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液冷机柜的旋转分液器及液冷机柜

用于液冷机柜的旋转分液器及液冷机柜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液冷机柜的旋转分液器及液冷机柜,该旋转分液器包括分液腔体以及设于分液腔体的分液臂;其中,该分液腔体绕其中心轴旋转,多个分液臂均布于分液腔体的周向,即,分液臂随分液腔体旋转;然后,在分液臂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设有分液出口,该分液出口位于分液臂背向旋转方向的一侧;这样,冷却液流入分液腔体内部然后从随着分液腔体一起旋转的分液出口流出,从而可使冷却液在旋转的分液臂覆盖的旋转区域均匀分布;解决了由于液冷散热不均匀时导致的资源浪费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提高电子设备液冷散热的均匀性、减少资源浪费的技术效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82853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深圳比特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0060886.9

  • 申请日2021-01-18

  • 分类号H05K7/20;

  • 代理机构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郭同义;郑红娟

  • 地址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高新南六道航盛科技大厦801室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6:20:42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冷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液冷机柜的旋转分液器及液冷机柜。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在工作时由于发热而通常具有散热需求。

例如,一种单相浸没式的液冷散热方式已被应用,即,将电子设备置于具有上下进出口的液冷机柜内,冷却液从位于机柜下端的进口进入并自下而上的浸没电子设备,然后从位于机柜上端的出口流出,这样冷却液在循环流动中与电子设备产生热交换,从而使电子设备散热。

然而,上述方案中,冷却液通常是从液冷机柜的一侧进入,此时,对于同一水平位置而言,电子设备之间或者同一电子设备不同位置之间的散热并不均匀,而为了维持电子设备的整体散热需求,现有技术通常需要加大冷却液的冷量,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液冷机柜的旋转分液器及液冷机柜,该旋转分液器包括分液腔体以及设于分液腔体的分液臂;其中,该分液腔体绕其中心轴旋转,多个分液臂均布于分液腔体的周向,即,分液臂随分液腔体旋转;然后,在分液臂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设有分液出口,该分液出口位于分液臂背向旋转方向的一侧;

这样,当该分液腔体绕中心轴旋转时,冷却液流入分液腔体内部然后从随着分液腔体一起旋转的分液出口流出,通过将冷却液的流出口旋转设置,从而可使冷却液在旋转的分液臂覆盖的旋转区域被更好的均温;能够理解,此时,该均温的冷却液对于电子设备之间或同一电子设备不同位置之间进行均匀散热,提高了液冷散热的均匀性,从而解决了由于液冷散热不均匀时导致的资源浪费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提高电子设备液冷散热的均匀性、减少资源浪费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液冷机柜的旋转分液器,所述旋转分液器包括:

分液腔体,所述分液腔体具有中心轴,所述分液腔体绕所述中心轴沿第一方向旋转;

分液臂,多个所述分液臂均布于所述分液腔体相对所述中心轴的周向,所述分液臂随所述分液腔体旋转,所述分液臂的第一端与所述分液腔体联通,所述分液臂的第二端呈封闭设置;

其中,在所述分液臂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设有分液出口,所述分液出口位于所述分液臂背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

所述分液出口用于供流入所述分液腔体的冷却液流出所述旋转分液器。

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分液出口至少包括位于所述分液臂第一端的第一分液出口。

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分液出口至少包括位于所述分液臂第一端的第一分液出口和位于所述分液臂第二端的第二分液出口;所述第二分液出口沿所述第一方向匀速旋转时的旋转线速度不小于所述冷却液的流速。

本公开实施例中,在所述分液臂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开设第一分流口,所述第一分流口相对所述分液臂外接有分液子管,所述分液出口设于所述分液子管的外端部;其中,所述分液子管的轴线与所述分液臂的轴线呈预定角度设置。

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分液出口相对所述第一分流口朝向所述分液臂第二端的方向倾斜设置。

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分液器设于液冷机柜的底端,所述中心轴沿所述液冷机柜的底端指向顶端的方向设置;并且,所述分液出口相对所述第一分流口朝向所述液冷机柜顶端方向倾斜设置。

本公开实施例中,沿所述中心轴的方向,所述分液腔体的截面呈圆形;和/或,

沿所述分液臂的轴线方向,所述分液臂的截面呈椭圆形,所述椭圆形的短轴平行于所述中心轴。

本公开实施例中,在所述分液腔体相对所述中心轴的周向均布有多个第二分流口,所述分液臂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分流口。

本公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二分流口在所述分液腔体的周向相对所述中心轴呈中心对称分布;

所述分液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流口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并且,所述旋转分液器还包括分流盖,所述分流盖用于封闭未连接所述分液臂的所述第二分流口。

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分液器设于液冷机柜的底端,所述中心轴沿所述液冷机柜的底端指向顶端的第二方向设置;

多个所述旋转分液器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的平面均匀布置。

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分液腔体背向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端设有分液进口,所述分液进口外接有进液子管,所述进液子管与进液主管联通,所述进液主管还与位于所述液冷机柜底端的进液口联通;

并且,所述进液子管的轴线与所述中心轴重合,以使所述分液腔体绕所述进液子管沿所述第一方向旋转。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液冷机柜,所述液冷机柜的底端设有供冷却液循环流入的进液口,所述液冷机柜的顶端设有供所述冷却液循环流出的出液口;在所述液冷机柜的底端,所述进液口联通有分液器,所述分液器为上述的旋转分液器。

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液冷机柜包括侧壁,在所述侧壁顶端的外侧设有溢流回液槽,以使所述冷却液从所述侧壁的顶端溢出并流入所述溢流回液槽内,所述出液口设于所述溢流回液槽的下端。

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溢流回液槽呈周向环绕至少三个所述侧壁;或者,

所述液冷机柜呈长方体,所述液冷机柜包括成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侧壁的长度,其中,所述溢流回液槽设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外侧。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液冷机柜的旋转分液器及液冷机柜,该旋转分液器包括分液腔体以及设于分液腔体的分液臂;其中,该分液腔体绕其中心轴旋转,多个分液臂均布于分液腔体的周向,即,分液臂随分液腔体旋转;然后,在分液臂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设有分液出口,该分液出口位于分液臂背向旋转方向的一侧;

这样,当该分液腔体绕中心轴旋转时,冷却液流入分液腔体内部然后从随着分液腔体一起旋转的分液出口流出,通过将冷却液的流出口旋转设置,从而可使冷却液在旋转的分液臂覆盖的旋转区域被更好的均温;能够理解,此时,该均温的冷却液对于电子设备之间或同一电子设备不同位置之间进行均匀散热,提高了液冷散热的均匀性,从而解决了由于液冷散热不均匀时导致的资源浪费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提高电子设备液冷散热的均匀性、减少资源浪费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分液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分液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分液臂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分液子管的轴线与所述分液臂的轴线呈所述预定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锥面E和锥面F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分液臂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分流盖封闭未连接分液臂的所述第二分流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液冷机柜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液冷机柜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分液腔体,11中心轴,12-第二分流口,13-分流盖,

20-分液进口,

30-分液臂,31-分液出口,32-第一分流口,33-分液子管,

311-第一分液出口,312-第二分液出口,

40-进液子管,

50-进液主管,

60-液冷机柜,61-进液口,62-出液口,63-分液区,64-散热区,65-溢流回液槽,

C1-第一方向,

C2-第二方向,

E-锥面E,F-锥面F。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本申请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申请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申请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液冷机柜的旋转分液器,该旋转分液器包括分液腔体10分液臂30,其中,分液腔体10具有中心轴11,该分液腔体10绕中心轴11沿第一方向旋转;多个该分液臂30均布于分液腔体10相对中心轴11的周向,分液臂30随分液腔体10旋转,该分液臂30的第一端与分液腔体10联通,该分液臂30的第二端呈封闭设置;并且,在分液臂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设有分液出口31,该分液出口31位于分液臂30背向第一方向的一侧,即,从该分液出口31流出的冷却液的瞬时流向与第一方向相反;该分液出口31用于供流入分液腔体的冷却液流出旋转分液器。

本实施例中,参看图1,该旋转分液器包括分液腔体,分液腔体内部具有容纳冷却液的容纳空间,分液腔体可绕中心轴旋转,例如参看图1、2,分液腔体绕中心轴沿第一方向C1(图1中逆时针方向)旋转;然后,沿着该中心轴,在分液腔体的一端(图2中下端)开设有分液进口,在分液腔体的周向均匀分布有多个分液臂,该分液臂的一端与分液腔体的容纳空间联通,分液臂的另一端呈封闭设置;并且,在分液臂的两端之间还设有分液出口,该分液出口位于分液臂背向第一方向的一侧;即,参看图1,多个分液臂中,该分液出口均设置在对应分液臂背向旋转方向C1的一侧;这样,可理解的,当分液臂随着分液腔体旋转时,旋转的分液臂形成一个旋转区域,然后从分液出口流出的冷却液能够在该旋转区域均匀分布,从而冷却液能够对位于旋转区域的电子设备均匀散热。

本实施例中,该旋转分液器用于液冷机柜中;具体可结合图8、9,该液冷机柜例如呈方形,液冷机柜60的底端设有进液口61,顶端设有出液口62,液冷机柜60的散热区64设有待散热的电子设备,冷却液从底端的进液口流入分液区63,然后从下往上逐渐上升并吸收电子设备的热量,再从顶端的出液口流出,然后经过外部的制冷设备冷却,如此循环;具体的,本实施例的旋转分液器应位于液冷机柜的底部的分液区63,并且该分液进口20与液冷机柜的进液口61联通,冷却液从进液口经分液进口流入旋转分液器,然后,从旋转的分液出口流出,从而达到使得冷却液在上述的旋转区域均匀分布的效果,从而均匀分布的冷却液从下往上逐渐上升并吸收电子设备的热量,对电子设备能够均匀散热。

可理解的,针对冷却液在上述旋转区域的均匀分布,应在分液臂上根据需要设置分液出口(请参看图1和图3)的位置和数量,即,分液臂上分液出口的位置和数量应由实际需要或液冷机柜的结构决定。

可理解的,应在液冷机柜沿冷却液流向的截面上均匀设置多个旋转分液器(请参看图8和图9);并且,每个旋转分液器的分液臂的长度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液冷机柜的旋转分液器及液冷机柜,该旋转分液器包括分液腔体以及设于分液腔体的分液进口和分液臂;其中,该分液腔体绕其中心轴旋转,分液进口设于分液腔体沿中心轴的一端,多个分液臂均布于分液腔体的周向,即,分液臂随分液腔体旋转;然后,在分液臂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设有分液出口,该分液出口位于分液臂背向旋转方向的一侧;

这样,当该分液腔体绕中心轴旋转时,冷却液从分液进口流入分液腔体内部然后从随着分液腔体一起旋转的分液出口流出,通过将冷却液的流出口旋转设置,从而可使冷却液在旋转的分液臂覆盖的旋转区域被更好的均温;能够理解,此时,该均温的冷却液对于电子设备之间或同一电子设备不同位置之间进行均匀散热,提高了液冷散热的均匀性,从而解决了由于液冷散热不均匀时导致的资源浪费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提高电子设备液冷散热的均匀性、减少资源浪费的技术效果。

本实施例中,方便理解的,上述分液腔体绕中心轴的旋转,一方面可通过驱动电机等外部驱动单元驱动分液腔体匀速旋转,其中,分液腔体旋转的速度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或者另一方面,还可利用冷却液流出时的反向推力驱使该分液腔体自转,然后,分液腔体和分液臂在转动时受到冷却液的阻力,当该阻力和反向推力处于平衡时,该分液腔体即处于匀速转动状态。

本实施例中,方便理解的,该分液出口位于分液臂的朝向与分液臂旋转的第一方向相反,这样,有利于冷却液从分液出口的流出,并且,有利于冷却液在上述的旋转区域内充分均匀的分布。

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该分液出口31至少包括位于分液臂30第一端的第一分液出口311。

即,本实施例中,若该分液腔体通过外部驱动电机等的驱动而匀速旋转,此时,为了保证冷却液在分液臂旋转区域的均匀分布,能够理解,至少应在分液臂上设置一个第一分液出口,并且该第一分液出口应尽量靠近分液腔体,以保证上述旋转区域中心处冷却液的均匀分布。

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该分液出口31至少包括位于分液臂30第一端的第一分液出口311和位于分液臂30第二端的第二分液出口312。

即,本实施例中,若该分液腔体利用冷却液流出时的反向推力而自转,此时,参看图1,应在分液臂上设置至少两个分液出口,其中一个靠近分液腔体,另一个远离分液腔体;此时,从远离分液腔体的第二分液出口流出的冷却液对旋转分液器的扭矩较大,能够产生较大的转动驱动力,而从靠近分液腔体的第一分液出口流出的冷却液能够同时保证分液臂旋转区域上方流出冷却液的均匀性;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第一分液出口和第二分液出口的设置,可在保证分液腔体自转的同时保证分液臂旋转区域上方流出冷却液的均匀性,可以省却外部驱动单元的设置。

此外,参看图3,在上述第一分液出口311和第二分液出口312之间还可根据需要设置其它分液出口。

关于该分液腔体利用冷却液流出时的反向推力而自转,具体的,请结合图1和图4,例如冷却液从分液出口喷出时,由动量守恒知,冷却液对分液出口产生反向的推力,反向推力进而作用于分液臂,反向推力的作用方向与冷却液的流向相反,该反向推力会使分液臂带动分液腔体绕中心轴产生转动效应,转动效应通过转矩量化,转矩等于力乘以力的作用距离,该转矩会使分液臂获得绕中心轴旋转的角加速度,随着分液臂在冷却液中加速旋转(分液腔体一起旋转),分液臂受到冷却液的阻力和分液腔体受到的阻力也增加,且该两个阻力的作用方向与上述反向推力的方向相反,即两个阻力会产生与反向推力相反的转动效应,当这三种转动效应平衡时,分液腔体和分液臂即匀速转动。

由此,该第二分液出口距离分液腔体的距离越远,其产生的反向推力越大;并且,该旋转分液器获得的总的反向推力应由多个分液臂上的多个分液出口叠加得到,进而,旋转分液器的最终旋转状态由分液臂的数量、冷却液的状态、每个分液臂上分液出口的数量、位置等综合决定。

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当分液腔体10和分液臂30匀速转动时,该第二分液出口312沿第一方向的旋转线速度不小于冷却液的流速。

本实施例中,该分液臂和分液出口的数量应这样设置,即当分液腔体和分液臂匀速转动时,分液臂上距离分液腔体最远的分液出口的旋转线速度应不小于冷却液的流速,这样,可防止冷却液堆积于分液出口位置,提高了冷却液分布的均匀性。

上面实施例中,关于分液出口31,能够理解,该分液出口31可直接开设于分液臂30上,或者,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在分液臂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开设第一分流口32,第一分流口32相对分液臂30外接有分液子管33,该分液出口31设于分液子管33的外端部;其中,该分液子管33的轴线与分液臂30的轴线呈预定角度设置。

即,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4,可在分液臂上设置分叉的分液子管,分液子管的一端连接于分液臂上的第一分流口,然后,该分液出口位于分液子管的另一端;通过分液子管对冷却液的聚拢效应,可扩大冷却液的喷射面积,提高冷却液均匀散热的面积。

并且,该分液子管的轴线和分液臂的轴线呈预定角度设置;能够理解,请结合图5,此时,该分液子管可位于以分液臂的轴线为中心轴的预定角度的锥面E或锥面F上,并且,结合上述分液出口位于分液臂背向第一方向的一侧,该分液子管应位于锥面E或锥面F位于X轴负向的区域。

应理解的,关于上述预定角度,当一个分液臂上设有多个分液子管时,多个分液子管所分别对应的预定角度可相同,或者,多个分液子管所分别对应的预定角度可不同。

进一步地,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在同一个分液子管33上,该分液出口31相对第一分流口32朝向分液臂30第二端的方向倾斜设置。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相对于分液臂的旋转区域,例如旋转平面,该分液子管的开口(即分液出口)为径向向外设置,这样可扩大冷却液的喷射面积;也就是说,结合图5,该分液子管33应位于锥面F位于X轴负向的区域。

进一步地,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该旋转分液器设于液冷机柜60的底端,中心轴11沿液冷机柜60的底端指向顶端的方向设置;并且,在同一个分液子管33上,该分液出口31相对第一分流口32朝向液冷机柜60的顶端方向倾斜设置。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5、8,相对于分液臂的旋转区域,例如旋转平面,该分液子管的开口(即分液出口)为朝向液冷机柜60的顶端方向设置;即,分液出口31的朝向与冷却液在液冷机柜中的流动方向(图8中C2方向)相同,这样可减小冷却液的循环阻力;也就是说,结合图5,该分液子管33应位于锥面F位于Z轴正向的区域。

总的来说,结合上述及图5,应理解的,以第一分流口为原点O,第一分流口的旋转切线方向为X轴,即,C1的切线方向为X轴,分液臂的轴线方向为Y轴,Y轴正向为径向向外,分液腔体中心轴的方向为Z轴,Z轴正向为冷却液的循环流动方向C2;那么,在上述坐标系中,首先,该分液子管的空间角度应具有X轴负向的分量,以保证分液出口位于分液臂背向第一方向的一侧;然后,该分液子管的空间角度应具有Y轴正向的分量,以扩大冷却液的喷射面积;再然后,该分液子管的空间角度应具有Z轴正向的分量,以减小冷却液的循环阻力。

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沿中心轴11的方向,分液腔体10的截面呈圆形;和/或,沿分液臂30的轴线方向,分液臂30的截面呈椭圆形,椭圆形的短轴平行于分液腔体10的中心轴11。

本实施例中,该分液腔体呈圆柱状,然后,参看图6,分液臂呈椭圆状,椭圆形的短轴平行于分液腔体的中心轴,从而减少了在转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进而提高了分液腔体在平衡状态时匀速旋转的旋转速度。

进一步的,沿分液子管的轴线方向,也可将该分液子管的截面设置为椭圆形,该椭圆形的短轴平行于分液腔体10的中心轴11。

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在分液腔体10相对中心轴11的周向均布有多个第二分流口12,该分液臂30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二分流口12;多个第二分流口12在分液腔体10的周向相对中心轴11呈中心对称分布;该分液臂30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口12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并且,该旋转分液器还包括分流盖13,分流盖13用于封闭未连接分液臂30的第二分流口12。

具体可参看图7,即,可在分液腔体的周向设置多个第二分流口,然后,分液臂的第一端例如插接或螺纹连接于该第二分流口,这样,通过分液臂可拆卸地连接,可根据实际需要在分液腔体上连接不同数量的分液臂,并且,未连接分液臂的第二分流口可通过分流盖封闭;此外,多个第二分流口可相对中心轴呈中心对称分布。

再结合上述关于第一分流口的描述可知,冷却液从分液腔体首先经多个第二分流口分流到不同的分液臂中;然后,在同一分液臂中,冷却液从分液臂经多个第一分流口流出旋转分液器。

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该旋转分液器设于液冷机柜60的底端,中心轴11沿液冷机柜60的底端指向顶端的第二方向设置;多个旋转分液器在垂直于第二方向的平面均匀布置。

即,结合图8、9,根据实际情况,可在液冷机柜内设置多个旋转分液器,其中,多个旋转分液器在垂直于第二方向C2(图8中竖直方向)的平面均匀布置,该第二方向即为液冷机柜底端指向顶端的方向,或者,该第二方向即为冷却液在液冷机柜内的循环流动方向。

具体的,在分液腔体10上设有分液进口20,该分液进口20设于分液腔体背向第二方向的一端,分液进口20外接有进液子管40,进液子管40与进液主管50联通,进液主管50还与位于液冷机柜60底端的进液口61联通;并且,进液子管40的轴线与中心轴11重合,以使分液腔体10绕进液子管40沿第一方向旋转。

也就是说,例如,该分液进口设于分液腔体背向冷却液循环流动方向的一端,分液进口通过进液子管联通至进液主管,进液主管上可连接多个旋转分液器;然后,进液主管再联通至液冷机柜的进液口;这样,冷却液从进液口依次经进液主管、进液子管流入分液腔体,从分液腔体经旋转的分液出口流入分液区63,再从分液区63逐渐升至散热区64,最后从出液口流出,如此循环。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液冷机柜,该液冷机柜60的底端设有供冷却液循环流入的进液口61,液冷机柜60的顶端设有供冷却液循环流出的出液口62;在液冷机柜60的底端,该进液口61联通有分液器,该分液器为上述的旋转分液器。

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该液冷机柜60包括侧壁,在侧壁顶端的外侧设有溢流回液槽65,以使冷却液从侧壁的顶端溢出并流入溢流回液槽65内,出液口62设于溢流回液槽65的下端。

参看图8,即,在液冷机柜侧壁的顶端外侧设有双层结构的溢流回液槽,然后,在溢流回液槽的下端设有出液口;这样,当冷却液盛满液冷机柜后,冷却液从液冷机柜的侧壁溢流流出、并同时流入溢流回液槽内,最后再从溢流回液槽下端的出液口流向外部的制冷设备。

本实施例中,溢流回液槽提供了冷却液回液的一个充分接触并且热交换的空间,提高了冷却液回液的温度均匀性,从而有利于外部制冷设备对冷却液统一制冷功率,提高了制冷效率,进而提高了冷却液的循环速度和对电子设备的散热速度。

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该溢流回液槽65呈周向环绕至少三个侧壁;或者,

该液冷机柜60呈长方体,液冷机柜60包括成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的长度大于第二侧壁的长度,其中,该溢流回液槽65设于第一侧壁的外侧。

即,结合图9,该液冷机柜通常可为方形结构,该溢流回液槽呈周向环绕三个侧壁,或者,该液冷机柜为正方体,该溢流回液槽呈周向环绕四个侧壁;再或者,该液冷机柜呈长方体,并且,长方体的两个侧壁长度相差较大时,则,该溢流回液槽应设于两个长边的侧壁外侧。

本实施例中,这样可使吸收电子设备热量后的冷却液以最短的行程溢流到溢流回液槽内,有利于较热的冷却液快速集中的离开液冷机柜。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效果等是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另外,上述公开的具体细节仅是为了示例的作用和便于理解的作用,而非限制,上述细节并不限制本申请为必须采用上述具体的细节来实现。

本申请中涉及的器件、装置、设备、系统的方框图仅作为例示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方框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器件、装置、设备、系统。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的装置、设备和方法中,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申请的等效方案。

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申请。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因此,本申请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为了例示和描述的目的已经给出了以上描述。此外,此描述不意图将本申请的实施例限制在此公开的形式。尽管以上已经讨论了多个示例方面和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其某些变型、修改、改变、添加和子组合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