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蝼蛄的人工养殖箱及其养殖方法

一种蝼蛄的人工养殖箱及其养殖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蝼蛄的人工养殖箱及其养殖方法,涉及一种无脊椎动物的饲养或养殖装置及方法。所述的养殖箱由箱体和箱盖组成,箱体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通气孔,箱体底板上开设有4~6个直径15~21毫米的连接孔,每个连接孔都配有孔塞。所述方法包括使用所述的人工养殖箱养殖蝼蛄。利用本发明所述的人工养殖方法养殖蝼蛄,一年可以产卵2~3次,一次产卵少则数十粒,多则上千粒,平均200~400粒,一对种虫年产卵可以达到600~1200粒,成活率80%以上,比大池繁殖育成若虫提高3~4倍。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08014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7-0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2110491889.8

  • 发明设计人 邹知明;蒙海伦;陈杰燕;

    申请日2021-05-06

  • 分类号A01K67/033(20060101);

  • 代理机构11640 北京中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周国勇

  • 地址 530004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大学东路100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49:09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脊椎动物的饲养或养殖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蝼蛄在生物学上的分类是真核生物界,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箭尾亚目,蝼蛄科。拉丁学名:Gryllotalpa。分布区域:全世界已知约110种。中国记载11种,主要5种(华北蝼蛄,东方蝼蛄,台湾蝼蛄,金秀蝼蛄及河南蝼蛄),全国均有分布。别称:非洲蝼蛄、小蝼蛄、地拉蛄、土狗崽、地狗子、水狗、都猴。中国古代对蝼蛄就有大量的记载,特别是其习性、活动规律、药用记载较多。明朝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就有详细的药用记载。蝼蛄自然状态下常常采食植物根茎、种子、嫩芽,被认为是危害农作物的一种害虫。长期的人为驱杀加上大田农药化肥大量使用,生存环境改变或遭受破坏,我国的蝼蛄数量大大降低。蝼蛄具有防病治病的多种功效,作为药材缺口越来越大。此外,蝼蛄还是一种极佳的昆虫美食。捕捉自然环境的野生蝼蛄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必需依靠人工繁殖和饲养。

近几年开始人工繁殖饲养蝼蛄,农村土壤资源丰富,温度控制难度大,多采用大棚大池饲养。饲养池设计为砖灰结构,池长3~4米,宽2米,深1米。池的四周用砖砌成,用水泥抹平。大池饲养,由于土壤较厚,对温度要求不严格。大池中放置土壤含水量22%,深度30~60厘米,上面加盖一层纱网防逃。由于饲养单体面积过大土层过厚,种虫与卵分离是一个大难题,人工翻动泥土寻找分离虫卵时,踩压导致卵破损,加上移动过程中环境改变,造成孵化率下降。而且大的饲养池饲养,无法实现同期化产卵,繁殖饲养管理难。利用蝼蛄的移动性和卵成虫温度需求的差异性,采用小面积的饲养框饲养,可以实现种虫和卵自动并及时分离,一年多批次同期产卵,不同时期的卵分批次饲养,是提高蝼蛄繁殖率和孵化率的有效措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蝼蛄的人工养殖箱及其养殖方法。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蝼蛄的人工养殖箱,由箱体和箱盖组成,箱体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通气孔,箱体底板上开设有4~6个直径15~21毫米的连接孔,每个连接孔都配有孔塞。

优选地,所述的箱体长54~60厘米,宽42~50厘米,高24~35厘米。

一种蝼蛄的人工养殖方法,其使用上述蝼蛄的人工养殖箱养殖蝼蛄。

其中优选地包括以下步骤:

⑴将养殖箱叠放4~8层;用孔塞关闭连接孔,向每个养殖箱内放置15~25厘米培养料,然后放入6对~50对种蝼蛄种虫;

⑵将养殖箱的温度控制到20℃~22℃,15~30天后将养殖箱叠放2层;打开连接孔,取走下层养殖箱箱盖,并将上层养殖箱温度控制到26℃~30℃;

⑶3~5天后蝼蛄虫卵继续保持在上层养殖箱体内,种虫则迁移到下层养殖箱中,种虫再次重复步骤⑴-⑶;

⑷将上层养殖箱的温度继续控制在26℃~30℃温度下孵化15~20天,孵化出来幼虫后,经过7~10天过渡,环境温度逐步降低至20℃~22℃。之后将箱体移动到室内温度为20℃~22℃的环境下饲养。变成种虫后重复步骤⑴-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利用本发明所述的人工养殖方法养殖蝼蛄,一年可以产卵2~3次,一次产卵少则数十粒,多则上千粒,平均200~400粒,一对种虫年产卵可以达到600~1200粒,成活率80%以上,比大池繁殖育成若虫提高3~4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人工养殖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人工养殖箱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1-箱盖、2-箱体、3-透气孔、4-连通孔、5-孔塞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⑴一种人工养殖箱,塑料制品,由箱体和箱盖组成,箱体尺寸为长60厘米×宽50厘米×高35厘米。箱体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通气孔,箱体底板上开设有4个直径15~21毫米的连接孔,底板下设置有可推拉的孔塞板,需要时转动孔塞板将连接孔堵死,防止种虫外逃;

⑵将养殖箱叠放4层;将孔塞板移动到连接孔关闭状态,向每个养殖箱内放置20厘米培养料,8月13日放入20对种蝼蛄种虫,每2~3天喂食1次,每次喂食量为0.3~0.6g/只.天全价颗粒饲料;

⑶将养殖箱的温度控制到22℃,8月26日将养殖箱叠放2层;打开连接孔,取走下层养殖箱箱盖,并将上层养殖箱温度控制到26℃~30℃;

⑷8月29日后上层养殖箱均为虫卵,下层养殖箱均为种虫,将2层养殖框分开,自动完成种虫和卵的分离;下层种虫再次重复步骤⑴-⑷;

⑸将上层养殖箱的温度控制在26℃~30℃温度下孵化虫卵,9月30日孵化成活4287只若虫,孵化出的若虫在20℃~22℃环境下饲养。

如此循环往复。种虫共产卵3次,共育成若虫12338只。

实施例二

⑴一种人工养殖箱,塑料制品,由箱体和箱盖组成,箱体尺寸为长54厘米×宽42厘米×高24厘米。箱体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通气孔,箱体底板上开设有6个直径15~21毫米的连接孔,每个连接孔都配有孔塞(平时堵死防逃);

⑵将养殖箱叠放8层;用孔塞关闭连接孔,向每个养殖箱内放置20厘米培养料,3月3日放入10对种蝼蛄种虫,每2~3天喂食1次,每次喂食量为0.3~0.6g/只.天全价颗粒饲料;

⑶将养殖箱的温度控制到20℃~22℃,3月15日将养殖箱叠放2层;打开连接孔,取走下层养殖箱箱盖,并将上层养殖箱温度控制到26℃~30℃;

⑷3月18日后上层养殖箱均为虫卵,下层养殖箱均为种虫,将2层养殖框分开,自动完成种虫和卵的分离;下层种虫再次重复步骤⑴-⑷;

⑸将上层养殖箱的温度控制在26℃~30℃温度下孵化虫卵,4月30日孵化成活2460只若虫,孵化出的若虫作为种虫再次重复步骤⑴-⑷。

如此循环往复。种虫一年在箱体共产卵4次,共育成若虫8360只。

实施例三

按照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 211881808 U所述的蝼蛄养殖装置条件下开展蝼蛄人工繁殖。在空调20℃~22℃环境下内安装3排养殖架,铺设托盘6层横截面为波浪型的石棉瓦,内放置沙土层25厘米,对叠时上层的托盘的托顶相对下层的托顶,为蝼蛄预留5~8厘米活动空间。占地2平方米的繁殖饲养场地,总高度170厘米,放入蝼蛄种虫100对。每2~3天喂食1次,每次喂食量为0.3~0.6g/只.天全价颗粒饲料。从2020年1月至12月共收集到若虫42100只。

实施例四

采用大型的饲养池饲养。设计为砖灰结构,池长3米,宽2米,深1米。池的四周用砖砌成,用水泥抹平。大池中放置土壤含水量22%,深度55厘米,上面加盖一层纱网防逃。放入300对蝼蛄种虫。每2~3天喂食1次,每次喂食量为0.3~0.6g/只.天全价颗粒饲料。自由交配,饲养一年2020年12月共收集若虫35406只。

对比实施例

将四组蝼蛄人工分别使用实施例一、二、三和四的饲料和饲养过程进行饲养,每组中做3个平行对照。对饲养的蝼蛄人工进行观察,其生物学指标如表1所示。其中各生物学指标测试的方法如下:

若虫育成总数:每种饲料养殖条件下,收集统计虫卵变成若虫(与成年虫体态基本一样,体色较浅,但无翅膀)爬出养殖料表面采食的总数。

表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