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油管接头及用于该油管接头的生产工艺

一种油管接头及用于该油管接头的生产工艺

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油管接头及用于该油管接头的生产工艺,使用冷镦机进行如下加工步骤S1、将原坯料的一端冷镦整形出倒角;S2、将坯料未倒角端冷镦出第一内孔;S3、将坯料的第一内孔继续沿第一内孔轴向冷镦形成第二内孔,同时坯料的倒角端冷镦出第三内孔;S4、将坯料的第三内孔继续沿第三内孔轴向冷镦直至连通第二内孔形成通道;S5、将坯料冷镦整形成同轴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通过倒角过渡,形成第五半成品坯料;S6、将第五半成品坯料冷镦整形成同轴连接的小直径段、中直径段和大直径段,形成油管接头。整个油管接头是先通孔再拉伸的,使得小直径段、中直径段和大直径段之间的连接点不易出现不稳定,从而提高了良品率。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76949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诸暨市嘉齐机械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210438811.4

  • 发明设计人 陈鲁佳;俞娴;

    申请日2022-04-25

  • 分类号B21K1/16;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311800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店口镇解放路盾安悦新城5幢000701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6:06:2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7-22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五金零配件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油管接头及用于该油管接头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冷镦是利用模具在常温下对金属棒料镦粗成形的锻造方法。通常用来制造螺钉、螺栓、铆钉等的头部,在相关技术中也会用来加工油管接头等五金件。

在加工如图1的油管接头4时,参照图2,步骤如下:1、获取毛坯料;2、通过冷镦工艺将毛坯料冷镦进行一道形变,使得毛坯料形成小直径段1和大直径段3;3、通过冷镦工艺将毛坯料冷镦进行二道形变,使得毛坯料形成小直径段1、中直径段2和大直径段3;4、通过冷镦工艺将毛坯料冷镦,使得毛坯料的小直径段1形成第一内孔42;5、通过冷镦工艺将毛坯料冷镦,使得毛坯料的大直径段3形成第二内孔43;6、通过冷镦工艺将毛坯料冷镦,使得毛坯料上的第一内孔42和第二内孔43合孔形成通道45。

实际加工过程中,在合孔时,会引起小直径段和中直径段的连接点、中直径段和大直径段的连接点的不稳定,易产生不合格的产品,良品率较低。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良品率,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油管接头的生产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油管接头的生产工艺,使用冷镦机进行如下加工步骤

S1、将原坯料的一端冷镦整形出倒角,形成第一半成品坯料;

S2、将第一半成品坯料未倒角端冷镦出第一内孔,形成第二半成品坯料;

S3、将第二半成品坯料的第一内孔继续沿第一内孔轴向冷镦形成第二内孔,同时将第二半成品坯料的倒角端冷镦出第三内孔,形成第三半成品坯料;

S4、将第三半成品坯料的第三内孔继续沿第三内孔轴向冷镦直至连通第二内孔形成通道,形成第四半成品坯料;

S5、将第四半成品坯料冷镦整形成同轴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直径大于第二段直径,且第一段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三半成品坯料的直径,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通过倒角过渡,通道在直径不变的情况下长度变长,形成第五半成品坯料;

S6、将第五半成品坯料冷镦整形成同轴连接的小直径段、中直径段和大直径段,所述大直径段和中直径段均由第一段整形而成,形成油管接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整个油管接头是先通孔再拉伸的,使得小直径段、中直径段和大直径段之间的连接点不易出现不稳定,从而提高了良品率。同时,最后再对油管接头的外表面进行整形,使得油管接头在完成冷镦后外表面精度更高,方便后续对其进行精加工。

可选的,所述冷镦机包括用于实现步骤S5的第五冷镦模具,所述第五冷镦模具包括第五底模单元和第五冲模单元,所述第五底模单元上开设有第五成型槽,所述第五冲模单元包括第五上模座、安装于第五上模座上用于将第四半成品坯料推入第五成型槽的第五外冲模、同轴滑动连接于第五外冲模内的第五内导模、第五驱动组件,所述第五内导模用于插入通道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冷镦时,第五内导模会先插入到第四半成品坯料内,从而使得第四半成品坯料在冷镦前更好的完成对心,即使得第四半成品坯料的通道和第五成型槽的之间的同心度更佳,使得加工出来的产品各处壁厚更符合预期设定,减少由于偏心加工导致的产品外壁开裂等问题,提高了良品率。同时第五内导模还可起到稳定通道的作用,使得在冷镦过程中,通道直径可保持稳定,减少由于坯料外表面收到挤压力而导致通道内壁形变过度导致通道直径变化的问题,提高了产品质量。

可选的,所述第五成型槽包括用于对应第一段的第一成型段和对应第二段的第二成型段,所述第一成型段长度大于或等于第四半成品坯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使得第四半成品坯料可先被完全推入第一成型段后,再开始变形,从而减少了第四半成品坯料在冷镦整形过程中外溢到第五成型槽外的概率,使得冷镦时的第四半成品坯料完全处于第五成型槽内,且尽可能保持各处温度相近,减少了整形不到位、开裂、起泡的概率,使得第五半成品坯料具有更好的良品率。

可选的,所述第二成型段连通所述第五底模单元背离第五冲模单元一端,所述第二成型段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支撑轴,所述第一支撑轴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座和第五底模单元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驱使第一支撑轴运动至第一支撑轴端面与第五底模单元朝向第五冲模单元一端端面齐平的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四半成品坯料在S5步骤的整个加工过程中都可以被第一支撑轴支撑,使得第四半成品坯料可更稳定的朝向第五成型槽槽底运动。且在第四半成品坯料整形的过程中一直被第一支撑轴限位,使得第四半成品坯料可以缓慢的满溢整个第五成型槽空间,从而提高了第四半成品坯料的整形精度。

可选的,在步骤S4中,所述通道一端形成有扩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使得第五内导模可更稳定顺畅的插入到通道内。

可选的,步骤S5包括以下步骤,

S5.1、通过第五驱动组件驱动第五上模座和第五内导模同步向下运动直至第五内导模完全穿过通道;

S5.2、第五驱动组件继续驱动第五上模座和第五内导模同步向下运动直至第四半成品坯料完全进入第一成型段,此时第一支撑轴被第五内导模推动到第一成型段靠近第二成型段一端;

S5.3、设第一段长度为a,第二段长度为b,第四半成品坯料的长度为c,第五驱动组件驱动第五上模座和第五内导模差速运动,使得第五上模座朝向第五底模单元运动c-a时,第五内导模朝向第五底模单元运动a+b-c。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提高了产品的加工精度,使得整形形成的第五半成品坯料具有更高的良品率。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轴上端开设有用于供第五内导模插入的第一嵌槽;在步骤S5.1中,第五内导模向下运动至第五内导模一端插入第一嵌槽且与第一嵌槽内壁抵接的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五内导模和第一支撑轴更好的完成同轴确认,从而使得第四半成品坯料与第五内导模和第五成型槽之间都具有更好的同心度,使得加工出来的产品精度更高。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轴内开设有通风流道,所述通风流道一端连通第一连接座且另一端连通第一支撑轴外壁;当第一支撑轴处于步骤S5.1位置时,所述通风流道连通第一段,当第一支撑轴处于步骤S5.2位置时,所述通风流道一端被第二段侧壁封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每次冷镦完成后可通过通风通道朝向第五成型槽槽壁吹风,减少由于冷镦而滞留在第五成型槽内的杂质,从而提高后续的加工精度。

可选的,所述通风流道包括主流道和若干副流道,所述主流道沿第一支撑轴轴向设置且一端连通第一连接座,所述副流道沿第一支撑轴周向设有若干个,所述副流道一端连通主流道且一端连通第一支撑轴外壁,所述副流道呈倾斜设置,且所述副流道连通主流道一端位于副流道连通第一支撑轴外壁一端靠近第一连接座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使得第五成型槽各处都可更好的被从通风流道内出来的气流喷吹,减少滞留在第五成型槽内的杂质。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油管接头,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油管接头,使用一种用于油管接头的生产工艺加工制成,所述小直径段的长度与大直径段的长度比为0.35~0.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由于单次冷镦需要的变形量过大导致的产品开裂的概率。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提高了产品的加工精度;

2.提高了产品的良品率和产品质量;

3.优化了加工工艺。

附图说明

图1是相关技术中油管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相关技术中油管接头的加工工艺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2中随着各个加工步骤坯料的变化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3中第五冷镦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3中第五冷镦模具的使用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3中第六冷镦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3中第六冷镦模具的使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小直径段;2、中直径段;3、大直径段;4、油管接头;5、第一半成品坯料;6、第二半成品坯料;7、第三半成品坯料;8、第四半成品坯料;9、第一段;10、第二段;11、第五半成品坯料;12、第五底模单元;13、第五冲模单元;14、第五成型槽;15、第一成型段;16、第二成型段;17、第一支撑轴;18、第一连接座;19、第一弹性件;20、第五上模座;21、第五外冲模;22、第五内导模;23、第一嵌槽;24、通风流道;25、主流道;26、副流道;27、第五冷镦模具;28、第六冷镦模具;29、第六底模单元;30、第六冲模单元;31、第六成型槽;32、第三成型段;33、第四成型段;34、第五成型段;35、第二支撑轴;36、第二连接座;37、第二弹性件;38、第六上模座;39、第六外冲模;40、第六内导模;41、第二嵌槽;42、第一内孔;43、第二内孔;44、第三内孔;45、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3-8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申请实施例1公开一种油管接头。参照图3,一种油管接头包括依次同轴连接的小直径段1、中直径段2和大直径段3。油管接头4上沿其轴线开设有通道45,通道45连接油管接头4两端。通道45孔径为6.5~7mm。小直径段1直径为10~11mm,小直径段1长度为25~35mm。中直径段2直径为13~15mm,中直径段2长度为5~15mm。大直径段3直径为15~17mm,大直径段3长度为10~15mm。具体的,如图3所示,通道45孔径为6.85mm。小直径段1直径为10.3mm,小直径段1长度为31mm。中直径段2直径为14mm,中直径段2长度为14mm。大直径段3直径为16.05mm,大直径段3长度为12mm。

实施例2

本申请实施例2公开了一种用于油管接头的生产工艺。参照图4,一种用于油管接头的生产工艺使用冷镦机进行如下加工步骤,

S1、将原坯料的一端冷镦整形出倒角,形成第一半成品坯料5;

S2、将第一半成品坯料5未倒角端冷镦出第一内孔42,形成第二半成品坯料6;

S3、将第二半成品坯料6的第一内孔42继续沿第一内孔42轴向冷镦形成第二内孔43,同时将第二半成品坯料6的倒角端冷镦出第三内孔44,形成第三半成品坯料7;

S4、将第三半成品坯料7的第三内孔44继续沿第三内孔44轴向冷镦直至连通第二内孔43形成通道45,通道45一端形成有扩口,最终形成第四半成品坯料8;

S5、将第四半成品坯料8冷镦整形成同轴连接的第一段9和第二段10,第一段9直径大于第二段10直径,且第一段9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三半成品坯料7的直径,第一段9和第二段10之间通过倒角过渡,通道45在直径不变的情况下长度变长,形成第五半成品坯料11;

S6、将第五半成品坯料11冷镦整形成同轴连接的小直径段1、中直径段2和大直径段3,所述大直径段3和中直径段2均由第一段9整形而成,形成油管接头4。

实施例3

本申请实施例3公开了一种用于冷镦机的冷镦模具组。参照图5和图7,一种用于冷镦机的冷镦模具组包括用于步骤S5的第五冷镦模具27和用于步骤S6的第六冷镦模具28。

参照图5,第五冷镦模具27包括第五底模单元12和第五冲模单元13。第五底模单元12上开设有第五成型槽14。第五成型槽14包括用于对应第一段9的第一成型段15和对应第二段10的第二成型段16,第一成型段15长度大于或等于第四半成品坯料8。第二成型段16连通第五底模单元12背离第五冲模单元13一端。第二成型段16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支撑轴17,第一支撑轴17穿出第二成型段16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座18,第一连接座18和第五底模单元12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19。第一弹性件19为弹簧,第一弹性件19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座18和第五底模单元12。第一弹性件19用于驱使第一支撑轴17朝向第五冲模单元13运动,直至第一支撑轴17端面与第五底模单元12朝向第五冲模单元13一端端面齐平。

参照图5,第五冲模单元13包括第五上模座20、安装于第五上模座20上的第五外冲模21、同轴滑动连接于第五外冲模21内的第五内导模22、第五驱动组件。第五上模座20用于将第四半成品坯料8推入第五成型槽14。第五内导模22用于插入通道45内。第一支撑轴17上端同轴开设有用于供第五内导模22插入的第一嵌槽23。

第五驱动组件用于驱使第五内导模22和第五外冲模21沿各自的轴向运动。第五驱动组件包括两个电缸,第五内导模22和第五外冲模21各自对应一个电缸。通过电缸来带动第五内导模22和第五外冲模21分别沿其轴向运动。第五驱动组件在图中未示出。

参照图5,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第一支撑轴17内开设有通风流道24。通风流道24包括主流道25和若干副流道26,主流道25沿第一支撑轴17轴向设置且一端连通第一连接座18。主流道25连通第一连接座18一端连接有供气源,供气源可为气泵等,图中未示出。副流道26沿第一支撑轴17周向设有若干个,副流道26一端连通主流道25且一端连通第一支撑轴17外壁。副流道26呈倾斜设置,且副流道26连通主流道25一端位于副流道26连通第一支撑轴17外壁一端靠近第一连接座18一侧。

参照图5和图6,第五冷镦模具27用于步骤S5时,使用步骤如下:

S5.1、将第四半成品坯料8放置到第一支撑轴17上,通过第五驱动组件驱动第五上模座20和第五内导模22同步向下运动直至第五内导模22完全穿过通道45,并插入到第一嵌槽23内,从而使得第四半成品坯料8、第五内导模22、第一支撑轴17均处于同轴状态;此时,通风流道24连通第一成型段15;

S5.2、第五驱动组件继续驱动第五上模座20和第五内导模22同步向下运动直至第四半成品坯料8完全进入第一成型段15,此时第一支撑轴17被第五内导模22推动到第一成型段15靠近第二成型段16一端;此时,通风流道24一端被第二段10侧壁封闭。

S5.3、设第一段9长度为a,第二段10长度为b,第四半成品坯料8的长度为c,第五驱动组件驱动第五上模座20和第五内导模22差速运动,使得第五上模座20朝向第五底模单元12运动c-a时,第五内导模22朝向第五底模单元12运动a+b-c,完成对第四半成品坯料8的整形,形成第五半成品坯料11。

S5.4、第五驱动组件驱动第五内导模22朝向第五上模座20运动,直至第五内导模22离开通道45,然后第五驱动组件驱动第五上模座20远离第五底模单元12,使得第五外冲模21离开第五半成品坯料11,第五半成品坯料11被第一支撑轴17推离第五成型槽14;此时,通风流道24连通第一段9,通过通风通道45朝向第五成型槽14槽壁吹风,减少由于冷镦而滞留在第五成型槽14内的杂质,从而提高后续的加工精度。

参照图7,第六冷镦模具28包括第六底模单元29和第六冲模单元30。第六底模单元29上开设有第六成型槽31。第六成型槽31包括用于对应大直径段3的第三成型段32、对应中直径段2的第四成型段33、对应小直径段1的第五成型段34,第三成型段32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五半成品坯料11中第一段9的长度。第五成型段34连通第六底模单元29背离第六冲模单元30一端。第五成型段34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支撑轴35,第二支撑轴35穿出第五成型段34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座36,第二连接座36和第六底模单元29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37。第二弹性件37为弹簧,第二弹性件37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座36和第六底模单元29。第二弹性件37用于驱使第二支撑轴35朝向第六冲模单元30运动,直至第二支撑轴35端面与第六底模单元29朝向第六冲模单元30一端端面齐平。

参照图7,第六冲模单元30包括第六上模座38、安装于第六上模座38上的第六外冲模39、同轴滑动连接于第六外冲模39内的第六内导模40、第六驱动组件。第六上模座38用于将第五半成品坯料11推入第六成型槽31。第六内导模40用于插入通道45内。第二支撑轴35上端同轴开设有用于供第六内导模40插入的第二嵌槽41。

参照图7,第六驱动组件用于驱使第六内导模40和第六外冲模39沿各自的轴向运动。第六驱动组件包括两个电缸,第六内导模40和第六外冲模39各自对应一个电缸。通过电缸来带动第六内导模40和第六外冲模39分别沿其轴向运动。第六驱动组件在图中未示出。

参照图7和图8,第六冷镦模具28用于步骤S6时,使用步骤如下:

S6.1、将第五半成品坯料11放置到第二支撑轴35上,通过第六驱动组件驱动第六上模座38和第六内导模40同步向下运动直至第六内导模40完全穿过通道45,并插入到第二嵌槽41内,从而使得第五半成品坯料11、第六内导模40、第二支撑轴35均处于同轴状态;

S6.2、第六驱动组件继续驱动第六上模座38和第六内导模40同步向下运动直至第五半成品坯料11完全进入第六成型槽31内,此时第二支撑轴35被第六内导模40推动到第五成型段34内。

S6.3、设大直径段3长度为d,中直径段2长度为e,第一段9长度为a,第六驱动组件驱动第六上模座38和第六内导模40差速运动,使得第六上模座38朝向第六底模单元29运动a-d时,第六内导模40朝向第六底模单元29运动d+e-a,完成对第五半成品坯料11的整形,形成油管接头4。

S6.4、第六驱动组件驱动第六内导模40朝向第六上模座38运动,直至第六内导模40离开通道45,然后第六驱动组件驱动第六上模座38远离第六底模单元29,使得第六外冲模39离开油管接头4,油管接头4被第二支撑轴35推离第六成型槽31。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