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可连接抗电磁屏蔽保护管的多功能防爆电缆接头

一种可连接抗电磁屏蔽保护管的多功能防爆电缆接头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连接抗电磁屏蔽保护管的多功能防爆电缆接头,包括:主接头;螺母,所述螺母与所述主接头螺纹旋接;保护软管,所述保护软管套设于电缆外部并且延伸至所述主接头内部,所述保护软管为包塑金属软管;电磁屏蔽结构,所述电磁屏蔽结构设置于所述主接头内部,所述电磁屏蔽结构包括金属编织网套,所述金属编织网套与所述保护软管内部的金属软管相接触,所述金属编织网套还与所述主接头的内壁相接触,所述主接头、金属编织网套和保护软管之间构成具有电磁屏蔽干扰的防护体。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73683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4-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福莱斯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0055666.7

  • 发明设计人 徐荣基;

    申请日2021-01-15

  • 分类号H02G15/18(20060101);H02G15/188(20060101);

  • 代理机构33304 浙江永航联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林文豪

  • 地址 314100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惠民街道之江路50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48:02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缆保护接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可连接抗电磁屏蔽保护管的多功能防爆电缆接头。

背景技术

电缆接头又称电缆头,电缆铺设好后,为了使其成为一个连续的线路,各段线必须连接为一个整体,这些连接点就称为电缆接头,电缆线路中间部位的电缆接头称为中间接头,而线路两末端的电缆接头称为终端头,电缆接头是用来锁紧和固定进出线,起到防水防尘防震动的作用。

现有的电缆接头结构过于简单,针对一些特殊环境的情况下,传统的电缆接头密封性差,粉尘容易进入,在较为干燥的环境下容易产生静电,从而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连接抗电磁屏蔽保护管的多功能防爆电缆接头。

本发明是用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可连接抗电磁屏蔽保护管的多功能防爆电缆接头,包括:主接头;螺母,所述螺母与所述主接头螺纹旋接;保护软管,所述保护软管套设于电缆外部并且延伸至所述主接头内部,所述保护软管为包塑金属软管;电磁屏蔽结构,所述电磁屏蔽结构设置于所述主接头内部,所述电磁屏蔽结构包括金属编织网套,所述金属编织网套与所述保护软管内部的金属软管相接触,所述金属编织网套还与所述主接头的内壁相接触,所述主接头、金属编织网套和保护软管之间构成具有电磁屏蔽干扰的防护体。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护软管内部的金属软管为不锈钢金属编织软管,所述不锈钢金属编织软管的外部包覆有PVC软管。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PVC软管表面具有一缺口端,所述缺口端位于所述主接头的内部,所述金属编织网套与所述缺口端内的不锈钢金属编织软管相接触。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电磁屏蔽结构自左至右依次包括密封圈一、破紧块、密封圈二和网套破紧结构,所述金属编织网套设置于网套破紧结构内部。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圈一和所述破紧块均套设于所述电缆外部且与所述主接头的内壁相接触;所述密封圈二和网套破紧结构均套设于所述保护软管外部且与所述主接头的内壁相接触。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接头的内部具有第一腔体以及与所述第一腔体相连通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的左侧,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均为圆形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腔体的直径;

所述密封圈一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破紧块、密封圈二和网套破紧结构均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圈一和所述密封圈二均为橡胶材质,所述密封圈一和所述密封圈二均为圆柱状,所述密封圈一和所述密封圈二的外部中部均环设有U型槽;

所述密封圈一的内部具有供电缆通过的第一通孔,所述密封圈一的外壁与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径相同;所述密封圈二的内部具有供保护软管通过的第二通孔,所述密封圈二的外壁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径相同。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破紧块为橡胶材质,所述破紧块包括第一端体和第二端体,所述第一端体和第二端体均为圆柱状,所述第一端体和第二端体的内部贯穿有供电缆通过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一端体的直径与所述密封圈一的直径相同,所述第二端体的直径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径相同,所述第一端体位于靠近密封圈一的一侧,所述第二端体位于靠近密封圈二的一侧。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金属编织网套为中空圆台状且其两端开口,所述金属编织网套靠近不锈钢金属编织软管的一侧具有内翻边,所述金属编织网套远离不锈钢金属编织软管的一侧具有外翻边,所述内翻边与所述不锈钢金属编织软管相接触,所述外翻边与所述主接头的内壁相接触;

所述金属编织网套的侧壁还均匀设置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呈倾斜设置。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网套破紧结构包括破紧件一和破紧件二,所述破紧件一和所述破紧件二均为橡胶材质,所述破紧件二位于靠近螺母的一侧,所述破紧件一位于靠近主接头的一侧,所述金属编织网套的侧壁夹设于所述破紧件一和破紧件二之间且所述金属编织网套的外翻边和内翻边均延伸至所述破紧件一和破紧件二的外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连接抗电磁屏蔽保护管的多功能防爆电缆接头,与现有技术相比:

1、密封圈一套设于电缆外部,密封圈二套设于保护软管外部,在实现电缆接头内壁密封的同时也可以保证电缆接头内部的电缆以及金属软管不会轻易晃动,提高稳定性;

2、主接头的内壁、金属编织网套和保护软管之间构成具有电磁屏蔽干扰的防护体,叠加效应形成很好的电磁传导功能;

3、网套破紧结构在压紧时,通过破紧件一和破紧件二的挤压使得金属编织网套破紧,从而令金属编织网套与主接头内壁相接触,网套破紧结构可以起到屏蔽和抗拉的效果,防止脱落;

4、在易燃、易爆粉尘、空间密布的情况下,起到很好的静电传导排除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爆炸图。

图5为图4中A面的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主接头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金属编织网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

其中:10、主接头;20、螺母;30、保护软管;40、电缆;50、电磁屏蔽结构;101、第一腔体;102、第二腔体;301、不锈钢金属编织软管;302、PVC软管;303、缺口端;501、金属编织网套;502、密封圈一;503、破紧块;504、密封圈二;505、网套破紧结构;501a、内翻边;501b、外翻边;501c、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连接抗电磁屏蔽保护管的多功能防爆电缆接头,包括:主接头10;螺母20,所述螺母20与所述主接头10螺纹旋接;保护软管30,所述保护软管30套设于电缆40外部并且延伸至所述主接头10内部,所述保护软管30为包塑金属软管;电磁屏蔽结构50,所述电磁屏蔽结构50设置于所述主接头10内部,所述电磁屏蔽结构50包括金属编织网套501,所述金属编织网套501与所述保护软管30内部的金属软管相接触,所述金属编织网套501还与所述主接头10的内壁相接触,所述主接头10、金属编织网套501和保护软管30之间构成具有电磁屏蔽干扰的防护体。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电缆40外部套设保护软管30,可以使得电缆40不会裸露在外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延长电缆40的使用寿命;将保护软管30套接至电缆40外部并且伸入至主接头10内部,然后锁紧螺母20,这时主接头10内壁、金属编织网套501以及保护软管30之间构成电磁屏蔽干扰体,叠加效应形成很好的电磁传导功能。

结合图2所示,所述保护软管30内部的金属软管为不锈钢金属编织软管301,所述不锈钢金属编织软管301的外部包覆有PVC软管302。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保护软管30为包塑金属软管,本发明的保护软管30内部的金属软管优选为不锈钢金属编织软管301并且外部包覆PVC软管;值得注意的是,保护软管30内部的金属软管也可采用其他金属软管,本文不作多余赘述。

结合图2所示,所述PVC软管302表面具有一缺口端303,所述缺口端303位于所述主接头10的内部,所述金属编织网套501与所述缺口端303内的不锈钢金属编织软管301相接触。

上述技术方案中,PVC软管302表面的缺口端303是为了将不锈钢金属编织软管301裸露至PVC软管302外,从而便于和金属编织网套501相接触,从而使得主接头10、金属编织网套501和保护软管30之间构成具有电磁屏蔽干扰的防护体;而缺口端303位于主接头10的内部,这样可以避免水份、粉尘的影响。

结合图2至图7所示,所述电磁屏蔽结构50自左至右依次包括密封圈一502、破紧块503、密封圈二504和网套破紧结构505,所述金属编织网套501设置于网套破紧结构505内部;所述密封圈一502和所述破紧块503均套设于所述电缆40外部且与所述主接头10的内壁相接触;所述密封圈二504和网套破紧结构505均套设于所述保护软管30外部且与所述主接头10的内壁相接触;所述主接头10的内部具有第一腔体101以及与所述第一腔体101相连通的第二腔体102,所述第一腔体101位于所述第二腔体102的左侧,所述第一腔体101和所述第二腔体102均为圆形腔体,所述第一腔体101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腔体102的直径;所述密封圈一502位于所述第一腔体101内,所述破紧块503、密封圈二504和网套破紧结构505均位于所述第二腔体102内;所述密封圈一502和所述密封圈二504均为橡胶材质,所述密封圈一502和所述密封圈二504均为圆柱状,所述密封圈一502和所述密封圈二504的外部中部均环设有U型槽;所述密封圈一502的内部具有供电缆40通过的第一通孔,所述密封圈一502的外壁与所述第一腔体101的内径相同;所述密封圈二504的内部具有供保护软管30通过的第二通孔,所述密封圈二504的外壁与所述第二腔体102的内径相同。

上述技术方案中,密封圈一502和密封圈二504处U型槽的设计可以使得密封圈一502和密封圈二504在挤压过程中进行变形,从而对内部进行密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隔绝水份、粉尘等等,密封圈一502位于第一腔体101内,实现初步内部环境密封,密封圈二504位于第二腔体102内,进一步对内部环境密封。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破紧块503为橡胶材质,所述破紧块503包括第一端体和第二端体,所述第一端体和第二端体均为圆柱状,所述第一端体和第二端体的内部贯穿有供电缆40通过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一端体的直径与所述密封圈一502的直径相同,所述第二端体的直径与所述第二腔体102的内径相同,所述第一端体位于靠近密封圈一502的一侧,所述第二端体位于靠近密封圈二504的一侧。

结合图1至图6所示,所述金属编织网套501为中空圆台状且其两端开口,所述金属编织网套501靠近不锈钢金属编织软管301的一侧具有内翻边501a,所述金属编织网套501远离不锈钢金属编织软管301的一侧具有外翻边501b,所述内翻边501a与所述不锈钢金属编织软管301相接触,所述外翻边501b与所述主接头10的内壁相接触;

所述金属编织网套501的侧壁还均匀设置有若干通孔501c,所述通孔501c呈倾斜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金属编织网套501的内翻边501a用于和保护软管30内部的不锈钢金属编织软管相接触,金属编织网套501的外翻边501b在通过网套破紧结构505以及破紧块503的破紧时,外翻边501b与主接头10的内壁相接触,而金属编织网套501的设置可以起到很好的屏蔽和抗拉效果。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网套破紧结构505包括破紧件一505a和破紧件二505b,所述破紧件一505a和所述破紧件二505b均为橡胶材质,所述破紧件二505b位于靠近螺母20的一侧,所述破紧件一505a位于靠近主接头10的一侧,所述金属编织网套501的侧壁夹设于所述破紧件一505a和破紧件二505b之间且所述金属编织网套501的外翻边501b和内翻边501a均延伸至所述破紧件一505a和破紧件二505b的外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破紧件一505a和破紧件二505b形成内锥度子母件,所述破紧件一505a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均为圆柱状,所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内部贯穿有第四通孔,该第四通孔供保护软管30外部的PVC软管302通过,所述第一部件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部件的直径,所述第一部件的长度小于第二部件的长度,所述第二部件的外侧壁为斜面,所述第二部件的外侧壁与所述金属编织网套501的内壁相适应,所述第一部件位于远离螺母20的一侧,所述第二部件位于靠近螺母20的一侧;所述破紧件二505b包括第三部件,所述第三部件为圆柱状,所述第三部件处贯穿有第五通孔,第三部件的第五通孔从截面看为梯形通孔,第三部件的内壁与第二部件的外壁呈平行设置,所述第三部件位于靠近螺母20的一侧;从截面看,所述破紧件一303a和破紧件二303b之间构成Z形通道。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