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蓄冷设备、方法及区域供冷系统

蓄冷设备、方法及区域供冷系统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蓄冷设备,包括蓄冷部和制冷机组。其中,蓄冷部包括第一主体和蓄冰件,第一主体内设置有第一蓄液腔,第一蓄液腔用于储存第一冷却介质,蓄冰件设置在第一蓄液腔中,蓄冰件内设置有第二蓄液腔,第二蓄液腔用于储存第二冷却介质,第二冷却介质的冰点低于第一冷却介质的冰点。制冷机组包括第二主体,第二主体内设置有第三蓄液腔,第三蓄液腔与第二蓄液腔连通。通过这样的设计,第一蓄液腔内结成冰的第一冷却介质,和未结冰的第一冷却介质,分别发挥自身的潜热和显热,使得蓄冷设备的蓄冷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蓄冷设备的蓄冷方法。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蓄冷设备的区域供冷系统。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72866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4-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深圳市前海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599505.6

  • 发明设计人 胡勣;王朝晖;旷金国;明磊凌;

    申请日2020-12-29

  • 分类号F24F5/00(20060101);F24F11/89(20180101);F24F11/61(20180101);F24F11/64(20180101);F24F11/70(20180101);

  • 代理机构44205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黄广龙

  • 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湾一路1号A栋201室(入驻深圳市前海商务秘书有限公司)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49:34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供冷领域,尤其涉及蓄冷设备、方法及区域供冷系统。

背景技术

区域供冷系统是指针对一定区域内的建筑群,在蓄冷设备处制取冷水,通过输配管网输送到各建筑换热后供给用户,满足用户冷负荷需求的系统。

目前区域供冷系统中大规模采用冰蓄冷技术,通过夜间制冰,白天融冰,利用峰谷电价,移峰填谷,削减电力峰值负荷。在相关技术中,蓄冷设备往往仅利用了冰蓄冷系统的潜热,未充分利用蓄冰槽中低温水的显热,导致蓄冷设备的蓄冷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蓄冷设备,能够充分利用蓄冰槽中低温水的显热。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蓄冷设备的蓄冷方法。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蓄冷设备的区域供冷系统。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蓄冷设备,包括:

蓄冷部,所述蓄冷部包括第一主体和蓄冰件,所述第一主体内设置有第一蓄液腔,所述第一蓄液腔用于储存第一冷却介质,所述蓄冰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蓄液腔中,所述蓄冰件内设置有第二蓄液腔,所述第二蓄液腔用于储存第二冷却介质,所述第二冷却介质的冰点低于所述第一冷却介质的冰点;

制冷机组,所述制冷机组用于降低所述第二冷却介质的温度,包括第二主体,所述第二主体内设置有第三蓄液腔,所述第三蓄液腔与所述第二蓄液腔连通,所述第二冷却介质能够在所述第二蓄液腔和所述第三蓄液腔之间循环流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蓄冷设备,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通过在第一蓄液腔中设置蓄冰件,并在第二蓄液腔中通入冰点比第一冷却介质更低的第二冷却介质,能够使第一蓄液腔中的第一冷却介质在蓄冰件附近结冰,此时第一蓄液腔内结成冰的第一冷却介质,和未结冰的第一冷却介质,分别发挥自身的潜热和显热,使得蓄冷设备的蓄冷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蓄冷设备,还包括:

第一供液件,所述第一供液件内设置有第一供液通道,所述第一供液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二蓄液腔、所述第三蓄液腔连通,所述第一供液件用于使所述第二冷却介质通过所述第一供液通道,从所述第三蓄液腔流入所述第二蓄液腔;

第一回液件,所述第一回液件内设置有第一回液通道,所述第一回液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二蓄液腔、所述第三蓄液腔连通,所述第一回液件用于使所述第二冷却介质通过所述第一回液通道,从所述第二蓄液腔流回所述第三蓄液腔。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蓄冷设备,还包括:

第二供液件,所述第二供液件内设置有第二供液通道,所述第二供液通道与所述第一蓄液腔连通,所述第二供液件用于使所述第一冷却介质通过所述第二供液通道由所述第一蓄液腔输送至用户处;

第二回液件,所述第二回液件内设置有第二回液通道,所述第二回液通道与所述第一蓄液腔连通,所述第二回液件用于使所述第一冷却介质通过所述第二供液通道由所述用户处输送回所述第一蓄液腔。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蓄冷设备,还包括供冷水泵,所述供冷水泵设置于所述第二供液件,所述供冷水泵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在所述第二供液通道中的流动速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蓄冷设备,所述蓄冷部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蓄液腔内,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值。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蓄冷设备,所述蓄冷部还包括结冰传感器和冰厚传感器,所述结冰传感器和所述冰厚传感器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蓄液腔内,所述结冰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蓄冰件的外表面的结冰情况,所述冰厚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蓄冰件的外表面的蓄冰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蓄冷设备,还包括:

制冷部,所述制冷部包括冷却塔和降温件,所述降温件固定于所述制冷机组,所述降温件内设置有第四蓄液腔,所述第四蓄液腔用于储存第三冷却介质,所述冷却塔用于降低所述第三冷却介质的温度,所述冷却塔内设置有冷却腔,所述冷却腔与所述第四蓄液腔连通,所述第三冷却介质能够在所述冷却腔和所述第四蓄液腔之间循环流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蓄冷设备,还包括:

第三供液件,所述第三供液件内设置有第三供液通道,所述第三供液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四蓄液腔、所述冷却腔连通,所述第三供液件用于使所述第三冷却介质通过所述第三供液通道,从所述冷却腔流入所述第四蓄液腔;

第三回液件,所述第三回液件内设置有第三回液通道,所述第三回液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四蓄液腔、所述冷却腔连通,所述第三回液件用于使所述第三冷却介质通过所述第三回液通道,从所述第四蓄液腔流回所述冷却腔。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蓄冷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值;

获取当前时间值;

获取蓄冰件的外表面的蓄冰量;

根据所述温度值、所述当前时间值和/或所述蓄冰量控制制冷机组开始工作或停止工作。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蓄冷方法,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以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值、当前时间值和蓄冰件的外表面的蓄冰量这三者为判断依据,共同对制冷机组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进而提高了蓄冷设备的蓄冷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蓄冷方法,所述根据所述温度值、所述当前时间值和/或所述蓄冰量控制制冷机组开始工作或停止工作,包括:

若所述温度值高于预设温度值,则控制所述制冷机组开始工作;

若所述温度值低于所述预设温度值,所述当前时间值处于用电低峰时间段,且所述蓄冰量小于预设量,则控制所述制冷机组开始工作;

若所述蓄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量,则控制所述制冷机组停止工作;

若所述温度值低于所述预设温度值,且所述当前时间值处于用电高峰时间段,则控制所述制冷机组停止工作。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蓄冷方法,在所述获取所述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值之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温度值控制供冷水泵开始工作或停止工作。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蓄冷方法,在所述根据所述温度值、所述当前时间值和所述蓄冰量控制制冷机组的工作状态之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制冷机组的工作状态控制制冷部开始工作或停止工作。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了区域供冷系统,包括根据本发明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蓄冷设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区域供冷系统,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通过采用上述的蓄冷设备,区域供冷系统的蓄冷比例得到了有效提高,进而节约了投资,减少了运行费用,提升了经济性。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蓄冷设备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蓄冷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蓄冷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蓄冷部100、第一主体110、第一蓄液腔111、蓄冰件120、制冷机组200、第二主体210、制冷部300、降温件310、冷却塔320、第一供液件411、第一回液件412、第二供液件421、第二回液件422、第三供液件431、第三回液件432、供冷水泵440、第一流通孔一511、第一流通孔二512、第二流通孔一521、第二流通孔二522、第三流通孔一531、第三流通孔二532、第四流通孔一541、第四流通孔二542、第五流通孔一551、第五流通孔二55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蓄冷设备。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蓄冷设备,包括蓄冷部100和制冷机组200。

其中,蓄冷部100包括第一主体110和蓄冰件120,第一主体110内设置有第一蓄液腔111,第一蓄液腔111用于储存第一冷却介质,蓄冰件120设置在第一蓄液腔111中,蓄冰件120内设置有第二蓄液腔,第二蓄液腔用于储存第二冷却介质,第二冷却介质的冰点低于第一冷却介质的冰点。制冷机组200用于降低第二冷却介质的温度,包括第二主体210,第二主体210内设置有第三蓄液腔,第三蓄液腔与第二蓄液腔连通,第二冷却介质能够在第二蓄液腔和第三蓄液腔之间循环流动。

具体地,蓄冷部100包括了第一主体110和至少一个蓄冰件120,在第一主体110内设置有第一蓄液腔111,第一蓄液腔111的形状可以为方形或球形等,只要能使蓄冰件120设置在其中即可。在第一蓄液腔111中同时存储有第一冷却介质,第一冷却介质会与蓄冰件120接触,当第一冷却介质足够多时,可以完全浸没蓄冰件120。第一冷却介质可以为水或乙二醇溶液等,会输送至用户处,并在用户处吸收一定热量,使其温度升高后,再返回到第一蓄液腔111中,以此循环。

在蓄冰件120中设置有第二蓄液腔,第二蓄液腔用来存储第二冷却介质,第二冷却介质的冰点要比第一冷却介质的冰点更低,例如,当第一冷却介质为水时,第二冷却介质可以为乙二醇水溶液;或者当第一冷却介质为2%浓度的乙二醇溶液时,第二冷却介质可以为10%浓度的乙二醇溶液。可以理解的是,这样的设计使得当第二冷却介质的温度低于第一冷却介质的冰点时,蓄冰件120的外表面附近的第一冷却介质便会凝结为固态,在此过程中固态的第一冷却介质会不断积蓄潜热。

制冷机组200可以为螺杆式冷水机组,或离心式冷水机组等,包括有第二主体210,在第二主体210内设置有第三蓄液腔。在第三蓄液腔中同样存储有一定量的第二冷却介质,在第三蓄液腔的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流通孔,在第二蓄液腔的内壁上设置有数量与第一流通孔数量相等的第二流通孔,第一流通孔和第二流通孔一521一对接,使得第三蓄液腔同第二蓄液腔连通,故第二冷却介质能够在第二蓄液腔和第三蓄液腔之间循环流动。而制冷机组200的功能便是将流入第三蓄液腔的第二冷却介质的温度,降低至预设温度值,或是第一冷却介质冰点温度及以下,而经过制冷机组200降温的第二制冷介质,则流入到第二蓄液腔中,对第一冷却介质进行降温制冷,之后再流返第三蓄液腔,以此循环。此处的预设温度值是指实际所需的第一冷却介质的供冷温度的最大值。可以理解的是,制冷机组200的制冷功率可调,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控制第三蓄液腔中的第二冷却介质的温度。

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在白天用电高峰时间段,当第一蓄液腔111中的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高于预设温度值,制冷机组200开始运作,此时制冷机组200只需使得第二冷却介质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值即可,第二冷却介质开始在第三蓄液腔和第二蓄液腔之间循环,使得第一蓄液腔111中的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等于或略低于预设温度值。

在夜间用电低峰时间段,制冷机组200开始运作,此时制冷机组200需将第三蓄液腔中的第二冷却介质的温度,降低至第一冷却介质的冰点温度及以下,从而使得第一蓄液腔111中的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逐渐降低,并以蓄冰件120外表面为起点,开始凝结成固体,积蓄潜能。当蓄冰件120外表面的固态第一冷却介质的厚度达到预设量,制冷机组200停止工作,至此蓄冷部100完成蓄冷。此时第一蓄液腔111内同时包含有固态的第一冷却介质和液态的第一冷却介质。

当客户需要使用第一冷却介质时,第一蓄液腔111中温度值低于预设温度值的第一冷却介质输送至用户处,经用户使用后,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升高,并返回第一蓄液腔111,此时利用固态第一冷却介质的潜能,对温度升高了的第一冷却介质进行降温,使其温度降低至预设温度值及以下。在此过程中,固态第一冷却介质会不断融化,此时蓄冷设备处于第一工作模式。

当第一蓄液腔111中的固态第一冷却介质全部融化后,蓄冷设备转为第二工作模式。在此阶段,第一蓄液腔111中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依然低于预设温度值,故可以输送至用户处,经用户使用后,温度升高了的第一冷却介质返回第一蓄液腔111,此时利用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值的液态第一冷却介质的显热,对温度升高了的第一冷却介质进行降温,使其温度降低至预设温度值及以下。

当第一蓄液腔111内的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高于预设温度值时,则停止对用户输送第一冷却介质。此时制冷机组200再次开始工作,使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值。

可以理解的是,只有在夜间用电低峰时间段内,制冷机组200才会持续持续运转,使第一冷却介质凝固成固体,直至结冰厚度达到预设量为止;而在白天用电高峰时间段则仅在第一冷却介质温度高于预设温度值时才会运转。通过这样的设计有效降低了蓄冷设备的运行费用。

同时,这样的设计能够充分利用到固态第一冷却介质的潜热和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值的液态第一冷却介质的显热,有效提高了蓄冷设备的蓄冷比例,提高了蓄冷设备的蓄冷效率。

进一步地,上述的预设温度值,以及预设量均可以根据实际供需关系进行调整,使得蓄冷设备能够适应于更多情况。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供液件411和第一回液件412。

其中,第一供液件411内设置有第一供液通道,第一供液通道分别与第二蓄液腔、第三蓄液腔连通,第一供液件411用于使第二冷却介质通过第一供液通道,从第三蓄液腔流入第二蓄液腔。第一回液件412内设置有第一回液通道,第一回液通道分别与第二蓄液腔、第三蓄液腔连通,第一回液件412用于使第二冷却介质通过第一回液通道,从第二蓄液腔流回第三蓄液腔。

具体地,第一供液件411呈管道状,其内部设置有第一供液通道,第一供液通道在第一供液件411的两端均设有开口,第一供液件411的一端固定于蓄冰件120,第一供液件411的另一端固定于制冷机组200的第二主体210。第一回液件412呈管道状,其内部设置有第一回液通道,第一回液通道在第一回液件412的两端均设有开口,第一回液件412的一端固定于蓄冰件120,第一回液件412的另一端固定于制冷机组200的第二主体210。

在第三蓄液腔的内壁上设置有两个通孔,这两个通孔即第一流通孔,分别命名为第一流通孔一511和第一流通孔二512;在第二蓄液腔的内壁上设置有两个通孔,这两个通孔即第二流通孔,分别命名为第二流通孔一521和第二流通孔二522。第一供液通道分别与第一流通孔一511、第二流通孔一521连通,而第一回液通道则分别与第一流通孔二512、第二流通孔二522连通。

在实际使用时,当制冷机组200开始运转时,第三蓄液腔中经过了降温处理的第二冷却介质,能够从第一流通孔一511流入第一供液通道,经第一供液通道流至第二流通孔一521,并通过第二流通孔一521流入第二蓄液腔。在与第一冷却介质交换过热能后,第二蓄液腔中温度升高了的第二冷却介质,从第二流通孔二522流入第一回液通道,经第一回液通道流至第一流通孔二512,并通过第一流通孔二512流入第三蓄液腔。

通过这样的设计,实现了第二冷却介质在第二蓄液腔和第三蓄液腔之间的循环流动。

进一步地,在第一蓄液腔111中设置有多个蓄冰件120,每个蓄冰件120上均设置有两个第二流通孔,此时第一供液件411的一端依然固定于第二主体210,使第一供液通道与第一流通孔连通,第一供液件411的另一端则分成多个分支,分支数量与蓄冰件120的数量相同,每个分支连通一个蓄冰件120,而在分支内同样设置有第一供液通道的分支,这些第一供液通道的分支则分别与一个第二流通孔连通。相应地,第一回液件412的一端依然固定于第二主体210,使第一回液通道与第二主体210上另一个第一流通孔连通,第一回液件412的另一端则分成多个分支,分支数量与蓄冰件120的数量相同,每个分支连通一个蓄冰件120,而在分支内同样设置有第一回液通道的分支,这些第一回液通道的分支则分别与蓄冰件120上另一个第二流通孔连通。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得多个蓄冰件120并联在了一起,提高了蓄冷设备的蓄冷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供液件421和第二回液件422。

其中,第二供液件421内设置有第二供液通道,第二供液通道与第一蓄液腔111连通,第二供液件421用于使第一冷却介质通过第二供液通道由第一蓄液腔111输送至用户处。第二回液件422内设置有第二回液通道,第二回液通道与第一蓄液腔111连通,第二回液件422用于使第一冷却介质通过第二供液通道由用户处输送回第一蓄液腔111。

具体地,第二供液件421呈管道状,其内部设置有第二供液通道,第二供液通道在第二供液件421的两端均设有开口,第二供液件421的一端固定于蓄冷部100的第一主体110,第二供液件421的另一端连接在用户处。第二回液件422呈管道状,其内部设置有第二回液通道,第二回液通道在第二回液件422的两端均设有开口,第二回液件422的一端固定于蓄冷部100的第一主体110,第二回液件422的另一端连接在用户处。

在第一蓄液腔111上设置有两个第三流通孔,分别命名为第三流通孔一531和第三流通孔二532,第二供液通道的一端与第三流通孔一531连通,另一端则与用户处制冷设备的相关蓄液装置的内腔连通;第二回液通道的一端与第三流通孔二532连通,另一端则与用户处制冷设备的相关蓄液装置的内腔连通。

在实际使用时,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值的第一冷却介质,从第三流通孔一531流入第二供液通道,并经第二供液通道流动至用户处,经用户使用后,温度升高了的第一冷却介质再经第二回液通道流动至第三流通孔二532处,并从第三流通孔二532流回第一蓄液腔111。

通过这样的设计,实现了第一冷却介质在蓄冷设备和用户处之间的循环流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供冷水泵440,供冷水泵440设置于第二供液件421,供冷水泵440用于控制第一冷却介质在第二供液通道中的流动速度。

具体地,供冷水泵440串接在第二供液件421上,能够控制第二供液通道中第一冷却介质的流速。当第一蓄液腔111中的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高于预设温度值时,供冷水泵440截停在第二供液通道中流动的第一冷却介质,只有当第一蓄液腔111中的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低于为用户供冷所要求的的预设温度值时,供冷水泵440才会使第一冷却介质能够在第二供液通道中流动。通过这样的设计,确保了蓄冷设备为用户提供的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符合用户的需求。

进一步地,供冷水泵440能够根据实际供需情况,改变第一冷却介质在第一蓄液腔111中的流动速度,从而使得蓄冷设备能够适应于更多情况。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蓄冷部100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一蓄液腔111内,温度传感器用于获取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值。

具体地,在第一蓄液腔111中设置有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能够实时采集到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值。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能够更加准确且及时地获取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值,有效提高了蓄冷设备的蓄冷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蓄冷部100还包括结冰传感器和冰厚传感器,结冰传感器和冰厚传感器均设置在第一蓄液腔111内,结冰传感器用于检测蓄冰件120的外表面的结冰情况,冰厚传感器用于获取蓄冰件120的外表面的蓄冰量。

具体地,在第一蓄液腔111中设置有结冰传感器和冰厚传感器,结冰传感器能够作出蓄冰件120的外表面是否结冰的判断,冰厚传感器则能获取到蓄冰件120外表面结冰的厚度值。通过设置结冰传感器和冰厚传感器,能够更加准确且及时地获取蓄冰件120外表面上的结冰情况,以及第一蓄液腔111中的第一冷却介质的蓄冰量,有效提高了蓄冷设备的蓄冷效率。

进一步地,当蓄冰件120有多个时,结冰传感器和冰厚传感器的数量为多个,能够保证每个蓄冰件120都有至少一个结冰传感器和冰厚传感器进行监控,从而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当第一蓄液腔111中的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值时,结冰传感器才会激活,而只有当结冰传感器作出蓄冰件120外表面结冰的判断时,冰厚传感器才会激活。可以理解的是,这样的设计降低了蓄冷设备的运行费用。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制冷部300。制冷部300包括冷却塔320和降温件310,降温件310固定于制冷机组200,降温件310内设置有第四蓄液腔,第四蓄液腔用于储存第三冷却介质,冷却塔320用于降低第三冷却介质的温度,冷却塔320内设置有冷却腔,冷却腔与第四蓄液腔连通,第三冷却介质能够在冷却腔和第四蓄液腔之间循环流动。

具体地,制冷部300包括了冷却塔320和降温件310。降温件310固定在制冷机组200的第二主体210上,在降温件310内设置有第四蓄液腔,第四蓄液腔中存储有第三冷却介质,第三冷却介质可以为水或乙二醇水溶液等,在第四蓄液腔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四流通孔。冷却塔320内设置有冷却腔,冷却腔同样存储有一定量的第三冷却介质,在冷却腔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五流通孔。第四流通孔和第五流通孔两两相互连通,使得第三冷却介质能够在第四蓄液腔和冷却腔之间循环流动。

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第四蓄液腔中的第三冷却介质能够吸收制冷机组200的工作热量,而温度升高了的第三冷却介质则通过一些第四流通孔和第五流通孔,由第四蓄液腔流入冷却腔。在冷却腔中的第三冷却介质,通过风冷与蒸发,将其温度降低,之后再通过另外的第四流通孔和第五流通孔,由冷却腔流入第四蓄液腔,以此循环,实现了对制冷机组200的降温,保障了制冷机组200能够正常运转。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供液件431和第三回液件432。

其中,第三供液件431内设置有第三供液通道,第三供液通道分别与第四蓄液腔、冷却腔连通,第三供液件431用于使第三冷却介质通过第三供液通道,从冷却腔流入第四蓄液腔。第三回液件432内设置有第三回液通道,第三回液通道分别与第四蓄液腔、冷却腔连通,第三回液件432用于使第三冷却介质通过第三回液通道,从第四蓄液腔流回冷却腔。

具体地,第三供液件431呈管道状,其内部设置有第三供液通道,第三供液通道在第三供液件431的两端均设有开口,第三供液件431的一端固定于降温件310,第三供液件431的另一端固定于冷却塔320。第三回液件432呈管道状,其内部设置有第三回液通道,第三回液通道在第三回液件432的两端均设有开口,第三回液件432的一端固定于降温件310,第三回液件432的另一端固定于冷却塔320。

在第四蓄液腔的内壁上设置有两个通孔,这两个通孔即第四流通孔,分别命名为第四流通孔一541和第四流通孔二542;在冷却腔的内壁上设置有两个通孔,这两个通孔即第五流通孔,分别命名为第五流通孔一551和第五流通孔二552。第三供液通道分别与第四流通孔一541、第五流通孔一551连通,而第三回液通道则分别与第四流通孔二542、第五流通孔二552连通。

在实际使用时,当制冷机组200需要将第二冷却介质的温度降低至第一冷却介质的冰点温度及以下时,制冷部300开始运转。第四蓄液腔中的第三冷却介质,从第四流通孔一541流入第三供液通道,经第三供液通道流动至第五流通孔一551处,并通过第五流通孔一551流入冷却腔。吸收了制冷机组200的工作热量的第三冷却介质,在冷却腔中降温,温度降低了的第三冷却介质从第五流通孔二552流入第三回液通道,经第三回液通道流动至第五流通孔二552处,并通过第四流通孔二542流回第四蓄液腔。

通过这样的设计,实现了第三冷却介质在降温件310和冷却台之间的循环流动,使得制冷部300能够对制冷机组200进行有效的降温。

下面参考图2至图3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蓄冷方法。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蓄冷方法,包括:

S100,获取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值;

S200,获取当前时间值;

S300,获取蓄冰件120的外表面的蓄冰量;

S400,根据温度值、当前时间值和/或蓄冰量控制制冷机组开始工作或停止工作。

具体地,如图2所示,以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值、当前时间值和蓄冰件120的外表面的蓄冰量这三者为判断依据,共同对制冷机组200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使得蓄冷装置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利用到低温的、未结冰的第一冷却介质的显热,进而提高了蓄冷设备的蓄冷效率。可以理解的是,步骤S100、步骤S200和S300的顺序可以相互调换。

进一步地,步骤S100和步骤S200的顺序可以相互调换,但步骤S300一定在步骤S100后发生,即当第一蓄液腔111内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高于预设温度值时,不进行蓄冰件120外表面蓄冰量的获取工作,而只有当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值时,才会开始获取蓄冰件120外表面的蓄冰量。这样的设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蓄冷设备的运行费用。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步骤S400包括:

S410,若温度值高于预设温度值,则控制制冷机组200开始工作;

S420,若温度值低于预设温度值,当前时间值处于用电低峰时间段,且蓄冰量小于预设量,则控制制冷机组200开始工作;

S430,若蓄冰量大于或等于预设量,则控制制冷机组200停止工作;

S440,若温度值低于预设温度值,且当前时间值处于用电高峰时间段,则控制制冷机组200停止工作。

具体地,如图3所示,设第一蓄液腔内的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值为T

当T

当T

当n

当T

可以理解的是,只有t

同时,这样的设计能够充分利用到固态第一冷却介质的潜热和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值的液态第一冷却介质的显热,有效提高了蓄冷设备的蓄冷比例,提高了蓄冷设备的蓄冷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在步骤S100之后,还包括:

根据温度值控制供冷水泵440开始工作或停止工作。

具体地,只有当第一蓄液腔111中的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值时,串接在第二供液件421上的供冷水泵440才会使第一冷却介质在第二供液通道内流动。这样的设计能够确保输送至用户处的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能够符合用户的需求。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在步骤S400之后,还包括:

根据制冷机组200的工作状态控制制冷部300开始工作或停止工作。

具体地,当制冷机组200开始工作,且需将第二冷却介质的温度控制在第一冷却介质冰点温度或以下时,制冷部300开始运转,对制冷机组200进行降温。而在制冷机组200未工作,或只需将第二冷却介质的温度控制在预设温度值及以下时,其工作热量无需通过制冷部300进行吸收处理。可以理解的是,这样的设计确保了制冷机组200高功率运转时的工作热量能够及时散出,同时降低了蓄冷设备的运行费用。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区域供冷系统,包括根据本发明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蓄冷设备。

具体地,通过采用上述的蓄冷设备,区域供冷系统的蓄冷比例得到了有效提高,进而节约了投资,减少了运行费用,提升了经济性。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