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电梯轿底结构

一种电梯轿底结构

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梯轿底结构,包括底架以及底板,底架上表面对应底板的中部下侧转动连接有转动柱,转动柱的周面开设有多条螺旋槽,底板的下底面固接有能够套设于转动柱外侧的环套,环套内周面下端转动连接有能够沿螺旋槽滚动的滚轮;转动柱的下底面均匀开设有多节弧形槽,底架对应转动柱的下侧水平设置有调节盘,调节盘对应各弧形槽的一端均固接有固定板,弧形槽内均固接有常态下能够推动弧形槽远离固定板的一端趋向远离固定板方向运动的推簧。本申请具有实现轿厢内轿底的缓冲的效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17392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申菱电梯配件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021313.7

  • 发明设计人 王杰;

    申请日2020-09-25

  • 分类号B66B11/02(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200540 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工业区振康路211号3幢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26:02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梯轿底结构。

背景技术

电梯是指服务于建筑物内若干特定的楼层,其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于水平面或与铅垂线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轨道运动的永久运输设备。现代电梯主要由曳引机(绞车)、导轨、对重装置、安全装置(如限速器、安全钳和缓冲器等)、信号操纵系统、轿厢与厅门等组成。这些部分分别安装在建筑物的井道和机房中。通常采用钢丝绳摩擦传动,钢丝绳绕过曳引轮,两端分别连接轿厢和平衡重,电动机驱动曳引轮使轿厢升降。

现有的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104609281B的中国发明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家用电梯,其包括轿厢、滑动连接于电梯导轨上且用于固定所述轿厢的背包架、安装于所述背包架上的安全钳触发装置、安装于轿厢上端或安装于电梯井道坑底的安全保护装置,其结构简单、安全性高且占用井道空间小。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当使用者踏入轿厢的轿底瞬间,以及搬运重物置于轿厢内时,都会对对电梯的轿底造成较大的冲击,长时间使用大大的降低了电梯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轿厢内轿底的缓冲,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梯轿底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梯轿底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梯轿底结构,包括底架以及水平设置且竖直滑移于底架上侧的底板,所述底架上表面对应底板的中部下侧转动连接有轴线竖直设置的转动柱,所述转动柱的周面开设有多条螺旋槽,所述底板的下底面固接有与转动柱同轴线设置且能够套设于转动柱外侧的环套,所述环套内周面下端对应各螺旋槽的位置转动连接有能够沿螺旋槽滚动的滚轮;所述转动柱的下底面以其轴线为圆心均匀开设有多节半径相同的弧形槽,所述底架对应转动柱的下侧水平设置有与转动柱同轴线设置的调节盘,所述调节盘对应各弧形槽的一端均固接有固定板,所述弧形槽远离固定板的一端趋向固定板方向转动能够使各滚轮沿螺旋槽向下滚动,所述弧形槽内均固接有常态下能够推动弧形槽远离固定板的一端趋向远离固定板方向运动的推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者踏至底板上侧时,底板受压向下运动,将带动环套向下运动,此时,各滚轮随环套向下运动,则滚轮原位沿螺旋槽向下滚动,将推动螺旋槽相对于滚轮转动,从而带动转动柱转动,带动各弧形槽远离对应固定板的一端趋向固定板的方向转动,挤压推簧,实现底板的缓冲,当底板上失去重量或重量减轻时,推簧力大于底板上侧重力,推簧将推动弧形槽远离固定板的一端趋向远离固定板的方向运动,从而推动固定柱反转,带动螺旋槽反转,即可推动滑轮沿螺旋槽向上滚动,实现底板的上升,进而实现底板的浮动,达到缓冲效果。

可选的,所述转动柱的周面下端固接水平设置的定位板,所述底架对应转动柱的外侧转动连接有与转动柱同轴线设置的限位盘,所述限位盘的上表面固接有随环套向下推动转动柱转动时能够抵接于定位板的定位块,所述底架上设置有能够实现限位盘定位的定位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转动柱转动至定位板抵接于定位块时,实现定位板的阻挡,防止转动柱继续转动,进而控制底板的下降高度,而通过转动限位盘,能够调节限位盘上定位块的位置,然后通过定位机构完成限位盘的位置固定,进而限制定位板的旋转角度,从而改变底板的竖直方向的浮动距离。

可选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固接于限位盘周面的蜗轮环二,所述底架上转动连接有啮合于蜗轮环二的蜗杆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蜗杆二能够带动蜗轮环二转动,从而实现限位盘的转动,进而实现定位块位置的调节,且采用的蜗轮环二与蜗杆二配合,实现自锁,能够保证限位盘位置的固定。

可选的,所述调节盘转动连接于底架,所述调节盘的周面固接有蜗轮环一,所述底架上转动连接有啮合于蜗轮环一的蜗杆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蜗杆一,能够带动蜗轮环一转动,从而带动调节盘转动,进而实现各固定板沿转动柱下底面的弧形槽转动,从实现了调节固定板与弧形槽远离固定板一端初始状态下的距离,实现调节推簧初始状态下的压缩强度,进而改变了转动柱转动所需的旋转力,则改变了底板下降所需重力,即调节了底板的缓冲效果。

可选的,所述定位块靠近定位板的一侧开设有容槽,容槽内滑移连接有一端能够凸出容槽的缓冲块,所述容槽内固接有常态能够推动缓冲块一端凸出容槽的缓冲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定位板转动至抵接于定位块时,将首先抵接于缓冲块,然后,通过缓冲弹簧压缩,实现缓冲块缩回容槽内,避免缓冲块与缓冲板的刚性碰撞,保护定位板与定位块。

优选的,所述转动柱的轴线位置转动连接有转盘,所述转盘的上表面与底板之间竖直固接有常态下能够拖动底板趋向底架方向运动的拉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的拉簧,能够拖动底板向下,且采用的转盘,能够避免转动柱转动时,拉簧随转动柱同步转动,保护拉簧,通过转动柱下端的推簧与转动柱上端的拉簧相互配合,使底板处于平衡状态,保证了底板与底架的连接,又避免了底板向上复位时速度过,给予底板一定的拉持力。

优选的,所述转动柱对应转盘的位置竖直开设有调距螺孔,所述调距螺孔内螺纹连接有水平设置的调距板,所述转盘下侧转动连接于调距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旋转调距板,可以调节转盘初始状态下与底板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拉簧初始状态下的拉力,实现底板复位时的缓冲力。

可选的,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外侧固接有加强框,所述加强框的两外侧壁均固接有水平设置的限位板一,所述底架两侧对应限位板一的上方均固接有水平设置的限位板二,所述底板向上运动能够使限位板一上侧抵接于限位二板下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板一与限位板二相互配合,能够实现底板与底架的相对位置的限定。

可选的,所述底架的两侧均固接有随底板向下运动能够抵接于底板的缓冲条一,所述限位板二的下侧固接有随底板向上运动能够抵接于限位板一的缓冲条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缓冲条一与缓冲条二相互配合,能够避免底板上下浮动时与底架产生碰撞。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当使用者踏至底板上侧时,底板受压向下运动,将带动环套向下运动,此时,各滚轮随环套向下运动,则滚轮原位沿螺旋槽向下滚动,将推动螺旋槽相对于滚轮转动,从而带动转动柱转动,带动各弧形槽远离对应固定板的一端趋向固定板的方向转动,挤压推簧,实现底板的缓冲,当底板上失去重量或重量减轻时,推簧力大于底板上侧重力,推簧将推动弧形槽远离固定板的一端趋向远离固定板的方向运动,从而推动固定柱反转,带动螺旋槽反转,即可推动滑轮沿螺旋槽向上滚动,实现底板的上升,进而实现底板的浮动,达到缓冲效果;

2.在转动柱转动至定位板抵接于定位块时,实现定位板的阻挡,防止转动柱继续转动,进而控制底板的下降高度,而通过转动限位盘,能够调节限位盘上定位块的位置,然后通过定位机构完成限位盘的位置固定,进而限制定位板的旋转角度,从而改变底板的竖直方向的浮动距离;

3.转动蜗杆一,能够带动蜗轮环一转动,从而带动调节盘转动,进而实现各固定板沿转动柱下底面的弧形槽转动,从实现了调节固定板与弧形槽远离固定板一端初始状态下的距离,实现调节推簧初始状态下的压缩强度,进而改变了转动柱转动所需的旋转力,则改变了底板下降所需重力,即调节了底板的缓冲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一种电梯轿底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一种电梯轿底结构的转动柱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一种电梯轿底结构的环套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一种电梯轿底结构的推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一种电梯轿底结构的固定板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一种电梯轿底结构的缓冲块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底架;11、限位板二;2、底板;21、加强框;211、限位板一;3、转动柱;31、螺旋槽;32、弧形槽;33、推簧;34、调距螺孔;35、调距板;351、拨板;36、转盘;361、拉簧;37、定位板;4、环套;41、滚轮;5、调节盘;51、固定板;52、蜗轮环一;53、蜗杆一;6、限位盘;61、定位块;611、容槽;612、缓冲块;613、缓冲弹簧;62、蜗轮环二;63、蜗杆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电梯轿底结构。

参照图1,一种电梯轿底结构,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架1,底架1的上侧水平设置有底板2,底架1与底板2均呈矩形,且底板2的尺寸小于底架1的尺寸,底板2的下表面外侧固接有加强框21,加强框21的两外侧壁下端均固接有水平设置限位板一211,底架1两侧对应限位板一211的位置均趋向相互靠近方向弯折形成水平设置的限位板二11,限位板二11位于限位板一211的上方,且底板2向上运动能够使限位板一211抵接于限位板二11,实现底架1的限位。底架1的两侧均固接有缓冲条一,限位板二11的下侧均固接有缓冲条二,底板2向下运动能够抵接于底架1的缓冲条一,且底板2向上运动,能够使限位板一211抵接于缓冲条二。从而避免底板2上下浮动时与底架1产生碰撞。

参照图2和图3,底架1的中心轴与底板2的中心轴线处于同一直线,底架1的中部上侧转动连接有转动柱3,转动柱3的轴线与底架1的中心轴线处于同一直线,转动柱3的周面开设有多条倾斜向下设置的螺旋槽31,底板2的下表面固接有环套4,环套4的轴线与转动柱3的轴线处于同一直线,环套4的直径大于转动柱3的直径,环套4向下运动能够套设于转动柱3外侧,环套4内周面下端对应各螺旋槽31的位置均转动连接有滚轮41,各滚轮41均能够沿对应的螺旋槽31滚动,当底板2向下运动时,能够通过环套4带动滚轮41向下运动,从而推动转动柱3转动,实现滚轮41将沿螺旋槽31向下滚动,当转动柱3反转,即可通过螺旋槽31随转动柱3的转动推动滚轮41沿螺旋槽31向上转动,实现底板2的向上运动。

参照图4和图5,转动柱3的下底面以其轴线为圆心开设有多节半径相同的弧形槽32,多节弧形槽32以转动柱3的轴线为中心均匀设置,底架1对应转动柱3的下侧水平设置有与转动柱3同轴线设置的调节盘5,调节盘5上侧对应各弧形槽32相同一端的位置均固接有固定板51,固定板51插设于弧形槽32内,弧形槽32远离固定板51的一端趋向固定板51方向转动能够使各滚轮41沿螺旋槽31向下滚动,弧形槽32内均固接有推簧33,推簧33的一端固接于弧形槽32远离固定板51的一端且推簧33的另一端固接于固定板51。

常态下,推簧33能够推动弧形槽32远离固定板51的一端趋向远离固定板51方向转动,当使用者踏至底板2上侧时,底板2受压向下运动,将带动环套4向下运动,此时,各滚轮41随环套4向下运动,则滚轮41原位沿螺旋槽31向下滚动,将推动螺旋槽31相对于滚轮41转动,从而带动转动柱3转动,带动各弧形槽32远离对应固定板51的一端趋向固定板51的方向转动,挤压推簧33,实现底板2的缓冲,当底板2上失去重量或重量减轻时,推簧33力大于底板2上侧重力,推簧33将推动弧形槽32远离固定板51的一端趋向远离固定板51的方向运动,从而推动固定盘5反转,带动螺旋槽31反转,即可推动滑轮沿螺旋槽31向上滚动,实现底板2的上升,进而实现底板2的浮动,达到缓冲效果。

参照图4和图5,调节盘5转动连接于底架1,调节盘5的周面固接有蜗轮环一52,底架1上转动连接有啮合于蜗轮环一52的蜗杆一53。转动蜗杆一53,能够带动蜗轮环一52转动,从而带动调节盘5转动,进而实现各固定板51沿转动柱3下底面的弧形槽32转动,从实现了调节固定板51与弧形槽32远离固定板51一端初始状态下的距离,实现调节推簧33初始状态下的压缩强度,进而改变了转动柱3转动所需的旋转力。

回看图2和图4,转动柱3的轴线位置开设有调距螺孔34,调距螺孔34内螺纹连接有水平设置的调距板35,调距板35与转动柱3同轴线设置,调距板35的下侧固接有拨板351,转动拨板351能够带动调距板35转动,调距板35的上侧转动连接有与调距板35同轴线设置的转盘36,转盘36的上表面固接于竖直设置的拉簧361,拉簧361的远离转盘36的一端固接于底板2,常态下,拉簧361能够拖动底板2趋向底架1方向运动。采用的拉簧361,能够拖动底板2向下,且采用的转盘36,能够避免转动柱3转动时,拉簧361随转动柱3同步转动,保护拉簧361,通过转动柱3下端的推簧33与转动柱3上端的拉簧361相互配合,使底板2处于平衡状态,保证了底板2与底架1的连接,又避免了底板2向上复位时速度过快,给予底板2一定的拉持力,其次,通过旋转调距板35,可以调节转盘36初始状态下与底板2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拉簧361初始状态下的拉力,实现底板2复位时的缓冲力。

参照图4和图5,转动柱3的周面下端固接有一水平设置的定位板37,随转动柱3的转动能够带动定位板37转动,底架1对应转动柱3的外侧转动连接有限位盘6,限位盘6与转动柱3同轴线设置,限位盘6的上表面一侧固接有定位块61,随环套4向下推动转动柱3转动时,定位板37随转动柱3转动能够抵接于定位板37,定位块61靠近定位板37的一侧开设有容槽611(参照图6),容槽611内滑移连接有一缓冲块612,缓冲块612的一端能够凸出容槽611,容槽611内设置有固接有缓冲弹簧613,缓冲弹簧613远离容槽611底面的一端固接于缓冲块612,常态下,缓冲弹簧613能够推动缓冲块612一端凸出容槽611,底架1上还设置有能够实现限位盘6定位的定位机构,定位机构包括固接于限位盘6周面的蜗轮环二62,所述底架1上转动连接有啮合于蜗轮环二62的蜗杆二63。

在转动柱3转动至定位板37抵接于定位块61时,定位块61能够实现定位板37的阻挡,防止转动柱3继续转动,进而控制底板2的下降高度,且转动蜗杆二63能够带动蜗轮环二62转动,从而实现限位盘6的转动,进而实现定位块61位置的调节,且采用的蜗轮环二62与蜗杆二63配合,实现自锁,能够保证限位盘6位置的固定,进而限制定位板37的旋转角度,从而改变底板2的竖直方向的浮动距离,此外,当定位板37转动至抵接于定位块61时,将首先抵接于缓冲块612,然后,通过缓冲弹簧613压缩,实现缓冲块612缩回容槽611内,避免缓冲块612与缓冲板的刚性碰撞,保护定位板37与定位块61。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电梯轿底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当使用者踏至底板2上侧时,底板2受压向下运动,将带动环套4向下运动,此时,各滚轮41随环套4向下运动,则滚轮41原位沿螺旋槽31向下滚动,将推动螺旋槽31相对于滚轮41转动,从而带动转动柱3转动,带动各弧形槽32远离对应固定板51的一端趋向固定板51的方向转动,挤压推簧33,实现底板2的缓冲,当底板2上失去重量或重量减轻时,推簧33力大于底板2上侧重力,推簧33将推动弧形槽32远离固定板51的一端趋向远离固定板51的方向运动,从而推动固定柱反转,带动螺旋槽31反转,即可推动滑轮沿螺旋槽31向上滚动,实现底板2的上升,进而实现底板2的浮动,达到缓冲效果。

此外,采用的拉簧361,能够拖动底板2向下,且采用的转盘36,能够避免转动柱3转动时,拉簧361随转动柱3同步转动,保护拉簧361,通过转动柱3下端的推簧33与转动柱3上端的拉簧361相互配合,使底板2处于平衡状态,保证了底板2与底架1的连接,又避免了底板2向上复位时速度过,给予底板2一定的拉持力,其次,通过旋转调距板35,可以调节转盘36初始状态下与底板2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拉簧361初始状态下的拉力,实现底板2复位时的缓冲力。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