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轻质紧凑的小麦宽幅均播装置

一种轻质紧凑的小麦宽幅均播装置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轻质紧凑的小麦宽幅均播装置,其包括由前到后依次设置的碎秸组件、旋耕组件以及后处理组件;还包括投料组件,投料组件具备投种管;投种管位于旋耕组件以及后处理组件之间;旋耕组件包括多个直线阵列设置的隔板,每相邻两个隔板之间均具备间隙,所有间隙构成的间隙阵列中,空的间隙与安装有旋耕刀组的间隙间隔排列;碎秸组件包括碎秸刀组及刀组盖板;刀组盖板内壁上具备导引板,导引板用于将被碎秸刀组粉碎的秸秆导引至空的间隙中。本发明在刀组盖板的内壁上设置导引板,导引板设置在刀组盖板的内壁上,其不会使均播装置整体变长,保证了结构的紧凑性,且导引板的结构简单,质量轻,使得均播装置的质量保持在较轻的水准。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36915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申请/专利号CN202011279405.5

  • 申请日2020-11-16

  • 分类号A01B49/06(20060101);A01B49/02(20060101);A01F29/01(20060101);A01F29/09(20100101);

  • 代理机构32316 无锡松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蔡赵

  • 地址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门外柳营100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55:50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质轻且结构紧凑的小麦宽幅均播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量在10亿吨左右,占全球总量近20%,不焚烧秸秆并进行经济有效资源化利用是亟待解决的技术、生态和社会问题。目前,前茬作物如水稻收获后秸秆不做任何收集移出处理的“全量秸秆硬茬地”已成为我国耕种新常态。

目前的自动化农业机械中,有很多农业机械中已经配备有对秸秆进行粉碎还田的装置,但这类农业机械对秸秆的还田处理方式大都不太合理,以秸秆粉碎旋耕播种或传统免耕播种技术为例,这类播种技术先将秸秆粉碎,再采用旋耕播种或传统免耕播种机播种施肥。这类技术的主要问题是,容易产生挂秸壅堵、架种、晾种等问题,且农业机械的作业顺畅性和播种质量无法保证,且市面上这类机械体积大,质量重。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对秸秆的处理方式合理,质轻且结构紧凑的小麦宽幅均播装置。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轻质紧凑的小麦宽幅均播装置,其包括由前到后依次设置的碎秸组件、旋耕组件以及后处理组件;

还包括投料组件,所述投料组件具备投种管;所述投种管位于所述旋耕组件以及所述后处理组件之间;

所述旋耕组件包括多个直线阵列设置的隔板,每相邻两个所述隔板之间均具备间隙,所有所述间隙构成的间隙阵列中,空的间隙与安装有旋耕刀组的间隙间隔排列;

所述碎秸组件包括碎秸刀组及刀组盖板;所述刀组盖板内壁上具备导引板,所述导引板用于将被所述碎秸刀组粉碎的秸秆导引至空的所述间隙中。

进一步地,所述导引板由第一弧板与第二弧板构成;

所述第一弧板与所述第二弧板的前端相连,且两者由相互连接位置分叉开来,使得所述导引板整体呈现为前窄后宽的形态;

所述第一弧板与所述第二弧板的后端与两个相邻的所述隔板的前端分别对接,且此两个所述隔板之间的间隙为具备所述旋耕刀组的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弧板所在平面垂直于所述碎秸组件的旋转中心轴,所述第一弧板所在平面相对于所述碎秸组件的旋转中心轴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投料组件还包括投肥管,所述投肥管的投料位置位于所述碎秸组件与所述旋耕组件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投料组件还包括料箱,所述料箱被分隔为肥箱与种箱两部分;

每根所述投肥管均通过排肥器连接所述肥箱;

每根所述投种管均通过排种器连接所述种箱。

进一步地,所述后处理组件包括多个镇压轮;每一个安装有所述旋耕刀组的间隙的正后方均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镇压轮;所有所述镇压轮均安装在同一轮轴上。

进一步地,所述后处理组件还包括组件架;所述轮轴通过连杆连接所述组件架,所述连杆与所述组件架及所述轮轴之间均为转动连接关系;所述组件架与所述连杆之间设有减震器。

进一步地,所述碎秸组件的前侧还连接有挂接机构。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质轻且结构紧凑的小麦宽幅均播装置在刀组盖板的内壁上设置导引板,如此碎秸组件可一边将秸秆粉碎一边将粉碎后的秸秆进行导引分流,使得粉碎后的秸秆投放至空的间隙中,秸秆碎屑不会影响旋耕刀组及后续的播种、镇压作业,如此可实现投放秸秆与播种分路同步进行且互不影响,对秸秆的处理方式合理,此外,导引板设置在刀组盖板的内壁上,其不会使均播装置整体变长,保证了结构的紧凑性,且导引板的结构简单,质量轻,使得均播装置的质量保持在较轻的水准。

附图说明

附图1为轻质紧凑的小麦宽幅均播装置的第一视角立体图;

附图2为轻质紧凑的小麦宽幅均播装置的第二视角立体图;

附图3为轻质紧凑的小麦宽幅均播装置的第三视角立体图;

附图4为附图3中B部分的结构图;

附图5为刀组盖板与导引板两者的组合结构图;

附图6为附图3中C部分的结构图;

附图7为附图1中A部分的结构图。

图中:1-碎秸组件;11-碎秸刀组;12-刀组盖板;13-导引板;131-第一弧板;132-第二弧板;14-碎秸刀轴;15-第一侧板;16-第一调节板;161-第一孔阵;2-旋耕组件;21-隔板;22-旋耕刀组;23-旋耕刀轴;24-上盖板;25-前挡板;26-后挡板;27-第二侧板;28-第二调节板;281-第二孔阵;3-投料组件;31-投种管;32-投肥管;33-料箱;331-肥箱;332-种箱;34-排肥器;35-排种器;4-后处理组件;41-镇压轮;42-轮轴;43-组件架;44-连杆;45-减震器;5-挂接机构;6-传动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3所示的轻质紧凑的小麦宽幅均播装置(以下简称:均播装置),其包括碎秸组件1、旋耕组件2、投料组件3、后处理组件4以及挂接机构5;其中,挂接机构5置于整个均播装置的最前端,其用于连接拖拉机等牵引机械,优选地,挂接机构5为三点挂接机构。

碎秸组件1、旋耕组件2以及后处理组件4三者在前后方向上依次按序排列,均播装置运行时,三者分别实施将秸秆粉碎、对泥土进行搅碎处理使其符合播种条件以及在播种后对搅碎的泥土进行镇压压紧处理。

投料组件3用于向土地上播撒肥料以及种子。具体地,投料组件3包括料箱33、投种管31、投肥管32、排肥器34以及排种器35;其中,料箱33设置在旋耕组件2的正上方,料箱33中设置有分隔板,分隔板将料箱33分为用于盛放化肥的肥箱331与用于盛放种子的种箱332这前后两部分;每根所述投肥管32均通过排肥器34连接所述肥箱331;每根所述投种管31均通过排种器35连接所述种箱332。排肥器34与排种器35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相关技术,一般可采用基于分料轮等原理的分料器对化肥及种子进行均匀排料,以实现化肥及种子的均匀供给。

为了提升撒种均匀性,每一个安装有旋耕刀组22的间隙的后侧均设置有三个投种管31,俯视方向上三个投种管31呈等腰三角形布局(如附图6所示),其中一个投种管31在前,两个投种管31在后,通过上述布局,可有效的防止漏播和晾种。每个投种管31均包括竖直管部与置于竖直管部下端的弧形管部,所述弧形管部的开口倾斜且朝向后侧,通过该结构,种子下落至弧形管部时会打在弧形管部内壁的下侧,使得种子可四向弹跳,从竖直管部下来的种子被打散,如此,从弧形管部的出口出来的种子可发散投撒在地面,种子落到地面后不会聚集在一起,增加播种的均匀性。

所述旋耕组件2包括多组旋耕刀组22以及多个直线阵列设置的隔板21,每相邻两个所述隔板21之间均具备间隙,所有所述间隙构成的间隙阵列中,空的间隙与安装有旋耕刀组22的间隙间隔排列,即每相邻两个间隙中,只有一个间隙中安装有旋耕刀组22,另一个间隙为空的间隙;均播装置执行耕播任务时,旋耕刀组22可对其所在的间隙下方的泥土进行搅碎处理,且由于隔板21的作用,有旋耕刀组22的间隙中的旋耕刀组22不会影响到其两侧的空间隙,如此,隔板21起到了物理隔开作用,使得旋耕组件2处理过的地面上被处理过的地面与未被处理过的地面间隔排列。

所述投肥管32的投料位置位于所述碎秸组件1与所述旋耕组件2之间。所述投种管31位于所述旋耕组件2以及所述后处理组件4之间。如此,在旋耕组件2对泥土进行。且在俯视方向上,投肥管32与投种管31末端投影所对应的位置均在具有旋耕刀组22的间隙的前方与后方。通过上述设置,在旋耕刀组22对土地处理前,先将化肥投放到土地上,如此旋耕刀组22对泥土进行搅碎处理时同时可将化肥与泥土进行充分混合,不仅可保证后期化肥可充分发挥肥效,而且由于化肥与泥土充分混合,化肥不会挥发流失。在旋耕刀组22对土地处理后投放种子再进行镇压后处理,可保证播种的深浅适当且小麦种子的深浅一致性较好。

旋耕组件2还包括罩在所有隔板21以及旋耕刀组22上方的上盖板24,安装有旋耕刀组22的间隙的前、后各安装有前挡板25与后挡板26,上盖板24、前挡板25及后挡板26三者均用于防止旋耕刀组22工作时泥土四处飞溅,其中后挡板26尤为重要,可防止飞溅的泥土对投种管31投下的种子产生影响。前挡板25及后挡板26优选采用橡胶等耐冲击材质且具有一定柔性的材质制造,如此,两者不仅抗冲击性能好,且在田间地面高低不平的工况下,前挡板25及后挡板26的下端接触到地面也不会产生变形,因此前挡板25及后挡板26可设置得较长使得两者的下端尽可能靠近地面,将飞溅的泥土拢住。

所述碎秸组件1包括碎秸刀组11及刀组盖板12;碎秸刀组11具有多组,所有碎秸刀组11在横向上直线阵列排列;如附图4与附图5所示,所述刀组盖板12内壁上具备导引板13,所述导引板13用于将被所述碎秸刀组11粉碎的秸秆导引至空的所述间隙中。具体地,所述导引板13由第一弧板131与第二弧板132构成;所述第一弧板131与所述第二弧板132的前端相连,且两者由相互连接位置分叉开来,使得所述导引板13整体呈现为前窄后宽的形态(第一弧板131与所述第二弧板132呈“人”字形布局);所述第一弧板131与所述第二弧板132的后端与两个相邻的所述隔板21的前端分别对接,且此两个所述隔板21(即连接上述第一弧板131与所述第二弧板132的后端的两个隔板21)之间的间隙为安装有旋耕刀组22的间隙。通过上述结构,碎秸刀组11粉碎的秸秆碎屑将不会进入第一弧板131与所述第二弧板132,秸秆碎屑也就无法进入具有旋耕刀组22的间隙中,导引板13可将秸秆碎屑导引并投放至空的间隙中,如此,可实现投放秸秆与碎土播种分路同步进行且互不影响,完成耕播后的土地上,秸秆碎屑铺展成多路平行的条带,相邻两个条带之间为经过碎土、施肥以及播种的土地,秸秆碎屑腐烂后可对小麦进行增肥。

优选地,碎秸刀轴14上安装有扇叶(图中未示出),碎秸刀组11与扇叶在碎秸刀轴14的轴向上交错排列(即每相邻两组碎秸刀组11之间均设置有一组扇叶),如此,当碎秸刀轴14转动时,扇叶可产生较大的风,使得被碎秸刀组11搅碎的秸秆紧贴刀组盖板12的内侧向后运动,并在运动过程中被导引板13分流而进入各空的间隙中,如此,碎的秸秆不会在刀组盖板12下面四处飘散而使导引板13起不到分流效果。

上述所有旋耕刀组22均由同一旋耕刀轴23驱动运转,所有碎秸刀组11也均由同一碎秸刀轴14驱动运转。旋耕刀轴23及碎秸刀轴14均通过传动箱6的动力输出轴,使用时,传动箱6的动力输入轴连接拖拉机等牵引机械的动力输出轴。

优选地,所述第一弧板131所在平面垂直于所述碎秸组件1的旋转中心轴,所述第一弧板131所在平面相对于所述碎秸组件1的旋转中心轴倾斜设置。这样设置可大大方便两个弧板相对于刀组盖板12进行固定,实际实施中,第一弧板131与第二弧板132均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到刀组盖板12内壁上,由于第一弧板131的姿态比较正,其位置比较好确定,因此可先将第一弧板131固定,再以第一弧板131为基准固定第二弧板132,通过上述方式,可大大减少制造难度,提升制造效率。

所述后处理组件4包括多个镇压轮41,每一个安装有所述旋耕刀组22的间隙的正后方均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镇压轮41,镇压轮41可对撒种后的碎土壤进行压紧处理;所有所述镇压轮41均安装在同一轮轴42上,随着均播装置在拖拉机等牵引机械的作用下向前运行,镇压轮41作随动转动运动。

优选地,所述后处理组件4还包括组件架43;所述轮轴42通过连杆44连接所述组件架43,所述连杆44与所述组件架43及所述轮轴42之间均为转动连接关系;所述组件架43与所述连杆44之间设有减震器45。通过该结构,镇压轮41可随着地面的起伏而起伏,始终保持对地面的镇压作用,减震器45不仅起到减震作用,还起到保证镇压力的作用,使得镇压轮41不会被架空而起不到镇压作用。

此外,为了使得旋耕刀组22的耕地深度可调节,如附图1与附图7所示,所述刀组盖板12的两侧各安装有第一侧板15,所述第一侧板15的后侧固定有第一调节板16,所述第一调节板16上形成有第一孔阵161;旋耕组件2的上盖板24的两侧均具备第二侧板27,第二侧板27的前侧固定有第二调节板28,第二调节板28上形成有第二孔阵281。第一侧板15与第二侧板27之间通过穿过第一孔阵161中若干孔与穿过第二孔阵281中若干孔的螺钉固定,以实现碎秸组件1与旋耕组件2的固定。通过使第一孔阵161与第二孔阵281的不同孔对正固定,可实现对旋耕组件2进行高低调节,实现对耕地深度的调节。

本发明的质轻且结构紧凑的小麦宽幅均播装置在刀组盖板的内壁上设置导引板,如此碎秸组件可一边将秸秆粉碎一边将粉碎后的秸秆进行导引分流,使得粉碎后的秸秆投放至空的间隙中,秸秆碎屑不会影响旋耕刀组及后续的播种、镇压作业,如此可实现投放秸秆与播种分路同步进行且互不影响,此外,导引板设置在刀组盖板的内壁上,其不会使均播装置整体变长,保证了结构的紧凑性,且导引板的结构简单,质量轻,使得均播装置的质量保持在较轻的水准。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