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组合物

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组合物

摘要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组合物。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组合物,其有效成分由化合物I和化合物II复配而成;其中化合物I为草酸二丙酮胺铜,化合物II为纳他霉素。本发明的组合物将化合物I和化合物II进行复配后,该组合物的活性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而是具有很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可以显著提高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降低防治成本。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20789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信阳农林学院;

    申请/专利号CN202110551623.8

  • 发明设计人 仝胜利;孙君艳;王春生;楚宗丽;

    申请日2020-01-08

  • 分类号A01N55/02(20060101);A01N43/90(20060101);A01N43/40(20060101);A01N43/16(20060101);A01N37/44(20060101);A01P3/00(20060101);

  • 代理机构11570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刘杰

  • 地址 464000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北环路1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2:10:19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组合物。

背景技术

铜制剂是最为古老的农用杀菌剂类型之一,其主要能快速破坏病原菌的蛋白酶而使病菌死亡,阻止孢子的生长和发芽,具有抗菌谱广、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传统无机铜制剂中铜的百分含量很高,长期大量使用会增加土壤中铜的积累。当土壤中铜含量超过一定限度会对植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不良影响。除了无机铜制剂之外,还有有机铜制剂,其含铜量低、对作物更加安全、更加无公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药研究所以秦岭链霉菌发酵液中分离出的杀菌活性成分二丙酮胺为原料,通过对其结构修饰把其改造成一种新型配合物草酸二丙酮胺铜。室内活性测定表明,草酸二丙酮胺铜对多种农业病原真菌和细菌表现出较好的生物活性,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

氟啶胺为2,6-二硝基苯胺类化合物,是保护性杀菌剂,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作用于ATP合成酶,在呼吸链的尾端解除氧化与磷酸化的关联,最大程度消耗电子传递积累的电化学势能。

井冈霉素是一种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具有较强的内吸性,易被菌体细胞吸收并在其内迅速传导,干扰和抑制菌体细胞生长和发育,从而起到杀菌作用。

纳他霉素是由纳他链霉菌受控发酵制得一种白色至乳白色的无臭无味的结晶粉末,通常以烯醇式结构存在。其作用机理是与真菌的麦角甾醇以及其他甾醇基团结合,阻遏麦角甾醇生物合成,从而使细胞膜畸变,最终导致渗漏,引起细胞死亡。

氰烯菌酯,是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创制的新型杀菌剂,具有高效、微毒、广谱、低残留、对环境友好的优点,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可有效抑制镰刀菌菌丝生长,影响分生孢子萌发速度,并使孢子萌发后芽管畸形,不能分裂成菌丝体。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谷类栽培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锈病和叶枯病时威胁小麦生产的重要真菌性病害,尤其是小麦赤霉病能够对小麦的产量造成毁灭性的损失,目前药剂防治是减轻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的关键。在药剂防治中,如何减缓抗性的产生是一个必须需要考虑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作用机理不同的两种或多种有效成分进行复配。发明人通过长期大量的试验发现,将作用机理不同的草酸二丙酮胺铜和氟啶胺、井冈霉素、纳他霉素和氰烯菌酯中的任意一种复配,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能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降低防治成本,且对作物安全。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组合物,该组合物可以克服单独使用草酸二丙酮胺铜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并不理想的问题;同时,该组合物还可以延缓小麦赤霉病病原菌对氟啶胺、井冈霉素、纳他霉素或氰烯菌酯的抗药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组合物,其有效成分由化合物I和化合物II复配而成;其中化合物I为草酸二丙酮胺铜,化合物II为纳他霉素和。

作为优选,所述纳他霉素和草酸二丙酮胺铜的质量比为1-25:10-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组合物将作用机理不用的化合物I和化合物II进行复配,该组合物的活性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而是复配后有效成分之间无交互抗性,具有很好的协同增效作用,与单剂相比可以显著提高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降低防治成本。

(2)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化合物I和化合物II作用机理不同,可以有效减缓小麦赤霉病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降低化合物I和化合物II单独使用时带来的抗药性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化合物I和化合物II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1.试验象:采自田间的小麦赤霉病病菌;

2.供试药剂:95%草酸二丙酮胺铜原药(实验室自制)、98%氟啶胺原药(市售)、99%井冈霉素原药(市售)、95%纳他霉素原药(市售)和95%氰烯菌酯原药(市售)

3.药剂配制:将原药用丙酮溶解,用0.1%吐温-80稀释分别配制单剂母液,设置多组配比,各单剂及每组配比混剂均按等比方法设置5-6个梯度质量浓度,备用;

4.药剂处理:先在无菌的条件下将预先融化的PDA培养基9mL加入无菌锥形瓶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药液1mL,分别加入上述锥形瓶中,充分摇均。然后等量倒入4个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制成含药平板,同时设只含乙醇和0.1%吐温-80的空白对照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

5.接种培养:在无菌的条件下,用直径为4mm的灭菌打孔器在小麦赤霉病病原菌菌落边缘打孔,制成直径为4mm的菌饼;用接种器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上,盖上皿盖后置于25℃的培养箱中培养。

6.调查分析:待空白对照菌落的直径达培养皿直径的2/3以上时,用卡尺测量菌落直径,每个菌落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直径各一次,取其平均值,以此计算各处理的菌丝生长抑制率,用DPS软件对药剂浓度对数值和菌丝生长抑制率值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各处理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运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

菌落增长直径=D

菌丝生长抑制率(%)=[(D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按照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实验结果见表1-4。

表1氟啶胺和草酸二丙酮胺铜复配对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由表1可知,氟啶胺和草酸二丙酮胺铜在质量比为1-30:15-1范围内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即氟啶胺和草酸二丙酮胺铜复配后对小麦赤霉病病菌的生物活性表现为增效作用。

表2井冈霉素和草酸二丙酮胺铜复配对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由表2可知,井冈霉素和草酸二丙酮胺铜在质量比为1-15:9-1范围内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即井冈霉素和草酸二丙酮胺铜复配后对小麦赤霉病病菌的生物活性表现为增效作用。

表3纳他霉素和草酸二丙酮胺铜复配对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由表3可知,纳他霉素和草酸二丙酮胺铜在质量比为1-25:10-1范围内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即纳他霉素和草酸二丙酮胺铜复配后对小麦赤霉病病菌的生物活性表现为增效作用。

表4氟啶胺和草酸二丙酮胺铜复配对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由表4可知,氰烯菌酯和草酸二丙酮胺铜在质量比为1-9:9-1范围内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即氰烯菌酯和草酸二丙酮胺铜复配后对小麦赤霉病病菌的生物活性表现为增效作用。

综上可以看出,将作用机理不同的草酸二丙酮胺铜和氟啶胺、井冈霉素、纳他霉素和氰烯菌酯中的任意一种活性成分以一定质量比进行复配时,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能够显著提高防治效果,以此可以减少用药量,从而降低防治成本。

前述对本发明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发明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