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用于宫颈炎症创面的上药器

一种用于宫颈炎症创面的上药器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上药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宫颈炎症创面的上药器。提供一种具有吸附多余药液功能,避免污染患者衣物的用于宫颈炎症创面的上药器。一种用于宫颈炎症创面的上药器,包括有第一放置框、第二放置框、上药器、伺服电机、第一齿轮等;第一放置框前侧设有第二放置框,第二放置框下部的中心位置转动式设有上药器,第二放置框内上部设有伺服电机,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第一齿轮。上药器插入患者体内,通过不断按压加压器将药液挤入上药器内,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转动能够使得上药器转动,进而将药液均匀的涂抹在患者宫颈炎症创面处,将消毒棉固定在吸附板上,通过吸附板上的消毒棉对流出的药液进行吸附,避免污染患者衣物。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88720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8-1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黄克文;

    申请/专利号CN202210413540.7

  • 发明设计人 黄克文;

    申请日2022-04-20

  • 分类号A61M31/00(2006.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杨街道6号大街452号2幢C617号房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6:22:1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M31/00 专利申请号:2022104135407 申请日:202204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上药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宫颈炎症创面的上药器。

背景技术

宫颈炎是妇科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多见于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病原体侵入而引起感染,最终形成炎症。在对宫颈炎症创面上药时,需要使用特定的上药器。

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10992535U的专利公布了一种妇产科产后上药装置,该上药装置包括储药筒和喷药筒,所述储药筒的内部一端设置有挡板,且储药筒的内部设置有与其滑动连接的活塞,所述挡板的中间位置处开设有出药口,所述活塞相对于挡板的一端连接有贯穿储药筒并延伸至储药筒外部一侧的推杆。但是该上药装置不具备吸附多余药液的功能,在上药过程中,多余的药水流出会对医护人员上药造成困扰,同时也会污染患者的衣物。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具有吸附多余药液功能,避免污染患者衣物的用于宫颈炎症创面的上药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上药装置不具备吸附多余药液的功能,药液流出会污染患者的衣物,同时也会对医护人员上药造成困扰的缺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具有吸附多余药液功能,避免污染患者衣物的用于宫颈炎症创面的上药器。

一种用于宫颈炎症创面的上药器,包括有第一放置框、第二放置框、上药器、伺服电机、第一齿轮、第二齿轮、注入机构和吸附机构,第一放置框前侧设有第二放置框,第二放置框下部的中心位置转动式设有上药器,第二放置框内上部设有伺服电机,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第一齿轮,上药器后侧设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一放置框上设有用于将药水注入上药器内的注入机构,第二放置框上设有用于吸附多余药液的吸附机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注入机构包括有加压器、吹气管和注入管,第一放置框下部设有吹气管,吹气管后侧设有加压器,吹气管前侧设有注入管,注入管位于上药器内,吹气管前侧的左右两侧均开有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附机构包括有框架、吸附板、转轴和第一扭力弹簧,第二放置框左右两侧均设有框架,框架前侧均转动式设有转轴,转轴上均设有吸附板,吸附板上下两侧与第二放置框之间均绕接有第一扭力弹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有用于阻隔人体与第二放置框接触的接触机构,接触机构包括有转环、第一接触板、第二接触板、顶杆、滑轨和第一拉伸弹簧,上药器后侧活动式设有转环,转环上侧设有第一接触板,转环下侧设有第二接触板,第一接触板左右两侧均设有顶杆,顶杆均与第二放置框滑动式连接,顶杆后侧均设有滑轨,滑轨位于第二放置框内,顶杆与第二放置框之间均绕接有第一拉伸弹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有用于自动将吸附板打开的顶出机构,顶出机构包括有顶出架、顶板、连接杆、限位板、压缩弹簧和提杆,第二放置框上部左右两侧均滑动式设有顶出架,顶出架顶部后侧均设有顶板,顶出架上部均匀间隔设有四个连接杆,相近的两个连接杆外端之间均连接有限位板,限位板此时均对同侧的吸附板进行限位,这时,第一扭力弹簧处于形变状态,顶出架中部均设有提杆,提杆均与第二放置框滑动式连接,提杆下部均位于同侧的滑轨内,提杆与第二放置框之间均绕接有压缩弹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有用于自动对注入机构进行加药的加药机构,加药机构包括有隔板、转杆、楔形杆、加药管、储存器、进料管和第二扭力弹簧,第一放置框前侧上部左右对称设有隔板,隔板下部均转动式设有转杆,转杆前侧均设有楔形杆,顶板向上移动均与同侧的楔形杆接触,第一放置框内左右两侧均设有加药管,转杆后端均位于同侧的加药管内,加药管底部均设有储存器,储存器底部均设有进料管,进料管下部均连接至吹气管上的通孔处,转杆与相近的隔板之间均绕接有第二扭力弹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有用于保持上药稳定性的稳定机构,稳定机构包括有稳定杆、卡环、滑套、卡杆和第二拉伸弹簧,第一放置框中部转动式设有稳定杆,稳定杆下部左右两侧均设有卡环,第一放置框左右两侧的偏下部位置均设有滑套,滑套内均滑动式设有卡杆,卡杆上部均卡入同侧的卡环内,卡杆与同侧的滑套之间均绕接有第二拉伸弹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稳定杆上部设有防滑套。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上药器插入患者体内,通过不断按压加压器将药液挤入上药器内,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转动能够使得上药器转动,进而将药液均匀的涂抹在患者宫颈炎症创面处。

2、将消毒棉固定在吸附板上,通过吸附板上的消毒棉对流出的药液进行吸附,避免污染患者衣物。

3、第一接触板向后移动使得滑轨向后移动,进而使得限位板向上移动不再卡住吸附板,吸附板树脂向外转动张开,方便吸附多余的药液。

4、顶板向上移动使得转杆转动打开,药液随之通过加药管进入储存器内,最后流入吹气管进行加药,以便对患者宫颈炎症创面处进行上药。

5、工作人员手握稳定杆能够更好地固定本装置,方便另一只手按压加压器进行上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注入机构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注入机构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吸附机构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吸附机构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接触机构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接触机构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顶出机构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顶出机构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加药机构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加药机构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加药机构的第三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稳定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中:1-第一放置框,2-第二放置框,3-上药器,4-伺服电机,5-第一齿轮,6-第二齿轮,11-注入机构,111-加压器,112-吹气管,113-注入管,114-通孔,12-吸附机构,121-框架,122-吸附板,123-转轴,124-第一扭力弹簧,13-接触机构,131-转环,132-第一接触板,133-第二接触板,134-顶杆,135-滑轨,136-第一拉伸弹簧,14-顶出机构,141-顶出架,142-顶板,143-连接杆,144-限位板,145-压缩弹簧,146-提杆,15-加药机构,151-隔板,152-转杆,153-楔形杆,154-加药管,155-储存器,156-进料管,157-第二扭力弹簧,16-稳定机构,161-稳定杆,163-卡环,164-滑套,165-卡杆,166-第二拉伸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用于宫颈炎症创面的上药器,如图1-7所示,包括有第一放置框1、第二放置框2、上药器3、伺服电机4、第一齿轮5、第二齿轮6、注入机构11和吸附机构12,第一放置框1前侧设有第二放置框2,第二放置框2下部的中心位置转动式设有上药器3,第二放置框2内上部栓接有伺服电机4,伺服电机4的输出轴上键连接有第一齿轮5,上药器3后侧设有第二齿轮6,第二齿轮6与第一齿轮5啮合,第一放置框1上设有注入机构11,注入机构11能够将药水注入上药器3内,第二放置框2上设有吸附机构12,吸附机构12能够吸附多余药液。

在使用该装置时,工作人员将上药器3插入患者宫颈炎症创面处,然后工作人员通过注入机构11将药液注入上药器3内,药液通过上药器3流出涂抹至患者宫颈炎症创面处,在上药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启动伺服电机4,伺服电机4的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一齿轮5转动,第一齿轮5转动带动第二齿轮6转动,第二齿轮6转动带动上药器3转动,上药器3转动能够将药液均匀的涂抹在患者宫颈炎症创面处,同时,吸附机构12能够对流出的药液进行吸附,避免药液污染患者衣物,上药完成后,工作人员关闭伺服电机4,然后将本装置从患者宫颈炎症创面处取出。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注入机构11包括有加压器111、吹气管112和注入管113,第一放置框1下部设有吹气管112,吹气管112后侧连接有加压器111,吹气管112前侧设有注入管113,注入管113位于上药器3内,吹气管112前侧的左右两侧均开有通孔114,通孔114内设有橡胶塞。

在使用该装置时,工作人员将药水通过通孔114注入吹气管112内,并且通过工具堵住通孔,然后通过不断按压加压器111,使得吹气管112内的药液通过注入管113进入上药器3内,最后通过上药器3涂抹至患者宫颈炎症创面处。

如图1、图6和图7所示,吸附机构12包括有框架121、吸附板122、转轴123和第一扭力弹簧124,第二放置框2左右两侧均焊接有框架121,框架121前侧均转动式设有转轴123,转轴123上均设有吸附板122,吸附板122上下两侧与第二放置框2之间均绕接有第一扭力弹簧124。

在使用该装置时,工作人员可以将消毒棉固定在吸附板122上,在对患者进行上药时,多余的药液流出通过两侧的消毒棉吸附,避免流到患者衣物上;当上药完成后,工作人员便可将消毒棉取下进行替换,当不使用本装置时,工作人员可以推动吸附板122向内转动收拢,以便于存放,吸附板122向内转动带动转轴123转动,第一扭力弹簧124发生形变,然后工作人员使用工具固定吸附板122,当需要再次使用本装置时,工作人员松开吸附板122,在第一扭力弹簧124复位的作用下,吸附板122随之向外转动张开,如此,能够对多余的药液进行吸附,避免污染患者衣物。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1、图8和图9所示,还包括有接触机构13,有接触机构13能够阻隔人体与第二放置框2接触,接触机构13包括有转环131、第一接触板132、第二接触板133、顶杆134、滑轨135和第一拉伸弹簧136,上药器3后侧活动式设有转环131,转环131上侧焊接有第一接触板132,转环131下侧焊接有第二接触板133,第一接触板132左右两侧均设有顶杆134,顶杆134均与第二放置框2滑动式连接,顶杆134后侧均焊接有滑轨135,滑轨135位于第二放置框2内,顶杆134与第二放置框2之间均绕接有第一拉伸弹簧136。

如图1、图10和图11所示,还包括有顶出机构14,顶出机构14能够自动将吸附板122打开,顶出机构14包括有顶出架141、顶板142、连接杆143、限位板144、压缩弹簧145和提杆146,第二放置框2上部左右两侧均滑动式设有顶出架141,顶出架141顶部后侧均焊接有顶板142,顶出架141上部均匀间隔焊接有四个连接杆143,相近的两个连接杆143外端之间均连接有限位板144,限位板144此时均对同侧的吸附板122进行限位,这时,第一扭力弹簧124处于形变状态,顶出架141中部均焊接有提杆146,提杆146均与第二放置框2滑动式连接,提杆146下部均位于同侧的滑轨135内,提杆146与第二放置框2之间均绕接有压缩弹簧145。

在使用该装置时,当上药器3插入患者宫颈炎症创面处后,当患者皮肤与第一接触板132和第二接触板133接触时,第一接触板132和第二接触板133接受挤压会向后移动,进而带动转环131向后移动,第一接触板132向后移动带动顶杆134向后滑动,第一拉伸弹簧136被拉伸,顶杆134向后滑动带动滑轨135向后移动,滑轨135向后移动挤压提杆146向上滑动,压缩弹簧145发生形变,提杆146向上滑动带动顶出架141向上滑动,顶出架141向上滑动通过连接杆143带动限位板144向上移动,不再对吸附板122进行限位,这时,在第一扭力弹簧124复位的作用下,吸附板122随之向外转动张开,以便吸附多余的药液,当上药完成后,工作人员推动吸附板122向内转动收拢,第一扭力弹簧124发生形变,然后工作人员将本装置从患者体内拔出,在压缩弹簧145复位的作用下,提杆146随之向下滑动复位,提杆146向下滑动挤压滑轨135向前移动,进而使得顶杆134带动第一接触板132向前移动,转环131随之带动第二接触板133向前移动复位,第一拉伸弹簧136复位,提杆146向下滑动的同时带动顶出架141向下滑动,顶出架141向下滑动通过连接杆143带动限位板144向下移动重新卡住吸附板122,如此,能够在本装置插入患者宫颈炎症创面处后自动打开吸附板122。

如图1、图12、图13和图14所示,还包括有加药机构15,加药机构15能够自动对注入机构11进行加药,加药机构15包括有隔板151、转杆152、楔形杆153、加药管154、储存器155、进料管156和第二扭力弹簧157,第一放置框1前侧上部左右对称设有隔板151,隔板151下部均转动式设有转杆152,转杆152前侧均焊接有楔形杆153,顶板142向上移动均与同侧的楔形杆153接触,第一放置框1内左右两侧均设有加药管154,加药管154上部穿出第一放置框1,转杆152后端均位于同侧的加药管154内,转杆152后端堵住加药管154,加药管154底部均连接有储存器155,储存器155底部均设有进料管156,进料管156下部均连接至吹气管112上的通孔114处,转杆152与相近的隔板151之间均绕接有第二扭力弹簧157。

在使用该装置时,工作人员添加药水至加药管154上,顶出架141向上移动带动顶板142向上移动,顶板142向上移动挤压楔形杆153转动,楔形杆153转动带动转杆152转动,第二扭力弹簧157发生形变,转杆152转动后不再堵住加药管154,这时,加药管154内的药液随之流入储存器155内,最后通过进料管156流入吹气管112内,当顶出架141向下滑动带动顶板142向下移动时,在第二扭力弹簧157复位的作用下,转杆152随之反转堵住加药管154,转杆152反转带动楔形杆153反转复位,如此,能够自动对吹气管112进行加药,以便对患者宫颈炎症创面处进行上药。

如图1和图15所示,还包括有稳定机构16,稳定机构16能够保持上药稳定性,稳定机构16包括有稳定杆161、卡环163、滑套164、卡杆165和第二拉伸弹簧166,第一放置框1中部转动式设有稳定杆161,稳定杆161上部设有防滑套164,稳定杆161下部左右两侧均焊接有卡环163,第一放置框1左右两侧的偏下部位置均焊接有滑套164,滑套164内均滑动式设有卡杆165,卡杆165上部均卡入同侧的卡环163内,卡杆165与同侧的滑套164之间均绕接有第二拉伸弹簧166。

在使用该装置时,工作人员可以一手握住稳定杆161上的防滑套164,以稳定本装置,另一个手不断按压加压器111进行上药工作,当需要调节稳定杆161的角度时,工作人员拉动卡杆165向下滑动不再卡住卡环163,第二拉伸弹簧166发生形变,然后工作人员推动稳定杆161转动调整角度,更方便工作人员抓握,调整完成后,工作人员松开卡杆165,在第二拉伸弹簧166复位的作用下,卡杆165随之向上滑动复位卡入卡环163内,进而固定稳定杆161的位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子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原则之内,所作的等同替换,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未作详细阐述的内容属于本专业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已有技术。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