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其计算机设备

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其计算机设备

摘要

本发明适用于屏幕视觉效果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包括步骤:根据预制的建模策略以在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之间的圆弧上预设构建一虚拟等腰梯形;根据融合图形之间的相对位移以变换虚拟等腰梯形的顶点的位置,并判断融合图形之间的圆弧是否接触;若是,则将当前虚拟等腰梯形所在区域进行颜色填充;否则,分别以当前虚拟等腰梯形的腰边上的两个顶点为终点形成贝塞尔曲线,并对所述腰边与贝塞尔曲线形成的封闭区域之外的虚拟等腰梯形进行颜色填充。还提供了一种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系统、用于存储执行所述方法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介质以及实现所述方法的计算机设备。借此,本发明可实现各种基于水滴融合效果的交互场景。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87038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12-3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安云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0616965.9

  • 发明设计人 贾东风;

    申请日2020-06-30

  • 分类号G06T11/40(20060101);G06T11/20(20060101);G06T13/80(20110101);

  • 代理机构11006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王玉双;郑伟帮

  • 地址 100016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6号院2号楼1至17层102号内10层1002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3:29:16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屏幕视觉效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其计算机设备。

背景技术

智能终端屏幕上的水滴效果比较普遍的实现方式是,通过序列帧(n张图片以此显示)的实现;但序列帧需要终端存储大量的图片,暂用大量的存储空间,并且运行时,渲染图片还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从而导致终端卡顿现象。

综上可知,现有的方法在实际使用上,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其计算机设备,可实现各种基于水滴融合效果的交互场景,减少资源消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包括有:

预设步骤,根据预制的建模策略以在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之间的圆弧上预设构建一虚拟等腰梯形;

变形步骤,根据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相对位移以变换所述虚拟等腰梯形的顶点的位置,并判断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弧之间是否接触;

第一填充步骤,若相接触,则将当前所述虚拟等腰梯形所在区域进行颜色填充;

第二填充步骤,若未接触,则分别以当前所述虚拟等腰梯形的腰边上的两个所述顶点为终点形成贝塞尔曲线,并对所述腰边与所述贝塞尔曲线形成的封闭区域之外的所述虚拟等腰梯形进行颜色填充。

所述预设步骤进一步包括:

根据预制的建模策略以在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弧上分别预设一对顶点,并将两对所述顶点连线构建出一虚拟等腰梯形。

可选的,所述变形步骤包括:

位置变换步骤,根据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相对位移和所述建模策略,以变换所述虚拟等腰梯形的所述顶点的位置;

判断步骤,判断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弧之间是否接触。

所述位置变换步骤进一步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相对位移和所述建模策略,以变换所述顶点所在半径连线与圆心连线之间的夹角;并通过所述夹角和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心坐标,以计算出所述顶点的位置坐标。

还提供了一种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系统,包括有:

预设单元,用于根据预制的建模策略以在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之间的圆弧上预设构建一虚拟等腰梯形;

变形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相对位移以变换所述虚拟等腰梯形的顶点的位置,并判断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弧之间是否接触;

第一填充单元,用于若相接触,则将当前所述虚拟等腰梯形所在区域进行颜色填充;

第二填充单元,用于若未接触,则分别以当前所述虚拟等腰梯形的腰边上的两个所述顶点为终点形成贝塞尔曲线,并对所述腰边与所述贝塞尔曲线形成的封闭区域之外的所述虚拟等腰梯形进行颜色填充。

所述预设单元进一步用于:

根据预制的建模策略以在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弧上分别预设一对顶点,并将两对所述顶点连线构建出一虚拟等腰梯形。

可选的,所述变形单元包括有:

位置变换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相对位移和所述建模策略,以变换所述虚拟等腰梯形的所述顶点的位置;

判断子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弧之间是否接触。

所述位置变换子单元进一步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相对位移和所述建模策略,以变换所述顶点所在半径连线与圆心连线之间的夹角;并通过所述夹角和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心坐标,以计算出所述顶点的位置坐标。

另外,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所述存储介质用于存储一种用于执行上述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介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介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的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及其系统,根据预制的建模策略以在两个靠近或远离的融合图形之间的圆弧上预设构建一虚拟等腰梯形;实时检测融合图形之间的相对位移以变换虚拟等腰梯形的顶点的位置,判断融合图形之间是否因靠近而使得圆弧相接触;若是,则将当前的虚拟等腰梯形所在区域进行颜色填充;否则,分别以当前虚拟等腰梯形的腰边上的两个顶点为终点形成贝塞尔曲线,并对所述腰边与贝塞尔曲线形成的封闭区域之外的虚拟等腰梯形进行颜色填充。因此,本发明通过将抽象的水滴效果模型,转换成建模策略具体的数据公式进行实现;水滴融合过程中,通过建模策略的数据公式不断更新水滴的形态变化,并通过颜色填充来达到水滴融合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所述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所述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的变形步骤可选的具体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所述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的第二填充步骤可选的具体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所述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所述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系统的变形单元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所述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系统的第二填充单元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7A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所述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的水滴分离的图形变化示意图;

图7B为图7A的建模结构示意图;

图8A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所述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的水滴接触交融的图形变化示意图;

图8B为图8A的建模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所述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的水滴融合的图形变化示意图;

图9B为图9A的建模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B的图形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提取的几何图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9B的图形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所述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在智能终端中的应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本说明书中针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实施例”等的引用,指的是描述的该实施例可包括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但是不是每个实施例必须包含这些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此外,这样的表述并非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在结合实施例描述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时,不管有没有明确的描述,已经表明将这样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结合到其它实施例中是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范围内的。

此外,在说明书及后续的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或部件,所属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理解,制造商可以用不同的名词或术语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或部件。本说明书及后续的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或部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或部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在通篇说明书及后续的权利要求书中所提及的“包括”和“包含”为一开放式的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以外,“连接”一词在此系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性连接手段。间接的电性连接手段包括通过其它装置进行连接。

图1示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所述的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包括步骤有:

S101:根据预制的建模策略以在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之间的圆弧上预设构建一虚拟等腰梯形;参见图7B、图8B、图9B,根据所述建模策略,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之间构建的虚拟等腰梯形随形状的变换恒为等腰梯形,该虚拟等腰梯形的形状根据建模策略来确定;其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为圆形图案。

S102:根据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相对位移以变换虚拟等腰梯形的顶点的位置,并判断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弧之间是否接触;若是,则进入步骤S103,否则进入步骤S104;相对位移包括有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之间的相靠近、相远离以及间距等信息,根据检测的相对位移的信息对所述虚拟等腰梯形的顶点进行变换,且该虚拟等腰梯形随着变形也恒为等腰梯形;进一步判断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之间的圆弧是否相接触,根据判断结果选择下述对应的颜色填充策略。

S103:将当前所述虚拟等腰梯形所在区域进行颜色填充;参见图9A~图9B,当第一融合图形靠近第二融合图形且圆弧相接触后,本实施例将该虚拟等腰梯形的区域进行颜色填充,使得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之间的交融效果如图9A所示。

S104:分别以当前虚拟等腰梯形的腰边上的两个所述顶点为终点形成贝塞尔曲线,并对所述腰边与贝塞尔曲线形成的封闭区域之外的虚拟等腰梯形进行颜色填充。若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之间为远离且圆弧不接触的情况,则参见图7A~图7B;若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之间为靠近且圆弧不接触的情况,则参见图8A~图8B;从原型分解上可以看出图7A~图7B和图8A~图8B实现上其实是一个数学模型,即4条直线构成的封闭等腰梯形区域,并利用该虚拟等腰梯形的腰边上的两个顶点为终点形成贝塞尔曲线;根据水滴形状的特点,参见附图,将该贝塞尔曲线和所述腰边形成的区域进行裁剪,剩余的虚拟等腰梯形部分通过颜色填充后即可产生水滴交融的效果,如图13所示。

可选的,步骤S101进一步包括:

根据预制的建模策略以在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弧上分别预设一对顶点,并将两对所述顶点连线构建出一虚拟等腰梯形。根据建模策略以在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弧上,分别预制一对顶点,通过这两对顶点连线构成一个等腰梯形,如图7B、图8B、图9B所示;该第一融合图形上的其中一顶点对应于第二融合图形上的一个顶点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融合图形上的另一顶点对应于第二融合图形上的另一顶点之间的距离,即第一融合图形的两个顶点与第二融合图形一一对应的两个顶点之间的距离相等;如附图上方的两个顶点之间的间距与附图下方的两个顶点之间的间距恒相等,从而形成上下腰边相等的等腰梯形。参见图10,则CD之间的距离恒等于AB之间的距离。

参见图2,可选的,步骤S102包括:

S1021:根据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相对位移和所述建模策略,以变换虚拟等腰梯形的顶点的位置;该虚拟等腰梯形的顶点位置随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之间的相对位移的变化为变换,且根据建模策略,各顶点位置进行相应变换后,四个顶点位置构成的图形恒为等腰梯形。即所述顶点的位置变换由预制的建模策略确定。

S1022:判断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弧之间是否接触。具体是实时检测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之间的圆弧是否相接触。

进一步的,步骤S1021包括:

根据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相对位移和所述建模策略,以变换顶点所在半径连线与圆心连线之间的夹角;并通过所述夹角和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心坐标,以计算出顶点的位置坐标。其中,所述顶点所在半径连线为该顶点到所在融合图形的圆心之间的连线,该夹角即为该连线与两个圆心连线的夹角;参见图10,以顶点D为例,则该夹角即为直线O

步骤S1021进一步包括:

设任一所述顶点的位置坐标为(x,y),则

x=X+offsetX;

y=Y+offsetY;

offsetX=(float)(R*Match.cos(α));

offsetY=(float)(R*Match.sin(α));

其中,(X,Y)为所述顶点所在的融合图形的圆心坐标,α为所述顶点所在半径连线与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之间圆心连线的夹角,R为所述顶点所在的融合图形的半径。参见图10,本实施例以顶点D为例,则该顶点所在的融合图形的圆心坐标即为O

进一步的,设所述第一融合图形的半径为R

α=α

α

α

其中,d为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之间圆心连线的距离。

在实际场景中,可定义当两圆之间的距离为4倍的小圆半径时,两圆完全分离,此时附图10或附图12中的α和β均为0。

可选的,步骤S1022进一步包括:实时判断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之间的圆心间距是否大于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半径之和。即在该实施例中,判断d是否大于R

参见图3,可选的,步骤S104包括:

S1041:若未接触,则根据当前虚拟等腰梯形的腰边上的两个顶点的坐标和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心坐标,以计算出所述贝塞尔曲线的控制点坐标;参见图10,以顶点C和顶点D为例,为了便于数学计算和理解,我们提取其中的关键图形,参见图11,可以看出直角三角型O

anchorX=H

anchorY=H

HE=(float)Math.cos(α)*HG/(float)Math.sin(α+β);

HG=R

其中,H

S1042:通过当前虚拟等腰梯形的腰边上的两个顶点的坐标和所述控制点坐标,以绘制出相切于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所述贝塞尔曲线;优选通过在Canvas(一种画布,通过该对象传递到底层的,然后底层再显示到硬件屏幕上)画布中调用quadTo方法,根据计算求得的顶点坐标和控制点坐标来绘制出该贝塞尔曲线。

S1043:对所述腰边与贝塞尔曲线形成的封闭区域之外的虚拟等腰梯形进行颜色填充。即该贝塞尔曲线和腰边形成的区域需要裁减去除,剩余的等腰梯形区域进行颜色填充,即可获得水滴融合的效果。

参见图12,步骤S103所在的模型中不需要贝塞尔曲线,而是求两圆的切线,此时β=180-α,在直角三角形中,很容易求出α的值。设第一融合图形的半径为R

可选的,步骤S1043进一步包括:对所述腰边与贝塞尔曲线形成的封闭区域之外的虚拟等腰梯形,以第一融合图形和/或第二融合图形的颜色进行区域填充。如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颜色相同,则直接以该颜色将对应的区域进行颜色填充;若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颜色不相同,则以其中一个颜色将对应的区域进行颜色填充。

可选的,步骤S103进一步包括:若相接触,则将当前虚拟等腰梯形所在区域,以第一融合图形和/或第二融合图形的颜色进行区域填充。如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颜色相同,则直接以该颜色将对应的区域进行颜色填充;若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颜色不相同,则以其中一个颜色将对应的区域进行颜色填充。

图4示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所述的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系统100,本系统可适用于安卓操作系统,包括有预设单元10、变形单元20、第一填充单元30以及第二填充单元40,其中:

预设单元10用于根据预制的建模策略以在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之间的圆弧上预设构建一虚拟等腰梯形;变形单元20用于根据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相对位移以变换虚拟等腰梯形的顶点的位置,并判断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弧之间是否接触;第一填充单元30用于若相接触,则将当前虚拟等腰梯形所在区域进行颜色填充;第二填充单元40用于若未接触,则分别以当前虚拟等腰梯形的腰边上的两个顶点为终点形成贝塞尔曲线,并对所述腰边与贝塞尔曲线形成的封闭区域之外的所述虚拟等腰梯形进行颜色填充。

根据所述建模策略,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之间构建的虚拟等腰梯形随形状的变换恒为等腰梯形,该虚拟等腰梯形的形状根据建模策略来确定;其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为圆形图案。相对位移包括有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之间的相靠近、相远离以及间距等信息,根据检测的相对位移的信息对所述虚拟等腰梯形的顶点进行变换,且该虚拟等腰梯形随着变形也恒为等腰梯形;进一步判断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之间的圆弧是否相接触,根据判断结果选择下述对应的颜色填充策略。

可选的,预设单元10进一步用于:根据预制的建模策略以在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弧上分别预设一对顶点,并将两对顶点连线构建出一虚拟等腰梯形。根据建模策略以在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弧上,分别预制一对顶点,通过这两对顶点连线构成一个等腰梯形,如图7B、图8B、图9B所示;该第一融合图形上的其中一顶点对应于第二融合图形上的一个顶点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融合图形上的另一顶点对应于第二融合图形上的另一顶点之间的距离,即第一融合图形的两个顶点与第二融合图形一一对应的两个顶点之间的距离相等;如附图上方的两个顶点之间的间距与附图下方的两个顶点之间的间距恒相等,从而形成上下腰边相等的等腰梯形。参见图10,则CD之间的距离恒等于AB之间的距离。

参见图5,可选的,变形单元20包括有位置变换子单元21和判断子单元22,其中:位置变换子单元21用于根据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相对位移和所述建模策略,以变换虚拟等腰梯形的顶点的位置;判断子单元22用于判断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弧之间是否接触。

其中,位置变换子单元21进一步用于:根据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相对位移和所述建模策略,以变换顶点所在半径连线与圆心连线之间的夹角;并通过所述夹角和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心坐标,以计算出顶点的位置坐标。

所述位置变换子单元21进一步用于:设任一顶点的位置坐标为(x,y),则

x=X+offsetX;

y=Y+offsetY;

offsetX=(float)(R*Match.cos(α));

offsetY=(float)(R*Match.sin(α));

其中,(X,Y)为所述顶点所在的融合图形的圆心坐标,α为所述顶点所在半径连线与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之间圆心连线的夹角,R为所述顶点所在的融合图形的半径。

所述位置变换子单元21进一步用于:设第一融合图形的半径为R

α=α

α

α

其中,d为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之间圆心连线的距离。

可选的,判断子单元22进一步用于:实时判断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之间的圆心间距是否大于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半径之和。

参见图6,可选的,第二填充单元40包括有控制点计算子单元41、曲线绘制子单元42以及颜色填充子单元43,其中:

控制点计算子单元41用于若未接触,则根据当前虚拟等腰梯形的腰边上的两个顶点的坐标和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心坐标,以计算出贝塞尔曲线的控制点坐标;曲线绘制子单元42用于通过当前虚拟等腰梯形的腰边上的两个所述顶点的坐标和控制点坐标,以绘制出相切于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贝塞尔曲线;颜色填充子单元43用于对所述腰边与贝塞尔曲线形成的封闭区域之外的虚拟等腰梯形进行颜色填充。

参见图10,以顶点C和顶点D为例,为了便于数学计算和理解,我们提取其中的关键图形,参见图11,可以看出直角三角型O

anchorY=H

HE=(float)Math.cos(α)*HG/(float)Math.sin(α+β);

HG=R

其中,H

优选通过在Canvas(一种画布,通过该对象传递到底层的,然后底层再显示到硬件屏幕上)画布中调用quadTo方法,根据计算求得的顶点坐标和控制点坐标来绘制出该贝塞尔曲线。

参见图12,第一填充单元30所在的模型中不需要贝塞尔曲线,而是求两圆的切线,此时β=180-α,在直角三角形中,很容易求出α的值。设第一融合图形的半径为R

颜色填充子单元43进一步用于:对所述腰边与贝塞尔曲线形成的封闭区域之外的虚拟等腰梯形,以第一融合图形和/或第二融合图形的颜色进行区域填充。

可选的,第一填充单元30进一步用于:若相接触,则将当前虚拟等腰梯形所在区域,以第一融合图形和/或第二融合图形的颜色进行区域填充。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用于存储如图1~图3所述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的计算机程序。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当其被计算机执行时,通过该计算机的操作,可以调用或提供根据本申请的方法和/或技术方案。而调用本申请的方法的程序指令,可能被存储在固定的或可移动的存储介质中,和/或通过广播或其他信号承载媒体中的数据流而被传输和/或被存储在根据程序指令运行的计算机设备的存储介质中。在此,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包括如图4所示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系统的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优选包括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的存储介质和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的处理器,其中,当该计算机程序被该处理器执行时,触发该计算机设备执行基于前述多个实施例中的方法和/或技术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可在软件和/或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体中被实施,例如,可采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通用目的计算机或任何其他类似硬件设备来实现。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的软件程序可以通过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文步骤或功能。同样地,本申请的软件程序(包括相关的数据结构)可以被存储到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中,例如,RAM存储器,磁或光驱动器或软磁盘及类似设备。另外,本申请的一些步骤或功能可采用硬件来实现,例如,作为与处理器配合从而执行各个步骤或功能的电路。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可以作为计算机实现方法在计算机上实现、或者在专用硬件中实现、或以两者的组合的方式实现。用于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可执行代码或其部分可以存储在计算机程序产品上。计算机程序产品的示例包括存储器设备、光学存储设备、集成电路、服务器、在线软件等。优选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以便当所述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执行时执行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非临时程序代码部件。

在优选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包括适合于当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执行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所有步骤的计算机程序代码部件。优选地,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体现计算机程序。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述的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及其系统,根据预制的建模策略以在两个靠近或远离的融合图形之间的圆弧上预设构建一虚拟等腰梯形;实时检测融合图形之间的相对位移以变换虚拟等腰梯形的顶点的位置,判断融合图形之间是否因靠近而使得圆弧相接触;若是,则将当前的虚拟等腰梯形所在区域进行颜色填充;否则,分别以当前虚拟等腰梯形的腰边上的两个顶点为终点形成贝塞尔曲线,并对所述腰边与贝塞尔曲线形成的封闭区域之外的虚拟等腰梯形进行颜色填充。因此,本发明通过将抽象的水滴效果模型,转换成建模策略具体的数据公式进行实现;水滴融合过程中,通过建模策略的数据公式不断更新水滴的形态变化,并通过颜色填充来达到水滴融合的效果。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还提供了A1、一种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包括有:

预设步骤,根据预制的建模策略以在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之间的圆弧上预设构建一虚拟等腰梯形;

变形步骤,根据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相对位移以变换所述虚拟等腰梯形的顶点的位置,并判断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弧之间是否接触;

第一填充步骤,若相接触,则将当前所述虚拟等腰梯形所在区域进行颜色填充;

第二填充步骤,若未接触,则分别以当前所述虚拟等腰梯形的腰边上的两个所述顶点为终点形成贝塞尔曲线,并对所述腰边与所述贝塞尔曲线形成的封闭区域之外的所述虚拟等腰梯形进行颜色填充。

A2、根据A1所述的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所述预设步骤进一步包括:

根据预制的建模策略以在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弧上分别预设一对顶点,并将两对所述顶点连线构建出一虚拟等腰梯形。

A3、根据A1所述的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所述变形步骤包括:

位置变换步骤,根据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相对位移和所述建模策略,以变换所述虚拟等腰梯形的所述顶点的位置;

判断步骤,判断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弧之间是否接触。

A4、根据A3所述的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所述位置变换步骤进一步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相对位移和所述建模策略,以变换所述顶点所在半径连线与圆心连线之间的夹角;并通过所述夹角和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心坐标,以计算出所述顶点的位置坐标。

A5、根据A4所述的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所述位置变换步骤进一步包括:

设任一所述顶点的位置坐标为(x,y),则

x=X+offsetX;

y=Y+offsetY;

offsetX=(float)(R*Match.cos(α));

offsetY=(float)(R*Match.sin(α));

其中,(X,Y)为所述顶点所在的融合图形的圆心坐标,α为所述顶点所在半径连线与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之间圆心连线的夹角,R为所述顶点所在的融合图形的半径。

A6、根据A5所述的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所述位置变换步骤进一步包括:

设所述第一融合图形的半径为R

α=α

α

α

其中,d为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之间圆心连线的距离。

A7、根据A3所述的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所述判断步骤进一步包括:

实时判断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之间的圆心间距是否大于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半径之和。

A8、根据A1所述的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所述第二填充步骤包括:

控制点计算步骤,若未接触,则根据当前所述虚拟等腰梯形的腰边上的两个所述顶点的坐标和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心坐标,以计算出所述贝塞尔曲线的控制点坐标;

曲线绘制步骤,通过当前所述虚拟等腰梯形的腰边上的两个所述顶点的坐标和所述控制点坐标,以绘制出相切于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所述贝塞尔曲线;

颜色填充步骤,对所述腰边与所述贝塞尔曲线形成的封闭区域之外的所述虚拟等腰梯形进行颜色填充。

A9、根据A8所述的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所述颜色填充步骤进一步包括:

对所述腰边与所述贝塞尔曲线形成的封闭区域之外的所述虚拟等腰梯形,以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或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颜色进行区域填充。

A10、根据A1所述的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所述第一填充步骤进一步包括:

若相接触,则将当前所述虚拟等腰梯形所在区域,以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或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颜色进行区域填充。

还提供了B11、一种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系统,包括有:

预设单元,用于根据预制的建模策略以在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之间的圆弧上预设构建一虚拟等腰梯形;

变形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相对位移以变换所述虚拟等腰梯形的顶点的位置,并判断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弧之间是否接触;

第一填充单元,用于若相接触,则将当前所述虚拟等腰梯形所在区域进行颜色填充;

第二填充单元,用于若未接触,则分别以当前所述虚拟等腰梯形的腰边上的两个所述顶点为终点形成贝塞尔曲线,并对所述腰边与所述贝塞尔曲线形成的封闭区域之外的所述虚拟等腰梯形进行颜色填充。

B12、根据B11所述的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系统,所述预设单元进一步用于:

根据预制的建模策略以在第一融合图形和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弧上分别预设一对顶点,并将两对所述顶点连线构建出一虚拟等腰梯形。

B13、根据B11所述的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系统,所述变形单元包括有:

位置变换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相对位移和所述建模策略,以变换所述虚拟等腰梯形的所述顶点的位置;

判断子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弧之间是否接触。

B14、根据B13所述的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系统,所述位置变换子单元进一步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相对位移和所述建模策略,以变换所述顶点所在半径连线与圆心连线之间的夹角;并通过所述夹角和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心坐标,以计算出所述顶点的位置坐标。

B15、根据B14所述的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系统,所述位置变换子单元进一步用于:

设任一所述顶点的位置坐标为(x,y),则

x=X+offsetX;

y=Y+offsetY;

offsetX=(float)(R*Match.cos(α));

offsetY=(float)(R*Match.sin(α));

其中,(X,Y)为所述顶点所在的融合图形的圆心坐标,α为所述顶点所在半径连线与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之间圆心连线的夹角,R为所述顶点所在的融合图形的半径。

B16、根据B15所述的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系统,所述位置变换子单元进一步用于:

设所述第一融合图形的半径为R

α=α

α

α

其中,d为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之间圆心连线的距离。

B17、根据B13所述的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系统,所述判断子单元进一步用于:

实时判断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之间的圆心间距是否大于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半径之和。

B18、根据B11所述的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系统,所述第二填充单元包括有:

控制点计算子单元,用于若未接触,则根据当前所述虚拟等腰梯形的腰边上的两个所述顶点的坐标和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圆心坐标,以计算出所述贝塞尔曲线的控制点坐标;

曲线绘制子单元,用于通过当前所述虚拟等腰梯形的腰边上的两个所述顶点的坐标和所述控制点坐标,以绘制出相切于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所述贝塞尔曲线;

颜色填充子单元,用于对所述腰边与所述贝塞尔曲线形成的封闭区域之外的所述虚拟等腰梯形进行颜色填充。

B19、根据B18所述的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系统,所述颜色填充子单元进一步用于:

对所述腰边与所述贝塞尔曲线形成的封闭区域之外的所述虚拟等腰梯形,以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或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颜色进行区域填充。

B20、根据B11所述的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系统,所述第一填充单元进一步用于:

若相接触,则将当前所述虚拟等腰梯形所在区域,以所述第一融合图形和/或所述第二融合图形的颜色进行区域填充。

还提供了C21、一种存储介质,用于存储一种用于执行A1~A10中任意一种所述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还提供了D22、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介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介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A1~A10任一项所述的水滴交融效果的实现方法。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