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可双向流动的多相流立式水洞

一种可双向流动的多相流立式水洞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双向流动的多相流立式水洞,包括动力段、回流段、下整流段、下变径段、工作段、上变径段、上整流段和上水箱。工作时,关闭第二水泵,启动第一水泵,水洞内流体沿回流段依次流向下整流段、下变径段、工作段、上变径段和上整流段,然后进入上水箱并闭式循环;或关闭第一水泵,启动第二水泵,水洞内流体沿上水箱依次流向上整流段、上变径段、工作段、下变径段和下整流段,然后进入回流段并闭式循环。本发明采用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并联布置方式,方便快捷地变换流体的运动方向;在下变径段和上变径段均布置了补水接管和颗粒溶液接管,通过补水防止流动分离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通过气泡和颗粒的添加,实现多相流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906030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1811239714.2

  • 发明设计人 范赢;孙姣;韩延斌;范佳兴;

    申请日2018-10-23

  • 分类号G01M10/00(20060101);

  • 代理机构12233 天津市鼎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刘雪娜

  • 地址 300072 天津市北辰区西平道5340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7:51:0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4-10

    授权

    授权

  • 2019-01-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1M10/00 申请日:201810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12-2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流体力学实验技术领域,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可双向流动的多相流立式水洞。

背景技术

自然界和工程中99%以上流动都是多相流动。对于多相流动问题,无法得到理论解析结果,实验测试是最可靠的研究方法。水洞是多相流动实验研究的重要测试系统,水洞设计和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实验研究的开展。

目前,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水洞,通常采用水平布置的卧式结构,只能研究水平运动的流体特性。传统水洞的收缩段与扩散段结构形式不同,流动方向无法改变,占用空间大,投资成本高,且只能开展单相介质实验,如开展多相流实验,根据不同的流动条件,通常需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投入成本增加,给教学和科研带来困难。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目前没有针对流体垂直运动水洞装置,且只能开展单相介质实验的现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双向流动的多相流立式水洞,可开展单相垂直流动和多相流动实验研究。一种可双向流动的多相流立式水洞,包括动力段1、回流段2、下整流段3、下变径段4、工作段5、上变径段6、上整流段7和上水箱8。

内部装有若干块孔板的上水箱8水平布置在水洞的上端,所述上水箱8的下端依次连接上整流段7、上变径段6、工作段5、下变径段4和下整流段3,所述上水箱8的上端设有上盖板11,所述上盖板11为长方形板,所述上盖板11的下侧面的一侧连接在上水箱8的上侧,所述上盖板11的下侧面的另一侧连接动力段1,所述动力段1包括在竖直方向平行布置的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所述动力段1的下端连接回流段2,所述回流段2包括下水箱21、第一回水管22和第二回水管23,所述下水箱21的上侧面的一端设有下水箱法兰211,通过下水箱法兰211与下整流段3下端连接,所述下水箱21的上侧面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回水管22、第二回水管23的下端,第一回水管22、第二回水管23的上端分别与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连接,所述第一回水管22、第二回水管23的中间位置均设有一个电动阀门221和软连接222。所述上变径段6和下变径段4上均设有用于添加颗粒溶液的接管和用于补水的接管。

工作时,关闭第二水泵,启动第一水泵,水洞内流体沿第一回水管22依次流向下整流段3、下变径段4、工作段5、上变径段6和上整流段7,然后进入上水箱8并闭式循环。关闭第一水泵,启动第二水泵,水洞内流体沿上水箱8依次流向上整流段7、上变径段6、工作段5、下变径段4和下整流段3,然后进入第二回水管23并闭式循环。

所述动力段1还包括动力水箱12,所述动力水箱12上安装所述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所述第一水泵包括第一电机13、第一电机支架131、第一泵管132和第一叶轮133,所述第一电机13底座上安装第一电机支架131,并通过第一电机支架131与动力支架固定连接,且动力支架不与水洞总支架刚性连接,所述第一泵管132连接在动力水箱12的下侧,所述第一叶轮133安装在第一叶轮轴上,所述第一叶轮轴上端与第一电机13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叶轮轴下端通过轴套连接在第一泵管132内。

同理,所述第二水泵包括第二电机14、第二电机支架141、第二泵管142和第二叶轮143,所述第二电机14、第二电机支架141、第二泵管142和第二叶轮143的连接方式与第一水泵的连接方式相同。

所述第一电机13和第二电机14均为变频电机。

所述下整流段3包括下整流箱体31、下蜂窝器32和1~3件下阻尼网33,所述下整流箱体31为不锈钢钢板制作,所述下蜂窝器32水平方向安装在下整流箱体31内部,且临近下整流箱体31下端的位置,所述1~3件下阻尼网33安装在下蜂窝器32的上方,且与下蜂窝器32平行。

所述下变径段4包括小正方法兰41、颗粒溶液接管42、曲面箱体43、大正方法兰44和1~3个补水接管45,所述曲面箱体43为不锈钢钢板制作,曲面箱体43的上端连接小正方法兰41,曲面箱体43的下端连接大正方法兰44,所述颗粒溶液接管42和1~3个补水接管45分别连接在小正方法兰41下侧的曲面箱体43的两个侧面上,且连接位置临近与小正方法兰41。所述上变径段6的结构与下变径段4相同,所述上变径段6安装方向在竖直方向上与下变径段4的安装方向相反。

所述工作段5为透明有机玻璃制作,包括上法兰51、可卸立板52和下法兰53,所述工作段5为四块长方形透明有机玻璃板围成的横截面为正方形的腔体,其中一块长方形透明有机玻璃板为可卸立板52,所述工作段5的上端连接上法兰51,所述工作段5的下端连接下法兰53。

所述上整流段7包括上整流箱体71、上蜂窝器73和1~3件上阻尼网72,所述上整流箱体71为不锈钢钢板制作,所述上蜂窝器73水平方向安装在上整流箱体71内部,且临近上整流箱体71上端的位置,所述1~3件上阻尼网72安装在上蜂窝器73的下方,且与上蜂窝器73平行。

所述上水箱8包括上水箱箱体81、水平孔板82、两块竖立孔板84和若干块导流板83,所述上水箱箱体81为不锈钢钢板制作,所述上水箱箱体81的下侧面的一侧设有正方形孔,所述正方形孔上连接水平孔板82,所述导流板83为具有圆弧型截面的板,若干块导流板83阶梯状平行布置在水平孔板82的上方,所述两块竖立孔板84平行布置在上水箱箱体81内,且与导流板83平行。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1)填补了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没有立式布置水洞的空白,本发明能实现流体垂直双向流动的实验研究。

(2)水洞动力段采用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并联布置方式,实验时方便快捷地变换流体的运动方向。

(3)水洞工作段的上端和下端采用相同结构,对称布置,且在下整流段和上整流段分别设有蜂窝器和多道阻尼网,既提高了流场品质,又在流动方向改变时,无需调整位置。

(4)在下变径段和上变径段均布置了补水接管和颗粒溶液接管,通过补水接管局部补水防止流动分离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通过颗粒溶液接管注入固体颗粒溶液,便于气泡和颗粒的添加,实现多相流动并保证实验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动力段示意图。

图3本发明回流段示意图。

图4本发明下整流段示意图。

图5本发明下变径段示意图。

图6本发明工作段示意图。

图7本发明上变径段示意图。

图8本发明上整流段示意图。

图9本发明上水箱示意图。

上图中序号:动力段1、上盖板11、动力水箱12、第一电机13、第一电机支架131、第一泵管132、第一叶轮133、第二电机14、第二电机支架141、第二泵管142、第二叶轮143、回流段2、下水箱21、下水箱法兰211、第一回水管22、电动阀门221、软连接222、第二回水管23、下整流段3、下整流箱体31、下蜂窝器32、下阻尼网33、下变径段4、小正方法兰41、颗粒溶液接管42、曲面箱体43、大正方法兰44、补水接管45、工作段5、上法兰51、可卸立板52、下法兰53、上变径段6、上整流段7、上整流箱体71、上阻尼网72、上蜂窝器73、上水箱8、上水箱箱体81、水平孔板82、导流板83、竖立孔板8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描述。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2和图3,一种可双向流动的多相流立式水洞,包括动力段1、回流段2、下整流段3、下变径段4、工作段5、上变径段6、上整流段7和上水箱8。

所述上水箱8水平布置在水洞的上端,所述上水箱8的下端依次连接上整流段7、上变径段6、工作段5、下变径段4和下整流段3。所述上水箱8的上端设有上盖板11,所述上盖板11为长方形板,所述上盖板11的下侧面的一侧连接在上水箱8的上侧,所述上盖板11的下侧面的另一侧连接动力段1,所述动力段1包括在竖直方向平行布置的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所述动力段1的下端连接回流段2,所述回流段2包括下水箱21、第一回水管22和第二回水管23,所述下水箱21的上侧面的一端设有下水箱法兰211,通过下水箱法兰211与下整流段3下端连接,所述下水箱21的上侧面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回水管22、第二回水管23的下端,第一回水管22、第二回水管23的上端分别与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连接,所述第一回水管22、第二回水管23的中间位置均设有一个电动阀门221和软连接222。

所述动力段1还包括动力水箱12,所述动力水箱12上安装所述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所述第一水泵包括第一电机13、第一电机支架131、第一泵管132和第一叶轮133,所述第一电机13底座上安装第一电机支架131,并通过第一电机支架131与动力支架固定连接,且动力支架不与水洞总支架刚性连接,防止第一电机13的震动传递到水洞的主体结构上。所述第一泵管132连接在动力水箱12的下侧,所述第一叶轮133安装在第一叶轮轴上,所述第一叶轮轴上端与第一电机13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叶轮轴下端通过轴套连接在第一泵管132内。

同理,所述第二水泵包括第二电机14、第二电机支架141、第二泵管142和第二叶轮143,所述第二电机14、第二电机支架141、第二泵管142和第二叶轮143的连接方式与第一水泵的连接方式相同。

参见图4和图8,所述下整流段3包括下整流箱体31、下蜂窝器32和两件下阻尼网33,所述下整流箱体31为不锈钢钢板制作,所述下蜂窝器32水平方向安装在下整流箱体31内部,且临近下整流箱体31下端的位置,所述两件下阻尼网33安装在下蜂窝器32的上方,且与下蜂窝器32平行。

所述上整流段7包括上整流箱体71、上蜂窝器73和两件上阻尼网72,所述上整流箱体71为不锈钢钢板制作,所述上蜂窝器73水平方向安装在上整流箱体71内部,且临近上整流箱体71上端的位置,所述两件上阻尼网72安装在上蜂窝器73的下方,且与上蜂窝器73平行。

所述下蜂窝器32、上蜂窝器73、下阻尼网33和上阻尼网72对水洞内的流体起到整流的作用,提高流场品质。

参见图5和图7,所述下变径段4包括小正方法兰41、颗粒溶液接管42、曲面箱体43、大正方法兰44和三个补水接管45,所述曲面箱体43为不锈钢钢板制作,曲面箱体43的上端连接小正方法兰41,曲面箱体43的下端连接大正方法兰44,所述颗粒溶液接管42和三个补水接管45分别连接在小正方法兰41下侧的曲面箱体43的两个侧面上,且连接位置临近与小正方法兰41。所述上变径段6的结构与下变径段4相同,所述上变径段6安装方向在竖直方向上与下变径段4的安装方向相反。

参见图6,所述工作段5为透明有机玻璃制作,包括上法兰51、可卸立板52和下法兰53,所述工作段5为四块长方形透明有机玻璃板围成的横截面为正方形的腔体,其中一块长方形透明有机玻璃板为可卸立板52,所述工作段5的上端连接上法兰51,所述工作段5的下端连接下法兰53。

参见图9,所述上水箱8包括上水箱箱体81、水平孔板82、两块竖立孔板84和四块导流板83,所述上水箱箱体81为不锈钢钢板制作,所述上水箱箱体81的下侧面的一侧设有正方形孔,所述正方形孔上连接水平孔板82,所述导流板83为具有圆弧型截面的板,四块导流板83阶梯状平行布置在水平孔板82的上方,所述两块竖立孔板84平行布置在上水箱箱体81内,且与导流板83平行。

工作时,水洞主体结构用水洞总支架固定连接在实验室地面上,所述颗粒溶液接管42和三个补水接管45上均安装一个阀门。关闭第二水泵,并关闭第二水泵下端的电动阀门,启动第一水泵,并打开第一水泵下端的电动阀门,水洞内流体沿第一回水管22依次流向下整流段3、下变径段4、工作段5、上变径段6和上整流段7,然后进入上水箱8并闭式循环。

同理,关闭第一水泵,并关闭第一水泵下端的电动阀门,启动第二水泵,并打开第二水泵下端的电动阀门,水洞内流体沿上水箱8依次流向上整流段7、上变径段6、工作段5、下变径段4和下整流段3,然后进入第二回水管23并闭式循环。

通过补水接管45局部补水防止流动分离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通过颗粒溶液接管42注入固体颗粒溶液或气泡,实现多相流动并保证实验精度。

以上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结构、形状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