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回油系统的双浮体式储液器

一种回油系统的双浮体式储液器

摘要

一种回油系统的双浮体式储液器,属于储液器技术领域,包括壳体、支板、进液管外管、进液管内管、出液管内管、出液管外管、悬浮支架、引射回油装置、回油软管、出油管和出油口;壳体包括上盖、圆柱形壳壁和底座;引射回油装置为一体结构,包括悬浮体、滤网和2件配重棒,悬浮体包括中间的悬浮体主体、及两侧的左滑套和右滑套,滤网设置在悬浮体主体上方,2件配重棒分设在悬浮体主体两侧;悬浮体主体中心设置有回油孔;回油孔下方为回油口;引射回油装置为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还包括回油浮子;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为第一浮体,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的比重小于液态制冷剂的比重,使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能在液态制冷剂上浮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有效地将气液分离。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64876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4-1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宁波惠康实业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537546.2

  • 发明设计人 汪志强;王立明;

    申请日2020-12-23

  • 分类号F25B43/00(20060101);F25B31/00(20060101);

  • 代理机构11476 北京誉加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郝颖洁

  • 地址 315400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泗门工业园区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36:57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回油系统的储液器,特别涉及一种回油系统的双浮体式储液器,属于储液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空调和制冷设备系统中储液器是一个安装在高压液管上的压力容器,用来储存制冷系统在负载变化是所导致的多余的液态制冷剂,避免冷凝器中液态制冷剂积存过多而使得有效换热面积变小,影响冷凝效果。储液器可以满足输液管充满制冷剂,从而避免膨胀阀因制冷剂液体的不连续而误动作。储液器是配装在空调冷凝器和压缩机之间部位,是防止过量液体制冷剂流入压缩机而产生液击的保护部件。

但普通的储液器在制冷系统功能比较单一。不能为高效节能的制冷系统提供部件功能上的支持。制冷剂的液态和气态的相变过程吸收热量达到制冷的目的,冷冻油在此循环中没有相变的过程,对系统制冷换热无益处。在蒸发器内部冷冻油参与循环,冷冻油有会在蒸发器内部产生油膜从而影响换热效果。循环的冷冻油越多对蒸发器换热阻碍效果越大,换热效果越差。

普通的储液器结构不合理,不能有效地将气态制冷剂、冷冻油、液态制冷剂分层分离,不能有效降低蒸发器内冷冻油的循环量,影响了换热效率;不能减少制冷循环中蒸发的冷冻油的流动,使冷冻油不能够有效的经过冷凝器冷却后回流到压缩机;同时不能为压缩机提供可靠的回油,易造成压缩机内部润滑系统因缺油而造成故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不能有效地将气液分离,不能有效降低蒸发器内冷冻油的循环量,影响了换热效率;不能减少制冷循环中蒸发的冷冻油的流动,使冷冻油不能够有效的经过冷凝器冷却后回流到压缩机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回油系统的双浮体式储液器,可以达到有效地将气液分离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回油系统的双浮体式储液器,为密封容器、用于空调和制冷设备,包括壳体、支板、进液管外管、进液管内管、出液管内管、出液管外管、悬浮支架、引射回油装置、回油软管、出油管和出油口;所述壳体包括上盖、圆柱形壳壁和底座,所述底座设置在支板上;所述进液管内管设置在壳体内一侧,所述进液管外管设置在上盖上方一侧,并向下穿过上盖进入壳体内、与进液管内管上端部密封连接,进液管外管的外端与空调机组的冷凝器连接;所述出液管内管设置在壳体内另一侧,所述出液管外管设置在上盖上方另一侧,并向下穿过上盖进入壳体内、与出液管内管上端部密封连接,出液管外管的外端与膨胀阀连接;所述出油管穿设在上盖中部,出油管下端为储液器的出油口,出油管上端与空调系统的压缩机连接;

从冷凝器出来的制冷剂液体经进液管外管和进液管内管进入储液器,制冷剂液体内夹带的少量冷冻油即压缩机润滑油和制冷剂气体被分离出来,液态制冷剂储存在储液器下部,液态制冷剂的上平面形成制冷剂液面,冷冻油则浮在制冷剂液面上方,制冷剂气体在最上方;

所述引射回油装置为一体结构,包括悬浮体、滤网和2件配重棒,所述悬浮体包括中间的悬浮体主体、及两侧的左滑套和右滑套,所述滤网设置在悬浮体主体上方,2件配重棒分设在悬浮体主体两侧;所述悬浮体主体中心设置有回油孔;回油孔下方为回油口;

所述引射回油装置为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所述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不仅包括悬浮体、滤网和2件配重棒、还包括回油浮子;

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为第一浮体,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的比重小于液态制冷剂的比重,使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能在液态制冷剂上浮动;所述回油浮子为第二浮体、包括浮子头部和浮子下端部,浮子头部设置在滤网内,浮子下端部插放在回油孔上端,回油浮子的比重小于冷冻油的比重,使回油浮子能在冷冻油上浮动;

当冷冻油位存积,高于回油浮子时,浮子上浮,回油口打开,进行引射回油过程;反之,油位下降时,回油口关闭,引射回油过程停止。

所述悬浮支架为U型细圆棒、包括左支撑棒和右支撑棒,所述左支撑棒和右左支撑棒的上端与上盖固定连接;

所述左滑套内设置有左支撑棒穿孔,所述左支撑棒穿孔套设在左支撑棒上,所述右滑套内设置有右支撑棒穿孔,所述右支撑棒穿孔套设在左支撑棒上,当回油液面上、下浮动时,左滑套和右滑套能分别在左支撑棒和右左支撑棒上进行上、下滑动,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利用回油软管、与悬浮支架柔性连接,能根据实际液位的高低、悬浮安装在悬浮支架上,为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上、下浮动提供上、下导轨支撑。

所述回油软管一端与出油管下端的出油口连接,回油软管另一端与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的回油孔连接,回油软管将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和出油管的壳体侧柔性连接;所述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上有回油线,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通过回油软管、出油管把冷冻油引射回油至压缩机;

所述回油软管采用硅胶管,具有耐油性,柔韧度好,耐扭结不变形,耐高低温性,在100 ℃到-60℃下仍有弹性,可长期使用。

冷冻油的密度小于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和冷冻油混合状态下,在储液器内部形成上层为气态制冷剂、中油为冷冻油、下层为液态制冷剂的分层。

配重棒采用2根304不锈钢柱,配重棒对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进行配重,按制冷剂的比重决定配重棒的重量,以满足各种制冷剂密度不同、对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浮力不同的需求,配重要求回油线和制冷剂液面一致,使回油线处在滤网与悬浮体主体之间,使悬浮体主体在回油线下方,使滤网在回油线上方;并使左滑套底部和右滑套底部在回油线下方、左滑套中上部和右滑套中上部在回油线上方;配重棒重量与所采用的制冷剂的比重相适应,不同的制冷剂配重棒重量是不同的。

所述悬浮体采用PP材料,材料密度小,为浮动提供升力;滤网采用80目、304不锈钢丝网冲压成型,能有效过滤杂质,防止异物进入压缩机。

所述悬浮体主体两侧的前后、左滑套和右滑套内侧各设置有1块配重棒固定板,所述配重棒固定板中部设置有配重棒穿孔,2根304不锈钢柱的两端分别穿设在配重棒穿孔内、互为紧配合。

设计原理:

①液态制冷剂进入储液器:液态制冷剂从冷凝器、经进液管外管和进液管内管进入储液器;由于密度不同,液态制冷剂在回油线下方,冷冻油在回油线上方,制冷剂气体在最上方,在壳体内部形成上层为制冷剂气体、中层为冷冻油、下液为液态制冷剂的分层;在配重棒的作用下,回油线和制冷剂液面处在同一平面;

②引射回油:当冷冻油位存积,高于回油浮子时,浮子上浮,回油口打开;由于射吸原理的作用,浮在回油线上方冷冻油通过滤网、悬浮体主体中心,再经回油软管、出油管逐步回到压缩机;冷冻油的密度小于制冷剂,回油口只能进入冷冻油,而杜绝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气液分离得更彻底,并做到充分回油;

③制冷剂液体流出:制冷剂液体自出液管内管下端、向上至出液管外管上端与膨胀阀连接;以上①至③过程同时进行,进行过程中,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随储液器内制冷剂液面的升降而沿悬浮支架上、下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自适应分层回油技术的储液器采用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结构更为合理,增加分层回油技术,能将气态制冷剂、冷冻油、液态制冷剂分层分离,对储液器的制冷剂进行分层且回油,有效降低了蒸发器内冷冻油的循环量,提高了换热效率。

出液管内液体制冷剂含油量少,能减少制冷循环中蒸发的冷冻油的流动,使冷冻油能够有效的经过冷凝器冷却后回流到压缩机;同时为压缩机提供了可靠的回油,保证压缩机内部润滑系统不因缺油而造成故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左视图;

图4是:本发明俯视图;

图5是:图1的A部放大图;

图6是:悬浮式引射回油装置主视放大图;

图7是:悬浮式引射回油装置主视剖视放大图;

图8是:悬浮式引射回油装置俯视放大图;

图9是:图8的B部放大图;

图10是:悬浮式引射回油装置立体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壳体1、上盖101、壳壁102、底座103、支板2、进液管外管3、进液管内管 4、出液管内管5、出液管外管6、悬浮支架7、左支撑棒701、右支撑棒702、引射回油装置8、悬浮体801、悬浮体主体80101、左滑套80102、右滑套80103、滤网802、配重棒803、回油孔804、回油口805、左支撑棒穿孔806、右支撑棒穿孔807、回油软管9、出油管10、出油口11、浮子12、浮子头部1201、浮子下端部1202、回油线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如图1至图10所示,一种回油系统的双浮体式储液器,为密封容器、用于空调和制冷设备,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壳体1、支板2、进液管外管3、进液管内管4、出液管内管5、出液管外管6、悬浮支架7、引射回油装置8、回油软管9、出油管10和出油口11;所述壳体1包括上盖101、圆柱形壳壁102和底座103,所述底座103设置在支板2上;所述进液管内管4设置在壳体1内一侧,所述进液管外管3设置在上盖101上方一侧,并向下穿过上盖101进入壳体1内、与进液管内管4上端部密封连接,进液管外管3的外端与空调机组的冷凝器(图中未显示)连接;所述出液管内管5设置在壳体1内另一侧,所述出液管外管6设置在上盖101上方另一侧,并向下穿过上盖101进入壳体1内、与出液管内管5上端部密封连接,出液管外管6的外端与膨胀阀(图中未显示)连接;所述出油管10穿设在上盖101中部,出油管10下端为储液器的出油口11,出油管10上端与空调系统的压缩机(图中未显示) 连接;

从冷凝器出来的制冷剂液体经进液管外管3和进液管内管4进入储液器,制冷剂液体内夹带的少量冷冻油m即压缩机润滑油和制冷剂气体被分离出来,液态制冷剂n储存在储液器下部,液态制冷剂n的上平面形成制冷剂液面,冷冻油m则浮在制冷剂液面上方,制冷剂气体在最上方;

如图5至图10所示,所述引射回油装置8为一体结构,包括悬浮体801、滤网802和2件配重棒803,所述悬浮体801包括中间的悬浮体主体80101、及两侧的左滑套80102和右滑套80103,所述滤网802设置在悬浮体主体80101上方,2件配重棒803分设在悬浮体主体80101两侧;所述悬浮体主体80101中心设置有回油孔804;回油孔804下方为回油口805;

如图5至图10所示,所述引射回油装置8为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8,所述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8不仅包括悬浮体801、滤网802和2件配重棒803、还包括回油浮子12;

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8为第一浮体,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8的比重小于液态制冷剂n的比重,使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8能在液态制冷剂n上浮动;所述回油浮子12为第二浮体、包括浮子头部1201和浮子下端部1202,浮子头部1201设置在滤网802内,浮子下端部1202插放在回油孔804上端,回油浮子12的比重小于冷冻油m的比重,使回油浮子12能在冷冻油m上浮动;

当冷冻油位存积,高于回油浮子12时,浮子12上浮,回油口805打开,进行引射回油过程;反之,油位下降时,回油口805关闭,引射回油过程停止。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悬浮支架7为U型细圆棒、包括左支撑棒701和右支撑棒702,所述左支撑棒701和右左支撑棒701的上端与上盖101固定连接;

如图2、图7所示,所述左滑套80102内设置有左支撑棒穿孔806,所述左支撑棒穿孔806套设在左支撑棒701上,所述右滑套80103内设置有右支撑棒穿孔807,所述右支撑棒穿孔807套设在左支撑棒701上,当回油液面上、下浮动时,左滑套80102和右滑套80103能分别在左支撑棒701和右左支撑棒701上进行上、下滑动,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8利用回油软管9、与悬浮支架7柔性连接,能根据实际液位的高低、悬浮安装在悬浮支架7上,为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8上、下浮动提供上、下导轨支撑。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回油软管9一端与出油管10下端的出油口11连接,回油软管9另一端与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8的回油孔804连接,回油软管9将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8 和出油管10的壳体1侧柔性连接;所述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8上有回油线13,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8通过回油软管9、出油管10把冷冻油m引射回油至压缩机;

如图1-3所示,所述回油软管9采用硅胶管,具有耐油性,柔韧度好,耐扭结不变形,耐高低温性,在100℃到-60℃下仍有弹性,可长期使用。

如图5至图10所示,冷冻油m的密度小于液态制冷剂n,液态制冷剂n和冷冻油m混合状态下,在储液器内部形成上层为气态制冷剂、中油为冷冻油m、下层为液态制冷剂n的分层。

如图5至图7和图10所示,配重棒803采用2根304不锈钢柱,配重棒803对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8进行配重,按制冷剂的比重决定配重棒803的重量,以满足各种制冷剂密度不同、对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8浮力不同的需求,配重要求回油线13和制冷剂液面一致,使回油线13处在滤网802与悬浮体主体80101之间,使悬浮体主体80101在回油线13下方,使滤网802在回油线13上方;并使左滑套80102底部和右滑套80103底部在回油线13下方、左滑套80102中上部和右滑套80103中上部在回油线13上方;配重棒803重量与所采用的制冷剂的比重相适应,不同的制冷剂配重棒803重量是不同的。

如图6-10所示,所述悬浮体801采用PP材料,材料密度小,为浮动提供升力;滤网802 采用80目、304不锈钢丝网冲压成型,能有效过滤杂质,防止异物进入压缩机。

如图6、图8和图10所示,所述悬浮体主体80101两侧的前后、左滑套80102和右滑套80103内侧各设置有1块配重棒803固定板,所述配重棒803固定板中部设置有配重棒803 穿孔,2根304不锈钢柱的两端分别穿设在配重棒803穿孔内、互为紧配合。

设计原理:

①液态制冷剂n进入储液器:液态制冷剂n从冷凝器、经进液管外管3和进液管内管4 进入储液器;由于密度不同,液态制冷剂n在回油线13下方,冷冻油m在回油线13上方,制冷剂气体在最上方,在壳体1内部形成上层为制冷剂气体、中层为冷冻油m、下液为液态制冷剂n的分层;在配重棒803的作用下,回油线13和制冷剂液面处在同一平面;

②引射回油:当冷冻油位存积,高于回油浮子12时,浮子上浮,回油口805打开;由于射吸原理的作用,浮在回油线13上方冷冻油m通过滤网802、悬浮体主体80101中心,再经回油软管9、出油管10逐步回到压缩机;冷冻油的密度小于制冷剂,回油口805只能进入冷冻油m,而杜绝液态制冷剂n进入压缩机;气液分离得更彻底,并做到充分回油;

③制冷剂液体流出:制冷剂液体自出液管内管5下端、向上至出液管外管6上端与膨胀阀(图中未显示)连接;以上①至③过程同时进行,进行过程中,双浮体引射回油装置8随储液器内制冷剂液面的升降而沿悬浮支架7上、下移动。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较优选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