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在导管手术中闭合血管的缝合装置

一种在导管手术中闭合血管的缝合装置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导管手术中闭合血管的缝合装置,从后至前依次包括推柄组件、主体组件和近端导管组件,推柄组件包括前后针固定件前针和后针组件,前后针固定件能带动前针和后针组件前后移动;主体组件包括壳体、扳手和控制柄连杆,控制柄连杆设置在壳体内,扳手插入壳体内的一端与控制柄连杆连接,前后针固定件与扳手活动连接,控制柄连接杆上连接有线脚控针;近端导管组件设有通道,通道前端设有线脚,线脚两端分别设有前针针套和后针针套,线脚控针连接在线脚上,通过扳手的旋转带动线脚控针前后移动,以带动线脚相对通道旋转,使得前针与前针针套对应,后针组件与后针针套连接。本发明能快速缝合血管创口,加速愈合时间,减少患者卧床时间。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77343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5-1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广东脉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563179.3

  • 发明设计人 阮成民;濮金云;

    申请日2020-12-25

  • 分类号A61B17/06(20060101);A61B17/062(20060101);A61B17/04(20060101);A61M39/06(20060101);

  • 代理机构44262 珠海智专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陈美因;林永协

  • 地址 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金峰西路22号厂房B1-1(一层)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58:46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缝合器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在导管手术中闭合血管的缝合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在医院具体各类手术病患者中,处理范围越来越广,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成熟,各类医疗介入设备随着治疗的要求,有了全面的新的提升,使介入手术更加减少对病患者的伤害,更好的满足手术病患者对治疗的舒适度的要求。由于介入手术是通过在人体的动静脉血管上,做一个创口,让介入设备通过血管进入人体,所需达到的手术部位,随着高新介入手术医疗器械的复杂度的提高,很多临床病患者进行的手术的鞘管,直径大于6F(“F”是导管单位“French”的简称,该单位是对导管周长的描述)的愈来愈多,传统的按压式止血已不能够满足手术要求,血管较大创口的医疗康复,逐渐成为造成医疗隐患的一个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取代传统手工及机械压迫止血,快速缝合血管创口,加速愈合时间,减少患者卧床时间的在导管手术中闭合血管的缝合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在导管手术中闭合血管的缝合装置,从后至前依次包括推柄组件、主体组件和近端导管组件,推柄组件包括前后针固定件、前针和后针组件,前针和后针组件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地固定在前后针固定件上,通过前后针固定件带动前针和后针组件前后移动,后针组件包括后针针头和后针管,后针针头与后针管可拆卸连接;主体组件包括壳体、扳手和控制柄连杆,壳体内设置有容纳腔,控制柄连杆设置在容纳腔内,扳手的第一端位于容纳腔内并与控制柄连杆连接,扳手的第二端位于容纳腔外,扳手的第二端能绕其自身第一端相对壳体旋转,前后针固定件与扳手的第一端活动连接,前针和后针组件贯穿容纳腔向前延伸,控制柄连接杆上连接有线脚控针,线脚控针穿出容纳腔并向前延伸;近端导管组件设置有供前针、后针组件和线脚控针穿过的通道,在通道的前端设置有线脚、前针针套和后针针套,前针针套和后针针套分别设置在线脚的两端,线脚控针连接在线脚上并位于前针针套和后针针套之间,通过扳手的旋转带动线脚控针前后移动,以带动线脚绕其自身中部相对通道旋转,使得前针能与前针针套连接,后针针头能与后针针套连接。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扳手相对壳体旋转,使得线脚旋转展开,使得前针针套和后针针套暴露在外;通过设置推柄组件,用于将前针和后针组件向针套方向移动,使得前针与前针针套固定连接、后针针头与后针针套固定连接;前针针套和后针针套之间预先连接有连接线,前针针头预设设置有渔夫结,后针针头预先连接有缝合线,通过推柄组件同时抽出前针和后针组件,此时后针与后针管分离,连接线和缝合线穿过渔夫结跟随前针一起向患者体外移动,然后通过渔夫结收紧扎口,完成一次血管缝合操作。本发明可取代传统手工及机械压迫止血,快速缝合血管创口,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缝合准确性高、可靠性好的优点。

进一步的方案是,前针和前针针套通过卡接和/或磁性吸附的方式固定连接;后针组件的后针针头与后针针套通过卡接和/或磁性吸附的方式固定连接。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卡接和/或磁性吸附的连接结构,有利于提高针与针套的连接可靠性,避免发生脱针现象。

进一步的方案是,前后针固定件的前端设置有球头部;扳手的第一端设置有旋转座,旋转座内设置有第一腔体,第一腔体设置有两个窄出口和两个宽出口,两个窄出口相对布置,两个宽出口相对布置,在旋转座的周向上,窄出口与对应的宽出口连通;球头部插装在第一腔体内,前后针固定件的前端能在窄出口和宽出口之间相对移动,球头部的直径大于窄出口的宽度且小于宽出口的宽度。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窄出口和宽出口,当前后针固定件插装在窄出口时,旋转座起锁定作用,防止前后针固定件前后移动;当前后针固定件插装在宽出口时,旋转座起解锁作用,此时前后针固定件可前后移动,通过设置锁定和解锁的结构,有利于控制前后针的位置,防止前后针意外伸出划伤患者身体,具有安全性高的优点。

进一步的方案是,控制柄连杆的后端设置有连接头,连接头连接在旋转座上,且连接头与旋转座的旋转中心偏心设置。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连接头与旋转座的旋转中心偏心设置,当扳手旋转时能通过连接头带动控制柄连杆向后端移动预设距离,便于带动线脚控针向后移动,以带动线脚旋转,通过扳手解锁前后针固定件的同时控制线脚旋转,有利于精简结构、节省操作时间。

进一步的方案是,控制柄连杆的前端设置有第二腔体,第二腔体内设置有控制针柄和第一弹性件,线脚控针与控制针柄固定连接,第一弹性件弹性抵接在控制针柄和第二腔体的前腔壁之间。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第一弹性件,有利于缓冲扳手旋转时作用于控制针柄的力,即缓冲作用于线脚控针的力,防止线脚控针对线脚突然施加较大的作用力,导致线脚旋转过快及过度旋转,对血管造成伤害。

进一步的方案是,推柄组件还包括推柄和针柄连接件,针柄连接件内设置有第三腔体,第三腔体的腔壁设置有卡槽,推柄部分插装在第三腔体内,推柄的中部设置有卡扣,卡扣与卡槽配合连接,前后针固定件的后端设置有连接部,连接部设置在第三腔体内,第三腔体内还设置有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弹性抵接在连接部和推柄的前端之间。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第二弹性件,使得推柄的卡扣始终与卡槽的后槽壁抵接,有利于提高推柄和针柄连接件的连接紧密性,使得推柄前后移动时能在第一时间带动针柄连接件同步移动。

进一步的方案是,后针组件包括后针针头、后针管和推送轴,后针针头可拆卸地设置在后针管的前端,后针针头用于与缝合线连接,推送轴活动插装在后针管内;前针的后端和后针管的后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前后针固定件上,推送轴的后端固定连接在推柄上。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后针针头与后针管可拆卸连接,使得推柄前移时,通过推送轴向前推动后针针头前移并与后针管分离,有利于在后针针头与后针针套固定连接时,后针针头能快速与后针管分离。

进一步的方案是,近端导管组件包括引导套管、左指引管和右指引管,左指引管和右指引管配合设置在引导套管内,左指引管和右指引管的各自前端凸出引导套管并设置有弯曲部,弯曲部内贯穿地设置有第四腔体,线脚设置在第四腔体,弯曲部在第四腔体的前端设置有线容纳槽;引导套管在第四腔体开口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前针开口和后针开口。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弯曲部,使得前后针能对应线脚两端上的针套,有利于实现针与针套的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开口,有利于为线脚预留旋转空间,便于线脚的端部伸出弯曲部之外,有利于使得线脚的端部紧密贴合在血管的内壁上,起暂时止血的作用。

进一步的方案是,左指引管和右指引管之间设置有前针隧道、后针隧道和控针隧道,左指引管沿前后方向延伸地设置有前针缝线隧道和后针缝线隧道;右指引管沿前后方向延伸地设置有标记腔导管,右指引管的前端设置有标记入口,标记入口位于引导套管之外,在前后方向上,标记入口相比前针开口和后针开口更靠近线脚;壳体内设置有固定腔导管,固定腔导管与标记腔导管连通,标记腔导管分别与标记入口和固定腔导管连通。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各自隧道,便于将前后针及控制针分隔开,有利于保证各个针的前后运动的顺畅性;通过设置标记入口和标记腔导管,当指引管插入至需要缝合的位置时,从血管流出的血液从标记入口流向标记腔导管,有利于方便医护人员判断是否到达缝合位置。

进一步的方案是,缝合装置还包括远端导管组件,远端导管组件连接在近端导管组件的前端,远端导管组件包括鞘管、加强管和止血阀;加强管和止血阀均设置在鞘管内,止血阀位于加强管的前端,鞘管在加强管的后端设置有钢丝入口,钢丝入口与加强管连通。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鞘管,引导钢丝可插装在加强管内,便于通过引导钢丝引导缝合装置在患者体内移动,有利于快速、准确地到达需要缝合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主要骨架部件第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主要骨架部件第二视角的结构图。

图6是图5中B处的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主要骨架部件沿前后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图7中C处的放大图。

图9是图7中D处的放大图。

图10是图7中E处的放大图。

图11是图7中F处的放大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近端导管组件的分解图。

图13是图12中G处的放大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近端导管组件中弯曲部第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近端导管组件中弯曲部第二视角的结构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近端导管组件左右方向的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线脚与前针及后针针头的连接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远端导管组件沿前后方向的剖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和图11,本实施例提供的缝合装置主要用于在导管手术中闭合血管,该缝合装置从后至前依次包括推柄组件2、主体组件1、近端导管组件3和远端导管组件4。在本实施例中,缝合装置进入患者体内的一端为前端,位于患者体外的一端为后端。

主体组件1包括壳体、扳手13和控制柄连杆14。壳体包括上壳 11、下壳12和锁定套18,上壳11和下壳12配合设置并通过锁定套 18固定,上壳11和下壳12之间沿前后方向设置有容纳腔,控制柄连杆14设置为容纳腔内。扳手13的第一端位于容纳腔的后端并与控制柄连杆14的后端连接,扳手13的第二端位于容纳腔外,扳手13的第二端能绕其自身第一端相对壳体旋转,即扳手13能沿前后方向相对壳体翻转。上壳11在其后端对称设置有两个把手部111,上壳11在其前端设置有弹性按压部112和剪片113,弹性按压部112与上壳11之间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朝前设置槽口,即朝向近端导管组件3一端设置槽口,剪片113设置在安装槽内,通过上下按压弹性按压部112 控制剪片113剪断缝合线。

推柄组件2包括推柄21、针柄连接件22、前后针固定件23、前针24和后针组件。推柄21连接在针柄连接件22的后端,前后针固定件23固定连接在针柄连接件22的前端,前针24和后针组件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地固定在前后针固定件23的前端,通过前后针固定件23同时带动前针24和后针组件沿前后方向移动。前后针固定件23的前端与扳手13的第一端活动连接,前针24和后针组件贯穿控制柄连杆 14向近端导管组件3延伸。控制柄连接杆在其后端还连接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线脚控针28,线脚控针28位于前针24和后针组件之间,线脚控针28穿出容纳腔向近端导管组件3延伸。

近端导管组件3内设置有用于供前针24、后针组件和线脚31控制穿过的通道。在通道的前端设置有线脚31、前针针套32和后针针套33,前针针套32和后针针套33分别设置在线脚31的两端。线脚控针28的前端与线脚31连接,用于控制线脚31绕其自身中部相对通道旋转预设角度,使得线脚31两端上的前针针套32和后针针套33凸出通道之外,使得前针24对准前针针套32,后针组件的后针针头27 对准后针针套33。

远端导管组件4靠近近端导管组件3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插装引导钢丝的钢丝入口411,便于通过引导钢丝指引缝合装置向需要缝合血管的位置移动。

参见图3至图6,扳手13在其自身第一端沿垂直前后方向的方向设置有旋转座131,扳手13绕旋转座131的轴线旋转。旋转座131内设置有第一腔体,第一腔体设置有两个窄出口1311和两个宽出口1312,两个窄出口1311沿旋转座131的径向相对布置并连通,两个宽出口 1312沿旋转座131的径向相对布置并连通。在旋转座131的周向上,一个窄出口1311与相邻的一个宽出口1312连通,另一个窄出口1311 与另一个款出口连通。前后针固定件23的前端插装在第一腔体内,前针24、后针组件均穿出第一腔体。

前后针固定件23的前端设置有卡接部231和球头部232,卡接部 231为扁平结构,球头部232位于卡接部231的前端端部。卡接部231 的厚度小于窄出口1311的宽度,球头部232的直径大于窄出口1311 的宽度,使得卡接部231能卡接在窄出口1311内,且不能与旋转座 131分离;球头部232的直径小于宽出口1312的宽度,使得前后针固定件23的前端能沿前后方向地通过宽出口1312。前后针固定件23的前端能在窄出口1311和宽出口1312之间相对移动,当扳手13的第二端紧靠壳体的前端侧壁时,前后针固定件23的前端卡接在窄出口1311 内,此时,前后针固定件23不能沿前后方向移动,实现锁定作用;当扳手13的第二端向壳体的后端翻转预设角度时,前后针固定件23的前端位于宽出口1312内,此时前后针固定件23能沿前后方向移动,实现解锁作用。

参见图7和图8,并结合图5,控制柄连杆14的后端设置有两个连接臂141,连接臂141的后端部设置有连接头142。旋转座131在第一腔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偏心安装槽,连接臂141的后端插装在偏心安装槽内,且连接头142与旋转座131的旋转中心偏心设置,即连接头142位于旋转座131轴心靠前一侧。扳手13向后旋转时,带动控制柄连杆14在前后方向上稍微向后移动,以带动线脚控针28稍微向后移动,进而拉动线脚31展开。

结合图6和图8,控制柄连杆14的前端设置有第二腔体,第二腔体内设置有控制针柄15和第一弹性件16。前针24和后针组件穿过控制针柄15和第一弹性件16,线脚控针28的后端与控制针柄15固定连接。第一弹性件16弹性抵接在控制针柄15的前端和第二腔体的前腔壁之间,起缓冲作用于线脚控针28的力的作用。

参见图9和图10,推柄组件2包括推柄21和针柄连接件22。针柄连接件22内设置有第三腔体,在第三腔体的后端腔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卡槽221;推柄21部分插装在第三腔体内,且推柄21的中部设置有与卡槽221配合的卡扣211,通过卡扣211与卡槽221连接实现推柄21与针柄连接件22的固定连接。前后针固定件23的后端设置有连接部233,连接部233插装在第三腔体内,第三腔体内还设置有第二弹性件222,第二弹性件222弹性抵接在连接部233和推柄21的前端之间。

前针24的后端固定在连接部233内。后针组件包括后针针头27、后针管25和推送轴26。后针管25的后端固定在连接部233内,后针针头27可拆卸地设置在后针管25的前端部,后针针头27用于与缝合线连接。在前后方向上,前针24针头相对于后针针头27更接近线脚31。推送轴26可沿前后方向移动地插装在后针管25内,用于推动后针针头27向前移动并与后针管25分离。推送轴26的后端穿过连接部 233固定连接在推柄21内。当推柄21带动前针24和后针组件一起向前移动,使得前针24插装在前针针套32内,当医护人员没有及时撤销向前推的作用力,或向前推的作用力过大时,第二弹性件222的设置能起减缓针套对前针24向后的力,起减压和抵消力的作用,避免用力过渡对患者造成伤害。

前针24和后针组件的后针针头27通过卡接和/或磁性吸附的方式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优选为卡接与强磁吸附双重方式固定连接。具体地,针套内设置有连接槽,前针24和后针针头27上均设置有与连接槽配合的倒刺,且前针针套32和后针针套33采用带磁性的材料制成,前针24和后针针头27与针套强磁吸附。

参见图12至图15,近端导管组件3包括引导套管34、左指引管 35和右指引管36。左指引套管和右指引套管配合设置在引导套管34 内,左指引管35和右指引套管的各自前端凸出引导套管34,并在凸出的部位设置有弯曲部37,弯曲部37向下凸起,以配合医护人员缝合操作。弯曲部37内贯穿地设置有第四腔体,在第四腔体内设置有承托部371,线脚31设置在第四腔体内,脚上设置有与承托部371配合的凹槽311,凹槽311位于背向线脚控针28的一侧,使得线脚31能在承托部371上旋转,实现线脚31两端的展开和收回。弯曲部37在第四腔体的前端设置有用于容纳连接线5及缝合线穿过的线容纳槽 372,线容纳槽372朝向弯曲部37的凸起一侧设置开口,弯曲部37在该开口处设置有弹性套圈373,用于限制连接线5或缝合线脱离线容纳槽372。

引导套管34在第四腔体开口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前针开口341和后针开口342,使得前针24能从前针24孔口穿出引导套管34并与前针针套32连接,后针针头27在推送轴26的作用下穿出后针开口342并与后针针套33连接。

右指引管36内沿前后方向延伸地设置有标记腔导管361。右指引管36在弯曲部37靠后一端设置有与标记腔导管361连通的标记入口 362,标记入口362位于引导套管34之外,且在前后方向上,标记入口362相比前针开口341和后针开口342更靠近线脚31。在弯曲部37 达到需缝合血管位置时,血管流出的血液在压力作用下自动从标记入口362进入标记腔导管361。

壳体内设置有固定腔导管17,固定腔导管17的一端与标记腔导管361连通,固定腔导管17的另一端位于壳体的外部。标记腔导管 361分别与标记入口362和固定腔导管17连通,血液流出缝合装置外,便于医护人员快速判定线脚31是否到达需缝合血管的位置,即若有血液从固定腔导管17流出,则代表已到达目标位置。

参见图16,左指引管35和右指引管36之间设置有前针隧道351、后针隧道352和控针隧道353,前针隧道351、后针隧道352和控针隧道353平行设置。左指引管35沿前后方向延伸地设置有前针缝线隧道 354和后针缝线隧道355,前针缝线隧道354和后针缝线隧道355在其后端处相互连通。

参见图17,缝合线预先在前针24上设置渔夫结,缝合线经前针隧道351向后延伸并从后端进入后针隧道352,然后缝合线向前延伸并连接在后针针头27处。前针针套32和后针针套33之间预设连接有连接线5。

首先,线脚31从血管的创口进入血管内,通过旋转扳手13使得线脚31按照预设角度展开,此时线脚31两端封堵在创口两侧的血管壁以暂时止血;然后,通过推柄21前移,使得前针24和后针针头27 穿过血管壁插接在对应的针套内;然后,后针针头27与后针管25分离;再接着,通过推柄21抽出前针24和后针管25,前针24通过连接线5带动后针针头27及缝合线穿过线容纳槽372穿出血管和渔夫结后向患者体外移动,最后通过渔夫结扎紧。

参见图18,远端导管组件4包括鞘管41、加强管42和止血阀43,加强管42和止血阀43均位于鞘管41内,且止血阀43位于加强管42 的前端。鞘管41在加强管42的后端设置有用于插装引导钢丝的钢丝入口411,钢丝入口411与加强管42连通。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