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煤矿用大扭矩钻机装置和使用方法

煤矿用大扭矩钻机装置和使用方法

摘要

一种煤矿用大扭矩钻机装置和使用方法,包含有用于作为支撑载体的履带底盘(15)、设置在履带底盘(15)上的钻机本体、设置在履带底盘(15)和钻机本体上的阀门组(19),通过履带底盘(15),实现了钻机本体和阀门组(19)的安装,通过钻机本体,实现了钻孔作业,通过阀门组(19),实现了外连高压液体,因此释放了上装安装空间,满足了大扭矩钻孔的安装需要。

著录项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扭矩钻机装置和使用方法,尤其是一种煤矿用大扭矩钻机装置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钻机,是一套复杂的机器,它由机器、机组和机构组成,钻机是在勘探或矿产资源(含固体矿、液体矿、气体矿等)开发中,带动钻具向地下钻进,获取实物地质资料的机械设备,主要作用是带动钻具破碎孔底岩石,下入或提出在孔内的钻具,可用于钻取岩心、矿心、岩屑、气态样、液态样等,以探明地下地质和矿产资源等情况,因此钻机装置是一种重要的矿山装置,在现有的钻机装置中,还都是在具有动力液压装置的底盘上安装钻机,由于受到上装安装空间的局限,从而不能满足大扭矩钻孔的需要,

基于申请人的技术交底书、通过检索得到相近的专利文献和背景技术中现有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做出本发明的申请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客体是一种煤矿用大扭矩钻机装置,

本发明的客体是一种煤矿用大扭矩钻机装置使用方法。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煤矿用大扭矩钻机装置和使用方法,因此释放了上装安装空间,满足了大扭矩钻孔的安装需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煤矿用大扭矩钻机装置,包含有用于作为支撑载体的履带底盘、设置在履带底盘上的钻机本体、设置在履带底盘和钻机本体上的阀门组。

由于设计了履带底盘、钻机本体和阀门组,通过履带底盘,实现了钻机本体和阀门组的安装,通过钻机本体,实现了钻孔作业,通过阀门组,实现了外连高压液体,因此释放了上装安装空间,满足了大扭矩钻孔的安装需要。

本发明设计了,按照外接高压液体动力源的方式把履带底盘、钻机本体和阀门组相互联接。

本发明设计了,按照置放液压管道接口的方式把阀门组与履带底盘和钻机本体相互联接。

本发明设计了,钻机本体设置为包含有夹持器、滑架、调角油缸、动力头、调位装置和给进油缸。

以上四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与外接高压动力液体源进行对接,保证了功能部件的安装。

本发明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履带底盘和钻机本体之间,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履带副车架。

本发明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钻机本体上,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前顶支腿、前翻转架和后顶支腿。

本发明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第一附件装置上,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前支撑支腿、后支撑支腿和中间支撑支腿。

本发明设计了,还包含有第四附件装置并且第四附件装置设置在钻机本体上,第四附件装置设置为随车起重机。

本发明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五附件装置并且第五附件装置设置在第一附件装置和钻机本体之间,第五附件装置设置为支撑杆。

以上五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其它部件的集成安装。

本发明设计了,在履带底盘上设置有履带副车架,在履带副车架上分别设置有前支撑支腿、滑架、后支撑支腿、阀门组和中间支撑支腿并且在滑架与履带副车架之间分别设置有调角油缸和支撑杆,在滑架上分别设置有前翻转架、动力头和后顶支腿并且在动力头与滑架之间设置有给进油缸,在前翻转架上分别设置有前顶支腿和夹持器并且在动力头上分别设置有调位装置和随车起重机。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前顶支腿、前翻转架、夹持器、前支撑支腿、滑架、调角油缸、动力头、调位装置、给进油缸、随车起重机、后顶支腿、后支撑支腿、履带副车架、履带底盘、阀门组、中间支撑支腿和支撑杆,组成了本发明的基础技术方案,实现了大扭矩钻机的安装。

本发明设计了,履带底盘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履带副车架联接并且履带底盘的液压端口设置为与阀门组联接。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各种钻孔作业点的通过性。

本发明设计了,夹持器设置为包含有夹持器座、第一夹持器油缸、第一卡瓦、第一导向柱、第二夹持器油缸、第二卡瓦、第二导向柱、夹板和连接螺杆并且夹持器座的其中一个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一夹持器油缸的壳体联接,第一夹持器油缸的伸缩端头设置为与第一卡瓦的中间部联接并且第一导向柱的内端头设置为与第一卡瓦联接,第一导向柱的外端头设置为与夹持器座滑动式联接,夹持器座的其中另一个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二夹持器油缸的壳体联接,第二夹持器油缸的伸缩端头设置为与第二卡瓦的中间部联接并且第二导向柱的内端头设置为与第二卡瓦联接,第二导向柱的外端头设置为与夹持器座滑动式联接,连接螺杆设置为与夹持器座贯串式联接并且连接螺杆的下端头设置为与夹板螺纹式联接,夹持器座和夹板分别设置为与前翻转架夹持式联接并且夹持器座设置为π字形架状体,第一夹持器油缸和第二夹持器油缸分别设置为两节式伸缩缸并且第一夹持器油缸的液压端口部和第二夹持器油缸的液压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阀门组联接,第一卡瓦和第二卡瓦设置为弧形片状体并且第一导向柱和第二导向柱分别设置为圆形棒状体,夹板设置为具有螺纹孔的矩形片状体并且连接螺杆设置为六角螺栓,第一夹持器油缸的中心线、第一卡瓦的中心线、第二夹持器油缸的中心线和第二卡瓦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

本发明设计了,滑架设置为H字形架状体并且滑架的下端端面后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履带副车架联接,滑架的后端端面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给进油缸联接并且滑架的下端端面中间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调角油缸联接,滑架的上端端面前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前翻转架联接并且滑架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动力头滑动式联接,滑架的前端头侧面部设置为与支撑杆滑动式联接。

本发明设计了,调角油缸设置为两节式伸缩缸并且调角油缸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联接,调角油缸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滑架联接并且调角油缸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履带副车架联接。

本发明设计了,动力头设置为包含有机架和液压马达并且在液压马达和机架之间设置有调位装置,在机架的架部的其中一个侧面下端部设置有第一包容槽状体并且在架部的其中另一个侧面下端部设置有第二包容槽状体,在架部中设置有调位装置并且架部的右端端面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给进油缸联接,架部的后侧面部设置为与随车起重机联接并且第一包容槽状体和第二包容槽状体分别设置为与滑架联接,液压马达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联接并且架部设置为工字形架状体,第一包容槽状体和第二包容槽状体分别设置为U字形开口体。

本发明设计了,调位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导杆组、第二导杆组、第一浮动油缸和第二浮动油缸并且第一导杆组设置为包含有第一杆部和第二杆部,第二导杆组设置为包含有第三杆部和第四杆部并且第一杆部的端头、第二杆部的端头、第三杆部的端头和第四杆部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架部联接,第一杆部、第二杆部、第三杆部和第四杆部分别设置为与液压马达滑动式联接并且第一杆部、第二杆部、第三杆部和第四杆部分别设置为与液压马达的壳体呈间隙式分布,第一浮动油缸的其中一个端头和第二浮动油缸的其中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液压马达联接并且第一浮动油缸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和第二浮动油缸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架部联接,第一杆部、第二杆部、第三杆部和第四杆部分别设置为圆形棒状体并且第一导杆组和第二导杆组分别设置为沿架部的对角线分布,第一浮动油缸和第二浮动油缸分别设置为两节式伸缩缸并且第一浮动油缸的液压端口部和第二浮动油缸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联接。

本发明设计了,给进油缸设置为两节式伸缩缸并且给进油缸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联接,给进油缸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滑架联接并且给进油缸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动力头联接。

以上六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钻杆的大扭力输出、钻点位置校正、大推力进给。

本发明设计了,履带副车架设置为包含有托架、连接座、回转支撑和旋转接头并且托架设置为与回转支撑的外圈联接,托架的中间部设置为与旋转接头的上端头联接并且连接座设置为与回转支撑的齿轮圈联接,旋转接头的下端头和连接座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履带底盘联接并且托架的前端角部设置为与前支撑支腿联接,托架的后端角部设置为与后支撑支腿联接并且托架的中间部设置为与中间支撑支腿联接,托架的上端端面后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滑架联接并且托架的上端端面前部分别设置为与阀门组和支撑杆联接,托架和连接座分别设置为矩形框状体并且回转支撑设置为液压驱动式回转支撑,回转支撑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联接并且旋转接头设置为具有上端头和下端头相互转动的套装轴。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部件的整体安装,提高了与履带底盘之间的互换性能。

本发明设计了,前支撑支腿设置为液压支腿并且前支撑支腿的伸缩缸外壳设置为与履带副车架联接,前支撑支腿的支撑盘设置在履带副车架的下端端面部并且前支撑支腿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联接。

本发明设计了,中间支撑支腿设置为液压支腿并且中间支撑支腿的伸缩缸外壳设置为与履带副车架联接,中间支撑支腿的支撑盘设置在履带副车架的上端端面部并且中间支撑支腿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联接。

本发明设计了,后支撑支腿设置为具有两个液压支腿的组合体并且后支撑支腿的伸缩缸外壳设置为与履带副车架联接,后支撑支腿的其中一个支撑盘设置在履带副车架的上端端面部并且后支撑支腿的其中另一个支撑盘设置在履带副车架的下端端面部,后支撑支腿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联接。

以上三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对履带底盘的各种方位固定,提高了履带底盘的作业状态的稳定性能。

本发明设计了,前顶支腿设置为液压支腿并且前顶支腿的伸缩缸外壳设置为与前翻转架联接,前顶支腿的支撑盘设置在滑架的前端端面部并且前顶支腿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联接。

本发明设计了,前翻转架设置为H字形架状体并且前翻转架设置为与夹持器贯串式联接,前翻转架的后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滑架联接并且前翻转架的前端头设置为与前顶支腿联接。

本发明设计了,后顶支腿设置为液压支腿并且后顶支腿的伸缩缸外壳设置为与滑架联接,后顶支腿的支撑盘设置在滑架的前端端面部并且后顶支腿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联接。

以上三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钻杆的延伸支撑,提高了钻杆进行作业的稳定性能。

本发明设计了,支撑杆设置为包含有筒壳和导柱并且筒壳设置为与导柱套装式联接,筒壳设置为与滑架联接并且导柱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履带副车架联接,筒壳设置为具有圆形孔体的座状体并且导柱设置为T字形杆状体。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钻杆的延伸支撑的支腿式支撑。

本发明设计了,随车起重机设置为包含有横臂、伸缩臂、伸缩油缸、收放绳油缸、滑轮、钢丝绳、吊钩、立柱伸缩油缸、支撑架和支撑座并且支撑架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横臂联接,支撑架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立柱伸缩油缸的上端头联接并且立柱伸缩油缸的下端头设置为与支撑座联接,横臂设置为与伸缩臂容纳式联接并且伸缩臂设置为与收放绳油缸容纳式联接,伸缩油缸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横臂联接并且伸缩油缸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伸缩臂联接,收放绳油缸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伸缩臂联接并且收放绳油缸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钢丝绳的其中一个端头联接,钢丝绳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吊钩联接并且伸缩臂的外端头设置为与滑轮转动式联接,滑轮设置为与钢丝绳环绕式联接并且支撑座设置为与动力头联接,横臂和伸缩臂分别设置为矩形筒状体并且滑轮设置为周边侧面部具有凹槽体的盘状体,吊钩设置为起重机吊钩并且支撑架设置为双板耳座,支撑座设置为周边具有加强板的盘状体并且伸缩油缸、收放绳油缸和立柱伸缩油缸设置为两节式伸缩缸,伸缩油缸的液压端口部、收放绳油缸的液压端口部和立柱伸缩油缸的液压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阀门组联接。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在钻孔作业状态对起重作业的需要,提高了钻孔的效率。

本发明设计了,阀门组设置为具有液压阀门的集合体并且阀门组的壳体设置为与履带副车架联接,阀门组的输出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前顶支腿、夹持器、前支撑支腿、调角油缸、动力头、调位装置、给进油缸、随车起重机、后顶支腿、后支撑支腿、履带副车架、履带底盘和中间支撑支腿联接并且阀门组的输入端口部设置为与液压动力源联接。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液压端口的外接设置。

本发明设计了,履带底盘和阀门组与夹持器、滑架、调角油缸、动力头、调位装置和给进油缸设置为按照外置动力液压输入端口的方式分布并且履带底盘、阀门组、夹持器、滑架、调角油缸、动力头、调位装置和给进油缸与随车起重机设置为按照外挂起吊机的方式分布,履带底盘、阀门组、夹持器、滑架、调角油缸、动力头、调位装置和给进油缸与履带副车架设置为按照转动支撑的方式分布并且履带底盘、阀门组、夹持器、滑架、调角油缸、动力头、调位装置和给进油缸与前顶支腿、前翻转架、前支撑支腿、后顶支腿、后支撑支腿和中间支撑支腿设置为按照支腿固定位置的方式分布,履带底盘、阀门组、夹持器、滑架、调角油缸、动力头、调位装置和给进油缸与支撑杆设置为按照导向摆动运动的方式分布,前翻转架的中心线、夹持器的中心线、滑架的中心线、动力头的中心线、调位装置的中心线、给进油缸的中心线、履带副车架的中心线、履带底盘的中心线和阀门组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前顶支腿设置在前翻转架上,两个前支撑支腿、两个后顶支腿、两个后支撑支腿和两个中间支撑支腿分别设置在履带副车架上,两个调角油缸和两个支撑杆设置在滑架上,支撑座设置为与架部联接,导柱设置为与托架联接。

本发明设计了,阀门组中的操纵阀门设置为沿托架的周边分布。

本发明设计了,液压动力源包含有移动底盘、动力机、泵站、油箱、接盘嘴、冷却器和操纵台并且移动底盘的上端端面其中一侧左端部设置为与操纵台联接,移动底盘的上端端面其中一侧右端部设置为与油箱联接并且移动底盘的上端端面其中另一侧右端部设置为与接盘嘴联接,移动底盘的上端端面其中另一侧左端部设置为与冷却器联接并且移动底盘的上端端面其中另一侧中间部分别设置为与动力机、泵站联接,操纵台分别设置为与移动底盘和动力机联接并且动力机的端轴设置为与泵站的动力轴联接,接盘嘴设置为与泵站的输出端口部联接并且泵站的输入端口部和冷却器的输出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油箱连通,接盘嘴设置为与阀门组的输入端口部联接并且冷却器的输入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的输出端口部联接,移动底盘设置为履带底盘并且动力机设置为电机,泵站设置为液压动力泵并且油箱设置为矩形盒状体,接盘嘴设置为液压接头并且冷却器设置为风冷式散热器。

以上两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移动液压泵站的设置,满足大扭矩钻孔作业的动力需要。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煤矿用大扭矩钻机装置使用方法,其步骤是:由履带底盘实现了钻机本体和阀门组的安装,由钻机本体实现了钻孔作业,由阀门组实现了外连高压液体。

本发明设计了,其步骤是:把阀门组的输入端口部与液压动力源连通,通过阀门组,使履带底盘处于行驶状态,进入到钻孔作业区,当钻杆完成在钻孔作业区定位后,再使履带底盘处停止状态,

通过阀门组,使前支撑支腿处于伸长状态,前支撑支腿作用在钻孔作业区的地面上,使中间支撑支腿处于伸长状态,中间支撑支腿作用在钻孔作业区的顶壁上,使后支撑支腿处于伸长状态,后支撑支腿分别作用在钻孔作业区的地面和顶壁上,完成履带底盘在钻孔作业区的离地固定,

前翻转架在滑架上进行翻转,使前翻转架处于水平状态,把钻杆的钻柄通过三爪卡盘与液压马达的输出端轴连接,把钻杆的钻头放到第一卡瓦和第二卡瓦之间,通过阀门组,使第一夹持器油缸和第二夹持器油缸处于伸长状态,使第一导向柱和第二导向柱在夹持器座上进行运动,使第一卡瓦和第二卡瓦分别作用在钻杆上,从而完成对钻杆的安装,

通过阀门组,使回转支撑处于工作状态,带动托架进行旋转,实现对钻杆在钻孔作业区中进行全方位的角度调节,使调角油缸处于工作状态,使滑架在托架上进行摆动,导柱在筒壳中进行滑动,实现对钻杆在钻孔作业区中进行摆动角度调节,把钻杆的钻头与钻孔点进行对齐,使前顶支腿处于伸长状态,前顶支腿作用在钻孔作业面上,使后顶支腿处于伸长状态,后顶支腿作用在后支撑壁上,从而完成对钻杆的作业点定位,

通过阀门组,使液压马达、第一浮动油缸、第二浮动油缸和给进油缸处于工作状态,通过第一浮动油缸和第二浮动油缸,使液压马达在第一杆部、第二杆部、第三杆部和第四杆部上进行微量调节,实现对钻杆进行微量调节,通过给进油缸的伸长运动,使滑架在第一包容槽状体和第二包容槽状体中进行运动,实现对钻杆的进给作用,从而实现钻孔作业,

当完成钻孔作业后,通过阀门组,使给进油缸处于收缩状态后,再使前顶支腿、后顶支腿和调角油缸处于收缩状态,把滑架放置在托架上,

当吊钩与被起吊部件连接后,通过阀门组,通过伸缩油缸的伸长运动,带动伸缩臂在横臂中进行运动,通过立柱伸缩油缸的伸长运动,带动横臂进行升降运动,通过收放绳油缸的伸长运动,带动钢丝绳在滑轮上进行运动,实现对被起吊部件的提升运动,

当通过阀门组,使前支撑支腿、中间支撑支腿和后支撑支腿处于收缩状态,把履带底盘放置在钻孔作业区的地面上。

在本技术方案中,履带底盘和阀门组是基础部件,也是本发明的必要技术特征,前顶支腿、前翻转架、夹持器、前支撑支腿、滑架、调角油缸、动力头、调位装置、给进油缸、随车起重机、后顶支腿、后支撑支腿、履带副车架、中间支撑支腿和支撑杆是功能部件,是实现本发明的其它技术效果的特征,托架、连接座、回转支撑、旋转接头、筒壳、导柱、机架、液压马达、架部、第一包容槽状体、第二包容槽状体,第一导杆组、第二导杆组、第一浮动油缸、第二浮动油缸、第一杆部、第二杆部、第三杆部、第四杆部、横臂、伸缩臂、伸缩油缸、收放绳油缸、滑轮、钢丝绳、吊钩、立柱伸缩油缸、支撑架、支撑座、夹持器座、第一夹持器油缸、第一卡瓦、第一导向柱、第二夹持器油缸、第二卡瓦、第二导向柱、夹板、连接螺杆、移动底盘、动力机、泵站、油箱、接盘嘴、冷却器和操纵台这些技术特征的设计,是符合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技术特征。

在本技术方案中,外接高压液体动力源的履带底盘、钻机本体和阀门组为重要技术特征,在煤矿用大扭矩钻机装置和使用方法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履带副车架14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右视图,

图5为图3的俯视图,

图6为动力头7和调位装置8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右视图,

图8为图6的俯视图,

图9为前翻转架2和夹持器3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右视图,

图11为随车起重机11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右视图,

图13为图11的俯视图,

图14为本发明的行驶状态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钻孔作业状态示意图,

图16为液压动力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俯视图,

前顶支腿-1、前翻转架-2、夹持器-3、前支撑支腿-4、滑架-5、调角油缸-6、动力头-7、调位装置-8、给进油缸-9、随车起重机-11、后顶支腿-12、后支撑支腿-13、履带副车架-14、履带底盘-15、阀门组-19、中间支撑支腿-20、支撑杆-21、托架-141、连接座-142、回转支撑-143、旋转接头-144、筒壳-211、导柱-212、机架-71、液压马达-72、架部-711、第一包容槽状体-712、第二包容槽状体-713,第一导杆组-81、第二导杆组-82、第一浮动油缸-83、第二浮动油缸-84、第一杆部-811、第二杆部-812、第三杆部-821、第四杆部-822、横臂-111、伸缩臂-112、伸缩油缸-113、收放绳油缸-114、滑轮-115、钢丝绳-116、吊钩-117、立柱伸缩油缸-118、支撑架-119、支撑座-110、夹持器座-31、第一夹持器油缸-32、第一卡瓦-33、第一导向柱-34、第二夹持器油缸-35、第二卡瓦-36、第二导向柱-37、夹板-38、连接螺杆-39、移动底盘-101、动力机-102、泵站-104、油箱-105、接盘嘴-106、冷却器-107、操纵台-108。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审查指南,对本发明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应当理解为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另外,除非特别说明,在下面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设备和材料均是市售可得的,如没有明确说明处理条件,请参考购买的产品说明书或者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进。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煤矿用大扭矩钻机装置,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前顶支腿1、前翻转架2、夹持器3、前支撑支腿4、滑架5、调角油缸6、动力头7、调位装置8、给进油缸9、随车起重机11、后顶支腿12、后支撑支腿13、履带副车架14、履带底盘15、阀门组19、中间支撑支腿20和支撑杆21并且在履带底盘15上设置有履带副车架14,在履带副车架14上分别设置有前支撑支腿4、滑架5、后支撑支腿13、阀门组19和中间支撑支腿20并且在滑架5与履带副车架14之间分别设置有调角油缸6和支撑杆21,在滑架5上分别设置有前翻转架2、动力头7和后顶支腿12并且在动力头7与滑架5之间设置有给进油缸9,在前翻转架2上分别设置有前顶支腿1和夹持器3并且在动力头7上分别设置有调位装置8和随车起重机11。

在本实施例中,履带底盘15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履带副车架14联接并且履带底盘15的液压端口设置为与阀门组19联接。

通过履带底盘15,形成了对履带副车架14和阀门组19的支撑连接点,由履带底盘15,实现了与履带副车架14的连接,实现了与阀门组19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运动支撑载体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履带副车架14设置为包含有托架141、连接座142、回转支撑143和旋转接头144并且托架141设置为与回转支撑143的外圈联接,托架141的中间部设置为与旋转接头144的上端头联接并且连接座142设置为与回转支撑143的齿轮圈联接,旋转接头144的下端头和连接座142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履带底盘15联接并且托架141的前端角部设置为与前支撑支腿4联接,托架141的后端角部设置为与后支撑支腿13联接并且托架141的中间部设置为与中间支撑支腿20联接,托架141的上端端面后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滑架5联接并且托架141的上端端面前部分别设置为与阀门组19和支撑杆21联接,托架141和连接座142分别设置为矩形框状体并且回转支撑143设置为液压驱动式回转支撑,回转支撑143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19联接并且旋转接头144设置为具有上端头和下端头相互转动的套装轴。

通过履带副车架14,形成了对前支撑支腿4、滑架5、后支撑支腿13、履带底盘15、阀门组19、中间支撑支腿20和支撑杆21的支撑连接点,由托架141,实现了与前支撑支腿4的连接,实现了与滑架5的连接,实现了与后支撑支腿13的连接,实现了与中间支撑支腿20的连接,实现了与支撑杆21的连接,由连接座142和旋转接头144,实现了与履带底盘15的连接,由回转支撑143,实现了与阀门组19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全方位转动支撑载体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前支撑支腿4设置为液压支腿并且前支撑支腿4的伸缩缸外壳设置为与履带副车架14联接,前支撑支腿4的支撑盘设置在履带副车架14的下端端面部并且前支撑支腿4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19联接。

通过前支撑支腿4,形成了对履带副车架14和阀门组19的支撑连接点,由前支撑支腿4,实现了与履带副车架14的连接,实现了与阀门组19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履带底盘15进行定位固定的部件之一。

在本实施例中,中间支撑支腿20设置为液压支腿并且中间支撑支腿20的伸缩缸外壳设置为与履带副车架14联接,中间支撑支腿20的支撑盘设置在履带副车架14的上端端面部并且中间支撑支腿20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19联接。

通过中间支撑支腿20,形成了对履带副车架14和阀门组19的支撑连接点,由中间支撑支腿20,实现了与履带副车架14的连接,实现了与阀门组19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履带底盘15进行定位固定的部件之二。

在本实施例中,后支撑支腿13设置为具有两个液压支腿的组合体并且后支撑支腿13的伸缩缸外壳设置为与履带副车架14联接,后支撑支腿13的其中一个支撑盘设置在履带副车架14的上端端面部并且后支撑支腿13的其中另一个支撑盘设置在履带副车架14的下端端面部,后支撑支腿13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19联接。

通过后支撑支腿13,形成了对履带副车架14和阀门组19的支撑连接点,由后支撑支腿13,实现了与履带副车架14的连接,实现了与阀门组19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履带底盘15进行定位固定的部件之三。

在本实施例中,前顶支腿1设置为液压支腿并且前顶支腿1的伸缩缸外壳设置为与前翻转架2联接,前顶支腿1的支撑盘设置在滑架5的前端端面部并且前顶支腿1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19联接。

通过前顶支腿1,形成了对前翻转架2、滑架5和阀门组19的支撑连接点,由前顶支腿1,实现了与前翻转架2的连接,实现了与滑架5的连接,实现了与阀门组19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滑架5进行定位固定的部件之一。

在本实施例中,后顶支腿12设置为液压支腿并且后顶支腿12的伸缩缸外壳设置为与滑架5联接,后顶支腿12的支撑盘设置在滑架5的前端端面部并且后顶支腿12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19联接。

通过后顶支腿12,形成了对滑架5和阀门组19的支撑连接点,由后顶支腿12,实现了与滑架5的连接,实现了与阀门组19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滑架5进行定位固定的部件之二。

在本实施例中,滑架5设置为H字形架状体并且滑架5的下端端面后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履带副车架14联接,滑架5的后端端面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给进油缸9联接并且滑架5的下端端面中间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调角油缸6联接,滑架5的上端端面前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前翻转架2联接并且滑架5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动力头7滑动式联接,滑架5的前端头侧面部设置为与支撑杆21滑动式联接。

通过滑架5,形成了对前翻转架2、调角油缸6、动力头7、给进油缸9、履带副车架14和支撑杆21的支撑连接点,由滑架5,实现了与前翻转架2的连接,实现了与调角油缸6的连接,实现了与动力头7的连接,实现了与给进油缸9的连接,实现了与履带副车架14的连接,实现了与支撑杆2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动力头7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调角油缸6设置为两节式伸缩缸并且调角油缸6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19联接,调角油缸6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滑架5联接并且调角油缸6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履带副车架14联接。

通过调角油缸6,形成了对滑架5、履带副车架14和阀门组19的支撑连接点,由调角油缸6,实现了与滑架5的连接,实现了与履带副车架14的连接,实现了与阀门组19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滑架5在履带副车架14上摆动角度进行调节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杆21设置为包含有筒壳211和导柱212并且筒壳211设置为与导柱212套装式联接,筒壳211设置为与滑架5联接并且导柱212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履带副车架14联接,筒壳211设置为具有圆形孔体的座状体并且导柱212设置为T字形杆状体。

通过支撑杆21,形成了对滑架5和履带副车架14的支撑连接点,由筒壳211,实现了与滑架5的连接,由导柱212,实现了与履带副车架14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滑架5在履带副车架14上摆动运动进行导向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头7设置为包含有机架71和液压马达72并且在液压马达72和机架71之间设置有调位装置8,在机架71的架部711的其中一个侧面下端部设置有第一包容槽状体712并且在架部711的其中另一个侧面下端部设置有第二包容槽状体713,在架部711中设置有调位装置8并且架部711的右端端面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给进油缸9联接,架部711的后侧面部设置为与随车起重机11联接并且第一包容槽状体712和第二包容槽状体713分别设置为与滑架5联接,液压马达72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19联接并且架部711设置为工字形架状体,第一包容槽状体712和第二包容槽状体713分别设置为U字形开口体。

通过动力头7,形成了对滑架5、调位装置8、给进油缸9、随车起重机11和阀门组19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包容槽状体712和第二包容槽状体713,实现了与滑架5的连接,由架部711,实现了与调位装置8的连接,实现了与给进油缸9的连接,实现了与随车起重机11的连接,由液压马达72,实现了与阀门组19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带动钻杆进行转动的动力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调位装置8设置为包含有第一导杆组81、第二导杆组82、第一浮动油缸83和第二浮动油缸84并且第一导杆组81设置为包含有第一杆部811和第二杆部812,第二导杆组82设置为包含有第三杆部821和第四杆部822并且第一杆部811的端头、第二杆部812的端头、第三杆部821的端头和第四杆部822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架部711联接,第一杆部811、第二杆部812、第三杆部821和第四杆部82分别设置为与液压马达72滑动式联接并且第一杆部811、第二杆部812、第三杆部821和第四杆部82分别设置为与液压马达72的壳体呈间隙式分布,第一浮动油缸83的其中一个端头和第二浮动油缸84的其中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液压马达72联接并且第一浮动油缸83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和第二浮动油缸84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架部711联接,第一杆部811、第二杆部812、第三杆部821和第四杆部822分别设置为圆形棒状体并且第一导杆组81和第二导杆组82分别设置为沿架部711的对角线分布,第一浮动油缸83和第二浮动油缸84分别设置为两节式伸缩缸并且第一浮动油缸83的液压端口部和第二浮动油缸84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19联接。

通过调位装置8,形成了对动力头7和阀门组19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杆部811、第二杆部812、第三杆部821和第四杆部822,实现了与动力头7的连接,由第一浮动油缸83和第二浮动油缸84,实现了与阀门组19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液压马达72进行位置调节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给进油缸9设置为两节式伸缩缸并且给进油缸9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19联接,给进油缸9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滑架5联接并且给进油缸9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动力头7联接。

通过给进油缸9,形成了对滑架5、动力头7和阀门组19的支撑连接点,由给进油缸9,实现了与滑架5的连接,实现了与动力头7的连接,实现了与阀门组19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动力头7在滑架5上进行位移调节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随车起重机11设置为包含有横臂111、伸缩臂112、伸缩油缸113、收放绳油缸114、滑轮115、钢丝绳116、吊钩117、立柱伸缩油缸118、支撑架119和支撑座110并且支撑架119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横臂111联接,支撑架119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立柱伸缩油缸118的上端头联接并且立柱伸缩油缸118的下端头设置为与支撑座110联接,横臂111设置为与伸缩臂112容纳式联接并且伸缩臂112设置为与收放绳油缸114容纳式联接,伸缩油缸113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横臂111联接并且伸缩油缸113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伸缩臂112联接,收放绳油缸114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伸缩臂112联接并且收放绳油缸114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钢丝绳116的其中一个端头联接,钢丝绳116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吊钩117联接并且伸缩臂112的外端头设置为与滑轮115转动式联接,滑轮115设置为与钢丝绳116环绕式联接并且支撑座110设置为与动力头7联接,横臂111和伸缩臂112分别设置为矩形筒状体并且滑轮115设置为周边侧面部具有凹槽体的盘状体,吊钩117设置为起重机吊钩并且支撑架119设置为双板耳座,支撑座110设置为周边具有加强板的盘状体并且伸缩油缸113、收放绳油缸114和立柱伸缩油缸118设置为两节式伸缩缸,伸缩油缸113的液压端口部、收放绳油缸114的液压端口部和立柱伸缩油缸118的液压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阀门组19联接。

通过随车起重机11,形成了对动力头7和阀门组19的支撑连接点,由支撑座110,实现了与动力头7的连接,由伸缩油缸113、收放绳油缸114和立柱伸缩油缸118,实现了与阀门组19的连接,由横臂111、伸缩臂112、滑轮115、钢丝绳116、吊钩117和支撑架119,实现了对部件进行起重处理,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部件进行起吊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夹持器3设置为包含有夹持器座31、第一夹持器油缸32、第一卡瓦33、第一导向柱34、第二夹持器油缸35、第二卡瓦36、第二导向柱37、夹板38和连接螺杆39并且夹持器座31的其中一个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一夹持器油缸32的壳体联接,第一夹持器油缸32的伸缩端头设置为与第一卡瓦33的中间部联接并且第一导向柱34的内端头设置为与第一卡瓦33联接,第一导向柱34的外端头设置为与夹持器座31滑动式联接,夹持器座31的其中另一个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二夹持器油缸35的壳体联接,第二夹持器油缸35的伸缩端头设置为与第二卡瓦36的中间部联接并且第二导向柱37的内端头设置为与第二卡瓦36联接,第二导向柱37的外端头设置为与夹持器座31滑动式联接,连接螺杆39设置为与夹持器座31贯串式联接并且连接螺杆39的下端头设置为与夹板38螺纹式联接,夹持器座31和夹板38分别设置为与前翻转架2夹持式联接并且夹持器座31设置为π字形架状体,第一夹持器油缸32和第二夹持器油缸35分别设置为两节式伸缩缸并且第一夹持器油缸32的液压端口部和第二夹持器油缸35的液压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阀门组19联接,第一卡瓦33和第二卡瓦36设置为弧形片状体并且第一导向柱34和第二导向柱37分别设置为圆形棒状体,夹板38设置为具有螺纹孔的矩形片状体并且连接螺杆39设置为六角螺栓,第一夹持器油缸32的中心线、第一卡瓦33的中心线、第二夹持器油缸35的中心线和第二卡瓦36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

通过夹持器3,形成了对前翻转架2和阀门组19的支撑连接点,由夹持器座31、夹板38和连接螺杆39,实现了与前翻转架2的连接,由第一夹持器油缸32和第二夹持器油缸35,实现了与阀门组19的连接,由第一卡瓦33、第一导向柱34、第二卡瓦36和第二导向柱37,实现了对钻杆进行夹持处理,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钻杆进行定位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前翻转架2设置为H字形架状体并且前翻转架2设置为与夹持器3贯串式联接,前翻转架2的后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滑架5联接并且前翻转架2的前端头设置为与前顶支腿1联接。

通过前翻转架2,形成了对前顶支腿1、夹持器3和滑架5的支撑连接点,由前翻转架2,实现了与前顶支腿1的连接,实现了与夹持器3的连接,实现了与滑架5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前顶支腿1和夹持器3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阀门组19设置为具有液压阀门的集合体并且阀门组19的壳体设置为与履带副车架14联接,阀门组19的输出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前顶支腿1、夹持器3、前支撑支腿4、调角油缸6、动力头7、调位装置8、给进油缸9、随车起重机11、后顶支腿12、后支撑支腿13、履带副车架14、履带底盘15和中间支撑支腿20联接并且阀门组19的输入端口部设置为与液压动力源联接。

通过阀门组19,形成了对前顶支腿1、夹持器3、前支撑支腿4、调角油缸6、动力头7、调位装置8、给进油缸9、随车起重机11、后顶支腿12、后支撑支腿13、履带副车架14、履带底盘15和中间支撑支腿20的支撑连接点,由阀门组19,实现了与前顶支腿1的连接,实现了与夹持器3的连接,实现了与前支撑支腿4的连接,实现了与调角油缸6的连接,实现了与动力头7的连接,实现了与调位装置8的连接,实现了与给进油缸9的连接,实现了与随车起重机11的连接,实现了与后顶支腿12的连接,实现了与后支撑支腿13的连接,实现了与履带副车架14的连接,实现了与履带底盘15的连接,实现了与中间支撑支腿20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进行液压控制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履带底盘15和阀门组19与夹持器3、滑架5、调角油缸6、动力头7、调位装置8和给进油缸9设置为按照外置动力液压输入端口的方式分布并且履带底盘15、阀门组19、夹持器3、滑架5、调角油缸6、动力头7、调位装置8和给进油缸9与随车起重机11设置为按照外挂起吊机的方式分布,履带底盘15、阀门组19、夹持器3、滑架5、调角油缸6、动力头7、调位装置8和给进油缸9与履带副车架14设置为按照转动支撑的方式分布并且履带底盘15、阀门组19、夹持器3、滑架5、调角油缸6、动力头7、调位装置8和给进油缸9与前顶支腿1、前翻转架2、前支撑支腿4、后顶支腿12、后支撑支腿13和中间支撑支腿20设置为按照支腿固定位置的方式分布,履带底盘15、阀门组19、夹持器3、滑架5、调角油缸6、动力头7、调位装置8和给进油缸9与支撑杆21设置为按照导向摆动运动的方式分布,前翻转架2的中心线、夹持器3的中心线、滑架5的中心线、动力头7的中心线、调位装置8的中心线、给进油缸9的中心线、履带副车架14的中心线、履带底盘15的中心线和阀门组19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前顶支腿1设置在前翻转架2上,两个前支撑支腿4、两个后顶支腿12、两个后支撑支腿13和两个中间支撑支腿20分别设置在履带副车架14上,两个调角油缸6和两个支撑杆21设置在滑架5上,支撑座110设置为与架部711联接,导柱212设置为与托架141联接。

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二,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阀门组19中的操纵阀门设置为沿托架141的周边分布。

其技术目的在于:方便操作人员进行操纵。

图16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三,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液压动力源包含有移动底盘101、动力机102、泵站104、油箱105、接盘嘴106、冷却器107和操纵台108并且移动底盘101的上端端面其中一侧左端部设置为与操纵台108联接,移动底盘101的上端端面其中一侧右端部设置为与油箱105联接并且移动底盘101的上端端面其中另一侧右端部设置为与接盘嘴106联接,移动底盘101的上端端面其中另一侧左端部设置为与冷却器107联接并且移动底盘101的上端端面其中另一侧中间部分别设置为与动力机102、泵站104联接,操纵台108分别设置为与移动底盘101和动力机102联接并且动力机102的端轴设置为与泵站104的动力轴联接,接盘嘴106设置为与泵站104的输出端口部联接并且泵站104的输入端口部和冷却器107的输出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油箱105连通,接盘嘴106设置为与阀门组19的输入端口部联接并且冷却器107的输入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19的输出端口部联接,移动底盘101设置为履带底盘并且动力机102设置为电机,泵站104设置为液压动力泵并且油箱105设置为矩形盒状体,接盘嘴106设置为液压接头并且冷却器107设置为风冷式散热器。

通过液压动力源,形成了对阀门组19的支撑连接点,由接盘嘴106和冷却器107,实现了与阀门组19的连接,由移动底盘101、动力机102、泵站104、油箱105和操纵台108,实现了提供移动式液压动力站处理,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提供大容量、高压力的部件。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旨在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

一种煤矿用大扭矩钻机装置使用方法,其步骤是:把阀门组19的输入端口部与液压动力源连通,通过阀门组19,使履带底盘15处于行驶状态,进入到钻孔作业区,当钻杆完成在钻孔作业区定位后,再使履带底盘15处停止状态,

通过阀门组19,使前支撑支腿4处于伸长状态,前支撑支腿4作用在钻孔作业区的地面上,使中间支撑支腿20处于伸长状态,中间支撑支腿20作用在钻孔作业区的顶壁上,使后支撑支腿13处于伸长状态,后支撑支腿13分别作用在钻孔作业区的地面和顶壁上,完成履带底盘15在钻孔作业区的离地固定,

前翻转架2在滑架5上进行翻转,使前翻转架2处于水平状态,把钻杆的钻柄通过三爪卡盘与液压马达72的输出端轴连接,把钻杆的钻头放到第一卡瓦33和第二卡瓦36之间,通过阀门组19,使第一夹持器油缸32和第二夹持器油缸35处于伸长状态,使第一导向柱34和第二导向柱37在夹持器座31上进行运动,使第一卡瓦33和第二卡瓦36分别作用在钻杆上,从而完成对钻杆的安装,

通过阀门组19,使回转支撑143处于工作状态,带动托架141进行旋转,实现对钻杆在钻孔作业区中进行全方位的角度调节,使调角油缸6处于工作状态,使滑架5在托架141上进行摆动,导柱212在筒壳211中进行滑动,实现对钻杆在钻孔作业区中进行摆动角度调节,把钻杆的钻头与钻孔点进行对齐,使前顶支腿1处于伸长状态,前顶支腿1作用在钻孔作业面上,使后顶支腿12处于伸长状态,后顶支腿12作用在后支撑壁上,从而完成对钻杆的作业点定位,

通过阀门组19,使液压马达72、第一浮动油缸83、第二浮动油缸84和给进油缸9处于工作状态,通过第一浮动油缸83和第二浮动油缸84,使液压马达72在第一杆部811、第二杆部812、第三杆部821和第四杆部822上进行微量调节,实现对钻杆进行微量调节,通过给进油缸9的伸长运动,使滑架5在第一包容槽状体712和第二包容槽状体713中进行运动,实现对钻杆的进给作用,从而实现钻孔作业,

当完成钻孔作业后,通过阀门组19,使给进油缸9处于收缩状态后,再使前顶支腿1、后顶支腿12和调角油缸6处于收缩状态,把滑架5放置在托架141上,

当吊钩117与被起吊部件连接后,通过阀门组19,通过伸缩油缸113的伸长运动,带动伸缩臂112在横臂111中进行运动,通过立柱伸缩油缸118的伸长运动,带动横臂111进行升降运动,通过收放绳油缸114的伸长运动,带动钢丝绳116在滑轮115上进行运动,实现对被起吊部件的提升运动,

当通过阀门组19,使前支撑支腿4、中间支撑支腿20和后支撑支腿13处于收缩状态,把履带底盘15放置在钻孔作业区的地面上。

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按照外接高压液体动力源的方式把履带底盘15、钻机本体和阀门组19相互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按照置放液压管道接口的方式把阀门组19与履带底盘15和钻机本体相互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钻机本体设置为包含有夹持器3、滑架5、调角油缸6、动力头7、调位装置8和给进油缸9。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履带底盘15和钻机本体之间,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履带副车架14。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钻机本体上,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前顶支腿1、前翻转架2和后顶支腿12。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第一附件装置上,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前支撑支腿4、后支撑支腿13和中间支撑支腿20。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四附件装置并且第四附件装置设置在钻机本体上,第四附件装置设置为随车起重机11。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五附件装置并且第五附件装置设置在第一附件装置和钻机本体之间,第五附件装置设置为支撑杆21。

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是以第一个实施例为基础,

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其步骤是:由履带底盘15实现了钻机本体和阀门组19的安装,由钻机本体实现了钻孔作业,由阀门组19实现了外连高压液体。

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是以第一个实施例为基础。

本发明具有下特点:

1、由于设计了履带底盘15、钻机本体和阀门组19,通过履带底盘15,实现了钻机本体和阀门组19的安装,通过钻机本体,实现了钻孔作业,通过阀门组19,实现了外连高压液体,因此释放了上装安装空间,满足了大扭矩钻孔的安装需要。

2、由于设计了夹持器3、滑架5、调角油缸6、动力头7、调位装置8和给进油缸9,实现了具有微量调节的钻孔作业。

3、由于设计了履带副车架14,实现了全方位角度调节。

4、由于设计了前顶支腿1、前翻转架2和后顶支腿12,实现了前后固定钻孔作业。

5、由于设计了前支撑支腿4、后支撑支腿13和中间支撑支腿20,实现了离地支撑固定。

6、由于设计了随车起重机11,实现了起吊作业,增加了钻孔作业状态下的稳定性能。

7、由于设计了支撑杆21,提高了钻机本体的摆动角度的运动规范轨迹。

8、由于设计了对结构形状进行了数值范围的限定,使数值范围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的技术特征,不是通过公式计算或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出的技术特征,试验表明该数值范围的技术特征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

9、由于设计了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在技术特征的单独和相互之间的集合的作用,通过试验表明,本发明的各项性能指标为现有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至少为1.7倍,通过评估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

还有其它的与外接高压液体动力源的履带底盘15、钻机本体和阀门组19联接的技术特征都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之一,并且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满足专利法、专利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的要求,不再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都进行描述。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发明所提供的煤矿用大扭矩钻机装置和使用方法的一种实现形式,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案的其他变形,增加或者减少其中的成份或步骤,或者将本发明用于其他的与本发明接近的技术领域,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