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登乘梯组件及登乘装置

一种登乘梯组件及登乘装置

摘要

本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登乘梯组件及登乘装置,该登乘梯组件包括:第一梯架、梯架连接件、第二梯架、梯架基座、若干踏板、第一连杆、第二连杆,连杆连接件;其中,在所述登乘梯组件从折叠状态向倾斜状态切换过程中,所述第二梯架先与所述梯架基座保持水平,所述第一连杆以所述第三铰接位的铰接轴为旋转轴,所述连杆连接件以所述第四铰接位的铰接轴为旋转轴,朝向远离所述梯架基座的一侧旋转至水平状态;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保持在同一直线,所述第一梯架与所述第二梯架再整体旋转至于所述梯架基座呈一定角度。从而实现了该装置可折叠、占用空间小、踏板可调便于登乘的目的。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22434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1-1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凌耀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071377.8

  • 发明设计人 马忠俊;李子龙;李光;邹函成;

    申请日2020-10-09

  • 分类号B63B27/14(20060101);

  • 代理机构31251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郭桂峰

  • 地址 201108 上海市闵行区华宁路2931号科研1号楼1101-1102室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33:52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体配件以及登船设备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登乘梯组件及登乘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登船方式包括采用跳板、绳梯等设备进行登乘,这些登船方式不适用于复杂多变的海上环境,登船繁琐,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可以采用带有登乘梯的登乘装置,以提高登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但是,现有技术中,带有登乘梯的登乘装置往往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且兼容性较差,对于码头与水面的高度差具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能否设计一款占用空间小、便于登乘的登乘装置,是本专利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登乘梯组件及登乘装置,实现了该装置可折叠、占用空间小、踏板可调便于登乘的目的。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登乘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踏板;梯架基座,所述梯架基座水平设置;依次铰接连接的第一梯架、梯架连接件以及第二梯架;依次铰接连接的第一连杆、连杆连接件以及第二连杆;所述第一梯架与所述第一连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梯架与所述第二连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梯架和所述第一连杆通过若干所述踏板铰接连接,所述第二梯架和所述第二连杆通过若干所述踏板铰接连接,且所述第二梯架与所述第二连杆分别与所述梯架基座铰接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第一连杆主体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杆主体靠近所述梯架基座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三铰接位;所述第二连杆包括第二连杆主体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连杆主体远离所述梯架基座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第四铰接位;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分别通过所述第三铰接位与所述第四铰接位与所述连杆连接件铰接连接;其中,在所述登乘梯组件从折叠状态向倾斜状态切换过程中,所述第二梯架先与所述梯架基座保持水平,所述第一连杆以所述第三铰接位的铰接轴为旋转轴,所述连杆连接件以所述第四铰接位的铰接轴为旋转轴,朝向远离所述梯架基座的一侧旋转至水平状态;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保持在同一直线,所述第一梯架与所述第二梯架再整体旋转至于所述梯架基座呈一定角度。

本技术方案公开了一种登乘梯组件,通过可相互平移的第一梯架与第一连杆、第二梯架与第二连杆,以及与梯架或连杆联动的若干踏板、与第二梯架和第二连杆分别铰接的梯架基座,解决了不同部件之间的联动问题,实现了在第一梯架可相对第二梯架和梯架基座旋转、折叠。此外在折叠状态下,第一梯架与第二梯架重叠,有效减小整体的占用空间,灵活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梯架包括两相互平行的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二梯杆包括两相互平行的第二固定杆,若干所述踏板依次均匀装设在两所述第一固定杆之间和两所述第二固定杆之间;所述踏板包括踩踏部和连接部,所述踩踏部具有踩踏面,所述连接部设置有第一铰接位和第二铰接位;在所述第一铰接位设置有第一旋转轴,使所述踏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杆或所述第二固定杆铰接,在所述第二铰接位设置有第二旋转轴,使所述踏板与所述第一连杆或所述第二连杆铰接,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相互平行;其中,在所述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固定杆旋转至所述第二固定杆上方;在所述水平状态下,所述踩踏面均与所述梯架基座上表面平行,所述第一固定杆与所述第二固定杆位于同一直线,与所述梯架基座相平行;在所述倾斜状态下,所述第二梯架与所述梯架基座呈钝角,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保持直线状,且相对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平移靠近,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带动各个所述踩踏部围绕对应的所述第一旋转轴转动角度相同,使所述踩踏面保持水平。

本技术方案进一步公开了踏板的结构以及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连接关系,解决了踏板在登乘梯组件状态转换过程中,与第一梯架和第一连杆,或第二梯架或第二连杆之间的传动问题,进而实现了在折叠状态向倾斜状态转换过程中,踏板自动旋转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铰接位与所述第一连杆主体之间具有第一距离,所述第四铰接位与所述第二连杆主体之间具有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等于所述第二距离。

本技术方案进一步公开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具体结构,通过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的等距设计,使登乘梯组件在水平状态或倾斜状态下,在第一连杆主体与第二连杆主体保持在同一直线的基础上,保证连杆连接件与该直线平行,使第一连杆主体与第二连杆主体的运动保持一致,此时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以及连杆连接件可视为一体结构,进而保证第一梯架和第二梯架上的所有踏板同步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踩踏部呈长条形结构,所述连接部装设在所述踩踏部两端,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踩踏部远离所述踩踏面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铰接位位于所述踩踏部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二铰接位位于所述第一铰接位远离所述踩踏部的一侧,且偏向所述梯架基座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一铰接位和所述第二铰接位分别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轴线方向与所述踩踏部长度方向一致。

本技术方案进一步公开了踏板的具体结构,一方面,通过在踩踏部两端分别装设连接部,使踏板在旋转过程中两端受力平衡,减少对部件的损失,增加稳定性;另一方面,踏板中间位置所述踏板的主要受力点,第一铰接位位于此处可以增加踏板的载重与安全性,而第二铰接位偏向所述梯架基座的一侧,可以在倾斜状态下对踏板主体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

进一步地,还包括围栏组件,所述围栏组件装设在所述登乘梯组件的走道两侧,与所述第一梯架,所述第二梯架和所述梯架基座可旋转连接;所述围栏组件包括围栏主体、连接头,连接帽和固定套;其中,所述连接头与所述围栏主体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帽开设有沿所述围栏组件的旋转方向一致的凹槽,所述连接头远离所述围栏主体的一端可旋转装设在所述凹槽内,所述连接头和所述连接帽具有重叠区,所述固定套可滑移装设在所述重叠区;在所述折叠状态,所述固定套滑移到所述重叠区上方,所述围栏主体朝向所述走道折叠;在所述水平状态或所述倾斜状态,所述固定套滑移到所述重叠区外侧,所述连接头与所述连接帽相对固定,所述围栏主体与所述走道垂直。

本技术方案进一步公开了围栏组件,通过可滑移装设在重叠区的固定套,使围栏主体在折叠与竖直状态切换的过程方便快捷,并且具有较好的牢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杆和所述第二固定杆通过所述梯架连接件连接,且所述第一固定杆靠近所述梯架连接件的一端具有第一抵靠面,所述第二固定杆靠近所述梯架连接件的一端具有第二抵靠面;所述梯架连接件上装设有梯架限位板,所述梯架限位板两侧分别具有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一抵靠面相对应,所述第二限位面与所述第二抵靠面相对应;在所述水平状态或所述倾斜状态下,所述第一抵靠面抵靠所述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对所述第一抵靠面施加支持力,所述第二限位面抵靠所述第二抵靠面,所述第二抵靠面对所述第二限位面施加支持力,使所述第一固定杆与所述第二固定杆保持在同一直线上。

本技术方案进一步公开了梯架限位板,通过在第一固定杆与第二固定杆的连接端装设梯架限位板,对第一梯架和第二梯架的旋转角度起到限位作用,使第一固定杆与第二固定杆可以保持在直线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杆和所述第二固定杆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固定杆和所述第二固定杆内部分别装设有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或所述第二固定杆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梯架连接件铰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梯架由所述折叠状态向所述水平状态转换。

本技术方案进一步公开了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的具体结构以及动力装置,通过将第一伸缩杆或第二伸缩杆装设在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内部,使得整体外观非常简洁,同时防止伸缩杆直接接触使用者,增加安全性。

进一步地,所述梯架基座具有与所述第二固定杆铰接的第五铰接位,与所述第二连杆铰接的第六铰接位,所述梯架基座在所述第六铰接位远离所述第五铰接位的一侧设置有第七铰接位,所述第七铰接位与所述第六铰接位具有一定距离;所述梯架基座下方与所述第二梯架通过第二伸缩杆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一端与所述第七铰接位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梯架下方铰接;和/或;所述第一伸缩杆或所述第二伸缩杆为油缸或丝杠。

本技术方案进一步公开了梯架基座与第二固定杆的连接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呈圆弧形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杆主体垂直。

本技术方案进一步公开了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具体结构,通过圆弧形结构,可避免在第一连接杆旋转过程中与踏板发生干涉。

一种登乘装置,包括:舱体,一侧面具有开口;翻转机构,包括翻转平台和翻转驱动设备,所述翻转平台与所述舱体的底面铰接连接;所述翻转驱动设备与所述翻转平台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翻转平台向所述开口外侧旋转;旋转机构,包括旋转平台以及连接所述旋转平台与所述翻转平台的旋转驱动设备,用于驱动所述旋转平台旋转,使其所述旋转平台所述翻转平台之间角度发生变化;登乘机构,所述登乘机构包括上述任一登乘梯组件,所述梯架基座与所述旋转平台铰接连接。

本技术方案进一步公开了一种登乘装置,通过舱体、翻转机构、旋转机构和登乘机构依次连接。翻转驱动设备用于将后续其他设备翻转至开口的外侧,在使用完毕后用于将设备翻转至开口的内侧,以避免装置整体处于船舱外部,节约其占用的空间,影响行驶安全。此外,通过旋转机构和登乘机构中的伸缩杆,装置可以满足各方向、各角度的登乘需要,提高装置的兼容性。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

1、通过可相互平移的第一固定杆与第一连杆、第二固定杆与第二连杆,以及与固定杆或连杆联动的若干踏板、与第二固定杆和第二连杆分别铰接的梯架基座,实现了在第一梯架和第二梯架相对梯架基座旋转,即在倾斜状态下时的踏板角度变化,使所有踏板同步旋转。此外,在折叠状态下,第一梯架与第二梯架重叠,有效减小整体的占用空间,灵活方便;

2、通过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的等距设计,使登乘梯组件在水平状态或倾斜状态下,在第一连杆主体与第二连杆主体保持在同一直线的基础上,保证连杆连接件与该直线平行,使第一连杆主体与第二连杆主体的运动保持一致,此时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以及连杆连接件可视为一体结构,进而保证第一梯架和第二梯架上的所有踏板同步旋转;

3、通过在踩踏部两端分别装设连接部,使踏板在旋转过程中两端受力平衡,减少对部件的损失,增加稳定性;另一方面,踏板中间位置所述踏板的主要受力点,第一铰接位位于此处可以增加踏板的载重与安全性,而第二铰接位偏向所述梯架基座的一侧,可以在倾斜状态下对踏板主体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

4、通过可滑移装设在重叠区的固定套,使围栏主体在折叠与竖直状态切换的过程方便快捷,并且具有较好的牢靠性;

5、通过舱体、翻转机构、旋转机构和登乘机构依次连接。翻转驱动设备用于将后续其他设备翻转至开口的外侧,在使用完毕后用于将设备翻转至开口的内侧,以避免装置整体处于船舱外部,节约其占用的空间,影响行驶安全。此外,通过旋转机构和登乘机构中的伸缩杆,装置可以满足各方向、各角度的登乘需要,提高装置的兼容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登乘梯组件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仰视图;

图4是图3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图4在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3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登乘梯组件水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去掉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以及梯架限位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在区域b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10是图8去掉固定杆连接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在区域c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12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登乘梯组件倾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3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15是图13沿D-D方向的剖视图;

图16是图15在区域d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17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踏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围栏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将固定套滑移到重叠区以外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围栏组件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2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登乘装置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登乘装置水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登乘装置倾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登乘梯组件;100-a.登乘机构;100-b.走道;

110.第一梯架;111.第一固定杆;

120.梯架连接件;121.梯架限位板;122.第一限位面;123.第二限位面;

130.第二梯架;131.第二固定杆;

140.梯架基座;141.第五铰接位;142.第六铰接位;143.第七铰接位;

150.踏板;151.踩踏部;152.连接部;153.踩踏面;154.第一铰接位;155.第二铰接位;156.第一旋转轴;157.第二旋转轴;

160.第一连杆;161.第一连杆主体;162.第一连接部;162-a.第三铰接位;

170.第二连杆;171.第二连杆主体;172.第二连接部;172-a.第四铰接位;

180.连杆连接件;

190.围栏组件;191.围栏主体;192.连接头;193.连接帽;194.固定套;195.凹槽;196.重叠区;

200.舱体;210.开口;

300.翻转机构;310.翻转平台;320.翻转驱动设备;

400.旋转机构;410.旋转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为一种登乘梯组件100,包括:第一梯架110、梯架连接件120、第二梯架130、梯架基座140、若干踏板150、与第一梯架110平行设置的第一连杆160、与第二梯架130平行设置的第二连杆170,以及用于连接第一连杆160和第二连杆170的连杆连接件180。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梯架110、梯架连接件120、第二梯架130和梯架基座140依次铰接。如图4所示,第一连杆160、连杆连接件180、第二连杆170和梯架基座140依次铰接。

进一步地,如图5、图11和图16所示,第一连杆160包括第一连杆主体161和第一连接部162,第一连接部162位于第一连杆主体161靠近梯架基座140的一端,第一连接部162远离第一连接杆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三铰接位162-a。

进一步地,第二连杆170包括第二连杆主体171和第二连接部172,第二连接部172位于第二连杆主体171远离梯架基座140的一端,第二连接部172远离第一连接杆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第四铰接位172-a。

具体地,第一连杆160和第二连杆170分别通过第三铰接位162-a与第四铰接位172-a与连杆连接件180铰接连接;其中,

在所述登乘梯组件从折叠状态向倾斜状态切换过程中,第二梯架130先与梯架基座140保持水平。与此同时,第一连杆160以第三铰接位162-a的铰接轴为旋转轴,连杆连接件180以第四铰接位172-a的铰接轴为旋转轴,朝向远离所述梯架基座的一侧旋转至水平状态。第一连杆160和第二连杆170保持在同一直线,第一梯架110与第二梯架130再整体旋转至于所述梯架基座呈一定角度,转换为倾斜状态。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为一种登乘梯组件100,本实施例为实施例一的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其中相似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3所示,第一梯架110包括两相互平行的第一固定杆111,第二梯杆包括两相互平行的第二固定杆131,若干踏板150依次均匀装设在两第一固定杆111之间或两第二固定杆131之间。

进一步地,如图17所示,踏板150包括踩踏部151和连接部152,踩踏部151具有踩踏面153,连接部152设置有第一铰接位154和第二铰接位155,第一铰接位154和第二铰接位155之间设置有一定距离;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踏板150通过第一铰接位154与第一固定杆111或第二固定杆131铰接,具有第一旋转轴156,通过第二铰接位155与第一连杆160或第二连杆170铰接,具有第二旋转轴157,第一旋转轴156和第二旋转轴157相互平行。

具体地,登乘梯组件100包含但不限于以下状态:

如图1至图6所示,在折叠状态下,第一固定杆111旋转至第二固定杆131上方,且相互平行;

如图7至图11所示,在水平状态下,踩踏面153均与梯架基座140上表面平行,第一固定杆111与第二固定杆131位于同一直线,第一连杆160与第二连杆170位于同一直线,且均与梯架基座140上表面平行;

如图12至图16所示,在倾斜状态下,第二梯架130与梯架基座140呈钝角,第一连杆160与第二连杆170保持直线状,且相对第一连杆160与第二连杆170平移靠近,第一连杆160和第二连杆170带动各个踩踏部151围绕对应的第一旋转轴156转动角度相同,使踩踏面153保持水平。

其中,第三铰接位162-a与第一连杆主体161之间具有第一距离,与第四铰接位172-a与第二连杆主体171之间具有第二距离,第一距离等于第二距离;连杆连接件180通过第三铰接位162-a和第一连杆160铰接,连杆连接件180通过第四铰接位172-a和第二连杆170铰接。

至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水平状态向倾斜状态变化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踏板150的踩踏面153与梯架基座140保持水平,或同步旋转的原因是,第一连杆160、第二连杆170和连杆连接件180相对于第一梯架110和第二梯架130为一个整体。在本方案中,采用第一连接部162、连杆连接件180以及第二连接部172形成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相邻的边,使得在运动过程中,第一连杆160和第二连杆170运动方向和速度均相同,进而同步带动不同的踏板150旋转。

即在水平状态或倾斜状态下,连杆连接件180均与第一连杆主体161或第二连杆170主体平行。在实际应用中,为防止踏板150与第一连杆160发生干涉,因此,第一连接部162设计为圆弧形结构。而第二连接部172与第二连接杆主体垂直设置。

进一步优选地,踩踏部151呈长条形结构,连接部152装设在踩踏部151两端,连接部152朝向踩踏部151远离踩踏面153的方向延伸。第一铰接位154位于踩踏部151的中间位置,第二铰接位155位于第一铰接位154远离踩踏部151的一侧,且偏向梯架基座140的一侧。进一步地,第一铰接位154和第二铰接位155分别开设有通孔,通孔轴线方向与踩踏部151长度方向一致。

在另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如图18至23所示,登乘梯组件100还包括围栏组件190。

具体地,围栏组件190装设在登乘梯组件100的走道100-b两侧,与第一梯架110,第二梯架130和梯架基座140可旋转连接。如图20所示,围栏组件190包括围栏主体191、连接头192,连接帽193和固定套194。

其中,连接头192与围栏主体191固定连接,连接帽193开设有沿围栏组件190的旋转方向一致的凹槽195,连接头192远离围栏主体191的一端可旋转装设在凹槽195内,连接头192和连接帽193具有重叠区196,固定套194可滑移装设在重叠区196。需要说明的是,重叠区196可以看为是连接头192塞入凹槽195内的区域,通过将固定套194遮挡该重叠区196对连接头192以及围栏主体191进行限位。

具体地,在折叠状态,如图19所示,固定套194滑移到重叠区196上方,此时,围栏主体191可以朝向走道100-b折叠;在水平状态或倾斜状态,如图18所示,固定套194滑移到重叠区196外侧,连接头192与连接帽193相对固定,围栏主体191与走道100-b垂直。

进一步优选地,第一固定杆111和第二固定杆131通过梯架连接件120连接,且第一固定杆111靠近梯架连接件120的一端具有第一抵靠面,第二固定杆131靠近梯架连接件120的一端具有第二抵靠面。梯架连接件120上装设有梯架限位板121,梯架限位板121两侧分别具有第一限位面122和第二限位面123,第一限位面122与第一抵靠面相对应,第二限位面123与第二抵靠面相对应。

具体地,在水平状态或倾斜状态下,第一抵靠面与第一限位面122相切,第二限位面123与第二抵靠面相切。由于第一梯架110的重力作用,第一抵靠面抵压第一限位面122,而第一限位面122对第一抵靠面施加反向的支持力,同理第二限位面123对第二抵靠面施加支持力,使第一梯架110与第二梯架130保持在同一直线。

进一步优选地,第一固定杆111和第二固定杆131为中空结构,第一固定杆111和第二固定杆131内部分别装设有第一伸缩杆,第一伸缩杆一端与第一固定杆111或第二固定杆131铰接,另一端与梯架连接件120铰接,用于驱动第一梯架110由折叠状态向水平状态转换。

具体地,梯架基座140具有与第二固定杆131铰接的第五铰接位141,与第二连杆170铰接的第六铰接位142,梯架基座140在第六铰接位142远离第五铰接位141的一侧设置有第七铰接位143,第七铰接位143与第六铰接位142具有一定距离;梯架基座140下方与第二梯架130通过第二伸缩杆连接,第二伸缩杆一端与第七铰接位143铰接,另一端与第二梯架130下方铰接。在实际应用中,第一伸缩杆或第二伸缩杆为油缸或丝杠。

【实施例三】

一种登乘装置,如图21至图23所示,包括一侧面具有开口210的舱体200、翻转机构300、旋转机构400和登乘机构100-a。与上述实施例相对应的,本登乘装置至少包括三种状态,如图21所示的折叠状态、如图22所示的水平状态,以及如图23所示的倾斜状态,以适用于不同的工作环境。

具体地,翻转机构300包括翻转平台310和翻转驱动设备320,翻转平台310与舱体200的底面铰接连接;翻转驱动设备320与翻转平台310相连接,用于驱动翻转平台310向开口210外侧旋转。

进一步地,旋转机构400包括旋转平台410以及连接旋转平台410与翻转平台310的旋转驱动设备,用于驱动旋转平台410旋转,使其旋转平台410翻转平台310之间角度发生变化。

进一步地,登乘机构100-a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登乘梯组件100,梯架基座140与旋转平台410铰接连接,其中,登乘梯组件100的具体组成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上述登乘装置装设在船只、飞机或其它具有高低差的运输平台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