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包括用于在两个旋转方向上收集油的装置的差动减速器

包括用于在两个旋转方向上收集油的装置的差动减速器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差动减速器(10),该机动车辆差动减速器包括:‑差动机构(12),该差动机构包括环齿轮(14);‑减速机构(24),该减速机构包括副小齿轮(32)和主小齿轮(30);‑外壳(20),该外壳包括第一半壳(20A)和第二半壳(20B),其中每个半壳的横向内壁(21A、21B)包括三个轴承(22、34、36)壳体(38B、40B、42B),每个横向内壁(21A、21B)具有第一装置,该第一装置用于将由环齿轮(14)沿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而喷射的油收集并引导到轴承壳体(38A、38B、40A、40B、42A、42B);其特征在于,每个内壁(21A、21B)包括第二装置,该第二装置用于收集由环齿轮(14)沿第二旋转方向(R2)的旋转而基本上横向地喷射的油。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80549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5-1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雷诺股份公司;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980065511.2

  • 发明设计人 W·勒卢;V·夏博特;F·毛德特;

    申请日2019-09-20

  • 分类号F16H57/04(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47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雷明;秘凤华

  • 地址 法国布洛涅-比扬古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58:46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辆差动减速器,该机动车辆差动减速器包括:

-基本纵向的差动机构,该基本纵向的差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环齿轮,该至少一个环齿轮的下部部分旨在被浸入润滑油中;

-减速机构,该减速机构包括副轴和主轴,该主轴的小齿轮经由该副轴的小齿轮而受该环齿轮驱动;

-外壳,该外壳包含该差动机构和该减速机构,该差动机构和这些轴各自被一对相关联的相对轴承支承在该外壳中,所述外壳一方面包括第一半壳,该第一半壳的横向内壁包括三个壳体,每个壳体接纳每对轴承中的第一轴承,并且该外壳另一方面包括第二半壳,该第二半壳的横向内壁包括三个壳体,每个壳体接纳每对轴承中的第二轴承,

该环齿轮沿第一旋转方向的旋转能够从该环齿轮的顶部沿这些减速器轴的方向基本上横向地喷射油,每个横向内壁具有第一装置,该第一装置用于将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旋转的该环齿轮所喷射的油收集并引导到这些轴承壳体。

背景技术

这种类型的差动减速器的许多实例是已知的。在说明书的其余部分和权利要求中,差动减速器被定义为包括以下项的组件:外壳,该外壳包含减速器和差动机构,该差动机构的环齿轮与该减速器的主轴小齿轮啮合。

常规地,一旦差动减速器机构安装在两个半壳中并且两个半壳接合以形成外壳,所述外壳就被填充以润滑油,该润滑油使得可以通过飞溅润滑来润滑小齿轮罩和滚动轴承。

为此,根据规定了将润滑剂水平设定在最低滚动元件的水平处的规则,外壳中的油位被基本上设定在差动减速器机构的轴线或环齿轮的旋转轴线的水平处。

一旦差速器以低于预定速度的速度旋转,小齿轮罩就通过飞溅润滑来润滑,小齿轮罩被浸入润滑油中。为此目的,罩是允许油浸润小齿轮的敞开的罩。

但是,一旦差速器高速旋转,这种设计就具有缺点。

具体地,在预定速度以上,润滑油受到环齿轮的离心作用并且被喷射到外壳的壁上、并且具体地是半壳的壁上,润滑油从这些壁上通过滴落而缓慢流动,仅缓慢地朝向壳体的底部返回。结果,容纳着小齿轮罩的壳体中存在的油位变得不足并且不能确保所述小齿轮罩的飞溅润滑。

即使当静止时油位看起来令人满意,但这种缺乏润滑迟早会导致差速器的旋转元件由于缺油而损坏。

因此,已知的做法是产生用于收集并引导沿滚动轴承和小齿轮罩的方向喷射的油的管道。这些收集管道被定向为基本上与轴承壳体相切,以便在环齿轮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收集由环齿轮喷射的润滑油。

然而,用于收集并引导油的管道并未设计成收集由环齿轮沿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所喷射的油。然而,从一种车辆型号到另一种车辆型号,可能有必要使环齿轮例如根据差动减速器的可用空间而沿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旋转。

为了确保旋转元件的良好润滑,有必要根据环齿轮的旋转方向提供不同的外壳。

然而,找到一种允许与差速器环齿轮的旋转方向无关地来降低车辆的制造成本的解决方案是有利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机动车辆差动减速器,其包括:

-基本纵向的差动机构,该基本纵向的差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环齿轮,该至少一个环齿轮的下部部分旨在被浸入润滑油中;

-减速机构,该减速机构包括副轴和主轴,该主轴的小齿轮经由该副轴的小齿轮而受该环齿轮驱动;

-外壳,该外壳包含该差动机构和该减速机构,该差动机构和这些轴各自被一对相关联的相对轴承支承在该外壳中,所述外壳一方面包括第一半壳,该第一半壳的横向内壁包括三个壳体,每个壳体接纳每对轴承中的第一轴承,并且该外壳另一方面包括第二半壳,该第二半壳的横向内壁包括三个壳体,每个壳体接纳每对轴承中的第二轴承,

该环齿轮沿第一旋转方向的旋转能够从该环齿轮的顶部沿这些减速器轴的方向基本上横向地喷射油,每个横向内壁具有第一装置,该第一装置用于将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旋转的该环齿轮所喷射的油收集并引导到这些轴承壳体;

其特征在于,每个内壁包括第二装置,该第二装置用于收集通过该环齿轮沿第二旋转方向的旋转而从该环齿轮的底部沿减速器轴的方向基本上横向地喷射的油。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特征:

-该第二收集装置包括下部斜坡,该下部斜坡用于引导在这些半壳中的至少一个半壳的横向内壁中形成的油,以便将从该环齿轮的底部喷射的润滑油引导到该主轴的小齿轮;

-该副轴的小齿轮被布置成与在该下部斜坡上流动的油流相距一定距离;

-该副轴在该主轴的水平以上竖直地偏移;

-该斜坡由肋产生,该肋纵向地延伸并且从该横向内壁突出;

-该主轴的轴承的壳体在其轴向面中包括至少一个开口,该至少一个开口用于在该环齿轮沿该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时收集并引导由该主轴的小齿轮从该下部斜坡提升的油;

-该副轴的轴承的壳体的周边包括至少一个管道,该至少一个管道用于在该环齿轮沿该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时收集并引导由该主轴的小齿轮从该下部斜坡提升的油,该管道将油引导至所述壳体;

-该副轴的轴承的壳体的周边包括至少一个面,该至少一个面用于在该环齿轮沿该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时收集并引导由该主轴的小齿轮喷射的油,该面将油引导至所述壳体;

-该差动机构的第一轴承的壳体的周边包括至少一个面,该至少一个面用于当该环齿轮沿该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时收集并引导由该环齿轮喷射的油;

-这些引导管道中的至少一个引导管道或这些引导面中的一个引导管道由至少一个肋形成,该至少一个肋纵向地延伸并且从该横向内壁突出;

-这些第一油收集装置直接在这些半壳的内壁中产生。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面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通过参考附图将提供对详细描述的理解,在附图中:

-图1是沿图2的截面线1-1的剖视截面图,示意性地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教导生产的差动减速器;

-图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教导生产的图1的差动减速器的第一半壳的内壁的主视图,指示了当环齿轮沿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时润滑油的路径;

-图3是类似于图2的视图的视图,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教导生产的图1的差动减速器的第二半壳和第一半壳的内壁,指示了当环齿轮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时润滑油的路径;

-图4是与图3的视图相同的视图,其中指示了当环齿轮沿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时润滑油的路径;

-图5是与图2的视图相同的视图,其中指示了当环齿轮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时润滑油的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数字或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具有相似功能的零件。

“纵向方向”将被理解为与差动机构的轴线相对应的方向。

“竖直方向”将被理解为重力方向、与润滑油的液位正交。

“横向方向”将被理解为垂直于纵向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任何方向。

“径向方向”将被理解为垂直于轴的纵轴方向的任何方向。

“切线方向”将被理解为垂直于径向方向和纵向方向的任何方向。

“内部”将表示接近差动机构的旋转轴线的元件。

“外部”将表示远离差动机构的旋转轴线的元件。

图1示意性地表示用于机动车辆的差动减速器10。例如,这是后传动轴。

差动减速器包括基本纵向的差动机构12,该基本纵向的差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环齿轮14,该至少一个环齿轮在竖直横向平面中延伸。环齿轮14邻接罩16,该罩接纳行星小齿轮18。小齿轮的罩16是敞开的,并且为此目的,包括允许润滑油渗入其中的孔(未示出)。

以已知的方式,差动机构被封闭在由两个半壳形成的外壳20中,这两个半壳包括第一半壳20A和第二半壳20B。差动机构12通过两个相对的轴承22(被称为差动轴承22)被承载而围绕两个半壳20A、20B之间的纵向轴线“A”旋转。

外壳18还包含减速机构24,该减速机构包括具有纵向轴线“B”的副轴26和具有纵向轴线“C”的主轴28。主轴28包括被称为主小齿轮30的小齿轮30,该小齿轮在横向竖直平面中延伸并且与副轴26的被称为副小齿轮32的横向竖直小齿轮32啮合。副小齿轮32就其本身而言与环齿轮14啮合。因此,主小齿轮30经由副小齿轮32而受环齿轮14驱动而旋转。

从图1中可以看出,副减速器轴26相对于差动机构12在横向偏移方向上、在此朝左偏移,并且主轴28就其本身而言也相对于副轴26在所述横向偏移方向上偏移。

主轴28由被称为主轴承34的一对相关联的相对轴承34支承在外壳20中。同样,副轴26由被称为副轴承36的一对相关联的相对轴承36支承在外壳20中。轴承22、34、36在此是例如由球轴承形成的滚动轴承。

第一半壳20A包括横向内壁21A,该横向内壁包括三个壳体38A、40A、42A,这三个壳体分别接纳一对差动轴承22的第一轴承22,一对副轴承36的第一轴承36和一对主轴承34的第一轴承34。

第二半壳20B包括横向内壁21B,该横向内壁包括三个壳体38B、40B、42B,这三个壳体分别接纳一对差动轴承22中的第二轴承22,一对副轴承36中的第二轴承36和一对主轴承34中的第二轴承34。

差动机构12和减速器24通常由油润滑,该油将所述外壳20填充至由图2中以虚线标出的线44表示的水平。水平44相应地大致位于差动机构12的旋转轴线“A”附近,以便通过飞溅润滑对差动机构进行润滑。

因此,环齿轮14的下部部分旨在被浸入润滑油中。在环齿轮14沿第一旋转方向(参照图2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期间,环齿轮14的齿使油从环齿轮的顶部沿减速器轴26、28的方向基本横向地飞溅。

在差动机构12高速旋转期间,并且因此在环齿轮14高速旋转期间,可能出现差动机构12、且更具体地是环齿轮14将油离心直到其滴落到外壳20的内壁上、且更具体地到半壳20A、20B的横向内壁21A、21B上。

这导致在壳体24处、且更特别地在行星小齿轮18的罩16处的飞溅润滑油的不足,这可能导致所述小齿轮22和轴承22、34、36的劣化。因此,在差动机构12高速操作期间,油位能够下降到轴线“A”以下。为了确保连续地向轴承22、34、36供应油以避免其劣化,每个横向内壁21A、21B具有第一装置,该第一装置用于将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旋转的环齿轮14所喷射的油收集并引导到轴承22、34、36的壳体38A、38B、40A、40B、42A、42B。

这些第一引导和收集装置在此与半壳20A、20B一体地生产。它们例如是相对于内壁21A、21B以突出的方式布置的肋和/或凹进所述内壁21A、21B的管道。

现有技术的外壳使得仅可以在环齿轮的一个旋转方向上收集并引导润滑油。现在,能够在多种车辆构型中使用同一外壳在经济上是有利的。因此,同一外壳型号可以用于多种车辆型号。现在,根据构型,环齿轮可以沿旋转方向中的一个旋转方向或另一个旋转方向旋转。但是,当环齿轮沿相反方向旋转时,第一收集并引导装置不再使得可以正确润滑轴承。因此,到目前为止,根据环齿轮的旋转方向,必须提供两种不同的外壳。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外壳,使得无论环齿轮14的旋转方向如何,滴落到内壁上的润滑油都可以被收集并且朝向轴承引导。

为此,半壳20A、20B的内壁21A、21B包括第二装置,该第二装置用于收集通过环齿轮14沿第二旋转方向旋转而从环齿轮的底部沿减速器轴的方向基本上横向地喷射的油。

图3和图4描绘了第一半壳20A的内壁21A。所述壁包括钟形部46,该钟形部旨在容纳小齿轮的罩16。在该钟形部46的周边上设置有上凹部48,该上凹部旨在接纳由环齿轮14喷射的油。该凹部48形成储油器。凹部48在周向上由彼此相对的第一纵向径向面50和第二纵向径向面52界定。第二径向面52朝向主轴26和副轴28横向地指向。第一径向面50形成第一油收集装置的一部分,使得当环齿轮14沿第一方向旋转时可以收集油,而第二径向面52形成第二油收集装置的一部分,使得当环齿轮14沿第二方向旋转时可以收集油。

布置在壳体38A的周边上的被称为差动管道54的径向管道54使得能够将油的流动向下引导至第一差动轴承22的壳体38A。差动管道54通向壳体的轴向壁中的开口56,与差动轴承22竖直地对准,以便允许对差动轴承22进行良好润滑。差动管道54在此凹入第一半壳20A的内壁21A中。

减速器机构24的每个壳体40A、42A还配备有形成第一油收集装置的一部分的管道。

因此,被称为副管道58的管道58由相对于横向内壁21A突出的两个肋60界定。副管道58在第一副轴承36的壳体40A的周边上延伸。副管道58相对于环齿轮14的齿的轨迹总体上切向地从入口朝向出口延伸,该出口通向在第一副轴承36的壳体40A的轴向壁中制出的开口62。副管道58的入口比出口宽,使得副管道58具有漏斗形状,使得可以聚集大量的油以润滑第一副轴承36。由于副管道相对于环齿轮14的切向取向,该副管道58在环齿轮14沿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时不能收集油。

同样,被称为主管道64的管道64由相对于横向内壁21A突出的两个肋66界定。主管道64在第一主轴承34的壳体42A的周边上延伸。主管道64总体上从总体上朝向环齿轮14的上部指向的入口朝向出口延伸,该出口通向在第一副轴承36的壳体40A的轴向壁中制出的开口68。主管道64的入口比出口宽,使得主管道64具有漏斗形状,使得可以聚集大量的油以润滑第一主轴承34。由于主管道朝向环齿轮14的取向,该主管道64在环齿轮14沿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时基本上不能收集油。

第一半壳20A还包括第二装置,该第二装置用于当环齿轮14沿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时收集润滑油,如图4所展示的。

第二收集装置包括下部斜坡70,该下部斜坡用于引导在第一半壳20A的横向内壁21A中形成的油,以便将从环齿轮14的底部喷射的润滑油引导到主小齿轮30。斜坡70在此由肋形成,该肋相对于横向内壁21A突出。斜坡70指向外壳20的顶部。

在图4的右侧示出的斜坡70的第一端部布置在环齿轮14的下方。第一端部具有圆弧形状。该第一端部被布置成与环齿轮14的齿径向相对并且在该环齿轮的齿附近。因此,当环齿轮14沿第二方向旋转时,如箭头R2所指示,环齿轮14用作液压轮,该液压轮产生沿斜坡70朝向斜坡的第二端部上升的油流。

位于图4的左侧的斜坡70的第二端部布置在主小齿轮30的下方。第二端部具有围绕第一主轴承34的壳体42A的周边的一部分的圆弧形状。该第二端部被布置成与主小齿轮30的齿径向相对并且在该主小齿轮的齿附近。在主小齿轮30与环齿轮14沿相同方向旋转的情况下,该主小齿轮的齿将由环齿轮14沿向上方向推向斜坡70顶部的油输送远至开口68,以润滑第一主轴承34。

斜坡70的第一端部低于第二端部。因此,斜坡70具有从第二端部朝向第一端部下降的坡道。

为了允许润滑油沿斜坡70循环远至主小齿轮30,副小齿轮32被布置成与沿下部斜坡70循环的油流相距一定距离。这样防止大部分油被副小齿轮32拦截。为此,副轴26在此在主轴28的水平以上竖直地偏移。结果,副轴承36的壳体40A相对于主轴承34的壳体42A沿向上方向竖直地偏移。

管道72布置在第一副轴承36的壳体40A的周边上。管道72与主小齿轮30的齿的轨迹相切地从位于主小齿轮30的上部的入口延伸远至通向在第一副轴承36的壳体40A的轴向壁中的开口74的出口,以便当环齿轮14沿第二方向旋转时向第一副轴承36供应润滑油。该管道72由相对于横向内壁21A突出的两个肋界定。

在环齿轮14沿第一方向旋转期间,如图3中的箭头R1所指示,润滑油被环齿轮14的齿携带,以便朝外壳20的顶部上升,如箭头“F1”所指示。一部分的润滑油被喷射到凹部48的第一径向面50上。然后,包含在凹部48中的润滑油通过差动管道54被引导远至第一差动轴承22的壳体38A,以便对其进行润滑。

另一部分的润滑油从环齿轮14的上部沿主轴26和副轴28的方向总体上横向地喷射。如箭头“F2”所指示,一部分的这种被喷射的润滑油由于其切向取向而进入副管道58,并因此被引导至副轴承36的壳体40A以对其进行润滑。

如箭头“F3”所指示,另一部分的这种被喷射的润滑油由于其切向取向而进入主管道64,并因此被引导至主轴承34的壳体42A以对其进行润滑。

然后,润滑油通过重力流到下部斜坡70。油通过重力沿下部斜坡70的坡道流到环齿轮14的底部,然后重新开始润滑循环。

在环齿轮14沿第二方向旋转期间,如图4中的箭头R2所指示,环齿轮14产生由箭头“F4”指示的润滑油流,该润滑油流沿斜坡70的坡道升至主小齿轮30。

该主小齿轮然后如箭头“F5”所指示将润滑油提升远至开口68,以便润滑第一主轴承34,并且如箭头“F6”所指示将润滑油提升远至副管道72,以便润滑第一副轴承36。第一差动轴承22就其本身而言通过由环齿轮14直接提升并且喷射到界定凹部48的第二径向面52上的润滑油润滑,如箭头“F7”所指示。

图2和图5描绘了第二半壳20B的内壁21B。在该第二半壳20B上,第一油收集装置仅由肋的面形成,该肋的面总体上竖直地定向并且在相关联的轴承壳体上方延伸。肋的下端部被布置成与在相关联的壳体的轴向面上制出的开口对准,以便允许通过所述面收集的油排入相关联的壳体。肋与半壳20B一体地生产。

因此,被称为差动肋76的第一肋76延伸而相对于横向内壁21B突出。差动肋76布置在第二差动轴承22的壳体38B上方。差动肋76总体上竖直地延伸;在图2和图5中所描绘的实例中,差动肋略微倾斜。肋76从上端部延伸到自由的下端部78,该上端部在此布置在半壳20B的上内壁处。壳体38B包括径向开口80,该径向开口在该壳体的上部部分中制出、与差动肋76的自由的下端部78对准。差动肋76由第一侧向面82和第二侧向面84界定。如图5所指示,当环齿轮沿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时,第一侧向面82能够拦截由环齿轮14喷射的油。如图2所指示,当环齿轮沿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时,第二侧向面84能够拦截由环齿轮14喷射的油。

因此,第一侧向面82形成第一油收集装置的一部分,而第二侧向面84形成第二油收集装置的一部分。

在本发明的未示出的变体中,属于第一收集装置的第一侧向面由第一相关联的肋支承,而属于第二收集装置的第二侧向面由第二相关联的肋支承。第一肋和第二肋被布置成形成“V”形,该V的点被布置成与壳体中的开口对准。

以相同的方式,被称为副肋86的第二肋86延伸而相对于横向内壁21B突出。副肋86布置在第二副轴承36的壳体40B上方。副肋86总体上竖直地延伸;在图2和图5中所示的实例中,副肋略微倾斜。肋86从上端部延伸到自由的下端部88,该上端部在此布置在半壳20B的上内壁处。壳体40B包括径向开口90,该径向开口在该的壳体上部部分中制出、与副肋86的自由的下端部88对准。副肋86由第一侧向面92和第二侧向面94界定。如图5所指示,当环齿轮沿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时,第一侧向面92能够拦截由环齿轮14喷射的油。如图2所指示,当环齿轮14沿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时,第二侧向面84能够拦截由主小齿轮30喷射的油。

因此,第一侧向面92形成第一油收集装置的一部分,而第二侧向面94形成第二油收集装置的一部分。

第二主轴承34的壳体42B在此通过沟槽95被供给润滑油,该沟槽由向上指向的面形成,并且从位于半壳20B的内侧向壁处的端部以坡道形式延伸远至在壳体42B的轴向面中制出的开口96。该沟槽95在此是第一油收集装置和第二油收集装置所共有的,因为无论环齿轮14的旋转方向R1或R2如何,都可以收集润滑油并且将其引导至第二主轴承34。

如同在第一半壳20A上一样,第二半壳20B包括下部斜坡70,该下部斜坡用于引导在第二半壳20B的横向内壁21B中形成的油,以便将从环齿轮14的底部喷射的润滑油引导远至小齿轮30。斜坡70在此由肩面形成。斜坡70指向外壳20的顶部。

在图2和图5的左侧示出的斜坡70的第一端部布置在环齿轮14的下方。第一端部具有圆弧形状。该第一端部被布置成与环齿轮14的齿径向相对并且在该环齿轮的齿附近。因此,当环齿轮14沿第二方向旋转时,如箭头R2所指示,环齿轮14用作液压轮,该液压轮产生沿斜坡70朝向斜坡的第二端部上升的油流。

位于图2和图5的左侧的斜坡70的第二端部布置在主小齿轮30的下方。第二端部具有围绕第二主轴承34的壳体42B的周边的一部分的圆弧形状。该第二端部被布置成与主小齿轮30的齿径向相对并且在该主小齿轮的齿附近。在主小齿轮30与环齿轮14沿相同方向旋转的情况下,该主小齿轮的齿将由环齿轮14沿向上方向推向斜坡70顶部的油输送远至开口96,以润滑第一主轴承34。

斜坡70的第一端部低于第二端部。因此,斜坡70具有从第二端部到第一端部下降的坡道。

为了允许润滑油沿斜坡70循环远至主小齿轮30,副小齿轮32被布置成与沿下部斜坡70循环的油流相距一定距离。这样防止大部分油被副小齿轮32拦截。为此,副轴26在此在主轴28的水平以上竖直地偏移。结果,副轴承36的壳体40B相对于主轴承34的壳体42B沿向上方向竖直地偏移。

在环齿轮14沿第一方向旋转期间,如图5中的箭头R1所指示,润滑油被环齿轮14的齿携带,以便朝外壳20的顶部上升,如箭头“F’1”所指示。一部分的润滑油被喷射到差动肋76的第一侧向面82上,如箭头“F’2”所指示。由差动肋76收集的润滑油流动远至自由的下端部78,然后通过开口80排至第二差动轴承22的壳体38B以便对第二差动轴承进行润滑。

另一部分的润滑油从环齿轮14的上部沿主轴26和副轴28的方向总体上横向地喷射。如箭头“F’3”所指示,该润滑油被副肋86的第一侧向面92收集。由副肋86收集的润滑油流动远至自由的下端部88,然后通过开口90排至第二副轴承36的壳体40B以便对第二副轴承进行润滑。

如箭头“F’4”所指示,润滑油通过副小齿轮32和主小齿轮30朝向位于沟槽95上方的横向内壁21B部分喷射。该油被沟槽95收集,该沟槽将该油引导到第二主轴承34的壳体42B中的开口96以便对第二主轴承进行润滑。

然后,润滑油通过重力流到下部斜坡70。油通过重力沿着下部斜坡70的坡道流动远至环齿轮14的底部,然后重新开始润滑循环。

在环齿轮14沿第二方向旋转期间,如图2中的箭头R2所指示,环齿轮14产生由箭头“F’5”指示的润滑油流,该润滑油流沿斜坡70的坡道升至主小齿轮30。主小齿轮然后将润滑油提升到开口96,如箭头“F’6”所指示,以便润滑第一主轴承34。一部分的润滑油通过主小齿轮30被喷射到副肋86的第二面94上。由副肋86收集的润滑油流动远至自由的下端部88,然后通过开口90排至第二副轴承36的壳体40B以便对第二副轴承进行润滑。

第二差动轴承22就其本身而言通过由环齿轮14直接提升并且喷射到差动肋76的第二面84上的润滑油润滑,如箭头“F’7”所指示。由差动肋76收集的润滑油流动远至自由的下端部78,然后通过开口80排至第二差动轴承22的壳体38B以便对第二差动轴承进行润滑。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教导实现的外壳20能够适用于环齿轮14沿一个方向或另一方向旋转的车辆。因此,不再需要根据环齿轮的旋转方向来设计两种不同的外壳,从而可以实质上降低差动减速器的生产成本。

本发明使得可以根据环齿轮的旋转方向更具体地实现用于润滑油的两个回路。每个润滑回路被设计为润滑差动减速器10的每个轴承。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