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插秧机用载苗台及应用其的插秧机

一种插秧机用载苗台及应用其的插秧机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秧机用载苗台以应用其的插秧机,包括:载苗板,具有至少一个秧苗放置区,秧苗放置区的前方具有取秧区,取秧区沿横向分为第一取秧区和第二取秧区,第一取秧区具有第一取秧位,第二取秧区具有第二取秧位;至少在第一取秧位与第二取秧位之间设有传送带组件,包括传送带以及传动机构,传送带沿载苗板的横向延伸布置,能循环往复转动设于传动机构上,从而带动从载苗板移送到传送带上的秧苗毯沿横向进行传送。无需对秧苗毯进行分割,减少了对秧苗的根部及茎部的损害;传送带组件可带动最后一排分离后的秧苗块实现左右移动,供插植臂取秧使用,避免了每块苗毯最后一排秧苗没有全部取秧导致秧苗堆积从而引起插秧异常的问题。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26141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宁波中禾领科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0601875.7

  • 发明设计人 史波杰;

    申请日2021-05-31

  • 分类号A01C11/00(20060101);

  • 代理机构33102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姚娟英;武支才

  • 地址 315000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新大路1069号47幢1号224室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2:16:29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插秧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插秧机用载苗台及应用其的插秧机。

背景技术

目前宽窄行插秧方法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是窄行距与宽行距间隔栽培的一种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该栽培方式既能保证单位面积上的穴数合理,又具有植株群体分布合理,通风透光性能好,光合作用率高等优点,因此单产水平较高,是高产攻关常选择的栽培方式之一。

为了适应这种农艺的要求,申请号为CN201720078624.4(授权公告号为CN206564811U)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斜齿轮传动宽窄行插秧机分插机构,其在结构相同的左、右齿轮盒内分别设置一套交错轴斜齿轮传动,行星轮与中间倾斜齿轮为一对啮合的交错轴斜齿轮,使行星轴与齿轮盒倾斜,从而使固结于行星轴的栽植臂与齿轮盒倾斜;栽植臂秧针的运动平面不再与齿轮盒的回转平面平行,而是作空间运动,形成空间插秧工作轨迹;秧针从秧门取秧位置运动到推秧点位置,秧针尖点产生横向位移,即垂直于机器前进方向的位移,使秧苗入土点相对取秧位置有横向左移或右移,在现有的秧门等距分布前提下使得插秧行距形成农艺要求的宽窄行相间分布。这种结构适用现有等距插秧的插秧机的苗台,就可以实现宽窄行插秧,但这种结构如果秧针尖点产生的横向位移过大,即秧针的倾斜角度过大,就会使得秧针在取秧时对秧苗的伤害过大;如果秧针尖点产生的横向位移过小,即秧针的倾斜角度过小,就会使得行距变化很小,达不到宽窄行插秧的农艺目的。

又如,申请号为CN201720078624.4(授权公告号为)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一种单毯苗双插插秧机》,包括车体、苗台以及插植机构,所述的苗台包括若干个苗板,所述每个苗板对应设有两个取秧位,每个取秧位对应设有一个回转箱,每个所述的苗板后侧设有一个毯苗分割器,苗板的下端中部设有毯苗分隔板,苗台处于最右侧时,苗板对应的两个取秧位分别处于苗板的最前端和毯苗分隔板的右侧。在插秧过程中,启动驱动机构,转动刀盘,刀片在旋转过程中露出苗板部分切割毯苗,在毯苗继续向下移动的过程中,毯苗分隔板对切割完后的毯苗形成分隔,并达到对其两侧的秧苗的约束作用。切割后的毯苗在下移过程中,其两侧的泥土会相互粘接,毯苗分隔板上的切割刃对毯苗具有进一步的切割作用。

但上述通过切割、分隔方式的插秧机(载苗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具有一定的不足,首先,采用切割方式对秧苗毯进行分隔,不仅容易造成秧苗根部损伤,并且,由于秧苗毯难以避免存在厚度不均问题,而毯苗分割器的刀片高度则一定,在刀片高度相对较低情况下,容易造成秧苗毯分隔不彻底,即不能将秧苗毯完全切开分离,在刀片高度高出秧苗毯的根部厚度的情况下,又容易造成秧苗的苗茎部损伤。其次,如果前期放置的秧苗毯出现偏移问题(未能放正),容易造成切割后秧苗毯左右分布不均,容易导致缺苗、卡苗、堆苗等异常,影响正常插秧。再者,秧苗毯的前部分经切割后的左右两部分是处于分离状态,且位于载苗台的前部的导轨(导轨是固定不动的)上,由于秧苗毯的后部分未被切割,而与前部分粘连在一起,所以在秧苗毯的后部分左右移动时(由载苗台的横向输送机构带动),会带动秧苗毯分隔后的前部分进行移动,以供插植机构依次进行取秧,实现单毯苗双插的目的,但是,申请人发现,随着插秧过程进行,在秧苗毯逐渐变小直至剩最后一排的秧苗时,由于最后一排的秧苗被分隔后移送至前部的导轨上后是完全分离的两部分(可以是由插植臂在中部取苗后而分离),而分离后的两部分秧苗中位于横向传送方向的前方的那部分秧苗是不能在载苗台的横向输送机构带动下实现左右移动的,这就会造成秧苗毯最后一排秧苗不能被全部取秧而引起插秧异常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不易造成秧苗损伤的插秧机用载苗台。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有避免插秧过程中出现相邻两行缺苗问题的插秧机用载苗台。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有避免秧苗毯最后一排秧苗不能被全部取秧而出现插秧异常问题的插秧机用载苗台。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四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应用上述插秧机用载苗台的插秧机。

本发明解决第一个技术问题、第二个技术问题、第三个技术问题中任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插秧机用载苗台,包括:

载苗板,具有至少一个秧苗放置区,所述秧苗放置区用于放置秧苗毯,在每个秧苗放置区的前方具有取秧区,所述取秧区沿横向划分为至少两个子取秧区域,相邻的两个子取秧区域分别为第一取秧区和第二取秧区,所述第一取秧区具有第一取秧位,所述第二取秧区具有第二取秧位;

秧苗纵向输送装置,设于所述载苗板上,用于将放置于所述载苗板上的秧苗自后向前输送;

秧苗横向输送装置,作用于所述的载苗板,带动载苗板横向往复移动;

至少在所述第一取秧位与第二取秧位之间设有传送带组件,所述传送带组件包括传送带以及传动机构,所述传送带沿所述载苗板的横向延伸布置,所述传送带能循环往复转动设于所述的传动机构上,从而带动从所述载苗板移送到所述传送带上的秧苗毯沿横向传送至所述第一取秧位或第二取秧位。

为了减少驱动装置的数量,减低成本考虑,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秧苗横向输送装置联动,从而使所述载苗板与所述传送带同步移动。当然,可以想到的是,传送带的传送也可以是与秧苗横向输送装置相独立的驱动装置来驱动,如可以采用电机与传送带组件的传动机构连接。

传动机构可以采用诸如齿轮传动结构、蜗轮蜗杆传动结构等各种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但,为了与秧苗横向输送装置更好地匹配,简化传动机构考虑,所述传动机构包括:

齿条,设于所述载苗板上,并沿载苗板的横向延伸布置,且能随所述载苗板一起移动;

齿轮箱,其动力输入端与所述齿条传动连接;

滚轴,具有两个,相互间隔设置,并供所述传送带绕制其上,其中一个滚轴与所述齿轮箱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齿轮箱包括箱体以及设有所述箱体内的齿轮组件,所述齿轮组件包括第一传动轴、直齿轮、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所述直齿轮同轴连接在所述第一传动轴的第一端,并与所述齿条啮合,所述第一锥齿轮同轴连接在所述第一传动轴的第二端,所述第二锥齿轮同轴连接在其中一个所述滚轴上,所述第一锥齿轮与所述第二锥齿轮啮合。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载苗板的前侧还设有沿所述载苗板的横向延伸布置、用于承接自所述载苗板移送过来的秧苗的导轨,所述载苗板横向往复滑动设于所述导轨上,所述导轨上对应于每个所述秧苗放置区均具有安装缺口,每个所述取秧区沿横向划分为两个子取秧区域,每个所述安装缺口中设有一个所述传送带组件,所述传送带组件的左右两侧与所述导轨之间均具有间隙,该两处间隙分别构成了供插秧机上的相对的两个插植臂进行取秧的第一取秧口和第二取秧口,所述第一取秧口即为所述的第一取秧位,所述第二取秧口即为所述的第二取秧位;或者,

在所述载苗板的前侧还设有沿所述载苗板的横向延伸布置、用于承接自所述载苗板移送过来的秧苗的导轨,所述载苗板横向往复滑动设于所述导轨上,所述导轨上对应于每个所述秧苗放置区均具有安装缺口,每个所述取秧区沿横向划分为至少三个子取秧区域,每个所述安装缺口中设有至少两个所述传送带组件,各所述传送带组件沿所述载苗板的横向依次间隔布置,且朝同一方向传送,任意相邻的两个传送带组件之间具有间隙,最左侧所述传送带组件的左侧与所述导轨之间以及最右侧所述传送带组件的右侧与所述导轨之间也均具有间隙,任意相邻的两处间隙分别构成了供插秧机上的相对的两个插植臂进行取秧的第一取秧口和第二取秧口,所述第一取秧口即为所述的第一取秧位,所述第二取秧口即为所述的第二取秧位。

为了将所述导轨上的秧苗向取秧口转移,所述载苗板的前部两侧均具有向前延伸的挡板,两个所述挡板用于将移送至所述导轨上的秧苗朝向所述第一取秧口或所述第二取秧口推送。当秧苗毯的前部区域的秧苗或插秧过程中剩余的最后一排的秧苗移送在导轨上后,挡板可抵挡在秧苗块的一侧,在载苗板横向移动时,会带动挡板一起移动,从而将移送至所述导轨上的秧苗随载苗板一起移动而向第一取秧口或第二取秧口推送。

作为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每个取秧区具有两个子取秧区域,在每个取秧区设有三个传送带组件,三个所述传送带组件沿所述载苗板的横向依次间隔布置,且朝同一方向传送,与第一取秧区对应的相邻的两个所述传送带组件之间限定出所述的第一取秧口,与第二取秧区对应的相邻两个所述传送带组件之间限定出所述的第二取秧口,所述第一取秧口构成了所述的第一取秧位,所述第二取秧口构成了所述的第二取秧位。

本发明解决第四个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应用上述插秧机用载苗台的插秧机,包括插秧机机体,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载苗台设于所述插秧机机体上,且自后而前向下倾斜。

为了能有效避免插秧机机体(浮船)出现倾斜的问题,使其不受水田硬底层凹凸不平的干扰能在田面保持水平状态,进而保证插秧深浅一致,插秧机还包括前车轮、后车架以及后车轮,所述插秧机机体上具有横向延伸的支撑轴,所述前车轮的中心相对所述支撑轴向后偏移一定距离,并能以所述支撑轴为转动中心上下摆动,所述后车轮设于所述后车架上,用于支撑后车架,所述后车架的前部以能相对所述插秧机机体上下摆动的方式转动连接在所述插秧机机体上,且所述后车架相对所述插秧机机体的摆动的转动轴线与所述支撑轴同轴。

作为改进,还包括设于所述插秧机机体上的车轮驱动机构,所述车轮驱动机构包括动力主体、横向延伸的第二传动轴以及两个传动箱,所述动力主体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第二传动轴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轴位于所述支撑轴内,所述传动箱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前车轮传动连接,所述传动箱的动力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传动连接,并能相对所述支撑轴上下摆动,所述支撑轴的两端均设有能相对支撑轴转动的轴套,对应地,所述后车架具有向前延伸的两个连接臂,各所述连接臂分别通过与各自对应的所述轴套与所述支撑轴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本发明中的载苗台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毯苗分割器及毯苗分割板的结构,无需对秧苗毯进行分割,减少了对秧苗毯的根部及茎部的损害。另一方面,在载苗板的第一取秧区设有传送带组件,该传送带组件的传送带是沿载苗板的横向延伸布置,用于承接从载苗板上移送过来的秧苗,在秧苗毯初始被取秧过程中,传送带可同步动作,带动秧苗毯的前部的秧苗沿传送带横向移动,随着插秧过程进行,在秧苗毯逐渐变小直至剩最后一排的秧苗时,在插植臂从最后一排的秧苗块的中部取苗后,秧苗块会分离成左右两部分,而位于横向传送方向的前方的那部分秧苗恰好位于传送带上,传送带可带动该部分秧苗块向左或向右移动至对应的取秧位,以供插植臂取秧使用,避免了每块苗毯最后一排秧苗没有全部取秧导致秧苗堆积从而引起插秧异常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载苗台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示出有插植臂);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载苗台的主视图(示出有插植臂);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传送带组件的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传送带组件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A-A处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插秧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插秧机的另一视图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由于本发明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比如“上”、“下”并不一定被限定为与重力方向相反或一致的方向。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参见图1-图7,插秧机一般包括插秧机机体10、载苗台30、插秧装置以及行走轮装置。行走轮装置用于带动插秧机整体移动。载苗台30设置在插秧机机体10上,且自插秧机机体10的后部向插秧机机体10的前部向下倾斜,详见图6中所示出的简易乘坐式插秧机。载苗台30上具有秧苗传送装置,秧苗传送装置通常包括秧苗纵向输送装置(未示出)以及秧苗横向输送装置(未示出),其中,秧苗纵向输送装置用于将放置于载苗板31上的秧苗自后向前(此“自后向前”的“后”是指载苗板31的高位区域,“前”指载苗板31的低位区域)输送,秧苗横向输送装置用于带动载苗板31横向往复移动,从而供位于载苗台前方的插秧装置进行取秧。上述插秧机结构以及工作原理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赘述。

参见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插秧机用载苗台30包括载苗板31,具体地,载苗板31上具有至少一个秧苗放置区310,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秧苗放置区310有多个,该多个秧苗放置区310沿横向间隔地分布、且沿纵向延伸,即,秧苗放置区310为长条形,秧苗毯可放置在秧苗放置区310,并在秧苗纵向输送装置的带动下向前传送。参见图1,示出了4个秧苗放置区310,相邻的两个秧苗放置区310间隔一定间距,由此在插秧完成后形成了宽窄行秧苗的宽行距。每个秧苗放置区310的前方具有取秧区,取秧区沿横向划分为至少两个子取秧区域,相邻的两个子取秧区域分别为第一取秧区311和第二取秧区312。继续参见图2,其示出了载苗板31自右向左移动过程中的示意图,其中,在该图示中,第一取秧区311位于左侧,第二取秧区312位于右侧的,第一取秧区311与位于左侧的插植臂60对应,第二取秧区312与位于右侧的插植臂60对应。

与上述4个秧苗放置区310相对应,插秧装置的插植臂也有4组,每组插植臂有两个,两个插植臂相对布置,并间隔一定距离。两个插植臂分别与第一取秧区311和第二取秧区312相对应。具体地,以图2所示状态(自右向左移动,参见图2中实线箭头所示方向)为例,一组插植臂中的左侧的插植臂是从秧苗毯的最左侧开始取秧,右侧的插植臂是从秧苗毯的中部开始取秧。同理,在载苗台31反向移动过程中(即自左向右移动,参见图2中虚线箭头所示方向),一组插植臂中的右侧插植臂从秧苗毯的最右侧开始取秧,左侧的插植臂是从秧苗毯的中部开始取秧。

参见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取秧区311具有第一取秧位,第二取秧区312具有第二取秧位,在第一取秧位与第二取秧位之间设有传送带组件40。传送带组件40包括传送带41以及传动机构42,其中,传送带41沿载苗板31的横向延伸布置,传送带41能循环往复转动设于传动机构42上,从而带动从载苗板31移送到传送带41上的秧苗毯沿横向进行传送。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在载苗板31的前侧还设有沿载苗板31的横向延伸布置的导轨50,载苗板31可往复滑动设于导轨50上。导轨50上对应于每个秧苗放置区310均具有安装缺口500,每个取秧区沿横向划分为两个子取秧区域。具体地,每个安装缺口500中设有一个传送带组件40,传送带组件40的左右两侧与导轨50之间均具有间隙,该两处间隙分别构成了供插秧机上的相对的两个插植臂60进行取秧的第一取秧口51和第二取秧口52,其中,第一取秧口51构成了上述的第一取秧位,第二取秧口52构成了上述的第二取秧位。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传送带41与两个导轨50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从而共同构成了用于承接从载苗板31移送过来的秧苗的“承接部件”,详见图1。

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载苗板31的前部两侧还均具有向前延伸的挡板424,该两个挡板424均延伸至与前方的导轨50所在位置,其中,一个挡板424是位于第一取秧区311的左侧位置,另一个挡板424是位于第二取秧区312的右侧位置。在载苗板自右向左运行过程中,位于第二取秧区312的右侧位置的挡板424同样自右向左移动,从而将移送至右侧导轨50上的秧苗朝向第二取秧口52推送,同样地,在载苗板自左向右运行过程中,位于第一取秧区311的左侧位置的挡板424同样自左向右移动,从而将移送至左侧导轨50上的秧苗朝向第一取秧口51推送。与此同时,以图2所示状态为例,位于第一取秧口和第二取秧口之间的传送带41会同步动作,带动位于其上的秧苗毯的前部的秧苗横向滑动,随着插秧过程进行,在秧苗毯逐渐变小直至剩最后一排的秧苗时,在插植臂60(与第二取秧口52对应的插植臂)从最后一排的秧苗块的中部取苗后,秧苗块会分离成左右两部分,位于横向传送方向的后方(也是图2中所示的右侧)的那部分秧苗同样会在右侧挡板424的作用下,沿导轨50朝向第二取秧口52进行推送,而位于横向传送方向的前方(也是图2中所示的左侧)的那部分秧苗也恰好位于传送带41上,此时传送带可带动该部分秧苗块实现向第一取秧口51的传送,以供插植臂60取秧使用,由此避免了每块苗毯最后一排秧苗没有全部取秧导致秧苗堆积从而引起插秧异常的问题。

参见图3-图5,本实施例的传送带组件40的传动机构42与秧苗横向输送装置联动,从而使载苗板31与传送带41同步移动。具体地,传动机构42包括齿条421、齿轮箱422以及滚轴423,其中,齿条421设于载苗板31上,并沿载苗板31的横向延伸布置,且能随所述载苗板31一起移动。齿轮箱422设于导轨50上,齿轮箱422的动力输入端与齿条421传动连接。滚轴423具有两个,支撑在下述箱体4220上,且相互间隔设置,传送带41绕制其上,其中一个滚轴423与齿轮箱422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再具体地,齿轮箱422包括箱体4220以及设有箱体4220内的齿轮组件,其中,齿轮组件包括第一传动轴4221、直齿轮4222、第一锥齿轮4223和第二锥齿轮4224,直齿轮4222同轴连接在第一传动轴4221的第一端,并与齿条421啮合。第一锥齿轮4223同轴连接在第一传动轴4221的第二端,第二锥齿轮4224同轴连接在其中一个滚轴423的端部,第一锥齿轮4223与第二锥齿轮4224啮合。其中,第一传动轴4221以及滚轴423均可通过轴承4225件装配到箱体4220中,从而实现自由转动。在秧苗横向输送装置动作时,载苗板31可左右移动,从而带动齿条421左右移动,齿条421的移动会带动直齿轮4222及第一传动轴4221转动,进而通过第一锥齿轮4223和第二锥齿轮4224将扭矩传递至滚轴423,滚轴423的转动可实现传送带41的循环旋转。

作为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可将上述导轨的部分区域省去,而替换为传送带组件40,如在每个取秧区设有三个传送带组件40,三个传送带组件40沿载苗板31的横向依次间隔布置,且朝同一方向传送。三个传送带组件40的传动机构可均与载苗板的秧苗横向输送装置(也即载苗板31)联动。与第一取秧区311对应的相邻的两个传送带组件40之间限定出第一取秧口51,与第二取秧区312对应的相邻两个传送带组件40之间限定出第二取秧口52,第一取秧口51构成了第一取秧位,第二取秧口52构成了第二取秧位。秧苗纵向输送装置动作完成后,秧苗毯的前部秧苗是移位至前方对应相邻的两个传送带41上,在载苗板31横向移动时,该相邻的两个传送带组件40的传送带41会朝同一方向同步移动,从而分别带动移送至该两个传送带41上的秧苗朝向第一取秧口51和第二取秧口52进行推送。

本实施例的载苗台30可以应用于现有的各种插秧机,如乘坐式高速插秧机、简易乘坐式插秧机以及手扶步进式插秧机等。对于乘坐式高速插秧机,载苗台30可以是自插秧机机体10的前部向插秧机机体10的后部向下倾斜;对于简易乘坐式插秧机,载苗台30可以是自插秧机机体10的后部向插秧机机体10的前部向下倾斜。

参见图6及图7,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应用上述插秧机用载苗台的插秧机,该插秧机为简易乘坐式插秧机,具体是由手扶步进式插秧机改进而得,具体地,该插秧机包括插秧机机体10(即前车架)、前车轮16、浮船、车轮驱动机构、后车架20以及后车轮23。其中前车轮16连接在插秧机机体10上,用于支撑插秧机机体10。后车轮23连接在后车架20上,用于支撑后车架20。后车架20的前部与插秧机机体10连接,从而形成插秧机的整体框架结构。车轮驱动机构设于插秧机机体10上,并与前车轮16连接,从而驱动前车轮16转动。

参见图6,本实施例的前车轮16有两个,两个前车轮16左右并排设置。具体地,插秧机机体10上具有横向延伸的支撑轴12,本实施例中支撑轴12可以是由车轮驱动机构的动力主体11(具体在下文中说明)的箱体4220向左右两侧延伸出的套体。两个前车轮16的中心相对支撑轴12向后车轮23侧偏移一定距离,并能以支撑轴12为转动中心上下摆动。用于支撑后车架20的后车轮23可以有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本实施例的后车轮23优选为一个。

浮船包括位于插秧机机体10的中部的中浮船14以及位于左右两侧的侧浮船15。插秧机机体10搁置在上述中浮船14及左右两个侧浮船15上。车轮驱动机构包括动力主体11、横向延伸的第二传动轴(未示出)以及两个传动箱13。动力主体11设于插秧机机体10的前部,具体搁置在插秧机机体10的中浮船14上。第二传动轴位于上述的支撑轴12内,两个传动箱13连接在第二传动轴的两端。

参见图6,车轮驱动机构的动力主体11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二传动轴连接,从而带动第二传动轴绕自身轴线转动,传动箱13的动力输入端与第二传动轴传动连接,并能相对支撑轴12上下摆动,传动箱13的动力输出端与前车轮16传动连接。其中,本实施例的传动箱13相当于既能向前车轮16提供前行动力的传动机构42,又作为用于实现前车轮16与插秧机机体10相对升降的一个“摆动体”,这种传动箱13以及实现传动箱13摆动的结构均为现有技术,如申请号为CN97125505.9的《步行式插秧机的摆动体》公开了这种结构。

本实施例的后车架20具有两个向前延伸的连接臂21,对应地,支撑轴12的两端均设有能相对支撑轴12转动的轴套22,两个连接臂21的端部分别通过与各自对应的轴套22与支撑轴12连接。本实施例的轴套22能自由地上下摆动,可以想到的是,轴套22可以是与支撑轴12相连,也可以是与第二传动轴相连。优选地,两个连接臂21是架设在插秧机机体10的上方,具体地,连接臂21是在上方跨过苗箱板向前延伸,而后向下弯折与支撑轴12连接,由此,可避免后车架20的连接臂21与插秧机机体10的其他部件出现干涉问题。可以想到的是,两个连接臂21也可以是分别位于插秧机机体10的左右两侧。

本实施例的前车轮16是以支撑轴12为转动中心上下摆动地连接在插秧机机体10上,后车架20的前部是以能相对插秧机机体10上下摆动的方式转动连接在插秧机机体10上,其中,后车架20相对插秧机机体10的摆动的转动轴线与支撑轴12同轴。在插秧机驱动轮行驶在不平整的硬底层上时,尤其是硬底层的前后区域出现高度差时,由于后车架20(后车轮23)以及前车轮16均是以插秧机机体10的支撑轴12的轴线为转动中心进行摆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插秧机机体10(浮船)不会受到干涉而出现倾斜问题,进而使得插秧的深度能尽可能地保持一致,保证了插秧效果,提高了产量。

在以上实施例的基础上,对相关技术特征进行替换和改进便可得到其他实施例。如,每个取秧区沿横向划分为至少三个子取秧区,对应地,在导轨的每个安装缺口500中设有至少两个传送带组件40,各传送带组件40沿载苗板31的横向依次间隔布置,且朝同一方向传送,任意相邻的两个传送带组件40之间具有间隙,最左侧所述传送带组件40的左侧与所述导轨50之间以及最右侧传送带组件40的右侧与导轨50之间也均具有间隙,任意相邻的两处间隙分别构成了供插秧机上的相对的两个插植臂60进行取秧的第一取秧口51和第二取秧口52,第一取秧口51即为第一取秧位,第二取秧口52即为第二取秧位。再如,传送带组件40也可不与秧苗横向输送装置相联动,即传送带41的传送也可以是独立于秧苗横向输送装置之外的其他驱动装置来驱动,如可以采用独立的电机与传送带组件40的传动机构42连接。再如,传送带组件40的传动机构42也可以采用诸如齿轮传动结构、蜗轮蜗杆传动结构等各种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又如,在对秧苗毯进行初始取秧阶段,传送带41可不启动,即只起到“支撑部件”的作用,供位于其上的秧苗毯的前部的秧苗沿传送带41横向滑动,而随着取秧过程的进行,在秧苗毯剩于最后一排的秧苗时,传送带41开始启动,以带动分离开的那部分秧苗块向第一取秧口51或第二取秧口52进行传送。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