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种植方法、播种盘及播种设备

一种种植方法、播种盘及播种设备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种植方法、播种盘及播种设备,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设置若干种植组,每一种植组包括两条种植垄;S2每一种植垄上均匀设置若干种植穴,每三至五个种植穴构成一个种植单元;S3相邻两种植垄上的种植单元均匀犬齿交错:S4相邻两种植组之间的区域为垄间区,每一条垄间区内设有垄间肥料区;种植组内设置有组间肥料区;S5每一种植穴内种植至少一颗种子。播种盘设有空腔,播种盘外环面上设有三组播种管,三组播种管均与播种盘的空腔连通,每一组播种管均由三至五根播种管组成。本发明采用种子与化肥更高效匹配的模式,提高化肥对种子的营养供给均匀性,保证种子能够较为充分和完整地将化肥吸收。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86832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孙同梅;

    申请/专利号CN202110056392.3

  • 发明设计人 孙同梅;

    申请日2021-01-15

  • 分类号A01C7/06(20060101);A01C7/20(20060101);

  • 代理机构34134 安徽知问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代群群

  • 地址 232281 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寿春镇红星街道县委大院307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14:36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种植方法、播种盘及播种设备。

背景技术

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由于施肥合理,耕歇维护得当,土地肥力得到了持续的保持。然而近现代以来,为了提高亩产水平,农田中开始施用化肥,且进行高密度种植。由于肥料用量不合理,种植模式不科学,造成播施的化肥不能及时被农作物利用,部分区域的农作物又得不到充足的化肥补充,造成了亩产水平不能基于合理密植和科学施肥而提高,具体地讲,上述不合理种植模式导致的不利后果体现在三个方面:

(1)没有被充分利用的化肥不但产生了浪费,而且残余化肥与土壤结合,造成土壤板结;

(2)密植的农作物难以保证均匀得肥,部分农作物不但生长缓慢,产量不高,且其存在本身也占用了土地、肥力、阳光和雨水等资源,不利于其他临近农作物的茁壮生长;

(3)不合理的密植导致玉米植株密度过大,通风性差,在恶劣天气日益频繁的环境下,高秸秆农作物,如玉米、高粱、小麦等,更容易产生倒伏,倒伏的玉米植株收割极其不便,且倒伏的玉米植株扶正后也难以存活,严重影响亩产水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名为一种双埯六株穴中穴式玉米种植方法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新型种植方法,该专利的申请号为2014107611203,公开日为2016年5月4日,其技术方案为:将传统种植玉米土地按两垄改成一条宽垄,延宽垄的轴向中心线直向开设有浅沟,浅沟内施肥;浅沟两侧分别设一播种穴行;在浅沟两侧对称播种穴行双行的每一个播种穴位外侧远设一个长型施肥穴;播种穴内对称分布有两埯,每埯内播撒3粒玉米种子,每穴共6株玉米。

但是该发明存在以下缺陷:第一,每亩地667平米,标准情况下,每亩植3500-4000株,而按照上述方案,每亩将植6000-8000株,不但严重超出了标准化种植水平,必然导致大量植株难以成活,浪费玉米种,且倒伏情况将会更加严重;第二,为了保证肥力供应充足,必然会过度施肥,而过度施肥又必然导致土壤板结,病虫害加重。

为了更好地解决玉米亩产不高的问题,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有效从合理密植和科学施肥角度保证玉米增产增收的技术。

相应地,人们也需要配套的种植设备。现有技术中的联合种植设备通常采用拖拉机的驱动轴作为种植设备的动力源,采用若干组传动设备将拖拉机的驱动轴所提供的动力分配到若干动作总成中。但是这种驱动方式容易造成耕种设备和播种设备在离地后仍然空转,浪费籽粒、粮食。

而且,现有技术中的耕种作业设备,其耕种深度通常由以下两种调整方式:1)通过改变拖拉机的牵拉角度调节耕种深度;2)通过将犁子固定在不同的档位上,改变犁子相对于整体耕种设备的下放位置。但是改变下放位置之后,设备仍然只能按照改变后的固定深度耕种,不能够灵活适应地面高度形态进行较为均匀深度的播种。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玉米种植方式没有发挥出合理密植和科学施肥效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种植方法、播种盘及播种设备,采用合理密植、合理段施肥、大垄双行、阶梯式播种的方式,配合效果独特的玉米植株、肥料分布参数,取得增产增收的效果,且玉米不容易倒伏,田间管理和维护难度大大降低。

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播种盘,利用该播种盘配合传统农机设备能够快速实现段施式种植单元种植,保证每一种植单元内种植穴均匀分布,玉米种均匀播种。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设置若干种植组,相邻两种植组间的距离LD为80-100cm,每一种植组包括两条种植垄,同一种植组内的两种植垄间距Ld为30-50cm;

S2、每一种植垄上均匀设置若干种植穴,每三至五个种植穴构成一个种植单元;

S3、同一种植垄上的相邻两种植单元间距LH为60-80cm;

S4、同一种植单元内的相邻两种植穴间距Lh为6-8cm;

S5、相邻两种植垄上的种植单元均匀犬齿交错;

S6、相邻两种植组之间的区域为垄间区,每一条垄间区内设有垄间肥料区,所述垄间肥料区与一侧种植组的距离LF为8-12cm;另一侧种植组内设置有组间肥料区,所述组间肥料区与靠近所述垄间区的种植单元的距离Lf为8-12cm;

S7、每一种植穴内种植至少一颗种子。

优选地,S6中,所述垄间区为垄沟;所述垄间肥料区为肥料坑;所述组间肥料区为肥料坑。

优选地,所述垄间肥料区、组间肥料区均由长条状的肥料单元构成,且行数为一行。

优选地,所述肥料单元仅施放于对应种植单元旁侧,使得肥料单元形成间断布置格局。

优选地,每一肥料单元均由4-8个肥料点沿种植单元延伸方向排列形成;每一肥料单元的总施肥量为50-100g。

优选地,所述种子为玉米种。

一种播种盘,包括播种盘本体,所述播种盘本体设有空腔,所述播种盘本体外环面上设有三组播种管,三组播种管均与空腔连通,三组播种管在同一平面内均匀分布,且围绕盘面所在圆心呈向外辐射状分布。

优选地,每一组播种管均由三至五根播种管组成,所述播种管相对于播种盘的径向夹角α为30°-45°;相邻两组播种管的最外端间距LZ为60-80cm;同一组播种管内的相邻两根播种管的最外端间距LG为6-8cm。

一种播种盘,包括播种盘本体,所述播种盘本体内设有空腔,播种盘本体外环面上设置鸭嘴型出料口,所述鸭嘴型出料口的位置布局与种植穴的位置对应;鸭嘴型出料口包括固定瓣与活动瓣,所述活动瓣由弹簧控制,与固定瓣活动闭合形成可开闭的出料口,所述鸭嘴型出料口与播种盘本体连接处为盘体出料孔;所述盘体出料孔上套有位于播种盘本体内部的导料仓;所述导料仓靠近播种盘本体滚动方向一端延伸出的导料勺;所述导料勺的开口朝向导料仓的开口,且导料仓另一端封口。

一种播种设备,采用上述的播种盘。

优选地,播种设备中,所述播种盘本体的一侧端面上设有空腔的开口,所述空腔的开口处活动安装有环形圈,环形圈与播种盘本体共轴,环形圈可绕该轴相对于播种盘本体转动;所述环形圈的远离空腔的一侧设有端盖,所述端盖将环形圈活动卡在空腔的开口处,且端盖固定安装在播种盘上;所述环形圈的内环面处连接有输送种子的管道,所述管道的另一端与现有农机播种设备的种子播送系统相连;所述环形圈上安装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现有农机播种设备相连,用于固定环形圈。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采用种子与化肥更高效匹配的模式,提高化肥对种子的营养供给均匀性、针对性,保证种子能够较为充分和完整地将化肥吸收。更具体地解释,包括以下三个方面:a.现有技术中采用长条状的肥料施用区,这种施肥模式虽然简单快捷,容易被机械化所实现,但化肥集中度高,中间的化肥难以被完全吸收,不可避免造成浪费和土壤板结;b.现有技术中采用的长条状的施肥方式,所施肥区域距离植株偏远,不能给植株提供及时有效供给,而单纯将施肥区域靠近植株,又会造成高密度堆积的肥料破坏种苗;c.直接播撒施肥的方式均匀性高,但针对性不强,化肥利用率欠佳。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将化肥按照坑、穴、单元的施肥方式针对性地布施于种植穴附近,采用科学合理的布置距离,配合适量的施肥,实现肥料能够较为完整地被玉米植株吸收,避免化肥残留形成土壤板结或者对种苗造成损害。

(2)本发明中,由种植穴构成种植单元,种植单元的间距比种植穴的距离更远,疏化了植株密度,为过田风留出了更多的空间,因此能够有效应对更恶劣的天气,对抗倒伏现象;由于田间通风效果更好,病虫害也会得到有效缓解;通风效果提高之后,植株抓地力牢固,生长迅速。虽然疏化了种植密度,节省了植株数量,但是产量得到了有效提升,避免了种子浪费,实现了进一步增产增收。

(3)本发明采用若干种植穴构成种植单元,与现有技术中采用多颗(六颗)种子集中在两个种植穴(埯)内的方式相比,植株分散性好,之间不会形成资源过度竞争,成苗率高,种子利用率得到充分保障,且由于病虫害的发生率相对传统种植模式得到缓解,更不容易出现虫蛀死苗现象,每个种植穴内的一颗种子即可顺利成活,有利于实现每一颗种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4)本发明采用与现有农机设备配套使用的播种盘,快速实现上述种植模式。具体地,可以采用安装在现有农机设备上的导杆固定播种盘,即导杆的一端安装在农机设备上,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环形圈,所述环形圈活动卡设在播种盘的侧面上,且与播种盘共轴,播种盘可绕该轴相对于环形圈转动。环形圈借助农机设备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带动播种盘相对于土地移动,播种盘借助其与土地件的摩擦力而转动,实现播种盘的旋转播种。在此过程中,播种盘内的种子由农机设备上附带的播种的管道配送,现有技术中,该配送设备的速率可以灵活调节,通过调节种子排放速率能够实现播种盘内的种子存量相对恒定,即能够实现播种盘旋转一周,播撒种子量相对恒定。

(5)本发明采用具有特殊结构尺寸的播种盘,为本发明中所提供的种植模式提供了可快速实现的工具。播种盘上设有播种管,播种管的外端部直线距离即近似为种植穴的距离(考虑到播种盘的转动为圆周运动,实际同一种植行内的相邻两种植穴的距离对应为相邻两播种管的弧线距离,该弧线的曲率应与播种盘的曲率相同),播种管组的直线距离即近似为相邻两种植单元的距离(考虑到播种盘的转动为圆周运动,实际相邻两种植单元的距离对应为相邻两播种管组的弧线距离,该弧线的曲率应与播种盘的曲率相同),即播种盘旋转一种,能够形成三个种植单元,每个种植单元内形成由播种管插出的种植穴。

(6)本发明在框架用于安装该连杆的圆孔内径中安装卷簧或类似卷簧的簧结构,将铰接该连杆的转轴贯穿上述簧结构,该连杆依簧结构的弹性支撑实现播种机构相对于牵引机构的摆动,进而调节播种机构播种深度。采用多连杆支撑机构与弹性支撑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牵引机构与被牵引的播种机构的连接,能够在稳定拖拽的基础上,留出播种机构弹性调节空间,适应土地凹凸不平情况,保证种植穴的分布更好地符合预设计要求,种子种植深度均匀,避免倒伏或者发芽率低等情况,达到合理密植,丰产增收的目的。

(7)本发明的传动机构采用行走轮的转动作为最初,且唯一驱动源,借助布局科学的多层级,多方向的传动方案,将行走轮的动能传递到不同传动分支上,极大节省了传动系统的布置繁杂度,也就降低设备故障率,降低设备重量,也提高了设备运行流畅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播种方法的模式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播种盘本体的横剖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播种盘本体的纵剖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播种设备的第一视角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的播种设备的第二视角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的播种设备的第三视角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的播种设备的第四视角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的播种设备的后视图;

图9为本发明的播种设备的左视图;

图10为本发明除去肥料箱之后的立体图;

图11实施例11中的播种盘本体立体图;

图12为实施例11中的播种盘本体侧视图;

图13为图11中沿A-A线剖视图;

图14为图4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15为图5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中:

L

L

L

L

L

L

L

L

α:播种管相对于播种盘本体径向的夹角;

a、播种盘本体;b、空腔入口;c、播种管;d、环形圈;e、端盖;f、管道;

1、牵引机构;

11、行走轮;12、主架;13、伸缩臂;14、活动调节板;15、固定调节板;

16、螺纹杆;17、旋转把手;18、一号传动轮;19、二号传动轮;110、肥料箱;

2、播种机构;

21、播种架;22、五号传动轮;23、六号传动轮;24、一号滚筒;25、一号犁子;

3、播种深度调节机构;

31、丝杠套;32、伸缩套;33、调节丝杠;34、滚轮;35、存种箱;

4、连接机构;

41、传动轴;42、三号传动轮;43、四号传动轮;44、连杆;45、框架;

5、减震组件;

51、U型架;52、弹簧;53、导杆;

6、传动机构;61、传动杆;

71、盘体出料孔;72、导料仓;73、导料勺;74、鸭嘴型出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设置若干种植组,每一种植组均包括两条种植垄;且相邻两种植组间的距离L

S2、每一种植垄上均匀设置若干种植穴,其中,每四个种植穴构成一个种植单元;

S3、同一种植垄上的相邻两种植单元间距L

S4、同一种植单元内的相邻两种植穴间距L

S5、相邻两种植垄上的种植单元均匀犬齿交错,呈“品字形”;

S6、相邻两种植组之间的区域设置为垄间区,每一条垄间区内设有垄间肥料区,所述垄间肥料区与一侧的种植组的距离L

本实施例中,所述垄间肥料区、组间肥料区均由若干长条状的肥料单元构成,且所述肥料单元仅施放于对应种植单元旁侧,以便提高肥料施用的针对性,有效性;每一种植单元附近的肥料单元均由4个肥料点沿种植单元延伸方向排列形成,且肥料点与种植穴相互对应;施用时,每一肥料单元的总施肥量为50g,即平均每个肥料点内的施肥量为12.5g;

S7、每一种植穴内种植一颗种子。

如图2-3所示,为了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播种盘,包括播种盘本体a,所述播种盘本体a设有用于临时容纳待播种的种子的空腔,播种盘本体a外环面上设有三组播种管c,三组播种管均与播种盘本体a的空腔连通,以便播种盘本体a转动时,空腔内的种子依次从三组播种管中播出。三组播种管均匀分布,任意两组相互之间夹角均为120°。每一组播种管c均由三根播种管c组成,所述播种管c相对于播种盘本体a的径向夹角α为30°。相邻两组播种管c的最外端间距L

设备组装时,将现有技术中的播种设备的排放种子的管道f与播种盘本体a侧端面上的空腔入口b连通,使种子顺利进入空腔内。同时,上述的管道f与播种盘本体之间可相对转动,但不能轴向窜动,即,播种盘本体a上设有环形槽,管道f的端部设有环形圈d,将环形圈d活动嵌在环形槽内,并用端盖e卡住,防止环形圈d从环形槽内轴向脱出,实现将管道f的端部活动卡在播种盘本体a侧端面上,形成管道f对播种盘本体a的活动支撑。

使用时,播种盘本体a在播种设备的带动下相对于土地移动,土地与播种盘本体a之间的摩擦力驱动播种盘本体a转动,每一组插入土壤内的播种管均将播种盘本体a内的玉米种分别播撒到对应种植穴中,相应地,播种管的直径略大于玉米种的最大尺寸,以便玉米种顺利下种,且在播种设备合理的下种速率控制下,保证播种盘本体a的空腔中始终保持有四颗玉米种待播。

为了实现上述种植模式,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播种机。播种机包括牵引机构1。

所述牵引机构1包括主架12,所述主架12上安装有主架12上设有伸缩臂13和用于调节伸缩臂13的固定调节板15。伸缩臂13侧壁上设有与固定调节板15配合使用的活动调节板14。螺纹杆16依次贯穿固定调节板15和活动调节板14,并在一端设置旋转把手17,使用时,通过转动旋转把手17进而转动螺纹杆16,实现以固定调节板15为固定支撑点,调节活动调节板14的相对位置,进而调节伸缩臂13在主架12上的高度。由于行走轮11安装于伸缩臂13下端,因此,可以实现以行走轮11为支撑点,支撑牵引机构的高度。实际使用中,所述牵引机构1上方安装肥料箱110,所述肥料箱110下部设开口,并利用该开口所连导管将肥料释放;所述导管下端安装用于拨开杂草的二号滚筒,及用于开沟的二号犁子。当牵引机构1上下升降,二号犁子也相对地面上下升降,实现犁沟深度、施肥深度调节。

播种机还包括由牵引机构1牵拉的播种机构2。

播种机构2上部采用连接机构4与牵引机构1相连。所述连接机构4包括由板体包围形成的框架45,该框架45固定在牵引机构1的主架12上,框架45内铰接有两根连杆44,两根连杆44的另一端铰接在播种机构2上,以此在连接机构4与播种机构2之间形成四连杆结构。本实施例中,还借助安装在连接机构4上的减震组件5缓解牵引机构与播种机构2的相互冲击。减震组件5包括铰接在连接机构4上的U型架51,该U型架51内设置弹簧52,所述弹簧52的两端分别抵在连杆44与U型架51的底板,用于对连杆44的转动提供减震和限位。所述弹簧52中轴位置贯穿有导杆53,所述导杆53的一端铰接在连杆44上,另一端活动贯穿U型架51的底板,用于对弹簧52的伸缩路径和状态提供限位。

为了提高牵引机构1与播种机构2之间的可转动角度,从而使播种机构2更加灵活地适应地面起伏变化,始终保持均匀耕施深度,保证植株生长成活率和状态统一性,本实施例中,将靠近减震组件5的一根连杆44一端制成弹性支撑结构。具体地,在框架45用于安装该连杆44的圆孔内径中安装卷簧或类似卷簧的簧结构,将铰接该连杆44的转轴贯穿上述簧结构,使用时,该连杆44依簧结构的弹性支撑实现播种机构2相对于牵引机构1的摆动,进而调节播种机构2播种深度。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减震组件5的作用,也可以将上述框架45用于安装该连杆44的圆孔间隙配合在上述转轴外围,从而实现依减震组件5的弹性支撑实现播种机构2相对于牵引机构1的摆动,进而调节播种机构2播种深度的目的。

播种机构2的播种深度由播种深度调节机构3调节实现。所述播种深度调节机构3安装在播种机构2下部。所述播种深度调节机构3包括固定在播种机构2后端的丝杠套31,及套设在丝杠套31外部的伸缩套32,所述伸缩套32内设有调节丝杠33,所述调节丝杠33贯穿至丝杠套31内,用于调节伸缩套32相对于丝杠套31的距离;所述伸缩套32下部安装滚轮34,借助滚轮34压在地面上,实现对播种机构2的支撑。

播种机构2前端设有轴向竖直设置的一号滚筒24,用于拨开杂草。播种机构2前端下部设有一号犁子25,用于开沟。

本实施例中,牵引机构1下方的行走轮11为驱动传动机构6动作的驱动源。并采用如下传动系统进行动力传递:

行走轮11的轮轴上安装一号传动轮18,一号传动轮18通过传动件带动伸缩臂13上端的二号传动轮19转动。所述连接机构4包括贯穿框架45的传动轴41,及位于传动轴41上的三号传动轮42,所述三号传动轮42与二号传动轮19通过链传动连接,三号传动轮42为驱动传动轴41转动的主动轮。传动轴41上还设有由传动轴41驱动的四号传动轮43。所述播种机构2包括包围在播种盘本体a外部的播种架21,所述播种架21上安装五号传动轮22,所述四号传动轮43采用链传动的方式驱动五号传动轮22。五号传动轮22用于控制播种机构2上方的存种箱35的出种口的下种速率,五号传动轮22同轴设置六号传动轮23,六号传动轮23用于驱动播种盘本体a转动播种。

为了提高传动效率,传动轴41的端部还通过锥齿轮传动方式,借助传动杆61,带动肥料箱110内的放料轮转动,调控施肥进度。肥料箱110内的结构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一种拖拉机,采用上述任意一种播种机。

实施例2

一种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设置若干种植组,每一种植组均包括两条种植垄;且相邻两种植组间的距离L

S2、每一种植垄上均匀设置若干种植穴,其中,每四个种植穴构成一个种植单元;

S3、同一种植垄上的相邻两种植单元间距L

S4、同一种植单元内的相邻两种植穴间距L

S5、相邻两种植垄上的种植单元均匀犬齿交错,呈“品字形”;

S6、相邻两种植组之间的区域设置为垄间区,每一条垄间区内设有垄间肥料区,所述垄间肥料区与一侧的种植组的距离L

本实施例中,所述垄间肥料区、组间肥料区均由若干长条状的肥料单元构成,且所述肥料单元仅施放于对应种植单元旁侧,以便提高肥料施用的针对性,有效性;每一种植单元附近的肥料单元均由6个肥料点沿种植单元延伸方向排列形成,且肥料点与种植穴相互对应;施用时,每一肥料单元的总施肥量为70g,即平均每个肥料点内的施肥量为11.6g;

S7、每一种植穴内种植一颗种子。

所述S6中,所述垄间区为垄沟;所述垄间肥料区为肥料坑;所述组间肥料区为肥料坑。

在实施例1的其他技术方案保持不变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每一组播种管c均由四根播种管c组成。

实施例3

一种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设置若干种植组,每一种植组均包括两条种植垄;且相邻两种植组间的距离L

S2、每一种植垄上均匀设置若干种植穴,其中,每四个种植穴构成一个种植单元;

S3、同一种植垄上的相邻两种植单元间距L

S4、同一种植单元内的相邻两种植穴间距L

S5、相邻两种植垄上的种植单元均匀犬齿交错,呈“品字形”;

S6、相邻两种植组之间的区域设置为垄间区,每一条垄间区内设有垄间肥料区,所述垄间肥料区与一侧的种植组的距离L

本实施例中,所述垄间肥料区、组间肥料区均由若干长条状的肥料单元构成,且所述肥料单元仅施放于对应种植单元旁侧,以便提高肥料施用的针对性,有效性;每一种植单元附近的肥料单元均由8个肥料点沿种植单元延伸方向排列形成,且肥料点与种植穴相互对应;施用时,每一肥料单元的总施肥量为100g,即平均每个肥料点内的施肥量为12.5g;

S7、每一种植穴内种植一颗种子。

在实施例1的其他技术方案保持不变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每一组播种管c均由五根播种管c组成。

实施例4

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东来镇保安农场进行的春播实验,两组种植场的播种时间为4月26日,收获时间为10月2日,每一组播种数量为15亩,使用的玉米品种为天园8703,肥料为山东金玛肥料。

对比组为当地普通种植模式,对比组的平均垄距为65cm,株距30cm,每亩株数3500株。

实验组为本技术方案的种植模式,在相关实验数据参数相同的情况下,采用了L

在当地区连续三年实验对比,对比组(普通模式)平均每亩产量1600斤,采用本技术方案的种植模式平均每亩产量2200斤,平均每亩增产37.5%,平均。

实施例5

在吉林省松原市勇平乡进行了春播实验,两组种植场的播种时间为4月28日,收获时间为10月6日,每一组播种数量为8亩,使用的玉米品种为天园8703,肥料品种为山东金玛肥料。

对比组采用6株穴中穴模式,大垄垄距80cm,小垄垄距40cm,每亩株数7000株,因密度过大造成倒伏、空杆。

实验组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L

对比组亩产量为1800斤,实验组产量为2280斤,亩产增收幅度27%左右。

经过在该地区连续三年实验对比,平均增产18%以上。

实施例6

在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方管镇宋志成家进行夏播实验,两组种植场的夏播时间为6月12日,收获时间为10月9日,每一组播种数量均为7亩,使用的玉米品种为登海605,肥料品种为山东金玛肥料。

对比组使用普通种植模式,垄距70cm,株距24cm,每亩株数4000株。

实验组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L

对比组亩产量1480斤,实验组每亩产量1960斤,亩增产32%左右。

在该地区连续三年实验对比,平均增产23%以上。

实施例7

在在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进行夏播实验,两组种植场的夏播时间为6月4日,收获时间为10月2日,每一组播种数量均为4.7亩,使用的玉米品种为登海605,肥料品种为山东金玛肥料。

对比组使用普通种植模式,垄距60cm,株距28cm,每亩株数4000株,由于第一实验年度发生严重干旱,亩产量1230斤。

实验组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L

实施例8

在山西省邳州进行春播实验,两组种植场的夏播时间为5月26日,收获时间为10月7日,每一组播种数量均为3.5亩,使用的玉米品种为先玉335,肥料品种为山东金玛肥料。

对比组使用普通种植模式,垄距65cm,株距27cm,每亩株数3800株。

实验组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L

对比组亩产量1670斤,实验组每亩产量1920斤,亩增产15%左右。

在该地区连续三年实验对比,平均增产14%。

实施例9

在河南省濮阳市进行了实验,两组种植场的播种时间为6月2日,收获时间为9月28日,每一组播种数量为470亩,肥料品种为山东金玛肥料。

对比组采用连垄连行的普通模式,垄距60cm,株距28cm,每亩株数4000株。

实验组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L

对比组亩产量为1620斤,实验组产量为1840斤,亩产增收幅度14%左右。

经过在该地区连续三年实验对比,使用的玉米品种分别为登海605、裕丰303、滑丰8号等,平均增产12%。

以上各实施例,每亩化肥用量80到100斤,平均每一个施肥单元0.14斤化肥。

经过在东北吉林、黑龙江、辽宁,和河北保定、衡水、沧州、邢台,河南开封、南阳、平顶山等地的大量使用,证明本发明所提供的种植模式相对于传统连续垄行的种植模式比,增产幅度普遍在30%以上,起到了很好效果。

由于玉米种的使用量变化不大,相对于增收幅度来说,本方案虽然在一些地区的单位面积内种植株数略有增加,但是,一方面属于合理密植范围,并没有对增产产生副作用,也没有明显倒伏现象,应对气候异常的能力得到增强;另一方面,增加植株数,以及后续采用现代化的种植管理技术所产生的成本,与增收幅度相比,仍然体现出较大优势。可以证明,本发明所采用的种植模式属于科学种植方法,并非常规技术手段的简单改动,其所带来的增收效果明显,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中,播种盘参见中国专利号ZL200720143830.5中的播种轮的结构、或者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0720170354.6中的穴播器结构。

实施例11

一种播种盘本体a,在现有播种盘本体a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为了控制玉米种在每个种植穴播种数量,并在鸭嘴型出料口与播种盘本体a连接处设置盘体出料孔71。盘体出料孔71上套有位于播种盘本体a内部的导料仓72;所述导料仓72靠近播种盘本体a滚动方向一端延伸出导料勺73;所述导料勺73的开口朝向导料仓72的开口,导料仓72另一端封口。所述导料勺73的尺寸与一粒种子的尺寸适配,且与导料仓72连接的导料勺73勺臂内凹形成方便种子滚过的槽结构。

使用时,种子在播种盘本体a内部随着播种盘本体a的滚动而滚动,一粒或特定多粒种子(由导料勺73尺寸确定)经过导料勺73时被导料勺73兜住,其余种子继续流动。随着播种盘本体a的滚动,被兜住的种子经过导料勺73勺臂流入导料仓72,并在重力作用下落入鸭嘴型出料口中,在下一个播种盘本体a滚动周期中落入种植穴。

在本实施例中,种植穴的布局为四个种植穴紧密排列形成一个种植单元,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选用五个种植穴紧密排列形成一个种植单元,其余施肥条件和种植穴布局尺寸适应调整。

为了避免播种盘本体a在滚动中被鸭嘴型出料口间歇性抬高产生偏心振动,本实施例中,在其余区域按照适当密度设置与鸭嘴型出料口尺寸相同的支撑假肢。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应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