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电磁脉冲成形用集磁器及成形装置

一种电磁脉冲成形用集磁器及成形装置

摘要

一种电磁脉冲成形用集磁器及成形装置,其中,集磁器包括环形结构的集磁芯体,集磁芯体具有轴向通孔和至少一组径向孔组,径向孔组包括沿集磁芯体的周向分布并从集磁芯体的外周面贯通至轴向通孔的导流缝隙、沿集磁芯体的径向方向从集磁芯体的外周面贯通至轴向通孔的工件成形孔和线圈放置孔;工件成形孔通过导流缝隙连通线圈放置孔。在应用时,将放电线圈同轴插装并限制在线圈放置孔内,既可以有效减小所配置的线圈尺寸以及成本,又可避免线圈工作时发生胀形,有利于提高线圈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对工件成形孔的数量以及排布方式的选择,可利用集磁器一次性对多个相同或不同规格的工件进行压接或焊接成形加工,为提高加工生产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著录项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成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脉冲成形用集磁器及成形装置。

背景技术

电磁脉冲成形技术使一种高速、高能率、短时脉冲的加工技术,被广泛用于各类工件的压接、焊接、冲压等;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电容器组对放电线圈进行放电,放电线圈中因流过快速变化的电流而产生瞬变的强磁场,使得置于其中的工件表面形成涡流,并在电磁力的作用下产生形变。在这一技术中,集磁器是一种常常被使用的关键设备。

现有的一种典型的集磁器主要包括一外形呈圆柱体的集磁芯体,集磁芯体的两个轴向端分别向内凹陷形成两个对称的圆台形凹陷部,在集磁芯体内沿其轴心线设有将两个凹陷部连通的贯通孔;同时,在集磁芯体的圆周侧壁上设有一条沿集磁芯体的径向方向分布的切缝,以使集磁芯体形成一个近似于C形的开环式环体结构;在应用时,将集磁芯体置于螺旋管型的放电线圈内部,外集磁芯体的外周面会感应形成涡流,涡流通过切缝流向贯通孔的内表面,由于贯通孔的轴向长度远小于集磁芯体的轴向长度,使得贯通孔的内表面的电流密度会得到大幅提升,磁场也会相应的增强,从而会对置于贯通孔内的工件产生径向压力,促使工件产生形变。

该种典型的集磁器虽然结构简单、制作及使用方便,但由于放电线圈的阻拦,集磁器整体属于一个不可拆分的结构体,导致其在实际应用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放电线圈体积较大、成本较高;并且工作时放电线圈被会胀形,导致线圈受损或者缩短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种电磁脉冲成形用集磁器以及应用了该集磁器的电磁脉冲成形装置,以减小线圈尺寸、提高线圈使用寿命。

根据第一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磁脉冲成形用集磁器,包括环形结构的集磁芯体,所述集磁芯体具有轴向通孔和至少一组径向孔组,所述轴向通孔沿集磁芯体的轴向贯通设置,所述径向孔组包括:

工件成形孔,用于容纳待成形工件,所述工件成形孔沿集磁芯体的径向,从所述集磁芯体的外周面贯通至轴向通孔,且所述工件成形孔包括第一成形孔;

线圈放置孔,用于容纳放电线圈,所述工件成形孔沿集磁芯体的径向,从所述集磁芯体的外周面贯通至轴向通孔,且所述线圈放置孔包括第一放置孔;以及

导流缝隙,沿所述集磁芯体的周向,从所述集磁芯体的外周面贯通至轴向通孔,且所述导流缝隙包括第一导流缝隙,所述第一导流缝隙用于连通第一放置孔与第一成形孔。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磁芯体包括:

第一环形瓣体,所述第一环形瓣体的轴向端面上设有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沿第一环形瓣体的径向贯通设置;以及

第二环形瓣体,所述第二环形瓣体的轴向端面上设有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沿第二环形瓣体的径向贯通设置;

所述第一环形瓣体与第二环形瓣体同轴相对连接,使得所述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相对位,以形成所述工件成形孔、线圈放置孔和导流缝隙。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工件成形孔包括两个第一成形孔,两个所述第一成形孔沿集磁芯体的周向间隔分布在第一放置孔的两侧,每个所述第一成形孔均通过一第一导流缝隙连通第一放置孔。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工件成形孔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成形孔,所述第一放置孔、第一成形孔和第二成形孔沿集磁芯体的周向顺序且间隔排布;所述导流缝隙还包括第二导流缝隙,所述第一成形孔通过第二导流缝隙连通相邻的第二成形孔。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工件成形孔包括一个第一成形孔,所述工件成形孔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成形孔,所述第一放置孔、第一成形孔和第二成形孔沿集磁芯体的周向顺序且间隔排布;所述导流缝隙还包括第二导流缝隙,所述第一成形孔通过第二导流缝隙连通相邻的第二成形孔。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工件成形孔包括一个第一成形孔,所述线圈放置孔包括两个第一放置孔,两个所述第一放置孔沿集磁芯体的周向间隔分布在第一成形孔的两侧,每个所述放置孔均通过一第一导流缝隙连通第一成形孔。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缝隙在集磁芯体的圆周方向所呈现的轨迹形状为直线形、折线形、样条曲线形中的任意一者。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缝隙在集磁芯体轴向方向上的宽度为0.5mm-1.0mm。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工件成形孔具有:

外锥孔段,具有相对的锥顶端和锥底端,所述外锥孔段的锥底端贯通集磁芯体的外周面;

内锥孔段,具有相对的锥顶端和锥底端,所述内锥孔段的锥底端贯通轴向通孔;以及

直孔段,位于所述外锥孔段与内锥孔段之间,所述外锥孔段通过直孔段同轴连通内锥孔。

根据第二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磁脉冲成形装置,包括:

集磁器,用于聚集磁场,并将聚集的磁场施加于待成形工件,所述集磁器采用第一方面所述的电磁脉冲成形用集磁器,待成形工件的待成形部位位于工件成形孔内;

放电线圈,用于产生磁场,所述放电线圈置于线圈放置孔;以及

放电控制件,用于对所述放电线圈进行放电,以在所述放电线圈内形成脉冲激励电流,从而产生磁场;所述放电控制件与放电线圈电连接。

依据上述实施例的电磁脉冲成形用集磁器,包括环形结构的集磁芯体,集磁芯体具有轴向通孔和至少一组径向孔组,径向孔组包括沿集磁芯体的周向分布并从集磁芯体的外周面贯通至轴向通孔的导流缝隙、沿集磁芯体的径向方向从集磁芯体的外周面贯通至轴向通孔的工件成形孔和线圈放置孔;工件成形孔通过导流缝隙连通线圈放置孔。在应用时,将放电线圈同轴插装并限制在线圈放置孔内,既可以有效减小所配置的线圈尺寸以及成本,又可避免线圈工作时发生胀形,有利于提高线圈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对工件成形孔的数量以及排布方式的选择,可利用集磁器一次性对多个相同或不同规格的工件进行压接或焊接成形加工,为提高加工生产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集磁器在应用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集磁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集磁器的导流缝隙的形态参考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集磁器采用分瓣式构造时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集磁器采用分瓣式构造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集磁器中径向孔组的结构布局示意图(一)。

图7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集磁器中径向孔组的结构布局示意图(二)。

图8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集磁器中径向孔组的结构布局示意图(三)。

图9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集磁器中径向孔组的结构布局示意图(四)。

图10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集磁器中工件成形孔的轴向截面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成形装置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中:

100、集磁芯体;101、第一环形瓣体;102、第二环形瓣体;103、第一凹陷部;104、第二凹陷部;110、轴向通孔;120、工件成形孔;120a、外锥孔段;120b、直孔段;120c、内锥孔段;121、第一成形孔;122、第二成形孔;130、线圈放置孔;131、第一放置孔;140、导流缝隙;141、第一导流缝隙;142、第二导流缝隙;

200、电容器;300、开关;400、电源;A、线束线缆;B、线束端子;C、放电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至图10,本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电磁脉冲成形用集磁器,可用于线束类、管类等工件的压接或焊接处理,为更为清楚详细地说明该集磁器的结构,下文以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高压线束的线束端子与线束线缆的压接成形为例进行说明,但需要指出的是,高压线束仅是该集磁器的一种应用对象,该集磁器还可以应用到其他需要进行压接成形或冲压焊接的管类、线束类等工件中;该集磁器包括一集磁芯体100,集磁芯体100整体为一环状结构,可以是典型的圆环状结构,也可以是多边形环状或者其他异形环状结构,集磁芯体100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具有高强度、高导电率等性能的铜合金材料、铬锆铜材料制作而成;同时,集磁芯体100具有(或者经加工后形成有)轴向通孔110和径向孔组;其中,径向孔组主要由工件成形孔120、线圈放置孔130和导流缝隙140组成;下面分别说明。

请参阅图1、图3至图10,轴向通孔110是基于集磁芯体100本身的环状结构构造而自然形成的,其沿集磁芯体100的轴向方向贯通集磁芯体100设置,可以理解为,轴向通孔110即为集磁芯体100的轴向内环孔。

请参阅图1、图3至图9,导流缝隙140沿集磁芯体100的周向分布,并且从集磁芯体100的外周面贯通至轴向通孔110,主要起到电流导流的作用,以将线圈放置孔130内所形成的感应电流导流至工件成形孔120,以便能够在工件成形孔120内形成强磁场;导流缝隙140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为不同的形状构造,具体地,导流缝隙140在集磁芯体100的圆周方向上所呈现的轨迹形状可以为直线形(请参阅图1、图4至图9)、折线形、样条曲线形(如图3中所示的波浪线形)中的任意一者,从而以不同的结构形式对感应电流进行导流,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缝隙140在集磁芯体100轴向方向上的宽度设置为0.5mm-1.0mm,可最大限度地提高电流导流效果,为提高集磁器的能量转化率创造条件。

请参阅图1、图3至图10,工件成形孔120的轴心线与线圈放置孔130的轴心线处于集磁芯体100的同一个径向平面内,工件成形孔120与线圈放置孔130相互间以一定的间隔距离沿集磁芯体100的周向分布,并且两者均沿集磁芯体100的径向方向设置,以从集磁芯体100的外周面贯通至轴向通孔110;其中,工件成形孔120主要用于容纳待成形工件,如高压线束的线束线缆A的端部从集磁芯体100的外周面插入至工件成形孔120内,而高压线束的线束端子B则从轴向通孔110一侧插入至工件成形孔120内,并且线束端子B的端套套设在线束线缆A的端部,从而实现线束线缆A与线束端子B的结合处位于工件成形孔120内。线圈放置孔130主要用于容纳放电线圈C,即:放电线圈C以同轴插套的方式置于线圈放置孔130内;放电线圈C可采用螺旋管型线圈,通过将放电线圈C与放电装置进行电连接,利用放电线圈C中所能够形成的脉冲激励电流,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可于线圈放置孔130的内周面形成相应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经由导流缝隙140被导流至工件成形孔120的内周面,从而在工件成形孔120内形成强磁场,而线束端子B的表面则可在强磁场的作用下产生涡流,从而产生另一个脉冲磁场,方向相反的两个磁场则会产生电磁排斥力,以促使线束端子B沿径向方向朝线束线缆A发生高速变形,进而因线束端子B均匀径向收紧而压接在线束线缆A上。

一个实施例中,工件成形孔120包括第一成形孔121,线圈放置孔130包括第一放置孔131,导流缝隙140包括第一导流缝隙141;其中,沿集磁芯体100的周向,第一导流缝隙141位于第一成形孔121与第一放置孔131之间,从而利用第一导流缝隙141将第一成形孔121和第一放置孔131进行连通,以便第一放置孔131内所生成的感应电流能够沿第一导流缝隙141流向第一成形孔121内,进而将放置于第一成形孔121内的线束端子B和线束线缆A压接为一体。

其一,利用线圈放置孔130为放电线圈C提供结构装配空间,使得放电线圈C无需以传统方式缠绕于集磁芯体100的外周面,而是直接插装并被限定在线圈放置孔130内;不但可以大幅度缩小放电线圈C的尺寸,降低线圈和集磁器的应用制作成本,而且在集磁器工作时,放电线圈C在线圈放置孔130内会受到径向作用力,不易发生胀形,为提高放电线圈C的使用寿命创造了条件。

其二,利用线圈放置孔130可将放电线圈C所产生的感应电流(或磁场)进行聚集,通过设置于工件成形孔120与线圈放置孔130之间的导流缝隙140将感应电流导流至工件成形孔120,从而能够最终将聚集的磁场均匀地施加于线束端子C上,既可以实现对电磁场的充分利用,又可以保证线束端子C的压接质量。具体地,以高压线束为例,高脉冲能量的电磁力作用在线束端子C的端套上,会使线束端子C的端套部分因受到强大的且向内的径向压力而径向收缩,从而挤压线束线缆A形成紧密排列,可有效避免因少数芯线存在松散、或者线束端子C受压产生压痕(甚至破损)等现象,而导致高压线束出现接触电阻增大、机械抗拉和抗扭能力降低等问题。

其三,可在集磁芯体100上设置多组径向孔组,通过在每组径向孔组的线圈放置孔130内放置放电线圈C,并通过对各线圈放置孔130或各放电线圈C的尺寸选择,亦或者放电线圈C的感应电流大小的调控,可使集磁器整体能够一次性对多个相同或不同尺寸规格的待成形工件进行压接成形或焊接成形处理,为提高生产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集磁芯体100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可拆分的整体式结构,也可采用可拆分的分瓣式组合结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5,集磁芯体100由第一环形瓣体101和第二环形瓣体102作同轴拼接而成;具体地,以第一环形瓣体10的一个轴向端面作为第一拼接端面,以第二环形瓣体102的一个轴向端面作为与第一拼接端面相配合的第二拼接端面,在第一拼接端面上设有沿集磁芯体100的轴向方向凹陷的第一凹陷部103,相应地,在第二拼接端面上设有沿集磁芯体100的轴向方向凹陷的第二凹陷部104,第一凹陷部103与第二凹陷部104以第一拼接端面与第二拼接端面相重合的环形面为界呈对称分布,通过对第一凹陷部103和第二凹陷部104局部区域的凹陷深度或形态的选择设置,可在第一环形瓣体101与第二环形瓣体102同轴相对拼接后,利用第一凹陷部103与第二凹陷部104的结构对位关系,在两个环形瓣体之间(亦或者集磁芯体100)上构造出工件成形孔120、线圈放置孔130和导流缝隙140(亦可理解为,此时第一拼接端面与第二拼接端面相重合所形成的环形面的延伸部分是经过工件成形孔120和线圈放置孔130的轴心线的)。如此,通过拆解第一环形瓣体101和第二环形瓣体102,可在对线束端子B和线束线缆A进行压接处理的前后,来快速取放线束端子B和/或线束线缆A,以避免发生工件取放不便、端子与线缆结合不良等问题;如,在压接前,可将线束线缆A和线束端子B准确地放置在工件成形孔120所对应的凹陷区域,以直观地掌控线束端子B的端套套接在线束线缆A上的深度(或长度),确保两者相结合的部位尺寸满足相应的工艺条件。

其他实施例中,集磁芯体100也可由若干个开口式的半环结构拼装组合而成;以集磁芯体100具有一组径向孔组、且该组径向孔组具有一个工件成形孔120为例,将集磁芯体100沿工件成形孔120的轴心线进行轴向分隔,可使得集磁芯体100整体相当于是由两个近似于C形的瓣体组合拼装而成的,通过对集磁芯体100的拆解,可便于将线束线缆A和线束端子B快速且准确地布置在工件成形孔120所对应的凹陷区域内(或者将完成压接的高压线束取出),而在两个瓣体组合后,则可围合成工件成形孔120,使线束线缆A与线束端子B相结合的区域位于工件成形孔120内。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工件成形孔120包括两个第一成形孔121,两个第一成形孔121沿集磁芯体100的周向间隔分布在第一放置孔131的两侧,每个第一成形孔121均通过一第一导流缝隙141连通第一放置孔131,以使得一个第一放置孔131能够同时对应两个第一成形孔121,第一放置孔131内由放电线圈C所产生的感应电流可通过第一导流缝隙141分别流入对应侧的第一成形孔121内。在具体应用时,可利用一个放电线圈C同时完成两个工件的压接或焊接作业;而通过对两个第一成形孔121尺寸的差异化选择,则可适用于两个不同规格或不同类型的工件。

一个实施例中,还可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通过对工件成形孔120的数量进行扩展,以一次性对更多数量的工件进行压接或焊接作业,具体地,请参阅图6,工件成形孔12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成形孔122,此时,可将第一成形孔121理解为是与第一放置孔131相邻的一个工件成形孔120,而第二成形孔122则可理解为是与第一放置孔131相隔或相远离的一个工件成形孔120;其中,第一放置孔131、第一成形孔121和第二成形孔122沿集磁芯体100的周向顺序且间隔排布,而第二成形孔122与第一成形孔121之间以及相邻的两个第二成形孔122之间则通过导流缝隙140连通(可将此处的导流缝隙140定义为第二导流缝隙142,以区分第一放置孔131与第一成形孔121之间的第一导流缝隙141),从而在第一放置孔131的周向两侧同时布置一个或者多个工件成形孔120,使得通过一个第一放置孔131或者一个放电线圈C可同时对多个置于不同工件成形孔120内的工件进行压接或者焊接处理。

一个实施例中,也可将一个或多个工件成形孔120顺序地布置于第一放置孔131周向的一侧,请参阅图7,将与第一放置孔131相邻的一个工件成形孔120定义为第一成形孔121(即:工件成形孔120包括一个第一成形孔121)、将远离第一放置孔131的其他工件成形孔120定义为第二成形孔122(即:工件成形孔12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成形孔122),以形成第一放置孔131、第一成形孔121、第二成形孔122沿集磁芯体100的周向顺序间隔分布的结构特点;相应地,第一放置孔131与第一成形孔121通过导流缝隙140连通(记为第一导流缝隙141),第一成形孔121与第二成形孔122之间以及相邻的两个第二成形孔122之间亦通过导流缝隙140连通(记为第二导流缝隙142),从而亦可实现通过一个放电线圈C同时对多个置于不同工件成形孔120内的工件进行压接或焊接处理。

一个实施例中,可通过多个放电线圈C对一个工件进行压接或焊接处理,以满足直径特别大的线束或者管件的压接或焊接需求;请参阅图8,每组径向孔组中仅包含一个工件成形孔120(记为第一成形孔121),在第一成形孔121的周向两侧则分别布置有一个线圈放置孔130(可理解为,线圈放置孔130包括两个第一放置孔131),每个第一放置孔131均通过导流缝隙140(即:第一导流缝隙141)连通第一成形孔121;在具体应用时,经由两个第一放置孔131内的放电线圈C所产生的磁场可通过对应的导流缝隙140共同聚集于同一个第一成形孔121内,以对该第一成形孔121内的工件进行压接或焊接,由于电磁力的提升,使得该实施例下的集磁器能够适用于直径特别大的线束或者管件。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工件成形孔120采用变径孔结构,即:工件成形孔120具有顺序分布的外锥孔段120a、直孔段120b和内锥孔段120c;其中,外锥孔段120a和内锥孔段120c均具有相对的锥顶端和锥底端,外锥孔段120a的锥底端贯通集磁芯体100的外周面,可用于供线束线缆A从集磁芯体100的外周侧插入,内锥孔段120c的锥底端则贯通轴向通孔110,可用于供线束端子B从集磁芯体100的内环口侧插入,直孔段120b则位于外锥孔段120a的锥顶端与内锥孔段120c的锥顶端之间并将两者同轴连通为一体,可供放置线束线缆A与线束端子B相结合的部位。如此,从工件成形孔120的轴向截面形状来看,其孔径是呈阶梯变化的,直孔段120b的孔径最小,直孔段120b的表面距离线束端子B的表面最近,根据欧姆定律和集肤效应,由导流缝隙140导流至工件成形孔120内的感应电流会沿着表面距离最短的路径流通,使得直孔段120的电流密度最大,从而将直孔段120b作为容纳线束端子B与线束线缆A相结合部位的区域,可最大限度地提高集磁效果,实现线束端子B与线束线缆A的紧密连接。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集磁芯体100上可设置多组径向孔组,而各径向孔组可根据实际情况由不同数量或不同排布方式的工件成形孔120、线圈放置孔130和导流缝隙140组合而成,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11并结合图1至图10,本实施例二提供一种电磁脉冲成形装置,包括放电控制件、放电线圈C和集磁器;其中,放电控制件的输出端与放电线圈C电连接,主要用于对放电线圈C进行瞬间放电;集磁器采用前述实施例一所述及的电磁脉冲成形用集磁器,待成形工件置于集磁器的工件成形孔120内,通过集磁器对磁场进行聚集,并将聚集的磁场施加于工件上,以在电磁力的作用下驱使工件发生径向收缩形变,从而实现对工件的压接、焊接处理;放电线圈C则置于集磁器的线圈放置孔130,在放电控制件对其进行放电后,可在放电线圈C形成一变化的脉冲激励电流,并在线圈放置孔130、导流缝隙140和工件成形孔120的配合下,最终在工件的外周表面产生涡流,并引发一个强磁场,从而在电磁力的作用下,使工件均匀受力。由于集磁器结构构造所产生的系列效果,使得该成形装置能够对线束类工件、管类工件进行紧密压接、焊接处理,保证处理质量,同时可一次性对多个相同或不同规格尺寸的工件进行压接或焊接处理,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放电控制件主要由电容器模块200、电源模块400和控制模块300组合搭建而成;其中,电容器模块200分别与电源模块400和控制模块300电连接,放电线圈C电连接电容器模块200,电源模块400可采用交流电源,而控制模块300则由开关、充放电管理电路以及因应需要而存在的其他器件组成;利用控制模块300导通电源模块400与电容器模块200,可控制电源模块400将电容器模块200充电至饱和;当控制模块300导通电容器模块200与放电线圈C时,则可使电容器模块200对放电线圈C进行瞬间放电。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