述螺杆的末端的第1位置后,在前述螺杆的末端维持在从前述第1位置至前述第2位置之间的状态下旋转前述螺杆,混练前述溶融树脂;

(a2)在前述(a1)之后,使前述螺杆后退以使前述螺杆的末端仅后退从前述第1位置至第2位置的第1距离;

(a3)在前述(a2)之后,执行使前述螺杆前进的控制;

前述螺杆具有配置在从前述第1位置至第2位置之间的混练片部;

前述(a1)的控制为

前述螺杆的末端,从前述第1位置至前述第2位置之间,在维持在前进位置的状态下将前述螺杆旋转的控制,

前述螺杆的末端,从前述第1位置至前述第2位置之间,在维持在由前述前进位置后退的后退位置的状态下将前述螺杆旋转的控制。

1 射出成形装置

5 压力机

11 机筒

13 料斗

13h 供给口

15 供给装置

15c 控制部

15h 供给口

15s 传感器

15v 通气孔

17 驱动部

17C 螺杆的控制部

17L 线驱动机构

17R 旋转驱动机构

17S 载荷传感器

19 吐出喷嘴

F 填充剂

FP 填充剂含有颗粒

MRF 溶融树脂

NP 天然颗粒

RP 树脂颗粒

S 螺杆

S1 螺杆

S1a 螺杆部

S1b 螺杆部

S2 螺杆

S2a 螺杆部

S2b 螺杆部

T 螺杆的末端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