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超广角定焦镜头

一种超广角定焦镜头

摘要

本发明涉及超广角定焦镜头,包括沿着物体侧至成像侧依序进行排列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光阑以及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该超广角定焦镜头还满足以下条件式:‑8≤F1/F≤‑4;6≤F2/F≤2;45≤TTL/[D/tan(θ)]≤65。其中,F1、F2分别表示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的焦距;F表示超广角定焦镜头的光学系统焦距;TTL表示超广角定焦镜头的光学总长;D表示第一透镜组远离第二透镜组的最大有效半径;θ为超广角定焦镜头的半视场角。这样一来,使超广角定焦镜头在成像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成像性能,且使其具备了光圈大、日夜共焦性好,适用温度范围宽等特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26925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1-2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协益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291717.8

  • 发明设计人 虞翔;宋喆男;梁宏皓;汤熙斌;

    申请日2020-11-18

  • 分类号G02B13/06(20060101);G02B13/18(20060101);

  • 代理机构32293 苏州国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卢华强

  • 地址 215200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庞金路1801号庞金工业坊07幢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41:38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系统和器件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超广角定焦镜头。

背景技术

广角镜头作为一种短焦距镜头,由于视场角大,能够在较短的拍摄距离范围内,拍摄到较大面积景物,因此在安防、车载、智能家居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其视场角比较大,要使其在整个视场范围内具有较好的成像质量,一般通过增加镜片数量,增加光学总长等方式来实现。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大部分广角定焦镜头,存在镜头重量重、光圈较小、光学总长较长、日夜共焦性较差、无法在宽温度范围内保持良好的成像质量等一系列问题。因而,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发明内容,因此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知道的习知技术。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发明申请前已被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知晓或认知。

发明内容

故,本发明设计人员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以及缺陷,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的评估及考量,并经过从事于此行业的多年研发经验技术人员的不断实验以及修改,最终导致该超广角定焦镜头的出现。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涉及了一种超广角定焦镜头,其包括沿着物体侧至成像侧依序进行排列的第一透镜组、光阑以及第二透镜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该超广角定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1)、(2)、(3):

-8≤F

6≤F

45≤TTL/[D/tan(θ)]≤65 (3)

其中,F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第一透镜组包括沿着物体侧至成像侧依序排列的L

3.2≤|f

其中,f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L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第二透镜组至少包括沿着物体侧至成像侧依序排列的L

其中,V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广角定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L

其中,(dn/dt)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L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改型设计,L

相较于传统设计结构的超广角定焦镜头,在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控制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各自的焦距,第一透镜组相对于第二透镜组的最大有效半径,超广角定焦镜头光学系统的焦距、光学总长及其半场视角等参数,使其在成像过程中具有相对较小的光学像差,确保成像品质,利于后续对其成像细节的识别与判定,且提供良好采像辅助。另外,该超广角定焦镜头还具备了光学总长短、重量轻、光圈大、日夜共焦性好,适用温度范围宽等特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表示实施例1中超广角定焦镜头的光路图。

图2是实施例1中超广角定焦镜头在常温20℃、可见光波段下的MTF图。

图3是实施例1中超广角定焦镜头在常温20℃、红外波段下的MTF图。

图4是实施例1中超广角定焦镜头在常温20℃、可见光100lp/mm离焦曲线图。

图5是实施例1中超广角定焦镜头在低温-20℃、可见光100lp/mm离焦曲线图。

图6是实施例1中超广角定焦镜头在高温+60℃、可见光100lp/mm离焦曲线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2中超广角定焦镜头的光路图。

图8是实施例2中超广角定焦镜头在常温20℃、可见光波段下的MTF图。

图9是实施例2中超广角定焦镜头在常温20℃、红外波段下的MTF图。

图10是实施例2中超广角定焦镜头在常温20℃、可见光100lp/mm离焦曲线图。

图11是实施例2中超广角定焦镜头在低温-40℃、可见光100lp/mm离焦曲线图。

图12是实施例2中超广角定焦镜头在高温+60℃、可见光100lp/mm离焦曲线图

图13是表示实施例3中超广角定焦镜头的光路图。

图14是实施例3中超广角定焦镜头在常温20℃、可见光波段下的MTF图。

图15是实施例中超广角定焦镜头在常温20℃、红外波段下的MTF图。

图16是实施例3中超广角定焦镜头在常温20℃、可见光100lp/mm离焦曲线图。

图17是实施例3中超广角定焦镜头在低温-40℃、可见光100lp/mm离焦曲线图。

图18是实施例3中超广角定焦镜头在高温+60℃、可见光100lp/mm离焦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发明提供一种超广角定焦镜头,其包括沿着物体侧至成像侧依序进行排列的第一透镜组G

-8≤F

6≤F

45≤TTL/[D/tan(θ)]≤65 (3)

其中,F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设置,可以使得该超广角定焦镜头具有F1.6的大光圈以及170°的大视场角。其中,条件式(1)(2)规定了布置于光阑ST前后第一透镜组G

另外,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在本发明的超广角定焦镜头中,第一透镜组G

3.2≤|f

其中,f

条件式(4)规定了第一透镜组G

另外,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在本发明的超广角定焦镜头中,L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组包括沿着物体侧至成像侧依序排列的L

其中,V

条件式(5)规定了L

另外,在本发明的超广角定焦镜头中,L

其中,(d

条件式(6)规定了L

另外,作为更进一步的优化,在本发明的超广角定焦镜头中,L

如图7中所示,L

综上所述,提供一种超广角定焦镜头,使其在满足大视场、大光圈、小型化的要求以外,通过合理配置第一透镜组G

根据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透镜数据中,折射率和焦距为d线的值。其中,光学镜头相关数据中,长度的单位为mm,将省略示出其单位。

要注意的是,在表格和以下描述中使用的符号如下:

“S

在数值实例中使用的透镜包括具有非球面透镜表面的一些透镜。其中在光轴的方向中距离表面顶点的距离(即、矢高量Sag amount)由Z表示;在垂直于光轴方向上的高度(即、径高)由“y”表示;在透镜的顶点的近轴曲率(即、曲率半径的倒数)由“c”表示;锥度常数由“k”表示;并且第四、第六、第八、第十、第十二和第十四级非球面系数分别有“C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超广角定焦镜头的实施例。

图1是示意性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超广角定焦镜头的光路图。

实施例1中超广角定焦镜头的参数如下:EFL=2.55;Fno=1.65;2θ=150°。

以下,列出关于实施例1中各个透镜的各种数值数据。

(光学系统的基本数据)

(非球面数据)

图2-图6示出了实施例1中超广角定焦镜头不同实验条件下的MTF图及其离焦曲线图。

图7示出了实施例2中超广角定焦镜头的光路图。实施例2中超广角定焦镜头的参数如下:EFL=2.57;Fno=1.65;2θ=170°。

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2中各个透镜的各种数值数据。

(光学系统的基本数据)

(非球面数据)

图8-图12示出了实施例2中超广角定焦镜头不同实验条件下的MTF图及其离焦曲线图。

图13示出了实施例3中超广角定焦镜头的光路图。实施例2中超广角定焦镜头的参数如下:EFL=2.53;Fno=1.64;2θ=170°。

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3中各个透镜的各种数值数据。

(光学系统的基本数据)

(非球面数据)

图14-图18示出了实施例3中超广角定焦镜头不同实验条件下的MTF图及其离焦曲线图。

表1是各实施例的条件式计算值的一览表。

表1条件式数据

虽然上面描述了本发明的原理以及具体实施方式,但是,在本发明的上述教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改进和变形,而这些改进或者变形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具体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目的,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