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改善奶牛瘤胃低pH状况的复合益生菌制剂及其在奶牛饲养中的应用

一种改善奶牛瘤胃低pH状况的复合益生菌制剂及其在奶牛饲养中的应用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善奶牛瘤胃低pH状况的复合益生菌制剂及其在奶牛饲养中的应用,属于饲料益生菌技术领域。复合益生菌制剂,包括活菌数比为0.8~1.2:0.8~1.2:1.8~2.2的酿酒酵母31923、保藏编号为CGMCC No.18251的酿酒酵母XMY1和保藏编号为CGMCC No.18252的枯草芽孢杆菌XMB1。本发明还提供了包括所述复合益生菌制剂的奶牛饲料。所述的复合益生菌制剂或所述奶牛饲料应用于奶牛饲养中,不仅利于改善奶牛瘤胃低pH状况、提高奶牛饲料消化率和奶牛采食量,还能提高奶牛产奶量。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36949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山西农业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910753832.3

  • 申请日2019-08-15

  • 分类号A23K10/18(20160101);A23K50/10(20160101);A01K67/02(20060101);C12N1/18(20060101);C12N1/20(20060101);C12R1/865(20060101);C12R1/125(20060101);

  • 代理机构11569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薛红凡

  • 地址 030801 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铭贤南路1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55:50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饲料益生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善奶牛瘤胃低pH状况的复合益生菌制剂及其在奶牛饲养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育种和营养研究成果的不断应用,奶牛的单产逐渐增加,奶牛的营养需要也随之增加。为了满足奶牛的营养需要,生产中往往采用增加精料比例的方法饲喂奶牛,但精料比例的增加,使饲料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比例增加,其在瘤胃中快速发酵产生大量的挥发性脂肪酸,造成pH降低,抑制瘤胃纤维分解菌的活性,降低饲料的消化率,并可能产生多种代谢疾病,进而影响奶牛的养殖效益。

近年来,益生菌在动物保健和肠道菌群维持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发现某些益生菌能够改善瘤胃发酵,提高采食量和产奶量,但没有专门针对奶牛饲料中精料比例较高而引起较低瘤胃pH开发的益生菌产品。另外,由于不同菌株代谢、酶和组成等方面的差异使不同益生菌菌株对反刍动物的作用效果差异很大,因此,开发一种适合奶牛的复合益生菌有可能从多个方面促进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用于改善奶牛瘤胃较低pH状况的复合益生菌制剂,提高饲料降解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善奶牛瘤胃低pH状况的复合益生菌制剂,包括以下益生菌菌株: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31923、保藏编号为CGMCC No.18251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XMY1和保藏编号为CGMCC No.18252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XMB1;

酿酒酵母31923、酿酒酵母XMY1和枯草芽孢杆菌XMB1的活菌数比为0.8~1.2:0.8~1.2:1.8~2.2。

优选的,所述酿酒酵母31923、酿酒酵母XMY1和枯草芽孢杆菌XMB1的活菌数比为1:1:2。

优选的,所述复合益生菌制剂为水剂时,所述水剂中益生菌总活菌浓度≥1×10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善奶牛瘤胃低pH状况的奶牛饲料,包括所述的复合益生菌制剂。

优选的,所述奶牛饲料还包括基础日粮;所述复合益生菌制剂的体积与基础日粮的质量比为5~6.5mL:1kg。

优选的,所述基础日粮包括精料和粗料;所述精料和粗料的质量比为45~65:35~55。

本发明提供了所述的复合益生菌制剂或所述奶牛饲料在奶牛饲养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所述的复合益生菌制剂或所述奶牛饲料在改善奶牛瘤胃低pH状况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所述的复合益生菌制剂或所述奶牛饲料在提高奶牛饲料消化率或奶牛采食量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所述的复合益生菌制剂或所述奶牛饲料在提高奶牛产奶量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改善奶牛瘤胃低pH状况的复合益生菌制剂,包括活菌数比为0.8~1.2:0.8~1.2:1.8~2.2的酿酒酵母菌株31923、酿酒酵母XMY1和枯草芽孢杆菌XMB1。上述益生菌具有分泌消化酶作用,如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31923能够分解纤维二糖、木糖、可溶性淀粉等,枯草芽孢杆菌XMB1能够分解纤维素、脂肪等,本发明筛选出的复合益生菌制剂瘤胃微生物的快速生长使瘤胃中微生物蛋白等蛋白质水平提高,使稳定瘤胃pH的能力增强,所以瘤胃pH更稳定更接近中性,恢复中性的瘤胃pH又进一步促进了瘤胃纤维降解微生物等的生长,产生奶牛能利用的营养物质增多,产奶量增加,并且奶牛更健康。这些益生菌还能够产生维生素等促进瘤胃微生物生长的物质,促进瘤胃微生物的对饲料的消化,进一步提高饲料消化率。

同时,本发明提供的复合益生菌制剂在使奶牛对饲料消化率提高后,瘤胃的饲料排空时间缩短,使动物的采食量增加,另外,酵母菌等益生菌还能提高饲料的适口性,也能提高动物的采食量。实验表明:将所述复合益生菌制剂可使奶牛采食时瘤胃pH从6.2提高到6.8(提高在0.2-0.6),其更接近中性,促进瘤胃纤维降解菌的生长繁殖,使奶牛饲料采食量和表观消化率均显著提高,平均产奶量增加1kg~4kg,并且奶牛代谢疾病发病率降低。

生物材料保藏信息

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于2019年7月19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单位简称为CGMCC。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保藏编号为CGMCC No.18251,菌株编号为XMY1。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于2019年7月19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单位简称为CGMCC。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保藏编号为CGMCC No.18252,菌株编号为XMB1。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善奶牛瘤胃低pH状况的复合益生菌制剂,包括以下益生菌菌株: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31923、保藏编号为CGMCC No.18251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XMY1和保藏编号为CGMCC No.18252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XMB1;

酿酒酵母31923、酿酒酵母XMY1和枯草芽孢杆菌XMB1的活菌数比为0.8~1.2:0.8~1.2:1.8~2.2。

在本发明中,所述复合益生菌制剂包括酿酒酵母31923。酿酒酵母31923购买自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所述酿酒酵母31923、酿酒酵母XMY1和枯草芽孢杆菌XMB1的活菌数比优选为1:1:2。所述复合益生菌制剂为水剂时,所述水剂中益生菌总活菌浓度优选≥1×10

在本发明中,所述复合益生菌制剂的制备方法,优选包括将酿酒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培养,培养得到的菌液按照活菌数比例混合得到;

两株酿酒酵母菌株的培养条件相同,均使用改良的PDA培养基在28℃培养;所述改良的PDA培养基优选每1000mL水中包括土豆200g、葡萄糖30g,磷酸二氢钾5g、MgSO

枯草芽孢杆菌XMB1接种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在28℃培养;所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为每1000mL水包括牛肉膏3g、蛋白胨10g、氯化钠5g,pH值调节至7.4~7.6;121℃灭菌。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善奶牛瘤胃低pH状况的奶牛饲料,包括所述的复合益生菌制剂。所述奶牛饲料优选还包括基础日粮;所述复合益生菌制剂的体积与基础日粮的质量比优选为5~6.5mL:1kg饲料干重(DM)。所述基础日粮优选包括精料和粗料;所述精料和粗料的质量比优选为45~65:35~55,更优选为65:35。本发明对所述精料和粗料的种类没有特殊限制,采用能满足奶牛营养需要的本领域所熟知的奶牛粗料和精料种类即可。

在本发明中,所述奶牛饲料的制备方法,优选将基础日粮和复合益生菌制剂混合得到。

本发明提供了所述的复合益生菌制剂或所述奶牛饲料在奶牛饲养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了所述的复合益生菌制剂或所述奶牛饲料在改善奶牛瘤胃低pH状况中的应用。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的复合益生菌制剂或所述奶牛饲料在提高奶牛饲料消化率或奶牛采食量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了所述的复合益生菌制剂或所述奶牛饲料在提高奶牛产奶量中的应用。

在本发明中,每头奶牛饲料中添加益生菌菌剂的活菌数为1×10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改善奶牛瘤胃低pH状况的复合益生菌制剂及其在奶牛饲养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

通过体外发酵法对10株酵母菌复合效应进行研究。以精粗比65:35的饲料作为瘤胃液供体牛的日粮和发酵的底物,在酵母菌总添加浓度为1×10

表1使用酵母菌菌株名称和标号

酵母及其复合对体外发酵pH、NH

如表2所示,不同复合酵母菌株培养液pH产生了不同影响。Y3分别与Y4、Y6、Y7、Y8、Y9,Y7分别与Y1、Y5复合后pH均显著高于CK组及两种单菌(P<0.05),Y10分别与Y4、Y6复合后pH极显著低于CK组及两种单菌(P<0.05),Y1与Y6,Y2分别与Y3、Y5、Y6、Y8、Y9、Y10,Y3分别与Y5、Y10,Y5分别与Y6、Y8、Y9、Y10,Y6与Y10复合后pH显著高于CK组及其中一株单菌,而与另一单菌无显著差异;Y1与Y2,Y2分别与Y4、Y7,Y6分别与Y7、Y8、Y9复合后显著高于其中一株单菌,而与另一单菌及CK组无显著差异。

NH

产气量方面,Y3分别与Y7、Y8、Y9、Y10,Y6与Y8复合后产气量显著低于两种单菌及CK组(P<0.05)。Y1分别与Y3、Y7,Y3分别与Y2、Y4、Y5,Y10分别与Y2、Y4、Y5、Y7、Y8、Y9复合后产气量显著低于其中一株单菌,而与另一单菌无显著差异。

甲烷产量方面,Y1与Y10、Y4与Y7复合后甲烷产量显著高于两种单菌及CK组(P<0.05),Y10分别与Y3、Y6复合后甲烷产量显著低于两种单菌及CK组(P<0.05),此外,Y2分别与Y3、Y6,Y3分别与Y4、Y5、Y7、Y8、Y9,Y10分别与Y7、Y8、Y9复合后甲烷产量显著低于其中一株单菌,而与另一单菌无显著差异。

降解率方面,Y6+Y8降解率较两种单菌均显著降低(P<0.05);Y4与Y1、Y7、Y9、Y10,Y9与Y8、Y10复合后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中一株单菌,而与另一单菌及CK组无显著差异。

表2酵母及其复合对体外发酵pH、饲料降解率、NH

注:2株酵母(α+β):分别与α、β、CK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标记为“A、B、C”,差异显著标记为“a、b、c”(P<0.05)。YS复合酵母仅与CK组相比,相比差异极显著标记为“C”(P<0.01),差异显著标记为“c”(P<0.05)。

酵母及其复合对体外发酵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影响

由表3可知,乙酸方面,Y6分别与Y1、Y2、Y3、Y5、Y7、Y8、Y10复合后乙酸比例显著高于其中一株单菌,而与另一单菌无显著差异;Y7分别与Y4、Y8复合后乙酸比例显著低于其中一株单菌,而与另一单菌及CK组无显著差异。丙酸方面,Y7与Y8、Y9复合后丙酸比例较两种单菌显著升高(P<0.05),与CK组无显著差异。Y1分别与Y3、Y4,Y4分别与Y5、Y8、Y9、Y10,Y7与Y10复合后丙酸比例显著高于其中一株单菌,而与另一单菌及CK组无显著差异;Y3与Y10复合后丙酸比例显著高于Y3,显著低于CK组。丁酸方面,Y10与Y5、Y6复合后丁酸比例较两种复合及CK组显著降低(P<0.05),Y6分别与Y1、Y5、Y7、Y8、Y9,Y3与Y7、Y9,Y5与Y9,Y8与Y10,Y6与Y2、Y3复合后丁酸比例显著低于其中一株单菌,而与另一单菌无显著差异。戊酸方面,Y4分别与Y8、Y9复合戊酸比例后较两种菌及CK组菌显著降低(P<0.05);Y2分别与Y6、Y8、Y9,Y3分别与Y7、Y8、Y9,Y8与Y10,Y5与Y8,Y9分别与Y6、Y7复合后较其中一单菌显著降低,与另一单菌无显著差异,而Y4与Y7,Y6与Y8复合后戊酸比例较其中一单菌及CK组显著升高,与另一单菌无显著差异。异戊酸方面,Y5分别与Y6、Y8,Y7分别与Y8、Y9,Y10分别与Y4、Y5、Y6、Y8、Y9复合后异戊酸较两种菌均显著降低(P<0.05);Y2分别与Y8、Y9,Y6分别与Y1、Y2、Y3、Y8,Y4分别与Y6、Y8,Y7分别与Y5、Y6、Y10,Y9分别与Y5、Y6、Y8复合后异戊酸较其中一单菌显著降低,与另一单菌无显著差异;Y4分别与Y2、Y3复合后异戊酸较其中一单菌及CK组显著升高,与另一单菌无显著差异。

乙酸丙酸比方面,Y7与Y8复合后乙酸丙酸比较两种单菌显著降低(P<0.05),Y1分别与Y3、Y4,Y3与Y10,Y4分别与Y5、Y7、Y8、Y9,Y7分别与Y9、Y10复合后乙酸丙酸比较其中一单菌显著降低,与另一单菌无显著差异。TVFA方面,Y3与Y7,Y5分别与Y7、Y8、Y9复合后TVFA较两种单菌均显著降低(P<0.05),Y6与各单菌复合后TVFA较Y6均显著降低,Y8分别与Y2、Y3,Y9分别与Y2、Y3、Y7、Y10复合后TVFA较其中一单菌显著降低,与另一单菌无显著差异。

根据以上试验结果,发现Y3+Y8(记为YT)、Y3+Y4+Y5+Y6+Y7+Y8+Y9(记为YS)两种复合菌在提升瘤胃pH、稳定瘤胃内环境方面效果显著,是高精料条件下较为优良的酵母复合菌株。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筛选得到的优良的酵母菌复合菌株的基础上分别与5株细菌进行体外发酵实验,实验方法同实施例1,细菌的活菌浓度为1×10

本试验所用酵母菌组合:Y3+Y8(YT)、Y3+Y4+Y5+Y6+Y7+Y8+Y9(YS)

本试验所用细菌菌株名称和编号见表4。

表4使用细菌菌株名称和编号

酵母与细菌复合对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

由表5可知,复合酵母菌YT、YS分别与细菌B1、B2、B3、B4、B5复合后,对培养液pH产生了不同影响,YT与B1、B2、B5复合后pH较YT均显著升高(P<0.05),与B3复合后pH极显著升高(P<0.01),与B4复合后有显著升高趋势(P=0.06);YS与B1、B2复合后,pH均有显著升高趋势(P=0.06,0.09)。降解率方面,仅YT与B1、YS与B4复合后分别较YT、YS有显著升高趋势(P=0.09,0.08)。

NH

产气量方面,YT与B1、B2、B3、B4、B5复合后产气量均低于YT,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同样,YS与B1、B2、B3、B4、B5复合后产气量均低于YS,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甲烷产量总体上也呈降低现象,其中,YT与B1复合后甲烷产量较YT有显著降低趋势(P=0.07)。

3酵母与细菌复合对体外发酵VFA的影响

YT分别与B1、B2、B3、B4、B5复合后乙酸比例均低于YT,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YT与B2、B3复合后有显著差异趋势(P=0.08,P=0.06);同样,YS与B1、B2、B3、B4、B5复合后乙酸比例均低于YS,除YS、B4复合菌较YS差异显著外其他各复合菌均无显著差异。丙酸比例方面,YT与B2复合后较YT显著升高(P<0.05),YT与B3复合后高于YT但无显著差异,YT分别与B1、B4、B5复合后丙酸比例低于YT但同样无显著差异。YS与B2、B3复合后较YS均显著提升(P<0.05),与B1、B4、B5复合后均无显著差异。YT、YS与B1、B2、B3、B4、B5复合后在丁酸、异丁酸、异戊酸以及TVFA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戊酸比例方面,YT与B4复合后差异极显著(P<0.01),与B5复合后差异显著(P<0.05),与B2、B3复合后较YT均有显著升高的趋势(P=0.09,P=0.06),YS与5B2复合后较YS差异显著(P<0.05),在乙酸丙酸比方面,YT与B2、B3、B5复合后较YT均显著降低(P<0.05),YS与B2、B3复合后较YS也显著降低(P<0.05)。

表5酵母与细菌复合对瘤胃pH、饲料降解率、NH3-N浓度、MCP、产气量和甲烷的影响

注:复合菌(α+β)仅与α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标记为“A”,差异显著标记为“a”(P<0.05)。

由表6可知,YT分别与B1、B2、B3、B4、B5复合后乙酸比例均低于YT,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YT与B2、B3复合后有显著差异趋势(P=0.08,P=0.06);同样,YS与B1、B2、B3、B4、B5复合后乙酸比例均低于YS,除YS、B4复合菌较YS差异显著外其他各复合菌均无显著差异。丙酸比例方面,YT与B2复合后较YT显著升高(P<0.05),YT与B3复合后高于YT但无显著差异,YT分别与B1、B4、B5复合后丙酸比例低于YT但同样无显著差异。YS与B2、B3复合后较YS均显著提升(P<0.05),与B1、B4、B5复合后均无显著差异。YT、YS与B1、B2、B3、B4、B5复合后在丁酸、异丁酸、异戊酸以及TVFA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戊酸比例方面,YT与B4复合后差异极显著(P<0.01),与B5复合后差异显著(P<0.05),与B2、B3复合后较YT均有显著升高的趋势(P=0.09,P=0.06),YS与B2复合后较YS差异显著(P<0.05),在乙酸丙酸比方面,YT与B2、B3、B5复合后较YT均显著降低(P<0.05),YS与B2、B3复合后较YS也显著降低(P<0.05)。

表6酵母菌与细菌复合对体外发酵VFA的影响

注:复合益生菌(α+β)仅与α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标记为“A”,差异显著标记为“a”(P<0.05)。

根据以上结果发现,复合菌YT+B2、YT+B3、YT+B5与YS+B2在提升pH,增强瘤胃微生物活性,维持瘤胃内环境稳态方面效果显著,是高精料条件下较为优良的复合菌。

实施例3

试验动物为40头中国荷斯坦奶牛,选自忻州银山湖奶牛养殖有限公司饲养的153头泌乳期奶牛。试验采用区组设计,将奶牛体况和胎次相同、泌乳天数和产奶量等因素相近的奶牛归为一个区组,选用的40头荷斯坦奶牛,分为8个区组,每个区组5头荷斯坦奶牛,将每个区组的5头荷斯坦奶牛随机分到I、II、III、IV及CK组中,使各组分别为8头试验奶牛,试验期70d,其中预饲期10d,正饲期60d。每天记录产奶量,试验前采集各组奶牛奶样、测定采食量和消化率。具体分组如下:

试验I组:(Y3+Y8)+B3+基础日粮

试验II组:(Y3+Y4+Y5+Y6+Y7+Y8+Y9)+B2+基础日粮

试验III组:(Y3+Y8)+B5+基础日粮

试验IV组:(Y3+Y8)+B2+基础日粮

CK组:无菌+基础日粮

试验I组、试验II组、试验III组和试验IV组中按照每千克基础日粮添加5.5mL复合益生菌制剂进行配比;所述复合益生菌制剂中以细菌和酵母的活菌数比为1:1进行复配,各酵母以等细胞数比例混合。各试验组每头牛每天添加酵母菌总活菌5×10

饲喂复合益生菌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如表7所示,饲喂I组复合菌种添加剂条件下,瘤胃pH较CK组提高了8.52%,差异极显著(P<0.01),饲喂III组复合菌种添加剂时瘤胃pH有显著高于CK组的趋势(P=0.052),饲喂II组、IV组添加剂时瘤胃pH较CK组无显著差异(P>0.05)。四种复合菌种添加剂间,饲喂I组添加剂条件下瘤胃pH最高(6.85),均极显著高于II、III、IV组(P<0.01)。III组复合菌种显著大于IV组(P<0.05)。而在饲喂四种复合菌种添加剂条件下,瘤胃MCP浓度、NH3-N浓度较CK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四种复合菌种间MCP浓度、NH3-N浓度同样无显著差异(P>0.05)。

在饲喂四种复合菌种添加剂条件下,瘤胃中TVFA、乙酸、丁酸、戊酸、异丁酸以及异戊酸与CK组无显著差异(P>0.05),且四种添加剂间瘤胃中TVFA、乙酸、丁酸、戊酸、异丁酸以及异戊酸亦无显著差异(P>0.05)。在饲喂II组、III组添加剂条件下,瘤胃中丙酸比较CK组分别降低了9.89%、13.43%,差异显著(P<0.05),饲喂IV组添加剂时,瘤胃中丙酸比较CK组下降了16.07%,差异极显著(P<0.01)。饲喂III组、IV组添加剂时,丙酸比较I组差异显著(P<0.05)。此外,饲喂II组、III组、IV组添加剂条件下,瘤胃乙酸丙酸比较CK组分别高出14.75%、19.42%和19.42%,差异显著(P<0.05)。

表7复合益生菌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注:同行数据肩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标注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无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饲喂复合益生菌对奶牛采食量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如表8所示,饲喂I组复合菌较CK组奶牛干物质采食量(DMI)提高了11.70%,差异显著(P<0.05)。较II组、III组也表现出显著差异,分别提升了16.80%、12.49%(P<0.05)。饲喂II组、III组、IV组添加剂对干物质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05)。在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方面,与CK组相比,饲喂IV组添加剂条件下DM表观消化率显著提升了7.15%(P<0.05),OM表观消化率显著提升7.00%(P<0.05),CP表观消化率显著提升了5.88%(P<0.05),NDF表观消化率显著提升了12.38%(P<0.05)。饲喂II组添加剂条件下NDF表观消化率有显著升高趋势(P=0.067),饲喂III组、IV组添加剂条件下,EE表观消化率有显著提升趋势(P=0.094、P=0.081)。此外,饲喂IV组添加剂时DM、OM、CP表观消化率较I组差异显著(P<0.05),NDF表观消化率较I组差异极显著(P<0.01)。四种添加剂对Ash、Ca、P、ADF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

表8复合益生菌对奶牛采食量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注:同行数据肩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标注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无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饲喂复合益生菌对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由表9可知,饲喂I组添加剂产奶量较CK组增加了11.28%,差异显著(P<0.05)其他三组产奶量高于CK组,但无显著差异。在饲喂四种复合菌种添加剂条件下,CP、乳糖、尿素氮及非脂乳固体与CK组无显著差异,且四种添加剂间CP、乳糖、尿素氮及非脂乳固体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喂III组复合菌种添加剂条件下乳脂率显著低于CK组及IV组(P<0.05),饲喂II组、III组添加剂条件下奶样总固体量显著低于CK组(P<0.05)。

表9复合益生菌对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注:同行数据肩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无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根据以上结果可见,试验I组对提升瘤胃pH、维持瘤胃内环境稳态,促进动物采食量及产奶量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试验IV组对提高动物消化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是较好的复合益生菌添加剂。

实施例4

选择8头装有瘘管的荷斯坦奶公牛,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前面筛选出的试验I组[(Y3+Y8)+B3]的常规剂量(前面试验的剂量)和3倍常规剂量,来研究不同剂量的复合益生菌对奶牛采食量和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1、试验I组[(Y3+Y8)+B3]组合的复合益生菌菌剂的制备方法,将复合益生菌是按照各种菌自己的培养条件分别培养,然后根据细胞数混合,具体为:

Y3和Y8两株酿酒酵母的培养条件相同,均使用改良的PDA培养基进行扩大培养,28℃培养;所述改良的PDA培养基为每1000mL水包括土豆200g、葡萄糖30g、磷酸二氢钾5g、MgSO

B3枯草芽孢杆菌使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在28℃培养;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为每1000mL水包括牛肉膏3g、蛋白胨10g、氯化钠5g,调节pH值至7.4~7.6;经121℃灭菌备用;

将Y3和Y8两株酿酒酵母菌液等活菌数比例混合,将酿酒酵母混合菌液再与枯草芽孢杆菌B3菌液等活菌数混合,得到终浓度为2×10

2、复合益生菌菌剂的饲喂方法与饲喂量

将上述制备的复合益生菌菌剂以每天每头牛50mL的量直接从瘤胃瘘管添加到瘤胃中,即为常规剂量。

将制备常规剂量3倍体积的复合益生菌菌剂添加到瘤胃中,即为高剂量。

3、试验分三期进行,第一期8头装有瘘管的荷斯坦奶公牛均饲喂基础日粮;第二期楼管牛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继续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基础日粮+常规剂量复合益生菌菌剂;第三期试验组饲喂基础日粮+高剂量复合益生菌菌剂。益生菌菌剂每天添加一次,直接从瘤胃瘘管添加到瘤胃中。

4、不同剂量复合益生菌制剂对牛干物质采食量和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见表10。

表10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干物质采食量、养分表观消化率和消化率(DM基础)

注:同行数据肩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无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由表10可知,常规剂量组与高级两组和对照组间DMI的差异均不显著,但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88),高剂量组的DMI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常规剂量组DM和OM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高剂量组(P<0.05),比对照组分别高19.5%和17.5%,对照组和高剂量组间无显著差异;常规剂量组NDF和ADF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对照组分别高21.4%和24.1%,高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和对照组间均无显著差异;而各组间CP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而常规剂量组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54);常规剂量组EE的表观消化率与常规剂量组和对照组间均无显著差异,但高剂量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的趋势(P<0.05)。而常规剂量组DM、OM、CP、NDF和ADF每天的消化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与高剂量组间没有显著差异。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