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在活门的区域中带有照明设备的车辆和照明设备的部件

在活门的区域中带有照明设备的车辆和照明设备的部件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活门(3)的区域中带有至少一个照明设备(1)的车辆。照明设备(1)的第一部件(1a)与固定式的车身相连,照明设备(1)的第二部件(1b)与车辆的活门相连。每个部件(1a、1b)都具有至少一个扁平的发光体(30)和至少一个发光件(40),所述发光件的光辐射能够被射入发光体(30)的一个侧向面。被射入的光辐射还能够通过被发光体的侧向面包围的光出射面向外发出。该侧向面的至少一部分被框架状构件(10)覆盖。照明设备(1)的第一部件(1a)的至少一个发光体(30)与照明设备(1)的第二部件(1b)的发光体(30)相邻,其中,这两个发光体(30)的框架状构件(10)的相互面对的侧面分别突伸进凹槽(102a、102b)中。所述凹槽(102a、102b)分别通过照明设备(1)的第一部件(1a)和第二部件(1b)的壳体壁(100a、100b)构造。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85910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12-3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0660404.3

  • 发明设计人 C.沃沃德;C.斯图德尼;

    申请日2021-06-15

  • 分类号B60Q1/26(20060101);B60Q1/30(20060101);F21S43/239(20180101);

  • 代理机构11105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张建锋

  • 地址 德国沃尔夫斯堡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3:30:50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技术特征的在活门的区域中带有至少一个照明设备的车辆。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0的前序部分的技术特征的用于车辆的照明设备的部件。

背景技术

该类型的车辆和该类型的照明设备的部件由申请人的文献DE 10 2018 215 988A1已知。具体而言,在该文献中描述了一种尾部照明,所述尾部照明由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组成。照明设备的第一部件与固定式车身相连,并且照明设备的第二部件与车辆的后盖相连。照明设备的这两个部件彼此相邻地布置,并且仅通过接缝相互分离,所述接缝通过车身和后盖构成。在照明设备的每个部件中都存在扁平的发光体,所述发光体分别被包镶在框架状的构件中并且相邻和/或相叠地布置。通过所述照明设备可以实现车辆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外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进一步改进该类车辆的外观。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照明设备的部件,所述部件为能改进配备有该类型的照明设备的部件的车辆的外观提供了前提条件。

所述技术问题通过带有权利要求1的技术特征的车辆并通过带有权利要求10的技术问题的照明设备的部件解决。本发明的有利的设计方案或扩展设计由各个从属权利要求给出。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活门的区域中带有至少一个照明设备的车辆。在此,照明设备的第一部件与车辆的固定式的车身相连,并且照明设备的第二部件与车辆的活门相连。照明设备的每个部件都具有至少一个扁平的发光体(或称为光导体)和至少一个发光件(或称为发光器件),所述发光件的光辐射能够被射入或者被射入发光体的一个侧向面或者换言之发光体的一个边缘侧表面。此外,被射入的光辐射还能够通过被发光体的侧向面包围的光出射面向外发出或者通过该方式发出。所述侧向面的至少一部分被框架状的构件覆盖。

本发明在此规定,照明设备的第一部件的至少一个发光体与照明设备的第二部件的发光体相邻。这两个发光体的框架状的构件的相互对置的侧面分别向凹槽内突伸,所述凹槽分别通过照明设备的第一部件的和第二部件的壳体壁构造。

通过该方式,为能进一步改进照明设备的外观、尤其在车身与活门之间的接缝区域中的外观提供了前提条件。尤其可以通过框架状构件向各凹槽内的伸入减少在相邻的发光体的接缝区域中形成的间距。

在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式中规定,所述凹槽沿车辆的纵向观察以间距相互错开。通过该方式,还可以在接缝的区域中形成照明设备的立体外观。

在此,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另一有利的构造规定,照明设备的第二部件的壳体壁的凹槽较之照明设备的第一部件的壳体壁的凹槽朝照明设备的光辐射方向更远地错移。这可能有利于照明设备的特殊的光学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符合目的的改进方案,每个凹槽在壳体壁的外侧上都分别构成外凸。通过该类型的改进方案可以确保的是,在凹槽的区域中照明设备的壳体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作为备选也即还可以考虑的是,所述凹槽通过壳体壁在该区域中的材料变薄实现。

在结构紧凑方面是非常有利的是,分别为两个发光体各配置了电路板,至少一个发光件位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电路板以其表面延伸部垂直地布置并且从背侧伸入至框架状构件中。

由此,当电路板在框架构件的与凹槽背离或者换言之远离凹槽布置的一侧上伸入该框架构件中时,可以进一步减少所述相邻的发光体的间距。

非常有利于形成独特并因此标志性的外观的是,框架状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布置为,所述框架状构件在逆着照明设备的光辐射方向观察照明设备的视角中构成相叠区域。

当相叠区域构造为形成扇状结构时,该类型的外观由此可以进一步强化。扇状结构构造为,逆着照明设备的光辐射方向观察,沿机动车横向更靠内的框架状构件与相邻的、沿机动车横向更靠外的框架状构件在所述更靠内的框架状构件的前侧相叠。作为用于位置表达“更靠内”和“更靠外”的参比平面,在此应使用假想的、车辆的纵向中垂面。

有利地,在此至少一部分发光体可以沿车辆的横向和/或沿高度方向彼此错移地布置。

如前所述,还应利用本发明提供用于车辆的照明设备的部件。该类型的照明设备的部件具有壳体,扁平的发光体和至少一个发光件被容纳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发光件的光辐射能被射入或被射入发光体的侧向面中。

“扁平”在本发明的范畴内应指的是,发光体具有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面延伸部,该平面延伸部在任何方向上都比发光体的厚度大数倍。

被射入的光辐射还能够通过被发光体的侧向面包围的光出射面向外发出或者通过该方式发出。在此,侧向面的至少一部分被框架状构件覆盖。

根据本发明规定,侧面上的框架状构件突伸进凹槽中,所述凹槽通过照明设备的壳体的壳体壁构成。

通过该类型的照明设备的部件,为能进一步改进配备有该类型的照明设备的部件的车辆的外观提供了基本前提条件。

为提高在凹槽的区域中的稳定性而规定,凹槽在壳体壁的外侧面上构成外凸。

根据所述照明设备的另一种改进方案,为发光体配置了电路板,至少一个发光件布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电路板在照明设备的部件在车辆上的假定的装配位置中以其平面延伸部垂直地布置,并且从背侧伸入框架状构件中。电路板尤其在背离凹槽的侧面上伸入框架状构件中。

由此,为能在照明设备的两个这种部件被应用于车辆的活门与车身之间的接缝区域中时进一步减少发光体的间距而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本发明构思的一种非常有利的构造中,散射光的杂质(或者说晶格缺陷)分散地布置在发光体的至少一部分中。通过该方式实现了被输入发光体中的光辐射的一定程度的散射,这带来了照明设备的均匀的光辐射的改善。在发光体的所述部分中,散射光的杂质不仅布置在发光体的表面上,而且还分散地布置在发光体内。由此,散射光的杂质屏蔽外界影响,并且在长时间内维持预期的散射效果。

在此特别符合目的的是,发光体的具有散射光的杂质的部分具有约百分之85至约百分之95的透射度、优选约百分之90的透射度。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并且根据附图在以下描述中详细阐述。由此还可以阐释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相同的附图标记即使在不同的图中也涉及相同的、可比较的或功能上相同的构件。在此,即使未进行重复的描述或参照,也实现相应的或可比较的特性和优点。这些附图不是或至少不是总是按比例绘制的。在一些附图中可能夸张地示出比例或距离,以便能够更清楚地凸显实施例的特征。

在附图中分别示意性地:

图1示出在车辆的后车盖的区域中逆着照明设备的光辐射方向观察的照明设备,

图2示出根据图1的剖切线II剖切得到的剖面图;

图3示出由图2的细部III得到的细节区域,

图4示出发光体和框架状构件的拆解图,并且

图5示出由图4的剖切线V得到的剖视图,然而其处于装配完成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首先参照图1。在该图1中示出车辆K在构造为左侧的后车灯的照明设备1的区域中的局部。右侧的后车灯(未示出)相应地镜像对称地构造。

有别于该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照明设备也可以不同地、例如构造为车前灯。

照明设备1包括包镶在车身2中的第一部件1a和包镶在活门3中、也即车辆K的后车盖中的第二部件1b。

如图所示,照明设备1的部件1a、1b通过车身2与活门3之间存在的接缝4相互分隔。

在该图中以及在之后的附图中,利用X表示车辆纵轴线,利用Y表示车辆横轴线,并且利用Z表示车辆高度轴线。

照明设备1的每个部件1a、1b都具有多个扁平的发光体30,所述发光体分别包镶在框架状构件10中。

具体而言,照明设备1的第一部件1a具有两个发光体30,所述发光体分别带有框架状构件10,而照明设备1的第二部件1b具有三个扁平的发光体30,所述发光体分别带有框架状构件10。

在此示出,框架状构件10彼此间以这种方式布置,即,两个相邻的框架状构件10之间分别构造有相叠区域

由图2特别清楚地示出,框架状构件10连同位于该框架状构件中的、扁平的发光体30扇状地布置。

换言之,相对于假想的车辆中垂面而言,沿车辆横向Y更靠内的框架状构件10与沿车辆横向Y更靠外的框架状构件10在所述更靠外的框架状构件10的前侧相叠。

为了优化在接缝4的区域中逆向于光辐射方向LA观察的照明设备1的视觉外观,在该区域中选择特殊的构造,该构造以下还将详述。

在图2中为简明起见未再示出车身2和活门3,如图2所示,照明设备1的第一部件1a由具有壳体壁100a的壳体G构成,并且第二部件1b由具有壳体壁100b的壳体G构成。部件1a、1b的壳体G沿光辐射方向LA分别被光板101a、101b覆盖。

根据图2已经示出,每个发光体30都被框架状构件10包围。在框架状构件10的背侧上分别从后方引入电路板20,所述电路板通过在此未具体标注的开口从背侧引入框架状构件10中。

每个电路板20都具有发光件40,所述发光件优选构造为发光二极管,并且光辐射能够从边缘侧、也即通过发光体30的侧向面射入发光体中。

在接缝4的区域中,壳体壁100a、100b分别具有凹槽102a、102b。在此分别相邻的框架状构件10部分地突伸进凹槽102a、102b中。

此外还示出,在两个相邻的框架状构件10中,发光件40的光入射分别在框架状构件10或者说发光体30的背离(也即远离)凹槽102a或102b的一侧上完成。

通过该方式,即使存在接缝4也能进一步有助于相邻发光体30的导入。

在即使存在其他框架状构架10的情况下,该电路板20也分别从背侧引入该框架状构件10中。电路板20优选可弯曲地构造,从而使该电路板能够执行在图2中所示的90度的弯曲。还可以考虑的是,电路板20构造为薄膜状的、柔性的电路板。由此还能进一步有助于照明设备1的部件1a、1b的紧凑的结构。

根据图3特别清楚地示出凹槽102a、102b的区域。优选地,框架状构架10优选分别以这样的程度突伸进凹槽102a、102b,即,前侧的、窗口状开口17的侧向边缘并不突伸超出壳体壁100a或100b,最多与该壳体壁大致齐平地结束。

此外还在图中示出,在接缝4的区域中相邻的发光体30沿车辆纵向轴X以间距a相互错移。尤其沿车辆横向Y更靠车辆内部的发光体30与沿车辆横向Y更靠车辆外部的发光体30相比进一步朝光辐射方向LA的方向错移。

由此还可以超出接缝4地增强照明设备1的立体观感。

所述凹槽102a、102b在壳体壁100a、100b的外侧上又构成相应成型的外凸103a、103b。由此可以在凹槽102a、102b的区域中省去材料变薄,但材料变薄也可以考虑为是相对于外凸103a、103b附加或备选的。

此外,壳体壁100a、100b在端侧具有加厚部104a、104b,在所述加厚部中可以开设槽部105a、105b。

端侧的加厚部104a、104b或(如果存在的话)槽部105a、105b用于棱条106a、106b的贴放,所述棱条用于在未示出的焊接过程中借助激光焊接将光板101a、101b与壳体壁100a、100b相焊接。

根据图4通过单独视图以拆解图示例性地示出框架状构件10以及扁平的发光体30在接缝4中的结构。

由此可以考虑的是,发光体30以表面延伸部F扁平地构造,所述表面延伸部在相互垂直的方向上较之发光体30的厚度d的尺寸大数倍。

发光体30具有光出射面35,所述光出射面的面法线指向光辐射方向LA。光出射面35被侧向面31、32、33和34包围。

在图中发光体30的左侧,部分示出带有发光件40的电路板20。

框架状构件10具有侧壁11、12、13和14。此外,下方的侧壁14还设有纵长的开口15(虚线示出),所述开口构造为,使得框架状构件10能通过装配运动B在发光体30上移动。

此外,框架状构件10在前侧还具有窗口状的开口17(还参照图3)。窗口状的开口17又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水平和/或垂直延伸的过梁18被划分(虚线所示)。

最后,在图5中示出组合完成的状态。在此示出,电路板20从背侧导入框架状构件10中,然后沿其后壁16导引并随后通过背侧的开口19导入框架状构件10中。

此外还示出,由发光件40形成的光辐射L经由侧向面33、也即从边缘侧能被射入或被射入发光体30中。

发光体30的至少一部分在其内部设有分散布置的、散射光的杂质38。所述杂质38能够例如通过激光方法置入发光体30中。

杂质38导致被射入的光辐射L的散射,从而在光辐射方向LA上能够实现非常均匀的光照效果。

框架状构件10的位于内部的、背侧的表面16a和/或发光体30的背侧的表面36可以反射式地构造。这可以例如通过相应的涂层(未示出)、优选通过金属涂层实现。

附图标记清单

1 照明设备

1a 照明设备的部件

1b 照明设备的部件

2 车身

3 活门;车后盖

4 接缝

10 框架状构件

11 侧壁

12 侧壁

13 侧壁

14 侧壁

15 开口

16 后壁

16a 位于内部的表面

17 窗口状的开口

18 过梁

19 开口

20 电路板

30 扁平的发光体

31 侧向面

32 侧向面

33 侧向面

34 侧向面

35 光出射面

36 背侧的表面

38 杂质

40 发光件

100a、b 壳体壁

101a、b 光板

102a、b 凹槽

103a、b 外凸

104a、b 加厚部

105a、b 槽部

106a、b 棱条

a 间距

B 装配运动

d 厚度

F 表面延伸部

G 壳体

K 车辆

L 光辐射

X 车辆纵轴线

Y 车辆横轴线

Z 车辆高度轴线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