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调光盒和显示盒;调光盒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第一液晶层,第一基板设有共用视角电极,第二基板设有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相互绝缘且间隔开,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在第二基板上的投影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在第二基板上的投影之间无间隙。通过设置相互绝缘的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且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在第二基板上的投影之间无间隙,以实现分区域的宽窄视角切换,且在整面宽视角或整面窄视角时,可避免不同区域交接处出现发白或亮线的问题,提升画面显示效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67544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6-2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210389659.5

  • 发明设计人 李红侠;李菁;胡育廷;

    申请日2022-04-14

  • 分类号G02F1/13;G02F1/1343;

  • 代理机构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蔡光仟

  • 地址 215301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开发区龙腾路1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5:47:5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6-28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不断进步,显示器的可视角度已经由原来的112°左右拓宽到160°以上,人们在享受大视角带来视觉体验的同时,也希望有效保护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以避免屏幕信息外泄而造成的商业损失或尴尬。因此除了宽视角需求之外,在许多场合还需要显示装置具备宽窄视角相互切换的功能。

现有技术中利用调光盒(EQ)和显示面板实现在宽视角和窄视角之间进行切换,显示面板用于正常的画面显示,调光盒用于控制视角切换,调光盒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上的视角控制电极给液晶分子施加一个垂直电场,使液晶朝竖直方向偏转,实现窄视角模式。通过控制视角控制电极上的电压,从而可以实现在宽视角和窄视角之间进行切换。

但随着消费者对于显示要求的逐渐提高,对于宽窄视角切换显示技术要求也逐渐提高,现有技术出现了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即不同区域可单独实现宽窄视角切换,从而满足人们对不同场景的需求。但是,现有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中,如图1-图4所示,对应不同区域的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位于同一层,为了使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之间不发生短路,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之间具有间隙123,间隙123大小通常在10μm左右。在整面宽视角模式或整面窄视角模式时,间隙123处对应的液晶分子无法正常偏转,使得间隙123处的穿透率与视角控制电极处的穿透率不一致(如图3和图4所示),导致在不同区域交接处会有发白或亮线的现象,影响显示画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在不同区域交接处会有发白或亮线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种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调光盒和显示盒;

所述调光盒包括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一液晶层,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第一液晶层的一侧设有共用视角电极,所述第二基板朝向所述第一液晶层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共用视角电极相配合的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所述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和所述第二视角控制电极相互绝缘且间隔开,所述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视角控制电极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投影之间无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和所述第二视角控制电极位于不同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视角控制电极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投影之间的边缘相互对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视角控制电极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投影之间部分重叠。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包括电性连接的视角控制部和间隙遮挡部,所述视角控制部与所述第二视角控制电极位于相同层,且与所述第二视角控制电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遮挡部与所述第二视角控制电极位于不同层,所述间隙遮挡部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间隙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投影。

进一步地,所述间隙遮挡部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视角控制电极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投影之间的边缘相互对齐。

进一步地,所述间隙遮挡部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视角控制电极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投影之间部分重叠。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基板朝向所述第一液晶层的一侧设有第一电极网和第二电极网,所述第一电极网和所述第二电极网相互绝缘且间隔开,所述第一电极网与所述第一视角控制电极相对应且相互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极网与所述第二视角控制电极相对应且相互电性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驱动方法,所述驱动方法用于驱动上述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所述驱动方法包括:

在整面宽视角模式时,向共用视角电极施加第一电信号,向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均施加第二电信号,所述第二电信号与所述第一电信号之间的压差小于第一预设值或大于第二预设值;

在整面窄视角模式时,向共用视角电极施加第一电信号,向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均施加第三电信号,所述第三电信号与所述第一电信号之间的压差大于第三预设值且小于第四预设值;

在区域窄视角模式时,向共用视角电极施加第一电信号,向第一视角控制电极施加第二电信号以及向第二视角控制电极施加第三电信号,或向第二视角控制电极施加第二电信号以及向第一视角控制电极施加第三电信号;

其中,第二预设值大于第一预设值,第三预设值大于第一预设值,第四预设值小于第二预设值。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相互绝缘的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从而使显示面板可以实现分区域的宽窄视角切换;而且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在第二基板上的投影之间无间隙,在整面宽视角模式或整面窄视角模式时,避免了不同区域交接处出现发白或亮线的问题,提升了画面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在第二基板上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整面窄视角模式时不同间隙大小与穿透率的仿真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整面宽视角模式时不同间隙大小与穿透率的仿真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在第二基板上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在整面宽视角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在整面宽视角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在整面窄视角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在区域窄视角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整面宽视角模式时不同间隙大小与穿透率的仿真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整面窄视角模式时不同间隙大小与穿透率的仿真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第一电极网和第二电极网在第二基板上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在整面宽视角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在第二基板上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在整面宽视角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在第二基板上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中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在整面宽视角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在第二基板上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在整面宽视角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六中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在第二基板上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六中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在整面宽视角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中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4是本发明中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一]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在第二基板上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在整面宽视角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在整面宽视角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在整面窄视角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在区域窄视角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整面宽视角模式时不同间隙大小与穿透率的仿真图。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整面窄视角模式时不同间隙大小与穿透率的仿真图。

如图5至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调光盒10和显示盒20。本实施例中,调光盒10设于显示盒20的上方,即调光盒10位于显示盒20的出光侧,调光盒10用于控制显示面板的视角,显示盒20用于控制显示面板显示正常的画面。当然,调光盒10也可设于显示盒20的下方,即调光盒10位于显示盒20的入光侧。

其中,调光盒10包括第一基板11、与第一基板11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12以及设于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之间的第一液晶层13。第一基板11朝向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设有共用视角电极111,第二基板12朝向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设有与共用视角电极111相配合的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相互绝缘且间隔开,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在第二基板12上的投影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在第二基板12上的投影之间无间隙。通过控制共用视角电极111与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之间以及共用视角电极111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之间的压差来控制第一液晶层13中液晶分子的偏转,从而实现控制不同区域的宽窄视角切换。

第一液晶层13优选采用正性液晶分子,即介电各向异性为正的液晶分子。在初始状态的时候,第一液晶层13中的正性液晶分子平行于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进行配向,靠近第一基板11一侧的正性液晶分子与靠近第二基板12一侧的正性液晶分子的配向方向平行或反向平行,从而使得调光盒10在初始状态是呈现整面宽视角显示,如图6所示。优选地,第一液晶层13在初始配向时,可以具有0-7°的预倾角,以增加宽窄视角切换的响应速度。

本实施例中,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位于不同层。具体地,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位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的下侧。当然,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位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的上侧。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之间通过绝缘层(PV)相互间隔,从而减小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之间的高度差。或者,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之间也可通过平坦层(OC)相互间隔。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在第二基板12上的投影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在第二基板12上的投影之间部分重叠,其中,重叠区域的宽度a为3-5um。

进一步地,可以在边缘的非显示区通过不同的信号走线,分别将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的信号引出,从而可以单独的给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各自视角控制信号。

本实施例中,显示盒20为液晶盒。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显示盒20也可以为自发光显示器(例如OLED显示器、Micro LED显示器),但调光盒10需设置于显示盒20的上方。

显示盒20包括彩膜基板21、与彩膜基板21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22以及设于彩膜基板21和阵列基板22之间的第二液晶层23。第二液晶层23优选采用正性液晶分子,即介电各向异性为正的液晶分子。初始状态的时候,第二液晶层23中的正性液晶分子平行于彩膜基板21和阵列基板22进行配向,靠近彩膜基板21一侧的正性液晶分子与靠近阵列基板22一侧的正性液晶分子的配向方向平行或反向平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液晶层23也可采用负性液晶分子,第二液晶层23中的负性液晶分子可垂直于彩膜基板21和阵列基板22进行配向,即类似于VA显示模式的配向方式。

进一步地,调光盒10远离显示盒20的一侧设有第一偏光片31,调光盒10与显示盒20之间设有第二偏光片32,显示盒20远离调光盒10的一侧设有第三偏光片33,第一偏光片31的透光轴与第二偏光片32的透光轴相平行,第三偏光片33的透光轴与第二偏光片32的透光轴相垂直。

优选地,调光盒10与显示盒20之间还设有补偿膜34,补偿膜34可以为视角补偿膜,以提升宽窄视角效果;补偿膜34可以为亮度补偿膜,以提升画面显示的亮度。

本实施例中,调光盒10与显示盒20之间优选通过封框胶粘接在一起,封框胶涂布于调光盒10和显示盒20边缘的非显示区。当然,调光盒10与显示盒20之间也可通过OCA胶粘接在一起,OCA胶整面地涂布于调光盒10和显示盒20之间,但是用OCA胶粘接在一起时,容易出现干涉条纹。

彩膜基板21上设有呈阵列排布的色阻层212以及将色阻层212间隔开的黑矩阵211,色阻层212包括红(R)、绿(G)、蓝(B)三色的色阻材料,并对应形成红(R)、绿(G)、蓝(B)三色的子像素。

阵列基板22在朝向第二液晶层23的一侧上由多条扫描线(图未示)和多条数据线(图未示)相互绝缘交叉限定形成多个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内设有像素电极222和薄膜晶体管(图未示),像素电极222通过薄膜晶体管与邻近薄膜晶体管的数据线电性连接。其中,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有源层、漏极以及源极,栅极与扫描线位于同一层并电性连接,栅极与有源层通过绝缘层隔离开,源极与数据线电性连接,漏极与像素电极222通过接触孔电性连接。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阵列基板22朝向第二液晶层23的一侧还设有公共电极221,公共电极221与像素电极222位于不同层并通过绝缘层绝缘隔离。公共电极221可位于像素电极222上方或下方(图6中所示为公共电极221位于像素电极222的下方)。优选地,公共电极221为整面设置的面状电极,像素电极222为在每个像素单元内整块设置的块状电极或者具有多个电极条的狭缝电极,以形成边缘场开关模式(Fringe Field Switching,FFS)。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像素电极222与公共电极221可位于同一层,但是两者相互绝缘隔离开,像素电极222和公共电极221各自均可包括多个电极条,像素电极222的电极条和公共电极221的电极条相互交替排列,以形成面内切换模式(In-Plane Switching,IPS);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阵列基板22在朝向第二液晶层23的一侧设有像素电极222,彩膜基板21在朝向第二液晶层23的一侧设有公共电极221,以形成TN模式或VA模式。

其中,第一基板11、第二基板12、彩膜基板21以及阵列基板22可以用玻璃、丙烯酸和聚碳酸酯等材料制成。共用视角电极111、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公共电极221以及像素电极222的材料可以为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等。

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驱动方法,该驱动方法用于驱动上述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该驱动方法包括:

如图6所示,在整面宽视角模式时,向共用视角电极111施加第一电信号,第一电信号为直流公共电压信号;向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均施加第二电信号,第二电信号与第一电信号之间的压差小于第一预设值(例如小于0.5V)。共用视角电极111与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之间以及共用视角电极111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之间基本不会形成垂直电场,第一液晶层13中的正性液晶分子基本不会发生偏转,并保持初始的平躺状态(图6),此时调光盒10呈现整面的宽视角显示。

进一步地,在整面宽视角模式下,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共用视角电极111、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均施加0V的直流电压,即第一电信号V1与第二电信号V2均为0V的直流电压。

如图7所示,当然,在整面宽视角模式时,第二电信号与第一电信号之间的压差也可大于第二预设值(例如大于5.0V),其中,第二预设值远远大于第一预设值,共用视角电极111与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之间以及共用视角电极111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之间会形成较强的垂直电场(图7中的E2),第一液晶层13中的正性液晶分子发生很大偏转并垂直于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此时调光盒10也会呈现整面的宽视角显示。由于在整面宽视角模式时,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在第二基板12上的投影之间部分重叠,第一液晶层13中所有的液晶分子都会受到垂直电场的驱动而发生偏转,避免了不同区域交接处出现发白或亮线的现象,提升了宽视角画面显示效果,其效果参考图10。

优选地,在整面宽视角模式时,为避免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高度差的影响,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上施加的电压可略大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上施加的电压。

如图8所示,在整面窄视角模式时,向共用视角电极111施加第一电信号,即直流公共电压信号,向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均施加第三电信号,第三电信号与第一电信号之间的压差大于第三预设值(例如大于1.5V)且小于第四预设值(例如小于4.0V),其中,第三预设值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第四预设值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值。共用视角电极111与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以及共用视角电极111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之间会形成较强的垂直电场(图8中的E3),第一液晶层13中的正性液晶分子发生较大偏转,并呈倾斜状态,大视角下亮度变暗,此时,调光盒10呈现分整面的窄视角显示。由于在整面窄视角模式时,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在第二基板12上的投影之间部分重叠,第一液晶层13中所有的液晶分子都会受到垂直电场的驱动而发生偏转,避免了不同区域交接处出现发白或亮线的现象,提升了窄视角画面显示效果,其效果参考图11。

优选地,在整面窄视角模式时,为避免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高度差的影响,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上施加的电压可略大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上施加的电压。

如图9所示,在区域窄视角模式时,向共用视角电极111施加第一电信号,即直流公共电压信号;向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施加第二电信号,第二电信号与第一电信号之间的压差小于第一预设值(例如小于0.5V),或者大于第二预设值(例如大于5.0V),使得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对应的区域呈现宽视角显示。而向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施加第三电信号,第三电信号与第一电信号之间的压差大于第三预设值(例如大于1.5V)且小于第四预设值(例如小于4.0V)。共用视角电极111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之间会形成较强的垂直电场(图9中的E3),第一液晶层13中对应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的正性液晶分子发生较大偏转,并呈倾斜状态,大视角下亮度变暗,此时,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对应的区域呈现窄视角显示。从而使得调光盒10呈现分区域的窄视角显示,也可以说调光盒10呈现分区域的宽视角显示。

当然,也可向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施加第二电信号,而向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施加第三电信号。

液晶分子在长时间单一方向的电场作用下,容易出现极化现象。在整面窄视角模式或区域窄视角模式下,第三电信号均采用交流电压,电场的方向不是单一方向,而是不停地变换方向,因此可以防止液晶分子在较强的垂直电场作用下出现极化现象。

表一:

由表一和图10可以看出,在整面窄视角模式时,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没有重叠区域对应的穿透率分别为31.11%和31.10%,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的重叠区域的穿透率为31.11%,在不同区域交接处的穿透率相差不大,避免了在不同区域交接处出现发白或亮线的现象。由表一和图11可以看出,在整面宽视角模式时,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没有重叠区域对应的穿透率分别为31.14%和31.11%,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的重叠区域的穿透率为31.44%,在不同区域交接处的穿透率相差不大,避免了在不同区域交接处出现发白或亮线的现象。

[实施例二]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第一电极网和第二电极网在第二基板上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在整面宽视角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和图1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与实施例一(图5至图9)中的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基板12朝向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设有第一电极网124a和第二电极网124b,第一电极网124a和第二电极网124b相互绝缘且间隔开,第一电极网124a与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相对应且相互电性连接,第二电极网124b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相对应且相互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网124a和第二电极网124b由同一层金属蚀刻而成,第一电极网124a位于第二基板12和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之间,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直接覆盖在第一电极网124a的上表面,以实现电性连接;第二电极网124b位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之间,并通过接触孔实现电性连接。

优选地,调光盒10与显示盒20之间通过OCA胶粘接在一起,OCA胶整面地涂布于调光盒10和显示盒20之间。

本实施例相对于实施例一,通过设置第一电极网124a和第二电极网124b,从而可以降低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的电阻,同时,当调光盒10与显示盒20之间采用OCA胶粘接在一起时,可以避免出现干涉条纹的问题。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均与实施例一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在第二基板上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在整面宽视角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和图1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与实施例一(图5至图9)中的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在第二基板12上的投影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在第二基板12上的投影之间的边缘相互对齐,即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在第二基板12上的投影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在第二基板12上的投影之间没有间隙也不相重叠。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均与实施例一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在第二基板上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中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在整面宽视角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6和图1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与实施例一(图5至图9)中的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包括电性连接的视角控制部121a和间隙遮挡部121b,视角控制部121a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位于相同层,视角控制部121a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之间具有间隙123,间隙遮挡部121b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位于不同层,间隙遮挡部121b在第二基板12上的投影完全覆盖间隙123在第二基板12上的投影。

进一步地,视角控制部121a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之间间隙123的宽度b为3-5um。

本实施例中,间隙遮挡部121b在第二基板12上的投影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在第二基板12上的投影之间部分重叠,其中,重叠区域的宽度c为3-5um。

优选地,视角控制部121a在第二基板12上的投影与间隙遮挡部121b在第二基板12上的投影之间也具有部分重叠,视角控制部121a和间隙遮挡部121b在显示区内通过接触孔实现电性连接。当然,视角控制部121a和间隙遮挡部121b也可以在边缘的非显示区内通过接触孔实现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相对于实施例一,通过设置视角控制部121a和间隙遮挡部121b,而且将视角控制部121a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设置在相同层,从而减少因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的高度差对电场强度的影响,以节省整面宽视角和整面窄视角的功耗。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均与实施例一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在第二基板上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在整面宽视角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8和图1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与实施例四(图16至图17)中的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间隙遮挡部121b在第二基板12上的投影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在第二基板12上的投影之间的边缘相互对齐,即间隙遮挡部121b在第二基板12上的投影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在第二基板12上的投影之间没有间隙也不相重叠。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均与实施例四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六]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六中第一视角控制电极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在第二基板上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六中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在整面宽视角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0和图2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与实施例四(图16至图17)中的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基板12朝向第一液晶层13的一侧设有第一电极网124a和第二电极网124b,第一电极网124a和第二电极网124b相互绝缘且间隔开,第一电极网124a与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相对应且相互电性连接,第二电极网124b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相对应且相互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网124a和第二电极网124b由同一层金属蚀刻而成,第一电极网124a位于第二基板12和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之间,并通过接触孔实现电性连接;第二电极网124b位于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之间,并通过接触孔实现电性连接。

优选地,调光盒10与显示盒20之间通过OCA胶粘接在一起,OCA胶整面地涂布于调光盒10和显示盒20之间。

本实施例相对于实施例四,通过设置第一电极网124a和第二电极网124b,从而可以降低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和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的电阻,同时,当调光盒10与显示盒20之间采用OCA胶粘接在一起时,可以避免出现干涉条纹的问题。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均与实施例四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图22是本发明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2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宽窄视角分区域可切换的显示面板以及背光模组40,背光模组40位于显示面板的下方,用于给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源。当然,如果显示盒20采用自发光显示器时,则显示装置无需额外设置背光源。

背光模组40包括背光源41和防窥层43,防窥层43用于缩小光线射出角度的范围。背光源41和防窥层43之间还设有增亮膜42,增亮膜42增加背光模组40的亮度。其中,防窥层43相当一个微型的百叶窗结构,可以阻挡入射角度较大的光线,使入射角度较小的光线穿过,使穿过防窥层43的光线的角度范围变小。防窥层43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多个光阻墙和位于相邻两个光阻墙之间的透光孔,光阻墙的两侧设有吸光材料。当然,背光源41也可以是采用集光式背光源,从而无需设置防窥层43,但是集光式背光源较常规的背光源更加昂贵。

背光模组40可以是侧入式背光模组,也可以是直下式背光模组。优选地,背光模组40采用准直背光(CBL,collimated backlight)模式,可对光线起到收光的作用,保证显示效果。

图23是本发明中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4是本发明中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之二。请参图23和图24,该显示装置设有视角切换按键50,用于供用户向该显示装置发出视角切换请求。视角切换按键50可以是实体按键(如图23所示),也可以为软件控制或者应用程序(APP)来实现切换功能(如图24所示,例如通过滑动条来设定宽窄视角)。当用户需要在宽视角与窄视角之间切换时,可以通过操作视角切换按键50向该显示装置发出视角切换请求,最终由驱动芯片60控制在共用视角电极111、第一视角控制电极121以及第二视角控制电极122上施加不同的电信号,显示装置即可以实现宽视角与窄视角之间的切换,切换为宽视角时,其驱动方法采用宽角模式对应的驱动方法,切换为窄视角时,其驱动方法采用窄视角模式对应的驱动方法,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具有较强的操作灵活性和方便性,达到集娱乐视频与隐私保密于一体的多功能显示装置。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的结构位于图中的位置以及结构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仅用于名称上的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数量和顺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定,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