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不需要人工时效的盘螺钢筋拉伸试验方法

一种不需要人工时效的盘螺钢筋拉伸试验方法

摘要

一种不需要人工时效的盘螺钢筋拉伸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根据热轧态带肋盘螺钢筋屈服特征值强度,在低于此强度的条件下,通过拉伸机夹具给予热轧态带肋盘螺钢筋一个预拉伸力;B、在步骤A所述的预拉伸力的应力条件下进行盘条矫直,保证原始盘条内径相差<0.01mm;C、步骤B中的盘条矫直完成后,立即释放应力值至0,再按GB/T 28900或IS0 15630标准要求进行拉伸,之后进行力学检测。为解决现有技术中人工时效导致推迟发货,增加生产成本的问题,提供一种有效的不需要人工时效的盘螺钢筋拉伸试验方法,降低生产成本。

著录项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铁冶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需要人工时效的盘螺钢筋拉伸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盘螺钢筋是指钢材表面有螺旋形横肋的带肋并以盘卷交货方式为主的钢筋,通常作为建筑材料使用。盘螺钢筋的伸长率和屈服强度是衡量盘螺钢筋机械性能的重要参数,盘螺钢筋在轧制成材后,取下盘螺钢筋样品,因为样品是盘螺中的一段,带有一定的弯曲角度,需要进行矫直才能进行拉伸试验,按GB/T 28900或IS0 15630中相关条款要求必须进行人工矫直或机器矫直,并按标准要求试样加热到100℃,在100℃±10℃下保温60min-75min,然后在静止的空气中自然冷却到室温,相当于去应力退火。矫直后的仍需要自然时效或人工时效,此时它的伸长率和屈服强度才能逐渐接近真实值,时效处理过程主要是消除残余应力。因为性能检测滞后会造成盘螺钢筋的判定、发货推迟,间接的增加了成本,经测算螺纹钢发货每推迟一天,生产成本增加约0.4元/吨。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人工时效导致推迟发货,进而增加生产成本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不需要人工时效的盘螺钢筋拉伸试验方法。

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不需要人工时效的盘螺钢筋拉伸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根据热轧态带肋盘螺钢筋屈服特征值强度,在低于此强度的条件下,通过拉伸机夹具给予热轧态带肋盘螺钢筋一个预拉伸力;

B、在步骤A所述的预拉伸力的应力条件下进行盘条矫直,保证原始盘条内径相差<0.01mm;

C、步骤B中的盘条矫直完成后,立即释放应力值至0,再按GB/T 28900或IS0 15630标准要求进行拉伸,之后进行力学检测。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步骤A所述热轧态带肋盘螺钢筋是覆盖ISO6935、GB/T 1499.2、GB/T 1499.1、BS 4449、ASTM A615/615M、ASTM A706/706M或KSD 3504标准中涉及牌号按盘卷型式交货的热轧态带肋盘螺钢筋。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步骤A所述预拉伸力不大于64KN,拉伸时间为20-128S。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预拉伸力的拉伸速率不大于0.5KN/S,释放速率为1-2KN/S,释放时间为5-64S。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如下:

(1)无需按正常检验流程进行力学检测,通过拉伸的试验样品一个预拉伸力,使其矫直,再缓慢拉伸,快速给出检测结果,指导生产,加速判定;

(2)实际检测结果更加接近试样力学性能真实值,且矫直弯曲度较人工矫直平直度高,较及其矫直,表面尺寸未有明显变化且表面金相组织连续性未有变形破坏;

(3)实际检测结果与常规检验流程检测结果抗拉、塑性指标无明显变化,屈服强度与真实值较矫直时效后相差最大不超过5MPa,具有较好的性能预判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仅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并不构成对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其他替代手段,均在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内。

实施例一

利用30t量程INSTRON 300LX型全自动拉伸试验机,通过平口夹具,在原始盘条试样未上夹具前测量实际内径最大值及最小值并连续测量10组内径值的平均值作为实际内径值,通过夹具加紧,按下表1中所示各牌号规格,拉伸速率及时间进行预拉伸。

表1不同牌号规格预拉伸条件

释放应力至0KN后,启动拉力程序,进行检测,引伸计自动读取检测数据,结果如下表2所述。

表2同炉、同圈、相同部分取样,本专利与常规检测性能对应关系。

检测结果显示杨氏模量稳定在180000-210000psi,Rp0.2取值与下屈服强度取值相差不超过10MPa,性能准确性较矫直时效后,抗拉、塑性指标无明显变化,屈服强度与真实值较矫直时效后相差最大不超过5MPa,具有较好的性能预判作用。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