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汽车颗粒物排放测试方法

汽车颗粒物排放测试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汽车颗粒物排放测试方法,包括:S1、被测车辆总行驶里程的获取;S2、尾气的取样和排放质量测量;S3、计算出微颗粒物的排放因子,实现汽油车在各种工况下的排放测试工作,包括双怠速测试、稳态工况测试、等速工况测试、简易瞬态工况测试等。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82485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5-2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无锡镓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911145196.2

  • 发明设计人 卢晓;

    申请日2019-11-21

  • 分类号G01M15/10(20060101);G01M15/04(20060101);G01M17/007(20060101);

  • 代理机构32262 无锡市朗高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赵华

  • 地址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经济开发区风电园风能路67-3-1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03:41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颗粒物测试领域,尤其涉及汽车颗粒物排放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各国汽车技术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汽车行驶中排放的颗粒物浓度和数量对大气的污染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的许多交通发达的大城市对汽车的依赖日趋增加,汽车污染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汽车尾气成为了城市中总悬浮颗粒物的罪魁祸首之一,日常驾驶的汽车所排放的尾气颗粒物中,如果用粒径大小来分类,绝大多数都属于亚微米级别或者超细颗粒物,由于这些颗粒物的粒径极小,所以可以很轻易的进入人的肺部或者其他组织,更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心肺系统的疾病或者相应的免疫反应,根据各大研究显示,过高的尾气污染还有可能增加每个人患上癌症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汽车颗粒物排放测试方法,包括:S1、被测车辆总行驶里程的获取;S2、尾气的取样和排放质量测量;S3、计算出微颗粒物的排放因子。

优选的,S1中,测功机根据滚筒的每秒车速数据和滚筒直径数据,可以计算出整个运行工况下被测车辆的总行驶里程。

优选的,S2中,流量计实时测取稀释气体的流量值、气体压力值、气体温度值和稀释氧浓度值,根据公式

的温度、压力修正计算,得到稀释气体的标准流量值,式中,Qact-稀释气体流量的实测值,L/s;stdT-标准状态下温度,K,T=273.2K;stdP-标准状态下大气压力,k Pa;actP-流量计中气体压力的实测值,k Pa;actT-流量计中气体温度的是侧重,K;

再根据公式

结合五气仪传递过来的各组分气体的每秒排放浓度值,根据公式

m

计算出各组分气体的每秒排放质量值,式中,m

优选的,S3中,微颗粒物分析仪中测得的微颗粒物质量浓度值,与流量计中计算得到的排气管排气流量值相结合,即可得到微颗粒物的每秒排放质量值,最后再结合测功机总行驶里程数据,就能够计算出微颗粒物的排放因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实现汽油车在各种工况下的排放测试工作,包括双怠速测试、稳态工况测试、等速工况测试、简易瞬态工况测试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申请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所示,汽车颗粒物排放测试方法,包括:S1、被测车辆总行驶里程的获取;S2、尾气的取样和排放质量测量;S3、计算出微颗粒物的排放因子。

优选的,S1中,测功机根据滚筒的每秒车速数据和滚筒直径数据,可以计算出整个运行工况下被测车辆的总行驶里程。

优选的,S2中,流量计实时测取稀释气体的流量值、气体压力值、气体温度值和稀释氧浓度值,根据公式

的温度、压力修正计算,得到稀释气体的标准流量值,式中,Qact-稀释气体流量的实测值,L/s;stdT-标准状态下温度,K,T=273.2K;stdP-标准状态下大气压力,k Pa;actP-流量计中气体压力的实测值,k Pa;actT-流量计中气体温度的是侧重,K;

再根据公式

结合五气仪传递过来的各组分气体的每秒排放浓度值,根据公式

m

计算出各组分气体的每秒排放质量值,式中,m

优选的,S3中,微颗粒物分析仪中测得的微颗粒物质量浓度值,与流量计中计算得到的排气管排气流量值相结合,即可得到微颗粒物的每秒排放质量值,最后再结合测功机总行驶里程数据,就能够计算出微颗粒物的排放因子。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而所附权利要求意在涵盖落入本发明精神和范围中的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