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活动式自然风冷散热系统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活动式自然风冷散热系统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组活动式自然风冷散热系统,包括支架、伸缩杆、自然风冷散热器和动力装置;所述支架安装在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上,所述伸缩杆的一端与支架可拆卸式连接,其另一端横向延伸并与自然风冷散热器可拆卸式连接,所述动力装置安装在支架上并位于伸缩杆的下方,用于驱动自然风冷散热器以预设的速度来回运动,加大来流风速以避免散热能力的下降,所述动力装置具有自锁功能,能够通过动力装置的自锁从而固定自然风冷散热器;本发明能够避免由于自然风速不可控从而导致自然风冷散热器的散热能力下降,从而维持机组正常运行,同时亦解决了自然风冷散热器难以维护的问题。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41271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345058.1

  • 发明设计人 毛绍伦;李勇锋;张云龙;

    申请日2020-11-26

  • 分类号F03D80/60(20160101);F03D80/80(20160101);

  • 代理机构44245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冯炳辉

  • 地址 528437 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火炬路22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02:03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机组机舱散热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风力发电机组活动式自然风冷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环保需求,如何降低风力发电机组的噪音已是国内风力发电整机制造商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研究发现如果将机舱外部冷却液或冷却油与空气的热交换方式由目前常用的强制风冷改成自然风冷可以大大降低机组的机械噪音。

为了避开风轮旋转过程中的尾流影响区域从而取得理想的散热效果,自然风冷散热片通常固定在机舱尾部,这样就带来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由于风力发电机组顶部的区间有限,自然风冷散热器后面区域很难维护;二是自然风的速度无法控制且往往忽高忽底,实践证明当风力发电机组长时间满功率运行后,风速如果突然下降散热片的散热效果将大打折扣导致冷却液或冷却油超温从而造成机组停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组活动式自然风冷散热系统,利用动力装置驱动自然风冷散热器以设定的速度运动,加大来流风速以避免散热能力的下降,从而保持冷却液或冷却油的温度处于设定区间,同时降低机组的机械噪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风力发电机组活动式自然风冷散热系统,包括支架、伸缩杆、自然风冷散热器和动力装置;所述支架安装在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上,所述伸缩杆的一端与支架可拆卸式连接,其另一端横向延伸并与自然风冷散热器可拆卸式连接,所述动力装置安装在支架上并位于伸缩杆的下方,用于驱动自然风冷散热器以预设的速度来回运动,从而加大来流风速以避免散热能力的下降。

进一步,所述动力装置具有自锁功能,能够通过动力装置的自锁从而固定自然风冷散热器。

进一步,所述动力装置为液压缸,其活塞杆与自然风冷散热器可拆卸式连接,利用液体不可压缩原理将自然风冷散热器固定在预设的位置处。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与有益效果:

本自然风冷散热系统利用驱动自然风冷散热器运动来加大来流风速,避免由于自然风速不可控从而导致自然风冷散热器的散热能力下降,从而维持机组正常运行,提高风力发电机组的可利用率;同时由于该散热器可以移动,需要维护散热器的时候可将散热器前移,解决了以往自然风冷散热器难以维护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风力发电机组活动式自然风冷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风力发电机组活动式自然风冷散热系统,包括支架1、伸缩杆2、自然风冷散热器3和动力装置4;

所述支架1焊接在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5上,所述伸缩杆2的一端通过螺栓与支架1可拆卸式连接,其另一端横向延伸并通过螺栓与自然风冷散热器3可拆卸式连接,所述动力装置4为液压缸(当然,也可以是其它动力源,如电机等),且其安装在支架1上并位于伸缩杆2的下方,所述动力装置4的活塞杆通过螺栓与自然风冷散热器3可拆卸式连接,能够驱动自然风冷散热器3以预设的速度来回运动,加大来流风速以避免散热能力的下降,从而避免机舱5外部的冷却液温度超出设定值,同时所述动力装置4具有自锁功能,能够利用液体不可压缩原理使动力装置4自锁,将自然风冷散热器3固定在预设的位置处,方便自然风冷散热器3的日常维护。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子只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发明之形状、原理所作的变化,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