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支付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可穿戴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支付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可穿戴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支付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可穿戴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述方法包括:在可穿戴设备处于网络连接状态时,通过第一系统生成支付标识码;将支付标识码发送至第二系统,通过第二系统保存支付标识码;当可穿戴设备满足预设条件,且接收到支付请求时,从第二系统获取保存的支付标识码;展示支付标识码。即可以实现可穿戴设备在不同应用功能场景下的便捷支付功能,并保证支付信息的安全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15975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7-2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0015233.4

  • 发明设计人 刘恩福;

    申请日2020-01-07

  • 分类号G06Q20/32(20120101);G06Q20/38(20120101);G06Q20/40(20120101);

  • 代理机构44224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方高明

  • 地址 523860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乌沙海滨路1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57:35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支付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支付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可穿戴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支付技术的发展,通过智能设备生成、或扫描支付标识码如二维码、条形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目前,部分的可穿戴设备厂商在可穿戴设备集成了移动支付功能,例如,在接收到支付请求时,可以生成支付标识码进行支付,或者通过连接的移动终端完成支付等。

然而,传统技术中,可穿戴设备的移动支付功能往往依赖于与无线网络或移动终端之间的连接,在无法与无线网络或移动终端连接、或者网络信号较弱等应用场景下,可穿戴设备无法提供便捷的支付功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支付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可穿戴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在不同应用场景下提供便捷的支付功能。

一种支付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所述第二系统的安全性高于所述第一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可穿戴设备处于网络连接状态时,通过所述第一系统生成支付标识码;

将所述支付标识码发送至所述第二系统,通过所述第二系统保存所述支付标识码;

当所述可穿戴设备满足预设条件,且接收到支付请求时,从所述第二系统获取保存的所述支付标识码;

展示所述支付标识码。

一种支付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标识码生成模块,用于在所述可穿戴设备处于网络连接状态时,通过所述第一系统生成支付标识码;

标识码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支付标识码发送至所述第二系统,通过所述第二系统保存所述支付标识码;

标识码获取模块,用于当所述可穿戴设备满足预设条件,且接收到支付请求时,从所述第二系统获取保存的所述支付标识码;

展示模块,用于展示所述支付标识码。

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第一存储器、处理器、第一系统和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所述第二系统的安全性高于所述第一系统;所述存储器中储存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如下步骤:

在所述可穿戴设备处于网络连接状态时,通过所述第一系统生成支付标识码;

将所述支付标识码发送至所述第二系统,通过所述第二系统保存所述支付标识码;

当所述可穿戴设备满足预设条件,且接收到支付请求时,从所述第二系统获取保存的所述支付标识码;

展示所述支付标识码。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

在所述可穿戴设备处于网络连接状态时,通过所述第一系统生成支付标识码;

将所述支付标识码发送至所述第二系统,通过所述第二系统保存所述支付标识码;

当所述可穿戴设备满足预设条件,且接收到支付请求时,从所述第二系统获取保存的所述支付标识码;

展示所述支付标识码。

上述支付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可穿戴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在可穿戴设备处于网络连接状态时,通过第一系统生成支付标识码,将支付标识码发送至第二系统,通过第二系统保存支付标识码,当可穿戴设备满足预设条件,且接收到支付请求时,从第二系统获取保存的支付标识码,并展示支付标识码。即可以预先通过第一系统生成支付标识码并保存于第二系统,当在预设条件下接收到支付请求时,可以从第二系统获取保存的支付标识码进行支付,可以在无法与无线网络或移动终端连接、或者网络信号较弱等应用场景下提供便捷的支付功能,并保证支付信息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支付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中支付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又一个实施例中支付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控制系统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支付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的支付信息处理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可以理解,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和参数,但这些元件和参数不受这些术语限制。例如,这些术语可用于将第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系统称为第二系统,且类似地,可将第二系统称为第一系统。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两者都是系统,但其不是同一系统。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包括对应于第一系统的第一处理器110和对应于第二系统的第二处理器120。第一处理器110和第二处理器120均为微处理器,其中,第一处理器110为核心处理器。第一处理器110和第二处理器120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配置相应的微处理器,在此不做第一处理器110和第二处理器120进行限定。例如,以第一处理器110可以是CPU(Central ProcessUnit,中央处理器)处理器,对应于第一系统可以是安卓(Android)系统;第二处理器120可以是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单元)处理器;对应的第二系统可以是RTOS(RealTime Operating System,实时操作系统)系统。

具体地,可穿戴设备可以包括心率传感器121、加速度+陀螺仪122、大气压力传感器123、触摸传感器124、磁力传感器125、微压差传感器126等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二处理器120可以与可穿戴设备包含的传感器连接,用于获取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第二处理器120还可以与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模块127连接,用于获取GPS天线接收的定位数据;及与调试(DEBUG)模块128连接,用于输出可穿戴设备的调试数据。

第一处理器110和第二处理器120之间通过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串行外设接口)连接,从而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可以通过SPI总线进行通信数据的传输。显示屏130通过MIPI(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与第一处理器110和第二处理器120连接,可以将第一处理器110或第二处理器120输出的数据进行展示。第一处理器110还包括传感器集线器驱动,可以用于驱动各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及处理。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可以提供至少两种工作模式:手表模式和手环模式,可穿戴设备处于手表模式时,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均运行,可穿戴设备由第一系统控制;可穿戴设备处于手环模式时,第一系统关闭,第二系统运行,可穿戴设备由第二系统控制。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支付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以支付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上述可穿戴设备进行说明,该支付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步骤202,在可穿戴设备处于网络连接状态时,通过第一系统生成支付标识码。

可以理解,第一系统具备网络连接功能,因此可以在网络连接时,生成支付标识码,此处生成的支付码不限为一张,也可以是一张以上,具体数量跟使用时间和存储空间有关,例如可以设置为10张、15张、20张等。而第二系统不具备网络连接功能,安全性更强。一种情况下,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均处于运行状态,此时可以通过第一系统进行联网;另一种情况下,第一系统不运行,仅第二系统运行,无法连接网络;当然其他情况下也可以第一系统运行时第二系统不运行,可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进行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支付标识码是指用于提供支付入口的标识码。其中,支付标识码可以是条形码、二维码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可以在第一系统运行时,,通过第一系统连接网络生成支付标识码,具体地,可穿戴设备通过第一系统与支付平台进行网络通信连接,在网络连接状态时,可以通过第一系统从支付平台(例如支付宝、微信等)获取可穿戴设备的账户信息,根据账户信息生成支付标识码。可选地,可穿戴设备也可以通过第一系统获取由支付平台所生成的支付标识码。

步骤204,将支付标识码发送至第二系统,通过第二系统保存支付标识码。

第二系统的安全性高于第一系统。具体地,第一系统相当于可穿戴设备的主要运行系统,可以为可穿戴设备提供较为完备的功能,例如可以通过第一系统实现与连接的移动终端之间的高速率数据传输、生物体征数据检测与分析、精准定位、通信通话等;第二系统相当于可穿戴设备的辅助运行系统,可以提供可穿戴设备的基本功能,例如时间显示、信息提醒、传感器数据采集、与连接的移动终端进行低速率的数据传输等。

可穿戴设备可以将生成的支付标识发送给第二系统,通过第二系统保存支付标识码,可以保证支付标识码的安全性。

步骤206,当可穿戴设备满足预设条件,且接收到支付请求时,从第二系统获取保存的支付标识码。

可穿戴设备可以在满足预设条件,且接收到支付请求时,则从第二系统获取保存的支付标识码。具体地,可穿戴设备可以在获取到支付请求时,获取可穿戴设备的网络信息和电量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当根据网络信息和电量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确定可穿戴设备满足预设条件时,则从第二系统中获取保存的支付标识码。其中,网络信息包括网络状态和网络信号强度;电量信息包括剩余电量值。根据预设条件的不同,可穿戴设备可以获取可穿戴设备的网络信息和电量信息中的至少一种以确定是否满足预设条件。例如,当预设条件为可穿戴设备处于离线状态时,则可穿戴设备可以获取网络信息以确定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预设条件可以是可穿戴设备处于离线状态、可穿戴设备的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值、可穿戴设备的剩余电量值低于第一预设电量阈值等中的至少一种。例如,预设条件还可以包括可穿戴设备由第二系统控制、或者可穿戴设备没有与移动终端连接等。例如,预设条件可以是可穿戴设备处于离线状态,则可穿戴设备可以在确定处于离线状态且接收到支付请求时,则从第二系统获取保存的支付标识码;预设条件也可以是可穿戴设备的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值,且可穿戴设备的剩余电量值低于第一预设电量阈值,则可穿戴设备在接收到支付请求时,确定可穿戴设备是否满足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值及剩余电量值低于第一预设电量阈值,若是,则从第二系统获取保存的支付标识码。

可以理解的是,离线状态是指可穿戴设备没有与无线接入点建立连接,无法实现无线通信功能的状态;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值时,此时生成支付码过于缓慢或者难以生成;而剩余电量值低于第一预设电量阈值的情况下,说明电量过低,如果继续使用第一系统,且进一步联网获取支付码会非常耗电。因此,在上述几种情况下则通过获取第二系统预存的支付码进行支付更为合适,当然,处于离线状态也包括了可穿戴式设备目前处于第二系统控制的情况,即只有第二系统运行,那么此时也可以不切换至第一系统,直接使用第二系统中的支付码。此外,支付请求可以是用户通过按压可穿戴设备的按键生成的,也可以是通过触摸可穿戴设备的触控屏上的控件生成的等,可穿戴设备可以获取生成支付请求。

步骤208,展示支付标识码。

可穿戴设备可以在显示屏上展示获取的支付标识码。展示的支付标识码可以被其他设备扫描,以使其他设备获得该可穿戴设备所对应的账户信息的支付入口,并完成对应的收款操作。

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可以在可穿戴设备处于网络连接状态时,通过第一系统生成支付标识码,将支付标识码发送至第二系统,通过第二系统保存支付标识码,当可穿戴设备满足预设条件,且接收到支付请求时,从第二系统获取保存的支付标识码,并展示支付标识码。即可以预先通过第一系统生成支付标识码并保存于第二系统,当在离线、网络信号弱、电量低等场景下接收到支付请求,则可以从第二系统获取保存的支付标识码进行支付,可以实现可穿戴设备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便捷支付功能,并保证支付信息的安全性。

图3为另一实施例中支付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支付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步骤302,在可穿戴设备处于网络连接状态时,通过第一系统生成支付标识码。

步骤304,将支付标识码发送至第二系统,通过第二系统对支付标识码进行加密处理,并保存加密处理后的支付标识码。

可穿戴设备将第一系统生成的支付标识码发送至第二系统,通过第二系统对支付标识码进行加密处理,并保存加密处理后的支付标识码。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系统可以采用非对称对密算法对支付标识码进行加密处理。非对称加密算法需要一对密钥,即公钥和私钥。私钥可以推导出公钥,而公钥不可以推导出私钥,当采用公钥对数据进行加密时,只有对应的私钥才能解密;当采用私钥对数据进行加密时,只有对应的公钥才能解密。具体地,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第二系统生成一对私钥和公钥,从而采用私钥对支付标识码进行加密处理,并将该私钥对应的公钥发送给第一系统。

步骤306,当可穿戴设备满足预设条件,且接收到支付请求时,从第二系统获取保存的支付标识码。

步骤308,通过预先获取的验证信息对加密处理后的支付标识码进行验证,并展示验证通过的支付标识码。

预先获取的验证信息是可以用于验证支付标识码的,与加密信息相对应的信息。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预先获取的验证信息对加密处理后的支付标识码进行验证。

在一个实施例中,预先获取的验证信息即为与支付标识码加密时的私钥所对应的公钥。根据该公钥可以对支付标识码进行解密处理,若解密成功,则该支付标识码验证通过,并展示验证通过的支付标识码;若解密不成功,则该支付标识码验证不通过。可选地,当支付标识码验证不通过时,可穿戴设备可以重新从第二系统中获取保存的其他支付标识码。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支付信息处理方法中,还可通过第一系统对支付标识码进行加密处理的,具体地,第一系统可以生成一对私钥和公钥,并将公钥发送给第二系统;当第一系统生成支付标识码时,第一系统根据生成的私钥对支付标识码进行加密处理,并将加密处理后的支付标识码发送给第二系统,由第二系统保存加密后的支付标识码;当第一系统接收到支付请求时,从第二系统获取加密后的支付标识码,并根据所持有的私钥确定公钥,对该加密后的支付标识码进行验证;当第二系统接收到支付请求时,第二系统可以获取保存的加密后的支付标识码,并根据第一系统发送的公钥对该支付标识码进行验证。

通过第二系统在接收到第一系统发送的支付标识码时,对支付标识码进行加密处理,并保存加密处理后的支付标识码,当接收到支付请求时,可以获取保存的加密处理后的支付标识码,并根据预先获取的验证信息对加密处理后的支付标识码进行验证,展示验证通过的支付标识码,可以提高支付信息的安全性。

图4为又一个实施例中支付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支付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步骤402,当可穿戴设备满足预设条件,且接收到支付请求时,获取佩戴可穿戴设备的佩戴者的生物体征信息。

生物体征信息可以但不限于是佩戴者的指纹信息、心率信息、血压信息、人脸信息、虹膜信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生物体征信息可用于验证佩戴者的身份。当可穿戴设备被佩戴时,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内置的传感器获取佩戴者的生物体征信息。

当可穿戴设备满足预设条件,且接收到支付请求时,可穿戴设备可以获取佩戴者的生物体征信息。

步骤404,根据生物体征信息验证佩戴者的身份。

可穿戴设备根据生物体征信息验证佩戴者的身份。具体地,可穿戴设备包含预先保存的可穿戴设备的所有者的生物体征信息,通过将所有者的生物体征信息与佩戴者的生物体征信息进行比对,可以验证佩戴者是否为可穿戴设备的所有者。

其中,所有者的生物体征信息可以是所有者预先在可穿戴设备中录入的信息;也可以是可穿戴设备在所有者佩戴该可穿戴设备时所检测的生物体征信息。可穿戴设备的所有人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步骤406,当身份验证通过时,则从第二系统获取保存的支付标识码。

当身份验证通过时,则说明当前佩戴者为可穿戴设备的所有人,可穿戴设备可以根据获取的支付请求从第二系统中获取保存的支付标识码;当身份验证不通过时,则说明书当前佩戴者不为可穿戴设备的所有人,可穿戴设备可以发出表征没有支付权限的提示。

步骤408,展示支付标识码。

通过在接收到支付请求时,获取佩戴者的生物体征信息,根据生物体征信息验证佩戴者的身份,在验证通过时获取保存的支付标识码进行展示,可以进一步提高支付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支付信息处理方法中在可穿戴设备处于网络连接状态时,通过第一系统生成支付标识码的过程,包括:在可穿戴设备处于网络连接状态时,获取当前时刻;当当前时刻处于预设时段内时,通过第一系统生成至少一张支付标识码。

预设时段可以是可穿戴设备被操作的频率较低的时段。例如,预设时段可以是0点-1点;5点-6点;23:00-23:30等。当可穿戴设备的当前系统为第一系统,且当前时刻处于预设时段内时,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第一系统生成至少一张支付标识码。可穿戴设备生成的支付标识码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设定,在此不做设定。例如,可以是5张、10张、20张等。

其中,网络连接状态是指可穿戴设备与无线接入点连接,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与服务器或移动终端进行无线通信。可穿戴设备可以根据当前的网络状态确定可穿戴设备为离线状态或网络连接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可穿戴设备处于网络连接状态时,通过第一系统按照预设时间间隔生成至少一张支付标识码。例如,可穿戴设备可以获取可穿戴设备的网络状态,当网络状态为网络连接状态时,则每隔预设时间间隔生成至少一个支付标识码,以更新第二系统中的支付标识码。其中,预设时间间隔可以根据支付标识码的有效时间进行设定。具体地,预设时间间隔小于或等于支付标识码的有效时间。例如,当支付标识码的有效时间为60分钟,则预设时间间隔可以是30分钟、40分钟、50分钟、60分钟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系统保存的未被使用的支付标识码的数量小于预设数量,且可穿戴设备处于网络连接状态时,通过第一系统生成至少一张支付标识码。具体的,可穿戴设备还可以通过第一系统获取第二系统保存的未被使用的支付标识码的数量,当该数量低于预设数量,且可穿戴设备处于网络连接状态时,则执行通过第一系统生成支付标识码的操作。其中,预设数量可以是5个、8个、10个等。不同预设数量的设定,会有不同的使用效果,假设第二系统保存20张支付标识码,当预设数量设定为10时,具体的,每次联网时,进行一次数量检测,当检测到未被使用的数量少于10时,则进行一次更新,该更新可以是对全部支付标识码的更新即可以对清除第二系统未被使用的支付标识码,并通过第一系统生成20张支付标识码;也可以是对已使用的支付标识码的更新即通过第一系统生成与已使用的支付标识码的数量相同的支付标识码,该方法可以较为对保存的支付标识码进行实时的更新。

进一步的,当该预设数量设为1时,即在第二系统保存的所有支付标识码使用完后,且可穿戴设备处于网络连接状态时,通过第一系统生成至少一张支付标识码。例如,第二系统保存的全部支付标识码的数量为10个,则当10个支付标识码均被使用完后,再一次性更新,即通过第一系统生成支付标识码。其中,支付标识码被使用是指可穿戴设备从第二系统中获取该支付标识码并进行展示,即当支付标识码进行展示时,则认为该支付标识码已使用,为避免重复使用可以可穿戴设备可以将已展示的支付标识码设置为无效支付标识码,无效支付标识码不能再被展示。

可选地,可穿戴设备可以按照支付标识码的生成时间从第二系统中获取支付标识码,例如,可以优先获取生成时间距离当前时刻最大的支付标识码,即先从旧的开始使用。

通过在当前时刻处于预设时段内时,通过第一系统生成支付标识码,将支付标识码发送给第二系统进行保存;可以避免对可穿戴设备的其他操作造成影响,保证可穿戴设备运行的稳定性。通过设置预设时间间隔可以保障支付标识码的有效性;通过设定使用数量等因素,可以使得支付标识码被及时更新以便用户使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支付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当可穿戴设备处于网络连接状态,且接收到支付请求时,通过第一系统生成支付标识码,并展示支付标识码。

当可穿戴设备处于网络连接状态时,可穿戴设备具备通过第一系统生成支付标识码的功能。因而,当可穿戴设备处于网络连接状态时,接收到支付请求,则可以通过第一系统生成支付标识码,并展示该支付标识码。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的支付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在可穿戴设备处于第一系统控制时,获取可穿戴设备的剩余电量值;当剩余电量值低于第二预设电量阈值时,关闭可穿戴设备的第一系统,并切换为第二系统控制;当可穿戴设备处于第二系统控制,且接收到支付请求时,通过第二系统获取保存的支付标识码,并展示支付标识码。

可穿戴设备的剩余电量值是指可穿戴设备的电池内可用电量占标称容量的比例。第二电量阈值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来确定。例如,第二电量阈值可以为10%、15%、20%、30%等不限于此。第一系统可以为可穿戴设备提供较为完备的功能,第二系统提供可穿戴设备的基本功能,则可穿戴设备运行第一系统的功耗大于运行第二系统时的功耗。可穿戴设备可以实时检测剩余电量值,当剩余电量值低于电量阈值时,将可穿戴设备的第一系统关闭,并切换为由第二系统控制。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控制系统示意图。如图5所示,以第一系统为安卓系统,第二系统为RTOS系统为例进行说明,可穿戴设备包括至少两种运行模式,以手表模式和手环模式为例,手表模式是指可穿戴设备同时运行安卓系统和RTOS系统,手环模式是指可穿戴设备关闭安卓系统,只运行RTOS系统。心率传感器、心电图传感器、运动传感器等传感器在手表模式和手环模式下均由RTOS系统控制。显示屏、触控屏和按键可以在不同的模式下由不同的系统进行控制,即在手表模式下,显示屏、触控屏和按键可以通过安卓系统进行控制;在手环模式下,显示屏、触控屏和按键可以通过RTOS系统进行控制。

则可穿戴设备由第一系统控制时,可以通过触控屏或按键获取用户输入的支付请求;当第一系统关闭,可穿戴设备由第二系统控制时,也可以通过触控屏或按键获取用户输入的支付请求。

当可穿戴设备为第二系统控制时,可以通过第二系统获取支付请求,并根据支付请求获取保存的支付标识码,并展示支付标识码。保存的支付标识码即为在可穿戴设备处于网络连接状态时,通过第一系统生成并发送给第二系统的支付标识码。

通过可穿戴设备处于第一系统控制时,获取可穿戴设备的剩余电量值;当剩余电量值低于第二预设电量阈值时,将可穿戴设备第一系统关闭,切换为第二系统控制;当可穿戴设备处于第二系统控制,且接收到支付请求时,通过第二系统获取保存的支付标识码,并展示支付标识码,可以实现在低功耗模式下的支付功能,同时保证支付的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系统所在的处理器与第二系统所在的处理器之间通过串行外设接口总线连接;该支付信息处理方法中将支付标识码发送至第二系统,通过第二系统保存支付标识码的过程,包括:将支付标识码通过串行外设接口总线发送至第二系统所在的处理器;通过第二系统所对应的存储器保存支付标识码。

第一系统所在的处理器与第二系统所在处理器之间通过串行外设接口总线连接,以第一系统所在的处理器为CPU处理器,第二系统所在的处理器为MCU处理器为例,CPU处理器与MCU处理器之间可以通过串行外设接口总线即SPI总线连接,通过SPI总线进行数据的传输。

在该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第一系统将生成的支付标识码通过SPI总线发送给第二系统,由第二系统所在处理器中的存储器进行保存。可选地,该存储器可以采用flash存储器或其他非易失性存储器,在此不做限定。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支付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以该支付信息处理方法中预设条件为可穿戴设备处于离线状态为例进行说明,包括:

步骤602,接收到支付请求。

步骤604,获取可穿戴设备的控制系统;若控制系统为第一系统时,则进入步骤606;若控制系统为第二系统,则进入步骤612。

步骤606,获取可穿戴设备的网络状态;当网络状态为离线状态时,则进入步骤608;当网络状态为网络连接状态时,则进入步骤610。

步骤608,从第二系统获取保存的支付标识码,并进入步骤614。

步骤610,通过第一系统生成支付标识码,并进入步骤614。

步骤612,获取保存的支付标识码。

步骤614,展示支付标识码。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2-4、6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2-4、6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图7为一个实施例的支付信息处理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7所示,该支付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标识码生成模块702,用于在可穿戴设备处于网络连接状态时,通过第一系统生成支付标识码时,通过第一系统生成支付标识码;

标识码发送模块704,用于将支付标识码发送至第二系统,通过第二系统保存支付标识码;

标识码获取模块706,用于当可穿戴设备满足预设条件,且接收到支付请求时,从第二系统获取保存的支付标识码;

展示模块708,用于展示支付标识码。

该实施例提供的支付信息处理装置,可以在可穿戴设备处于网络连接状态时,通过第一系统生成支付标识码,将支付标识码发送至第二系统,通过第二系统保存支付标识码,当可穿戴设备满足预设条件,且接收到支付请求时,从第二系统获取保存的支付标识码,并展示支付标识码。即可以预先通过第一系统生成支付标识码并保存于第二系统,当在预设条件下接收到支付请求时,可以从第二系统获取保存的支付标识码进行支付,可以实现在无法与无线网络或移动终端连接、或者网络信号较弱等不同的应用场景下的便捷支付功能,并保证支付信息的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支付信息处理装置还包括加密模块710,加密模块710用于通过第二系统对支付标识码进行加密处理,并保存加密处理后的支付标识码;标识码获取模块706还可以用于通过预先获取的验证信息对加密处理后的支付标识码进行验证,展示模块708可用于展示验证通过的支付标识码。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支付信息处理装置还包括身份验证模块712,身份验证模块712用于获取佩戴可穿戴设备的佩戴者的生物体征信息;根据生物体征信息验证佩戴者的身份。

在一个实施例中,标识码生成模块702还可以用于在可穿戴设备处于网络连接状态时,获取当前时刻,当当前时刻处于预设时段内时,通过第一系统生成至少一张支付标识码。

在一个实施例中,标识码生成模块702还可以用于在可穿戴设备处于网络连接状态时,通过第一系统按照预设时间间隔生成至少一张支付标识码。

在一个实施例中,标识码生成模块702还可以用于在第二系统保存的未被使用的支付标识码的数量小于预设数量,且可穿戴设备处于网络连接状态时,通过第一系统生成至少一张所述支付标识码

在一个实施例中,标识码获取模块706还可以用于当接收到支付请求时,取可穿戴设备的网络信息和电量信息中的至少一种;若根据网络信息和电量信息中的至少一种确定可穿戴设备满足预设条件,则从所述第二系统获取保存的所述支付标识码。

在一个实施例中,标识码获取模块706还可以用于当可穿戴设备满足可穿戴设备处于离线状态、可穿戴设备的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值、当可穿戴设备的电量低于第一预设电量阈值中的至少一种,且接收到支付请求时,从第二系统获取保存的支付标识码。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支付信息处理装置还包括系统切换模块714,系统切换模块714用于可穿戴设备处于第一系统控制时,获取可穿戴设备的剩余电量值;当剩余电量值低于第二预设电量阈值时,关闭第一系统,并切换为第二系统控制;展示模块708还可用于当可穿戴设备处于第二系统控制,且接收到支付请求时,通过第二系统获取保存的支付标识码,并展示支付标识码。

在一个实施例中,展示模块708还可用于当可穿戴设备处于网络连接状态,且接收到支付请求时,通过第一系统生成支付标识码,并展示支付标识码。

在一个实施例中,标识码发送模块702还可以用于将支付标识码通过串行外设接口总线发送至第二系统所在的处理器;通过第二系统所对应的存储器保存支付标识码。

上述支付信息处理装置中各个模块的划分仅用于举例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将支付信息处理装置按照需要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以完成上述支付信息处理装置的全部或部分功能。

关于支付信息处理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支付信息处理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支付信息处理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可穿戴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可穿戴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个或多个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执行支付信息处理方法的步骤。

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支付信息处理方法。

本申请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它用作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 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