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高密封性多料腔即配式瓶盖及采用此瓶盖的瓶

一种高密封性多料腔即配式瓶盖及采用此瓶盖的瓶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密封性多料腔即配式瓶盖及采用该瓶盖的瓶,该瓶盖包括:上盖、下盖、密封底塞及密封保护盖。上盖包括上盖头和上盖筒,下盖包括下盖身和下盖筒。所述上盖筒内竖直方向设置有一隔板使上盖筒内形成两个储料空间。所述上盖筒插设于下盖筒并与下盖筒内壁活动抵接,上盖筒的下端、下盖筒的下端和隔板同时与密封底塞卡接,使上盖筒内形成相互隔绝和密封的第一储料腔和第二储料腔;上盖筒设置有与第一储料腔连通的第一出料口以及与第二储料腔连通第二出料口。本发明提供了多料腔即配式瓶盖的技术方案以同时独立地封装不同状态的溶质,且产品密封效果好,结构稳定性高,且便于自动化包装和灌装,利于运输、存储和消费者使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87503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茶立享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0109389.3

  • 发明设计人 晏明辉;

    申请日2021-01-27

  • 分类号B65D51/28(20060101);B65D81/32(20060101);B65D85/72(20060101);B65D51/18(20060101);B65D41/04(20060101);

  • 代理机构42231 武汉智嘉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赵泽夏

  • 地址 430014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特1号国际企业中心三期3栋3层07号B611(自贸区武汉片区)(一址多照)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13:06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饮料瓶盖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密封性多料腔即配式瓶盖及采用此瓶盖的瓶。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供人们饮用的饮料种类繁多。包装饮料(例如茶饮料),都是溶质与水混合后进行售卖,为了延长饮料的保质期,生产厂家需要在饮料中添加防腐剂和稳定剂等多种人工化学合成的物质,不仅饮料的口味会受到影响,其中的防腐剂等化学物质还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这是现阶段健康生活理念所不提倡的。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长期保存,又无人工防腐剂添加的包装饮料,是相关技术急待解决的问题。即配式瓶盖的出现为这种健康饮品的需求提供了包装技术解决方案。

但是,目前现有的具备此类功能的即配式瓶盖,通常结构复杂,不利于自动化生产,且通常采用密封膜或薄弱层的结构设计,在饮用时破开密封膜或打开薄弱层使得储料腔内的溶质流出与瓶中水混合。这类设计的问题是:1.密封膜或薄弱层的加工难度大导致加工成本高,例如密封膜结构的粘合加工空间有限,薄弱层结构的注塑工艺难度高且生产的不良率高。2.密封膜或薄弱层由于本身结构比较薄,导致其稳定性和密封性不足,一是密封膜或薄弱层即使在不破损的情况下其阻氧阻湿的密封性不足,二是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密封膜或薄弱层容易损坏,从而影响封装溶质的品质。

另一方面,现有的即配式瓶盖通常只有一个储料腔,只能封装一种形态的溶质(如固态或是液态),不能实现固态溶质和液态溶质分隔地封装于同一个瓶盖中,或是不能将两种接触后容易相互影响的溶质各自独立地封装于同一个瓶盖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密封性多料腔即配式瓶盖及采用该瓶盖的瓶,以解决现有的即配式瓶盖结构不稳定、密封性不足的问题,同时解决现有的即配式瓶盖只有一个储料腔,不能实现固态溶质和液态溶质分隔独立封装于同一个瓶盖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如下:

一种高密封性多料腔即配式瓶盖,其包括:上盖、下盖、密封底塞及密封保护盖;所述上盖包括上盖头和上盖筒,所述下盖包括下盖身和下盖筒;所述上盖筒内竖直方向设置有一个隔板使得上盖筒内形成两个储料空间;所述上盖筒插设于所述下盖筒内并与所述下盖筒内壁活动抵接,所述上盖筒的下端、所述隔板的下端和所述下盖筒的下端同时与所述密封底塞紧密卡接,上盖、下盖和密封底塞三者合围,使得所述上盖筒内形成密封且各自独立的第一储料腔和第二储料腔;所述上盖筒靠近底端位置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储料腔连通的第一出料口以及与第二储料腔连通的第二出料口;所述上盖筒具有与所述下盖筒内壁活动抵接且所述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同时被所述下盖筒内壁紧密遮挡的闭合状态以及相对于所述下盖滑动位移且所述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同时脱离下盖筒内壁遮挡而露出的开启状态;按压所述上盖能够使所述上盖筒从闭合状态变成开启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包括上盖头及上盖筒,所述上盖筒的上端与所述上盖头一体连接;所述上盖筒为底端开口的筒体,上盖筒内竖直方向设置有一隔板,隔板的顶部与上盖头一体连接同时所述隔板的两侧与上盖筒内壁一体连接,使得上盖筒内形成第一储料腔和第二储料腔;所述上盖筒的底端与所述隔板同时与所述密封底塞相紧密卡接。

进一步的,所述下盖包括下盖身及下盖筒,所述下盖身套设于所述下盖筒且二者通过中间部位一体连接;所述下盖筒为两端开口的贯穿筒体,所述下盖筒的底端与所述密封底塞相紧密卡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头与所述上盖筒一体连接的端部设置有上盖环形密封圈,所述环形密封圈与上盖头一体连接且与上盖筒同轴;所述上盖环形密封圈与所述上盖筒之间形成上盖环形密封深槽;所述下盖的上部设置有容纳和配合上盖头的下盖环形槽;在出料口闭合状态下,所述上盖头部分地插入所述下盖环形槽,同时所述下盖筒的上端部分地插入所述上盖环形密封深槽内形成密封配合,所述下盖环形槽及所述上盖环形密封深槽内仍具有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下盖的下端设置有瓶口连接槽,用于连接所述瓶体的瓶口,所述瓶口连接槽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底塞包括伸入部及卡接部,所述伸入部与所述卡接部一体连接;所述卡接部设置有卡接上盖筒底端和下盖筒底端的环形卡接槽。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底塞的伸入部的侧壁与所述上盖筒底部的内壁紧密抵接,所述伸入部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上盖筒隔板紧密卡接的隔板卡接槽,所述伸入部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斜坡,两个斜坡的最高处朝向隔板卡接槽,所述密封底塞与所述上盖筒装配后,两个所述斜坡的最低处分别朝向所述上盖筒的所述第一出料口和所述第二出料口。

进一步的,所述下盖筒底部外侧设置有与所述密封底塞紧密卡接的下盖筒环形浅凹槽,所述上盖筒底部内侧设置有与所述密封底塞紧密卡接的上盖筒环形浅凹槽;所述密封底塞卡接槽内两侧设置有两处环形浅凸起,分别与所述下盖筒环形浅凹槽和上盖筒环形浅凹槽相匹配,形成密封配合。

进一步的,包含一个密封保护盖,其为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的圆筒状;所述密封保护盖的底端内侧设置有环形凸起,与所述下盖身上端的外侧设置的上盖身环形凹槽相匹配,形成紧密配合,起到增强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之间密封的作用,同时保护上盖在非使用状态下不受到外力的作用。

一种采用高密封性多料腔即配式瓶盖的瓶,包括:如上述的高密封性多料腔即配式瓶盖及瓶体,所述高密封性多料腔即配式瓶盖与所述瓶体通过螺纹密封配合连接,所述高密封性多料腔即配式瓶盖与所述瓶体上的各个部件均采用食品级材料制作。

本发明的一种高密封性多料腔即配式瓶盖采用全新的设计思路。其上盖筒内设置有两个储料空间,其上盖、下盖和密封底塞紧密连接合围使得上盖筒的两个储料空间形成两个独立而密封的储料腔。上盖筒靠近底端的位置设置有与两个储料腔连通的两个出料口,通过按压上盖使上盖筒的两个出料口脱离下盖筒的密封遮挡而开启,从而同时打开两个储料腔。

本发明一方面解决了传统即配式瓶盖只能封装一种形态的溶质(如固态或是液态)的局限性,通过两个独立密封的储料腔实现了固态溶质和液态溶质分隔地封装于同一个瓶盖中,以更好地调配饮品的口感或是增加饮品的营养。另一方面,本发明整体设计无密封膜或薄弱层结构,加上密封保护盖的紧密配合,上盖、下盖和密封底塞之间有多层密封结构,在出料口闭合状态时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强,密封性高,阻氧阻湿的性能高,其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刺破密封膜或打开薄弱层等技术方案的缺点,零部件加工和装配成本低,可大大降低产品部件的不良率,且容易实现自动化生产。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采用高密封性多料腔即配式瓶盖的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高密封性多料腔即配式瓶盖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高密封性多料腔即配式瓶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密封保护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上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下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密封底塞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高密封性多料腔即配式瓶盖、2-瓶体;11-密封保护盖,12-上盖、13-下盖、14-密封底塞、15-防盗环;111-密封保护盖内侧环形凸起、112-收容腔;121-上盖头、122-上盖筒、123-隔板、124-上盖环形密封圈、125-上盖环形密封深槽、1211-上盖头环形浅凹槽、1221-第一储料腔、1222-第二储料腔、1223-第一出料口、1224-第二出料口、1225-上盖筒底部环形浅凹槽;131-下盖身、132-下盖筒、133-下盖环形槽、134-瓶口连接槽、1311-下盖身外侧环形浅凹槽、1312-下盖身内侧第一环形凸起、1313-下盖身内侧第二环形凸起、1314-内螺纹、1321-下盖筒底部环形浅凹槽;141-伸入部,142-卡接部、143-隔板卡接槽,144-环形卡接槽、1411-第一斜坡、1412-第二斜坡、1421-环形卡接槽第一环形浅凸起、1422-环形卡接槽第二环形浅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发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采用高密封性多料腔即配式瓶盖的瓶,其包括:高密封性多料腔即配式瓶盖1及瓶体2。所述高密封性多料腔即配式瓶盖1的下盖身131下部的内壁设有内螺纹1314,所述瓶体2的瓶口外侧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1314相对应的外螺纹,所述高密封性多料腔即配式瓶盖1与所述瓶体2通过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密封配合连接。所述高密封性多料腔即配式瓶盖1与所述瓶体2上的各个部件均采用食品级材料制作。

如图2、图3所示,所述高密封性多料腔即配式瓶盖1包括密封保护盖11、上盖12、下盖13及密封底塞14。所述上盖12包括上盖头121和上盖筒122,上盖筒为下端开口的筒形且上盖筒中竖直方向设置有一个隔板123使得上盖筒内形成两个储料空间;所述下盖13包括下盖身131和下盖筒132,下盖筒为两端开口的贯穿筒形。所述上盖筒122插设于所述下盖筒132并与所述下盖筒132内壁活动抵接,所述密封保护盖11与所述下盖身131的上端密封配合连接,形成一收容腔112,将所述上盖12的上端收容在所述收容腔112内。所述上盖筒122的下端、隔板的下端和所述下盖筒132的下端同时与所述密封底塞14紧密卡接,使所述上盖筒122内形成相互隔绝和密封的第一储料腔1221及第二储料腔1222;所述上盖筒121靠近底部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储料腔1221连通的第一出料口1223以及与所述第二储料腔1222连通的第二出料口1224。

所述上盖筒122具有与所述下盖筒132内壁活动抵接且所述第一出料口1223和第二出料口1224同时被所述下盖筒132的内壁紧密遮挡的闭合状态(第一状态)以及相对于所述下盖筒132滑动位移且所述第一出料口1223和第二出料口1224同时脱离下盖筒132的内壁遮挡而露出的开启状态(第二状态)。按压所述上盖12能够使上盖筒122从闭合状态变成开启状态。

当所述上盖筒122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储料腔1221及所述第二储料腔1222内储存的溶质由于所述下盖筒132内壁的密封遮挡,无法从所述第一出料口1223和第二出料口1224掉出。当所述上盖筒122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上盖筒122相对于所述下盖筒132滑动位移且所述第一出料口1223和第二出料口1224同时脱离下盖筒132的内壁遮挡而露出,预先填充在第一储料腔1221及第二储料腔1222内储存的溶质在重力作用下,从各自的出料口滑落,同时掉入瓶体2中,与瓶中的溶剂混合。

所述上盖12包括上盖头121及上盖筒122,所述上盖头121近似圆柱体,所述上盖筒122为底端开口的筒体,所述上盖筒122的上端与所述上盖头121一体连接。上盖筒122内竖直方向设置有一隔板123,所述隔板123的顶部与上盖头一体连接同时隔板的两侧与上盖筒122的内壁一体连接,使得上盖筒122内形成两个储料空间。所述上盖筒121靠近底部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储料腔1221及所述第二储料腔1222分别连通的第一出料口1223及第二出料口1224。

所述上盖头121与所述上盖筒122一体连接的端部设置有上盖环形密封圈124,所述上盖环形密封圈124与上盖头121一体连接且与上盖筒122同轴。所述上盖环形密封圈124与所述上盖筒122之间形成上盖环形密封深槽125。

所述下盖13包括下盖身131和下盖筒132。所述下盖筒132为两端开口的筒体,所述下盖身131套设于所述下盖筒132且二者通过中间部位一体连接。所述下盖13的上端设置有下盖环形槽133用于容纳和配合上盖头121。所述下盖身131上端的外侧设置有下盖身外侧环形浅凹槽1311,与所述密封保护盖内侧环形凸起111相匹配形成密封配合。

所述下盖环形槽133内壁上设有下盖身内侧第一环形浅凸起1312及下盖身内侧第二环形浅凸起1313。在所述第一状态(即两个出料口同时闭合)下,所述上盖头环形浅凹槽1211与所述下盖身内侧第一环形浅凸起1312与卡接;在所述第二状态(即两个出料口同时开启)下,所述上盖头环形浅凹槽1211与所述下盖身内侧第二环形浅凸起1313卡接,起到密封和固定位置的作用。

所述上盖12与所述下盖13装配时,所述上盖环形密封圈124部分地插入所述下盖环形槽133内,同时所述下盖筒132的上端部分地插入所述上盖环形密封深槽125内形成紧密配合,此时所述下盖环形槽133及所述上盖环形密封深槽125内仍具有空间。

当按压所述上盖头121,所述上盖环形密封圈124进一步插入所述下盖环形槽133内,同时所述下盖筒132的上端部分进一步插入所述上盖环形密封深槽125内形成紧密配合,所述上盖12相对所述下盖13在竖直方向上发生位移,使得所述下盖筒132的底端脱离所述密封底塞14,同时所述第一出料口1223和第二出料口1224同时脱离所述下盖筒132的遮挡而露出。

所述密封底塞14包括伸入部141及卡接部142,所述伸入部141与所述卡接部142一体连接。所述伸入部141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隔板123紧密卡接的隔板卡接槽143,所述卡接部142上设置有与上盖筒122底端和下盖筒132底端紧密卡接的环形卡接槽144。

所述伸入部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斜坡1411和第二斜坡1412,两个斜坡的最高处朝向隔板卡接槽143,所述密封底塞14与所述上盖筒122装配后,两个斜坡的最低处分别朝向所述上盖筒的所述第一出料口1223和所述第二出料口1224。设置所述两个斜坡的目的是使得所述第一储料腔1222和所述第二储料腔1223内各自储存的溶质在重力作用下,分别沿各自斜坡向所对应的出料口滑动,便于所述两个储料腔内储存的溶质排出。

所述环形卡接槽144紧密地套住所述上盖筒122的底端和所述下盖筒132的底端,同时所述隔板卡接槽143紧密地套住所述隔板123,同时所述伸入部141紧密地插入所述上盖筒122的底端内,由此将所述第一储料腔1221及所述第二储料腔1222紧密封闭,使其与外界隔离密封。

为达到更密封的卡接效果,所述环形卡接槽144内的两侧设置有环形卡接槽第一环形浅凸起1421和环形卡接槽第二环形浅凸起1422,同时所述所述上盖筒122底部的内壁上设置有上盖筒底部环形浅凹槽1225,所述下盖筒132底部的外壁上设置有下盖筒底部环形浅凹槽1321。所述第一环形浅凸起1421和第二环形浅凸起1422分别与所述上盖筒底部环形浅凹槽1225和所述下盖筒底部环形浅凹槽1321相密封匹配。

综上所述,所述上盖筒122的底端、所述隔板123的底端和所述下盖筒132的底端同时与所述密封底塞14相紧密卡接,同时所述密封底塞的伸入部141的侧壁与所述上盖筒122的底部的内壁紧密抵接,使得所述上盖12、所述下盖13和所述密封底塞14合围形成各自独立且密封的所述第一储料腔1221和所述第二储料腔1222。

如图4,为增强所述上盖12、所述下盖13和所述密封底塞14三者合围后的密封性,所述高密封性多料腔即配式瓶盖1设计有一个密封保护盖11。所述密封保护盖11为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的圆筒状,密封保护盖11的底端内侧设有密封保护盖内侧环形凸起111,与所述下盖身外侧环形浅凹槽1311相匹配,形成紧密配合,不仅起到增强所述上盖12和所述下盖13之间密封的作用,同时保护所述上盖12在非使用状态下不受到外力的作用。

如图1和图6,所述高密封性多料腔即配式瓶盖1还包括防盗环15,所述防盗环15设置于所述下盖身131的底部,所述防盗环15的顶部与所述下盖身131的底部边缘通过多条细丝状结构一体连接,形成易撕结构。所述防盗环15套设于所述瓶体2的瓶口外侧。所述防盗环的作用是用于识别瓶盖是否被打开过,使消费者能够放心饮用经过此瓶盖封装的饮料。

如图6,为连接瓶体,所述下盖13的下端设置有瓶口连接槽134,同时所述下盖身131下部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1314;所述瓶体2的瓶口处设置有与所述下盖内螺纹1314相对应的外螺纹,所述高密封性多料腔即配式瓶盖1与所述瓶体2通过所述内螺纹1314与所述外螺纹密封配合连接。

所述高密封性多料腔即配式瓶盖的各个部件进行装配时,先将上盖筒122插入下盖筒132中,使得上盖筒122与下盖筒132的底端平齐形成一个双层筒状组合结构,然后通过理盖工序将二者的组合件底部朝上,通过自动化设备向上盖筒122内的所述第一储料腔1221和所述第二储料腔1222分别填充一定量的、不同形态的溶质(例如一个储料腔填充液态的蜂蜜、另一个储料腔填充固态的速溶茶粉),再将所述密封底塞14的所述隔板卡接槽143对准上盖筒122的隔板123,将所述密封底塞14同时紧套在上述双层筒状组合结构的端口,使得上盖筒122底端内侧的环形浅凹槽1225和下盖筒132底端外侧的环形浅凹槽1321分别与密封底塞14的所述环形卡接槽第一环形凸起1421和所述环形卡接槽第二环形凸起1422紧密配合,同时密封底塞14的伸入部141紧密地插入上盖筒122的下部内,上盖筒122的隔板123紧密地插入密封底塞14的隔板卡接槽143,形成密封卡接,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储料腔1221和所述第二储料腔1222完全密封,各自独立且与外界隔离,以保护两个储料腔内预先所填充溶质的品质。

完成上述步骤后,再将所述密封保护盖11紧扣在所述下盖身131的上端。最后通过自动化灌装和自动化旋盖设备和加工工艺,将上述组合瓶盖装配到预先灌好水或其他溶剂的瓶体上,形成完整的瓶装饮品或采用此瓶盖的其他瓶装产品。

使用时,先取下所述密封保护盖11,将所述上盖头121露出,向下按压所述上盖头121从而推动所述上盖筒122,所述上盖筒122推动密封底塞14往下,使得所述下盖筒底部环形浅凹槽1321与所述密封底塞14的所述环形卡接槽第二环形浅凸起1422脱离卡接进而下所述盖筒132脱离密封底塞14的所述环形卡接槽144;所述上盖环形密封圈124进一步伸入所述下盖环形槽133内同时所述下盖筒132的上部份进一步伸入所述上盖环形密封深槽125内;所述上盖12相对所述下盖13在竖直方向上发生位移,同时所述第一出料口1223和第二出料口1224同时脱离下盖筒132的密封遮挡而露出,预先填充在所述第一储料腔1221和第二储料腔1222内的溶质在重力作用下各自沿所述密封底塞14的所述第一斜坡1411和所述第二斜坡1412向对应的所述第一出料口1223和所述第二出料口1224滑动,从各自出料口掉出,落入所述瓶体2内,两种溶质同时与所述瓶体2内的溶剂混合形成饮料溶液或其他产品溶液。

然后再逆时针旋转所述下盖身131,使得所述下盖13的内螺纹和瓶口的外螺纹脱离连接,同时所述防盗环15与所述下盖身131的底部边缘之间连接的细丝结构断裂,所述防盗环15脱离所述下盖12而保留在瓶口外侧,即打开瓶盖,饮用或使用瓶中的混合溶液。

为便于实际使用,此发明的设计为:当向下按压所述上盖头121使得所述上盖头121的顶端与所述下盖身131的顶端平齐时,所述上盖头环形浅凹槽1211卡接到所述下盖身内侧第二环形凸起1313,此时所述第一出料口1223和所述第二出料口1224全部露出,达到最佳开启效果。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一种高密封性多料腔即配式瓶盖采用全新的设计思路,上盖中设置有两个储料空间,上盖、下盖和密封底塞紧密连接合围形成两个独立且封闭的储料腔,通过按压上盖使得上盖筒上的两个出料口脱离下盖筒的密封遮挡而露出,从而同时打开两个储料腔。整体设计无密封膜或薄弱层结构,加上密封保护盖的紧密配合,上盖、下盖和密封底塞之间有多层密封结构,整体的密封性高,结构稳定性强,密封状态下储料腔各自独立隔绝,其阻氧阻湿的性能高,其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刺破密封膜或打开薄弱层等技术方案的缺点,零部件加工和装配成本低,且容易实现自动化生产。同时,本发明实施例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的即配式瓶盖通常只有一个储料腔而只能封装一种形态的溶质(如固态或是液态)的问题,实现了固态溶质和液态溶质分隔地封装于同一个瓶盖中,例如可以将固态的速溶茶粉和液态的蜂蜜分隔地封装于同一个瓶盖中,饮用前各自独立密封保存,饮用时一同混合,极大地提升了饮品的拼配和搭配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为提升分离式饮品的口感和增加营养,提供了有效的包装技术解决方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所述而顺畅地实施本发明;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发明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发明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