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风道系统、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风道系统、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道系统、一种空调室外机和一种空调器。其中,风道系统包括:导风圈,导风圈上设置有降噪部;第一级扇叶,第一级扇叶设置于导风圈内,第一级扇叶被配置为上游扇叶;第二级扇叶,第二级扇叶设置于导风圈内,第二级扇叶被配置为下游扇叶。本发明提供的风道系统,通过将降噪部设置于导风圈,从而实现了风道系统降低噪音的功能,与现有技术中在风道系统中设置复杂的降噪设备相比,不需要复杂的工艺和设备,生产成本低,并且,还可以节省风道系统的后期维护和保养成本。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31013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8-2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2010124515.8

  • 申请日2020-02-27

  • 分类号F24F1/06(20110101);F24F1/22(20110101);F24F1/40(20110101);F24F1/48(20110101);

  • 代理机构11343 北京友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尚志峰;王淑梅

  • 地址 528311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北滘居委会工业大道美的全球创新中心4栋2楼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2:22:51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到一种风道系统、一种空调室外机和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具有降低噪音功能的风道系统往往是在风道系统上安装复杂的降噪设备,因此导致风道系统组装工艺复杂,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都相对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风道系统。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外机。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风道系统,包括:导风圈,导风圈上设置有降噪部;第一级扇叶,第一级扇叶设置于导风圈内,第一级扇叶被配置为上游扇叶;第二级扇叶,第二级扇叶设置于导风圈内,第二级扇叶被配置为下游扇叶。

本发明提供的风道系统,包括导风圈、第一级扇叶和第二级扇叶,风道系统工作时,第一级扇叶和第二级扇叶转动,将气流流经导风圈排除风道系统,其中,设置于导风圈的降噪部可以将扇叶以及气流流过时产生的噪音降低,从而实现了风道系统的噪音降低,与现有技术中在风道系统中设置复杂的降噪设备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风道系统将降噪部直接设置于导风圈上,可以使得导风圈内的扇叶工作时产生的噪音直接经降噪部降低,不需要复杂的工艺和设备,生产成本低,并且,还可以节省风道系统的后期维护和保养成本。

进一步的,降噪部直接开设于导风圈上,不需要额外设置其余部件,以实现降噪的功能,同时减少零部件的数量,方便安装与维修。

另外,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风道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导风圈的径向,向经过第一级扇叶的转动轴线的平面作正投影,降噪部的投影面中的至少部分投影面与第二级扇叶的投影面相重合;以及降噪部的投影面中的至少部分投影面位于第一级扇叶的投影面和第二级扇叶的投影面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降噪部分布区域的起始端设置于第一级扇叶的尾缘和第二级扇叶的前缘之间,并且将降噪部的分布区域的终止端设置于第二级扇叶的前缘和第二级扇叶的尾缘之间,可以使得降噪部对扇叶尖端产生的涡流起到最大限度的控制作用,从而使得涡流产生的噪音将至最低,从而进一步地提高风道系统的降噪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上游扇叶至下游扇叶方向,降噪部的投影面的上游端与第二级扇叶的投影面上的前缘之间的距离为L1;降噪部的投影面的下游端与第二级扇叶的投影面上的前缘之间的距离为L2;其中,L1与L2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05至3。

在该技术方案中,沿风道系统中气流的流动方向,沿气流流动方向的上游至下游,将降噪部的起始端即上游端设置于第一级扇叶的尾缘和第二级扇叶的前缘之间,降噪部的上游端至第二级扇叶的前缘之间的距离为L1,降噪部的终止端即下游端与第二级扇叶的投影面上的前缘之间的距离为L2;由于风道系统的两级扇叶的结构特点,使得在两级扇叶转动时,第一级扇叶的尾缘与第二级扇叶的前缘之间会产生较高的涡流,因此,将降噪部设置在此区域内,可以最大限度的控制涡流的流动,以获得最佳的降噪效果。并且,将L1与L2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05至3之间,其中,L1与L2所在区域的涡流较为强烈,产生的噪音较大,因此,在L1与L2所在的区域设置降噪部,从进一步提高了风道系统的降噪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上游扇叶至下游扇叶方向,降噪部的投影面的上游端与第二级扇叶的投影面上的前缘之间的距离为L1;第二级扇叶的投影面上的前缘至尾缘之间的距离为L3;其中,L1与L3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05至0.5。

在该技术方案中,根据第二级扇叶的尺寸,可以限定出降噪部分布区域的起始端,具体地,第二级扇叶的前缘至第二级扇叶的尾缘之间的距离为L3,此时,降噪部分布区域的起始端端与第二级扇叶前缘之间的距离为L1,并且,将L1与L3之间的比值设置为0.05至0.5范围内,从而可以确定降噪部分布区域的起始端,也就是说,以此方式确定的降噪部分布区域位于第一级扇叶和第二级扇叶产生的涡流最大处,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涡流产生的噪音,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风道系统的降噪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降噪部沿导风圈的周向均匀分布或非均匀分布。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降噪部沿导风圈的周向分布,可以对第一级扇叶和第二级扇叶以及气流所产生的噪音在导风圈的周向上同时起到降低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风道系统的降噪效果。

进一步地,降噪部可以沿导风圈的周向均匀分布,也可以沿导风圈的周向不均匀分布,均匀或者不均匀分布的降噪部的降噪效果均可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生产时,可根据生产需求自由设定降噪部的分布方式,进一步降低了风道系统的生产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降噪部沿导风圈的延伸方向分布。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降噪部沿导风圈的延伸方向分布,可以进一步的扩大降噪部的作用面积,从而使得降噪部的降噪范围覆盖更广,进一步地提高了风道系统的降噪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降噪部为通孔,通孔的孔径与导风圈的直径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002至0.03。

在该技术方案中,降噪部可以为设置于导风圈上的通孔,并且通孔的数量为多个,沿导风圈的周向和延伸方向分布排列。设置于导风圈上的通孔,可以对气流起到导流的作用,具体地,一方面,第一级扇叶和第二级扇叶转动时产生的涡流可以在通孔的导流作用下迅速分散至导风圈外部,也就是说将气流打散,从而实现了降低噪音的功能。另一方面,通孔的设置还可以对声波的传递造成影响,从而减弱噪声声波,进一步提高风道系统的降噪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在导风圈上直接设置通孔来实现降低噪音,不需要生产和安装复杂的降噪设备,因此降低了风道系统的生产成本以及后期的维护保养成本。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降噪部为凹槽结构,凹槽结构的开口朝向导风圈的内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降噪部还可以为设置于导风圈的凹槽结构,并且,凹槽结构的开口朝向导风圈的内部。具体地,一方面,第一级扇叶和第二级扇叶转动时产生的涡流形成于导风圈的内部,凹槽开口朝向导风圈的内部,此时,气流可以在凹槽的导流作用下迅速分散至导风圈外部,也就是说将气流打散,从而实现了降低噪音的功能,从而实现了降低噪音的功能。另一方面,凹槽的设置还可以对声波的传递造成影响,从而减弱噪声声波,进一步提高风道系统的降噪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在导风圈上直接设置凹槽来实现降低噪音,不需要生产和安装复杂的降噪设备,因此降低了风道系统的生产成本以及后期的维护保养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降噪部包括以上至少一种:三角形孔、四边形孔或多边形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降噪部还可以设置为三角形孔、四边形孔或者多边形孔。通孔的形状并不会影响风道系统的降噪效果,因此通孔的形状可以根据生产时最适合的工艺方式进行加工,不必使用特殊工艺,从而进一步降低了风道系统的成产成本。

进一步地,多个通孔的形状可以为三角形孔、四边形孔或者多边形孔的一种或者多种,多种形状的通孔同时存在并不会影响风道系统的降噪效果,多种形状的通孔提高了风道系统的外观美感。

进一步地,降噪部包括通孔和凹槽结构,通孔和凹槽结构同时设置于导风圈上,具体地分布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是一周通孔,一周凹槽结构交替布局,或者是导风圈的半周布置通孔,本周布置凹槽结构,并不局限于此。

进一步地,凹槽结构的形状可以为柱形凹槽、弧面凹槽或者条状凹槽,可以同时设置不同形状的凹槽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风道系统还包括:第一电机,第一电机与第一级扇叶相连接;第一电机支架,第一电机设置于第一电机支架上;第二电机,第二电机与第二级扇叶相连接;第二电机支架,第二电机设置于第二电机支架上;其中,第一级扇叶的转动方向与第二级扇叶的转动方向相反。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电机驱动第一级扇叶转动,第二电机驱动第二级扇叶转动,第一级扇叶的转动方向与第二级扇叶的转动方向相反形成了对旋风机;并且,分别通过第一电机支架和第二电机支架使得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固定于风道系统,实现了第一级扇叶和第二级扇叶的分别控制,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风道系统的导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壳体;以及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风道系统,导风圈与壳体相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室外机,包括壳体以及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风道系统,由于空调室外机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风道系统,因此具有该风道系统的全部有益效果,再次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风道系统,或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室外机。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风道系统,或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室外机,由于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风道系统,或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室外机,因此具有风道系统或空调室外机的全部有益效果,再次不在赘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风道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风道系统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所示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风道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风道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中所示的风道系统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5中所示的风道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7中所示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7中所示B-B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5中所示的风道系统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外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11中所示的空调室外机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11中所示的空调室外机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1中所示的空调室外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图14中所示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图11中所示的空调室外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风道系统;102降噪部;104导风圈;106第一级扇叶;108第二级扇叶;110第一电机;112第一电机支架;114第二电机;116第二电机支架;200空调室外机;202壳体;204换热系统;206电控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6描述根据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风道系统100、空调室外机200及空调器。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风道系统100,包括:导风圈104、第一级扇叶106和第二级扇叶108。

其中,导风圈104上设置有降噪部102;第一级扇叶106设置于导风圈104内,第一级扇叶106被配置为上游扇叶;第二级扇叶108设置于导风圈104内,第二级扇叶108被配置为下游扇叶。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道系统100,包括导风圈104、第一级扇叶106和第二级扇叶108,风道系统100工作时,第一级扇叶106和第二级扇叶108转动,将气流流经导风圈104排除风道系统100,其中,设置于导风圈104的降噪部102可以将扇叶以及气流流过时产生的噪音降低,从而实现了风道系统100的噪音降低,与现有技术中在风道系统100中设置复杂的降噪设备相比,本发明将降噪部102直接设置于导风圈104上,可以使得导风圈104内的扇叶工作时产生的噪音直接经降噪部102降低,不需要复杂的工艺和设备,生产成本低,并且,还可以节省风道系统100的后期维护和保养成本。

具体地,沿气流的流动方向,先经过的第一级扇叶106为上游扇叶,在经过的第二级扇叶108为下游扇叶。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3所示,降噪部102可以设置为沿导风圈104的周向分布。将降噪部102沿导风圈104的周向分布,可以对第一级扇叶106和第二级扇叶108以及气流所产生的噪音在导风圈104的周向上同时起到降低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风道系统100的降噪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3所示,降噪部102可以设置为沿导风圈104的延伸方向分布。将降噪部102沿导风圈104的延伸方向分布,可以进一步的扩大降噪部102的作用面积,从而使得降噪部102的降噪范围覆盖更广,进一步地提高了风道系统100的降噪效果。

进一步的,降噪部102直接开设于导风圈104上,不需要额外设置其余部件,以实现降噪的功能,同时减少零部件的数量,方便安装与维修。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沿导风圈104的径向,向经过第一级扇叶106的转动轴线的平面作正投影,降噪部102的投影面中的至少部分投影面与第二级扇叶108的投影面相重合;以及降噪部102的投影面中的至少部分投影面位于第一级扇叶106的投影面和第二级扇叶108的投影面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将降噪部102分布区域的起始端设置于第一级扇叶106的尾缘和第二级扇叶108的前缘之间,并且将降噪部102的分布区域的终止端设置于第二级扇叶108的前缘和第二级扇叶108的尾缘之间,可以使得降噪部102对扇叶尖端产生的涡流起到最大限度的控制作用,从而使得涡流产生的噪音将至最低,从而进一步地提高风道系统100的降噪效果。

其中,如图1和图3所示,沿风道系统中气流流动方向,靠近气流入口侧的第一级扇叶106的前缘,与前缘对应的为第一级扇叶106的尾缘;同样的,靠近气流入口侧的为第二级扇叶108的前缘,另一侧为第二级扇叶108的尾缘。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沿上游扇叶至下游扇叶方向,降噪部102的投影面的上游端与第二级扇叶108的投影面上的前缘之间的距离为L1;降噪部102的投影面的下游端与第二级扇叶108的投影面上的前缘之间的距离为L2;其中,L1与L2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05至3。

具体地,如图4至图10所示,沿风道系统100中气流的流动方向,沿气流流动方向的上游至下游,将降噪部102的起始端即上游端设置于第一级扇叶106的尾缘和第二级扇叶108的前缘之间,降噪部102的上游端至第二级扇叶108的前缘之间的距离为L1,降噪部102的终止端即下游端与第二级扇叶108的投影面上的前缘之间的距离为L2;由于风道系统100的两级扇叶的结构特点,使得在两级扇叶转动时,第一级扇叶106的尾缘与第二级扇叶108的前缘之间会产生较高的涡流,因此,将降噪部102设置在此区域内,可以最大限度的控制涡流的流动,以获得最佳的降噪效果。具体地,如图3所示,降噪部102的分布区域的起始端至第二级扇叶108的前缘之间的距离为L1,分布区域的终止端至第二级扇叶108的前缘之间的距离为L2,并且,L1与L2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05至3之间,其中,L1与L2所在区域的涡流较为强烈,产生的噪音较大,因此,在L1与L2所在的区域设置降噪部102,从进一步提高了风道系统100的降噪效果。

进一步地,沿上游扇叶至下游扇叶方向,降噪部102的投影面的上游端与第二级扇叶108的投影面上的前缘之间的距离为L1;第二级扇叶108的投影面上的前缘至尾缘之间的距离为L3;其中,L1与L3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05至0.5。

具体地,根据第二级扇叶108的尺寸,可以限定出降噪部102分布区域的起始端,具体地,第二级扇叶108的前缘至第二级扇叶108的尾缘之间的距离为L3,此时,降噪部102分布区域的起始端与第二级扇叶108前缘之间的距离为L1,并且,将L1与L3之间的比值设置为0.05至0.5范围内,从而可以确定降噪部102分布区域的起始端,也就是说,以此方式确定的降噪部102分布区域位于第一级扇叶106和第二级扇叶108产生的涡流最大处,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涡流产生的噪音,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风道系统100的降噪效果。

实施例三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降噪部102为通孔,通孔的孔径与导风圈104的直径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002至0.03。

在该实施例中,降噪部102可以为设置于导风圈104上的通孔,并且通孔的数量为多个,沿导风圈104的周向和延伸方向分布排列。设置于导风圈104上的通孔,可以对气流起到导流的作用,具体地,一方面,第一级扇叶106和第二级扇叶108转动时产生的涡流可以在通孔的导流作用下迅速分散至导风圈104外部,也就是说将气流打散,从而实现了降低噪音的功能,从而实现了降低噪音的功能。另一方面,通孔的设置还可以对声波的传递造成影响,从而减弱噪声声波,进一步提高风道系统100的降噪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在导风圈104上直接设置通孔来实现降低噪音,不需要生产和安装复杂的降噪设备,因此降低了风道系统100的生产成本以及后期的维护保养成本。

进一步地,降噪部102包括以上至少一种:三角形孔、四边形孔或多边形孔;和/或沿导风圈104的周向,降噪部102均匀分布或非均匀分布。

具体地,降噪部102还可以设置为三角形孔、四边形孔或者多边形孔。通孔的形状并不会影响风道系统100的降噪效果,因此通孔的形状可以根据生产时最适合的工艺方式进行加工,不必使用特殊工艺,从而进一步降低了风道系统100的成产成本。

进一步地,多个通孔的形状可以为三角形孔、四边形孔或者多边形孔的一种或者多种,多种形状的通孔同时存在并不会影响风道系统100的降噪效果,多种形状的通孔提高了风道系统100的外观美感。

进一步地,降噪部102可以沿导风圈104的周向均匀分布,也可以沿导风圈104的周向不均匀分布,均匀或者不均匀分布的降噪部102的降噪效果均可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生产时,可根据生产需求自由设定降噪部102的分布方式,进一步降低了风道系统100的生产成本。

实施例四

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降噪部102为凹槽结构,凹槽结构的开口朝向导风圈104的内部。具体地,降噪部102还可以为设置于导风圈104的凹槽结构,并且,凹槽结构的开口朝向导风圈104的内部。具体地,一方面,第一级扇叶106和第二级扇叶108转动时产生的涡流形成于导风圈104的内部,凹槽开口朝向导风圈104的内部,此时,气流可以在凹槽的导流作用下迅速分散至导风圈104外部,也就是说将气流打散,从而实现了降低噪音的功能,从而实现了降低噪音的功能。另一方面,凹槽的设置还可以对声波的传递造成影响,从而减弱噪声声波,进一步提高风道系统100的降噪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在导风圈104上直接设置凹槽来实现降低噪音,不需要生产和安装复杂的降噪设备,因此降低了风道系统100的生产成本以及后期的维护保养成本。

进一步地,凹槽结构的形状可以为柱形凹槽、弧面凹槽或者条状凹槽,可以同时设置不同形状的凹槽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降噪部包括通孔和凹槽结构,通孔和凹槽结构同时设置于导风圈上,具体地分布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是一周通孔,一周凹槽结构交替布局,或者是导风圈的半周布置通孔,本周布置凹槽结构,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五

如图1至图9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风道系统100还包括:第一电机110,第一电机110与第一级扇叶106相连接;第一电机支架112,第一电机110设置于第一电机支架112上;第二电机114,第二电机114与第二级扇叶108相连接;第二电机支架116,第二电机114设置于第二电机支架116上;其中,第一级扇叶106的转动方向与第二级扇叶108的转动方向相反。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通过第一电机110驱动第一级扇叶106转动,第二电机114驱动第二级扇叶108转动,并且,分别通过第一电机支架112和第二电机支架116使得第一电机110和第二电机114固定于风道系统100,实现了第一级扇叶106和第二级扇叶108的分别控制,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风道系统100的导风效果。

如图5至图10所示,通过采用第一级扇叶106与第二级扇叶108的串联设计,气流经过第一级扇叶106的加速后,再由第二级扇叶108增压,使得风压更高,抗风阻能力强。其次,采用对旋设计,做功能力更强,第一级扇叶106与第二级扇叶108的转速显著低于单轴流风扇,工作寿命长,对结构的要求也可以降低。再次,第一级扇叶106与第二级扇叶108由于旋转方向相反,扭矩平衡,减小了机身的振动,进一步降低了噪声。

实施例六

如图11至图1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外机200,包括:壳体202;以及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风道系统100,导风圈104与壳体202相连接。由于空调室外机2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风道系统100,因此具有该风道系统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15和图16所示,空调室外机200还包括支撑架和连接件等,对整机起支撑和保护作用;以及换热系统204和电控系统206,换热系统204和电控系统206设置于壳体202内,换热系统204包括压缩机、换热管路和散热器,电控系统包括室外机的电控设备。

实施例七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风道系统100,或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室外机200。由于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风道系统100,或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外机200,因此具有风道系统100或空调室外机2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在赘述。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室内机,室内机与室外机相连接,实现对环境条件的调节工作。

具体实施例

如图1至图16所示,具体实施例中,中央空调外机包括外壳系统、换热系统204、风道系统100和电控系统206。其中,外壳系统包括壳体202、支撑架和连接件等,对整机起支撑和保护作用;换热系统204包括压缩机,换热管路,散热器;风道系统1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技术方案;电控系统206包括外机的电控设备。

具体地,本申请采用的对旋中央空调风道系统100,如图1至图10所示,包括第一电机110、第一电机支架112、第二电机114、第二电机支架116、导风圈104、第一级扇叶106和第二级扇叶108等部分。风道中的气流从第一级扇叶106流向第二级扇叶108。

如图3所示,在第二级扇叶108上,靠近第一级扇叶106的边为第二级扇叶108的前缘,远离第一级扇叶106的边为第二级扇叶108尾缘。

如图3所示,点A为第二级扇叶108前缘距离导风圈104最近的点,点B为第二级扇叶108的尾缘距离导风圈104最近的点。开孔起始的轴向位置位于第一级扇叶106和第二级扇叶108之间,开孔终止的轴向位置位于点A和点B的轴向位置之间。开孔起始的轴向位置和点A之间的轴向距离为L1,点A和开孔终止的轴向位置之间的轴向距离为L2,点A和点B的轴向距离为L3,则有L1与L3的比值的范围应在0.05至0.5,L1与L2的比值的范围应在0.05至3.0,孔的直径与导风圈104直径的比值应为0.002至0.03。

进一步地,孔的形状可以为三角形、四边形、心形、多边形或者缝隙。

进一步地,孔的形式可以为通孔,或者是凹槽结构。

进一步地,孔可以是均匀分布,或者是非均匀分布,即在导风圈104上不必各个圆周位置都有孔,孔的大小也不必一致。

进一步地,导风圈104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或者为分体式结构,即采用多段式导风圈104结构。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风道系统100可以降低第一级扇叶106和第二级扇叶108的叶尖涡强度,减小气动噪声,提高性能。再次,不需要增加额外的消音装置,不增加过多的成本;最后,不会增加产品后期维护难度。

具体地,空调器在工作时,室外机的风道系统100起到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交换作用,并且,风道系统100可以以较低噪音运行。

具体地,设置于风道系统100的第一电机110和第二电机114驱动第一级扇叶106和第二级扇叶108转动,从而带动气流运动,以保证空调器的正常工作,此时,由于第一级扇叶106和第二级扇叶108的转动,以及电机的运转会产生大量的噪音,设置于导风圈104上的通孔结构的降噪部102,一方面能对强力的涡流产生扰流的作用,将气流打散,从而降低了气流产生的噪音,另一方面,分布于导风圈104周向和延伸方向上的多个通孔,还可以对噪声声波的传递产生影响,从而减弱噪声声波。与现有技术中在风道系统100中设置复杂的降噪设备相比,将降噪部102直接设置于导风圈104上,可以使得导风圈104内的扇叶工作时产生的噪音直接经降噪部102降低,不需要复杂的工艺和设备,生产成本低,并且,还可以节省风道系统100的后期维护和保养成本。

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发明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