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CMOS反相器单粒子闩锁效应仿真方法

一种CMOS反相器单粒子闩锁效应仿真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MOS反相器单粒子闩锁效应仿真方法,基于器件内部工艺参数,利用TCAD仿真平台构建NMOS‑PMOS组合的完整CMOS工艺结构模型。该模型可以准确表征器件发生SEL时的PNPN可控硅正反馈大电流随时空的演变过程,弥补了NMOS单管SEL模型不能准确表征CMOS反相器SEL特性的缺点,从而提高了器件SEL模拟仿真准确度。本发明方法可以快速便捷获得器件发生SEL的电参数空间分布特性,为器件的SEL研究及型号产品设计加固提供技术支撑。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3-24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撤回 IPC(主分类):G06F30/3308 专利申请号:2022104019798 申请公布日:20220701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撤回

  • 2022-07-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6F30/3308 专利申请号:2022104019798 申请日:202204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2-07-01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CMOS反相器单粒子闩锁效应仿真方法。

背景技术

数字电路是处理信号,实现系统逻辑功能与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反相器,具有低功耗、低输出阻抗、高噪声容限等优点,常被应用在时钟振荡器、存储器等常用电子器件中,也因此被作为数字电路最基本的组成单元之一。

伴随着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数字电路被大量运用到航天领域,CMOS反相器作为其关键单元,在遭受空间辐射环境中高能粒子撞击时,可能会引发器件的SEE(单粒子效应),成为系统正常工作的薄弱环节。CMOS反相器中的SEE主要考虑SEU(单粒子翻转)与SEL(单粒子闩锁)。SEU为软错误,指输出逻辑状态的翻转,这可能引起系统功能性错误;SEL为硬错误,指单粒子轰击引发的单粒子电流致使寄生双极性晶体管开启,从而形成PNPN可控硅的正反馈电流,引发器件电流急剧增大,导致器件的永久损毁,进而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

由于SEL对在轨航天器系统具有不可逆损伤,所以需要对CMOS反相器进行抗单粒子能力评估,评估主要有试验和模拟仿真两种手段,通常试验在地面加速器上进行,但是加速器资源有限、价格高昂,试验不利于开展,且不易得到器件内部电参数空间分布特性;而仿真模拟手段便捷、经济并且易获得器件内部电参数微观分布,所以模拟仿真手段是进行SEL评估的主要途径。

目前仿真结构主要采用CMOS反相器单管结构模型,这种模型存在不能完整模拟出器件发生SEL时PNPN结构正反馈大电流特性的缺点,不利于器件的SEL加固设计。具体的,常规器件模拟仿真只建立CMOS反向器中的NMOS(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或者PMOS(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单管结构,导致仿真只能模拟出单管的寄生BJT(双极结型晶体管)导通引起大电流致器件烧毁,而不能准确模拟CMOS反相器由于PNP-NPN结构可控硅开启形成正反馈大电流引起的器件SEL的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出一种CMOS反相器单粒子闩锁效应仿真方法,通过该方法获得器件SEL的PNPN结构正反馈电流和电场随时间、空间演变的分布特性。

技术方案:一种CMOS反相器单粒子闩锁效应仿真方法,包括:

步骤1:根据待测器件的结构图及工艺参数,利用TCAD软件进行器件结构建模,定义器件结构和尺寸;然后定义器件各个区域的尺寸、材料类型、掺杂类型及掺杂浓度;最后定义器件的电极及网格划分信息;

步骤2:在建立器件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添加物理模型,包括:迁移率模型、复合模型、载流子统计模型、碰撞离化模型,以此通过数值计算方式,仿真获得器件的真实物理特性;

步骤3:器件电学特性仿真,具体包括:首先,将器件相关电极短接,以此引出接地端、电源端、输入端、输出端;其次,将器件输出端设置为电流边界;接着,给器件接地端和电源端加压,使器件进入工作状态;最后,在器件输入端加偏压,电压初值为0V,终值为3.3V,步长为0.1V,以此仿真获得器件的电学特性;

步骤4:若步骤3仿真得到的器件电学特性不完全符合器件实际的电学特性,则进行迭代优化仿真参数,参数包括:器件尺寸、各区域尺寸、各区域掺杂浓度、沟道长度、载流子寿命,直至仿真得到的电学特性与器件试验结果相符合;

步骤5:构建单粒子模型,具体包括:在器件电学特性仿真完成的基础上添加单粒子模块,单粒子模块定义信息包括:入射粒子的LET、径迹半径、入射深度、入射位置、电荷生成脉冲的特征时间,通过将器件接地电极置0V、电源电极置3.3V、输入端置低电平或高电平,使器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再由不同能量的粒子入射器件以此仿真器件的SEL;

步骤6:确定敏感区域,具体包括:给器件电极加偏置,当器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且输入端为低电平时,固定粒子LET值,改变粒子入射位置,分别选取入射器件的8个电极区域,然后根据漏极电荷收集量来判断敏感区域;当器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且输入端为高电平时,重复上述过程得到此时的敏感区域;最后,根据不同输入条件下,两个敏感区域的漏极电流来判断最敏感区域;

步骤7:确定器件最敏感区域之后,在最敏感区域处固定单粒子入射位置,改变粒子LET值,LET值由小增大,当粒子入射器件后,致使器件漏极电流倍增,且随时间推移一直维持在一个大电流状态,则器件发生了SEL,否则未发生SEL,致使器件发生SEL的LET最小值为器件的SEL阈值;

步骤8:利用TCAD软件模拟仿真获得发生SEL时器件内部载流子浓度、电流密度、电场强度、电势随时间、空间分布的特性。

进一的步,所述步骤1中,器件的结构区域包括:P型衬底、N阱区、NMOS P+基区、NMOS N+源区、NMOS N+漏区、PMOS N+基区、PMOS P+源区、PMOS P+漏区、栅极氧化层、栅极沟道、NMOS电极、PMOS电极。

进一的步,所述步骤1中,网格划分采取非均匀划分,栅极沟道、PMOS P+漏区、PMOSN+基区、NMOS N+漏区、NMOS P+基区的网格相对其他区域较密。

进一的步,所述步骤7中,LET值由小增大的步长为5MeV·cm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一种CMOS反相器单粒子闩锁效应仿真方法,基于器件内部工艺参数,利用TCAD仿真平台构建NMOS-PMOS组合的完整CMOS工艺结构模型。该模型可以准确表征器件发生SEL时的PNPN可控硅正反馈大电流随时空的演变过程,弥补了NMOS单管SEL模型不能准确表征CMOS反相器SEL特性的缺点,从而提高了器件SEL模拟仿真准确度。本发明方法可以快速便捷获得器件发生SEL的电参数空间分布特性,为器件的SEL研究及型号产品设计加固提供技术支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N阱CMOS反相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CMOS反相器结构区域及网格划分图;

图4为实施例中CMOS反相器典型电学特性曲线,其中图(a)为CMOS反相器电压传输特性,图(b)为CMOS反相器电流传输特性;

图5为LET=15MeV·cm

图6为LET=15MeV·cm

图7为不同LET粒子入射的单粒子效应漏极时间电流曲线;

图8为100ns时,器件的电子浓度分布;

图9为100ns时,器件的空穴浓度分布;

图10为100ns时,器件的电流密度分布;

图11为100ns时,器件的电场强度分布;

图12为100ns时,器件的电势分布;

图13为SEL时,器件内部PNPN结构正反馈电流流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更进一步的解释。

如图1所示,一种CMOS反相器单粒子闩锁效应仿真方法,以0.5μm工艺CMOS反相器为例,包括如下步骤:

(1)根据如图2所示的待测器件的结构图及工艺参数,利用TCAD软件进行器件结构建模。

首先,利用TCAD软件的器件编辑器(DEVEDIT)定义器件结构和尺寸,为10μm×3.2μm;接着,定义器件各个区域的尺寸、材料类型、掺杂类型及掺杂浓度,本实施例中,器件的结构区域包括:P型衬底、N阱区、NMOS P+基区、NMOS N+源区、NMOS N+漏区、PMOS N+基区、PMOSP+源区、PMOS P+漏区、栅极氧化层、栅极沟道、NMOS电极、PMOS电极,P衬底掺杂浓度7.0×10

(2)在完成建立器件结构模型的基础上,调用器件仿真器(ATLAS),添加物理模型,如:能带变窄模型(BGN)、Shockley-Read-Hall复合模型(SRH)、俄歇复合模型(AUGER)、浓度依赖迁移率模型(CONMOB)、平行电场依赖模型(FLDMOB)、集成模型(CVT)、碰撞离化模型(IMPACT SELB),以此通过数值计算方式,仿真获得器件的真实物理特性。

(3)器件电学特性仿真。

首先,如图2和3所示,将器件的nbase电极和nsource电极短接作为器件接地电极、pbase电极和psource电极短接作为器件电源电极、ngate电极和pgate电极短接作为器件输入端、ndrain电极和pdrain电极短接作为器件输出端;其次,将器件输出端设置为电流边界;接着,给器件加电压:接地电极0V,电源电极3.3V,使器件进入工作状态;最后,在器件输入端加偏压,电压初值为0V,终值为3.3V,步长为0.1V,以此仿真获得器件的电学特性。

(4)器件结构与物理模型参数优化。

在步骤(3)仿真得到的器件电学特性不一定符合实际器件的电学特性,因此,在不符合的情况下,需要迭代调节仿真参数,包括:器件尺寸、各区域尺寸、各区域掺杂浓度、沟道长度、载流子寿命,直至仿真得到的电学特性与器件试验数据相符合。如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CMOS反相器优化后的典型电学特性曲线。

(5)构建单粒子模型。

在器件电学特性仿真的基础上添加单粒子模块,单粒子模块定义信息主要有:入射粒子的LET(线性能量传递)、径迹半径、入射深度、入射位置、电荷生成脉冲的特征时间,本实施例中径迹半径为0.05μm、入射深度为贯穿器件,角度为垂直入射,生成电荷脉冲的峰值时间6ps,电荷脉冲的特征时间2ps。通过将器件接地电极置0V、电源电极置3.3V、输入端置低电平或高电平,使器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再由不同能量的粒子入射器件以此仿真器件的SEL。

(6)确定敏感区域。

给器件电极加偏置,使器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且输入端为低电平0V时,PMOS开启,NMOS关断,固定粒子LET值,改变粒子入射位置,分别入射:NMOS漏极、NMOS栅极、NMOS源极、NMOS基极、PMOS漏极、PMOS栅极、PMOS源极、PMOS基极,然后根据漏极电荷收集量大小来判断敏感区域。如图5所示,当输入为低电平时,器件的敏感区域为NMOS漏极区域。重复上述过程可以得到:当器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且输入端为高电平3.3V时,PMOS关断,NMOS开启,此时的敏感区域如图6所示,为PMOS漏极区域。不同输入条件下,两个敏感区域的敏感性基本相同,可以得出:关断MOS管的漏极区域为器件的敏感区域。当器件输入为低电平时,试验器件的敏感区域为NMOS漏极,此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表明本仿真模型具有较高准确性。

若两种条件下敏感区域不同,则根据两个敏感区域的漏极电流来判断最敏感区域,漏极电流大的为最敏感区域。

(7)当确定器件敏感区域为NMOS漏极之后,将粒子入射位置固定在NMOS漏极处,改变粒子LET值,本实施例中LET由小增大、步长5MeV·cm

(8)电参数空间特性分布。

利用TCAD软件将不同时刻的器件结构文件输出,结构文件中将包含此时刻的载流子浓度、电流密度、电场强度、电势等电参数空间分布特性。如图8-图12所示,为实施例器件在100ns、LET=15MeV·cm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