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蚕种生长模型的构建方法及最佳给桑量推荐方法

蚕种生长模型的构建方法及最佳给桑量推荐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蚕种生长模型的构建方法及最佳给桑量推荐方法。构建方法包括:步骤1:采集数据;步骤2:根据数据,建立蚕种累计食桑量等;步骤3:绘制饲养桑蚕日食桑量、日累计食桑量与饲育时间的关系趋势图;步骤4:根据趋势图,建立蚕种前N龄阶段食桑量的函数,建立蚕种第N+1龄阶段食桑量的函数;步骤5:选取符合函数关系形式的曲线分别对桑蚕前N龄阶段和第N+1阶段的日累计食桑量数据进行拟合;步骤6:通过比较不同拟合结果,建立拟合模型并计算;步骤7:对拟合建立的模型进行误差分析,若误差小,执行步骤8;若拟合效果不好,执行步骤5;步骤8:根据确定的拟合结果,以蚕种日累计食桑量作为蚕种生长的度量标准,建立蚕种生长模型。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03387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理工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2110234004.6

  • 发明设计人 曹欣然;骆淑云;王成群;吴江;

    申请日2021-03-03

  • 分类号G06Q10/04(20120101);G06Q50/02(20120101);A01K67/04(20060101);

  • 代理机构33246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周希良

  • 地址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杨街道2号大街92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35:49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蚕桑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食桑量建立蚕种生长模型的方法及基于此模型推荐每日最佳给桑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桑蚕养殖的国家,享有“丝绸之乡”的美誉,桑蚕养殖的技术也在不断优化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养蚕业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对建立现代产业链、发展农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作为丝绸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目前的丝绸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同时,在“东桑西移”发展战略的逐步推广之下,国家加大了对桑蚕产业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尽管如此,随着其他产业快速发展,蚕桑生态环境恶化,产业规划受阻,桑蚕管理亟需改进。因此,如何稳定扩大桑蚕产业的发展规模并不断稳定的提高其质量成为时下桑蚕养殖的热门问题。

随着西部地区桑蚕业的发展,为了通过桑园科学施肥提高桑树产叶量与生产效益,已有针对平衡施肥对桑树产量与品质影响及其施肥模型的研究,以桑叶产量为目标函数,选取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的肥料元素作为调控因子,模拟桑树产叶量与调控因子之间的回归关系;同时,也有通过建立桑树枝条长度与条重、叶重之间的数学模型对桑园产量进行预测的研究;通过回归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建立植桑养蚕的决策数学模型。借助这些已有的模型,有效的改善了桑树产叶量,对蚕桑生产的发展规律进行了经济分析和预测,更好地助推桑蚕产业的发展。但,现有技术无法为后续蚕桑养殖推荐最佳给桑量,也无法为蚕桑规划提出合理的最优决策方案提供助力。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基于食桑量的蚕种生长模型的构建方法,其根据蚕种生长的普遍规律,可以构建出不同蚕种的生长模型。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基于蚕种生长模型推荐每日最佳给桑量的方法,其可以根据不用类型的蚕种提供不同的最佳给桑量的推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食桑量的蚕种生长模型的构建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采集饲养桑蚕蚕种的相关数据,然后执行步骤2;

步骤2:根据步骤1的采集数据,建立蚕种孵化成蚁蚕后的饲育天数t,建立蚕种每日食桑量w(t),计算并建立蚕种累计食桑量W

步骤3:绘制饲养桑蚕日食桑量、日累计食桑量与饲育时间的关系趋势图,然后执行步骤4;

步骤4:根据步骤3的关系趋势图,发现桑蚕前N龄阶段的日累计食桑量满足J型曲线指数型增长,第N+1龄阶段的日累计食桑量满足S型曲线指数型增长;建立蚕种前N龄阶段食桑量的函数:

W

建立蚕种第N+1龄阶段食桑量的函数:

N为大于2的自然数,优选N为4;W为一张蚕种从孵化成蚁蚕至结茧的最大累计食桑量,W

然后执行步骤5;

步骤5:选取符合函数关系形式的曲线分别对桑蚕前N龄阶段和第N+1阶段的日累计食桑量数据进行拟合,然后执行步骤6;

步骤6:通过比较不同拟合结果,建立并计算

(1)SSE(和方差):SSE越小说明拟合效果越好。

(2)R-square(确定系数):R-square越接近1,表明方程的变量对y的解释能力越强,这个模型对数据拟合的也较好。

y

选取SSE越接近于0,R-square越接近于1的曲线作为拟合结果,然后执行步骤7;

步骤7:对拟合建立的模型进行误差分析,若误差小,拟合结果良好,执行步骤8;若拟合效果不好,返回执行步骤5;

步骤8:根据确定的拟合结果,以蚕种日累计食桑量作为蚕种生长的度量标准,建立蚕种生长模型:

该蚕种生长模型适用于蚕种生长的普遍规律,若可以获取特定蚕种的相关数据,则以便于确定特定蚕种的生长模型,方便在实际桑蚕养殖中的运用。

本发明另一技术方案:基于上述蚕种生长模型推荐每日最佳给桑量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采集饲养桑蚕蚕种的相关数据,然后执行步骤2;

步骤2:建立该种桑蚕类型下蚕种的食桑量关系,从而建立桑蚕的生长模型,然后执行步骤3;

步骤3:将步骤2中建立的桑蚕模型用于后续该种类型桑蚕养殖的过程中,获取养殖过程中已知蚕种数据,结合桑蚕目前的生长状态,若实际情况与现有模型存在较大差异,则需要重新更新模型,返回执行步骤2;若实际情况与现有模型相符合,则执行步骤4;

步骤4:根据模型与步骤3中获取的已知数据,推断出后续饲养时间里每日最佳的给桑量。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基于食桑量建立蚕种生长模型,设计出一种基于蚕种生长模型推荐每日最佳给桑量的方法,通过获取养殖蚕种目前已知相关信息,结合设计思路,给出最佳给桑量,这样可以合理利用桑叶资源,实现使用最少资源的情况下实现蚕种的良好生长。

优选的,步骤1中蚕种的相关数据包括蚕种类型、数量、饲育天数以及对应的每日食桑量。

优选的,步骤3中已知蚕种数据包括蚕种类型、数量、目前饲育天数以及对应的每日食桑量。

本发明基于食桑量建立蚕种生长模型,包括对蚕种每日食桑量和日累计食桑量与饲育天数之间的关系的探究,通过探究蚕种食桑量与饲育天数的关系,建立五龄阶段蚕种的生长模型。借助模型和养殖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数据,为后续蚕桑养殖推荐最佳给桑量,也为建立桑蚕园区规划以及产茧量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的模型奠定基础,同时也为蚕桑规划提出合理的最优决策方案提供助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基于食桑量建立蚕种生长模型的构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采集饲养蚕种食桑量数据集。

图3为实施例桑蚕日食桑量、日累计食桑量与饲育时间的关系趋势图。

图4为实施例桑蚕拟合结果图。

图5为实施例构建模型结果与实施例数据集对比图。

图6为本发明的基于蚕种生长模型推荐每日最佳给桑量的设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创造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基于食桑量的蚕种生长模型的构建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采集饲养桑蚕蚕种的相关数据,如图2,然后执行步骤2。

步骤2:根据步骤1的采集数据,建立蚕种孵化成蚁蚕后的饲育天数t,建立蚕种每日食桑量w(t),计算并建立蚕种累计食桑量W

步骤3:绘制饲养桑蚕日食桑量、日累计食桑量与饲育时间的关系趋势图,如图3,然后执行步骤4。

步骤4:根据步骤3的关系趋势图,发现桑蚕前四龄阶段的日累计食桑量满足“J”型曲线指数型增长,第五龄阶段的日累计食桑量满足“S”型曲线指数型增长;建立蚕种前四龄阶段食桑量的函数:W

步骤5:选取符合函数关系形式的曲线分别对桑蚕前四龄阶段和第五阶段的日累计食桑量数据进行拟合,然后执行步骤6。

步骤6:通过比较不同拟合结果,建立并计算

选取SSE越接近于0,R-square越接近于1的曲线作为拟合结果,然后执行步骤7;

步骤7:对拟合建立的模型进行误差分析:

将模型拟合求解出的桑蚕日累计食桑量与表格1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如图5。该拟合模型下:SSE≈279.66,R-square≈1-0.00115=0.99885→1,由此,可以确定该模型拟合程度较好,能够代表桑蚕五龄阶段的日累计食桑量的数学关系,然后执行步骤8。

步骤8:根据确定的拟合结果,以蚕种日累计食桑量作为蚕种生长的度量标准,建立蚕种生长模型:

实施例2:一种基于蚕种生长模型推荐每日最佳食桑量的方法,如图6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采集饲养桑蚕蚕种的相关数据,然后执行步骤2。蚕种的相关数据包括蚕种类型、数量、饲育天数以及对应的每日食桑量。

步骤2:通过实施例1建立该种桑蚕类型下蚕种的食桑量关系,从而建立桑蚕的生长模型,然后执行步骤3。

参考春蚕的龄期和一张蚕种的每日食桑量,如图2,基于食桑量建立春蚕五龄阶段的生长模型:

步骤3:将步骤2中建立的桑蚕模型用于后续该种类型桑蚕养殖的过程中,获取养殖过程中已知蚕种数据,结合桑蚕目前的生长状态,若实际情况与现有模型存在较大差异,则需要重新更新模型,执行步骤2;若实际情况与现有模型相符合,则执行步骤4。已知蚕种数据包括蚕种类型、数量、目前饲育天数以及对应的每日食桑量。

步骤4:根据模型与所给数据,推断出后续饲养时间里每日最佳的给桑量。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创造做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