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苯丙氨酸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在L-高苯丙氨酸合成中的应用

苯丙氨酸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在L-高苯丙氨酸合成中的应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苯丙氨酸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在L‑高苯丙氨酸合成中的应用,属于酶工程和微生物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对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苯丙氨酸脱氢酶的第306位、第309位、第144位、第50位的氨基酸中的一个或多个进行突变得到突变体。本发明的苯丙氨酸脱氢酶突变体表现出较高的对2‑氧代‑4‑苯基丁酸的催化效率,最高可达219.16mM‑1·s‑1,在高浓度底物下,转化率可达到99%,比时空转化率可达到30.9mmol·g‑1·L‑1·h‑1;本发明的苯丙氨酸脱氢酶突变体仍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采用本发明的方法,提高了单位催化剂的生产能力和催化剂的反应效率,降低了反应的成本。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81769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12-2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江南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2111222828.8

  • 发明设计人 穆晓清;吴涛;徐岩;

    申请日2021-10-20

  • 分类号C12N9/06(20060101);C12N15/53(20060101);C12N15/70(20060101);C12P13/22(20060101);C12N1/21(20060101);C12R1/19(20060101);

  • 代理机构23211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仇钰莹

  • 地址 214122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蠡湖大道1800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3:48:08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苯丙氨酸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在L-高苯丙氨酸合成中的应用,属于酶工程和微生物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L-高苯丙氨酸,又名(S)-2-氨基-4-苯基丁酸,是一种非天然的手性氨基酸,其结构比常见的L-苯丙氨酸多一个亚甲基(图1)。

光学纯L-高苯丙氨酸是制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药物的重要原料,同时是当下世界上大约20种抗高血压药物的共同结构砌块。一方面,它可以直接用于制造Benazepril(贝那普利)、Enalapril(依那普利)、Cilazapril(西拉普利)、Lisinopril(赖诺普利)等;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制成双肽化合物的方式来生产抗高血压药物,如Quinapril(喹那普利)、Delapril(地拉普利)等(图1)。这类药物可以用于治疗或缓解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对于心力衰竭,心肌梗塞,左心功能不全,肾脏疾病和糖尿病的患者也适用。此外,该类药物对于保护高血压的靶器官同时具有较好作用。因此,L-高苯丙氨酸的高效绿色合成具有极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当与辅因子循环系统,如葡萄糖脱氢酶配对时,苯丙氨酸脱氢酶只需消耗廉价的无机氨供体即可一步催化2-氧代-4-苯基丁酸生成L-高苯丙氨酸,其副产物仅为水,十分绿色,且其产物的光学纯度(ee值)可达99%,因此,苯丙氨酸脱氢酶催化2-氧代-4-苯基丁酸的不对成还原胺化反应是目前最具潜力的生产L-高苯丙氨酸的方法(图2)。

但是,上述通过苯丙氨酸脱氢酶结合辅因子循环系统合成L-高苯丙氨酸的方法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问题是野生型苯丙氨酸脱氢酶对底物2-氧代-4-苯基丁酸的催化效率及底物载量低,这大大影响了上述方法的应用前景。现有的技术中,Bradshaw等人以来源于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M4)的苯丙氨酸脱氢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不对称还原胺化2-氧代-4-苯基丁酸生产L-高苯丙氨酸,其产物的光学纯度(ee值)可达到99%,但在60mmol/L底物浓度下的转化率仅为63%。Ahmad等人通过对来源于红球菌属(Rhodococcussp.M4)的苯丙氨酸脱氢酶进行细胞固定化,增强了酶的热稳定性,但在67mmol/L底物浓度下最终也仅实现了80%的转化率。当前,由于催化效率低,野生型苯丙氨酸脱氢酶催化2-氧代-4-苯基丁酸制备L-高苯丙氨酸的单批次底物浓度未超过100mmol/L,低底物负载量难以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因此,亟需获得对2-氧代-4-苯基丁酸的催化效率更高的苯丙氨酸脱氢酶以解决现有L-高苯丙氨酸生产方法中存在的缺陷。此外,目前尚未有利用蛋白质工程提高苯丙氨酸脱氢酶制备L-高苯丙氨酸催化效率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苯丙氨酸脱氢酶突变体(苯丙氨酸脱氢酶,PheDH),所述苯丙氨酸脱氢酶突变体是通过将出发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苯丙氨酸脱氢酶的第306位、第309位、第144位、第50位的氨基酸中的一个或多个进行突变得到的。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突变体为以下(a)~(g)任一:

(a)将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苯丙氨酸脱氢酶的第306位的亮氨酸突变为缬氨酸得到的,突变体命名为L306V;

(b)将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苯丙氨酸脱氢酶的第309位的缬氨酸突变为丙氨酸得到的,突变体命名为V309A;

(c)将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苯丙氨酸脱氢酶的第309位的缬氨酸突变为甘氨酸得到的,突变体命名为V309G;

(d)将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苯丙氨酸脱氢酶的第309位的缬氨酸突变为甘氨酸,同时将50位的亮氨酸突变为缬氨酸得到的,突变体命名为V309G/L50V;

(e)将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苯丙氨酸脱氢酶的第309位的缬氨酸突变为甘氨酸,同时将306位的亮氨酸突变为缬氨酸得到的,突变体命名为V309G/L306V;

(f)将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苯丙氨酸脱氢酶的第309位的缬氨酸突变为甘氨酸,同时将306位的亮氨酸突变为缬氨酸,同时将144位的缬氨酸突变为丙氨酸得到的,突变体命名为V309G/L306V/V144A;

(g)将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苯丙氨酸脱氢酶的第309位的缬氨酸突变为甘氨酸,同时将306位的亮氨酸突变为缬氨酸,同时将144位的缬氨酸突变为甘氨酸得到的,突变体命名为V309G/L306V/V144G。

本发明还提供了编码上述苯丙氨酸脱氢酶突变体的基因。

本发明还提供了携带上述基因的重组质粒。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重组质粒以pET质粒为表达载体。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重组质粒以pET28a(+)质粒为表达载体。

本发明还提供了携带上述基因或上述重组质粒的微生物细胞。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生物细胞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生物细胞为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苯丙氨酸脱氢酶突变体或上述基因或上述重组质粒或上述微生物细胞在制备L-高苯丙氨酸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重组大肠杆菌,所述重组大肠杆菌表达了上述苯丙氨酸脱氢酶突变体。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重组大肠杆菌以E.coli BL21(DE3)为宿主,以pET28a(+)质粒为表达载体。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生产L-高苯丙氨酸的方法,所述方法为以2-氧代-4-苯基丁酸为底物,将上述苯丙氨酸脱氢酶突变体或上述重组大肠杆菌加入反应体系中进行反应,得到L-高苯丙氨酸。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应体系为含有2-氧代-4-苯基丁酸、葡萄糖脱氢酶、葡萄糖以及辅酶的缓冲液。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微生物细胞或重组大肠杆菌在反应体系中的终浓度为5~50g/L。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2-氧代-4-苯基丁酸在反应体系中的终浓度为0.1~500mmol/L。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辅酶为NAD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辅酶为NAD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液为NH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液为NH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NH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应的温度为25~50℃、pH为7~11、辅酶NAD

有益效果:

(1)以2-氧代-4-苯基丁酸为底物进行动力学参数测定,野生型苯丙氨酸脱氢酶的催化效率(k

(2)与已报道的催化2-氧代-4-苯基丁酸合成L-高苯丙氨酸的野生型苯丙氨酸脱氢酶相比,本发明所得的三点突变体V309G/L306V/V144G在单批次300mmol/L的高底物浓度下依然可以有效催化2-氧代-4-苯基丁酸合成L-高苯丙氨酸,转化率可达99%,300mmol/L底物浓度为目前报道的单批次可催化底物浓度的最高值。

(3)采用底物分批补料和产物过滤去除相结合的工艺,本发明所得的三点突变体V309G/L306V/V144G在210min内将1.08mol/L的2-氧代-4-苯基丁酸完全转化为L-高苯丙氨酸,比时空转化率可达到30.9mmol·g

(4)本发明获得的三点突变体V309G/L306V/V144G在成功提高2-氧代-4-苯基丁酸催化效率(k

附图说明

图1:含有L-高苯丙氨酸结构单元的6种抗高血压药物的结构式。

图2:苯丙氨酸脱氢酶偶联葡萄糖脱氢酶催化2-氧代-4-苯基丁酸制备L-高苯丙氨酸流程图。

图3:突变体V309G/L306V/V144G全细胞催化合成L-高苯丙氨酸。

图4:结合底物分批补料和产物过滤去除工艺高效合成L-高苯丙氨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定。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试剂、方法和设备为本技术领域常规试剂、方法和设备。

下述实施例中涉及的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购自北纳生物,pET-28a(+)质粒购自Novagen公司,NAD

葡萄糖脱氢酶来源于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重组菌信息见参考文献Pongtharangkul T,Chuekitkumchorn P,Suwanampa N,et al.Kinetic properties andstability of glucose dehydrogenase from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B5 andits potential for cofactor regeneration[J].Amb Express,2015,5(68).

下述实施例中涉及的培养基如下:

LB液体培养基:酵母粉5.0g·L

LB固体培养基:酵母粉5.0g·L

实施例1:苯丙氨酸脱氢酶突变体基因序列的制备

具体步骤如下:

参照文献“Asano Y,Nakazawa A,Endo K,et al.Phenylalanine dehydrogenaseof Bacillus badius.Purific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gene cloning[J].Eur JBiochem,1987,168(1):153-159.”化学合成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野生型苯丙氨酸脱氢酶,编码野生型苯丙氨酸脱氢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将获得的编码野生型苯丙氨酸脱氢酶的基因与pET-28a(+)质粒经双酶切(Xho I、BamHI)后进行连接,获得重组质粒pET28a-PheDH,并转化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得到重组大肠杆菌pET28a-PheDH/E.coli BL21。

利用全质粒PCR技术,以获得的重组质粒pET28a-PheDH为模板进行定点突变,获得突变体L306V、V309A、V309G、V309G/L50V、V309G/L306V、V309G/L306V/V144A以及V309G/L306V/V144G;

其中,突变L306V(L306V突变体)所用引物(5’-3’)如下:

L306-For:GCTACTTGGAT

L306-Rev:GTTAATTCAGGAGGC

突变V309A和V309G所用引物如下:

V309-For:CGTCAGC

V309-Rev:GGCCTTATCCAA

突变L50V所用引物如下:

L50-For:CGACATCCTCC

L50-Rev:GGCCCAGCA

突变L306V(V309G/L306V突变体)所用引物如下:

L306-2-For:GCACCTTGGAT

L306-2-Rev:GTTAATTCAGGAGGC

突变V144A和V144G所用引物如下:

V144-For:CCGGTACTCC

V144-Rev:CGAATTGCATC

PCR反应在50μL体系中进行,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4min;然后进入30个循环:98℃变性10s,55℃退火5s,72℃延伸8min;最后72℃延伸10min,4℃保温。

PCR扩增产物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检测PCR扩增产物的条带大小正确后,向10μL扩增产物中加入0.5μL甲基化模板消化酶(Dpn I),枪头吹吸进行混匀,于37℃条件下反应1.5h,将Dpn I处理后的扩增产物转化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转化产物涂布于LB固体培养基,于37℃培养8~10h,在LB固体培养基上挑取20个转化子,接入LB液体培养基培养,于37℃培养10h后提取质粒,将此质粒进行序列测定,测序正确即获得含有编码突变体L306V、V309A、V309G、V309G/L50V、V309G/L306V、V309G/L306V/V144A以及V309G/L306V/V144G的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

实施例2:苯丙氨酸脱氢酶突变体的诱导培养与蛋白纯化

将实施例1获得的重组大肠杆菌pET28a-PheDH/E.coli BL21以及含有编码突变体L306V、V309A、V309G、V309G/L50V、V309G/L306V、V309G/L306V/V144A以及V309G/L306V/V144G的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涂布于LB固体培养基,于37℃培养8~10h,获得单菌落;挑取单菌落接入LB液体培养基,于37℃、200rpm培养6~8h,获得种子液;将种子液按照2%(v/v)的接种量接入LB液体培养基,于37℃、200rpm培养2~3h后,加入终浓度为0.1mmol/L的IPTG,于20℃、200rpm继续诱导培养12~17h,得到发酵液;将发酵液于4℃、8000rpm离心5min,弃上清,用9%的生理盐水洗涤沉淀的菌体两遍,得到野生型、突变体L306V、V309A、V309G、V309G/L50V、V309G/L306V、V309G/L306V/V144A以及V309G/L306V/V144G的湿菌体。

将湿菌体重悬于缓冲液A(100mmol/L Tris、150mmol/L NaCl、20mmol/L咪唑,pH7.5)中并进行超声破碎,于10000rpm、4℃离心30min,获得粗酶液;用0.22μm水系滤膜过滤后缓慢加样至Ni-NAT亲和层析柱,加样完毕后先用缓冲液A洗涤,再用缓冲液B(100mmol/L Tris、150mmol/L NaCl、500mmol/L咪唑,pH7.5)梯度洗脱,收集300mmol/L咪唑对应的洗脱峰,得到野生型、突变体L306V、V309A、V309G、V309G/L50V、V309G/L306V、V309G/L306V/V144A以及V309G/L306V/V144G的纯酶,随后用脱盐柱除去纯酶中的咪唑,用超滤管(截留分子量30kDa)于4000rpm下进行离心浓缩,得到野生型酶、突变体酶L306V、V309A、V309G、V309G/L50V、V309G/L306V、V309G/L306V/V144A以及V309G/L306V/V144G的浓缩纯酶。

实施例3:不同苯丙氨酸脱氢酶突变体对2-氧代-4-苯基丁酸的催化效率

具体步骤如下:

在不同浓度底物(0.1~25mmol/L2-氧代-4-苯基丁酸)下测定实施例2获得的苯丙氨酸脱氢酶野生型酶及突变体酶的酶活,得到不同苯丙氨酸脱氢酶的催化效率。

在NH

催化活性(U/mg)=Ew×V/6220/L×浓缩酶液的蛋白浓度;其中,Ew为1min内340nm处的吸光度变化值;V为酶活测定反应体系的体积,单位为mL,此处为0.2;6200为摩尔消光系数,单位为L/mol/cm;L为光程距离,单位为cm,此处为0.5;浓缩酶液的蛋白浓度用Bradford蛋白试剂盒测定(Bradford蛋白试剂盒测定蛋白浓度可参考文献:Bradford,M.M.A Rapid and Sensitive Method for the Quantitation of Microgram Quantitiesof Protein Utilizing the Principle of Protein-Dye Binding[J].Anal Biochem,1976,72,248-254.),单位为mg/mL。使用Origin软件对计算得到的催化活性与对应的底物浓度进行非线性拟合,获得酶的催化效率(k

结果显示,野生型酶对2-氧代-4-苯基丁酸的催化效率(k

实施例4:不同苯丙氨酸脱氢酶突变体的热稳定性

将实施例2获得的野生型酶、突变体酶L306V、V309A、V309G、V309G/L50V、V309G/L306V、V309G/L306V/V144A以及V309G/L306V/V144G浓缩酶液在温度范围30-70℃的水浴锅中温浴30min,在30℃下测定温浴30min后的野生型、突变体L306V、V309A、V309G、V309G/L50V、V309G/L306V、V309G/L306V/V144A以及V309G/L306V/V144G对2-氧代-4-苯基丁酸的残余催化活性,以不同温度温浴前的活性为100%,温浴后的残余催化活性与之相比计算相对活性,以考察野生型和一系列突变体的温度稳定性。

结果显示,突变体酶L306V、V309A、V309G、V309G/L50V、V309G/L306V、V309G/L306V/V144A以及V309G/L306V/V144G的T

实施例5:全细胞催化合成L-高苯丙氨酸

苯丙氨酸脱氢酶突变体V309G/L306V/V144G通过与葡萄糖脱氢酶(GluDH)偶联用于合成L-高苯丙氨酸。

反应体系体积为100mL,反应体系为实施例2中获得的V309G/L306V/V144G湿菌体(1.0g),GluDH湿菌体(1.3g),2-氧代-4-苯基丁酸(200、300、400或500mmol/L),葡萄糖(240~600mmol/L),NAD

将反应体系在30℃和200rpm条件下反应,反应期间定时取样,样品用NaOH水溶液(200μL,10M)淬灭。

淬灭后的样品通过液相色谱法测定反应体系中的2-氧代-4-苯基丁酸的浓度,计算底物转化率,测定条件:Diamonsil C18(2)液相色谱柱(5μm;250mm×4.6mm);进样量,10μL;流动相A(55%甲醇加0.1%三氟乙酸),30℃下20min;流速,0.8mL/min;波长230nm。

结果如图3所示,苯丙氨酸脱氢酶突变体V309G/L306V/V144G催化200和300mmol/L2-氧代-4-苯基丁酸时的底物转化率均能达到99%,催化400和500mmol/L 2-氧代-4-苯基丁酸产生了底物抑制现象,底物转化率分别为68%和23%。

实施例6:结合底物分批补料和产物过滤去除工艺高效合成L-高苯丙氨酸

苯丙氨酸脱氢酶突变体V309G/L306V/V144G通过与葡萄糖脱氢酶(GluDH)偶联用于合成L-高苯丙氨酸。

反应体系体积为100mL,反应体系为实施例2中获得的V309G/L306V/V144G湿菌体(1.0g),GluDH湿菌体(1.2g),2-氧代-4-苯基丁酸(300mmol/L),葡萄糖(360mmol/L),NAD

第一批次反应30min,反应结束后取样并按实施例5中所述液相色谱法测定反应体系中的2-氧代-4-苯基丁酸的浓度,计算底物转化率。

通过过滤去除反应体系中析出的L-高苯丙氨酸沉淀,并向剩余的反应体系中添加2-氧代-4-苯基丁酸(300mmol/L)和葡萄糖(360mmol/L)进行第二批次反应。第二批次反应45min,反应结束后取样测定反应体系中的2-氧代-4-苯基丁酸的浓度,计算底物转化率。

通过过滤再次去除反应体系中析出的L-高苯丙氨酸沉淀,再次向剩余的反应体系中添加2-氧代-4-苯基丁酸(300mmol/L)和葡萄糖(360mmol/L)进行第三批次反应。第三批次反应60min,反应结束后取样测定反应体系中的2-氧代-4-苯基丁酸的浓度,计算底物转化率。

通过过滤再次去除反应体系中析出的L-高苯丙氨酸沉淀,且再次向剩余的反应体系中添加2-氧代-4-苯基丁酸(300mmol/L)和葡萄糖(360mmol/L)进行第四批次反应。第四批次反应75min,反应结束后取样测定反应体系中的2-氧代-4-苯基丁酸的浓度,计算底物转化率。

结果如图4所示,V309G/L306V/V144G催化第一批次反应的底物转化率达到99%,催化第二批次反应的底物转化率达到98.3%,催化第三批次反应的底物转化率为91.8%,催化第四批次反应的底物转化率为61.1%。在210min内将1.08mol/L的2-氧代-4-苯基丁酸完全转化为L-高苯丙氨酸,比时空转化率为30.9mmol·g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做各种的改动与修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SEQUENCE LISTING

<110> 江南大学

<120> 苯丙氨酸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在L-高苯丙氨酸合成中的应用

<130> BAA211388A

<160> 12

<170> PatentIn version 3.3

<210> 1

<211> 38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400> 1

Met Ser Leu Val Glu Lys Thr Ser Ile Ile Lys Asp Phe Thr Leu Phe

1 5 10 15

Glu Lys Met Ser Glu His Glu Gln Val Val Phe Cys Asn Asp Pro Ala

20 25 30

Thr Gly Leu Arg Ala Ile Ile Ala Ile His Asp Thr Thr Leu Gly Pro

35 40 45

Ala Leu Gly Gly Cys Arg Met Gln Pro Tyr Asn Ser Val Glu Glu Ala

50 55 60

Leu Glu Asp Ala Leu Arg Leu Ser Lys Gly Met Thr Tyr Lys Cys Ala

65 70 75 80

Ala Ser Asp Val Asp Phe Gly Gly Gly Lys Ala Val Ile Ile Gly Asp

85 90 95

Pro Gln Lys Asp Lys Ser Pro Glu Leu Phe Arg Ala Phe Gly Gln Phe

100 105 110

Val Asp Ser Leu Gly Gly Arg Phe Tyr Thr Gly Thr Asp Met Gly Thr

115 120 125

Asn Met Glu Asp Phe Ile His Ala Met Lys Glu Thr Asn Cys Ile Val

130 135 140

Gly Val Pro Glu Ala Tyr Gly Gly Gly Gly Asp Ser Ser Ile Pro Thr

145 150 155 160

Ala Met Gly Val Leu Tyr Gly Ile Lys Ala Thr Asn Lys Met Leu Phe

165 170 175

Gly Lys Asp Asp Leu Gly Gly Val Thr Tyr Ala Ile Gln Gly Leu Gly

180 185 190

Lys Val Gly Tyr Lys Val Ala Glu Gly Leu Leu Glu Glu Gly Ala His

195 200 205

Leu Phe Val Thr Asp Ile Asn Glu Gln Thr Leu Glu Ala Ile Gln Glu

210 215 220

Lys Ala Lys Thr Thr Ser Gly Ser Val Thr Val Val Ala Ser Asp Glu

225 230 235 240

Ile Tyr Ser Gln Glu Ala Asp Val Phe Val Pro Cys Ala Phe Gly Gly

245 250 255

Val Val Asn Asp Glu Thr Met Lys Gln Phe Lys Val Lys Ala Ile Ala

260 265 270

Gly Ser Ala Asn Asn Gln Leu Leu Thr Glu Asp His Gly Arg His Leu

275 280 285

Ala Asp Lys Gly Ile Leu Tyr Ala Pro Asp Tyr Ile Val Asn Ser Gly

290 295 300

Gly Leu Ile Gln Val Ala Asp Glu Leu Tyr Glu Val Asn Lys Glu Arg

305 310 315 320

Val Leu Ala Lys Thr Lys His Ile Tyr Asp Ala Ile Leu Glu Val Tyr

325 330 335

Gln Gln Ala Glu Leu Asp Gln Ile Thr Thr Met Glu Ala Ala Asn Arg

340 345 350

Met Cys Glu Gln Arg Met Ala Ala Arg Gly Arg Arg Asn Ser Phe Phe

355 360 365

Thr Ser Ser Val Lys Pro Lys Trp Asp Ile Arg Asn

370 375 380

<210> 2

<211> 114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400> 2

atgtcgttgg tggaaaaaac ttcaatcatt aaggatttca cactgttcga aaagatgagt 60

gaacatgagc aagttgtctt ttgcaatgat cccgcaactg gtttacgcgc gatcatcgct 120

atccatgata ccactttagg cccagcactt ggaggatgtc gcatgcagcc ttacaatagt 180

gtcgaagagg cattggagga cgcgttgcgc ttgtcgaaag gcatgacata taagtgtgcg 240

gcctctgacg tggactttgg cggcggcaag gcagtgatta ttggtgatcc ccaaaaggac 300

aagtccccgg agctgtttcg cgcatttggt cagttcgtgg atagccttgg aggacgtttt 360

tacacgggca cagatatggg gaccaatatg gaagacttta ttcacgcaat gaaggagacg 420

aattgcatcg tcggagtacc ggaggcttat ggaggtggag gcgactcgtc tattccgact 480

gccatggggg tcctgtatgg aatcaaggca accaataaga tgttgttcgg taaggatgat 540

ttaggcggtg ttacctacgc gatccagggc cttggtaagg tggggtacaa agttgccgaa 600

ggtttacttg aagaaggggc acatttgttt gtaaccgata tcaacgaaca aactttagaa 660

gccatccaag agaaggcaaa gactacttcc ggctccgtga ccgtggtggc gtccgacgaa 720

atttactcgc aggaagcaga tgtgttcgtt ccctgtgctt tcggaggtgt cgtgaacgac 780

gaaaccatga agcagtttaa agtaaaggcg attgctgggt cagcgaataa tcagttatta 840

accgaggacc atggccgcca cctggccgac aaagggattc tgtatgcgcc cgactacatt 900

gttaattcag gaggccttat ccaagtagct gacgaattgt atgaagtgaa caaggaacgt 960

gtgcttgcaa agacaaaaca tatctatgac gctatcttag aagtatacca gcaggctgaa 1020

ttggatcaga ttacaaccat ggaagctgct aatcgcatgt gcgaacagcg tatggcagcg 1080

cgtggtcgcc gtaactcctt ctttacgtct agtgtgaagc cgaaatggga cattcgtaat 1140

taa 1143

<210> 3

<211> 3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1> misc_feature

<222> (12)..(12)

<223> n is a, c, g, or t

<400> 3

gctacttgga tnvcgcctcc tgaattaaca atg 33

<210> 4

<211> 3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1> misc_feature

<222> (18)..(18)

<223> n is a, c, g, or t

<400> 4

gttaattcag gaggcgbnat ccaagtagct gacg 34

<210> 5

<211> 3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1> misc_feature

<222> (8)..(8)

<223> n is a, c, g, or t

<400> 5

cgtcagcnsc ttggataagg cctcctgaat taac 34

<210> 6

<211> 3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1> misc_feature

<222> (15)..(15)

<223> n is a, c, g, or t

<400> 6

ggccttatcc aagsngctga cgaattgtat g 31

<210> 7

<211> 3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1> misc_feature

<222> (12)..(12)

<223> n is a, c, g, or t

<400> 7

cgacatcctc cnvctgctgg gcctaaagtg gt 32

<210> 8

<211> 3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1> misc_feature

<222> (12)..(12)

<223> n is a, c, g, or t

<400> 8

ggcccagcag bnggaggatg tcgcatgcag cc 32

<210> 9

<211> 33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1> misc_feature

<222> (12)..(12)

<223> n is a, c, g, or t

<400> 9

gcaccttgga tnvcgcctcc tgaattaaca atg 33

<210> 10

<211> 3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1> misc_feature

<222> (18)..(18)

<223> n is a, c, g, or t

<400> 10

gttaattcag gaggcgbnat ccaaggtgct gacg 34

<210> 11

<211> 3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1> misc_feature

<222> (11)..(11)

<223> n is a, c, g, or t

<400> 11

ccggtactcc nscgatgcaa ttcgtctcct tc 32

<210> 12

<211> 3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1> misc_feature

<222> (14)..(14)

<223> n is a, c, g, or t

<400> 12

cgaattgcat cgsnggagta ccggaggctt atgg 34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