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人工修复湫洼湿地的方法

一种人工修复湫洼湿地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修复湫洼湿地的方法,涉及人工湿地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通过微地形塑造、水系组织和植物配置,实现湫洼湿地的人工修复,包括以下步骤:S1、微地形塑造,在坡地坡脚区域开挖多个大小不同的洼地;S2、水系组织,以坡面地下水出水和外部给水模拟地下水两个部分组成水系组织;采用外部的给水管网和与给水网管连接的微管构成外部给水模拟地下水部分;S3、植物配置,将场地现状植被进行保留和优化,对湫洼湿地周边的入侵植物进行清理,在洼地内种植湿生植物。本发明的方法采用微管多点出水的形式模拟地下出水,以简单、低成本的方式实现湫洼湿地的人工修复,能够为湫洼湿地的保护修复与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著录项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工湿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人工修复湫洼湿地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决议草案中提到“认识到湿地名录忽略了面积小于8hm

湫洼湿地是由“seep wetland”翻译而来,是一种新型小微湿地类型,目前在国内还未正式命名。湫洼湿地多存在于丘区坡地的坡脚低洼处,有着水源涵养、微气候调节、丰富生物多样性等多样化的生态功能。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湫洼湿地由于体量微小,湿地特征不明显,常被忽视和破坏,因此,本发明旨在设计一种人工修复湫洼湿地的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工修复湫洼湿地的方法,针对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通过采用微管多点出水的形式模拟地下出水,以简单、低成本的方式实现湫洼湿地的人工修复,能够为湫洼湿地的保护修复与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人工修复湫洼湿地的方法,通过微地形塑造、水系组织和植物配置,实现湫洼湿地的人工修复,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微地形塑造,在坡地坡脚区域根据现状地形,开挖多个大小不同的洼地,实现对现状地形进行局部微地形塑造;

S2、水系组织,通过坡面地下水出水和外部给水模拟地下水两个部分组成水系组织,其中,将天然降雨经自然下渗后于坡面土壤下层实现自然汇集,然后于坡脚多点渗出,形成坡面地下出水;采用外部的给水管网和与给水网管连接的微管构成外部给水模拟地下水部分,微管以外径20-40mm的PE管串联形成,且微管连接至洼地的侧壁和底部;

S3、植物配置,将场地现状植被进行保留和优化,对湫洼湿地周边的入侵植物进行清理,同时,在洼地内种植湿生植物引导植被的自然演替和优化。

进一步地,步骤S3中在洼地内种植少量湿生植物的种植面积小于等于洼地总面积的1/3。

进一步地,步骤S3中所述的湿生植物的选种为圆叶节节菜、马蹄金、问荆、鸭趾草、纸莎草或红蓼。

进一步地,步骤S1中所述的洼地的边缘呈自然蜿蜒形态,且多个洼地以串珠状相连或3-5个洼地为一组呈组团状分布。

进一步地,步骤S1中所述的洼地的开挖宽度为200-3000mm,开挖深度为50-200mm。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在坡地坡脚区域开挖的多个洼地,便于实现局部微地形塑造;同时,通过坡面地下水出水和外部给水模拟地下水两个部分组成水系组织,以坡面地下水出水作为雨水丰沛季节湫洼湿地的主要水源,并通过外部给水模拟地下水,在干旱季节对湫洼湿地进行少量补水,使湫洼湿地维持湿润状态;

2、本发明通过植物配置,便于引导洼地内植被的自然演替和优化;

3、本发明的方法采用微管多点出水的形式模拟湫洼湿地的地下出水,能够在干旱季节进行少量补水,使湫洼湿地维持湿润状态,且操作简单、成本低,从而便于实现湫洼湿地的人工修复,能为湫洼湿地的保护修复与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湫洼湿地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微地形塑造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微地形塑造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水系组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植物配置区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1至6,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一种人工修复湫洼湿地的方法,通过微地形塑造、水系组织和植物配置,实现湫洼湿地的人工修复,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微地形塑造,在坡地坡脚区域根据现状地形,开挖多个大小不同的洼地,实现对现状地形进行局部微地形塑造;

S2、水系组织,通过坡面地下水出水和外部给水模拟地下水两个部分组成水系组织,其中,将天然降雨经自然下渗后于坡面土壤下层实现自然汇集,然后于坡脚多点渗出,形成坡面地下出水;采用外部的给水管网和与给水网管连接的微管构成外部给水模拟地下水部分,微管以外径30mm的PE管串联形成,且微管连接至洼地的侧壁和底部;

S3、植物配置,将场地现状植被进行保留和优化,对湫洼湿地周边的入侵植物进行清理,同时,在洼地内种植湿生植物引导植被的自然演替和优化。

其中,步骤S3中在洼地内种植少量湿生植物的种植面积小于等于洼地总面积的1/3。

其中,步骤S3中的湿生植物的选种为圆叶节节菜、马蹄金、问荆、鸭趾草、纸莎草或红蓼。

其中,步骤S1中的洼地的边缘呈自然蜿蜒形态,且多个洼地以串珠状相连或3-5个洼地为一组呈组团状分布。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洼地以串珠状相连或3-5个洼地为一组呈组团状分布,能够使得多个洼地形成异质网络,凸显湫洼湿地的特征。

其中,步骤S1中的洼地的开挖宽度为200-3000mm,开挖深度为 50-200mm,且每个洼地内部的开挖深度都不相同。

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湫洼湿地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低洼的地形和地下出水,其中,现有的小微湿地人工修复技术在关于地下出水这一方面较为吃力。本发明根据现状地形,在坡地坡脚区域开挖的多个洼地,便于实现局部微地形塑造;此外,在水系组织方面,坡面地下水出水和外部给水模拟地下水两个部分组成水系组织,坡面地下水出水区为天然降雨经自然下渗后于坡面土壤下层实现自然汇集,最终于坡脚多点渗出,能够作为雨水丰沛季节湫洼湿地的主要水源,通过外部的给水网管和连接至洼地的侧壁和底部的微管,由洼地的侧壁和底部少量多点渗出,实现外部给水模拟地下水,能够在干旱季节对湫洼湿地进行少量补水,使湫洼湿地维持湿润状态;同时,通过植物配置,洼地内种植少量湿生植物,能够引导植被的自然演替和优化;本发明的方法操作简单且成本低,且能够实现湫洼湿地的人工修复,能为湫洼湿地的保护修复与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