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电涌保护模块及电涌保护装置

一种电涌保护模块及电涌保护装置

摘要

本发明涉及过电压/电流保护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涌保护模块,包括保护模块本体,所述保护模块本体包括壳体、转动设置在壳体内的蓄能转动单元、固定嵌合在壳体两侧的导电片以及与壳体滑动配合的限位组件,限位组件的一侧与蓄能转动单元位置对应,其另一侧与壳体的侧壁保持齐平。还公开了一种电涌保护装置,包括电涌基座,所述电涌基座上可拆卸连接有电涌保护模块,电涌基座上开设有用于安置壳体的放置槽和用于安置导电片的卡槽。本发明通过转动组件、滑动组件、电涌基座和壳体等之间的配合,可以实现对电涌保护模块的有效限位,也可以实现对失效电涌保护模块的快速拆换;整体的结构更加简练,减少了电涌保护装置的整体占用空间。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79296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7-2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杭州易造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210517012.6

  • 发明设计人 朱云超;冯慧;

    申请日2022-05-12

  • 分类号H02H9/00;H02H9/02;H02H9/04;H02H1/00;

  • 代理机构上海洞鉴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刘少伟

  • 地址 311215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钱江世纪城广孚联合国际中心804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6:08:0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7-26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过电压/电流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涌保护模块及电涌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电涌保护装置可防止电涌对设备的损坏,广泛应用于通信、建筑、轨交、电力、新能源、石油化工等行业。当电气回路线路中因为雷击或外界的干扰产生尖峰电流或者电压时,电涌保护器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导通,泄放电流,将电压限制到较低的水平,从而避免电涌对回路中其他设备造成损害。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4204531A,公开了名为一种组合式低压电涌保护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正面铰接有壳盖,所述壳体的两侧内壁之间固定有底座本体,所述底座本体开设的凹槽内部等距插接有保护模块单体。本发明通过设置有壳体、第一弹簧、卡板、卡杆、连接杆、连接板、竖杆、压板和凸型框,在对保护模块单体进行固定时,能够更加稳定,同时当保护单体模块发生损坏,需要将其从底座拆下进行更换时,能够更加方便。

该装置虽然可以实现保护模块单体的快速拆装,但是其是通过在每个保护模块单体的一侧设置调节部件来控制保护模块单体的拆装,结构复杂且占用了较大空间,存在一定的使用局限性。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涌保护模块及电涌保护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涌保护模块及电涌保护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通过在每个保护模块单体的一侧设置调节部件来控制保护模块单体的拆装,结构复杂且占用了较大空间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成与市面上电涌保护模块和电涌保护装置的外表一致,可自由调换使用,同时还可以实现对电涌保护模块的快速拆装。

基于上述思路,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涌保护模块,包括保护模块本体,所述保护模块本体包括壳体、转动设置在壳体内的蓄能转动单元、固定嵌合在壳体两侧的导电片以及与壳体滑动配合的限位组件,限位组件的一侧与蓄能转动单元位置对应,其另一侧与壳体的侧壁保持齐平。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与壳体滑动配合的导柱,导柱的一端与蓄能转动单元与位置对应,其另一端与壳体的侧壁保持齐平;导柱与壳体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

本发明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涌保护装置,包括电涌基座,所述电涌基座上可拆卸连接有上述电涌保护模块,电涌基座上开设有用于安置壳体的放置槽和用于安置导电片的卡槽,电涌基座的内部设置有与限位组件位置对应且延伸至放置槽内的滑动组件,滑动组件包括贯穿电涌基座并与其滑动配合的滑杆;当电涌基座与电涌保护模块装配后,滑杆伸入壳体内并与限位组件活动贴合。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滑杆靠近限位组件的端部呈弧形设置,滑杆与电涌基座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二弹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滑杆靠近转动组件的端部开设有凹槽,凹槽内部设置有相对滑杆突出的转动组件;电涌基座的表面贯穿开设有与卡槽接通的滑槽,滑槽内部滑动安装有与转动组件同步移动且延伸至卡槽内的调节组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贯穿滑杆并与其转动连接的短杆,短杆的外表面套设有盘簧,短杆的端部固定安装有相对滑杆突出的滚轮,短杆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与调节组件活动贴合的棱条。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与滑槽滑动配合的套筒,套筒套设在短杆的外表面且其内部固定安装有与棱条活动贴合的凸块,套筒与电涌基座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三弹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套筒呈异型设置且其远离短杆的端部呈弧形设置,套筒的弧形端部延伸至卡槽的内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棱条和凸块的相对一侧均呈弧形设置,棱条沿短杆轴向的长度大于凸块。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滑槽沿滑杆径向的尺寸与套筒的高度相适配,所述滑槽沿滑杆轴向的尺寸大于套筒的长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转动组件、滑动组件、电涌基座和壳体等之间的配合,可以实现对电涌保护模块的有效限位,使其稳固地安装在电涌基座上,可以保证整体的防护效果。对于已经失效的电涌保护模块,则可以实现自动解除限位,可以实现失效电涌保护模块的快速拆换,而其他有效的电涌保护模块则保持稳定,避免工作人员误拆浪费时间,整体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整体的结构更加简练,通过电涌保护模块的是否失效对应控制是否固定,且多个电涌保护模块呈贴合设置,减少了电涌保护装置的整体占用空间,方便了后期的电线布线设计,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且外表与市面上的电涌保护模块和电涌保护装置一致,可自由调换使用即适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的壳体、蓄能转动单元和导电片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的电涌基座内部结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滑动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棱条和凸块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滑槽和套筒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放置槽和顶升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楔形槽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顶升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中:1、保护模块本体;2、限位组件;3、电涌基座;4、控制组件;5、滑动组件;6、转动组件;7、调节组件;8、顶升组件;101、壳体;102、蓄能转动单元;103、导电片;201、导柱;202、第一弹簧;301、放置槽;302、卡槽;303、滑槽;401、长杆;402、楔形杆;403、第五弹簧;501、滑杆;502、楔形槽;503、第二弹簧;601、滚轮;602、短杆;603、棱条;701、套筒;702、侧板;703、第三弹簧;704、凸块;801、顶块;802、导向轮;803、第四弹簧;804、拉绳。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涌保护模块,该电涌保护模块包括保护模块本体1,保护模块本体1包括壳体101、转动设置在壳体101内部的蓄能转动单元102、固定嵌合在壳体101两侧的导电片103和限位组件2,限位组件2与壳体101呈左右滑动配合且与蓄能转动单元102左右位置对应,限位组件2的右侧与壳体101的右侧壁保持齐平。

其中,蓄能转动单元102配合壳体101可以起到颜色变换的提醒作用,提醒工作人员改电涌保护模块是否失效;导电片103用于与电涌基座3装配后起到电导通的作用,壳体101内部还安装有其他属于保护模块本体1的结构,如防雷芯片等均在本实施例中未示出。当遭遇过电压/电流时,保护模块本体1可以实现自动导通,使得蓄能转动单元102解除限位自动向右转动。保护模块本体1、壳体101、导电片103和蓄能转动单元102均为现有的成熟技术,在这里不做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2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限位组件2包括与壳体101内右壁呈左右滑动配合的导柱201,导柱201的左侧与蓄能转动单元102向右转动后的极限位置对应,即蓄能转动单元102右转完毕后可以刚好与导柱201贴合,其右侧与壳体101的右侧壁保持齐平;导柱201与壳体101的内右壁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202,当导柱201向右移动时第一弹簧202可用于其复位,同时第一弹簧202可以实现导柱201右端相对于壳体101右侧壁的预定位。

在正常使用时,蓄能转动单元102与右侧导柱201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当遭遇过电压/电流时,蓄能转动单元102解除限位向右转动,此时该电涌保护模块处于失效状态;在此过程中导柱201没有移动,蓄能转动单元102也不会带动其移动。

通过导柱201与壳体101右侧壁的齐平设计,使得该电涌保护模块与市面上的其他电涌保护模块外表一致,可同样调换使用,适用面更广。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1至图4,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涌保护装置,主要用于在保护模块本体1安装后实现对其的牢固限位,该电涌保护装置包括电涌基座3和实施例一中的电涌保护模块,电涌基座3上开设有用于安置壳体101的放置槽301和用于安置导电片103的卡槽302,装配时壳体101自上而下,将导电片103对准卡槽302向下插入。其中,当电涌基座3通过放置槽301与保护模块装配,并配合接线即可实现电涌保护装置的电导通准备,电涌基座3内设有与导电片103对应的接线端等在图中均未示出;同时本实施例中一个电涌基座3可以对应装配四个电涌保护模块,且四个电涌保护模块呈贴合设置,与市面上的其他电涌保护装置外表一致,可同样调换使用,其为现有的成熟技术,在这里不做详细说明。

电涌基座3的内右壁贯穿并滑动安装有与导柱201呈前后位置对应的滑动组件5,滑动组件5同时延伸至放置槽301的内部,当壳体101向下装配时壳体101的侧壁挤压滑动组件5使其收进电涌基座3的内部,当壳体101下降至导柱201与滑动组件5对应时,滑动组件5向放置槽301方向伸出并与导柱201接触。因为设置有四个电涌保护模块,因此滑动组件5也对应设置有四个。

请参阅图4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滑动组件5包括贯穿电涌基座3并与其呈左右滑动配合的滑杆501,滑杆501呈圆形设计,当壳体101与电涌基座3装配后滑杆501的左端与导柱201的右端对应,且其左端呈弧形设计;滑杆501的右端与电涌基座3的内壁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二弹簧503,当壳体101挤压滑杆501的弧形左端时,带动滑杆501右移挤压第二弹簧503;初始状态时滑杆501在第二弹簧503作用下,可相对伸出放置槽301一段距离,该距离等于壳体101的右侧壁壁厚。

使用时,将导电片103对准卡槽302,将壳体101自上而下插入放置槽301内,实现保护模块与电涌基座3的连接;在此过程中,壳体101的右侧壁挤压滑杆501的弧形左端,使得滑杆501右移并挤压第二弹簧503,随着壳体101的继续下降,导柱201与滑杆501呈位置对应,此时滑杆501在第二弹簧503的作用下自动左移,从电涌基座3内伸出并进入壳体101的内部,此时滑杆501的左端推动导柱201,使其左移一段距离并拉伸第一弹簧202,此为正常使用状态。

当遭遇过电压/电流时,蓄能转动单元102解除限位向右转动,因为导柱201左移一段距离所以导柱201已经向左偏离了蓄能转动单元102的转动极限,此时蓄能转动单元102对导柱201进行推动,带动导柱201向右移动使其右端恢复为与右侧壁保持齐平;在此过程中,导柱201推动滑杆501同步移动使得滑杆501的左端与电涌基座3的内右壁齐平(即滑杆501收进电涌基座3的内部),此时工作人员可以取下该电涌保护模块(已失效),并对其进行更换,而其他有效的电涌保护模块则保持不同。

通过导柱201、滑块、第一弹簧202和第二弹簧503等结构的配合,既可以实现对电涌保护模块的有效限位,使其可以稳固地安装在电涌基座3上;同时对于已经失效的电涌保护模块,则可以实现自动解除限位,此时可以实现该位置电涌保护模块的快速拆换,而其他有效的电涌保护模块则保持稳定,避免工作人员误拆浪费时间,整体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且因为电涌保护模块与电涌基座3的稳定状态,可以保证整体的防护效果。同时整体的结构更加简练,通过电涌保护模块的是否失效对应控制是否固定,且多个电涌保护模块呈贴合设置,减少了电涌保护装置的整体占用空间,方便了后期的电线布线设计,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且外表与市面上的电涌保护模块和电涌保护装置一致,可自由调换使用即适用性更强。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1至图4,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滑杆501靠近导柱201的端部开设有凹槽,凹槽内部设置有相对滑杆501左端突出一小段距离的转动组件6,当壳体101向下装配时,转动组件6可以与壳体101的右侧壁接触。

电涌基座3的表面贯穿开设有与卡槽302接通的滑槽303,滑槽303内部滑动安装有与转动组件6同步移动且延伸至卡槽302内的调节组件7,当滑杆501带动转动组件6相对于壳体101移动时,转动组件6可以带动调节组件7同步移动,同时调节组件7可以实现转动组件6的限位。

请参阅图4至图7,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转动组件6包括贯穿滑杆501并与其转动连接的短杆602,且短杆602呈前后贯穿滑杆501;短杆602的外表面套设有盘簧,短杆602的前端固定安装有设置在凹槽内部的滚轮601,滚轮601的左侧相对滑杆501的左端突出一小部分;短杆602的外表面且位于后侧位置固定安装有与调节组件7活动贴合的棱条603,本实施例中棱条603设置有三个且呈环形阵列排布。

在上述结构中,盘簧使得短杆602和滚轮601有逆时针转动的趋势,而短杆602又在调节组件7的作用下暂时无法转动。当短杆602和滚轮601接触限位后可以自动逆时针转动,而在壳体101右侧壁上升并与滚轮601接触时,可以带动其顺时针转动复位完成蓄能。

调节组件7包括与滑槽303呈可前后左右滑动配合的套筒701,套筒701不能沿着滑槽303转动且其后端设置成弧形,其可以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异型设计,但不能为圆形,本实施例中套筒701呈四边方形设计,同时其弧形后端突出延伸至卡槽302的内部;套筒701套设在短杆602的外表面且其内壁与棱条603远离短杆602的表面活动贴合,套筒70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与棱条603侧面活动贴合的凸块704,本实施例中凸块704设置有三个且呈环形阵列排布,凸块704与棱条603一一贴合,可以实现对棱条603和短杆602的转动限位,同时短杆602和套筒701通过棱条603和凸块704可以实现沿着滑槽303的同步左右移动。套筒701的右侧壁固定安装有侧板702,侧板702与电涌基座3的内壁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三弹簧703,用于侧板702和套筒701移动后的自动复位。

在上述结构中,棱条603的前侧和凸块704的右侧也呈弧形设计,同时棱条603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凸块704,使得凸块704在随着套筒701向短杆602方向移动时可以很快与棱条603分离;同时当套筒701带动凸块704远离短杆602复位时,凸块704可以在弧形设计的作用下快速与棱条603的侧面贴合,起到阻挡作用。为了实现凸块704复位后可以与棱条603的侧面贴合,凸块704和棱条603的厚度均设置较小,本实施例中均为一厘米。

为了实现套筒701相对于滑槽303的前后左右滑动配合,滑槽303的上下尺寸与套筒701适配,同时其左右宽度大于套筒701。为了保证导电片103在卡槽302内移动时,可以快速调节套筒701的弧形后端,将滑槽303和套筒701上移至较高的位置,同时也可以将滑杆501和导柱201的位置同步上移。为了保证导电片103在下降完毕后,仍可以实现对套筒701弧形后端的限位,将滑槽303设计成在导电片103的上下移动区域内,即导电片103在下降时和下降后均与导电片103均在重叠区域,此时可以保持套筒701向短杆602的移动。

为了实现滚轮601与壳体101侧壁的更好接触,在壳体101的右侧壁且位于导柱201的上方加装磨砂条,既可以提高滚轮601与壳体101的摩擦接触力,也可以使得工作人员可以更好的拿取壳体101。

使用时,将导电片103对准卡槽302再将壳体101向下插入,实现保护模块与电涌基座3的连接。在此过程中,当导电片103插入卡槽302内后,与套筒701的弧形后端接触,导电片103的前表面挤压套筒701使其向短杆602方向移动,套筒701带动凸块704同步移动使得凸块704与棱条603分离,此时棱条603、短杆602和滚轮601解除限位,在盘簧的作用下有逆时针转动的趋势;当导电片103插入卡槽302内时,壳体101也已经进入放置槽301,此时壳体101的右侧壁开始接触使得滑杆501和滚轮601右移,因为壳体101右侧壁与滚轮601的接触,且配合逆时针转动的滚轮601,壳体101可以快速下降并达到底部极限位置;当壳体101下降至放置槽301的底部后(底部极限位置),导柱201也与滑杆501的位置对应,此时滑杆501和滚轮601左移并推动导柱201使其左移一段距离,此时导电片103也下降至极限位置并与套筒701仍保持接触,此为正常使用状态。

当遭遇过电压/电流时,蓄能转动单元102解除限位带动导柱201恢复至与右侧壁保持齐平;在此过程中,导柱201推动滑杆501和滚轮601同步移动与壳体101分离,此时工作人员可以取下并更换失效的电涌保护模块。

实施例二中,需要用手按住壳体101的顶部,向放置槽301的方向按压电涌保护模块并一直到底,才算完成整体装配;但是当遇到狭小空间时或者其他部件阻挡时(如电涌基座3的前侧设置有高于电涌保护模块高度的部件时),则会影响电涌保护模块向电涌基座3的按压,即无法将电涌保护模块按到放置槽301的最底部,存在一定的使用局限性。相比于实施例二,通过导电片103、套筒701、棱条603和盘簧等结构的配合,装配时只需要对准卡槽302向放置槽301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使得滚轮601解除限位逆时针转动,带动电涌保护模块快速下降至极限位置,无需工作人员用手一直按压至放置槽301的底部,在遇到狭小空间或发生阻挡时也可以正常适用;同时与导电片103的移动和壳体101的移动结合起来,适用性更强。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1至图8,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电涌基座3的内底壁贯穿并滑动安装有与滑杆501固定连接的顶升组件8,当滑杆501左移时可带动顶升组件8隐于电涌基座3内,当滑杆501右移复位时可带动顶升组件8上升将电涌保护模块顶起。本实施例中对应四个电涌保护模块,则顶升组件8也有四个。

为了实现对失效电涌保护模块和有效电涌保护模块的区别,即使得失效的电涌保护模块上升,而有效地保持装配不动,在滑杆501的表面开设有楔形槽502,在电涌基座3的顶部贯穿并滑动安装有与楔形槽502位置对应且与滑杆501呈错位设置的控制组件4。

请参阅图9至图10,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顶升组件8包括贯穿电涌基座3内底壁并与其上下滑动配合的顶块801和转动安装在电涌基座3内部的两个导向轮802,顶块801的底部与电涌基座3之间固定安装有第四弹簧803,用于顶块801下降后的复位;顶块80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与滑杆501固定连接的拉绳804,拉绳804经顶块801依次绕过两个导向轮802与滑杆501固定连接。

控制组件4包括贯穿电涌基座3顶部并与其上下滑动配合的按钮,按钮的底部延伸至电涌基座3的内部并固定安装有长杆401,长杆40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与四个楔形槽502位置对应的四个楔形杆402,初始状态时楔形杆402与滑杆501呈左右错位设置,即初始状态时滑杆501在第二弹簧503的作用下向左相对于电涌基座3突出,此时滑杆501的右端位于楔形杆402的左侧与楔形杆402处于左右错位状态,当滑杆501在导柱201作用下复位右移进入电涌基座3时,滑杆501的楔形槽502与楔形杆402呈上下位置对应。长杆401的顶部与电涌基座3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五弹簧403,用于长杆401和按钮下压后的复位。

在上述结构中,楔形杆402的倾斜方向与楔形槽502的倾斜方向均为斜向右上方(图9视角),使得当楔形杆402下压时可以通过楔形槽502带动滑杆501右移。

使用时,首先将电涌保护模块与电涌底座装配起来,使得滑杆501向电涌保护模块方向移动,并通过滚轮601、壳体101、短杆602和滑杆501等结构的配合,带动电涌保护模块快速下降到位,电涌保护模块的运动过程与效果与实施例三中相同,在此不重复赘述;滑杆501在左移时还会使得楔形槽502与楔形杆402从上下对应状态转为左右错位状态;滑杆501在左移时还带动拉绳804同步移动,拉绳804通过导向轮802的配合带动顶块801下降并挤压第四弹簧803,使得顶块801隐于电涌底座的内部,此时壳体101的底部也可以与放置槽301的底槽壁完全贴合,此为正常使用状态。

当遭遇过电压/电流时,蓄能转动单元102通过导柱201带动滑杆501、楔形槽502和拉绳804右移复位;在此过程中,楔形槽502恢复至与楔形杆402呈上下对应的状态,而拉绳804配合导向轮802和第四弹簧803带动顶块801上升复位,此时顶块801可以将电涌保护模块提升一段距离;电涌保护模块在上升时壳体101的右侧壁带动滚轮601顺时针转动,通过盘簧实现滚轮601的蓄能,而通过顶块801带动电涌保护模块上升则无需考虑盘簧蓄能时的反作用力。

此时向下按动按钮带动长杆401和楔形杆402竖直下降,楔形杆402通过楔形槽502继续右移,使得拉绳804继续被释放,拉绳804配合导向轮802和第四弹簧803使得顶块801可以继续上升,顶块801使得电涌保护模块可以继续升高,直至升高至快要脱离放置槽301的状态(也是导电片103快要脱离卡槽302的状态),即使得电涌保护模块达到从电涌基座3上脱离的状态;在此过程中因为推块的举升,又无需考虑盘簧蓄能时的反作用力,同时壳体101在上升后可带动滚轮601顺时针转动完成最终蓄能,而导电片103因为快要脱离卡槽302,所以导电片103也已经与套筒701分离,套筒701在侧板702和第三弹簧703的作用下,带动凸块704向远离短杆602的方向移动,配合弧形设计带动凸块704与棱条603重新恢复贴合,实现棱条603、短杆602和滚轮601的转动限位。此时工作人员仅需握住电涌保护模块的两侧轻轻一提,即可完成该电涌保护模块的快速拆卸。

实施例三中,虽然通过短杆602、盘簧、滚轮601和滑杆501等结构的配合,实现电涌保护模块在放置槽301内的快速装配;但是在拆卸电涌保护模块时,则需要克服盘簧蓄能的反作用力,同时在拆卸失效的电涌保护模块时,工作人员仍需要提前观察并判断电涌保护模块是否失效,在狭小空间或发生阻挡时更加难以完成,存在一定的使用局限性。相比于实施例三,通过滑杆501、楔形杆402、顶块801和拉绳804等结构的配合,在实现电涌保护模块快速装配的基础上,当电涌保护模块失效时可以使其自动上升一段距离,使失效的电涌保护模块与有效的明显区分开来,同时也克服了一部分盘簧蓄能的反作用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楔形杆402可以使得失效的电涌保护模块,进一步移动至快要与电涌基座3脱离的状态,使得工作人员可以轻松地拆卸失效的电涌保护模块,在此过程中也完全无需考虑盘簧的蓄能反作用力,且使得盘簧和滚轮601蓄能完毕,为新电涌保护模块快速装配做好准备;整体过程在遇到狭小空间或发生阻挡时也可以正常适用,同时与滑杆501的移动和滚轮601的使用结合起来,满足了实际使用中的更多需求。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在实际使用时,还可以在原有控制组件4的基础上再安装一个控制组件4,新控制组件4位于原有控制组件4和电涌保护模块的中间,且新控制组件4与滑杆501和楔形槽502相对电涌基座3左移突出后的位置呈上下对应。此时新的按钮、长杆401和楔形杆402位于原有按钮、长杆401和楔形杆402的中间,新的楔形杆402与滑杆501左移后的楔形槽502呈上下位置对应。

当按下新的按钮可以带动新的楔形杆402下降,新的楔形杆402通过未右移复位的滑杆501上的楔形槽502,带动滑杆501右移复位并释放拉绳804,此时所有的电涌保护模块均解除限位并自动上升一段距离,其所有的滑杆501均右移至同一位置。再按动原有的按钮带动原有的楔形杆402下降,原有的楔形杆402通过右移后滑杆501上的楔形槽502,带动滑杆501继续右移并继续释放拉绳804,可实现实施例四中所述进一步提升电涌保护模块的效果,且提升的是所有的电涌保护模块,可适用于对所有电涌保护模块的全面检修以及更换情形。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