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课程群推导及课程体系构建分析平台

一种课程群推导及课程体系构建分析平台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课程群推导及课程体系构建分析平台,包括流程绘制单元、任务级划分单元、课程群推导单元、关系逻辑输出单元、标准制度构建单元、能力项分析单元,所述流程绘制单元与关系逻辑输出单元电连接,所述能力项分析单元与课程群推导单元电连接,所述任务级划分单元与流程绘制单元电连接,所述流程绘制单元包括活动级流程绘制单元、任务要素分析单元,所述活动级流程绘制单元用于从战略聚焦、价值链梳理、新模式新工艺新技术梳理、新旧岗位梳理、专业方向分析、专业定位对接谱系图梳理绘制法,以及从战略、商业模式、运营模式、业务模式、业务策略、流程活动的战略到落地,本发明,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84150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无锡凯数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210314113.3

  • 发明设计人 陈俊;

    申请日2022-03-28

  • 分类号G06Q10/06(2012.01);G06Q10/10(2012.01);G06Q50/20(2012.01);G06F16/36(2019.01);

  • 代理机构北京中政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9;

  • 代理人邵娟

  • 地址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兴源北路401号(北创科技园一期大楼625)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6:14:2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6Q10/06 专利申请号:2022103141133 申请日:202203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2-08-02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职业教育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课程群推导及课程体系构建分析平台。

背景技术

伴随着产业“转”的动力在增强,产业数字赋能步伐在加快,企业“进”的动力在增强,转型周期在缩短和频率在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数据自动化流动、新体系重构加速,岗位工作复杂化,人才规格复合化,复合型转变的关键是如何给学校专业改革赋能,构建出基于统一培养标准下,建立与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新技术新工艺应用驱动课程动态改革机制,搭建分工协作型教学团队能力等赋能机制建设等。

衔接性问题主要包括:不同学段的专业重复性定位,有相同岗位不同学段共同定位,相同技能不同级别层次的定位,以及不同业务链环节上不同学段层次的宽窄度区分定位等。这些问题与现象普遍存在于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技工教育的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以及其内部的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育人体系现行硬对接上,亟需要运用流程理论和职责边界澄清理论加以系统性梳理,这是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

现行衔接模式多样,要么由主管部门制定统一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要么由某一层级的学校提出标准要求,规范和指导与其对接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改革与建设。但各层级学校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供给的社会职能具有特色化和差异性,统一性与特色化发展往往无法兼顾。

以上系列性问题,用以往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论、操作路径、工具手段也彻底无法解决,必须思考出新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新的技术路径,开发出新的工具系统,解决新时期,新发展阶段所遇到的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课程群推导及课程体系构建分析平台,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课程群推导及课程体系构建分析平台,包括流程绘制单元、任务级划分单元、课程群推导单元、关系逻辑输出单元、标准制度构建单元、能力项分析单元,所述流程绘制单元与关系逻辑输出单元电连接,所述能力项分析单元与课程群推导单元电连接,所述任务级划分单元与流程绘制单元电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流程绘制单元包括活动级流程绘制单元、任务要素分析单元,所述活动级流程绘制单元用于从战略聚焦、价值链梳理、新模式新工艺新技术梳理、新旧岗位梳理、专业方向分析、专业定位对接谱系图梳理绘制法,以及从战略、商业模式、运营模式、业务模式、业务策略、流程活动的战略到落地,所述任务要素分析单元包含任务目标、任务绩效质量、任务作业程序、任务实施条件、任务组织方式、风险点及管理的工作分析法。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任务级划分单元包括衔接层级划分单元、定位分析单元,所述衔接层级划分单元用于针对活动流程上的任务依据实际工作情境的梳理,针对同一活动任务不同职任主体的精力投放与责任大小与两者综合的情景,按照需要的层级数进行层级划分的分析方法,所述定位分析单元用于针对不同责任和职位主体在同一任务与多个任务层级上是否进行精力投放、是否进行责任承担、是否聚焦定位的一种多人协同交互分析操作方法。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能力项分析单元包括能力项数据分析单元和能力项数据源构件与导入单元,所述能力项数据分析单元基于任务要素分析数据开展的包含但不限于显性与隐性的核心关键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的分析,所述能力项数据源构建与导入单元用于从多源能力项数据库表中对核心关键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的完善与补充。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课程群单元包括课程岗位推导单元和前后置课程推导单元,所述岗位课程推导是基于在对不同院校不同层级的办学主体的专业间培养定位分工和职位主体的精力投放和责任承担的定位分工分析上,确定面向岗位的工作内容、培养内容与层级定位,所述前后置课程推导单元是基于岗位课程推导的分析的结果上,结合核心技能点进行前置必要性分析上进行的前置课程推导设计和对拓展需要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上的拓展课程推导设计。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关系逻辑输出单元包括谱系图逻辑图输出单元、矩阵表输出单元,所述谱系图逻辑图输出单元用于对不同层级的办学主体的专业间培养定位分工和职位主体的精力投放和责任承担的定位分工逻辑关系的图像化呈现,用于对专业群、课程群、课程间的以及每门课程知识点、技能点之间存在的串行、并行、包含、递进等不同逻辑关系的图形化呈现,所述矩阵表输出单元用于对产教对接谱系图、活动流程任务与层级关系矩阵图输出,和活动流程任务与专业群定位方向关系矩阵图的输出,以及活动流程任务、层级关系、课程群的关系矩阵图输出。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标准制度构建单元包括岗位及岗位标准生成单元、职业标准构建单元,所述岗位及岗位标准生成单元是基于对活动流程上的任务及角色,以及工作要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岗位职责要求,岗位作业流程、岗位制度、岗位胜任要求的梳理,用于组织架构梳理及岗位职责标准和任职资格标准的构建,所述职业标准构建是基于对活动流程上的任务及角色分析,工作要素分析、以及任务与层级关系矩阵,能力项分析的基础上,输出关系矩阵表,进行职业标准的构建和资格标准的构建。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工作要素分析、以及任务与层级关系矩阵的工作方式为:

在流程中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并通过设置需要的层级数,层级数参考依据为中职与高职通常为3年,本科为4年,中职与高职衔接为5年与6年,高职与本科职衔接为5年与6年,中职与本科衔接为7年,中级工3年,高级工5年,预备技师6年,技师7年,进行层级划分的分析方法,工具系统根据选择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层级数为行为列组成矩阵表,层级数和典型工作任务都可以调整设置,系统根据设置情况自动组成矩阵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多人协同交互分析操作方法为:

主持与承担分析任务的分析策划负责人角色和参与分析任务的参与人角色,负责人角色负责对整个分析过程的引导、信息汇总、引导参与决策判断等,参与人角色是依据负责人角色的进程引导,开展分析操作,系统会将参与人角色的操作过程与结果自动记录同步显示与提交后结果显示到负责人角色界面中,各个参与人角色可以只看自己的操作数据也可以看到其他参与人角色操作的数据,每个参与人角色只能操作自己的数据,参与人角色之间的数据和操作具有独立性,负责人角色具有所有数据的操作权限,也具有数据退回、修订、编辑、确认等操作权限,更具有邀请、选择参与人角色参加活动的权限和对参与人角色操作范围、内容设定的权限。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定位分工逻辑关系的图像化呈现方法包括:

S1、依据课程前后置关系确定,基于岗位课程向低层级或高层级推导,形成前置基础和后置拓展的学习内容或学习模块或学习课程,同时系统对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的程度值进行升降维,直到最低层级或按需选择的高层级,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的程度值进行升降维时,优选是参照技能点的程度值,也可以是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程度都综合考量配置;

S2、在学习内容或学习模块或学习课程内部,进行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的序化工作,优先对技能点进行排序,围绕技能点,选择必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形成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之间串行、并行、包含、递进等的逻辑确定方式方法;

S3、在学习内容或学习模块或学习课程的内部,通过对某个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指定前置或后置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以层层关联的方式或依据延伸的层级需要确定序化关系,形成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之间串行、并行、包含、递进等的逻辑确定方式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

1、有效界定了不同院校不同层级的办学主体的培养定位分工和职位主体的精力投放和责任承担的定位分工。厘清出不同学段的专业重复性定位,有相同岗位不同学段共同定位,相同技能不同级别层次的定位,以及不同业务链环节上不同学段层次的宽窄度区分定位等关系;

2、可有效实现从最细颗粒度,体系性梳理不同学习阶段的衔接性,捋顺不同学段之间、课程间以及每门课程知识点、技能点之间存在的串行、并行、包含、递进等不同逻辑关系。解决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技工教育的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以及其内部的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育人体系衔接重复性问题,和衔接性分析梳理难、厘清难问题;

3、可清晰明了的呈现出不同学段的专业重复性定位定位,有相同岗位不同学段共同定位关系,相同技能不同级别层次的定位关系。和不同业务链环节上不同学段层次的宽窄度区分定位等关系。以及不同学段之间、技工教育的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间,课程间的课程前后置关系、课程类型关系。甚至每门课程知识点、技能点之间存在的串行、并行、包含、递进等的逻辑关系;

4、实现了高效地开展职业岗位合并和重组,快速的形成岗位规范标准,基于角色开展职业标准的有效地构建,基与岗位能力开展资格标准的构建。帮助职业教育院校降低对新岗位的研究,对新标准、新规范的制定的难度。更能帮助企业开展组织架构的分析和岗位标准的搭建,以及人才培养培训课程目标的分析。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模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一种课程群推导及课程体系构建分析平台,包括流程绘制单元、任务级划分单元、课程群推导单元、关系逻辑输出单元、标准制度构建单元、能力项分析单元,流程绘制单元与关系逻辑输出单元电连接,能力项分析单元与课程群推导单元电连接,任务级划分单元与流程绘制单元电连接;

流程绘制单元包括活动级流程绘制单元、任务要素分析单元,活动级流程绘制单元用于从战略聚焦、价值链梳理、新模式新工艺新技术梳理、新旧岗位梳理、专业方向分析、专业定位对接谱系图梳理绘制法,以及从战略、商业模式、运营模式、业务模式、业务策略、流程活动的战略到落地,任务要素分析单元包含任务目标、任务绩效质量、任务作业程序、任务实施条件、任务组织方式、风险点及管理的工作分析法;

任务级划分单元包括衔接层级划分单元、定位分析单元,衔接层级划分单元用于针对活动流程上的任务依据实际工作情境的梳理,针对同一活动任务不同职任主体的精力投放与责任大小与两者综合的情景,按照需要的层级数进行层级划分的分析方法,定位分析单元用于针对不同责任和职位主体在同一任务与多个任务层级上是否进行精力投放、是否进行责任承担、是否聚焦定位的一种多人协同交互分析操作方法;

通过采用这种方案:有效界定了不同院校不同层级的办学主体的培养定位分工和职位主体的精力投放和责任承担的定位分工。厘清出不同学段的专业重复性定位,有相同岗位不同学段共同定位,相同技能不同级别层次的定位,以及不同业务链环节上不同学段层次的宽窄度区分定位等关系;

能力项分析单元包括能力项数据分析单元和能力项数据源构件与导入单元,能力项数据分析单元基于任务要素分析数据开展的包含但不限于显性与隐性的核心关键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的分析,能力项数据源构建与导入单元用于从多源能力项数据库表中对核心关键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的完善与补充;

课程群单元包括课程岗位推导单元和前后置课程推导单元,岗位课程推导是基于在对不同院校不同层级的办学主体的专业间培养定位分工和职位主体的精力投放和责任承担的定位分工分析上,确定面向岗位的工作内容、培养内容与层级定位,前后置课程推导单元是基于岗位课程推导的分析的结果上,结合核心技能点进行前置必要性分析上进行的前置课程推导设计和对拓展需要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上的拓展课程推导设计;

通过采用这种方案:可有效实现从最细颗粒度,体系性梳理不同学习阶段的衔接性,捋顺不同学段之间、课程间以及每门课程知识点、技能点之间存在的串行、并行、包含、递进等不同逻辑关系。解决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技工教育的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以及其内部的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育人体系衔接重复性问题,和衔接性分析梳理难、厘清难问题;

关系逻辑输出单元包括谱系图逻辑图输出单元、矩阵表输出单元,谱系图逻辑图输出单元用于对不同层级的办学主体的专业间培养定位分工和职位主体的精力投放和责任承担的定位分工逻辑关系的图像化呈现,用于对专业群、课程群、课程间的以及每门课程知识点、技能点之间存在的串行、并行、包含、递进等不同逻辑关系的图形化呈现,矩阵表输出单元用于对产教对接谱系图、活动流程任务与层级关系矩阵图输出,和活动流程任务与专业群定位方向关系矩阵图的输出,以及活动流程任务、层级关系、课程群的关系矩阵图输出;

通过采用这种方案:可清晰明了的呈现出不同学段的专业重复性定位定位,有相同岗位不同学段共同定位关系,相同技能不同级别层次的定位关系。和不同业务链环节上不同学段层次的宽窄度区分定位等关系。以及不同学段之间、技工教育的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间,课程间的课程前后置关系、课程类型关系。甚至每门课程知识点、技能点之间存在的串行、并行、包含、递进等的逻辑关系;

标准制度构建单元包括岗位及岗位标准生成单元、职业标准构建单元,岗位及岗位标准生成单元是基于对活动流程上的任务及角色,以及工作要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岗位职责要求,岗位作业流程、岗位制度、岗位胜任要求的梳理,用于组织架构梳理及岗位职责标准和任职资格标准的构建,职业标准构建是基于对活动流程上的任务及角色分析,工作要素分析、以及任务与层级关系矩阵,能力项分析的基础上,输出关系矩阵表,进行职业标准的构建和资格标准的构建;

通过采用这种方案:实现了高效地开展职业岗位合并和重组,快速的形成岗位规范标准,基于角色开展职业标准的有效地构建,基与岗位能力开展资格标准的构建。帮助职业教育院校降低对新岗位的研究,对新标准、新规范的制定的难度。更能帮助企业开展组织架构的分析和岗位标准的搭建,以及人才培养培训课程目标的分析;

工作要素分析、以及任务与层级关系矩阵的工作方式为:

在流程中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并通过设置需要的层级数,层级数参考依据为中职与高职通常为3年,本科为4年,中职与高职衔接为5年与6年,高职与本科职衔接为5年与6年,中职与本科衔接为7年,中级工3年,高级工5年,预备技师6年,技师7年,进行层级划分的分析方法,工具系统根据选择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层级数为行为列组成矩阵表,层级数和典型工作任务都可以调整设置,系统根据设置情况自动组成矩阵表;

多人协同交互分析操作方法为:

主持与承担分析任务的分析策划负责人角色和参与分析任务的参与人角色,负责人角色负责对整个分析过程的引导、信息汇总、引导参与决策判断等,参与人角色是依据负责人角色的进程引导,开展分析操作,系统会将参与人角色的操作过程与结果自动记录同步显示与提交后结果显示到负责人角色界面中,各个参与人角色可以只看自己的操作数据也可以看到其他参与人角色操作的数据,每个参与人角色只能操作自己的数据,参与人角色之间的数据和操作具有独立性,负责人角色具有所有数据的操作权限,也具有数据退回、修订、编辑、确认等操作权限,更具有邀请、选择参与人角色参加活动的权限和对参与人角色操作范围、内容设定的权限;

定位分工逻辑关系的图像化呈现方法包括:

S1、依据课程前后置关系确定,基于岗位课程向低层级或高层级推导,形成前置基础和后置拓展的学习内容或学习模块或学习课程,同时系统对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的程度值进行升降维,直到最低层级或按需选择的高层级,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的程度值进行升降维时,优选是参照技能点的程度值,也可以是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程度都综合考量配置;

S2、在学习内容或学习模块或学习课程内部,进行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的序化工作,优先对技能点进行排序,围绕技能点,选择必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形成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之间串行、并行、包含、递进等的逻辑确定方式方法;

S3、在学习内容或学习模块或学习课程的内部,通过对某个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指定前置或后置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以层层关联的方式或依据延伸的层级需要确定序化关系,形成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之间串行、并行、包含、递进等的逻辑确定方式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与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与者暗示这些实体与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与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与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与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与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与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与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