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空气处理设备的出风接口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

空气处理设备的出风接口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气处理设备的出风接口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出风接口组件包括:壳体和至少一个分流件,壳体内限定出出风通道,壳体上形成有与出风通道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形成在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出风口形成在壳体的周向上,且出风口沿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分流件设在出风通道内并将出风通道分隔为在壳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出风腔,多个分流件在进风口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将进风口划分为多个进风区域,多个进风区域与多个出风腔一一对应,多个进风区域的面积相等。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出风接口组件,可以使得出风口长度方向上各部位的出风量和风速更加均匀,提高了气流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舒适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85678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0302909.2

  • 发明设计人 谢月淦;徐守澄;吕建华;穆智慧;

    申请日2021-03-22

  • 分类号F24F13/072(20060101);F24F13/08(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01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戴冬瑾

  • 地址 528311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林港路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08:20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设备的出风接口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气处理设备的出风口为长条状时,容易出现因出风口不同位置处的出风量不同导致的出风口处不同位置气流紊乱、风速不均匀等问题,舒适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设备的出风接口组件,该出风接口组件可以解决出风口不同位置处的气流紊乱、风速不均的问题。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出风接口组件的空气处理设备。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出风接口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出风通道,所述壳体上形成有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形成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出风口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周向上,且所述出风口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至少一个分流件,所述分流件设在所述出风通道内并将所述出风通道分隔为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出风腔,多个所述分流件在所述进风口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将所述进风口划分为多个进风区域,多个所述进风区域与多个所述出风腔一一对应,多个所述进风区域的面积相等。。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出风接口组件,通过设置至少一个分流件,通过分流件将出风通道分隔为在壳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出风腔,并将多个进风区域的面积设置为相等,可以使得多个出风腔的进风面积(即子进口的面积)相等,从而进风口处的气流可以均匀分流至各个出风腔,通过各个出风腔流出出风通道,排向室内。由于从进风口进入各个出风腔的风量相等,各出风腔的出风量和风速也相等,保证了每个腔区的气流稳定和风速均匀,使得出风口长度方向上各部位的出风量和风速更加均匀,提高了气流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舒适性,改善了用户体验。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流件为多个,多个所述分流件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在远离所述进风口的方向上,所述分流件的高度依次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出风腔的迎风面积相等。(定义所述进风口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所述分流件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将所述进风口划分为多个进风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流件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流件的迎风面形成为朝向远离所述进风口的风向凸出的弧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出风接口组件还包括:面板,所述面板设在所述出风口处,所述面板上设有与所述出风口对应的送风口;导风板,所述导风板设在所述送风口处,且所述导风板在打开所述送风口的第一位置和关闭所述送风口的第二位置之间可运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送风口处设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将所述送风口分隔为多个子送风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板包括多个子导风板,多个子导风板与多个所述子送风口一一对应,每个所述子导风板可独立地关闭或打开与其对应的所述子送风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隔件为照明装置,或者所述分隔件上设有照明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口包括多个子出风口,多个所述子出风口与多个所述子送风口一一对应。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进风口处设有转接组件,所述转接组件包括连接件和转接管,所述转接管设在所述连接件的一侧,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壳体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内设有定位槽,所述连接件的边缘嵌设在所述定位槽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的内壁上设有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位于所述出风腔的上游,且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所述导流结构朝向远离所述出风通道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在所述壳体的周向上拼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限定出所述出风通道。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与所述第二密封部相互配合形成迷宫密封结构。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包括根据本发明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出风接口组件。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通过设置根据本发明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出风接口组件,通过设置至少一个分流件,并通过分流件将出风通道分隔为在壳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出风腔,从进风口进入出风通道的气流,可以分流至各个出风腔,通过各个出风腔流出出风通道,排向室内。由此,可以使得出风口长度方向上各部位的出风量和风速更加均匀,提高了气流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舒适性,改善了用户体验。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出风接口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出风接口组件的左视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出风接口组件的仰视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出风接口组件的主视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出风接口组件的右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出风接口组件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7是图6中所示的出风接口组件的壳体的左视图;

图8是图6中所示的出风接口组件的壳体的仰视图;

图9是图6中所示的出风接口组件的壳体的主视图;

图10是图6中所示的出风接口组件的壳体的右视图;

图11是图6中所示的出风接口组件的壳体的第一壳体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中所示的出风接口组件的壳体的第一壳体的主视图;

图13是图11中所示的出风接口组件的壳体的第一壳体的仰视图;

图14是图11中所示的出风接口组件的壳体的第一壳体的左视图;

图15是图11中所示的出风接口组件的壳体的第一壳体的右视图;

图16是图6中所示的出风接口组件的壳体的第二壳体的立体图;

图17是图6中所示的出风接口组件的转接组件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7中所示的出风接口组件的转接组件的主视图;

图19是沿图18中A-A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出风接口组件;

1、壳体;10、出风通道;101、出风腔;

11、第一壳体;111、第一密封部;1111、第一凸起部;1112、第一凹槽部;

12、第二壳体;121、第二密封部;1211、第二凸起部;1212、第二凹槽部;

13、进风口;131、进风区域;14、出风口;141、子出风口;15、定位槽;16、导流结构;

2、分流件;

3、面板;31、送风口;311、子送风口;32、分隔件;

42、驱动件;

5、转接组件;51、连接件;52、转接管;

6、龙骨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出风接口组件100。其中,空气处理设备可以为空调器,例如厨房空调器、卫浴空调器等,空气处理设备可以安装在房间的吊顶面上。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出风接口组件100,包括:壳体1和至少一个分流件2。

具体地,壳体1内限定出出风通道10,壳体1上形成有与出风通道10连通的进风口13和出风口14。其中,进风口13可以与空气处理设备的主机模块连通,出风口14可以与室内连通。经空气处理设备处理后的气流可以经进风口13进入出风通道10,并从出风口14流向室内。

进风口13形成在壳体1的长度方向(例如图1中的左右方向)的一端,出风口14形成在壳体1的周向上,且出风口14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参照图1-图3,并结合图6-图8,出风通道10可以形成为长条形。进风口13处气流流动的方向与出风口14处气流流动的方向大体垂直。例如,在图6的示例中,进风口13可以形成在壳体1的左端,出风口14可以形成在壳体1的下端。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分流件2设在出风通道10内并将出风通道10分隔为在壳体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出风腔101。可以理解的是,当分流件2为n(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个时,分流件2可以将出风通道10分隔为n+1个分隔腔。例如,当分流件2为一个时,可以通过一个分流件2将出风通道10分隔在两个出风腔101。当分流件2为两个时,可以通过两个分流件2将出风通道10分隔为三个出风腔101。其中,分流件2的具体数量和相邻两个分流件2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根据出风通道10的具体形状和结构调整设计,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出风腔101可以具有子进口和子出口。每个出风腔101的子进口均与进风口13连通。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分流件2的靠近出风口14的一端可以延伸至与出风口14连接,这样可以通过分流件2将出风口14分隔为在出风口14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子出口,使得出风通道10内的气流可以从各个子出口直接流出,避免各个出风腔101内的气流汇流。

具体地,从进风口13进入出风通道10的气流,可以分流至各个出风腔101,通过各个出风腔101流出出风通道10,排向室内。由此,可以使得出风口14长度方向上各部位的出风量和风速更加均匀,提高了气流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舒适性,改善了用户体验。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多个分流件2在进风口13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将进风口13划分为多个进风区域131,多个进风区域131与多个出风腔101一一对应,多个进风区域131的面积相等。进风口13处的气流可以经与出风腔101对应的进风区域131进入出风腔101。

由于多个进风区域131的面积相等,当分流件2为n个时,进风口13的面积或会被分成n+1份,每个出风腔101内的气流为1份,这样,可以保证从进风口13进入各个出风腔101的风量大体相等,进而使得各出风腔101的出风量和风速均大体相等,保证了每个腔区的气流稳定和风速均匀,提升了空气处理设备的舒适性。

例如,在图7和图8的示例中,出风通道10内设有两个分流件2,该两个分流件2将出风通道10分隔为三个出风腔101。为方便描述,将最靠近进风口13的出风腔101称为第一出风腔,将距离进风口13最远的出风腔102称为第三出风腔,将第一出风腔和第三出风腔之间的出风腔102称为第二出风腔。

两个分流件2在进风口13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将进风口13划分为自下至上依次排布的第一进风区域、第二进风区域和第三进风区域,第一进风区域与第一出风腔对应,第二进风区域与第二出风腔对应,第三进风区域与第三出风腔对应。

由于第一进风区域、第二进风区域和第三进风区域的面积相等,进风口13处三分之一的气流可以经第一进风区域进入第一出风腔,进风口13处三分之一的气流可以经第二进风区域进入第二出风腔,进风口13处三分之一的气流可以经第三进风区域进入第三出风腔。这样,可以保证从进风口13进入各个出风腔101的风量大体相等,进而使得各出风腔101的出风量和风速均大体相等,保证了每个腔区的气流稳定和风速均匀,提升了空气处理设备的舒适性。

相关技术中的出风接口组件100,由于出风口14形成为长条形,出风口14各个位置处与进风口13之间的距离不相等,导致出风口14距离进风口13较近的位置处风速和风量较大,出风口14距离进风口13较远的位置处风速和风量较小,使得出风口14各个位置处气流紊乱,风速不均匀,极大地影响了空气处理设备的舒适性,用户的体验较差。

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出风接口组件100,通过设置至少一个分流件2,通过分流件2将出风通道10分隔为在壳体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出风腔101,并将与多个出风腔101一一对应的多个进风区域131的面积设置为相等,可以使得多个出风腔101的进风面积(即子进口的面积)相等,从而进风口13处的气流可以均匀分流至各个出风腔101,通过各个出风腔101流出出风通道10,排向室内。由于从进风口13进入各个出风腔101的风量相等,各出风腔101的出风量和风速也相等,保证了每个腔区的气流稳定和风速均匀,使得出风口14长度方向上各部位的出风量和风速更加均匀,提高了气流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舒适性,改善了用户体验。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分流件2为多个,多个分流件2在壳体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在远离进风口13的方向上,分流件2的高度依次增大。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其中,分流件2的高度可以理解为分流件2在进风口13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高度。

参照图2并结合图11,在远离进风口13的方向上(例如,在图11中自左向右的方向上),分流件2在进风口13所在平面上的投影高度依次增大。这样,可以通过多个分流件2分隔为多个出风腔101,并保证每个出风腔101均与进风口13连通,从而可以通过各个出风腔101对气流进行分流,使得出风口14长度方向上各部位的出风量和风速更加均匀,提高气流的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分流件2与壳体1一体成型。例如,分流件2可以与壳体1一体发泡成型。由此,一方面可以简化出风接口组件100的加工工艺,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分流件2与壳体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有利于提高壳体1的整体结构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分流件2的迎风面形成为朝向远离进风口13的方向凸出的弧面。其中,“分流件2的迎风面”为与分流件2与进风口13相对的一侧表面。通过将分流件2的迎风面设置为朝向远离进风口13的方向凸出的弧面,可以更好地引导气流的流动,降低气流冲击损失,进而提高了出风腔101内气流的稳定性,使得出风口14流出的空气流速均匀,降低了噪音。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出风接口组件100还包括面板3和导风板。面板3设在出风口14处。具体地,壳体1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面板3上。进一步地,面板3或壳体1上可以设有龙骨支撑板6。在装配时,可以先通过螺钉将壳体1固定在面板3上,然后通过龙骨支撑板6将出风接口组件100固定在龙骨(例如吊顶内的龙骨)上。

面板3上设有与出风口14对应的送风口31。导风板设在送风口31处,且导风板在打开送风口31的第一位置和关闭送风口31的第二位置之间可运动。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出风接口组件100还包括用于驱动导风板运动的驱动件42。可选地,驱动件42为电机,但不限于此。

在空气调节设备工作时,可以通过调节导风板的枢转角度,以调节出风方向。空气调节设备不工作时,可以将导风板调节至第二位置,通过导风板关闭送风口31。由此,通过在送风口31处设置导风板,一方面能实现送风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空气调节设备停止工作时,可以避免气流通过送风口31进入出风通道10,并进入空气调节设备内,从而提高了空气调节设备的清洁度,有利于延长空气调节设备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送风口31处设有分隔件32,分隔件32将送风口31分隔为多个子送风口311。其中,分隔件32可以沿送风口31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延伸,但不限于此。由此,通过设置分隔件32,将送风口31分隔为多个子送风口311,使得从出风腔101排出的气流可从多个子送风口311分别流出,有效地提高了出风范围。

例如,在图3的示例中,送风口31处设有沿送风口3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分隔件32,该分隔件32可以将送风口31分隔为在送风口31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子送风口311。由此,通过将分隔件32将送风口31分隔为两个子送风口311,并通过分流件2将出风通道10分隔为在出风通道1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出风腔101,可以增大出风范围,并可以使得每个腔区的气流稳定和风速均匀。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导风板包括多个子导风板,多个子导风板与多个子送风口311一一对应。每个子导风板可以独立地关闭或打开与其对应的子送风口311。也就是说,每个子送风口311处均设有用于打开或关闭该子送风口311的子导风板。这样,可以独立地控制各个子导风板,从而,可以通过调节不同子导风板的工作状态和枢转角度,调节不同子送风口311的出风角度,实现了多角度出风,增加了用户使用的多样化选择,进而增加了空调的舒适性。

例如,在空气处理设备工作时,可以打开部分子导风板、关闭另一部分子导风板,也可以将各个子导风板均打开,并且可以独立地调节各个打开的子导风板的枢转角度,从而可以独立地控制各个子导风板的导风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分隔件32为照明装置,或者分隔件32上设有照明装置。子啊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送风口31处设置照明装置,通过照明装置将送风口31分隔为多个子送风口311,此时照明装置即为分隔件32。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送风口31处设置用于将送风口31分隔为多个子送风口311的分隔件32(此时分隔件32为非照明装置),再将照明装置固定在分隔件32上。由此,可以实现房间(例如厨房、浴室)的照明,丰富了出风接口组件100的功能,且可以节省照明装置的占用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出风口14包括多个子出风口141,多个子出风口141与多个子送风口311一一对应。例如,参照图3和图8,送风口31处设有沿送风口3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分隔件32,该分隔件32可以将送风口31分隔为在送风口31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子送风口311。出风口14包括在出风口14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子出风口141。两个子出风口141与两个子送风口311一一对应。由此,可以减小子送风口311和子出风口141之间的缝隙,避免出风接口组件100漏风,提高了出风接口组件100的保温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进风口13处设有转接组件5。出风接口组件100可以通过转接组件5与空气处理设备的主机模块相连,使得经空气处理设备处理后的空气可以经进风口13进入出风接口组件100的出风通道10。

具体地,转接组件5包括连接件51和转接管52,转接管52设在连接件51的一侧,连接件51与壳体1相连。参照图17和图18,连接件51可以形成为环绕在转接管52的周向上的环形板状结构。连接件51可以通过紧固件(例如螺钉或螺栓)或粘接剂(例如泡沫胶等)与壳体1相连。转接管52和连接件51可以分别位于进风口13的两侧。转接管52可以用于连接空气处理设备的主机模块。由此,可以通过转接组件5实现出风接口组件100与空气处理设备主机模块的连接,且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壳体1内设有定位槽15,连接件51的边缘嵌设在定位槽15内。参照图11和图16,壳体1的内壁向内凹入形成定位槽15,定位槽15形成为环形槽。由此,在装配时,可以先将连接件51的边缘嵌入定位槽15内,通过定位槽15对连接件51进行初步定位,再通过紧固件或粘接剂将连接件51连接在壳体1上。进一步地,可以对连接件51进行表面聚脲喷涂处理增加连接强度。

由此,通过在壳体1内设置定位槽15,通过定位槽15与连接件51的边缘配合可以在装配过程中对转接组件5进行初步定位,降低了装配难度。同时,连接件51的边缘嵌设在定位槽15内,还有利于提高连接件51与壳体1的连接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壳体1的内壁上设有导流结构16,导流结构16位于出风腔101的上游,且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导流结构16朝向远离出风通道1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导流结构16可以形成为斜面或弧形面。

这里,需要说明是的是,本申请中所述的“上游”指的是气流流动方向的上游。将导流结构16设置在出风腔101的上游时,气流先流经导流结构16,再流向出风腔101。由此,通过在出风腔101的上游设置导流结构16,可以通过导流结构16将气流导向出风通道10的远离进风口13的一端,增大送风距离,使得出风口14长度方向上各部位的出风量和风速更加均匀,进一步地提高了气流的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壳体1包括在壳体1的周向上拼接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限定出出风通道10。在加工过程中,可以先加工出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再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拼接为一个整体。例如,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可以连接通过螺钉、卡扣等结构连接。在设有转接组件5的实施例中,装配过程中,可以先将连接件51分别嵌入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上的定位槽15,并将连接。件固定在壳体1上后,再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拼接为一个整体。

由此,可以降低壳体1的出模难度,且可以降低出风接口组件100的装配难度。

可选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对称地设置在出风通道10的中心轴线的两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壳体11上设有第一密封部111,第二壳体12上设有第二密封部121,第一密封部111与第二密封部121相互配合形成迷宫密封结构。迷宫密封(labyrinth seal)是指两个之间有许多曲折的小室,使泄漏减小的密封。由此,可以提高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的密封性,避免出风通道10漏风。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部111在第一壳体11的周向上间隔设置,第二密封部121在第二壳体12的周向上间隔设置。其中,第一密封部111可以包括第一凸起部1111和第一凹槽部1112,第一凸起部1111与第一凹槽部1112相连,且第一凸起部1111可以设置在第一凹槽部1112的内侧。第二密封部121包括第二凸起部1211和第二凹槽部1212,第二凸起部1211与第二凹槽部1212相连,且第二凹槽部1212可以设置在第一凸起部1111的内侧。第一凸起部1111与第二凹槽部1212配合,第一凹槽部1112与第二凸起部1211配合。结构简单,装配方便,且密封性好。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包括根据本发明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出风接口组件100。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通过设置根据本发明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出风接口组件100,通过设置至少一个分流件2,通过分流件2将出风通道10分隔为在壳体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出风腔101,并将多个进风区域131的面积设置为相等,可以使得多个出风腔101的进风面积(即子进口的面积)相等,从而进风口13处的气流可以均匀分流至各个出风腔101,通过各个出风腔101流出出风通道10,排向室内。由于从进风口13进入各个出风腔101的风量相等,各出风腔101的出风量和风速也相等,保证了每个腔区的气流稳定和风速均匀,使得出风口14长度方向上各部位的出风量和风速更加均匀,提高了气流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舒适性,改善了用户体验。

空气调节设备可以安装于室内的吊顶面。此时空气调节设备可以位于吊顶限定出的空间内,使得空气调节设备不占用房间内空间,即空气调节设备不会占用用户活动空间,同时便于保证室内的美观整洁。

具体地,吊顶面上形成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内送风口。出风装置可以设在室内送风口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室内进风口和室内送风口的具体大小可以按照吊顶的尺寸条调节设计。例如,室内进风口和室内送风口可以按照吊顶比较通用的尺寸300mm*300mm设计,这样可以不用破坏原来的装修,安装方便。可以理解的是,室内进风口和室内送风口的具体位置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设计。具体地,室内进风口和室内送风口可以相邻设置,也可以间隔开设置。

空气调节设备还包括主机模块。主机模块可以通过吊杆安装到天花板与吊顶之间,隐藏安装,不占位置,外观整洁。主机模块包括机壳、第一风机、第一换热器、第二风机、第二换热器和压缩机。机壳可以为第一换热器、第一风机、第二换热器、第二风机和压缩机提供安装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也可以设在机壳外。

机壳内形成有彼此隔开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二风道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风机和第一换热器设在第一风道内,第一风机可以驱动气流从第一进风口流向第一出风口。第二风机和第二换热器设在第二风道内。第二风机可以驱动气流从第二进风口流向第二出风口。第一进风口与室内进风口连通,第二出风口与室外连通,出风接口组件100与第一出风口连通。

压缩机设置在机壳内,压缩机、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形成换热流路,冷媒可以在换热流路内流动以使得空气调节设备制冷或制热。其中,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均工作时,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为蒸发器且另一个为冷凝器。

具体而言,当第一换热器为冷凝器时,第二换热器为蒸发器;当第一换热器为蒸发器时,第二换热器为冷凝器。冷媒可以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在蒸发器中汽化吸热,由此,使得空气调节设备的制冷循环可以顺利进行。例如,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可以通过四通转向阀相连通,通过切换四通转向阀可以使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可以在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切换。

例如,当空气调节设备制冷时,第一换热器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为蒸发器;当空气调节设备制热时,第一换热器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为冷凝器。

可以理解的是,在空气调节设备制冷时,在第一风机的驱动下,室内热气流从室内进风口流向吊顶内,再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第一风道,热气流经过第一换热器时与第一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变为冷气流后流向第一出风口,由此,冷气流可以从第一出风口流向室内对室内进行降温;为使空气调节设备的制冷循环可以持续运行,在第二风机的驱动下,室内气流还从第二进风口进入第二风道,气流经过第二换热器时与第二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变为热气流后流向第二出风口。由此,经第二换热器换热后的气流可以从第二出风口排向室外。

在空气调节设备制热时,在第一风机的驱动下,室内冷气流从室内进风口流向吊顶内,再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第一风道,冷气流经过第一换热器时与第一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变为热气流后流向第一出风口,由此,热气流可以从第一出风口流向室内对室内进行升温;为使空气调节设备的制热循环可以持续运行,在第二风机的驱动下,室内气流还从第二进风口进入第二风道,气流经过第二换热器时与第二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变为冷气流后流向第二出风口。由此,经第二换热器换热后的气流可以从第二出风口排向室外。

可以理解的是,在空气调节设备工作时,当仅开启第二风机时,此时压缩机、第一风机均不工作,室内空气可以进入吊顶内,并经第二进风口进入第二风道,然后经第二出风口排向室外,此时可以实现排风功能。

由此,通过在机壳内限定出彼此分隔开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并在第一风道内设置第一换热器和第一风机,在第二风道内设置第二换热器和第二风机,将相关技术中分体式空气调节设备的室内机和室外机整合为一体,实现制冷制热功能,同时,在安装时,可以将空气调节设备一体地安装在室内,使得空气调节设备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而且,空气调节设备的风道结构简单,有利于减小空气调节设备的整体体积,实现了空气调节模块的小型化,便于将空气调节模块嵌入房间(例如浴室)的顶部,实现隐藏式安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机壳的底部设有接水盘,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均设在接水盘上,且接水盘上设有用于将接水盘内的水喷洒到第二换热器上的泵水模块。可选地,泵水模块为打水轮或水泵。接水盘可以用于盛接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上的冷凝水。

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在制冷循环模式下开启泵水模块,以将冷凝水喷洒至高温的第二换热器上,此时可以利用第二换热器上的热量将冷凝水蒸发,并通过第二风机将蒸发后的水汽排到室外,达到除湿的目的。

进一步地,空气调节设备还包括电加热装置。电加热装置可以设在第一风道内,或者设置出风接口组件上。在除湿过程中,可以开启电加热装置,通过电加热装置对吹向房间内的气流进行加热,实现恒温除湿。并且,由于单独靠制冷剂的制热需要开机一段时间后才能使室内温度上升到预设值,通过增设电加热装置,在制热时可以起到开机预热、辅助加热、快速升温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调节设备还包括杀菌模块。杀菌模块可以为离子杀菌模块、紫外灯杀菌模块等。杀菌模块可以设置在第一风道内或者设置在出风接口组件上。由此,室内带有细菌的空气可以经杀菌模块杀菌后,再送回室内,实现了空气的净化。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