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用于外科创面修复的手术台颈部固定装置

一种用于外科创面修复的手术台颈部固定装置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外科创面修复的手术台颈部固定装置,包括L形承载板,所述L形承载板的底部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固定位于L形承载板底部两侧的下叉臂,所述下叉臂的顶部设置有与L形承载板底部固定连接的上叉臂,两个下叉臂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顶部安装有电机。本发明首先通过升降机构的设置,对该固定装置的高度进行调节,随后通过安装机构的设置,使得该固定装置与患者的床位相对固定,接着通过调节机构和旋转机构的配合使用,对患者的颈部进行固定,最终通过头部固定机构和肩部固定机构的配合使用,分别对患者的头部及肩部进行固定,即可达到固定效果好、多角度调节和使用范围广泛的目的。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97218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周爱丽;

    申请/专利号CN202110153940.4

  • 发明设计人 周爱丽;

    申请日2021-02-04

  • 分类号A61G13/12(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323900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东源镇项村村中路55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30:53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外科创面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外科创面修复的手术台颈部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创面修复:创面是正常皮肤组织在外界致伤因子如外科手术、外力、热、电流、化学物质、低温以及机体内在因素如局部血液供应障碍等作用下所导致的损害,常伴有皮肤完整性的破坏以及一定量正常组织的丢失,同时,皮肤的正常功能受损,也称为伤口或者创伤,创面修复既伤口修复。

在创面修复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颈部固定装置,对患者颈部进行固定,现有的颈部固定装置,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现有的多对患者颈部下方进行固定,固定效果较差,患者在创面受到刺激时,极有可能导致患者向上起身,而引发一系列的医疗事故;

但对颈部进行固定,在面部创面修复时,使用者的头部具有较大的活动空间,患者头部移动,使得修复过程受阻;

相关的固定装置,安装位置较为固定,使用范围较为狭隘,不利于在医疗过程中的广泛使用。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外科创面修复的手术台颈部固定装置,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外科创面修复的手术台颈部固定装置,具备固定效果好、多角度调节和使用范围广泛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装置多对患者颈部下方进行固定,固定效果较差,患者在创面受到刺激时,极有可能导致患者向上起身,而引发一系列的医疗事故,但对颈部进行固定,在面部创面修复时,使用者的头部具有较大的活动空间,患者头部移动,使得修复过程受阻,且相关的固定装置,安装位置较为固定,使用范围较为狭隘,不利于在医疗过程中广泛使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外科创面修复的手术台颈部固定装置,包括L形承载板,所述L形承载板的底部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固定位于L形承载板底部两侧的下叉臂,所述下叉臂的顶部设置有与L形承载板底部固定连接的上叉臂,两个下叉臂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顶部安装有电机,所述下叉臂底部的中心处贯穿设置有螺纹升降杆,所述螺纹升降杆的顶部贯穿至上叉臂的顶部并通过轴承与L形承载板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下叉臂螺纹连接于螺纹升降杆的表面,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驱动盘,所述螺纹升降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受力盘,所述驱动盘与受力盘通过皮带传动连接,所述L形承载板的内腔设置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设在L形承载板内腔底部的平移腔体,所述平移腔体的内腔滑动连接有颈部托垫,所述L形承载板的右侧贯穿设置有螺纹平移杆,所述颈部托垫的底部开设有与螺纹平移杆相适配的弧形螺纹槽,所述颈部托垫的后侧固定连接有枕垫,所述L形承载板右侧的前端设置有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L形承载板右侧的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内腔滑动连接有旋转杆,所述旋转杆的表面套设有螺纹套,所述螺纹套的表面转动连接有连接臂,所述连接臂远离旋转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颈部护垫,所述L形承载板内腔的后侧设置有头部固定机构,所述头部固定机构包括自L形承载板后侧贯穿至L形承载板内腔的滑动柱,所述滑动柱表面的前端固定连接有三角座,所述三角座的前侧设置有头垫,所述头垫的背表面和三角座的前侧均环形固定连接有三个固定帽,相对的两个固定帽之间焊接有弹簧一,所述L形承载板的后侧设置有阻尼机构,所述阻尼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L形承载板背表面顶部和底部的固定环,所述固定环远离滑动柱的一侧贯穿设置有阻尼销,所述阻尼销的表面套设有拉簧,所述拉簧的一端与固定环焊接,所述拉簧的另一端与阻尼销焊接,所述滑动柱表面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多个与阻尼销相适配的弧形凹槽,所述L形承载板底部的前侧设置有安装机构,所述安装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L形承载板底部前侧的矩形卡件,所述矩形卡件正表面的两侧均螺纹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的后端贯穿至矩形卡件的内腔并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夹垫,所述L形承载板内腔前侧的两端均设置有肩部固定机构,所述肩部固定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颈部托垫一侧的肩垫,所述肩垫背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矩形滑块,所述L形承载板内腔底部的前侧开设有与矩形滑块相适配的限位滑槽,所述限位滑槽的内腔固定连接有限位柱,所述矩形滑块滑动连接于限位柱的表面,所述弧形卡钮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盘。

优选的,所述颈部托垫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矩形限位条,所述平移腔体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与矩形限位条相适配的矩形滑槽。

优选的,所述L形承载板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表面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灯板。

优选的,所述下叉臂顶部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矩形套管,所述矩形套管的内腔滑动连接有固定连接在上叉臂底部的矩形板。

优选的,所述下叉臂底部的前侧和后端均安装有万向轮。

优选的,所述颈部护垫内腔的两侧均粘合有橡胶垫。

优选的,所述旋转杆的顶部及其表面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盘,所述旋转杆表面的底部套设有弹簧二,所述弹簧二的顶端与底端分别与固定盘和固定套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转盘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弧形卡钮,所述固定套底部的左侧及前侧均开设有与弧形卡钮相适配的弧形卡槽。

优选的,两个固定盘相对一侧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柱,所述固定套和连接臂分别滑动连接在两个导向柱的表面。

优选的,所述旋转杆表面位于两个固定盘之间设置有与螺纹套相适配的外螺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首先通过升降机构的设置,对该固定装置的高度进行调节,随后通过安装机构的设置,使得该固定装置与患者的床位相对固定,接着通过调节机构和旋转机构的配合使用,对患者的颈部进行固定,最终通过头部固定机构和肩部固定机构的配合使用,分别对患者的头部及肩部进行固定,即可达到固定效果好、多角度调节和使用范围广泛的目的,该用于外科创面修复的手术台颈部固定装置,解决了现有的装置多对患者颈部下方进行固定,固定效果较差,患者在创面受到刺激时,极有可能导致患者向上起身,而引发一系列的医疗事故,但对颈部进行固定,在面部创面修复时,使用者的头部具有较大的活动空间,患者头部移动,使得修复过程受阻,且相关的固定装置,安装位置较为固定,使用范围较为狭隘,不利于在医疗过程中广泛使用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螺纹套和颈部护垫的立体拆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固定套和旋转杆的立体拆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L形承载板和头部固定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图4中A点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头部固定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调节机构和肩部固定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L形承载板、调节机构和肩部固定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升降机构的立体拆分示意图。

图中:1、L形承载板;2、升降机构;201、下叉臂;202、上叉臂;203、电机;204、螺纹升降杆;205、驱动盘;206、受力盘;3、调节机构;31、平移腔体;32、颈部托垫;33、螺纹平移杆;34、弧形螺纹槽;35、枕垫;4、旋转机构;41、固定套;42、旋转杆;43、连接臂;44、颈部护垫;45、螺纹套;5、固定座;6、头部固定机构;61、滑动柱;62、三角座;63、头垫;64、固定帽;65、弹簧一;7、阻尼机构;71、固定环;72、阻尼销;73、拉簧;74、弧形凹槽;8、安装机构;81、矩形卡件;82、螺栓;83、夹垫;9、肩部固定机构;91、肩垫;92、矩形滑块;93、限位滑槽;94、限位柱;10、矩形限位条;11、矩形滑槽;12、固定柱;13、灯板;14、矩形套管;15、矩形板;16、万向轮;17、橡胶垫;18、固定盘;19、弹簧二;20、转盘;21、弧形卡钮;22、弧形卡槽;23、导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9,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外科创面修复的手术台颈部固定装置,包括L形承载板1,L形承载板1的底部设置有升降机构2,升降机构2包括固定位于L形承载板1底部两侧的下叉臂201,下叉臂201的顶部设置有与L形承载板1底部固定连接的上叉臂202,两个下叉臂201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座5,固定座5的顶部安装有电机203,下叉臂201底部的中心处贯穿设置有螺纹升降杆204,螺纹升降杆204的顶部贯穿至上叉臂202的顶部并通过轴承与L形承载板1的底部转动连接,下叉臂201螺纹连接于螺纹升降杆204的表面,电机20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驱动盘205,螺纹升降杆20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受力盘206,驱动盘205与受力盘206通过皮带传动连接,L形承载板1的内腔设置有调节机构3,调节机构3包括设在L形承载板1内腔底部的平移腔体31,平移腔体31的内腔滑动连接有颈部托垫32,L形承载板1的右侧贯穿设置有螺纹平移杆33,颈部托垫32的底部开设有与螺纹平移杆33相适配的弧形螺纹槽34,颈部托垫32的后侧固定连接有枕垫35,L形承载板1右侧的前端设置有旋转机构4,旋转机构4包括固定连接在L形承载板1右侧的固定套41,固定套41的内腔滑动连接有旋转杆42,旋转杆42的表面套设有螺纹套45,螺纹套45的表面转动连接有连接臂43,连接臂43远离旋转杆4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颈部护垫44,L形承载板1内腔的后侧设置有头部固定机构6,头部固定机构6包括自L形承载板1后侧贯穿至L形承载板1内腔的滑动柱61,滑动柱61表面的前端固定连接有三角座62,三角座62的前侧设置有头垫63,头垫63的背表面和三角座62的前侧均环形固定连接有三个固定帽64,相对的两个固定帽64之间焊接有弹簧一65,L形承载板1的后侧设置有阻尼机构7,阻尼机构7包括固定连接在L形承载板1背表面顶部和底部的固定环71,固定环71远离滑动柱61的一侧贯穿设置有阻尼销72,阻尼销72的表面套设有拉簧73,拉簧73的一端与固定环71焊接,拉簧73的另一端与阻尼销72焊接,滑动柱61表面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多个与阻尼销72相适配的弧形凹槽74,L形承载板1底部的前侧设置有安装机构8,安装机构8包括固定连接在L形承载板1底部前侧的矩形卡件81,矩形卡件81正表面的两侧均螺纹连接有螺栓82,螺栓82的后端贯穿至矩形卡件81的内腔并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夹垫83,L形承载板1内腔前侧的两端均设置有肩部固定机构9,肩部固定机构9包括固定连接在颈部托垫32一侧的肩垫91,肩垫91背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矩形滑块92,L形承载板1内腔底部的前侧开设有与矩形滑块92相适配的限位滑槽93,限位滑槽93的内腔固定连接有限位柱94,矩形滑块92滑动连接于限位柱94的表面,弧形卡钮2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盘20。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颈部托垫32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矩形限位条10,平移腔体31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与矩形限位条10相适配的矩形滑槽11,通过矩形限位条10和矩形滑槽11的配合使用,对颈部托垫32起到了限位与导向的作用,提高了颈部托垫32在滑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L形承载板1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柱12,固定柱12表面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灯板13,通过固定柱12和灯板13的配合使用,为L形承载板1的内腔提供了照明作用,方便了医护人员的操作。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下叉臂201顶部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矩形套管14,矩形套管14的内腔滑动连接有固定连接在上叉臂202底部的矩形板15,通过矩形套管14和矩形板15使得配合使用,对上叉臂202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使得上叉臂202能够稳定的竖直运动,避免了偏移现象的发生。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下叉臂201底部的前侧和后端均安装有万向轮16。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颈部护垫44内腔的两侧均粘合有橡胶垫17,通过橡胶垫17的设置,使得颈部托垫32与颈部护垫44的接触位置得以遮挡,避免了在此处使得患者的颈部不适。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1-9,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外科创面修复的手术台颈部固定装置,包括L形承载板1,L形承载板1的底部设置有升降机构2,升降机构2包括固定位于L形承载板1底部两侧的下叉臂201,下叉臂201的顶部设置有与L形承载板1底部固定连接的上叉臂202,两个下叉臂201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座5,固定座5的顶部安装有电机203,下叉臂201底部的中心处贯穿设置有螺纹升降杆204,螺纹升降杆204的顶部贯穿至上叉臂202的顶部并通过轴承与L形承载板1的底部转动连接,下叉臂201螺纹连接于螺纹升降杆204的表面,电机20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驱动盘205,螺纹升降杆20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受力盘206,驱动盘205与受力盘206通过皮带传动连接,L形承载板1的内腔设置有调节机构3,调节机构3包括设在L形承载板1内腔底部的平移腔体31,平移腔体31的内腔滑动连接有颈部托垫32,L形承载板1的右侧贯穿设置有螺纹平移杆33,颈部托垫32的底部开设有与螺纹平移杆33相适配的弧形螺纹槽34,颈部托垫32的后侧固定连接有枕垫35,L形承载板1右侧的前端设置有旋转机构4,旋转机构4包括固定连接在L形承载板1右侧的固定套41,固定套41的内腔滑动连接有旋转杆42,旋转杆42的表面套设有螺纹套45,螺纹套45的表面转动连接有连接臂43,连接臂43远离旋转杆4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颈部护垫44,L形承载板1内腔的后侧设置有头部固定机构6,头部固定机构6包括自L形承载板1后侧贯穿至L形承载板1内腔的滑动柱61,滑动柱61表面的前端固定连接有三角座62,三角座62的前侧设置有头垫63,头垫63的背表面和三角座62的前侧均环形固定连接有三个固定帽64,相对的两个固定帽64之间焊接有弹簧一65,L形承载板1的后侧设置有阻尼机构7,阻尼机构7包括固定连接在L形承载板1背表面顶部和底部的固定环71,固定环71远离滑动柱61的一侧贯穿设置有阻尼销72,阻尼销72的表面套设有拉簧73,拉簧73的一端与固定环71焊接,拉簧73的另一端与阻尼销72焊接,滑动柱61表面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多个与阻尼销72相适配的弧形凹槽74,L形承载板1底部的前侧设置有安装机构8,安装机构8包括固定连接在L形承载板1底部前侧的矩形卡件81,矩形卡件81正表面的两侧均螺纹连接有螺栓82,螺栓82的后端贯穿至矩形卡件81的内腔并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夹垫83,L形承载板1内腔前侧的两端均设置有肩部固定机构9,肩部固定机构9包括固定连接在颈部托垫32一侧的肩垫91,肩垫91背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矩形滑块92,L形承载板1内腔底部的前侧开设有与矩形滑块92相适配的限位滑槽93,限位滑槽93的内腔固定连接有限位柱94,矩形滑块92滑动连接于限位柱94的表面,弧形卡钮2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盘20。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颈部托垫32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矩形限位条10,平移腔体31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与矩形限位条10相适配的矩形滑槽11,通过矩形限位条10和矩形滑槽11的配合使用,对颈部托垫32起到了限位与导向的作用,提高了颈部托垫32在滑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L形承载板1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柱12,固定柱12表面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灯板13,通过固定柱12和灯板13的配合使用,为L形承载板1的内腔提供了照明作用,方便了医护人员的操作。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下叉臂201顶部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矩形套管14,矩形套管14的内腔滑动连接有固定连接在上叉臂202底部的矩形板15,通过矩形套管14和矩形板15使得配合使用,对上叉臂202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使得上叉臂202能够稳定的竖直运动,避免了偏移现象的发生。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下叉臂201底部的前侧和后端均安装有万向轮16。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颈部护垫44内腔的两侧均粘合有橡胶垫17,通过橡胶垫17的设置,使得颈部托垫32与颈部护垫44的接触位置得以遮挡,避免了在此处使得患者的颈部不适。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旋转杆42的顶部及其表面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盘18,旋转杆42表面的底部套设有弹簧二19,弹簧二19的顶端与底端分别与固定盘18和固定套41滑动连接,通过固定盘18和弹簧二19的配合使用,使得转盘20的顶部与固定套41的底部能够稳定的贴合。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转盘20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弧形卡钮21,固定套41底部的左侧及前侧均开设有与弧形卡钮21相适配的弧形卡槽22,通过弧形卡钮21和弧形卡槽22的配合使用,使得旋转杆42在旋转四十五度后得以限位固定,方便了使用者对连接臂43和颈部护垫44的移动。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两个固定盘18相对一侧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柱23,固定套41和连接臂43分别滑动连接在两个导向柱23的表面。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旋转杆42表面位于两个固定盘18之间设置有与螺纹套45相适配的外螺纹,通过旋转杆42表面外螺纹与螺纹套45的配合使用,使得螺纹套45在螺纹竖直运动的同时,带动连接臂43上下运动。

工作原理:本发明使用时,使用者通过将该固定装置移动至床位的床头位置,使得矩形卡件81位于床头的底部,随后开启电机203,电机203通过驱动盘205与受力盘206的配合使用,带动螺纹升降杆204旋转,螺纹升降杆204在旋转的同时通过表面的螺纹驱动下叉臂201向下运动,继而使得该固定装置整体向上移动,直至L形承载板1内腔的底部与床位齐平时,停止电机203,此时矩形卡件81套设在床位床沿的表面,转动螺栓82,通过夹垫83对床沿进行夹紧限位;

随后患者将头部枕在枕垫35的顶部,同时颈部位于颈部托垫32的内腔,使用者下拉转盘20并旋转四十五度,松开转盘20,使得弧形卡钮21进入另一个弧形卡槽22的内腔,此时颈部护垫44位于患者颈部的上方,转动螺纹套45,螺纹套45在旋转杆42的表面带动连接臂43螺纹下降,使得颈部护垫44与颈部托垫32对患者的颈部进行包裹,随后使用者适当转动螺纹平移杆33,螺纹平移杆33通过弧形螺纹槽34的配合使用,驱动颈部托垫32滑动些许距离,对患者的肩部进行固定,接着,使用者通过滑动滑动柱61,使得弧形凹槽74对阻尼销72反复拨动,直至头垫63对患者头部进行弹性挤压,使得使用者的颈部、肩部和头部均得以固定;

通过以上步骤的操作,即可达到固定效果好、多角度调节和使用范围广泛的目的。

综上所述:该用于外科创面修复的手术台颈部固定装置,首先通过升降机构2的设置,对该固定装置的高度进行调节,随后通过安装机构8的设置,使得该固定装置与患者的床位相对固定,接着通过调节机构3和选装机构4的配合使用,对患者的颈部进行固定,最终通过头部固定机构6和肩部固定机构9的配合使用,分别对患者的头部及肩部进行固定,即可达到固定效果好、多角度调节和使用范围广泛的目的,解决了现有的装置多对患者颈部下方进行固定,固定效果较差,患者在创面受到刺激时,极有可能导致患者向上起身,而引发一系列的医疗事故,但对颈部进行固定,在面部创面修复时,使用者的头部具有较大的活动空间,患者头部移动,使得修复过程受阻,且相关的固定装置,安装位置较为固定,使用范围较为狭隘,不利于在医疗过程中广泛使用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