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基于5G通信技术的院前急救监控及诊断方法

基于5G通信技术的院前急救监控及诊断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5G通信技术的院前急救监控及诊断方法,包括步骤S1:120急救中心接收到患者的急救信息,并且初步分析判断患者的当前状况以及病因,以形成第一数据;步骤S2:在5G通信环境下出动车载CT救护车,并且在车载CT救护车抵达现场后实际分析判断患者的当前状况以及病因,以形成第二数据,并且将第二数据同步传输到医联体指挥中心系统。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基于5G通信技术的院前急救监控及诊断方法,其具有更有效的急救诊疗方法、更优质的救治方案和更准确的相应措施,基于5G、AI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医院医疗健康的闭环创新模式建设。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06657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7-0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嘉兴市第二医院;

    申请/专利号CN202110323510.2

  • 发明设计人 陈刚;吴建祥;高盛盛;

    申请日2021-03-26

  • 分类号G16H50/20(20180101);G16H80/00(20180101);

  • 代理机构33253 嘉兴启帆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张抗震

  • 地址 314001 浙江省嘉兴市环城北路151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42:32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院前急救监控及诊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5G通信技术的院前急救监控及诊断方法。

背景技术

120急救医疗系统是城市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20急救车是急救医疗系统中的核心,目前通过在120急救车上安装摄像头及无线视频传输设备将音视频数据通过网络传输至急救中心,急救中心通过接收到的音视频数据,能够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内对急救车的位置、状态等动态信息进行及时监控,并且可以实时看到急救现场的情况以及车内急救的过程。

上述方案是对急救车上的病人救治情况进行记录和监控,而实际情况中,对急救车的监控也很重要,现实情况中往往需要根据病人的病情采取措施尽可能地缩短急救车的行驶时间和急救措施,以避免急救车在路上的耽搁,导致病人无法及时得到救治,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授权公告号为:CN103413025B,主题名称为一种监控急救车的系统及方法的发明专利,其技术方案公开了“所述系统包括:

监控终端,用于接收对急救车上急救病人的初步诊断结果,并向监控服务器发送所述初步诊断结果;

监控设备,用于对所述急救车进行监控,并将监控结果发送给监控服务器;

监控服务器包括诊断结果接收模块、监控任务创建模块、执行流程返回模块和监控模块;

诊断结果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监控终端发送的初步诊断结果;

监控任务创建模块,用于创建对所述急救车的监控任务;

执行流程返回模块,用于提取所述初步诊断结果对应的急救车的执行流程返回给急救车;

监控模块,用于执行所述监控任务,根据所述监控设备返回的监控结果判断所述急救车是否执行所述执行流程;

其中,所述执行流程返回模块包括:

执行流程查找子模块,用于查找所述初步诊断结果对应的急救车的执行流程,所述执行流程包括拉警报、闯红灯和逆行中的至少一个,还包括何时拉警报、何时闯红灯和何时逆行中的至少一个;

执行流程返回子模块,用于通过调度系统将所述执行流程返回给急救车,或,通过语音播报将所述执行流程通知给急救车”。

以上述发明专利为例,其虽然提及了监控急救车,但是其技术方案与本发明不同,本发明不仅通过5G通信技术对急救车进行监控,其还将医联体系统和中心院区系统进行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还公开了远程会诊和治疗等,对患者从救护车到医院的治疗过程实时监控和诊断。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予以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5G通信技术的院前急救监控及诊断方法,其具有更有效的急救诊疗方法、更优质的救治方案和更准确的相应措施,基于5G、AI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医院医疗健康的闭环创新模式建设。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5G通信技术的院前急救监控及诊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医联体系统的)120急救中心接收到患者的急救信息,并且初步分析判断患者的当前状况以及病因,以形成第一数据;

步骤S2:在5G通信环境下出动车载CT救护车,并且在车载CT救护车抵达现场后实际分析判断患者的当前状况以及病因,以形成第二数据,并且将第二数据(5G通信)同步传输到医联体指挥中心系统;

步骤S3:医联体指挥中心系统根据第二数据判断是否需要相应的急救处理,如果需要,则将急救处理的患者的前后信息数据同步传输到医联体指挥中心系统,医联体指挥中心系统进行判断病情,以形成第三数据;

步骤S4:医联体指挥中心系统根据第三数据(等因素,好包括患者距离医院的远近等)判断将患者移送到医联体系统或者中心院区系统进行治疗。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S4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步骤S4.1:医联体系统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

步骤S4.2:中心院区系统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S4.1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步骤S4.1.1:医联体系统将患者进行第一急诊诊疗,以获得第一诊疗结果(包括患者的实时生命体征数据和生命体征数据库中的历史生命体征数据,利于治疗),并且根据第一诊疗结果进行处理;

步骤S4.1.2:如果第一诊疗结果在医联体系统的治疗范围之内,则进行本地处理;

步骤S4.1.3:如果第一诊疗结果不在医联体系统的治疗范围之内,则申请中心院区系统通过应急监控系统和急救可视化系统进行远程会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S4.1.3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步骤S4.1.3.1:通过5G通信和急救可视化系统,将患者的实时数据进行采集并且传输到中心院区系统;

步骤S4.1.3.2:中心院区系统进行远程指导诊治,并且根据患者的实时数据判断是否需要转诊,并且在转诊的过程中,车载CT救护车通过车载急救系统进行急救处理(如果需要,则医联体系统进行转诊,并且中心院区系统进行接诊准备)。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急救可视化系统包括ICU体征可视化系统、呼吸体征可视化系统、术中体征可视化系统、透析体征可视化系统、远程体征可视化系统和移动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注意,本发明所涉及的医联体系统和中心院区系统等可被视为现有技术。

医联体系统为基层医院,下级医院;中心院区系统为上级医院。

优选实施例。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5G通信技术的院前急救监控及诊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医联体系统的)120急救中心接收到患者的急救信息,并且初步分析判断患者的当前状况以及病因,以形成第一数据;

步骤S2:在5G通信环境下出动车载CT救护车,并且在车载CT救护车抵达现场后实际分析判断患者的当前状况以及病因,以形成第二数据,并且将第二数据(5G通信)同步传输到医联体指挥中心系统;

步骤S3:医联体指挥中心系统根据第二数据判断是否需要相应的急救处理,如果需要,则将急救处理的患者的前后信息数据同步传输到医联体指挥中心系统,医联体指挥中心系统进行判断病情,以形成第三数据;

步骤S4:医联体指挥中心系统根据第三数据(等因素,好包括患者距离医院的远近等)判断将患者移送到医联体系统或者中心院区系统进行治疗。

具体的是,步骤S4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步骤S4.1:医联体系统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

步骤S4.2:中心院区系统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

更具体的是,步骤S4.1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步骤S4.1.1:医联体系统将患者进行第一急诊诊疗,以获得第一诊疗结果(包括患者的实时生命体征数据和生命体征数据库中的历史生命体征数据,利于治疗),并且根据第一诊疗结果进行处理;

步骤S4.1.2:如果第一诊疗结果在医联体系统的治疗范围之内,则进行本地处理;

步骤S4.1.3:如果第一诊疗结果不在医联体系统的治疗范围之内,则申请中心院区系统通过应急监控系统和急救可视化系统进行远程会诊。

进一步的是,步骤S4.1.3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步骤S4.1.3.1:通过5G通信和急救可视化系统,将患者的实时数据进行采集并且传输到中心院区系统;

步骤S4.1.3.2:中心院区系统进行远程指导诊治,并且根据患者的实时数据判断是否需要转诊,并且在转诊的过程中,车载CT救护车通过车载急救系统进行急救处理(如果需要,则医联体系统进行转诊,并且中心院区系统进行接诊准备)。

更进一步的是,急救可视化系统包括ICU体征可视化系统、呼吸体征可视化系统、术中体征可视化系统、透析体征可视化系统、远程体征可视化系统和移动看板。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专利申请涉及的医联体系统和中心院区系统等技术特征应被视为现有技术,这些技术特征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可能涉及到的控制方式、空间布置方式采用本领域的常规选择即可,不应被视为本发明专利的发明点所在,本发明专利不做进一步具体展开详述。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