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用于坐具的运动部件状态变化控制系统

一种用于坐具的运动部件状态变化控制系统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坐具的运动部件状态变化控制系统,包括基座、驱动控制组件、第一运动部件和第二运动部件;驱动控制组件包括主传动轴及致动器;第一运动部件转动连接在基座上,第一运动部件与主传动轴之间设有使两者产生联动的齿传动机构;第二运动部件设置在基座前端;且第二运动部件能够相对基座进行上下滑移;在主传动轴与第二运动部件之间设有使两者产生联动的联动组件;第一运动部件与第二运动部件在主传动轴的作用下形成联动;初始位置下,第一运动部件的头部隐藏在基座内;使用位置下,致动器驱使主传动轴转动使第一运动部件转动至其头部向前伸出,且主传动轴能够同时控制第二运动部件沿基座向下移动以避让第一运动部件的伸出动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89998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8-1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永艺家具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210502164.9

  • 发明设计人 金明华;虞红潮;

    申请日2022-05-10

  • 分类号H02K7/116(2006.01);F16H1/22(2006.01);A47C7/62(2006.01);

  • 代理机构杭州程隆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385;

  • 代理人曹康华

  • 地址 313300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递铺镇永艺西路1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6:22:1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2K 7/116 专利申请号:2022105021649 申请日:202205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坐具的运动部件状态变化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多功能休闲座椅中,座椅的功能丰富,配备有多个可以活动调节的运动部件;这类运动部件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相对座椅进行转动、前后移动又或是升降移动;且需要在座椅内部设置用于实现这些运动部件运动的控制调节机构,且通常都采用一个控制调节机构控制一个运动部件进行运动。此外,随着当前坐具的设计越来越追求先进感,通常都在座椅内部设置电机来控制这些运动部件进行运动,使用户只需遥控操作即可;使得有时座椅内需要设置多个电机来控制不同的运动部件。

随之而来的问题在于:当前对座椅的设计追求越来越轻薄,使得座椅的椅背或者底盘内部空间有限。有时座椅在同一个位置上具有多个运动部件,如果对每一个运动部件都设置一个电机来控制其运动的话,无疑很难进行布置,且使得座椅内部结构复杂繁琐。因此需要对这些运动部件的控制结构进行改进;具体而言:如一种具有使用位置和初始位置的按摩座椅,该按摩座椅的按摩头能够转动突出在按摩装置外,也可以收拢在按摩装置内;且在该按摩装置的前端设置一能够活动调节的支撑面板,按摩头隐藏时,该支撑面板能够位于按摩装置的正前方,能够隔绝按摩头的效果;并且当需要按摩功能时,使按摩头向前伸出按摩装置的同时,该支撑面板还能够运动以避让按摩头的伸出动作。继而按摩头的转动与支撑面板移动其实是相关联的,且两者都设置在按摩座椅的按摩装置中;如果采用两个电机分别对两者进行控制,无疑对按摩装置的空间要求很高,会导致按摩装置内部结构繁琐,增加布局难道;且设置两个电机也增加成本。因此,提出采用一个电机来同时控制按摩头转动和支撑面板移动的控制结构,保证两者能够稳定运动的同时,解决对空间的占用以及节省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坐具的运动部件状态变化控制系统;通过在主传动轴与第一运动部件之间设置齿传动机构,在主传动轴与第二运动部件之间设置联动组件;使得主传动轴转动能够同时控制第一运动部件转动以及第二运动部件上下移动;且使得第一运动部件转动使其头部伸出在基座外的同时,第二运动部件能够沿基座下移发生避让动作;有效的实现第一运动部件和第二运动部件间的联动;仅通过致动器控制主传动轴转动即可同时控制两个部件运动,传动设计巧妙;使得只需在基座上设置一个致动器和主传动轴即可,使控制结构更加精简,减少对基座空间过多占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坐具的运动部件状态变化控制系统,包括基座以及设置在基座上的驱动控制组件、第一运动部件和第二运动部件;所述驱动控制组件包括沿左右方向设置在基座下方的主传动轴以及用于控制该主传动轴转动的致动器;第一运动部件转动连接在基座上,第一运动部件的上端具有头部,第一运动部件能够相对基座转动以使其头部收拢在基座内或者使其头部向前伸出于基座外;所述第一运动部件与主传动轴之间设有使两者产生联动的齿传动机构,该齿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主传动轴上的第一主动齿以及相应设置在第一运动部件下端的第一从动齿;主传动轴转动能够驱使第一运动部件相对基座进行前后翻转;所述第二运动部件纵向设置在基座的前端;且第二运动部件能够相对基座进行上下滑移;在主传动轴与第二运动部件之间设有使两者产生联动的联动组件,该联动组件包括设置在主传动轴上的第二主动齿、转动连接在基座上并与第二主动齿齿接配合的第二从动齿以及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二运动部件和第二从动齿铰接的驱动连杆;主传动轴转动能够作用联动组件运动以控制第二运动部件上下运动;第一运动部件与第二运动部件在主传动轴的作用下形成联动;初始位置下,第一运动部件的头部隐藏在基座内,第二运动部件位于第一运动部件的正前方以形成遮挡;使用位置下,致动器驱使主传动轴转动使第一运动部件转动至其头部向前伸出,且主传动轴能够同时控制所述第二运动部件沿基座向下移动以避让第一运动部件的伸出动作。

作为优选,所述基座包括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支撑台;所述致动器设置在其中一侧的支撑台上;所述主传动轴为一长轴,主传动轴沿左右方向贯穿于基座。主传动轴为长轴,使得主传动轴具有足够的长度与第一运动部件和第二运动部件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运动部件转动连接在两个支撑台之间,所述第一主动齿设置在主传动轴的中间部位;第二主动齿设置在主传动轴的侧端,且第二主动齿与第一主动齿相间隔。第一主动齿和第二主动齿间隔的设置在主传动轴上,布局合理,且两者互不干涉。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从动齿镜像设置在第一运动部件底部的两侧上,且第一从动齿的外轮廓呈扇形形状;所述第一主动齿呈左右间隔的设置在主传动轴中间部位的对应位置处。采用双齿轮齿接传动,使得主传动轴能够更稳定的控制第一运动部件转动;第一运动部件仅需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即可在两种位置下进行切换,故而第一从动齿只需设计为扇形结构即可,设计更加合理;减少对基座内部空间的占用。

作为优选,第一运动部件包括沿左右方向设置的转动横轴,该转动横轴的两端分别露出在第一运动部件的侧端并与支撑台转动连接。使得第一运动部件与基座之间的转动结构稳定;主传动轴只需提供驱使第一运动部件转动的驱动力即可。

作为优选,所述主传动轴的两侧分别与第二运动部件的两侧之间设有所述的联动组件;且联动组件靠近于相邻的支撑台的内侧。设置两组联动组件,使得主传动轴驱动第二运动部件运动更加稳定;且联动组件设置的靠近支撑台内侧,使得联动组件与基座中间位置的第一运动部件相隔开,两者互不干涉;结构布局更加合理。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从动齿转动连接在支撑台上,且第二从动齿位于第二主动齿的上方。第二从动齿转动连接在支撑台上,利用基座自身结构;且使得联动组件与支撑台贴合靠近,使结构设计更紧凑,节省占用体积;且联动组件纵向设置,减小对基座前后空间的占用。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从动齿呈扇形结构,第二从动齿靠近其外周缘处设有连接座,所述驱动连杆的下端铰接在该连接座上;所述连接座沿第二从动齿的转动轨迹上下运动以带动驱动连杆向上或向下运动。利用第二从动齿的转动动作,从而能够带动驱动连杆进行上下移动,传动设计巧妙;且连接座设置在第二从动齿的外周缘处,使得第二从动齿转动一定角度,连接座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距离最大,传动效果更好。

作为优选,所述致动器包括马达和减速器;所述减速器的输出端与主传动轴传动连接;在所述支撑台外侧上沿厚度方向凹设有避让槽,所述致动器纵向设置,致动器嵌入安装在该避让槽内。设置支撑台上设置避让槽,使得致动器嵌入安装在避让槽内,从而使得致动器与支撑台整体性更好;且减小致动器外露体积。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运动部件为板状件,第二运动部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连接侧板,驱动连杆上端铰接在该连接侧板上;且每个连接侧板与相应一侧的支撑台之间设有滑动导向机构;滑动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连接侧板上的上下间隔的第一导销和第二导销,以及相应设置在支撑台上的纵向的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所述第一导销滑动设置在第一导槽内,所述第二导销滑动设置在第二导槽内。第二运动部件采用双导轨与基座滑动配合,使得第二运动部件滑动过程稳定;主传动轴只需提供第二运动部件滑动的驱动力即可。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的设计出发点、理念及有益效果是:

首先,本发明的用于坐具的运动部件状态变化控制系统,通过在主传动轴与第一运动部件之间设置齿传动机构,在主传动轴与第二运动部件之间设置联动组件;使得主传动轴转动能够同时控制第一运动部件转动以及第二运动部件上下移动;且使得第一运动部件转动使其头部伸出在基座外的同时,第二运动部件能够沿基座下移发生避让动作;有效的实现第一运动部件和第二运动部件间的联动;仅通过致动器控制主传动轴转动即可同时控制两个部件运动,传动设计巧妙;且按第一运动部件与第二运动部件同时形变运动,使得形变效果更佳,更具科技感。继而只需在基座上设置一个致动器和主传动轴即可,使控制结构更加精简,减少对基座空间过多占用。

其次,第一主动轴为一长轴,使得第一主动轴具有足够的长度同时与第一运动部件和第二运动部件配合;且第一主动齿呈左右间隔的设置在主传动轴的中间部位;所述第二主动齿设置在主传动轴的左右两侧上;使得第一主动齿与第二主动齿间隔布置在主传动轴上;结构整齐且互不干涉。

再者,所述的第一转动部件转动设置在两个支撑台之间;第二运动部件设在两个支撑台的前端;且联动组件设置在靠近与支撑台的内侧处;使得联动组件能够用于作用第二运动部件运动的同时,联动组件与支撑台贴合靠近,不会与基座中间部分的第一运动部件相干涉;使结构设计更紧凑,节省占用体积;且联动组件纵向设置,进一步减小对基座前后空间的占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在实施例中第一运动部件和第二运动部件处于初始位置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在实施例中第一运动部件和第二运动部件处于使用位置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在实施例中控制系统的结构爆炸图;

图4为本发明在实施例中主传动轴与第一运动部件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在实施例中主传动轴与第一运动部件配合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在实施例中第二运动部件与基座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在实施例中联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在实施例中联动组件在使用位置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在实施例中致动器与支撑台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在实施例中第一运动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在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内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在实施例中用于坐具的运动部件状态变化控制系统应用在坐具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在实施例中用于坐具的运动部件状态变化控制系统应用在坐具上使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在实施例中基座与椅背框架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各附图标记为:基座1;第一运动部件2;第二运动部件3;按摩机械手4;按摩头4a;驱动组件5;外壳5a;转动横轴6;支撑台7;驱动控制组件8;敲揉电机9;齿轮传动控制组件9A;致动器10;马达10a;减速器10b;主传动轴11;第一主动齿12;第一从动齿13;连接侧板14;转动连接杆14a;第一导销15;第二导销16;第一导槽17;第二导槽18;第二主动齿19;第二从动齿20;连接座20a;驱动连杆21;椅背框架22;侧支撑体22a;行走电机23;动力轴24;行走齿轮25;齿带26;导向槽27;避让槽2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至少一个”指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施例中涉及的各方位词汇,如前、后等,是以用户实际落座在坐具上的使用位置下进行描述的。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如图1-14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坐具的运动部件状态变化控制系统,其包括基座1、第一运动部件2以及第二运动部件3;其中所述的第一运动部件2具有按摩功能,第一运动部件2包括两个纵向设置的按摩机械手4以及设置在两个按摩机械手4之间的驱动组件5;第一运动部件2上端具有头部,该头部指的是位于每个按摩机械手4的上端的按摩头4a,驱动组件5用于驱使按摩机械手4发生敲击或捶打等按摩动作;且第一运动部件2通过一转动横轴6转动连接在基座1上,使得第一运动部件2整体能够相对基座1进行翻转,从而使按摩机械手4能够相对基座1前后转动。所述基座1包括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支撑台7,第一运动部件2设置在两个支撑台7之间;所述的第二运动部件3活动设置在两个支撑台7的前端,第二运动部件3为纵向设置的板状件,且第二运动部件3配置为形成基座1前端的支撑面,第一运动部件2被基座1和第二运动部件3包围;第二运动部件3能够响应于按摩机械手4的转动动作相应的相对基座1沿竖直方向发生运动。在基座1上还设有用于同时控制第一运动部件2翻转以及第二运动部件3运动的驱动控制组件8。所述的第一运动部件2和第二运动部件3具有初始位置及使用位置,初始位置下,所述按摩机械手4趋于竖直正立姿态,所述第二运动部件3位于按摩机械手4的正前方以形成遮挡;使用位置下,驱动控制组件8将驱使第一运动部件2翻转使按摩机械手4相对基座1向前转动,所述按摩头4a将向前伸出在基座1外;且所述驱动控制组件8将同时驱动第二运动部件3沿基座1向下向后运动以避让按摩机械手4的伸出动作。驱动控制组件8包括一主传动轴11以及控制该主传动轴11转动的致动器10,继而能够仅通过一个电机控制主传动轴11运动,从而同时控制第一运动部件2和第二运动部件3运动。

如图12-14所示,该用于坐具的运动部件状态变化控制系统主要应用在坐具的按摩机芯上,能够用作坐具的腰靠或者头枕进行使用;从而能够很方便的控制其按摩功能,具体而言:在初始位置下,按摩机械手4收拢在基座1和第二运动部件3之间,此时第二运动部件3作为腰靠或者头枕的支撑面进行支撑用户,用户感受不到按摩机械手4的存在,与常规坐具的支撑部件无差别,结构美观、做到按摩机械手4的隐藏设计。而当需要按摩功能时,控制第一运动部件2转动至使用位置,此时所述的按摩头4a将伸出在基座1外,按摩机械手4能够对用户进行敲击或者捶打,起到按摩效果;且所述的第二运动部件3能够相应的向下向后运动以避让按摩机械手4的伸出动作,两者不发生干涉;且第二运动部件3此时仍能够对用户起到支撑效果。继而通过第一运动部件2与第二运动部件3之间的联动,使坐具能够很灵活的在常规支撑状态或者按摩使用状态下进行来回切换;设计巧妙,使用非常灵活。

如图4、10、11所示,所述的转动横轴6为一长轴,转动横轴6沿左右方向完全穿设在两个按摩机械手4和驱动组件5内,转动横轴6的两端分别穿出第一运动部件2并转动连接在支撑台7上;从而使得第一运动部件2整体能够稳定的相对基座1进行前后翻转,转动结构更稳定。且所述驱动组件5包括一敲揉电机9、外壳5a以及设置在外壳5a内的齿轮传动控制组件9A,敲揉电机9工作并驱动齿轮传动控制组件9A运动,以实现控制两个按摩机械手4进行按摩工作;该驱动组件5采用现有坐具按摩装置中常见的按摩机芯,故而在此不做赘述。

如图3-9所示,所述的驱动控制组件8用于控制第一运动部件2相对基座1进行转动;具体是指:驱动控制组件8包括一设置在其中一个支撑台7外侧上的致动器10以及沿左右方向设置在第一运动部件2下方的主传动轴11,所述的致动器10用于控制主传动轴11进行转动;其中,致动器10包括马达10a以及减速器10b,所述的主传动轴11与减速器10b的输出端传动连接;且在所述支撑台7上沿厚度方向凹设有避让槽28,所述致动器10纵向设置,致动器10嵌入安装在该避让槽28内;从而使得致动器10与支撑台7连接后的整体性更好;且减小致动器10露出在支撑台7外的体积。进一步的说:在主传动轴11与第一运动部件2的下端之间设有齿传动机构,所述齿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主传动轴11上的第一主动齿12及相应设置在第一运动部件下端的第一从动齿13;具体而言:所述第一从动齿13分别设置在驱动组件的外壳5a底部的两侧上;所述第一主动齿12能够跟随主传动轴9同步转动,且第一主动齿12呈左右间隔的设置在主传动轴11上的对应位置处,且两个第一主动齿12位于主传动轴11的中间部位。第一主动齿12与第一从动齿13齿接配合;从而使得当主传动轴11转动时,所述第一主动齿12同步转动并带动第一从动齿13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运动部件2将相对基座1进行翻转。且在致动器10的控制下,能够使第一运动部件2翻转后停留在任意调节位置,且无需另外设置锁定结构;第一主动齿12与第一从动齿13能够起到锁定效果。再者,所述的第一从动齿13的外轮廓呈扇形形状;通过控制按摩机械手4前后转动以控制按摩机械手4隐藏或使用;与现有技术中控制按摩头伸缩的结构相比,无疑对基座1的空间占用更小;第一运动部件2仅需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即可在两种状态下进行切换,故而第一从动齿13只需设计为扇形结构即可,设计更加合理;主传动轴11设置在第一运动部件2的下方,通过控制主传动轴11转动即可控制第一运动部件2转动,降低了对前后空间的占用,使得基座1能够设计的更加轻薄。

如图1-9所示,所述的第二运动部件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向后伸出的连接侧板14;且任一侧的连接侧板14与相应一侧的支撑台7之间设有滑动导向机构,滑动导向机构使得第二运动部件3能够稳定的沿基座1进行上下移动调节。具体的说:所述的滑动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连接侧板14上的第一导销15和第二导销16,以及相应设置在支撑台7上纵向的第一导槽17和第二导槽18。所述第一导销15设置在连接侧板14的上端,第二导销16设置在连接侧板14的中间位置处;且第一导销15所在位置相对第二导销16的位置更靠后。相应的,所述第一导槽17位于第二导槽18的后上方;所述第一导销15滑动设置在第一导槽17内,所述第二导销16滑动设置在第二导槽18内。从而实现双轨道滑动,使得所述第二运动部件3能够相对基座1进行平稳运动。如图1所示,按摩机械手4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导销15位于第一导槽17的上端,所述第二导销16位于第二导槽17的上端。如图2所示,当按摩机械手5向前转动至使用位置时,所述的第一导销15和第二导销16将向下移动至第一导槽17和第二导槽18的底端;且由前往后,所述第一导槽17和第二导槽18均朝后下方倾斜设置,使得第二运动部件3将会向下移动至更靠后的位置;再者,所述第二导槽18的斜度比第一导槽17的斜度更大,使得该状态下,由前往后,第二运动部件3将处于向后下方倾斜的状态,而人体在按摩时,人体背部也是处于一个向后倾斜的状态,这更符合用户按摩状态下的背部的倾度,更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更加周到;并且使得第二运动部件3下端相对基座1更加收拢,使结构更美观,且减小对基座1前后空间的占用。此外,所述第二运动部件3为钣金件,采用钣金件的话,使得第二运动部件3能够设计更加轻薄,进一步节省装置整体体积;且同时保证结构强度。

此外,如图3-9所示,在第二运动部件3与主传动轴11之间同样设有使第二运动部件3能够跟随主传动轴11的转动动作同步运动的联动组件;具体的说:所述主传动轴11为一长轴,主传动轴11沿左右方向贯穿于基座1,使得主传动轴11有足够的长度分别与第一运动部件2和第二运动部件3配合;所述的联动组件纵向设置在连接侧板14与主传动轴11之间;联动组件包括设置在主传动轴上的第二主动齿19、转动设置在支撑台7上并与第二主动齿19齿接配合的第二从动齿20、以及两端分别铰接在第二从动齿20和连接侧板14上的驱动连杆21;所述第二主动齿19能够跟随主传动轴11转动以带动第二从动齿20转动;第二从动齿20转动能够带动驱动连杆21纵向运动以控制第二运动部件3上下移动。具体的说:由于所述第二从动齿20只需相对第二主动齿19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即可有效控制第二运动部件3上下移动足够的距离;继而所述第二从动齿20设计为扇形结构,能够减小体积、节省材料。且所述第二从动齿20转动连接在支撑台7上并位于第二主动齿19的上方,利用基座1自身结构;使得联动组件与支撑台7贴合靠近,使得结构设计更紧凑,节省对基座1空间的占用,联动组件不会与第一运动部件2相干涉。此外,在所述的第二从动齿20靠近其外周缘处设有连接座20a,所述驱动连杆21的下端铰接在该连接座20a上;连接座20a沿第二从动齿20的转动轨迹上下运动能够带动驱动连杆21向上或向下运动,传动设计巧妙;且连接座20a设置在第二从动齿20的外周缘处,使得第二从动齿20转动一定角度,连接座20a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距离最大,传动效果更好。在连接侧板14的内侧设有沿左右方向设置的转动连接杆14a,该转动连接杆14a设置在连接侧板14的上端;驱动连杆21的上端铰接在该转动连接杆14a上,且转动连接杆14a位于第一导销15与第二导销16之间。

继而如图7-9所示,初始位置下,所述连接座20a位于第二从动齿20的上端;当所述主传动轴11转动以控制第一运动部件2向前翻转时,所述的第二主动齿19将会同步转动以带动第二从动齿20转动,所述的连接座20a将会同步向下运动从而带动驱动连杆21向下运动,驱动连杆21将拉动第二运动部件3沿支撑台7向下运动。从而使得主传动轴11能够同时驱动第一运动部件2翻转、以及驱动第二运动部件3沿支撑台7纵向移动。且如需复位,只需控制主传动轴11反向转动即可,调节非常方便简单。进一步的说,通过致动器10控制主传动轴11转动,使得致动器10能够同时控制第一运动部件2和第二运动部件3的动作,仅需设置一个电机即可,节省成本。再者,所述的两个第一主动齿12设置在主传动轴11的中间部位,所述的两个第二主动齿19分别设置在主传动轴11的左右两侧;结构布局合理、紧凑。且联动组件纵向设置并靠近于支撑台7的内侧,同样不会与第一运动部件2相干涉;从而结构整体布局整齐,合理分配对基座1空间的占用,使得基座1能够设计的相对轻薄。

如图12-14所示,该控制系统具体用在坐具的按摩机芯内,所述坐具包括椅背框架22,该椅背框架22包括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侧支撑体22a,所述的基座1连接在两个侧支撑体22a之间;使得所述的按摩支撑装置能够用作坐具椅背的腰靠部件或者头枕部件使用;在按摩状态下,所述按摩机械手4伸出并能够对用户腰部或者头部进行按摩放松;而在初始位置下,所述的第二运动部件3位于正前方,第二运动部件3能够起到腰靠或者头枕的作用,提供支撑作用。使得该按摩支撑装置提供按摩功能的同时,还能够作为支撑部件;使用功能更加丰富,使用更加灵活。

进一步的说:所述的基座1还能够相对侧支撑体22a进行上下滑移,具体是指:在所述基座1的上端还设有一行走电机23以及由行走电机23控制的动力轴24,所述动力轴24的两端分别位于基座1的外侧,且在该动力轴24的两端分别设有行走齿轮25;沿侧支撑体22a的长度方向,在侧支撑体22a上相应设有能够与行走齿轮25齿接配合的齿带26。且在所述侧支撑体22a的内侧还设有延其长度方向设置的导向槽27;所述主传动轴11的两端、以及动力轴24的两端均滑动限制在该导向槽27内;继而在所述行走电机23的控制下,所述基座1能够沿椅背框架22进行上下移动调节;从而能够进一步调节按摩支撑装置在椅背框架22上的高度。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