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船舶用移动小吊杆设备

一种船舶用移动小吊杆设备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舶用移动小吊杆设备,包括船体、滑块、底盘、底盘罩、绞盘、辊轴、输出电机、吊架和夹船装置,所述船体底部安装有驱动轮,所述滑块正前方焊接固定有连接板,所述第一液压缸通过安装架固定于夹板顶端右侧,所述滑块与滑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液压缸和桨叶均通过电线与第二驱动装置电性连接,所述夹板顶端左侧固定有船舱,该船舶用移动小吊杆设备置有第一液压缸,通过第一液压缸带动安装板上下运动,并且通过安装板带动桨叶上下运动,从而避免整体船体于陆地上行驶过程中造成桨叶与地面接触,从而造成桨叶的碰撞损坏,这样不仅影响整体船体于水面上的行驶性还造成整体船体改变方向的困难性,从而提高安全事故的隐患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29198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8-2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江苏神力船舶设备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0518156.9

  • 发明设计人 董红飞;

    申请日2021-05-12

  • 分类号B66C23/06(20060101);B66C23/82(20060101);B66C23/84(20060101);B66C13/52(20060101);B66C1/44(20060101);B60F3/00(20060101);

  • 代理机构32322 苏州创策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郭永

  • 地址 224700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恒济工业园神力路1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2:21:13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船舶用移动小吊杆设备。

背景技术

船舶是能航行或停泊于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的人造交通工具,民用船一般称为船,军用船称为舰,小型船称为艇或舟,其总称为舰船或船艇,内部主要包括容纳空间、支撑结构和排水结构,具有利用外在或自带能源的推进系统,外型一般是利于克服流体阻力的流线性包络,材料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更新,早期为木、竹、麻等自然材料,近代多是钢材以及铝、玻璃纤维、亚克力和各种复合材料,由于船舶停泊于水域内部,并且水域内部的水根据潮汐时间段的不同造成船舶吃水深度不同,同时由于潮汐过快或者过慢就容易造成水域内部的水完全退出水域内部,依次造成小型船舶停留于水域内部无法正常行驶,此时需要通过船舶移动设备将停留于水域内部的小型船舶吊装出水域内部放置于深水区,由于现有的船舶吊装设备采用吊机或者大型船舶吊装设备将小型船舶进行吊装处理,但是个别停泊水域整体面积过小无法使大型船舶吊装设备进入内部进行吊装处理,并且采用吊装机对其进行吊装处理,由于需要将小型船舶放置于深水区就造成吊装机无法通过浅水区到达深水区内部,依次就造成小型船舶只能再次通过潮汐达到吃水深度,这样不仅消耗整体运行时间还容易造成小型船舶底部与污泥长时间接触造成小型船舶底部出现腐蚀和锈迹情况从而增加小型船舶的保养费用和缩短小型短船舶的使用年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船舶用移动小吊杆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通过的个别停泊水域整体面积过小无法使大型船舶吊装设备进入内部进行吊装处理,由于需要将小型船舶放置于深水区就造成吊装机无法通过浅水区到达深水区内部,依次就造成小型船舶只能再次通过潮汐达到吃水深度,这样不仅消耗整体运行时间还容易造成小型船舶底部与污泥长时间接触造成小型船舶底部出现腐蚀和锈迹情况从而增小型加船舶的保养费用和缩短小型船舶的使用年限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船舶用移动小吊杆设备,包括船体、滑块、底盘、底盘罩、绞盘、辊轴、输出电机、吊架和夹船装置,所述船体底部安装有驱动轮,且船体上方左侧安装有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右侧安装有转向装置,所述转向装置右侧安装有第二驱动装置,所述船体上方顶端固定有夹板,所述船体右侧后方固定有滑轨,所述滑块正前方焊接固定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正前方焊接固定有安装板,所述连接件正前方活动安装有桨叶,且连接件顶端与安装板底部焊接固定,所述安装板顶端与第一液压缸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液压缸通过安装架固定于夹板顶端右侧,所述滑块与滑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液压缸和桨叶均通过电线与第二驱动装置电性连接,所述夹板顶端左侧固定有船舱,所述船舱内部左侧安装有第一控制台,所述第一控制台右侧下方通过传动杆安装有舵轮,所述第一控制台均通过电线与第一驱动装置、转向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电性连接,所述舵轮通过传动杆与驱动轮相连接;

所述底盘内部固定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内环固定有内齿轮,所述底盘底部通过焊接固定于船舱右侧,所述底盘罩内部下方固定有第二轴承,所述底盘罩底部通过安装架活动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固定有行星齿轮,所述底盘罩通过第二轴承内环贯穿底盘顶端,且底盘罩活动安装于底盘上方,所述行星齿轮与内齿轮啮合连接,所述底盘罩顶端通过安装柱焊接固定有安装体,所述安装体四周固定有护栏,且安装体顶端左侧焊接固定有第一铰链,同时安装体右侧焊接固定有第一爬梯,所述第一铰链右侧焊接固定有安装座,所述安装体顶端右侧通过安装柱固定有驾驶舱,所述驾驶舱内部左侧安装有第二控制台,所述第二控制台顶端右侧安装有第一控制杆,所述第一控制杆右侧安装有第二控制杆,且第一控制杆通过电线与驱动电机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台通过电线与第一驱动装置电性连接,所述驾驶舱下方通过安装柱焊接固定有第二爬梯;

所述绞盘左侧与第一钢丝绳右侧固定连接,且绞盘右侧与第二钢丝绳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钢丝绳和第二钢丝绳分别缠绕于绞盘左侧和右侧表面,所述辊轴贯穿绞盘安装于安装座内部,所述输出电机输出端与辊轴左侧固定连接,且输出电机通过六角螺栓固定于安装座左侧,所述输出电机通过电线与第二控制杆电性连接,所述吊架顶端右侧焊接固定有第二铰链,且吊架左侧通过连接销安装有导轮,所述吊架右侧通过连接销与第一铰链活动连接,所述第一钢丝绳左侧缠绕第二铰链与第二铰链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钢丝左侧贯穿导轮,且第二钢丝左侧下方焊接固定有承重块;

用于船舶夹取的所述夹船装置固定于承重块正下方。

优选的,所述夹船装置包括有安装框、第二液压缸、夹杆、压缩弹簧、连接板和橡胶垫,所述安装框顶端与承重块底部焊接固定,所述第二液压缸输出端贯穿安装框左侧外壁延伸与安装框内部,且第二液压缸通过固定螺栓固定于安装框左侧,所述夹杆右侧与压缩弹簧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压缩弹簧右侧与连接板左侧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右侧镶嵌固定有橡胶垫,所述夹杆顶端与第二液压缸输出端焊接固定,所述第二液压缸通过电线与第二控制台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液压缸、滑块、滑轨、连接板、安装板、连接件和桨叶构成升降滑行机构,且升降滑行机构升降滑行距离范围为0-60cm。

优选的,所述第一轴承内环直径比内齿轮外环直径大于0.2-0.4mm。

优选的,所述驱动电机、行星齿轮、内齿轮、第一轴承、底盘罩和第二轴承构成旋转机构,且旋转机构旋转角度范围为0-360°。

优选的,所述第二液压缸、夹杆、压缩弹簧、连接板和橡胶垫构成伸缩机构,且伸缩机构伸缩距离范围为0-200cm。

优选的,所述夹杆形状呈“L”形。

优选的,所述压缩弹簧、连接板和橡胶垫构成压缩机构,且压缩机构压缩距离范围为0-20cm。

优选的,所述橡胶垫设置有2个,且橡胶垫关于安装框中心线对称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船舶用移动小吊杆设备,

(1)设置有船体,通过船体将整体设备安装于船体顶端,并且整体船体体积按照最小停泊水域面积进行设计制造处理,从而方便整体船体顺利通过最小停泊水域对停留的小型船舶进行移动处理,并且船体整体材质采用钢板材质进行制造而成,从而保持船舶吊装过程中或者移动于水\陆面上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依次避免船体吊装位置重量过重而发生倾斜和翻船情况;

(2)设置有驱动轮和桨叶,通过第一控制台和舵轮控制驱动轮和桨叶运动,从而方便整体船体适应于水陆两性正常运动处理,从而避免整体船体只能于水面上进行移动处理,造成整体船体无法移动于浅水区将整体小型船舶吊装于深水区,从而造成小型船舶底部与污泥长时间接触造成小型船舶底部出现腐蚀和锈迹情况从而增加小型船舶的保养费用和缩短小型船舶的使用年限;

(3)设置有第一液压缸,通过第一液压缸带动安装板上下运动,并且通过安装板带动桨叶上下运动,从而避免整体船体于陆地上行驶过程中造成桨叶与地面接触,从而造成桨叶的碰撞损坏,这样不仅影响整体船体于水面上的行驶性还造成整体船体改变方向的困难性,从而提高安全事故的隐患性;

(4)设置有驱动电机,通过第二控制台控制驱动电机工作,并且通过驱动电机带动行星齿轮运动,依次改变底盘罩与船体的相对方向,从而提高整体船体吊装和移动效率,避免整体底盘罩固定于同一方向造成整体吊架需要改变吊装方向时将改变整体船体方向,这样不仅降低整体吊装工作效率还造成驾驶舱内部的操作人员无法直接控制船体移动方向容易造成船体和吊架与物体发生碰撞,依次增加船体和吊架的维修成本;

(5)设置有夹船装置,通过第二液压缸相对运动从而将需要移动的小型船舶进行夹住处理,这样不仅避免需要采用连接绳和其它辅助连接设备将整体船舶进行包裹或者缠绕固定再次将船舶进行吊装处理,同时缩短整体船舶移动吊装效率,还避免船舶放置于深水区时再次将缠绕于表面的连接绳或者辅助连接设备进行拆卸处理,这样不仅增加整体工作时间还降低整体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船体右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底盘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底盘罩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安装座右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夹船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船体,2、驱动轮,3、第一驱动装置,4、转向装置,5、第二驱动装置,6、夹板,7、滑轨,8、滑块,9、连接板,10、安装板,11、连接件,12、桨叶,13、第一液压缸,14、船舱,15、第一控制台,16、传动杆,17、舵轮,18、底盘,19、第一轴承,20、内齿轮,21、底盘罩,22、第二轴承,23、驱动电机,24、行星齿轮,25、安装体,26、护栏,27、第一铰链,28、第一爬梯,29、安装座,30、驾驶舱,31、第二控制台,32、第一控制杆,33、第二控制杆,34、第二爬梯,35、绞盘,36、第一钢丝绳,37、第二钢丝绳,38、辊轴,39、输出电机,40、吊架,41、第二铰链,42、导轮,43、承重块,44、夹船装置,4401、安装框,4402、第二液压缸,4403、夹杆,4404、压缩弹簧,4405、连接板,4406、橡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船舶用移动小吊杆设备,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船体1底部安装有驱动轮2,且船体1上方左侧安装有第一驱动装置3,第一驱动装置3右侧安装有转向装置4,转向装置4右侧安装有第二驱动装置5,船体1上方顶端固定有夹板6,船体1右侧后方固定有滑轨7,滑块8正前方焊接固定有连接板9,连接板9正前方焊接固定有安装板10,连接件11正前方活动安装有桨叶12,且连接件11顶端与安装板10底部焊接固定,安装板10顶端与第一液压缸13输出端固定连接,第一液压缸13通过安装架固定于夹板6顶端右侧,滑块8与滑轨7滑动连接,第一液压缸13和桨叶12均通过电线与第二驱动装置5电性连接,第一液压缸13、滑块8、滑轨7、连接板9、安装板10、连接件11和桨叶12构成升降滑行机构,且升降滑行机构升降滑行距离范围为0-60cm,通过通过第一液压缸13带动安装板10上下运动,并且通过安装板10带动桨叶12上下运动,从而避免整体船体1于陆地上行驶过程中造成桨叶12与地面接触,从而造成桨叶12的碰撞损坏,并且整体升降滑行机构最大上升距离为60cm,当整体升降滑行机构达到最大上方距离时此时第一液压缸13完全处于初始状态,并且整体桨叶12达到与地面之间的最高高度,从而方便整体船体1于陆地上行驶,夹板6顶端左侧固定有船舱14,船舱14内部左侧安装有第一控制台15,第一控制台15右侧下方通过传动杆16安装有舵轮17,第一控制台15均通过电线与第一驱动装置3、转向装置4和第二驱动装置5电性连接,舵轮17通过传动杆16与驱动轮2相连接,底盘18内部固定有第一轴承19,第一轴承19内环固定有内齿轮20,第一轴承19内环直径比内齿轮20外环直径大于0.2-0.4mm,如果第一轴承19内环直径比内齿轮20外环直径小就造成内齿轮20安装于第一轴承19内环时需要采用敲击的方式才可以将内齿轮20安装于第一轴承19内环内部,这样不仅造成二者之间安装时间长还容易造成内齿轮20敲击安装过程中与内齿轮20内部的齿产生共鸣情况,依次造成内齿轮20内部的齿出现断裂和裂纹情况,这样不仅增加内齿轮20的维修和修改工艺还造成内齿轮20于第一轴承19内环无法短时间快速装配好,这样不仅增加船体1整体制造时间还造成第一轴承19和内齿轮20后期更换过程中拆卸比较麻烦,所以避免这样的情况将第一轴承19内环直径比内齿轮20外环直径大于0.2mm,底盘18底部通过焊接固定于船舱14右侧,底盘罩21内部下方固定有第二轴承22,底盘罩21底部通过安装架活动有驱动电机23,驱动电机23输出端固定有行星齿轮24,底盘罩21通过第二轴承22内环贯穿底盘18顶端,且底盘罩21活动安装于底盘18上方,行星齿轮24与内齿轮20啮合连接,驱动电机23、行星齿轮24、内齿轮20、第一轴承19、底盘罩21和第二轴承22构成旋转机构,且旋转机构旋转角度范围为0-360°,通过驱动电机23带动行星齿轮24运动,依次改变底盘罩21与船体1的相对方向,从而提高整体船体1吊装和移动效率,避免整体底盘罩21固定于同一方向造成整体吊架40需要改变吊装方向时将整体船体1方向改变,这样不仅降低整体吊装工作效率还造成驾驶舱30内部的操作人员无法直接控制船体1移动方向容易造成船体1和吊架40与物体发生碰撞,依次增加船体1和吊架40的维修成本,底盘罩21顶端通过安装柱焊接固定有安装体25,安装体25四周固定有护栏26,且安装体25顶端左侧焊接固定有第一铰链27,同时安装体25右侧焊接固定有第一爬梯28,第一铰链27右侧焊接固定有安装座29,安装体25顶端右侧通过安装柱固定有驾驶舱30,驾驶舱30内部左侧安装有第二控制台31,第二控制台31顶端右侧安装有第一控制杆32,第一控制杆32右侧安装有第二控制杆33,且第一控制杆32通过电线与驱动电机23电性连接,第二控制台31通过电线与第一驱动装置3电性连接,驾驶舱30下方通过安装柱焊接固定有第二爬梯34,绞盘35左侧与第一钢丝绳36右侧固定连接,且绞盘35右侧与第二钢丝绳37右侧固定连接,第一钢丝绳36和第二钢丝绳37分别缠绕于绞盘35左侧和右侧表面,辊轴38贯穿绞盘35安装于安装座29内部,输出电机39输出端与辊轴38左侧固定连接,且输出电机39通过六角螺栓固定于安装座29左侧,输出电机39通过电线与第二控制杆33电性连接,吊架40顶端右侧焊接固定有第二铰链41,且吊架40左侧通过连接销安装有导轮42,吊架40右侧通过连接销与第一铰链27活动连接,第一钢丝绳36左侧缠绕第二铰链41与第二铰链41固定连接,第二钢丝37左侧贯穿导轮42,且第二钢丝37左侧下方焊接固定有承重块43,通过护栏26将站于安装体25上的人员进行保护处理,从而通过护栏26为操作员上驾驶舱30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拉力和支撑力,避免操作员通过第一爬梯28攀登于安装体25顶端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支撑力和拉力从而造成操作员攀登困难的情况。

如图6所示,用于船舶夹取的夹船装置44固定于承重块43正下方,且夹船装置44包括有安装框4401、第二液压缸4402、夹杆4403、压缩弹簧4404、连接板4405和橡胶垫4406,安装框4401顶端与承重块43底部焊接固定,第二液压缸4402输出端贯穿安装框4401左侧外壁延伸与安装框4401内部,且第二液压缸4402通过固定螺栓固定于安装框4401左侧,夹杆4403右侧与压缩弹簧4404左侧固定连接,夹杆4403形状呈“L”形,这样不仅方便夹杆4403顶端与第二液压缸4402输出端之间的固定连接处理,从而通过夹杆4403底部贯穿船舶底部与船舶底部进行相切处理,同时可以快速的将船舶进行吊装处理,这样不仅缩短整体矫正时间还提高整体船舶吊装和移动效率,压缩弹簧4404右侧与连接板4405左侧固定连接,连接板4405右侧镶嵌固定有橡胶垫4406,压缩弹簧4404、连接板4405和橡胶垫4406构成压缩机构,且压缩机构压缩距离范围为0-20cm,通过小型船舶挤压连接板4405,从而通过连接板4405挤压压缩弹簧4404,从而增加船舶与夹杆4403之间的张力和挤压力,避免夹杆4403上下移动过程中夹杆4403与船舶存在连接缝隙依次造成船舶于夹杆4403之间出现晃动情况,这样不仅容易损坏船舶还造成整体船舶吊装过程中存在船舶掉落的安全隐患,并且整体压缩机构最大压缩距离为20cm,当处于最大压缩距离时此时压缩弹簧4404与船舶之间的挤压力和反弹力最大,从而保障夹杆4403上下移动过程中夹杆4403与船舶处于稳定状态,橡胶垫4406设置有2个,且橡胶垫4406关于安装框4401中心线对称设置,通过橡胶垫4406将船舶与连接板4405和夹杆4403之间进行隔离处理,避免船舶两侧直接与连接板4405和夹杆4403接触,造成船舶两侧出现划痕和刮花的情况,依次增加船舶两侧维修和修复成本,并且橡胶垫4406设置有两个是保持与舶两侧接触的对称性和美观性,依次体现橡胶垫4406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夹杆4403顶端与第二液压缸4402输出端焊接固定,第二液压缸4402通过电线与第二控制台31电性连接,第二液压缸4402、夹杆4403、压缩弹簧4404、连接板4405和橡胶垫4406构成伸缩机构,且伸缩机构伸缩距离范围为0-200cm,通过第二液压缸4402相对运动从而将需要移动的小型船舶进行夹住处理,这样不仅避免需要采用连接绳和其它辅助连接设备将整体船舶进行包裹或者缠绕固定再次将船舶进行吊装处理,同时缩短整体船舶移动吊装效率,还避免船舶放置于深水区时再次将缠绕与表面的连接绳或者辅助连接设备进行拆卸处理,这样不仅增加整体工作时间还降低整体工作效率,并且整体伸缩机构相对移动距离区间为200cm,最大移动距离区间为整体船舶横向长度,如果船舶横向长度超出伸缩机构最大相对移动距离就造成整体伸缩机构无法将船舶进行夹住吊装处理。

工作原理:在使用船舶用移动小吊杆设备,操作者通过船体1蹬于夹板6上,接着操作者通过夹板6移动于船舱14内部,接着操作者通过船舱14内部第一控制台15上按钮启动第一驱动装置3,此时整体船体1处于待机状态,同时操作者通过手动握住舵轮17施加一定的旋转力,舵轮17带动传动杆16运动,并且传动杆16通过转向装置4带动驱动轮2运动,接着再次手动按压第一控制台15上按钮此时驱动轮2带动船体1于相应方向运动,当船体1移动于相应位置时此时另一名操作者通过第一爬梯28攀登于安装体25上,并且另一名操作者通过第一爬梯28蹬于安装体25上过程中通过护栏26进行辅助攀登处理,当另一名操作者达到安装体25上时再次通过第二爬梯34攀登于驾驶舱30内部,当另一名操作者攀登于驾驶舱30内部时,另一名操作者通过第二控制台31上按钮启动相应设备,接着另一名操作者通过手动握住第一控制杆32启动驱动电机23,驱动电机23工作过程中带动行星齿轮24向左侧运动,行星齿轮24运动过程中带动内齿轮20同向运动,内齿轮20运动过程中带动第一轴承19内环于底盘18左侧运动,同时驱动电机23带动底盘罩21同向运动,底盘罩21带动第二轴承22外环同向运动,并且底盘罩21带动安装体25同向运动,安装体25带动吊架40同向运动,当另一名操作者通过驾驶舱30观察吊架40左侧与船舶处于垂直方向时通过第一控制杆32停止驱动电机23工作,依次手动握住第二控制杆33,第二控制杆33启动输出电机39工作,输出电机39工作过程中带动辊轴38于安装座29内部旋转运动,辊轴38运动过程中带动绞盘35运动,绞盘35运动过程中对第一钢丝绳36和第二钢丝绳37进行下放处理,第一钢丝绳36向下运动过程中带动第二铰链41同向运动,第二铰链41运动过程中带动吊架40同向运动,吊架40向下运动过程中吊架40右侧与第一铰链27相对运动,同时吊架40向下运动过程中吊架40左侧带动导轮42同向运动,第二钢丝绳37向下运动过程中带动承重块43同向运动,承重块43向下运动过程中带动安装框4401同向运动,安装框4401带动第二液压缸4402同向运动,第二液压缸4402带动夹杆4403同向运动,当夹杆4403移动于水域时通过第二控制杆33停止输出电机39工作,依次通过第二控制台31上按钮启动第二液压缸4402带动夹杆4403于安装框4401中心线方向运动,夹杆4403运动过程中带动压缩弹簧4404同向运动,当船舶两侧与橡胶垫4406接触时,此时橡胶垫4406受夹杆4403的移动力带动连接板4405向夹杆4403右侧方向移动,连接板4405移动过程中挤压压缩弹簧4404,当通过操作者眼睛观察夹杆4403底部接触时通知另一操作者停止工作,此时另一操作者通过第二控制台31上按钮停止第二液压缸4402工作,再次通过第二控制杆33启动输出电机39工作,输出电机39工作过程中带动辊轴38于安装座29内部旋转运动,辊轴38运动过程中带动绞盘35运动,绞盘35运动过程中对第一钢丝绳36和第二钢丝绳37进行缠绕处理,第一钢丝绳36向上运动过程中带动第二铰链41同向运动,第二铰链41运动过程中带动吊架40同向运动,吊架40向上运动过程中吊架40右侧与第一铰链27相对运动,同时吊架40向上运动过程中吊架40左侧带动导轮42同向运动,第二钢丝绳37向上运动过程中带动承重块43同向运动,承重块43向上运动过程中带动安装框4401同向运动,安装框4401带动第二液压缸4402同向运动,第二液压缸4402带动夹杆4403同向运动,当夹杆4403带动船舶移动于浅水域时通过第二控制杆33停止输出电机39工作,并且再次通过第一控制杆32启动驱动电机23,驱动电机23工作过程中带动行星齿轮24向右侧运动,行星齿轮24运动过程中带动内齿轮20同向运动,内齿轮20运动过程中带动第一轴承19内环于底盘18右侧运动,同时驱动电机23带动底盘罩21同向运动,底盘罩21带动第二轴承22外环同向运动,并且底盘罩21带动安装体25同向运动,安装体25带动吊架40同向运动,当另一名操作者通过驾驶舱30观察吊架40左侧与船体1左侧处于垂直方向时通过第一控制杆32停止驱动电机23工作,此时船舱14内部的操作者通过舵轮17驱动船体1向深水区运动,并且船体1运动过程中通过第一控制台15按钮启动第一液压缸13,第一液压缸13工作过程中带动安装板10向下运动,安装板10向下运动过程中带动连接板9和连接件11同向运动,连接板9向下运动过程中带动滑块8同向运动,连接件11向下运动过程中带动桨叶12同向运动,并且滑块8向下运动过程中与滑轨7相对运动,当船体1移动于水面时再次通过第一控制台15停止驱动轮2工作,依次通过第一控制台15上按钮启动桨叶12工作将船体1移动于深水区,当船体1移动于深水区后重复以上步骤和工序将船舶放置于深水区水面上,当船舶吊装完毕后再次重复以上步骤和工序将船体1移动于放置位置既可,这就完成整个操作,且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发明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内容的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