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可自然通风的绿色建筑

一种可自然通风的绿色建筑

摘要

本发明属于绿色建筑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可自然通风的绿色建筑,包括建筑主体,所述建筑主体的上端固定设置有通风隔板,所述通风隔板的上端通过导风柱固定连接有用于导风的聚分隔板,所述通风隔板的四端外表面均安装有用于收集热量的太阳能板,本发明通过通风隔板和聚分隔板的隔断式设置,并将通风室和导风柱的上端交界处使用导风柱连接,可收集多方向的风,并通过导风柱将风引入通风室的内部,该种引流方式实用性较强,且通风效果好,通过设置引流板和集水槽,引流板和集水槽可对自然降落在建筑主体上端的雨水做大最大范围的收集,并通过高低设置的集水槽将雨水引入水池的内部进行二次使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12344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7-1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2110444959.4

  • 发明设计人 史岩;陈立琦;樊莹;梁坤伦;李敏;

    申请日2021-04-24

  • 分类号E04B1/00(20060101);E04B7/18(20060101);E04D13/03(20060101);E04D13/064(20060101);F24S25/61(20180101);H02S20/23(20140101);

  • 代理机构61248 西安合创非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惠银银

  • 地址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航海中路94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52:33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绿色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自然通风的绿色建筑。

背景技术

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原有的的自然通风绿色建筑内部的通风系统多数不具较好的通风扩散性,且原有的多数自然通风的绿色建筑上的通风装置虽然可对自然风起到利用效果,但是不具有过滤装置,可能将外部杂质较多的空气直接带入室内,严重影响室内环境,且原有的自然通风的绿色建筑不具有多方向同时吸收太阳能的装置,原有的自然通风的绿色建筑多数不具有降落雨水的收集二次利用装置。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自然通风的绿色建筑,具有通风效果好,便于滤芯更换,多方向吸收太阳能,对降水具有较好二次利用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自然通风的绿色建筑,包括建筑主体,所述建筑主体的上端固定设置有通风隔板,所述通风隔板的上端通过导风柱固定连接有用于导风的聚分隔板,所述通风隔板的四端外表面均安装有用于收集热量的太阳能板,所述通风隔板的外侧下端固定设置有用于引流的引流板,所述引流板的另一端外侧固定设置有集水槽,所述引流板和集水槽均是围绕建筑主体的上端相对与通风隔板的底部外表面圆周闭合设置,圆周设置集水槽均有高低差,所述集水槽的最低位置底部贯穿设置有用于收集积水的集水管,所述通风隔板的内部呈环形开设有通风室,所述通风室连通建筑主体内部的位置设置有滤芯,所述滤芯的外部设置有用于固定安装滤芯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得到一端通过连接轴与建筑主体的内部一表面转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可自然通风的绿色建筑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槽相对于设置连接轴的另一端侧表面固定设置有连接卡块,所述连接卡块的内部一端贯穿式开设有限位孔,所述建筑主体相对于滤芯的一侧设有限位滑块,所述限位滑块的一端与建筑主体内部一端通过一号复位弹簧弹性连接,所述限位滑块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用于限位的限位插块,所述限位滑块的内部中间位置开设有滑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可自然通风的绿色建筑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限位滑块的一侧滑动连接有滑动插块,所述滑动插块的内部一端固定设置有复位块,所述复位块的一端表面与建筑主体内部一表面通过二号复位弹簧弹性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可自然通风的绿色建筑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滑动插块的内侧表面和滑槽的一侧表面均为斜面设置,所述滑动插块与滑动插块相互滑动卡合连接,所述限位孔与限位插块贯穿插合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可自然通风的绿色建筑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槽相对与建筑主体的内部一侧固定设置有通风孔。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可自然通风的绿色建筑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建筑主体的一侧相对于集水管的下端固定设置有水池,所述水池的下端通过水管连接有水盆。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可自然通风的绿色建筑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太阳能板的一端电性连接有用于储存电能的蓄电池,所述太阳能板与蓄电池电性连接,所述蓄电池位于建筑主体的内部一侧角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通风隔板和聚分隔板的隔断式设置,并将通风室和导风柱的上端交界处使用导风柱连接,可收集多方向的风,并通过导风柱将风引入通风室的内部,该种引流方式实用性较强,且通风效果好,通过设置引流板和集水槽,引流板和集水槽可对自然降落在建筑主体上端的雨水做大最大范围的收集,并通过高低设置的集水槽将雨水引入水池的内部进行二次使用,通过该种设置,在一定范围内较大程度的节约了水资源,对天然降水做到了充分的利用,通过在通风隔板外部的多个方向均铺设太阳能板,多方向设置的太阳能板可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的收集太阳能,可将太阳能较大的进行利用,收集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于蓄电池的内部进行家电以及低压的设备使用,有利于绿色建筑的形成,通过设置可拆装更换的滤芯,长时间使用后可将滤芯取下更换,便于使用,有效提升室内舒适度。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主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图1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主体局部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滤芯与安装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安装槽与建筑主体卡接部分局部主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建筑主体;2、通风隔板;3、聚分隔板;4、太阳能板;5、引流板;6、集水槽;7、集水管;8、水池;9、水盆;10、蓄电池;11、通风室;12、导风柱;13、滤芯;14、安装槽;15、连接轴;16、连接卡块;17、限位孔;18、限位滑块;19、限位插块;20、滑槽;21、一号复位弹簧;22、插块;23、复位块;24、二号复位弹簧;25、通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5,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自然通风的绿色建筑,包括建筑主体1,建筑主体1的上端固定设置有通风隔板2,通风隔板2的上端通过导风柱12固定连接有用于导风的聚分隔板3,通风隔板2的四端外表面均安装有用于收集热量的太阳能板4,通风隔板2的外侧下端固定设置有用于引流的引流板5,引流板5的另一端外侧固定设置有集水槽6,引流板5和集水槽6均是围绕建筑主体1的上端相对与通风隔板2的底部外表面圆周闭合设置,圆周设置集水槽6均有高低差,集水槽6的最低位置底部贯穿设置有用于收集积水的集水管7,通风隔板2的内部呈环形开设有通风室11,通风室11连通建筑主体1内部的位置设置有滤芯13,滤芯13的外部设置有用于固定安装滤芯13的安装槽14,安装槽14得到一端通过连接轴15与建筑主体1的内部一表面转动连接。

具体的,安装槽14相对于设置连接轴15的另一端侧表面固定设置有连接卡块16,连接卡块16的内部一端贯穿式开设有限位孔17,建筑主体1相对于滤芯13的一侧设有限位滑块18,限位滑块18的一端与建筑主体1内部一端通过一号复位弹簧21弹性连接,限位滑块18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用于限位的限位插块19,限位滑块18的内部中间位置开设有滑槽20。

具体的,限位滑块18的一侧滑动连接有滑动插块22,滑动插块22的内部一端固定设置有复位块23,复位块23的一端表面与建筑主体1内部一表面通过二号复位弹簧24弹性连接。

具体的,滑动插块22的内侧表面和滑槽20的一侧表面均为斜面设置,滑动插块22与滑动插块22相互滑动卡合连接,限位孔17与限位插块19贯穿插合连接。

具体的,安装槽14相对与建筑主体1的内部一侧固定设置有通风孔25。

具体的,建筑主体1的一侧相对于集水管7的下端固定设置有水池8,水池8的下端通过水管连接有水盆9,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水池8的储水,将自然降水做到了收集二次使用的效果,还起到了节约资源的作用。

具体的,太阳能板4的一端电性连接有用于储存电能的蓄电池10,太阳能板4与蓄电池10电性连接,蓄电池10位于建筑主体1的内部一侧角落,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蓄电池10,用于将太阳能板4收集并转化的电能进行收集,以便需要时的使用,同时达到了节约资源的作用。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发明在使用时,有阳光时,太阳能板4将多方位的收集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储存于蓄电池10的内部,当室外有风吹过建筑主体1时,迎面的风将通过通风隔板2外部的斜面和聚分隔板3的内部斜面,冲击在导风柱12的上端,冲击的风在导风柱12的作用通过下将风引入通风室11的内部,因为通风室11为环形镂空设置,进入的风将在通风室11的内部扩散,并通过滤芯13的过滤从通风孔25排入建筑主体1内对建筑主体1内部空气进行自然的流通,通过在通风隔板2的下端外侧圆周位置均设置连续的集水槽6,相邻的两个集水槽6均有高低差,集水槽6上端连接集水管7的位置为最低位置,下雨时雨水通过聚分隔板3、聚分隔板3、引流板5的收集引流将雨水带入集水槽6的内部,并通过集水槽6的高度差将水引向开设集水管7的一端,雨水通过集水管7收集入水池8的内部,需要使用时可在水池8的底部衔接引水管道将水引至水盆9内或其他可使用的地方使用,在安装滤芯13时,将崭新的滤芯13滑动卡入安装槽14的内部并固定,通过安装槽14与通风隔板2下端内部连接的连接轴15将连接卡块16按压至与限位插块19接触,继续按压安装槽14,使连接卡块16的外表面挤压限位插块19的斜面,此时限位插块19和限位滑块18同时向后移动并挤压一号复位弹簧21,按压至限位插块19与限位孔17的插合位置限位插块19与限位孔17即可通过一号复位弹簧21的弹力将两个卡合限位,当长时间使用后需要对滤芯13继续更换时,向建筑主体1内部方向按压滑动插块22,滑动插块22带动一体的复位块23将二号复位弹簧24向内挤压,同时通过滑动插块22底部的斜面与滑槽20斜面的按压滑动带动滑槽20和限位插块19向一号复位弹簧21方向滑动并挤压一号复位弹簧21,直至限位插块19脱离限位孔17的内部,安装槽14即可通过连接轴15打开取下旧的滤芯13更换即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