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置于山体的节能型数据中心机房结构

一种置于山体的节能型数据中心机房结构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置于山体的节能型数据中心机房结构,包括一组以上设置在山体内的数据中心结构基础单元,及与数据中心结构基础单元相连通的数据中心附属单元,并且在二者内设有数据中心通风系统、地下水循环系统和消防逃生系统。本发明将数据中心机房结构布设在山体内,并且配备完善的通风系统、水循环系统和消防逃生系统,在有效降低营运成本的同时,具有良好的隐蔽性、抗干扰性和安全性。

著录项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置于山体的节能型数据中心机房结构,属于数据中心机房的建设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机房的建设需求日益高涨,相关建设工程项目持续推进。作为一种被赋予特定功能的建筑结构,数据中心机房在结构设计及附属机电配套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要求。具体而言,数据中心机房内存储着大量的信息化数据,上述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存储数据损坏或被窃,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不可计量。因此,数据中心机房在结构上应提供一个能保证存储数据安全的高防护结构。针对上述需求,目前的数据中心机房多采用强化建筑结构、加强运营管理等常规性措施,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但仍存在着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同时,考虑到计算机正常运行的环境需求,数据中心机房须提供一个恒温恒湿的运行环境,但计算机在工作期间不可避免的会释放大量热量,故而数据中心机房需配备一套高效可靠的散热系统。鉴于常规的散热系统的能耗较高,运营维护成本较大,数据中心机房可优先考虑设置在冷源丰富的高纬度地区或电价便宜的地区,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运营期成本。但由于数据中心机房选址的制约因素较多,上述方案的适用性有较大的限制。

可以看出,数据中心机房在结构高防护、运营经济性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功能要求,现有的数据中心机房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上述两方面的需求,但仍存在着较大的改进空间。鉴于上述考虑,研究一种置于山体的节能型数据中心机房结构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置于山体的节能型数据中心机房结构,可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置于山体的节能型数据中心机房结构,包括一组以上设置在山体内的数据中心结构基础单元,及与数据中心结构基础单元相连通的数据中心附属单元,并且在二者内设有数据中心通风系统、地下水循环系统和消防逃生系统。

前述数据中心结构基础单元设置多组且它们与数据中心附属单元相互连通,形成贯穿山体的纵向数据中心组合结构;所述数据中心通风系统包括封闭洞室风循环温控系统及射流风机纵向通风-竖井排风系统;所述地下水循环系统包括布设在纵向数据中心组合结构外侧环向的全包防排水体系及底层的排水系统;而所述消防逃生系统包括布设在纵向数据中心组合结构内的洞室全封闭氮气淹没式灭火体系及底层的逃生通道系统。

前述数据中心结构基础单元包括作为数据中心机房日常出入通道的纵向联络隧道,及相对于纵向联络隧道横向布置的一组以上数据机房洞室,所述纵向联络隧道纵向贯穿山体,其进出口两端设置防爆级衬砌结构段;所述数据机房洞室内侧与纵向联络隧道相连,外侧通过防爆级备用出入通道和逃生通道出口爬梯与外界连通;还包括多功能竖井和氮气存储洞室,多功能竖井通过连通道与数据机房洞室相连,氮气存储洞室为一个以上设置在纵向联络隧道的边墙侧。

前述的数据中心附属单元包括与纵向联络隧道相连的山体数据中心机房控制指挥中心、配套机电设备及辅助设施存储室;山体数据中心机房控制指挥中心、配套机电设备及辅助设施存储室分别位于纵向联络隧道两侧,其通过数据中心隔离门进行隔离。

前述的多功能竖井包括从下向上依次布设的储水层、聚风层、降温层、排烟层及抽风层。

前述封闭洞室风循环温控系统包括相对设置于数据机房洞室上部、下部的吸风装置和吹风装置,吹风装置一端与进风设备连接,吸风装置和吹风装置另一端与空调机组相连;所述空调机组包括组合式空调器及与之相连的制冷机组,吸风装置和吹风装置分别通过第一空调风道、第二空调风道与组合式空调器的进、出口相连,而制冷机组的进、出水口通过带水泵的水管与多功能竖井的储水层、降温层相连;

射流风机纵向通风-竖井排风系统包括设置在纵向联络隧道顶部且与多功能竖井配合使用的射流风机,通过射流风机纵向供风,使新鲜风流从纵向联络隧道进入数据机房洞室,从多功能竖井集中排出。

前述的洞室全封闭氮气淹没式灭火体系包括氮气存储洞室,所述第一空调风道通过管道接头转换开关与排烟管相连通,通过切换管道接头转换开关,使吸风装置与组合式空调器相连,或者与多功能竖井的排烟层相连;第二空调风道通过管道接头转换开关与氮气输送管相连通,通过切换管道接头转换开关,使吹风装置与组合式空调器相连,或者与氮气存储洞室相连;所述的逃生通道系统包括数据机房洞室下层的逃生通道,数据机房洞室上层主洞通过逃生滑梯与逃生通道相连,而逃生通道通过防爆级备用出入口和逃生通道出口爬梯与外界连通。

前述的地下水循环系统包括纵向联络隧道主洞环向排水系统及体外排水沟、数据中心附属单元的底部排水沟、数据机房洞室上层主洞的环向排水系统及下层排水逃生通道、连通道下穿式排水管、多功能竖井的储水层、水资源地下调配室及水泵系统,且它们之间相互连通构成一体式水循环体系;并且在所述体外排水沟与排水逃生通道的连通位置设有可调控水流走向的分流设备。

前述数据机房洞室包括依次与纵向联络隧道相连通的操作控制室和机房工作室,在纵向联络隧道和操作控制室的连接处设有机房隔离门,操作控制室和机房工作室的连接处设有防火门;所述操作控制室通过连通道与多功能竖井连接。

前述的纵向联络隧道在结构上包括上层主洞室及下层体外排水沟,上层主洞室与两侧的数据中心机房连接,其拱部设置有射流风机,路面两侧设置有电缆沟,电缆沟内存放氮气输送管、进行水资源调配的水泵系统以及其他管线;

所述的数据机房洞室在结构上包括上层主洞、下层排水逃生通道、连接上、下层的逃生滑梯;上层主洞包括通过上顶板及下底板分隔为上部区域、中部区域及下部区域,上部区域存放吸风装置、风道、排烟道及常规顶板设施;中部区域为主要工作区,存放数据设备;下部区域存放吹风装置、风道及相关管线设施;下层排水逃生通道包括下层排水沟及逃生通道。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置于山体的节能型数据中心机房结构,其包括一组以上设置在山体内的数据中心结构基础单元,及与数据中心结构基础单元相连通的数据中心附属单元,在二者内设置数据中心通风系统、地下水循环系统和消防逃生系统,构成置于山体中的数据中心机房结构。其中,数据中心结构基础单元设置多组且它们与数据中心附属单元相互串连连通,形成贯穿山体的纵向数据中心组合结构;所述数据中心通风系统包括封闭洞室风循环温控系统及射流风机纵向通风-竖井排风系统,封闭洞室风循环温控系统负责数据机房的降温,而射流风机纵向通风竖井排风系统负责数据中心机房空气的循环;所述地下水循环系统包括布设在纵向数据中心组合结构外侧环向的全包防排水体系及底层的排水系统;而所述消防逃生系统包括布设在纵向数据中心组合结构内的洞室全封闭氮气淹没式灭火体系及底层的逃生通道系统。本设计数据中心机房结构布设在山体内,并且配备完善的温控系统、通风系统、水循环系统和消防逃生系统,在有效降低营运成本的同时,具有良好的隐蔽性、抗干扰性和安全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隧道群形式将数据中心机房置于山体内部,借助外部山体隔绝数据中心机房与外部环境的直接接触,相比于常规的数据中心机房,数据中心机房的结构防护性及隐蔽性大幅提高,且基本消除了外部环境对数据中心机房后期运营的干扰;

(2)本发明设置了结构相对独立的数据中心基础单元及数据中心辅助单元,并通过纵向联络隧道进行工作单元间的连接,通过功能分区的形式减小了不同设备的相互干扰性,并有利于后期运营期间的模块化管理;

(3)本发明所述的多功能竖井包括储水、排风及冷却降温功能,配合上组合式空调器、制冷机组等空调构件,构成一套适用于地下的大型水冷空调系统,上述水冷空调系统以隧道防排水系统收集到的地下水为主要散热媒介,通过水蒸气蒸发形式带走数据中心机房产生的热量,既解决了隧道地下水排放问题,又保障了数据中心机房恒温恒湿的工作环境,同时通过竖井扩散到山顶的水蒸气也有利于地表植被的生长,节能环保;

(4)本发明通过上层主洞及下层排水逃生通道的设计,配合隧道防排水系统,提供了一种“全包防水+体外排水”的隧道防水体系,可有效保障数据机房洞室的防水性能;

(5)本发明通过上层主洞及下层排水逃生通道的设计,配合数据中心通风消防系统,提供了一种“洞室全封闭氮气淹没式灭火+下层逃生通道快速逃生”的火灾应急措施,可在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内以最稳妥可靠的方式快速熄灭火源,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并可有效保证相关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大幅提高了数据中心机房应对火灾事故的消防逃生能力。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发明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数据中心结构基础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数据中心结构附属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纵向联络隧道的横截面结构图。

图6为数据机房洞室的横截面结构图。

图7为多功能竖井结构图。

图8为数据中心通风系统示意图。

图9为通风系统散热控温模式下工作状态图。

图10为通风系统换风模式下工作状态图。

图11为通风系统消防排烟模式下工作状态图。

图12为数据中心机房工作状态下通风风流示意图。

图13为多功能竖井与数据机房洞室及水资源地下调配室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多功能竖井补水状态下排水系统示意图。

图15为多功能竖井不需要补水状态排水系统示意图。

图16为火灾情况下工作人员逃生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隧道开挖施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图16所示,一种置于山体的节能型数据中心机房结构,包括一组以上设置在山体内的数据中心结构基础单元1,及与数据中心结构基础单元1相连的数据中心附属单元2、数据中心通风系统3、地下水循环系统和消防逃生系统。

所述数据中心结构基础单元1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多组,且它们与数据中心附属单元2相互连通,形成贯穿山体的纵向数据中心组合结构;所述数据中心通风系统3包括封闭洞室风循环温控系统及射流风机纵向通风-竖井排风系统,封闭洞室风循环温控系统负责数据机房的降温,而射流风机纵向通风竖井排风系统负责数据中心机房空气的循环;采用射流风机纵向通风模式和竖井排风模式相互配合,射流风机纵向通风模式吸入新鲜风流,再通过竖井排风模式排出,实现整个系统的空气流通置换;所述地下水循环系统包括布设在纵向数据中心组合结构外侧环向的全包防排水体系及底层的排水系统;而所述消防逃生系统包括布设在纵向数据中心组合结构内的洞室全封闭氮气淹没式灭火体系及底层的逃生通道系统。

所述数据中心结构基础单元1包括纵向联络隧道1.1、数据机房洞室1.2、多功能竖井1.3、连通道1.4和氮气存储洞室1.5,其中纵向联络隧道1.1纵向贯通山体,作为数据中心机房的日常出入通道;数据机房洞室1.2为至少两组,相对于纵向联络隧道1.1横向布置且与之相连通,每组数据机房洞室1.2分别通过连通道1.4与对应的多功能竖井1.3连通;所述氮气存储洞室1.5为至少两个设置在纵向联络隧道1.1的两侧边墙侧。

数据机房洞室1.2通过防爆级备用出入通道1.6和逃生通道出口爬梯1.7与外界连通;所述防爆级备用出入通道1.6相对布置在数据机房洞室1.2外侧且位于山体外缘,通道的支护结构整体加强,作为数据机房洞室的备用出入口。

所述氮气存储洞室1.5、数据机房洞室1.2及与之相连的多功能竖井1.3、逃生通道出口爬梯1.7均为两组且对称布置在纵向联络隧道1.1的左右边墙侧。

所述的数据机房洞室1.2包括依次与纵向联络隧道1.1相连通的操作控制室1.2.2和机房工作室1.2.4,在纵向联络隧道1.1和操作控制室1.2.2的连接处设有机房隔离门1.2.1,操作控制室1.2.2和机房工作室1.2.4的连接处设有防火门1.2.3;所述操作控制室1.2.2通过连通道1.4与多功能竖井1.3连接。

在纵向联络隧道1.1进出口端头均设置一段防爆级衬砌结构段6;并且纵向联络隧道1.1设置为单坡隧道,并在下坡出口位置设置有埋置于地下的水资源地下调配室7。

所述的纵向联络隧道1.1在结构上包括上层主洞室1.1.1及下层体外排水沟1.1.2,氮气存储洞室1.5设置在上层主洞室1.1.1边墙侧;其中上层主洞室1.1.1与两侧的数据中心机房1.2连接,其拱部设置有射流风机1.1.1.1,使得上层主洞室采用射流风机纵向通风方式进行通风,路面两侧设置有电缆沟1.1.1.2,电缆沟1.1.1.2内存放氮气输送管3.9、进行水资源调配的水泵系统9以及其他管线。

所述的数据机房洞室1.2在结构上包括上层主洞1.2.5、下层排水逃生通道1.2.6、连接上、下层的逃生滑梯1.2.7,上层主洞1.2.5外侧围有环向排水系统1.2.8,其中上层主洞1.2.5包括通过上顶板及下底板分隔为上部区域1.2.5.1、中部区域1.2.5.2及下部区域1.2.5.3,上部区域存放吸风装置3.1、风道3.7、排烟道3.8及常规顶板设施;中部区域为主要工作区,存放数据设备,下部区域存放吹风装置3.2、风道3.7及相关管线设施;下层排水逃生通道1.2.6包括下层排水沟1.2.6.1及逃生通道1.2.6.2,下层排水沟1.2.6.1与上层主洞防排水系统1.2.8、纵向联络隧道的体外排水沟1.1.2相互相连,达到主洞“全包防水+体外排水”的效果,确保上层主洞的防水性能。

所述的多功能竖井1.3从下向上分为储水层、聚风层、降温层、排烟层及抽风层,其中储水层位于竖井最下部,其高程应比数据中心机房低5~10米,用于储存隧道排水系统收集到的地下水,同时通过设置抽排水系统9与设置在纵向联络隧道出口位置的水资源地下调配室7连接,作为多功能竖井1.3储水层内地下水的水资源调配装置;聚风层与连通道1.4高程平齐,作为隧道风流向竖井汇集的通道;降温层包括配水管道1.3.1和散热填料1.3.2;排烟层位于降温层上面,连接吸风装置3.1的排烟管3.8在该位置开口排烟;抽风层位于最顶部,设置有抽风机1.3.3,可将竖井内的水蒸气快速排出;降温层、排烟层、抽风层段落整体可通过辅助装修形式将竖井通风部位设置成上下口大,中间小的构造,以提高排风降温效果。

所述的数据中心附属单元2包括与纵向联络隧道1.1相连的山体数据中心机房控制指挥中心2.1、配套机电设备及辅助设施存储室2.2;山体数据中心机房控制指挥中心2.1、配套机电设备及辅助设施存储室2.2分别位于纵向联络隧道1.1两侧,其通过数据中心隔离门2.3进行隔离。

所述的数据中心通风系统3包括封闭洞室风循环温控系统及射流风机纵向通风-竖井排风系统,其中封闭洞室风循环温控系统包括设置于数据机房洞室1.2上部的吸风装置3.1,及相对设置于数据机房洞室1.2下部的吹风装置3.2,吹风装置3.2一端与进风设备3.11连接;且所述吸风装置3.1和吹风装置3.2另一端与空调机组相连;所述空调机组包括组合式空调器3.3及与之相连的制冷机组3.4,吸风装置3.1和吹风装置3.2分别通过第一空调风道3.7、第二空调风道3.8与组合式空调器3.3的进、出口相连,而制冷机组3.4的进、出水口通过带水泵3.5的水管3.6与多功能竖井1.3的储水层、降温层相连;

射流风机纵向通风-竖井排风系统包括设置在纵向联络隧道1.1顶部且与多功能竖井1.3配合使用的射流风机1.1.1.1,通过纵向联络隧道1.1内的射流风机1.1.1.1纵向供风,多功能竖井1.3集中排风,使新鲜风流从纵向联络隧道1.1进入数据机房洞室1.2,再从多个多功能竖井1.3内排出,实现整个数据中心机房的空气流通置换;

还包括设置在数据中心附属单元2内的独立竖井送排组合式通风系统,用于山体数据中心机房控制指挥中心2.1、配套机电设备及辅助设施存储室2.2的自循环通风。

所述独立竖井送排组合式通风系统包括与体数据中心机房控制指挥中心2.1、配套机电设备及辅助设施存储室2.2相连通的通风竖井2.4。

所述进风设备3.11布置在防爆级备用出入通道1.6内。

在机房工作室1.2.4正常工作状态下,数据中心通风系统3切换至散热控温模式,此时吸风装置3.1吸收机房工作室1.2.4的高温气体,通过第一空调风道3.7输送到组合式空调器3.3,经过冷却的风流通过第二空调风道3.8输送到吹风装置3.2,进而将凉风吹散到机房工作室1.2.4,从而保证机房工作室1.2.4的恒温恒湿环境,上述散热过程中,机房工作室内的空气没有发生置换,只是进行了热交换处理,恒湿条件得到保证;组合式空调器3.3吸收风流的热量通过制冷机组3.4传送过来的低温低压冷凝剂吸收,冷凝剂吸收热量后变成高温高压冷凝剂,返回至制冷机组3.4,进而将所吸收的热量传递给流经制冷机组3.4的低温水,而转变为高温水的热量则通过多功能竖井1.3的散热降温功能彻底带离数据中心机房,具体过程为:通过设置在连通道1.4的水泵3.5及相应水管3.6将多功能竖井1.3下部储水层中储存的低温水吸收到位于操作控制室的制冷机组3.4内,低温水吸收冷凝剂的热量,转换为高温水,并通过相关水管3.6及水泵3.5排流至多功能竖井1.3的配水管道1.3.1内,其后高温水通过配水管道1.3.1上面的喷头撒布在散热填料1.3.2上,并形成水膜向下渗透;与此同时,抽风层上的抽风机1.3.3配合纵向联络隧道内的射流风机1.1.1.1,将纵向联络隧道的部分风流通过竖井向上抽排,形成纵向联络隧道供风,多个多功能竖井1.3排风的数据中心机房通风模式。竖井内向上的风流与向下的水流在散热填料1.3.2区域交汇并进行热交换,冷却后的水滴入竖井底部的储水层,而升温的风流携带大量水蒸气被抽出至山体表面,其中竖井内不设置除湿器,整个数据中心机房通过水蒸气蒸发的形式部分排除地下水,且携带水蒸气的风流在山顶扩散,也有利于地表植被生长。

当机房工作室1.2.4需要进行定期集中换风时,数据中心通风系统3切换至换风模式,此时所述第一空调风道3.7通过管道接头转换开关3.10与排烟管3.12相连通,布置在防爆级备用出入通道1.6的进风设备3.11吸收外部新鲜空气,并进行空气湿度调节及除尘,进而通过吹风装置3.2送入机房工作室1.2.4,同时吸风装置3.1吸收机房工作室原有的室内空气,通过排烟管3.8迅速排至多功能竖井1.3的排烟层,进而通过抽风层的抽风机1.3.3将相关气体排离数据中心机房;注意,机房工作室内工作人员较少,空气不需要频繁置换,只需要定期集中更换即可。

所述的洞室全封闭氮气淹没式灭火体系包括氮气存储洞室1.5,所述第一空调风道3.7通过管道接头转换开关3.10与排烟管3.12相连通,通过切换节管道接头转换开关3.10,使吸风装置3.1与组合式空调器3.3相连,或者与多功能竖井1.3的排烟层相连;第二空调风道3.8通过管道接头转换开关3.10与氮气输送管3.9相连通,通过切换管道接头转换开关3.10,使吹风装置3.2与组合式空调器3.3相连,或者与氮气存储洞室1.5相连;所述的逃生通道系统包括防爆级备用出入通道1.6、逃生通道出口爬梯1.7,及通过逃生滑梯1.2.7与数据机房洞室上层主洞1.2.5相连的逃生通道1.2.6.2,防爆级备用出入通道1.6为两层设置,上层出入通道直接连通山体外部,是地面结构出口,下层出入通道与逃生通道1.2.6.2相连,并逃生通道出口爬梯1.7延伸至地面,使得火灾情况下工作人员可通过逃生通道1.2.6.2及爬梯撤离至地面。

在防爆级备用出入通道1.6上、下层分别设置上层防爆隔离门1.6.1和下层防爆隔离门1.6.2并且,上层防爆隔离门1.6.1和下层防爆隔离门1.6.2在日常情况下均处于关闭状态,仅在特殊情况下方开启。

当机房工作室1.2.4内的火警探测器探测到火灾后,机房工作室1.2.4与操作控制室1.2.2间的防火门1.2.3将在第一时间内自动关闭,使机房工作室1.2.4处于一个密闭空间,并立马启动火灾报警系统及机房工作室1.2.4消防排烟状态,以达到快速灭火状态,此时,第一空调风道3.7通过管道接头转换开关3.10与排烟管3.12相连通,第二空调风道3.8通过管道接头转换开关3.10与气输送管3.9相连通,吸风装置3.1吸收机房工作室1.2.4火灾情况下产生的浓烟及原有的室内空气,通过排烟道3.8迅速排至多功能竖井1.3的排烟层,进而通过抽风层的抽风机1.3.3将相关气体排离数据中心机房。同时,与氮气存储洞室1.5相连的氮气输送管3.9将氮气通过吹风装置3.2送入机房工作室1.2.4,使得机房工作室1.2.4在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内迅速变成无氧环境,以尽量减少火灾对数据中心机房的破坏,此时若机房工作室1.2.4内有工作人员,可通过设置在机房工作室1.2.4内的逃生滑梯1.2.7迅速撤离至数据机房洞室1.2下层排水逃生通道1.2.6,并通过设置在防爆级备用出入通道1.6下层的逃生通道出口爬梯1.7撤离至地面。

所述逃生滑梯1.2.7处设置有弹板式消防挡板,在无重物下滑的情况下,弹板式消防挡板可将上层主洞1.2与下层排水逃生通道1.2.6隔离,防止烟雾向下层排水逃生通道1.2.6处蔓延。

所述的地下水循环系统包括纵向联络隧道1.1主洞环向排水系统及体外排水沟1.1.2、数据中心附属单元2的底部排水沟2.5、数据机房洞室1.2上层主洞的环向排水系统1.2.8及下层排水逃生通道1.2.6、连通道下穿式排水管8、多功能竖井1.3的储水层、水资源地下调配室7及水泵系统9,且它们之间相互连通构成一体式水循环体系;并且在所述体外排水沟1.1.2与排水逃生通道1.2.6的连通位置设有可调控水流走向的分流设备1.1.2.1。

所述数据机房洞室1.2上层主洞的环向排水系统1.2.8收集隧道周边地下水,并排流至下层排水逃生通道1.2.6的下层排水沟1.2.6.1内,进而通过连通道下穿式排水管8排入多功能竖井1.3的储水层;纵向联络隧道1.1主洞环向排水系统收集隧道周边地下水,并引排至下方的体外排水沟1.1.2内,体外排水沟1.1.2内的水流顺着坡度向出口流淌,根据多功能竖井1.3的需求通过相关的分流装置选择性的分流至相对缺水的竖井储水层内;体外排水沟1.1.2内未被分流的水顺着坡度流入纵向联络隧道1.1出口端的水资源地下调配室7备用;当某个多功能竖井缺水时,可通过水泵系统9从水资源地下调配室7抽水补充,当某个多功能竖井水量超出警戒线时,可通过水泵系统9将水抽排至水资源地下调配室。水资源地下调配室7的水量通过人工进行控制。所述水泵系统9的水管设置在纵向联络隧道1.1的电缆沟1.1.1.2内。在所述体外排水沟1.1.2与排水逃生通道1.2.6连通位置设置分流设备1.1.2.1,可根据特定多功能竖井1.3水量的需求情况进行体外排水沟1.1.2内水流的分配工作;数据机房洞室1.2的下层排水逃生通道1.2.6与连通道下穿式排水管8的连通位置设置下沉式集水槽1.2.6.3,下层排水逃生通道1.2.6的水流在此汇集,进而通过连通道下穿式排水管8流入多功能竖井1.3的储水层内;连通道下穿式排水管8设置有管道盖板,当多功能竖井1.3储水层的水量较多时,关闭管道盖板,此时水流不再向多功能竖井1.3储水层汇集,此时,随着数据机房洞室1.2下层排水沟1.2.6.1的水量不断增加,可以反坡排流至纵向联络隧道1.1的体外排水沟1.1.2内。

见图17,施工阶段:

步骤1、纵向联络隧道1.1施工,从两端头防爆级衬砌结构段6双头掘进直至纵向联络隧道1.1贯通;

步骤2、数据机房洞室1.2施工,从两侧防爆级备用出入通道1.6掘进施工至纵向联络隧道1.1位置;

步骤3、多功能竖井1.3、山体数据中心机房控制指挥中心2.1、配套机电设备及辅助设施存储室2.2、地下通风设备2.5及其他相关构造施工;

运营阶段:

(1)数据中心机房建成初期,大型设备及数据服务器通过防爆级备用出入通道1.6搬运进操作控制室1.2.2及机房工作室1.2.4,其后封锁防爆级备用出入通道1.6;日常运营期间,工作人员日常进出及小型设备搬运则全部通过纵向联络隧道1.1,通过对纵向联络隧道进出口的高标准管控,可保证数据中心机房运营期的隐秘性及安全性;

(2)纵向联络隧道1.1内采用射流风机纵向通风方式,同时纵向联络隧道1.1的风流部分分流进操作控制室1.2.2,并通过多功能竖井1.3排出;操作控制室1.2.2为相关工作人员的常驻场所,上述流通的风流可以保证操作控制室1.2.2内空气流通性;山体数据中心机房控制指挥中心2.1和配套机电设备及辅助设施存储室2.2通过配备的地下通风设备实现自循环通风,保证相关工作人员和设备的新鲜空气需求;机房工作室1.2.4采用封闭式管理,通过通风系统3的换风模式进行定期集中更换室内空气即可;

(3)机房工作室1.2.4正常工作状态下,按通风系统3散热控温模式保持机房工作室1.2.4恒温恒湿的工作条件;当机房工作室1.2.4发生火灾时,通风系统3按消防排烟模式进行排烟及氮气灭火工作,同时工作人员按照消防逃生流程逃离数据中心机房;

(4)地下水循环利用:数据中心附属单元2体外排水沟2.5的水汇集流入纵向联络隧道1.1下的体外排水沟1.1.2;纵向联络隧道1.1下的体外排水沟1.1.2的水在分流装置的调控下部分流入数据机房洞室1.2下层排水逃生通道1.2.6,下层排水逃生通道1.2.6的水在下沉式集水槽1.2.6.3汇集,并根据多功能竖井1.3的需求通过下穿式排水管8流入多功能竖井1.3的储水层内;

多功能竖井1.3储水层内的水在通风系统3散热控温模式下以水蒸气蒸发形式挥发至山顶,并部分被山顶植被吸收,同时,多功能竖井1.3与水资源地下调配室7通过水泵系统9连通,当多功能竖井1.3水量过多或过少时,可通过水泵系统9与水资源地下调配室7进行调配;

另外,可通过分流设备1.1.2.1进行纵向联络隧道1.1的体外排水沟1.1.2与数据机房洞室1.2下层排水逃生通道1.2.6水流调控,通过连通道下穿式排水管8的管道盖板控制流入多功能竖井1.3的水流。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保密的限制,任何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