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Ii-Key/HER2杂交多肽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用于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Ii-Key/HER2杂交多肽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特殊Ii‑Key/HER2杂交多肽在制备用于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药物中的应用,其中,所述Ii‑Key/HER2杂交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为Ac‑LRMK‑GAGSPYVSHLFGICL‑NH2,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采用MHC II类分子的稳定多肽链(Ii)氨基酸序列中的LRMK四肽和HER2的部分突变多肽相连得到杂交多肽,该杂交多肽可以靶向MHC II类分子从而激活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免疫作用,该杂交多肽还可以靶向结合HER2蛋白,使得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可以特异性辨识并杀伤肿瘤细胞。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75517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5-0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深圳市科达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644566.X

  • 发明设计人 唐琳茹;

    申请日2020-12-31

  • 分类号A61K38/10(20060101);A61K38/18(20060101);A61P35/00(20060101);

  • 代理机构44542 深圳市恒程创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刘冰

  • 地址 518116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街道黄阁坑社区龙城工业园留学人员(龙岗)创业园203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55:46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用于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Ii-Key/HER2杂交多肽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和第二大癌症致死原因。乳腺癌在分子分型上分为Luminal A型(ER+/PR+/HER2-)、Luminal B型(ER+/PR+/HER2+)、HER2+型(ER-/PR-/HER2+)、Basal-like型(ER-/PR-/HER2-),其中,ER为雌激素受体,PR为孕激素受体,HER2为原癌基因,Basal-like型乳腺癌又称为三阴性乳腺癌。

这四种不同类型的乳腺癌在临床上预后不一样,治疗的方法也不一样。Luminal A型需要内分泌治疗作维持治疗,Luminal B型和HER2+型可以使用一些单抗药物来进行靶向治疗,而三阴性乳腺癌则只能使用化疗,目前常规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靶向药物少,临床治疗效果差,冀待有好的新产品问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Ii-Key/HER2杂交多肽在制备用于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药物中的应用,旨在解决治疗三阴性乳腺癌靶向药、特效药少而效果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Ii-Key/HER2杂交多肽在制备用于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Ii-Key/HER2杂交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为Ac-LRMK-GAGSPYVSHLFGICL-NH

可选地,所述药物还包括免疫增强剂。

可选地,所述免疫增强剂包括:GM-CSF。

可选地,所述药物包括400μg~600μg Ii-Key/HER2杂交多肽。

可选地,所述药物的制剂形式包括:溶液剂、乳剂、悬浮剂或注射液。

可选地,所述药物与至少一种其它抗癌药物联合使用。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种其它抗癌药物选自:铂类化疗药物、紫杉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EGFR抗体、抗ErbB2抗体、EGFR抑制剂、VEGF抑制剂及其组合。

本发明还提出用于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Ii-Key/HER2杂交多肽药物,所述Ii-Key/HER2杂交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为Ac-LRMK-GAGSPYVSHLFGICL-NH

可选地,所述药物包括400μg~600μg Ii-Key/HER2杂交多肽。

可选地,所述药物的制剂形式包括:溶液剂、乳剂、悬浮剂或注射液。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采用MHC II类分子的稳定多肽链(Ii)氨基酸序列中的LRMK四肽和HER2的部分突变多肽相连得到杂交多肽,该杂交多肽可以靶向MHC II类分子从而激活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免疫作用,该杂交多肽还可以靶向HER2蛋白,使得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可以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并将其杀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小鼠乳腺癌肿瘤模型用药结果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ELISPOT剂量反应结果图;

图3A-3C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体外增值试验结果图;

图4A-4C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DTH反应结果图;

图5A-5C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无病生存率结果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视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实施例1 Ii-Key/HER2杂交多肽的筛选和验证

1、Ii-Key/HER2杂交多肽的筛选

许多关于Ii-Key/HER2杂交多肽的研究证明,杂交多肽AE37(氨基酸序列为Ac-LRMK-GVGSPYVSRLLGICL-NH

本研究通过在AE37的基础上筛选多个Ii-Key/HER2杂交多肽,见表1.1所示,其中,加粗的氨基酸为变化的氨基酸,并分别验证其在乳腺癌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得到可以进一步验证是否能够作为治疗乳腺癌的药物制剂的Ii-Key/HER2杂交多肽Ac-LRMK-GAGSPYVSHLFGICL-NH

表1.1候选Ii-Key/HER2杂交多肽序列

2、Ii-Key/HER2杂交多肽的验证

2.1小鼠乳腺癌肿瘤模型的建立

购买12只C57BL/6小鼠,采用MDA-MB-468乳腺癌细胞系,对C57BL/6小鼠右侧第二乳腺脂肪垫注射MDA-MB-468乳腺癌细胞5x10

利用游标卡尺测量每只小鼠所产生肿瘤的长径(cm)和短径(cm),并利用公式计算出肿瘤体积,肿瘤体积(cm

2.2分组以及用药方法

将肿瘤大小约为100mm

表1.2小鼠乳腺癌肿瘤模型的用药方式及用药量

2.3观察

每组小鼠用药处理3天后进行拍照,比较每只小鼠在用药处理后3天的肿瘤大小。

2.4实验结果

图1分别展示了部分1至4编号小鼠杂交多肽药液处理后的实验结果图,由图1可知,编号2小鼠杂交多肽药液处理后肿瘤消失了大部分,效果最好,因此,进一步验证第2条杂交多肽对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实施例2小鼠急毒实验

本实施例选用BALB/c小鼠(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采用最大给药量法,经肌肉注射给予最大浓度的实施例1的Ii-Key/HER2杂交多肽药液,连续观察14天,从BALB/c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了解毒性反应的程度和涉及的器官,为其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毒性反应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

2.1剂量设置

本实施例选用BALB/c小鼠40只,雌雄各半,按性别体重采用区段随机法分为2组,分别为溶媒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只。试验组按20mL/kg经肌肉注射给予最大配制浓度2.5mg/mL的杂交多肽药液(左、右两侧大腿外侧肌肉分别注射给予10mL/kg),当日给药2次(两次给药间隔6小时),当日累积剂量为100mg/kg,相当于60公斤成人临床拟用量(0.008mg/kg)的12500倍,溶媒对照组按相同方法注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详见表2.1。

表2.1试验剂量及分组设计

2.2Ii-Key/HER2杂交多肽药液及溶媒对照组溶液的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经肌肉注射给药(分左右两侧大腿外侧肌肉注射给药)。

给药体积:20mL/kg(左右两侧肌肉各10mL/kg)。

给药频率与时间:杂交多肽药液2次/天,两次给药间隔6小时。

给药期限:1天。

2.3观测时间与内容

给药当天,尤其在给药后0~4小时内密切观察并记录,然后每天观察2次,上、下午各1次,连续观察14天。观察指标包括:动物外观、行为活动、分泌物、排泄物、饮食情况、死亡情况(死亡时间、濒死前反应)等。

在给药当日给药前及给药后第4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分别对动物体重进行称量。

2.4结果与分析

在两次肌肉注射给药结束后0~4小时内,溶媒对照组和试验组小鼠自主活动均未见明显异常。给药后继续观察3天,溶媒对照组和试验组小鼠均未见明显异常。整个试验期间未见动物死亡。

由表2.2,2.3,2.4可知,动物在给药当天给药前,给药后第4天、第7天、第10天和第14天称重,与同期溶媒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BALB/c小鼠按20mL/kg经肌肉注射给予最大配制浓度2.5mg/mL的Ii-Key/HER2杂交多肽药液(左、右两侧大腿外侧肌肉分别注射给予l0mL/kg),当日2次,对小鼠体重无明显影响。

表2.2试验组对BALB/c小鼠体重的影响(x±s)

表2.3试验组对雌性BALB/c小鼠体重的影响(x±s)

表2.4试验组对雄性BALB/c小鼠体重的影响(x±s)

试验结束后采用20%乌来糖(1000mg/kg)麻醉放血处死所有的试验动物,并对动物进行大体解剖检查,肉眼观察脏器的位置、大小、色泽、粘连等,并检查脏器表固和切面的质地、未见积液及肿瘤等异常改变,检查结果显示各器官表面和切面均未见明显异常情况。

在本实施例试验条件下,BALB/c小鼠按20mL/kg经肌肉注射给予最大配制浓度2.5mg/mL的杂交多肽药液,当日2次,当日累积剂量为100mg/kg,相当于临床拟用剂量的10000倍,动物未见相关毒性反应及死亡,证明该药物的安全性可靠。

实施例3实验用猴毒性试验

本实施例采用最大给药量法,观察实验用猴肌肉注射给予最大剂量的杂交多肽药液后的毒性反应变化。给药后连续观察14天,从实验用猴的单次给药毒性试验结果了解毒性反应的程度和涉及的器官,为其后续研究的剂量设计、毒性反应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并为预测人体过量时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提供参考信息。

3.1剂量设置

本实施例采用最大给药量法进行毒性实验,选用实验用猴6只,雌雄各半,按1mL/kg经肌肉注射给予最大浓度2.5mg/mL的实施例1得到的Ii-Key/HER2杂交多肽药液,当日给药2次,期间间隔6h,观察动物给药后的毒性反应。

3.2Ii-Key/HER2杂交多肽药液的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肌肉注射。

给药体积:1mL/kg。

给药频率与时间:当日给药两次,期间间隔6h。

给药期限:1日。

3.3观测时间与内容

3.3.1临床观察

给药当天,尤其在每次给药后0~4h内密切观察并记录,然后每天观察2次,连续观察14天。包括动物外观、行为活动、分泌物、排泄物、饮食情况、死亡情况(死亡时间、濒死前反应)等。如出现临床症状,需增加观察次数,以便详细观察动物中毒反应的症状、起始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是否可逆。

3.3.2体重

检疫期每周、给药当天首次给药前、给药后D4、D7、D10、D14分别对动物体重进行称量。

3.3.3各项身体指标检测

分别在检疫中期、给药前期、动物首次及第2次给药后1h、第2次给药后24h、D7、D14时检测试验动物的体重,体温,血液学、血液生化学、电解质、凝血指标以及尿液指标等。

3.3.4系统解剖

所有动物死亡或濒死,及时对动物进行解剖。观察期结束时,对剩余的试验动物进行计划安乐死和完整的系统解剖,并对给药部位及各主要脏器的表面与切面如肝脏、肾脏、脾脏、心脏、肺脏、脑、皮肤等,并记录。

3.3.5组织学检查

解剖肉眼观察出现异常的组织或脏器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3.4结果与分析

3.4.1动物中毒症状及死亡情况

整个试验期间未见动物死亡。

3.4.2一般活动状况

在两次肌肉注射给药结束后0~4小时内,试验组实验用猴自主活动均未见明显异常。给药后继续观察3天,试验组实验用猴均未见明显异常。

3.4.3体重

如表3.1所示,与给药当天给药前比较,试验组实验用猴在给药结束后第4天和第7天体重分别下降约3%(P<0.05)、0.7%(P<0.05),给药结束后第10天和第14天的体重结果显示,试验组实验用猴体重已恢复正常。上述结果表明,当日经肌肉注射给予2.5mg/mL的Ii-Key/HER2杂交多肽药液2次对实验用猴的体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在给药后第7天开始逐渐恢复,无明显影响。

表3.1 Ii-Key/HER2杂交多肽药液对实验用猴体重的影响

注:与首次给药前相比,+P≤0.05,++P≤0.01。

3.4.4体温

如表3.2所示,与给药前期比较,试验组实验用猴在当日第2次给药后1h体温下降约0.8%(P<0.05),给药后其它时间点的体温均无明显差异。上述体温的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内变化,无毒理学意义。上述结果表明Ii-Key/HER2杂交多肽药液对实验用猴体温无明显影响。

表3.2 Ii-Key/HER2杂交多肽药液对实验用猴体温的影响

注:与首次给药前相比,+P≤0.05,++P≤0.01。

3.4.5心电

心电结果(未示出)显示,与给药前期比较,试验组实验用猴第2次给药后1h与第2次给药后24h的心率均显著减小,分别降低约8%(P<0.05)、6%(P<0.01);ST在第2次给药后24h和14天显著降低(P<0.05);QRS间期在给药后第7天缩短约14%(P<0.01);其它心电指标在第1次给药后1h、第2次给药后1h、第2次给药后24h、给药后第7、14天心电参数虽有一定波动,但均在正常范围内变化,无毒理学意义。

上述结果表明,当日经肌肉注射给予2.5mg/mL的Ii-Key/HER2杂交多肽药液2次对实验用猴心电参数无明显影响。

3.4.6血液学

血液学指标检测结果(未示出)显示,与给药前比较,第2次给药后1h的WBC显著增加约51%(P<0.01);在首次给药后1h、第2次给药后1h、第2次给药后24h的Neu均显著增加(P<0.05);在首次给药后1h、第2次给药后1h、第2次给药后24h的Lym显著降低(P<0.05);在第2次给药后24h的Mon显著增加(P<0.05);在给药后第7天和14天的Eos显著增加(P<0.05);在第2次给药后1h、第2次给药后24h的Bas显著增加(P<0.05);在首次给药后1h、第2次给药后1h、第2次给药后24h、14天的RBC显著降低(P<0.05),分别降低约7%、9%、9%、8%;在第2次给药后1h、第2次给药后24h、14天的HGB显著降低(P<0.05),分别降低约10%、10%、11%;在首次给药后1h、第2次给药后1h、第2次给药后24h、14天的HCT显著降低(P<0.05);在第2次给药后1h的MCV显著降低,降低约2%(P<0.01)、而在给药后第14天MCV明显升高,升高约1%(P<0.05);在第2次给药后24h、7天、14天的MCH明显降低(P<0.05),分别降低约1%、2%、3%;在第2次给药后24h、7天、14天的MCHC显著降低(P<0.05),分别降低约1%、3%、4%;在第2次给药后24h的PLT降低约10%(P<0.01),而在给药后第14天PLT增加约20%(P<0.01)。

上述结果表明,当日经肌肉注射给予2.5mg/mL的Ii-Key/HER2杂交多肽药液2次能引起实验用猴血液学指标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实验用猴在给药后Bas、Eos、Mon、Neu和WBC升高,以及Lym、HCT、HGB、MCHC、MCH和RBC降低,除此之外,MCV和PLT先下降后上升,其中Eos、HCT、HGB、MCHC、MCH、MCV、PLT和RBC在停药14天后依然没有恢复至给药前的水平,其他指标在停药14天后可恢复至给药前水平。上述血液学指标的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内,无毒理学意义。

3.4.7凝血

凝血指标检测结果(未示出)显示,与给药前期比较,试验组实验用猴在第2次给药后24h和第7天的APTT显著增加(P<0.05),分别增加约6%、10%;在首次给药后1h、第2次给药后1h、第2次给药后24h和第7天的Fbg显著增加(P<0.05),分别增加约12%、14%、63%和20%;在给药后第14天的PT显著降低(P<0.01),降低约5%,其他给药后时间段的凝血指标均未见异常。

上述结果表明,当日经肌肉注射给予2.5mg/mL的Ii-Key/HER2杂交多肽药液2次能引起实验用猴APTT和Fbg升高,停药14天后可恢复至给药前的水平,而PT在给药后第14天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上述指标的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无毒理学意义。

3.4.8血液生化及电解质

血液生化及电解质指标检测结果(未示出)显示,与给药前期相比,当日经肌肉注射给予2.5mg/mL的Ii-Key/HER2杂交多肽药液2次后试验组实验用猴除ALB、TP和血清K+未见明显异常外,在首次给药后1h、第2次给药后1h、第2次给药后24h的ALT显著增加(P<0.05),分别增加约40%、63%、98%;在首次给药后1h、第2次给药后1h、第2次给药后24h的AST显著上升(P<0.05),分别上升约127%、198%、134%;在给药后第7天、14天ALP显著下降(P<0.05),分别下降约21%、25%;在首次给药后1h的TBIL显著增加(P<0.05),增加约38%,而在给药后第14天下降约40%(P<0.05);在给药后第7天的BUN显著下降,下降约16%(P<0.05);在给药后第7天的Glu增加约20%(P<0.05);在第2次给药后1h、第2次给药后24h、7天、14天的CRE显著下降(P<0.05),分别下降约12%、12%、10%、16%;在首次给药后1h、第2次给药后24h的TG显著下降(P<0.05),分别下降约14%、22%;在首次给药后1h、第2次给药后1h、第2次给药后24h的CHO显著下降(P<0.01),分别下降约9%、14%、14%;在首次给药后1h、第2次给药后1h、第2次给药后24h的CK显著增加(P<0.05),分别增加约468%、1580%、248%,而在停药后第7天、14天显著下降(P<0.05),分别下降约50%、45%;在第2次给药后24h、7天的GGT明显下降(P<0.05),分别下降约5%、11%;在首次给药后1h、第2次给药后24h的血清Na

上述结果表明,当日经肌肉注射给予2.5mg/mL的Ii-Key/HER2杂交多肽药液2次能引起实验用猴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主要体现为ALP、BUN、CHO、CRE、GGT和TG的下降以及ALT、AST、Glu和血清Ca

3.4.9尿常规

尿常规指标检测结果(未示出)显示,与给药前期比较,试验组实验用猴在给药后第7天、14天的尿液pH值分别增加了约5%(P<0.01)、10%(P<0.01),其他指标尿液颜色、性状及常规指标NIT、LEU、URO、PRO、BLD、SG、KET、BIL、GLU均未见异常。

3.4.10病理检查结果

试验结束时处死6只动物进行系统解剖检查,肉眼观察脏器的位置、大小、色泽、粘连等,并检查脏器及给药部位表面和切面的质地、积液及肿瘤等情况,均未发现异常改变。

3.5结论与评价

上述试验结果表明,当本次试验条件下,实验用猴按1mL/kg经肌肉注射给予2.5mg/mL的Ii-Key/HER2杂交多肽药液,当日2次,累积剂量为5mg/kg,对实验用猴体重、心电、体温、血液学及凝血、血生化及电解质、尿液指标均无明显影响,动物未见相关毒性反应及死亡,提示其最大耐受剂量MTD大于5mg/kg,约相当于临床单次拟用剂量的500倍。

实施例4 Ii-Key/HER2杂交多肽药液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I期临床试验

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1.确定实施例1得到的Ii-Key/HER2杂交多肽药液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最大耐受剂量(MTD)和最佳生物剂量(OBD);2.探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对Ii-Key/HER2杂交多肽药液的体内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

4.1受试者选择

筛选被诊断为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曾接受一线外科和药物治疗,目前没有任何疾病表现的女性患者40名。所有患者均在入组前2周内进行实验室检查(CBC[全血计数]、BMP[基本生化]、CMP[生化全项]和UA[尿检]),在试验开始前48-72小时内进行了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筛查(针对有生育能力的妇女)。

4.2分组和剂量设置

由于Ii-Key/HER2杂交多肽药液的有效成分为多肽,如果采用传统的食用方法使用该多肽药液,消化道会造成药物有效成分的分解,因此,本实施例的药物采用注射方法使用。每名患者注射给药1ml Ii-Key/HER2杂交多肽药液,在间隔5cm内的两个不同位置分别行皮内注射各0.5ml药液。同一淋巴结引流区域内,每3~4周注射一次药液,共接种6次(在第4、6、8、10、12和14次访视时接种)。

剂量设置的方案如表4.1所示,每组三名患者,分别注射以下剂量:100μg、300μg、500μg、700μg和1000μg的Ii-Key/HER2杂交多肽药液。如果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则在该组增加3名患者接受指定剂量的药物注射。

第4次药物注射前,将评估每名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和造血功能。如果器官功能稳定,未见DLT,患者将继续注射药物。只有在一个剂量组的最后一名患者完成第6次接种以及2周监测期,并且确定器官功能稳定后,才能启动下一剂量组试验。

表4.1 Ii-Key/HER2杂交多肽药液剂量设置方案

4.3确定MTD

本实施例中MTD的定义为6例患者中小于2例患者在未发生DLT的情况下完成研究的最高给药剂量。DLT被定义为在整个15-20周的药物注射期间以及最后一次药物注射后至少2周内发生的任何3级或以上毒性或所有2级超敏反应或神经毒性。如果在一个剂量组中有患者发生了DLT,将会在这个剂量组内另外入组三名患者。如果该剂量组的其余5例患者在未经历DLT的情况下完成研究,剂量会继续增加。如果该剂量组第二名患者也出现了DLT,该组不会再招募其它患者,这个剂量组(也就是2名患者出现DLT的剂量组)之前的那一组将另外招募三名患者。如果有6名患者已被纳入本剂量组,则宣布该剂量为MTD。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这样一个剂量组完成研究,即6名患者中不到2名出现DLT的剂量组。

4.4确定OBD

最佳生物剂量被定义为Ii-Key/HER2杂交多肽药液能使生物体产生最佳最持久的治疗效果的最小剂量。

4.5疗效评估

4.5.1主要疗效变量

本实施例的主要疗效终点是诱导体内肽特异性免疫应答。免疫应答主要通过增殖和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试验检测。注射48-72小时后,通过观察注射部位的变化评估患者体内的免疫应答证据,评估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反应。

4.5.1.1增殖试验

新鲜培养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以1x10

4.5.1.2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新鲜分离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以2×10

4.5.1.3迟发型超敏反应(DTH)

在系列药物注射开始和结束时,用100μg Ii-Key/HER2杂交多肽和一种平行对照(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在大腿前侧或后侧(药物注射部位的对侧)进行皮内注射。在注射48-72小时内测量DTH反应(二维),并对比多肽与生理盐水注射部位反应,并比较注射前和注射后的DTH反应,对DTH反应进行拍照。

4.5.2次要疗效变量

4.5.2.1复发时间

作为次要临床终点的复发时间由内科和外科肿瘤医生在常规随访筛查中确定。复发时间定义为入组到疾病复发之间的时间。

4.6疗效结果

4.6.1增殖试验

通过评估多肽注射前后的平均增殖反应的增强程度评估该多肽的体外有效性:注射前为34.22;注射后一个月为5948.31;注射后6个月为9121.50;注射后12个月为7397.18。

所有剂量组显示药物注射前后平均增殖反应均增强(100μg组:注射前:62.44,注射后:128.33;300μg组:注射前:51.36注射后:3608.5;500μg组:注射前:0.00,注射后:12450.0;700μg组:注射前:19.21,注射后:6832.54;1000μg组:注射前:0.00,注射后:5707.00)。所有剂量组在长期随访(6个月和12个月)中均显示增殖反应较接种前有所增强,其中,500μg剂量组在注射后的短期和长期时间段内的增殖反应最为稳定。

4.6.2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体外ELISPOT试验的最终结果(减去培养基孔读数)用每百万细胞中斑点的中位数表示。所有剂量组和对照组的ELISPOT反应结果如图2所示。

从药物注射前到最大反应(p<0.001),从药物注射前到长期(注射后6-12个月)(p=0.003),ELISPOT反应的中位数显著增加。从药物注射前到最大反应,ELISPOT反应中位数显著增加(p=0.007),但从对照组注射前到长期免疫应答,ELISPOT反应没有继续增强(p=0.8)。

4.6.3 DTH反应

分别在Ii-Key/HER2杂交多肽和生理盐水首次注射前和全程注射结束后1个月,评估DTH反应,以评价多肽药物的体内有效性。所有试验组和所有生理盐水对照组合并的注射前和注射后的DTH反应汇总见表4.2。对比试验组(注射前:3.60mm;注射后:55.97mm)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前:0.83mm;注射后:2.40mm)之间药物注射前后平均DTH反应增强程度,证实Ii-Key/HER2杂交多肽的体内有效性。

表4.2 DTH反应汇总结果表

4.6.4复发时间

本研究的临床终点是疾病复发时间。所有剂量组合并的疾病复发时间以及各剂量组的疾病复发时间见表4.3。

15例患者在研究过程中均未出现疾病复发或死亡。参与研究的患者的平均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约为30个月。各剂量组的无病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相近,因各剂量组连续入组,因此略有差异,为此,本研究缩短了入组较晚的剂量组的随访时间(表4.3)。

表4.3疾病复发时间

4.7疗效结论

本研究的主要疗效变量是多肽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及由此产生的病人无进展生存期。评估方法是体外增殖和ELISPOT检测,观察体内DTH反应。所有试验组都表明,从药物注射前到药物注射后1个月以及从药物注射前到6个月后的平均增殖反应都有所增加。在增殖试验中,500μg剂量组在药物注射后的短期和长期时间点的增殖反应效果最好。

ELISPOT检测发现,从注射药物前到出现最大响应时以及到长期时点(注射后6到12个月)所有剂量Ii-Key/HER2杂交多肽也显示出增殖反应均有所增加,其中,500μg剂量组效果最好。

所有剂量组的Ii-Key/HER2杂交多肽导致的DTH反应都大于生理盐水对照组,这表明所有剂量Ii-Key/HER2杂交多肽都具有高度的免疫原性,并因此而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预测OBD组为500μg。预测能产生最持久的免疫应答的OBD是500μg Ii-Key/HER2杂交多肽。

将疾病复发的时间作为次要临床终点。15例患者在研究期间均无复发或死亡,平均无病生存时间约为30个月。

研究人员对16名乳腺癌患者进行了96次接种,这些患者在进入研究时没有任何其他疾病。15例(93.8%)患者出现了局部反应AEs,最常见的是注射部位瘙痒、肿胀和疼痛。注射部位局部AE是预期发生的反应,是我们希望观察到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表示免疫系统被局部激活。14例(87.5%)患者出现了全身AEs,其中最常见的是疲劳和头痛。11例(68.8%)患者出现了2级局部AEs,只有3例(18.8%)患者出现2级全身AEs。研究期间未报告3-5级AE。从第1剂注射至第3剂注射,报告局部反应的患者人数增加,在随后药物注射期间,局部反应患者人数保持相对稳定。局部反应的人数增加是预期且希望发生的事件,因为它是免疫应答阳性的指标。报告全身性AEs的患者人数未见类似增加;提示全身毒性没有有害的累积效应。没人患者因治疗有关AE未完成计划的系列药物注射。一名患者报告了一例严重不良事件,评估认为该事件与研究药物无关。研究期间没有出现死亡病例。本实施例研究证明,每3-4周注射一次Ii-Key/HER2杂交多肽安全且耐受性良好。

在本次试验中,即使是在最高剂量组也没有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因此未能确定MTD。预测能产生最持久的免疫应答的OBD是500μg Ii-Key/HER2杂交多肽。本实施例研究结果表明该药物能安全有效地刺激HER2/neu-特异性免疫应答,病人无进展生存期由40%提高到80%。

实施例5 Ii-Key/HER2杂交多肽治疗三阴性乳腺癌Ⅱ期临床研究

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1.确定Ii-Key/HER2杂交多肽+GM-CSF是否降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复发率,这些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药物或单独接受药物佐剂GM-CSF治疗。2.监测药物的体内和体外免疫应答,并将这些应答与临床结局联系起来。3.监测药物的任何非预期的毒性反应。

GM-CSF是以重组DNA技术在酿酒酵母表达系统中制成的重组人GM-CSF。GM-CSF是一种多效性造血生长因子,能促进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还会增强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毒性。有研究表明使用GM-CSF作为免疫增强剂发挥治疗辅助作用。

5.1患者选择

入选标准:

1.NP或高危NN乳腺癌患者。

2.完成标准乳腺癌一线治疗(即,适用于患者特定肿瘤疾病的标准手术、化疗、免疫治疗和放射治疗)。

3.临床无癌(无患病表现)。

5.2受试者分组方法

本实施例研究共纳入208人受试者,其中试验组106人,对照组102人。在试验组中,12名患者终止治疗或未在达到终点前停止治疗。在对照组有7例患者退出或终止治疗。I

5.3本研究的剂量和给药时间的选择

每次注射的总量为1ml,在相隔5cm以内的两个部位皮内注射,每个部位各0.5ml。共接种6次,每3-4周一次(21-28天),在同一淋巴结引流区域(同一侧手臂或大腿)注射。试验组为500μg Ii-Key/HER2杂交多肽+125μg GM-CSF,对照组为单用125μg GM-CSF。

完成6针注射后,患者分别在入组后第12个月、18个月、24个月和30个月接受4次加强注射。加强注射时点应在上述规定时点±2周内,接种部位和之前接种为同侧肢体。加强注射药液与基础注射药液相同。试验组的患者接受500μg Ii-Key/HER2杂交多肽+125μgGM-CSF,而单独GM-CSF组的患者仅接受4次连续的125μg GM-CSF注射。在基础注射中需要GM-CSF减量的患者在首次加强注射时GM-CSF剂量减半(对某些特殊病人)。

5.4主要疗效变量

临床疗效分析的主要终点是24个月无病生存率(DFS)。对于意向治疗(ITT)人群,疾病被定义为随机分组的患者有任何的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或继发恶性肿瘤。

临床疗效分析的次要终点是3年DFS、5年总生存期(OS)、复发时间(TTR)、局部复发时间(TTLR)和远处转移时间(TTDR)。临床疗效分析的探索性终点是与临床结果相关的Ii-Key/HER2杂交多肽免疫应答。

体外反应采用[3H]-胸苷掺入法增殖试验评估,体内反应采用延迟型超敏反应(DTH)评估。体外增殖试验的计算结果是平行孔的3H-胸甘掺入量,以样品与背景的每分钟计数差(cpm)表示。然后,计算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每个时间点上的(delta cpm)平均值。

5.5主要安全变量

此外,患者注射后随访1小时(生命体征测定和系列检查),观察与注射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的任何体征。然后所有受试者在接种后48-72h内返回研究中心,接受局部和全身毒性反应评估。按方案规定,收集和报告了所有发现与注射药物有关的局部和全身反应。

5.6数据分析

对Ii-Key/HER2杂交多肽药液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进行了评估。使用卡方检验(根据需要进行Yates的校正)对毒性比进行评估。

治疗分析的实验室检测阳性结果定义是对受试免疫原性肽的增殖和/或细胞因子产生/释放反应为非免疫原性肽对照的2倍以上,而且对HER2+同种异体肿瘤细胞的识别为对照肿瘤的2倍。

无病生存期(DFS)是指从患者入组到疾病复发或出现继发恶性肿瘤的时间,确定方法是在确诊后长达5年内随访患者的临床病程。对于没有复发或继发恶性肿瘤的受试者,在最后一次随访时审查DFS。基于ITT人群,使用Kaplan-Meier技术评估Ii-Key/HER2杂交多肽加药物佐剂和单独药物佐剂组的DFS,并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通过风险比估算风险降低的幅度。为了评估总体ITT结果的内部一致性,按基线特征和疾病特征分组,进行分组DFS分析。根据每个基线因子,将ITT人群划分为两个亚组,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包括治疗组因子、基线亚组因子和治疗与亚组交互项。评价相互作用项,以确定一个亚组的效应量是否与另一个亚组的效应量显著不同。此外,分别评估每个亚组的风险比。作为亚组综合分析的一部分,采用探索性分析评估HER2表达的影响。患者分为HER2高表达(IHC 3+和/或FISH扩增>2.2)或HER2低表达(IHC 1+或2+和/或FISH扩增<2.2)。按HER2状态分组,进行组间DFS分析。

5.7疗效结果

5.7.1体外免疫应答

图3A显示了所有患者对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应答增殖数据,美国患者的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增殖数据如图3B所示,希腊的平行研究患者的增殖数据如图3C所示。增殖检测结果是平行孔的3H-胸苷掺入量,用样本和背景每分钟的计数差表示。然后,计算试验组和对照组组患者每个时间点上的(delta cpm)平均值。其中,R0为注射前的增值测试,第三次注射后进行R3检测。R6、RC6和RC12分别在整个注射序列完成后的第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

5.7.2体内免疫应答

通过测定注射系列药物前后的DTH反应,进行体内免疫应答监测。我们评估了试验组和对照组的DTH反应(图4A-C)。只在时间点R0和R6比较了接受试验组药物和佐剂的患者的DTH反应。结果表示为正交方向测量均值的中位数。图4A表示合并后的数据,图4B表示美国患者的数据,图4C表示希腊患者的数据。

5.7.3 ITT人群中无病生存率

如图5A所示,预计无病生存率(DFS)从对照组的79%提高到试验组患者的89.1%,相应的复发风险降低了48%。按HER2表达水平进行亚组分析(图5B-5C),与仅接受GM-CSF组相比,HER2表达水平较低(IHC 1+或2+或FISH阴性)的试验组患者的DFS从54.9%提高到87.8%(图5B),这一亚组复发风险降低了73%。与对照组相比,HER2高表达(IHC 3+或FISH阳性)的试验组患者的DFS没有改善(图5C)。

5.8疗效结果

Ii-Key/HER2杂交多肽安全、耐受良好,仅有GM-CSF免疫佐剂导致的轻微毒性。Ii-Key/HER2杂交多肽在体内和体外都能产生强烈的HER2特异性免疫应答,这种免疫应答可持续到药物系列注射完成后12个月。在大约24个月(中位值)的随访期内,复发率保持很低,注射试验组药物的患者的复发率下降。Ii-Key/HER2杂交多肽可以降低乳腺癌复发的风险,尤其HER2表达水平较低的患者获益最大。

在临床疗效方面,试验组患者复发率趋向于低于单纯GM-CSF组。此外,在HER2蛋白(HER2 1+或2+)表达水平较低的肿瘤患者中,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其中一个原因是接受赫赛汀的HER2高表达(HER2 3+)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无法接受赫赛汀治疗的HER2低表达患者。另一种可能性是,HER2 3+患者使用赫赛汀取得了抗HER2治疗的最大疗效,这表明赫赛汀治疗后的肿瘤复发是由HER2以外的其他因素驱动的。

总之,赫赛汀的出现推翻了长期存在的临床观点,即HER2 3+是导致预后不良的一个因素。赫赛汀治疗将HER2高表达(3+)患者的复发率降低到大约一半,降低后的复发率低于HER2低表达患者的复发率降。在我们开展的II期试验中,HER2低表达亚群的2年无病生存率(DFS)估计约为69%(按照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计算)。相同人群的3年DFS率大约是78%,这与NSABP研究报告的未使用赫赛汀的HER2高表达人群的3年DFS率(75%,2年DFS为77%)一致。然而,应该注意的是,在我们开展的II期试验中,患者在标准治疗结束后的一到六个月内接受治疗,而不是像赫赛汀试验那样与标准治疗同时进行。因此,就术后的绝对随访时间而言,相较于其他研究,我们研究中的2年时间点与赫赛汀试验的3年时间点更相似。考虑到这一点,我们目前估计的2年DFS率(69%)仍然略低,很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数据没有以前报告的数据成熟。然而,接受本发明实施例的Ii-Key/HER2杂交多肽的HER2低表达患者的估计DFS率为88%,该比率仍然优于历史报道的75%-78%DFS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